CN207603367U - 震动装置 - Google Patents

震动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603367U
CN207603367U CN201721464955.8U CN201721464955U CN207603367U CN 207603367 U CN207603367 U CN 207603367U CN 201721464955 U CN201721464955 U CN 201721464955U CN 207603367 U CN207603367 U CN 20760336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king device
magnet assembly
induction coil
stator
fixed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464955.8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朝彰
张哲维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DK Taiwa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DK Taiwa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DK Taiwan Corp filed Critical TDK Taiwan Corp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60336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60336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6Means for converting reciprocating motion into rotary motion or vice versa
    • H02K7/061Means for converting reciprocating motion into rotary motion or vice versa using rotary unbalanced masses
    • H02K7/063Means for converting reciprocating motion into rotary motion or vice versa using rotary unbalanced masses integrally combined with motor parts, e.g. motors with eccentric ro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0Arrangements for handling mechanical energy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e.g.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mechanical driving motors or auxiliary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7/06Means for converting reciprocating motion into rotary motion or vice versa
    • H02K7/075Means for converting reciprocating motion into rotary motion or vice versa using crankshafts or eccentric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Apparatuses For Generation Of Mechanical Vibr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震动装置,包含一定子、一偏心轮以及一电磁驱动组件。该偏心轮用以绕一旋转轴相对于该定子旋转。该电磁驱动组件包含至少一磁性组件以及一感应线圈。至少一磁性组件设置于该偏心轮上。该感应线圈对应磁性组件,且该感应线圈设置于该定子上。其中,当一电流提供给该感应线圈时,与磁性组件产生一电磁驱动力驱动该偏心轮绕该旋转轴旋转,以使该震动装置产生震动。其中,该旋转轴设置于该定子上。

Description

震动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震动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利用感应线圈与磁铁产生电磁驱动力(electromagnetic force)来产生震动的震动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现今许多电子装置(例如平板计算机或智能型手机)皆具有震动提醒的功能。通过设置于电子装置上的震动模块,当电子装置在执行特定功能时能发出震动来提示使用者,举例来说,当电子装置收到信息时或者是用户按下电子装置的按钮时都可发出震动来提醒使用者。
在目前的震动模块中,通过一转动马达转动一偏心组件来产生震动。然而,前述转动马达为现有的直流有刷马达,使得震动模块的厚度无法进一步减少。再者,由于前述偏心组件是设置于转动马达外并连接于转动马达的转轴,造成震动模块的长度尺寸无法进一步缩小,因此使得震动模块无法进一步缩小尺寸。另外,由转动马达以及偏心组件所组成的震动模块仅能产生单一方向或单一平面的震动。
因此,如何设计一种可提供至少两个震动方向或可达到微型化的震动装置,便是现今值得探讨与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前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电磁驱动力的震动装置,以解决上述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震动装置,包含一定子、一偏心轮以及一电磁驱动组件。该偏心轮用以绕一旋转轴相对于该定子旋转。该电磁驱动组件包含至少一磁性组件以及一感应线圈。所述至少一磁性组件设置于该偏心轮上。该感应线圈对应所述磁性组件,且该感应线圈设置于该定子上。其中,当一电流提供给该感应线圈时,与所述磁性组件产生一电磁驱动力驱动该偏心轮绕该旋转轴旋转,以使该震动装置产生震动。其中,该旋转轴设置于该定子上。
在部分实施例中,该偏心轮上形成有一凹槽,且所述至少一磁性组件设置于该凹槽内。
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磁性组件为多极磁铁。
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磁性组件的磁极方向平行于该旋转轴的方向。
在部分实施例中,该定子具有圆盘状结构,且该感应线圈对应于所述磁性组件,其中该感应线圈设置于该定子的一上表面,其中该上表面朝向该偏心轮。
