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526960U - 一种双轴变速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轴变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526960U
CN207526960U CN201720996138.0U CN201720996138U CN207526960U CN 207526960 U CN207526960 U CN 207526960U CN 201720996138 U CN201720996138 U CN 201720996138U CN 207526960 U CN207526960 U CN 2075269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ring
synchronizing
output shaft
shi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99613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兆康
杨永刚
石为利
吴春芬
钟益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99613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5269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5269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52696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为克服现有变速器中存在挡位数量受齿轮数量限制,变速器体积重量较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轴变速器,包括输入轴、输出轴、第一同步装置、第二同步装置、第三同步装置、第四同步装置、多个输入轴挡位齿轮和多个输出轴挡位齿轮,所述输入轴挡位齿轮空套在所述输入轴上,所述输出轴挡位齿轮空套在所述输出轴上,多个所述输入轴挡位齿轮和多个所述输出轴挡位齿轮一一对应啮合。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轴变速器能够实现多个传动比的挡位调节,实现变速器的轻量化。

Description

一种双轴变速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变速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双轴变速器。
背景技术
变速器是用来改变来自发动机的转速和转矩的机构,它能固定或分挡改变输出轴和输入轴的传动比,又称变速箱。现有的变速器主要分为:
手动变速器:手动变速器又称MT,是一种应用广泛、技术成熟、成本低廉、结构紧凑及效率较高的变速器,驾驶员通过操作换挡杆来带动换挡拨叉从而使同步器与空套在轴上的相应挡位的齿轮接合,发动机的动力便从动力输入轴经主动轴、挡位主动齿轮、挡位从动齿轮及同步器传递至动力输出轴,一副挡位主、从动齿轮对应一个挡位,通过切换同步器的结合位置从而实现不同的传动比。
行星齿轮式自动变速器:自动变速器又称AT,能够实现挡位的自动切换从而无需驾驶员的换挡操作。由于AT前端设有液力变矩器用以缓解换挡冲击,因此传动效率相对较低。其主体部分设有若干套行星齿轮机构,通过单向离合器、液压控制的制动器和离合器等相互配合使得行星齿轮机构输出不同的传动比。
双离合变速器:双离合变速器又称DCT。DCT的传动原理与MT基本无异,其区别在于:DCT前端设有两组离合器分别与两根同心的输入轴相接,其中一根输入轴控制奇数挡,另一根控制偶数挡。输入轴上的主动齿轮与空套在输出轴上的从动齿轮啮合,电控系统控制输出轴上的同步器与相应挡位的从动齿轮接合从而使动力传递至输出轴。在传递动力的过程中其中一组离合器接合,发动机动力从这一组离合器经过对应的输入轴、挡位主从动齿轮及同步器到达输出轴,此时另一组离合器断开,电控便得以控制同步器预先挂入下一个挡位,待换挡条件满足时直接断开原挡位的离合器以及接合另一组的离合器便可切换至下一个挡位。
钢带式无级变速器:钢带式无级变速器又称CVT,其变速功能主要由受控制模块控制的主、从动滑轮以及套在两者内侧锥面上的传动钢带来实现。滑轮 控制模块控制主、从动滑轮连续舒张或夹紧,传动钢带套在锥面上的圆周半径也随之变化,从而使动力输入轴与动力输出轴之间的传动比得到无级调节。从理论上讲,无论外界载荷如何变化CVT都能使发动机工作在最佳转速点上,但CVT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传动钢带的打滑问题与耐久度问题,CVT无法传递过大的扭矩,目前CVT多用于发动机排量较小以及动力性能相对较低的车型上。
组合式变速器:组合式变速器是通过现有的两种或以上不同类型的变速机构组合而成以达到优化传动比等目的,其变速传动原理与原来的变速机构基本相同。
现有的变速器存在的缺点主要为:
