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600266U - 热能回收装置 - Google Patents

热能回收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600266U
CN207600266U CN201721766399.XU CN201721766399U CN207600266U CN 207600266 U CN207600266 U CN 207600266U CN 201721766399 U CN201721766399 U CN 201721766399U CN 207600266 U CN207600266 U CN 20760026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verse tube
tube
cooling
housing
hea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766399.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Huineng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XIAMEN LI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MEN LI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XIAMEN LI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766399.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60026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6002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60026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热能回收装置,涉及新能源装置的技术领域,包括冷却管,驱动装置和传动装置;冷却管包括弧形管、第一横管、第二横管、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第一横管、第二横管的外壁均设置有翅片,用于吸收壳体内流通的热介质的热量,并传递给第一横管和第二横管;弧形管的一端通过第一转动件与第一横管的一端连通,另一端通过第二转动件与第二横管连通;第一横管的另一端设置为冷却介质入口端、第二横管的另一端设置为冷却介质出口端,驱动装置通过传动转装置分别与第一横管、第二横管连接,带动第一横管、第二横管分别以各自的中心轴相向转动。热介质内颗粒杂质在翅片转动的过程中,落入到翅片上的杂质滑落,杂质不易附着在翅片上。

Description

热能回收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新能源装置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热能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中,常常会产生大量的高温废气或高温废水,如果直接排放,则造成能量的损失。
现有技术中,通常在用于排放高温废气或高温废水的壳体的内部设置冷却管,冷却管随高温废水的流动方向设置,以使将高温废气或高温废水的部分热能传递给冷却管内的冷却介质。
但是,现有的高温废气或高温废水内不可避免地存在颗粒杂质,这些颗粒杂质附着在冷却管上,影响冷却管内外的热量传递,进而影响冷却管的冷却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热能回收装置,以缓解现有技术中,高温废气或高温废水内不可避免地存在颗粒杂质,这些颗粒杂质附着在冷却管上,影响冷却管内外的热量传递,进而影响冷却管的冷却效果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能回收装置,包括冷却管,驱动装置和传动装置;
所述冷却管设置于壳体内,且垂直于所述壳体的轴向方向设置;所述冷却管包括弧形管、第一横管、第二横管、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所述第一横管、第二横管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横管、第二横管的外壁均设置有翅片,所述翅片凸出于所述第一横管和第二横管的外部,用于吸收壳体内流通的热介质的热量,并传递给所述第一横管和第二横管;所述弧形管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转动件与第一横管的一端连通,以使所述第一横管能够相对于所述弧形管转动;所述弧形管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转动件与所述第二横管连通,以使所述第二横管能够相对于所述弧形管转动;所述第一横管的另一端设置为冷却介质入口端、所述第二横管的另一端设置为冷却介质出口端,所述冷却介质入口端、冷却介质出口端分别穿过所述壳体与外部连通,以使冷却介质能够由所述冷却介质入口端进入所述冷却管,并从所述冷却介质出口端流出;
所述驱动装置和传动装置均设置于壳体外,且所述驱动装置通过所述传动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横管、第二横管连接,用于带动所述第一横管、所述第二横管分别以各自的中心轴相向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翅片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翅片在所述第一横管的外壁上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翅片在所述第二横管的外壁上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横管、所述第二横管分别沿轴向方向相向转动时,所述第一横管上的相邻所述翅片之间的距离能够容纳所述第二横管上的翅片。
进一步地,所述翅片为矩形或菱形。
进一步地,第二转动件与第二转动件均设置为轴承。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用于所述第一横管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一横管之间设置有第一轴承,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轴承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
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用于所述第二横管穿过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第二横管之间设置有第二轴承,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轴承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支撑部,用于支撑所述冷却管。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管的材料为不锈钢,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管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冷却管均垂直于所述壳体的轴向方向设置。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介质入口端通过第三轴承与进液管道连接,所述冷却介质出口端通过第四轴承与出液管道连接。