在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磁性组件的磁极方向径向垂直于该旋转轴的方向。
在部分实施例中,该定子具有圆环状结构,该感应线圈对应于所述磁性组件,且该感应线圈设置于该定子的一内表面。
在部分实施例中,该定子具有框形结构,该框形结构具有一内表面,且该感应线圈设置于该定子的角落处的该内表面并朝向该偏心轮。
在部分实施例中,该定子具有框形结构,该框形结构具有一内表面,且该感应线圈设置于该定子的侧边的该内表面并朝向该偏心轮。
在部分实施例中,该震动装置还包含一感测组件,设置于该内表面。
本实用新型另公开一种震动装置,包含一固定部以及一第一震动装置。该第一震动装置是设置于该固定部内,其包含一第一移动件、一第一弹性组件、一第一磁性组件以及一第一感应线圈。该第一弹性组件是连接该固定部与该第一移动件之间。该第一感应线圈是对应于该第一磁性组件,以产生一电磁驱动力驱动该第一移动件沿一第一轴向移动。
在部分实施例中,该震动装置还包含一电路板,设置于该固定部上,且该第一感应线圈设置于该电路板内。
在部分实施例中,该震动装置还包含一绝缘层以及一导电层,且该固定部包含一金属构件,其中该绝缘层设置于该导电层与该金属构件之间。
在部分实施例中,该震动装置包含多个第一感应线圈,设置于该固定部上,所述两个相邻的第一感应线圈之间具有一最小距离以及一最大距离,该第一磁性组件于该第一轴向上的宽度大于该最小距离,且小于该最大距离。
在部分实施例中,该震动装置还包含一凝胶,设置于该第一移动件与该第一弹性组件之间、设置于该固定部与该第一弹性组件之间或设置于该第一磁性组件与该固定部之间。
在部分实施例中,该第一移动件通过该第一弹性组件悬吊于该固定部内。
在部分实施例中,该震动装置还包含另一第一弹性组件,所述两个第一弹性组件连接于该第一移动件的相反两侧,且所述两个第一弹性组件是朝相反方向设置。
在部分实施例中,该震动装置还包含一第二震动模块,设置于该固定部内,该第二震动模块包含一第二移动件、一第二磁性组件以及一第二感应线圈。该第二感应线圈是对应于该第二磁性组件,以产生一电磁驱动力驱动该第二移动件沿一第二轴向移动。其中该第一轴向不平行于该第二轴向。
在部分实施例中,该第一移动件具有一第一开口,该第二移动件设置于该第一开口内。
在部分实施例中,该第一移动件与该第二移动件沿一第三轴向排列,且该第三轴向垂直于该第一轴向或该第二轴向。
在部分实施例中,该第二移动件具有一第二开口,且该震动装置还包含一第三震动模块,设置于该第二开口内。
在部分实施例中,该第三震动模块还包含一第三移动件以及一第三弹性组件,且该第三弹性组件设置于该第三移动件与该固定部之间。
在部分实施例中,该第三震动模块还包含一第三磁性组件以及第三感应线圈,对应于该第三磁性组件,以产生一电磁驱动力驱动该第三移动件沿该第三轴向移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震动装置,包含一定子、一偏心轮以及一电磁驱动组件。其中,由于前述偏心轮以及电磁驱动组件是设置于定子内的同一平面上,使得震动装置可以减少其厚度,以达到微型化的目的。于某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另提供一种震动装置,可实现单方向的震动、单独或同时产生双方向震动以及三方向的震动,使得当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震动装置安装于一电子装置中时(如智能型手机或平板计算机),可以通过不同方向的震动来代表不同的信息,以通知用户。
本实用新型中的额外的功能及优点将会在后面说明中公开,且部分可由后述说明书中清楚了解,或是可由所公开的原则经由练习而学得。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及优点可由后述权利要求书中所特别指出的仪器或装置的组合而实现及获得。本实用新型的这些及其他特点会由后述的说明书及权利要求而变得更清楚,或是可由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原则经由练习而学得。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震动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显示图1的震动装置的爆炸图。
图3为图1的震动装置移除上固定件的俯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公开另一实施例的震动装置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公开另一实施例的震动装置的爆炸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公开另一实施例的震动装置的俯视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公开另一实施例的震动装置的俯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公开另一实施例的一震动装置的爆炸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公开另一实施例的一震动模块设置于一固定部的俯视图。
图10为图9中第一磁性组件与第一感应线圈沿A-A’剖线的剖面图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根据另一实施例的震动装置的固定部以及一电路板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另一实施例的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公开另一实施例的震动装置的示意图。
图14为图13的震动装置的爆炸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公开另一实施例的震动装置的示意图。
图16为图15的震动装置的爆炸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公开另一实施例的震动装置的示意图。
图18为图17的震动装置的爆炸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公开图17中沿B-B’剖线的立体剖面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公开另一实施例的震动装置的爆炸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图20中沿C-C’剖线的剖面图。
附图标记如下:
100、200、300、300A、400、500、600、700、800 震动装置
102 上固定件
1021 上开孔
1022 下表面
1023 凸起部
1041~1046 上感应线圈
106 偏心轮
1061 中心开孔
1062 第一凹槽
1063 第二凹槽
1064 凸出部
1065 凸出部
1066 凸出部
108 下感应线圈
1081~1086 下感应线圈
110 旋转轴
112 下固定件
1121 下开孔
1122 上表面
1123 凸起部
114 第一磁性组件
116 第二磁性组件
118 位置传感器
202 定子
2021 内表面
2023 凸出部
2025 上表面
204 感应线圈
206 偏心轮
2061 第一凹槽