手动变速器由于是纯机械结构,换挡过程需要人为操作,使用便利性不佳,容易引起驾驶员疲劳,对于新手而言误挂挡的风险大,由于一个挡位对应一副主动和从动齿轮,若要实现较多的挡位就必须增加齿轮数量,从而导致变速器体积重量的增加。行星齿轮式自动变速器由于液力变矩器的存在,其传动效率不高,且内部构造复杂,对电控液压系统的精度要求高。双离合变速器与手动变速器类似,也是一副主从动齿轮实现一个挡位,其对电控液压系统的要求甚至比行星齿轮式自动变速器还要高。钢带式无级变速器由于其传动钢带容易打滑且耐久性能不佳,只适用于动力不强的发动机。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变速器中存在挡位数量受齿轮数量限制,变速器体积重量较大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轴变速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提供一种双轴变速器,包括输入轴、输出轴、第一同步装置、第二同步装置、第三同步装置、第四同步装置、多个输入轴挡位齿轮和多个输出轴挡位齿轮,所述输入轴挡位齿轮空套在所述输入轴上,所述输出轴挡位齿轮空套在所述输出轴上,多个所述输入轴挡位齿轮和多个所述输出轴挡位齿轮一一对应啮合;
所述第一同步装置用于控制各个所述输入轴挡位齿轮与所述输入轴同步传动或分离;
所述第二同步装置用于控制各个所述输出轴挡位齿轮与所述输出轴同步传动或分离;
所述第三同步装置用于控制所述输入轴上其中两个所述输入轴挡位齿轮的同步传动或分离;
所述第四同步装置用于控制所述输出轴上其中两个所述输出轴挡位齿轮的同步传动或分离。
可选地,多个所述输入轴挡位齿轮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对应的,多个所述输出轴挡位齿轮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五齿轮、第六齿轮、第七齿轮和第八齿轮,所述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第六齿轮、第七齿轮、第八齿轮一一对应啮合。
可选地,所述第一同步装置包括两个第一同步器,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同步器位于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之间,用于控制所述输入轴与所述第一齿轮或所述第二齿轮之间同步传动或分离;另一个所述第一同步器位于所述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之间,用于控制所述输入轴与所述第三齿轮或第四齿轮之间同步传动或分离;
所述第二同步装置包括两个第二同步器,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同步器位于所述第五齿轮和第六齿轮之间,用于控制所述输出轴与所述第五齿轮或所述第六齿轮之间同步传动或分离;另一个所述第二同步器位于所述第七齿轮和第八齿轮之间,用于控制所述输出轴与所述第七齿轮或所述第八齿轮之间同步传动或分离。
可选地,所述第三同步装置包括三个第三同步器,所述第四同步装置包括三个第四同步器;
三个所述第三同步器间隔位于所述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之间,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相邻两个之间的同步传动或分离;
三个所述第四同步器间隔位于所述第五齿轮、第六齿轮、第七齿轮和第八齿轮之间,用于控制所述第五齿轮、第六齿轮、第七齿轮和第八齿轮中相邻两个之间的同步传动或分离。
可选地,所述第一同步器包括第一花键毂、第一接合套、第一同步锥环、第一换挡拨环和第一换挡执行器,所述第一花键毂通过花键套接于所述输入轴上,所述第一同步锥环连接于所述输入轴挡位齿轮朝向所述第一花键毂的侧面,所述第一接合套设置于所述第一花键毂的外圈上,所述第一换挡拨环可在所述第一换挡执行器的驱动下沿输入轴的轴向左右位移,所述第一接合套在所述第 一换挡拨环的推动下与所述第一同步锥环接合或分离;
所述第二同步器包括第二花键毂、第二接合套、第二同步锥环、第二换挡拨环和第二换挡执行器,所述第二花键毂通过花键套接于所述输出轴上,所述第二同步锥环连接于所述输出轴挡位齿轮朝向所述第二花键毂的侧面,所述第二接合套设置于所述第二花键毂的外圈上,所述第二换挡拨环可在所述第二换挡执行器的驱动下沿输出轴的轴向左右位移,所述第二接合套在所述第二换挡拨环的推动下与所述第二同步锥环接合或分离。
可选地,所述第三同步器包括第一转动环、第一同步齿环和第二同步齿环,所述第一转动环可相对所述输入轴转动,且所述第一转动环和所述输入轴同轴,所述第一同步齿环和第二同步齿环可相对所述第一转动环沿所述输入轴的轴向左右位移,所述输入轴挡位齿轮朝向所述第一转动环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同步齿环或第二同步齿环啮合的第一齿形圈;
所述第四同步器包括第二转动环、第三同步齿环和第四同步齿环,所述第二转动环可相对所述输出轴转动,且所述第二转动环和所述输出轴同轴,所述第三同步齿环和第四同步齿环可相对所述第二转动环沿所述输出轴的轴向左右位移,所述输出轴挡位齿轮朝向所述第二转动环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三同步齿环或第四同步齿环啮合的第二齿形圈。