进一步地,还包括水车踏板装置,所述水车踏板设置于壳体内部,且壳体内的热介质带动所述水车踏板装置发电,所述水车踏板装置与所述驱动装置电连接,以给所述驱动装置供电。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能回收装置,包括冷却管,驱动装置和传动装置;所述冷却管设置于壳体内,且垂直于所述壳体的轴向方向设置;所述冷却管包括弧形管、第一横管、第二横管、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所述第一横管、第二横管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横管、第二横管的外壁均设置有翅片,所述翅片凸出于所述第一横管和第二横管的外部,用于吸收壳体内流通的热介质的热量,并传递给所述第一横管和第二横管;所述弧形管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转动件与第一横管的一端连通,以使所述第一横管能够相对于所述弧形管转动;所述弧形管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转动件与所述第二横管连通,以使所述第二横管能够相对于所述弧形管转动;所述第一横管的另一端设置为冷却介质入口端、所述第二横管的另一端设置为冷却介质出口端,所述冷却介质入口端、冷却介质出口端分别穿过所述壳体与外部连通,以使冷却介质能够由所述冷却介质入口端进入所述冷却管,并从所述冷却介质出口端流出;所述驱动装置和传动装置均设置于壳体外,且所述驱动装置通过所述传动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横管、第二横管连接,用于带动所述第一横管、所述第二横管分别沿各自的轴向方向相向转动。驱动装置带动传动装置,以使第一横管与第二横管相向转动,进而使第一横管与第二横管上的翅片相向转动,当壳体内流动的热介质,如热油、流热、热沙等从高处流下时,热介质内颗粒杂质在翅片转动的过程中,杂质不易附中在翅片上,进而避免影响冷却管内的热量的传递,提高热交换的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能回收装置的俯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能回收装置的冷却管上的翅片为菱形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能回收装置的立体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能回收装置的壳体上设置有多个冷却管的示意图。
图标:1-壳体;11-第一轴承;12-第二轴承;2-冷却管;21-弧形管;22-第一横管;23-第二横管;24-第一转动件;25-第二转动件; 26-翅片;3-驱动装置;4-传动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如出现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其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如出现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如出现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能回收装置,如图1、图2和图3所示,包括冷却管2,驱动装置3和传动装置4;冷却管2设置于壳体1内,且垂直于壳体1的轴向方向设置;冷却管2包括弧形管21、第一横管22、第二横管23、第一转动件24、第二转动件25;第一横管22、第二横管23平行设置,且第一横管22、第二横管23的外壁均设置有翅片26,翅片26凸出于第一横管22和第二横管23的外部,用于吸收壳体1内流通的热介质的热量,并传递给第一横管22和第二横管23;弧形管21的一端通过第一转动件24与第一横管22的一端连通,以使第一横管22能够相对于弧形管21转动;弧形管21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转动件25与第二横管23连通,以使第二横管23能够相对于弧形管21转动;第一横管22的另一端设置为冷却介质入口端、第二横管23的另一端设置为冷却介质出口端,冷却介质入口端、冷却介质出口端分别穿过壳体1与外部连通,以使冷却介质能够由冷却介质入口端进入冷却管2,并从冷却介质出口端流出;驱动装置3和传动装置4均设置于壳体1外,且驱动装置3通过传动装置分别与第一横管22、第二横管23连接,用于带动第一横管22、第二横管 23分别沿各自的轴向方向相向转动。驱动装置3带动传动装置4,以使第一横管22与第二横管23相向转动,进而使第一横管22与第二横管23上的翅片26相向转动,当壳体1内流动的热介质,如热油、流热、热沙等从高处流下时,热介质内颗粒杂质在翅片26转动的过程中,落入到翅片26上的杂质从翅片26上滑落,杂质不易附着在翅片26上,进而避免影响冷却管2内的热量的传递,提高热交换的效果。
上述壳体1可以为管道、下水管、烟囱等,壳体1内流通的热介质可以为热水、热油、热砂、高温废气等。壳体1内可以竖直放置。
上述翅片26与第一横管22的外壁可以固定连接、翅片26与第二横管23的外壁固定连接。翅片26可以由导热材料组成,如不锈钢,以将壳体1内的热介质的部分热量传递到第一横管22、第二横贯内的冷却介质。
上述驱动装置3可以设置为电机,传动装置4设置为皮带轮,皮带轮的一端与电机连接,皮带轮的另一端与第一横管22连接。驱动装置3和传动装置4可以设置为两组,另一组的皮带轮与第二横管 23连接,另一组的电机带动皮带轮以带动第二横管23转动。
当壳体1内的热介质速度较快时,可以将电机关闭,因为热介质入读较快时,很快冲击翅片26,当热介质的冲击速度大于翅片26移动的速度时,则会造成翅片26阻碍热介质的流动;若热介质的流动速度较慢时,则翅片26将热介质推动至壳体1外部,帮助热介质的流通,同时,热介质与翅片26接触,将热量通过翅片26传递给冷却介质。
翅片26的数量可以为多个,多个翅片26在第一横管22的外壁上间隔设置、多个翅片26在第二横管23的外壁上间隔设置,且第一横管22、第二横管23分别沿轴向方向相向转动时,第一横管22上的相邻翅片26之间的距离能够容纳第二横管23上的翅片26。上述设置有利于加大翅片26的面积,以利于接触到更多的热介质,有利于热效率的传递。
翅片26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矩形或菱形等形状。第一横管22 上的翅片26与第二横管23上的翅片26交错设置。
上述第一横管22上的翅片26与第二横管23上的翅片26在转动的过程中可以啮合,以使第一横管22上的翅片26与第二横管23上的翅片26能够良好的热传递。
第一转动件24与第二转动件25可以均设置为轴承,以使第一横管22可以以第一横管22的中心轴相对于弧形管21转动、第二横管 23可以以第二横管23的中心轴相对于弧形管21转动。
壳体1上可以设置有用于第一横管22穿过的第一通孔;第一通孔与第一横管22之间设置有第一轴承11,且第一通孔与第一轴承11 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第一密封圈用于密封第一通孔和第一轴承 11;壳体1上设置有用于第二横管23穿过的第二通孔;第二通孔与第二横管23之间设置有第二轴承12,且第二通孔与第二轴承12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第二密封圈用于密封第二通孔和第二横管23。上述设置,可以使第一横管22和第二横管23相对壳体1转动时,以减少第一横管22与壳体1、第二横管23与壳体1之间的摩擦阻力。同时,保证壳体1的密封性。
壳体1的内部可以设置有支撑部,用于支撑冷却管2。由于壳体 1内的热介质具有一定的速度,热介质沿一定的方向流向冷却管2时,冷却管2容易受到热介质的冲刷而不稳,支撑部可以保证冷却管2 在壳体1内的稳定性。