2062 第二凹槽
208 旋转轴
210 第三磁性组件
212 第四磁性组件
214 感测组件
302 定子
3021 内表面
3023 第一凸出部
3025 第二凸出部
304 感应线圈
306 感测组件
401 上盖
402 固定部
402A 固定部
404 震动模块
406 第一移动件
4061 安装槽
408 第一弹性组件
410 第一磁性组件
412 第一感应线圈
414 负重块
416 凝胶
418 感测组件
420 电路板
422 绝缘层
424 导电层
502 固定部
5021 隔板
504 第一震动模块
506 第二震动模块
508 第一移动件
510 第一磁性组件
512 第一感应线圈
514 第一弹性组件
516 第二移动件
518 第二磁性组件
520 第二感应线圈
522 第二弹性组件
602 固定部
604 第一震动模块
606 第二震动模块
608 第一移动件
6081 第一开口
610 第一磁性组件
612 第一感应线圈
614 第一弹性组件
616 第二移动件
618 第二磁性组件
620 第二感应线圈
622 第二弹性组件
624 感测组件
702 固定部
704 第一震动模块
706 第二震动模块
707 第三震动模块
708 第一移动件
7081 第一凹槽
7082 第一开口
710 第一磁性组件
712 第一感应线圈
714 第一弹性组件
716 第二移动件
7161 第二凹槽
7162 第二开口
718 第二磁性组件
720 第二感应线圈
722 第二弹性组件
724 第三移动件
7241 底部
7242 凸出部
726 第三磁性组件
728 第三感应线圈
730 第三弹性组件
732 感测组件
802 固定部
804 第一震动模块
806 第二震动模块
808 第一移动件
8081 开口
810 第一磁性组件
812 第一感应线圈
814 第一弹性组件
816 底座
8161 凸出部
818 第二磁性组件
820 第二感应线圈
822 第二弹性组件
a 最小距离
b 最大距离
c 宽度
CL 中心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让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目的、特征、及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示做详细说明。其中,实施例中的各组件的配置为说明之用,并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范围。且实施例中图式标号的部分重复是为了简化说明,并非意指不同实施例之间的关联性。以下实施例中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左、右、前或后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并非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公开的范围。
此外,实施例中可能使用相对性的用语,例如“较低”或“底部”及“较高”或“顶部”,以描述图标的一个组件对于另一组件的相对关系。能理解的是,如果将图标的装置翻转使其上下颠倒,则所叙述在“较低”侧的组件将会成为在“较高”侧的组件。
在此,“约”、“大约”的用语通常表示在一给定值或范围的20%之内,较佳是10%之内,且更佳是5%之内。在此给定的数量为大约的数量,意即在没有特定说明的情况下,仍可隐含“约”、“大约”的含义。
请参考图1与图2,图1为本实用新型公开一实施例的一震动装置100的立体示意图,且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图1中的震动装置100的爆炸图。如图1与图2所示,震动装置100包含一上固定件102、多个上感应线圈、至少一磁性组件、一偏心轮106、多个下感应线圈、一旋转轴110以及一下固定件112。其中,上固定件102与下固定件112可构成震动装置100中的定子。上固定件102与下固定件112分别具有一上开孔1021以及一下开孔1121,偏心轮106具有一中心开孔1061,且旋转轴110是穿过中心开孔1061、上开孔1021以及下开孔1121并通过一轴承结构(图中未表示)而设置于上固定件102以及下固定件112上,因此使得偏心轮106可被旋转轴110带动而相对于上固定件102以及下固定件112绕Z轴方向旋转。
于此实施例中,上感应线圈、下感应线圈以及至少一磁性组件构成震动装置100的电磁驱动组件。其中,震动装置100还包含第一磁性组件114以及第二磁性组件116,且偏心轮106还具有一第一凹槽1062、一第二凹槽1063、一凸出部1064、一凸出部1065以及一凸出部1066。其中,第一凹槽1062是形成于凸出部1064以及凸出部1065之间,第二凹槽1063是形成于凸出部1065与凸出部1066之间,并且第一凹槽1062与第二凹槽1063用以分别容置第二磁性组件116与第一磁性组件114。于此实施例中,当第一磁性组件114与第二磁性组件116设置于偏心轮106上时,第一磁性组件114与第二磁性组件116的磁极方向是平行于旋转轴110的方向(也就是平行于Z轴方向)。其中,第一磁性组件114的N极与第二磁性组件116的S极是面向上固定件102,第一磁性组件114的S极与第二磁性组件116的N极是面向下固定件112。于某些实施例中,第一磁性组件114与第二磁性组件116也可为多极磁铁。另外要注意的是,凸出部1064、凸出部1065、凸出部1066、第一磁性组件114以及第二磁性组件116可构成一扇形结构。
如图2所示,上固定件102与下固定件112分别具有圆盘状结构,而上固定件102具有一下表面1022,且下表面1022上形成有六个凸起部1023;下固定件112具有一上表面1122,且上表面1122上形成有六个凸起部1123,分别对应于六个凸起部1023。其中,下表面1022与上表面1122是朝向偏心轮106。于此实施例中,震动装置100包含有六个上感应线圈1041~1046以及六个下感应线圈1081~1086,上感应线圈1041~1046是分别设置于多个凸起部1023上,且下感应线圈1081~1086是分别设置于上表面1122上的多个凸起部1123上。其中,上感应线圈1041~1046以及下感应线圈1081~1086是对应于第一磁性组件114与第二磁性组件116设置。
请参考图2与图3,图3为图1的震动装置100移除上固定件102的俯视图。如图3所示,第一磁性组件114的初始位置是可位于上感应线圈1042与上感应线圈1043之间,且第二磁性组件116的初始位置是可位于上感应线圈1041以及上感应线圈1042之间。当提供电流给上感应线圈1041~1046与下感应线圈1081~1086时(下感应线圈1081~1086因视角关未表示于图3),上感应线圈1041~1046、下感应线圈1081~1086分别与第一磁性组件114与第二磁性组件116产生电磁驱动力,由此使偏心轮106绕旋转轴110旋转。具体而言,以图2与图3为例,上感应线圈1041与下感应线圈1081分别与第二磁性组件116产生一磁斥力,上感应线圈1042与下感应线圈1082分别与第二磁性组件116产生一磁吸力,且上感应线圈1043与下感应线圈1083分别与第一磁性组件114产生一磁斥力,由此推动第一磁性组件114、第二磁性组件116以及偏心轮106绕Z轴逆时针旋转。值得注意的是,提供给上感应线圈1041~1046与下感应线圈1081~1086的电流可为直流电或交流电,并且提供给上感应线圈1041~1046与下感应线圈1081~1086中每一个的交流电的相位可相同或不同。