可选地,所述第一转动环包括第一环部、第二环部和第三环部,所述第一环部、第二环部和第三环部由外向内依次套接,且所述第一环部与第二环部之间形成第一环形腔,所述第二环部和第三环部之间形成第二环形腔,所述第一同步齿环可滑动地嵌合于所述第一环形腔中,所述第一同步齿环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弹簧和第一固定圈,所述第一固定圈封闭所述第一环形腔的一端,所述第一弹簧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圈和第一同步齿环;所述第二同步齿环可滑动地嵌合于所述第二环形腔中,所述第二同步齿环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弹簧和第二固定圈,所述第二固定圈封闭所述第二环形腔的一端,所述第二弹簧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圈和第二同步齿环;所述第一同步齿环和第二同步齿环朝向相反,所述第一转动环内部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环形腔和第二环形腔的第一油道,所述第三环部的外围上设置有第一环形油道,所述第一油道连通所述第一环形油道,以在所述第一环形腔和第二环形腔中注入和导出液压油,推动所述第一同步齿环和第二同步齿环的左右位移;
所述第二转动环包括第四环部、第五环部和第六环部,所述第四环部、第五环部和第六环部由外向内依次套接,且所述第四环部与第五环部之间形成第三环形腔,所述第五环部和第六环部之间形成第四环形腔,所述第三同步齿环可滑动地嵌合于所述第三环形腔中,所述第三同步齿环的一端设置有第三弹簧和第三固定圈,所述第三固定圈封闭所述第三环形腔的一端,所述第三弹簧分别连接所述第三固定圈和第三同步齿环;所述第四同步齿环可滑动地嵌合于所述第四环形腔中,所述第四同步齿环的一端设置有第四弹簧和第四固定圈,所述第四固定圈封闭所述第四环形腔的一端,所述第四弹簧分别连接所述第四固定圈和第四同步齿环;所述第三同步齿环和第四同步齿环朝向相反,所述第二转动环内部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三环形腔和第四环形腔的第二油道,所述第四环部的外围上设置有第二环形油道,所述第二油道连通所述第二环形油道,以在所述第三环形腔和第四环形腔中注入和导出液压油,推动所述第三同步齿环和第四同步齿环的左右位移。
可选地,所述第一环部空套于所述第一接合套的外围,所述第一换挡拨环空套于所述第三环部的外围,所述第一换挡拨环中设置有第三油道和用于控制所述第三油道进出油的第三电磁阀,所述第三油道连通至所述第一环形油道;
所述第四环部空套于所述第二接合套的外围,所述第二换挡拨环空套于所述第六环部的外围,所述第二换挡拨环中设置有第四油道和用于控制所述第四油道进出油的第四电磁阀,所述第四油道连通至所述第二环形油道。
可选地,所述第一环部空套于所述输入轴的外围,所述第三环部的外围设置有第一同步装置操作器,所述第一同步装置操作器中设置有第五油道和用于控制所述第五油道进出油的第五电磁阀,所述第五油道连通至所述第一环形油道;
所述第二环部空套于所述输出轴的外围,所述第二环部的外围设置有第二同步装置操作器,所述第二同步装置操作器中设置有第六油道和用于控制所述第六油道进出油的第六电磁阀,所述第六油道连通至所述第二环形油道。
可选地,所述双轴变速器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同步装置、第二同步装置、第三同步装置和第四同步装置的自动变速箱控制单元。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双轴变速器,在输入轴和输出轴上分别设置有相互啮合的多个输入轴挡位齿轮和输出轴挡位齿轮,不同的输入轴挡位齿轮和输出轴挡位齿轮之间可设置不同的传动比,所述第一同步装置能够使所述输入轴和 输入轴挡位齿轮之间同步传动,所述第二同步装置能够使所述输出轴和输出轴挡位齿轮之间同步传动,同时,所述第三同步装置能够使相邻的两个输入轴挡位齿轮同步传动,所述第四同步装置能够使相邻的两个输出轴挡位齿轮同步传动,从而可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同步装置、第二同步装置、第三同步装置和第四同步装置可得到不同的传动比组合,即通过有限的齿轮组实现多个挡位的变速调节,对变速器整体体积、重量影响不大,有利于整车布置与轻量化,而更多的挡位则有利于发动机工作在最佳转速区间,提高汽车动力性的同时降低油耗与污染物排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双轴变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双轴变速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双轴变速器其第一换挡执行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双轴变速器其第一换挡执行器处于初始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双轴变速器其第一换挡执行器处于第一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双轴变速器其第一换挡执行器处于第二工作状态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双轴变速器其第一换挡拨环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双轴变速器其第三同步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双轴变速器其第一环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双轴变速器其输入轴挡位齿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双轴变速器其第三同步装置的部分剖视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双轴变速器其第三同步装置的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