上述支撑部可以设置为一个支撑杆,支撑杆的一端固定连接于壳体1的内部,支撑杆的另一端设置于弧形管21的底部。
进一步地,冷却管2的材料可以为不锈钢,翅片26可以设置为不锈钢片,冷却管2的外侧可以设置有防腐层,用于缓解壳体1内热介质对冷却管2的腐蚀。
上述第一横管22可以与翅片26连同,翅片26可以设置有中空腔体,腔体内部与第一横管22连通,以使第一横贯内的冷却介质流入翅片26的中空腔体内。上述设置可以增加传递效率。
如图4所示,冷却管2的数量可以为多个,且多个冷却管2均垂直于壳体1的轴向方向设置。上述设置,可以充分吸收热介质的余热。但是,上述冷却管2的数量不应过多,以避免热介质在壳体1内流通过程的堵塞,同时,整体综合热效率低。
上述冷却管2内的冷却介质可以为冷水、冷油、冷空气等。
冷却介质入口端通过第三轴承与进液管道连接,冷却介质出口端可以通过第四轴承与出液管道连接。上述设置,使得第一横管22和第二横管23的转动过程中,不会造成进液管、出液管等其元件的转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能回收装置还可以包括水车踏板装置,水车踏板设置于壳体1内部,且壳体1内的热介质带动水车踏板装置发电,水车踏板装置与驱动装置3电连接,以给驱动装置3供电。其中,水车踏板装置用于产生电能,通过电线等穿过壳体1,将电能输送给启动装置。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热能回收装置,包括冷却管2,驱动装置3和传动装置4;冷却管2设置于壳体1内,且垂直于壳体1 的轴向方向设置;冷却管2包括弧形管21、第一横管22、第二横管 23、第一转动件24、第二转动件25;第一横管22、第二横管23平行设置,且第一横管22、第二横管23的外壁均设置有翅片26,翅片 26凸出于第一横管22和第二横管23的外部,用于吸收壳体1内流通的热介质的热量,并传递给第一横管22和第二横管23;弧形管21 的一端通过第一转动件24与第一横管22的一端连通,以使第一横管 22能够相对于弧形管21转动;弧形管21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转动件 25与第二横管23连通,以使第二横管23能够相对于弧形管21转动;第一横管22的另一端设置为冷却介质入口端、第二横管23的另一端设置为冷却介质出口端,冷却介质入口端、冷却介质出口端分别穿过壳体1与外部连通,以使冷却介质能够由冷却介质入口端进入冷却管 2,并从冷却介质出口端流出;驱动装置3和传动装置4均设置于壳体1外,且驱动装置3通过传动装置分别与第一横管22、第二横管23连接,用于带动第一横管22、第二横管23分别沿各自的轴向方向相向转动。驱动装置3带动传动装置4,以使第一横管22与第二横管23相向转动,进而使第一横管22与第二横管23上的翅片26 相向转动,当壳体1内流动的热介质,热介质内颗粒杂质在翅片26 转动的过程中,落入到翅片26上的杂质从翅片26上滑落,杂质不易附着在翅片26上,进而避免影响冷却管2内的热量的传递,提高热交换的效果。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热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冷却管,驱动装置和传动装置;
所述冷却管设置于壳体内,且垂直于所述壳体的轴向方向设置;所述冷却管包括弧形管、第一横管、第二横管、第一转动件、第二转动件;所述第一横管、第二横管平行设置,且所述第一横管、第二横管的外壁均设置有翅片,所述翅片凸出于所述第一横管和第二横管的外壁,用于吸收壳体内流通的热介质的热量,并传递给所述第一横管和第二横管;所述弧形管的一端通过所述第一转动件与第一横管的一端连通,以使所述第一横管能够相对于所述弧形管转动;所述弧形管的另一端通过所述第二转动件与所述第二横管连通,以使所述第二横管能够相对于所述弧形管转动;所述第一横管的另一端设置为冷却介质入口端、所述第二横管的另一端设置为冷却介质出口端,所述冷却介质入口端、冷却介质出口端分别穿过所述壳体与外部连通,以使冷却介质能够由所述冷却介质入口端进入所述冷却管,并从所述冷却介质出口端流出;
所述驱动装置和传动装置均设置于壳体外,且所述驱动装置通过所述传动装置分别与所述第一横管、第二横管连接,用于带动所述第一横管、所述第二横管分别以各自的中心轴相向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翅片在所述第一横管的外壁上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翅片在所述第二横管的外壁上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横管、所述第二横管分别沿轴向方向相向转动时,所述第一横管上的相邻所述翅片之间的距离能够容纳所述第二横管上的翅片。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热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为矩形或菱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转动件与第二转动件均设置为轴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用于所述第一横管穿过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第一横管之间设置有第一轴承,且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轴承之间设置有第一密封圈;
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用于所述第二横管穿过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二通孔与第二横管之间设置有第二轴承,且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轴承之间设置有第二密封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内部设置有支撑部,用于支撑所述冷却管。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的材料为不锈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的数量为多个,且多个冷却管均垂直于所述壳体的轴向方向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介质入口端通过第三轴承与进液管道连接,所述冷却介质出口端通过第四轴承与出液管道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热能回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水车踏板装置,所述水车踏板设置于壳体内部,且壳体内的热介质带动所述水车踏板装置发电,所述水车踏板装置与所述驱动装置电连接,以给所述驱动装置供电。
CN201721766399.XU 2017-12-15 2017-12-15 热能回收装置 Active CN2076002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766399.XU CN207600266U (zh) 2017-12-15 2017-12-15 热能回收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766399.XU CN207600266U (zh) 2017-12-15 2017-12-15 热能回收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600266U true CN207600266U (zh) 2018-07-10