由于第一磁性组件114、第二磁性组件116以及偏心轮106的重心是偏向于前述扇形结构而不在旋转轴110上,因此当第一磁性组件114、第二磁性组件116以及偏心轮106绕旋转轴110旋转时,会使得震动装置100沿XY平面上产生震动。另外,震动装置100可设置至少一位置传感器118,用以感测偏心轮106在转动时的位置。如图2所示,震动装置100包含有三个位置传感器118,设置于下固定件112上,并且位于两个凸起部1123之间。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震动装置100中作为转子的偏心轮106是设置于上固定件102与下固定件112之间,因此可以减少震动装置100于Z轴方向的厚度,以达到微型化的目的。
请参考图4与图5,图4为本实用新型公开另一实施例的一震动装置200的示意图,并且图5为本实用新型公开另一实施例的震动装置200的爆炸图。于此实施例中,震动装置200包含一定子202、多个感应线圈204、一偏心轮206、一旋转轴208、一第三磁性组件210以及一第四磁性组件212。其中,定子202具有一圆环状结构、一内表面2021以及形成于内表面2021的多个凸出部2023。多个感应线圈204是对应于第三磁性组件210与第四磁性组件212且设置于内表面2021上的凸出部2023。
相似于前述实施例,第三磁性组件210与第四磁性组件212是可安装于偏心轮206的一第一凹槽2061与一第二凹槽2062上,并且偏心轮206可绕旋转轴208旋转。值得注意的是,如图4所示,第三磁性组件210与第四磁性组件212的磁极方向是径向垂直于旋转轴208的方向(Z轴方向)。具体而言,第三磁性组件210的N极是朝向定子202且S极是朝向旋转轴208。相对地,第四磁性组件212的S极是朝向定子202且N极是朝向旋转轴208。当多个感应线圈204通电时,会分别与第三磁性组件210以及第四磁性组件212产生电磁驱动力,由此带动第三磁性组件210、第四磁性组件212以及偏心轮206绕旋转轴208旋转。由于偏心轮206、第三磁性组件210以及第四磁性组件212的重心是偏离旋转轴208,因此当偏心轮206旋转时,便会使得震动装置200于XY平面上产生震动。
此外,震动装置200可包含有至少一感测组件214。如图5所示,震动装置200包含有三个感测组件214,设置于定子202的一上表面2025,但不限于此。举例来说,感测组件214也可设置于两个凸出部2023之间的内表面2021上。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此实施例的感应线圈204、偏心轮206、第三磁性组件210以及第四磁性组件212皆位于同一平面上(XY平面),因此可以进一步减少震动装置200于Z轴方向上的厚度,以达到微型化的目的。
请参考图6,图6为本实用新型公开另一实施例的一震动装置300的俯视图。此实施例的震动装置300与图4的震动装置200相似,两者不同处在于本实施例的震动装置300的定子302具有一框形结构。如图6所示,定子302具有一内表面3021,并且内表面3021上形成有四个第一凸出部3023,位于定子302的四个角落处。
再者,震动装置300可包含有偏心轮206、旋转轴208、第三磁性组件210、第四磁性组件212以及四个感应线圈304,多个感应线圈304是分别设置于多个第一凸出部3023上并且朝向偏心轮206。相似地,第三磁性组件210的N极可是朝向定子202且S极是可朝向旋转轴208,第四磁性组件212的S极是可朝向定子202且N极是可朝向旋转轴208。当多个感应线圈304通电时,会分别与第三磁性组件210以及第四磁性组件212产生电磁驱动力,由此带动第三磁性组件210、第四磁性组件212以及偏心轮206绕旋转轴208旋转。由于偏心轮206、第三磁性组件210以及第四磁性组件212的重心是偏离旋转轴208,因此当偏心轮206旋转时,便会使得震动装置300于XY平面上产生震动。
另外,如6图所示,定子302的内表面3021上可另形成有四个第二凸出部3025,位于定子302的四个侧边处。震动装置300可包含有至少一个感测组件306,用以感测偏心轮206于转动中的位置。于此实施例中,震动装置300可包含三个感测组件306,分别设置于三个第二凸出部3025上,并且每一感测组件306是位于两个相邻的感应线圈304之间。要注意的是,于其他实施例中,感测组件306也可直接设置于内表面3021上。
由于此实施例的电磁驱动组件与偏心轮206是位于相同平面上(XY平面),因此同样地可以减少震动装置300沿Z轴方向上的厚度。
请参考图7,图7为本实用新型公开另一实施例的震动装置300A的俯视图。震动装置300A与前述实施例的震动装置300相似,两者的差异在于四个感应线圈304是分别设置于四个侧边上的第二凸出部3025上并朝向偏心轮206,而三个感测组件306是设置于三个第一凸出部3023上。感应线圈304与感测组件306的设置位置可根据设计的实际需求而定,举例来说,感测组件306也可直接设置于内表面3021上。由于此实施例的震动装置300A的驱动方式与前述实施例相似,在此便不再赘述。
请参考图8至图9,图8为本实用新型公开另一实施例的一震动装置400的爆炸图,并且图9为本实用新型公开图8的实施例中的一震动模块404设置于一固定部402的俯视图。如图8所示,震动装置400包含一上盖401、一固定部402以及一第一震动模块404,其中震动模块404是设置于固定部402内,并且上盖401是固定于固定部402上。震动模块404可包含一第一移动件406、至少一第一弹性组件408、至少一第一磁性组件410以及至少一第一感应线圈412。于此实施例中,震动模块404可包含两个第一弹性组件408、五个第一磁性组件410以及八个第一感应线圈412。
如图8与图9所示,第一移动件406具有矩形结构,并且其上形成有对应于第一磁性组件410的安装槽4061,用以容置多个第一磁性组件410。其中,第一、第三以及第五个第一磁性组件410的N极是朝向-Z轴方向,而第二以及第四个第一磁性组件410的N极是朝向Z轴方向。两个第一弹性组件408是沿着Y轴方向排列并位于第一移动件406的相反两侧,并且第一弹性组件408是用以将第一移动件406连接于固定部402。要注意的是,第一移动件406是通过两个第一弹性组件408悬吊于固定部402内,并且第一移动件406不会接触到固定部402。另外,如图9所示,两个第一弹性组件408是连接于第一移动件406的相反两侧,且两个第一弹性组件408是朝相反方向设置。意即,固定部402可定义有一中心线CL垂直于Y轴(第一轴向),且两个第一弹性组件408相对于中心线CL旋转对称。
如图8所示,四个第一感应线圈412是设置于第一移动件406的上方侧并固定于上盖401,而另外四个第一感应线圈412是设置于第一移动件406的下方侧并固定于固定部402内。
如图9所示,第一磁性组件410以及第一感应线圈412是交错设置。当第一感应线圈412通电时,会与第一磁性组件410产生电磁驱动力,由此驱动第一移动件406沿着Y轴方向(第一轴向)移动。由于多个第一感应线圈412是接收一交流电而产生电磁驱动力,因此电磁驱动力的方向会不断改变,使第一移动件406沿着Y轴方向反复地在固定部402内向左向右运动,进而使震动装置400于Y轴方向产生震动。