双轴变速器其第三同步装置的初始状态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双轴变速器的第一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双轴变速器的第二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16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双轴变速器的第三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17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双轴变速器的第四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18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双轴变速器的第五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19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双轴变速器的第六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20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双轴变速器的第七工作状态示意图;
图2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双轴变速器的第八工作状态示意图。
说明书附图中的附图标记如下:
10、输入轴;20、输出轴;30、输入轴挡位齿轮;30a、第一齿轮;30b、第二齿轮;30c、第三齿轮;30d、第四齿轮;31、第一齿形圈;40、输出轴挡位齿轮;40a、第五齿轮;40b、第六齿轮;40c、第七齿轮;40d、第八齿轮;50、第一同步装置;50a、第一同步器;50b、第一同步器;501、第一换挡执行器;5011、第一推杆;50111、挡板;5012、液压腔;50121、左腔室;50122、右腔室;5013、左弹簧;5014、第一流道;5015、第二流道;5016、右弹簧;5017、第一出油管;5018、第二出油管;5019、第一进油管;5020、第一电磁阀;502、第一换挡拨环;5021、第三油道;5022、第一环形凸起;5023、第三电磁阀;5024、第三出油管;5025、第二进油管;503、第一接合套;5031、第二环形槽;504、第一同步锥环;505、第一花键毂;60、第二同步装置;60a、第二同步器;60b、第二同步器;601、第二换挡执行器;602、第二换挡拨环;603、第二接合套;604、第二同步锥环;605、第二花键毂;70、第三同步装置;70a、第三同步器;70b、第三同步器;70c、第三同步器;701、第一转动环;7011、第一环部;7012、第二环部;7013、第三环部;7014、第一环形槽;7015、第一油道;7016、第一环形油道;7017、第一环形腔;7018、第二环形腔;7019、第二环形凸起;702、第一同步齿环;703、第二同步齿环;704、第一弹簧;705、第一固定圈;706、第二弹簧;707、第二固定圈;80、第四同步装置;80a、第四同步器;80b、第四同步器;80c、第四同步器;90、第一同步装置操作器;11、第二同步装置操作器;12、自动变速箱控制单元;13、油泵;14、回油箱。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参见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双轴变速器,包括输入轴10、输出轴20、第一同步装置50、第二同步装置60、第三同步装置70、第四同步装置80、多个输入轴挡位齿轮30和多个输出轴挡位齿轮40,所述输入轴挡位齿轮30空套在所述输入轴10上,所述输出轴挡位齿轮40空套在所述输出轴20上,多个所述输入轴挡位齿轮30和多个所述输出轴挡位齿轮40一一对应啮合;
所述第一同步装置50用于控制各个所述输入轴挡位齿轮30与所述输入轴10同步传动或分离;
所述第二同步装置60用于控制各个所述输出轴挡位齿轮40与所述输出轴20同步传动或分离;
所述第三同步装置70用于控制所述输入轴10上其中两个所述输入轴挡位齿轮30的同步传动或分离;
所述第四同步装置80用于控制所述输出轴20上其中两个所述输出轴挡位齿轮40的同步传动或分离。
在输入轴10和输出轴20上分别设置有相互啮合的多个输入轴挡位齿轮30和输出轴挡位齿轮40,不同的输入轴挡位齿轮30和输出轴挡位齿轮40之间可设置不同的传动比,所述第一同步装置50能够使所述输入轴10和输入轴挡位齿轮30之间同步传动,所述第二同步装置60能够使所述输出轴20和输出轴挡位齿轮40之间同步传动,同时,所述第三同步装置70能够使相邻的两个输入轴挡位齿轮30同步传动,所述第四同步装置80能够使相邻的两个输出轴挡位齿轮40同步传动,从而可通过控制所述第一同步装置50、第二同步装置60、第三同步装置70和第四同步装置80可得到不同的传动比组合,即通过有限的齿轮组实现多个挡位的变速调节,对变速器整体体积、重量影响不大,有利于整车布置与轻量化,而更多的挡位则有利于发动机工作在最佳转速区间,提高汽车动力性的同时降低油耗与污染物排放。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同步装置50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输入轴挡位齿轮30之间,用于控制所述输入轴10与其中一个所述输入轴挡位齿轮30同步传动或分离。