Family

ID=627660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766399.XU Active CN207600266U (zh) 2017-12-15 2017-12-15 热能回收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600266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35808B (zh) 一种脉动流强化冷却轴承座装置
CN102818379B (zh) 用于太阳能热发电站的固体粒子空气吸热器
CN207600266U (zh) 热能回收装置
RU2426955C1 (ru) Ветровой водонагреватель
CN201297877Y (zh) 自动除垢热交换器
CN207095362U (zh) 一种夹套式换热器
CN106195606A (zh) 一种油温可调的三维肋管油冷却器
CN204693901U (zh) 换热界面可自动清洁的蒸发器
JP3241267U (ja) クーラー用熱交換装置
CN207894278U (zh) 高效罐壳式换热器
CN105466264A (zh) 超导纤维传热装置
CN203190858U (zh) 可旋转式板壳换热器
CN105180436A (zh) 防垢空气能热水器
CN105466259A (zh) 带螺旋结构的单管超级热传导装置
CN208920177U (zh) 一种新型高效的采暖装置
CN205664708U (zh) 一种螺旋翅片换热装置
CN109841287B (zh) 一种通过惯性力实现工作的液态燃料核反应堆
CN114615765A (zh) 一种高效电加热器
CN208805081U (zh) 一种空间旋转设备水冷散热的换热器
CN206862158U (zh) 高效开式冷却塔
CN101975521A (zh) 直管间壁式换热器
CN111578752A (zh) 一种自清洁能力的桶形板换热器
CN102269532A (zh) 旋转式管束换热器
CN206709653U (zh) 一种高效的立式换热器
CN201653022U (zh) 溶液冰浆的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CP03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Address after: 311200 north of 2 Road south of Xiaoshan District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Hangzhou, Zhejiang, 105 floor 1, 4 building, 14 Road East.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LIS ENERGY SCIENCE &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61000 104/105 unit 23, Wang Hai Road, software park, Xiamen, Fujian.

Patentee before: XIAMEN LISO TECHNOLOGY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913

Address after: Room 01-10, Area A, 12th Floor, Zhongcai Building, No. 68 Tonghe Road, Xixing Street, Binjiang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0051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Huineng Energy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1200 north of 2 Road south of Xiaoshan District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Hangzhou, Zhejiang, 105 floor 1, 4 building, 14 Road East.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LIS ENERGY SCIENCE & TECHNOLOGY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