再者,震动装置400可还包含两个负重块414以及多个凝胶416,用以调节震动装置400震动时的共振频率。其中,两个负重块414是对称地设置于第一移动件406的相反两侧。如图9所示,凝胶416是可设置于第一移动件406与第一弹性组件408之间或设置于固定部402与第一弹性组件406之间。凝胶416不仅可以用来调整震动装置400的共振频率,也可具有缓冲的功能。为了达到缓冲的效果,凝胶416也可设置于第一弹性组件408的一底部4081上,或者设置于第一磁性组件410与固定部402之间,凝胶416的设置位置不限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
另外,震动装置400也可包含有至少一感测组件418,设置于第一移动件406上,用以检测第一移动件406相对于固定部402的位置。具体而言,于此实施例中,感测组件418是设置于两个第一磁性组件410之间(如图8所示)。基于本实施例的结构设计,震动装置400可提供Y轴方向的震动,并且也可以减少震动装置400于Z轴方向上的厚度。
接着请参考图10,图10为图9中第一磁性组件410与第一感应线圈412沿A-A’剖线的剖面示意图。为了方便说明,图10仅表示一个第一磁性组件410以及两个相邻的第一感应线圈412。其中,第一磁性组件410于Y轴方向上(第一轴向)具有一宽度c,并且两个第一感应线圈412之间具有一最小距离a以及一最大距离b。第一磁性组件410是设置于两个相邻的第一感应线圈412之间,并且第一磁性组件410的宽度c是大于最小距离a并且小于最大距离b。
请参考图11,图11为本实用新型根据另一实施例公开的震动装置的固定部402以及一电路板420的示意图。于此实施例中,震动装置(如图8的震动装置400)可还包含一电路板420,设置于固定部402上,并且前述的第一感应线圈412是可设置于内(电路板420以及第一感应线圈412可构成一平板线圈)。由于所述平板线圈内的第一感应线圈412圈数可以较少,因此平板线圈的厚度可以较小,因此进一步减少前述震动装置(如图8的震动装置400)于Z轴方向上的厚度。
接着请参考图12,图1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公开的固定部402A的结构示意图。于此实施例中,固定部402A可为一金属构件,且震动装置(如图8的震动装置400)可还包含一绝缘层422以及多个导电层424。其中,绝缘层422是设置于导电层424与固定部402A之间。值得注意的是,多个导电层424可构成一感应线圈(如前述第一感应线圈412),并且由导电层424所构成的感应线圈可于Z轴方向具有更小的厚度,因此可以进一步减少震动装置于Z轴方向的厚度。
请参考图13与图14,图13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公开的震动装置500的示意图,并且图14为图13的震动装置500的爆炸图。如图13所示,震动装置500包含有一固定部502、一第一震动模块504以及一第二震动模块506。其中,固定部502具有一隔板5021,第一震动模块504与第二震动模块506是设置于固定部502内且位于隔板5021的两侧。于此实施例中,第一震动模块504是用以产生Y轴方向(第一轴向)的震动,而第二震动模块506是用以产生X轴方向(第二轴向)的震动。其中,所述第一轴向是不平行于第二轴向。举例来说,所述第一轴向是可实质上垂直于所述第二轴向。
如图14所示,第一震动模块504包含一第一移动件508、三个第一磁性组件510、四个第一感应线圈512以及两个第一弹性组件514。其中,三个第一磁性组件510设置于第一移动件508内,对应于第一磁性组件510的四个第一感应线圈512是设置于第一移动件508于Z轴方向上的两侧。其中两个第一感应线圈512是固定地设置于固定部502内,而另外两个第一感应线圈512是固定地设置于固定部502的一上盖(上盖未表示)。两个第一弹性组件514是分别设置于Y轴方向上的第一移动件508的两侧,用以将第一移动件508悬吊于固定部502内。
另外,第二震动模块506包含一第二移动件516、三个第二磁性组件518、四个第二感应线圈520以及两个第二弹性组件522。其中,三个第二磁性组件518是设置于第二移动件516内,而对应于第二磁性组件518的四个第二感应线圈520是位于第二移动件516于Z轴方向上的两侧。其中两个第二感应线圈520是固定地设置于固定部502内,而另外两个第二感应线圈520是固定地设置于前述上盖(上盖未表示)。两个第二弹性组件522是分别设置于X轴方向上的第二移动件516的两侧,用以将第二移动件516悬吊于固定部502内。
相似于前述实施例,当第一感应线圈512通电时,会与第一磁性组件510感应而产生电磁驱动力,由此驱动第一移动件508沿Y轴方向移动,以使震动装置500产生Y轴方向的震动,而当第二感应线圈520通电时,会与第二磁性组件518感应而产生电磁驱动力,由此驱动第二移动件516沿X轴方向移动,以使震动装置500产生X轴方向的震动。值得注意的是,第一震动模块504与第二震动模块506是可同时产生震动,或是分别产生震动。
此外,震动装置500也可还包含至少一感测组件524,设置于第一移动件508或第二移动件516上,用以检测第一移动件508或第二移动件516的移动。于此实施例中,震动装置500包含两个感测组件524,分别设置于第一移动件508上与第二移动件516上。
基于此实施例的第一震动模块504以及第二震动模块506的设计,震动装置500可提供两个方向的震动。此外,于另一实施例中,固定部502可不具有图14的隔板5021,并且位于第一移动件508与第二移动件516之间的第一弹性组件514是可直接连接至第二移动件516。
接着,请参考图15与图16,图1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公开的震动装置600的示意图,并且图16为图15的震动装置600的爆炸图。如图15所示,震动装置600包含有一固定部602、一第一震动模块604以及一第二震动模块606。其中,第一震动模块604与第二震动模块606是设置于固定部602内。于此实施例中,第一震动模块604是用以产生Y轴方向(第一轴向)的震动,而第二震动模块606是用以产生X轴方向(第二轴向)的震动。其中,第一轴向是不平行于第二轴向。
如图16所示,第一震动模块604包含一第一移动件608、六个第一磁性组件610、八个第一感应线圈612以及两个第一弹性组件614。其中,三个第一磁性组件610设置于第一移动件608的一侧且另三个第一磁性组件610设置于第一移动件608的另一侧。对应于多个第一磁性组件610的八个第一感应线圈612是设置于第一移动件608于Z轴方向上的两侧。其中四个第一感应线圈612是固定地设置于固定部602内,而另外四个第一感应线圈612是固定地设置于固定部602的一上盖(上盖未表示)。两个第一弹性组件614是分别设置于Y轴方向上的第一移动件608的两侧,用以将第一移动件608悬吊于固定部602内。值得注意的是,于此实施例中,第一移动件608在中间处具有一第一开口6081,用以容置第二震动模块606。
于此实施例中,第二震动模块606包含一第二移动件616、两个第二磁性组件618、两个第二感应线圈620以及两个第二弹性组件622。其中,两个第二磁性组件618是设置于第二移动件616内,而对应于第二磁性组件618的两个第一感应线圈612位于第二移动件616于Z轴方向上的两侧。其中的一第二感应线圈620是固定地设置于固定部602内,而另一个第二感应线圈620是固定地设置于前述上盖(上盖未表示)。值得注意的是,两个第二弹性组件622是分别设置于X轴方向上的第二移动件616的两侧,用以将第二移动件616悬吊于第一移动件608的第一开口6081内。
当第一感应线圈612通电时,会与第一磁性组件610感应而产生电磁驱动力,由此驱动第一移动件608沿Y轴方向移动,以使震动装置600产生Y轴方向的震动,而当第二感应线圈620通电时,会与第二磁性组件618感应而产生电磁驱动力,由此驱动第二移动件616沿X轴方向移动,以使震动装置600产生X轴方向的震动。相似地,第一震动模块604与第二震动模块606是可同时产生震动,或是分别产生震动。
此外,震动装置600也可还包含至少一感测组件624,设置于第一移动件608或第二移动件616上,用以检测第一移动件608或第二移动件616的移动。于此实施例中,震动装置600包含一感测组件624,设置于第一移动件608上且位于两个相邻的第一磁性组件610之间。
此实施例的震动装置600提供了两个方向的震动,并且由于第二震动模块606是设置于第一移动件608的第一开口6081内,因此可以进一步减少震动装置600于Y轴方向上的长度,由此达到微型化的目的。
请参考图17与图18,图1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公开的震动装置700的示意图,并且图18为图17的震动装置700的爆炸图。如图17所示,震动装置700包含有一固定部702、一第一震动模块704、一第二震动模块706以及一第三震动模块707。于此实施例中,第一震动模块704是用以产生Y轴方向(第一轴向)的震动,第二震动模块706是用以产生X轴方向(第二轴向)的震动,而第三震动模块707是用以产生Z轴方向(第三轴向)的震动。
如图18所示,第一震动模块704包含一第一移动件708、四个第一磁性组件710、四个第一感应线圈712以及两个第一弹性组件714。其中,四个第一磁性组件710设置于第一移动件708内,并且对应于第一磁性组件710的四个第一感应线圈712是设置于第一移动件708于Z轴方向上的两侧。其中两个第一感应线圈712是固定地设置于固定部702内,而另外两个第一感应线圈712是固定地设置于固定部702的一上盖(上盖未表示)。两个第一弹性组件714是分别设置于Y轴方向上的第一移动件708的两侧,用以将第一移动件708悬吊于固定部702内。
另外,第二震动模块706包含一第二移动件716、四个第二磁性组件718、四个第二感应线圈720以及两个第二弹性组件722。其中,四个第二磁性组件718是设置于第二移动件716内,而对应于第二磁性组件718的四个第一感应线圈712是位于第二移动件716于Z轴方向上的两侧。其中两个第二感应线圈720是固定地设置于固定部702内,而另外两个第二感应线圈720是固定地设置于前述上盖(上盖未表示)。两个第二弹性组件722是分别设置于X轴方向上的第二移动件716的两侧,用以将第二移动件716悬吊于固定部702内。
值得注意的是,第一移动件708具有一第一凹槽7081,且第二移动件716具有一第二凹槽7161。其中,第一凹槽7081是面对第二凹槽7161且大致上对位于第二凹槽7161,并且第一移动件708与第二移动件716是沿着Z轴方向(第三轴向)排列。其中,第三轴向是可垂直于前述第一轴向或前述第二轴向。另外,第一移动件708还具有一第一开口7082,第二移动件716还具有一第二开口7162,并且第三震动模块707是可设置于第一开口7082与第二开口7162内。
请同时参考图18与图19,图19为本实用新型公开图17中沿B-B’剖线的立体剖面图。如图18所示,第三震动模块707包含一第三移动件724、一第三磁性组件726、一第三感应线圈728以及两个第三弹性组件730。其中,第三移动件724具有一底部7241以及一凸出部7242,第三感应线圈728是固定于前述上盖(上盖未表示),并且第三感应线圈728具有环状结构环绕凸出部7242而未接触凸出部7242。第三磁性组件726具有环状结构,环绕第三感应线圈728,并且第三磁性组件726是固定于第三移动件724上。其中之一第三弹性组件730(如图18下方的第三弹性组件730)是设置于固定部702与第三移动件724之间,用以连接固定部702与第三移动件724的底部7241。具体而言,第三弹性组件730的一内环部是连接于第三移动件724的底部7241,而第三弹性组件730的一外环部是连接于固定部702。再者,另一第三弹性组件730(如图18上方的第三弹性组件730)是设置于前述上盖(上盖未表示)与第三磁性组件726之间。其中,第三磁性组件726是连接于第三弹性组件730的一内环部,而第三弹性组件730的一外环部是连接于前述上盖(上盖未表示)。值得注意的是,如图19所示,第一移动件708是悬吊于固定部702内,而第二移动件716是悬吊于固定部702内并且不会与第一移动件708接触。此外,第三移动件724也不会与第一移动件708或第二移动件716接触。
当第一感应线圈712通电时,会与第一磁性组件710感应而产生电磁驱动力,由此驱动第一移动件708沿Y轴方向移动,以使震动装置700产生Y轴方向的震动,而当第二感应线圈720通电时,会与第二磁性组件718感应而产生电磁驱动力,由此驱动第二移动件716沿X轴方向移动,以使震动装置700产生X轴方向的震动。当第三感应线圈728通电时,会与第三磁性组件726感应而产生电磁驱动力,由此使第三磁性组件726驱动第三移动件724沿Z轴方向移动,以使震动装置700产生Z轴方向的震动。其中,第一震动模块704、第二震动模块706与第三震动模块707是可同时产生震动,或是分别产生震动。再者,如图18所示,震动装置700可包含有三个感测组件732,分别设置于第一移动件708、第二移动件716以及第三移动件724上,用以检测第一移动件708、第二移动件716以及第三移动件724的移动。
请参考图20与第21图,图20为本实用新型公开另一实施例的震动装置800的爆炸图,并且第21图为图20中沿C-C’剖线的剖面图。如图20所示,震动装置800包含一固定部802、一第一震动模块804以及一第二震动模块806,并且第一震动模块804包含一第一移动件808、四个第一磁性组件810、四个第一感应线圈812以及两个第一弹性组件814。第一震动模块804的各组件的位置与相对关系与图15的第一震动模块604相似,故在此不再赘述。其中,第一移动件808具有一开口8081,第二震动模块806是卡合设置于开口8081中。
如第21图所示,第二震动模块806包含一底座816、一第二磁性组件818、一第二感应线圈820以及两个第二弹性组件822。其中,底座816具有一凸出部8161,并且第二感应线圈820是套设于凸出部8161上。两个第二弹性组件822是将第二磁性组件818悬吊于底座816内,其中第二磁性组件818具有环状结构,活动地环绕第二感应线圈820。
当第一感应线圈812通电时,会与第一磁性组件810感应而产生电磁驱动力,由此驱动第一移动件808沿Y轴方向移动,以使震动装置800产生Y轴方向的震动,而当第二感应线圈820通电时,会与第二磁性组件818感应而产生电磁驱动力,由此驱动磁性组件818沿Z轴方向移动,以使震动装置800产生Z轴方向的震动。相似地,第一震动模块804与第二震动模块806是可同时产生震动,或是分别产生震动。另外,震动装置800内也具有两个感测组件(图中未表示)分别设置于第一移动件808与底座816上,用以检测第一移动件808与底座816的移动。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震动装置,包含一定子、一偏心轮以及一电磁驱动组件。其中,由于前述偏心轮以及电磁驱动组件是设置于定子内的同一平面上,使得震动装置可以减少其厚度,以达到微型化的目的。于某些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公开另一种震动装置,可实现单方向的震动、单独或同时产生双方向震动以及三方向的震动,使得当本实用新型公开的震动装置安装于一电子装置中时(如智能型手机或平板计算机),可以通过不同方向的震动来代表不同的信息,以通知用户。
虽然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实施例及其优点已公开如上,但应该了解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公开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更动、替代与润饰。此外,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保护范围并未局限于说明书内所述特定实施例中的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从本实用新型公开内容中理解现行或未来所发展出的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只要可以在此处所述实施例中实施大抵相同功能或获得大抵相同结果皆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使用。因此,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保护范围包括上述工艺、机器、制造、物质组成、装置、方法及步骤。另外,每一权利要求构成个别的实施例,且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保护范围也包括各个权利要求及实施例的组合。

Claims (23)

1.一种震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震动装置包含:
一定子;
一偏心轮,用以绕一旋转轴相对于该定子旋转;以及
一电磁驱动组件,包含:
至少一磁性组件,设置于该偏心轮上;以及
一感应线圈,对应所述磁性组件,该感应线圈设置于该定子上,其中当一电流提供给该感应线圈时,与所述磁性组件产生一电磁驱动力驱动该偏心轮绕该旋转轴旋转,以使该震动装置产生震动;
其中,该旋转轴设置于该定子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震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偏心轮上形成有一凹槽,且所述至少一磁性组件设置于该凹槽内。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震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组件为多极磁铁。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震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组件的磁极方向平行于该旋转轴的方向。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震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定子具有圆盘状结构,且该感应线圈对应于所述磁性组件,其中该感应线圈设置于该定子的一上表面,其中该上表面朝向该偏心轮。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震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组件的磁极方向径向垂直于该旋转轴的方向。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震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定子具有圆环状结构,该感应线圈对应于所述磁性组件,且该感应线圈设置于该定子的一内表面。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震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定子具有框形结构,该框形结构具有一内表面,且该感应线圈设置于该定子的角落处的该内表面并朝向该偏心轮。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震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定子具有框形结构,该框形结构具有一内表面,且该感应线圈设置于该定子的侧边的该内表面并朝向该偏心轮。
10.如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震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震动装置还包含一感测组件,设置于该内表面。
11.一种震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震动装置包含:
一固定部;以及
一第一震动模块,设置于该固定部内,包含:
一第一移动件;
一第一弹性组件,连接该固定部与该第一移动件之间;
一第一磁性组件;以及
一第一感应线圈,对应于该第一磁性组件,以产生一电磁驱动力驱动该第一移动件沿一第一轴向移动。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震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震动装置还包含一电路板,设置于该固定部上,且该第一感应线圈设置于该电路板内。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震动装置,其中该震动装置还包含一绝缘层以及一导电层,且该固定部包含一金属构件,其中该绝缘层设置于该导电层与该金属构件之间。
14.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震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震动装置包含多个第一感应线圈,设置于该固定部上,所述两个相邻的第一感应线圈之间具有一最小距离以及一最大距离,该第一磁性组件于该第一轴向上的宽度大于该最小距离,且小于该最大距离。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震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震动装置还包含一凝胶,设置于该第一移动件与该第一弹性组件之间、设置于该固定部与该第一弹性组件之间或设置于该第一磁性组件与该固定部之间。
16.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震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移动件通过该第一弹性组件悬吊于该固定部内。
17.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震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震动装置还包含另一第一弹性组件,两个所述第一弹性组件连接于该第一移动件的相反两侧,且所述两个第一弹性组件是朝相反方向设置。
18.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震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震动装置还包含一第二震动模块,设置于该固定部内,该第二震动模块包含:
一第二移动件;
一第二磁性组件;以及
一第二感应线圈,对应于该第二磁性组件,以产生一电磁驱动力驱动该第二移动件沿一第二轴向移动;
其中该第一轴向不平行于该第二轴向。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震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移动件具有一第一开口,该第二移动件设置于该第一开口内。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震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移动件与该第二移动件沿一第三轴向排列,且该第三轴向垂直于该第一轴向或该第二轴向。
21.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震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二移动件具有一第二开口,且该震动装置还包含一第三震动模块,设置于该第二开口内。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震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三震动模块还包含一第三移动件以及一第三弹性组件,且该第三弹性组件设置于该第三移动件与该固定部之间。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震动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移动件与该第二移动件沿一第三轴向排列,该第三震动模块还包含一第三磁性组件以及第三感应线圈,对应于该第三磁性组件,以产生一电磁驱动力驱动该第三移动件沿该第三轴向移动。
CN201721464955.8U 2016-12-08 2017-11-06 震动装置 Active CN207603367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1662431556P 2016-12-08 2016-12-08
US62/431,556 2016-12-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603367U true CN207603367U (zh) 2018-07-10

Family

ID=6252688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464955.8U Active CN207603367U (zh) 2016-12-08 2017-11-06 震动装置
CN201711079442.XA Active CN108173384B (zh) 2016-12-08 2017-11-06 震动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079442.XA Active CN108173384B (zh) 2016-12-08 2017-11-06 震动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207603367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994399A (zh) * 2021-02-01 2021-06-18 刘贵平 铁磁吸力动力机及控制电路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577015U (zh) * 2009-11-16 2010-09-08 瑞声声学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扁平线性振动马輀
US9407184B2 (en) * 2013-11-12 2016-08-02 Taiwan Semiconductor Manufacturing Company Ltd. Energy harvesting device
CN104617734B (zh) * 2015-02-02 2017-05-10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扁平线性振动电机
CN204886637U (zh) * 2015-07-31 2015-12-16 瑞声光电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振动电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73384A (zh) 2018-06-15
CN108173384B (zh) 2021-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33558B2 (en) Multi-directional vibration actuator
JP7152546B2 (ja) 軸方向磁界回転エネルギ装置用のシステムおよび装置
EP3082236B1 (en) Axial gap type rotating machine
CA2873558C (en) Energy conversion device
US20120104875A1 (en) Linear Vibrator
US20160204665A1 (en) Electrical generator with rotational gaussian surface magnet and stationary coil
US20200044544A1 (en) Linear vibration motor
CN102577051B (zh) 电磁发电机
US8188630B2 (en) Magnetic amplifier
CN203722347U (zh) 薄型化轴向气隙式马达
CN102263467A (zh) 无芯电动机械装置
CN207603367U (zh) 震动装置
CN104160600B (zh) 电磁发电机
US20160261155A1 (en) Induced polarization bldc motor
WO2015008888A1 (ko) 회전 진동형 에너지 수확기
CN110214405A (zh) 马达
KR100961654B1 (ko) 외전형 bldc 모터의 로터
CN101425723A (zh) 马达结构以及风扇
JP3212582U (ja) 発電機
CN108233573A (zh) 一种转子斜错极的永磁电机
CN202340171U (zh) 发电装置
WO2021174560A1 (zh) 线性马达
CN201209573Y (zh) 散热风扇
CN218387220U (zh) 一种转子组件及无刷振动电机
CN104067492A (zh) 电磁发电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