即所述第一同步装置50具有初始状态、第一工作状态和第二工作状态,当所述第一同步装置50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一同步装置50断开与输入轴挡位齿轮30或输出轴挡位齿轮40的连接,所述输入轴10的转动与所述输入轴挡位齿轮30的转动相互独立;当所述第一同步装置50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所述输入轴10的转动与其一侧的输入轴挡位齿轮30同步传动,所述输入轴10带动其一侧的输入轴挡位齿轮30转动;当所述第一同步装置50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所述输入轴10的转动与其另一侧的输入轴挡位齿轮30同步传动,所述输入轴10带动其另一侧的输入轴挡位齿轮30转动。
所述第二同步装置60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输出轴挡位齿轮40之间,用于控制所述输出轴20与其中一个所述输出轴挡位齿轮40同步传动或分离。
所述第二同步装置60的功能与所述第一同步装置50类似,不再赘述。
以下结合图1和图2描述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双轴变速器。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多个所述输入轴挡位齿轮30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齿轮30a、第二齿轮30b、第三齿轮30c和第四齿轮30d,对应的,多个所述输出轴挡位齿轮40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五齿轮40a、第六齿轮40b、第七齿轮40c和第八齿轮40d,所述第一齿轮30a、第二齿轮30b、第三齿轮30c、第四齿轮30d与所述第五齿轮40a、第六齿轮40b、第七齿轮40c、第八齿轮40d一一对应啮合;所述第一齿轮30a和第五齿轮40a之间的传动比为a,所述第二齿轮30b和第六齿轮40b之间的传动比为b,所述第三齿轮30c和第七齿轮40c之间的传动比为c,所述第四齿轮30d和第八齿轮40d之间的传动比为d。
所述第一同步装置50包括两个第一同步器50a、50b,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同步器50a位于所述第一齿轮30a和第二齿轮30b之间,用于控制所述输入轴10与所述第一齿轮30a或所述第二齿轮30b之间同步传动或分离;另一个所述第一同步器50b位于所述第三齿轮30c和第四齿轮30d之间,用于控制所述输入轴10与所述第三齿轮30c或第四齿轮30d之间同步传动或分离。
所述第二同步装置60包括两个第二同步器60a、60b,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同步器60a位于所述第五齿轮40a和第六齿轮40b之间,用于控制所述输出轴20与所述第五齿轮40a或所述第六齿轮40b之间同步传动或分离;另一个所述第二同步器60b位于所述第七齿轮40c和第八齿轮40d之间,用于控制所述输出轴20与所述第七齿轮40c或所述第八齿轮40d之间同步传动或分离。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同步装置70包括三个第三同步器70a、70b、70c, 所述第四同步装置80包括三个第四同步器80a、80b、80c;
三个所述第三同步器70a、70b、70c间隔位于所述第一齿轮30a、第二齿轮30b、第三齿轮30c和第四齿轮30d之间,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齿轮30a、第二齿轮30b、第三齿轮30c和第四齿轮30d相邻两个之间的同步传动或分离;
三个所述第四同步器80a、80b、80c间隔位于所述第五齿轮40a、第六齿轮40b、第七齿轮40c和第八齿轮40d之间,用于控制所述第五齿轮40a、第六齿轮40b、第七齿轮40c和第八齿轮40d中相邻两个之间的同步传动或分离。
以下结合图14~图21描述本实用新型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双轴变速器的不同工作状态。
如图14所示,为双轴变速器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输入轴10与所述第一齿轮30a通过第一同步器50a同步传动,所述第一齿轮30a和第五齿轮40a以传动比a进行啮合传动,所述输出轴20与所述第五齿轮40a通过第二同步器60a同步传动,所述输入轴10与所述输出轴20的传动比为a。
如图15所示,为双轴变速器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输入轴10与所述第二齿轮30b通过第一同步器50a同步传动,所述第二齿轮30b和第六齿轮40b以传动比b进行啮合传动,所述输出轴20与所述第六齿轮40b通过第二同步器60a同步传动,所述输入轴10与所述输出轴20的传动比为b。
如图16所示,为双轴变速器处于第三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输入轴10与所述第三齿轮30c通过第一同步器50b同步传动,所述第三齿轮30c和第七齿轮40c以传动比c进行啮合传动,所述输出轴20与所述第七齿轮40c通过第二同步器60b同步传动,所述输入轴10与所述输出轴20的传动比为c。
如图17所示,为双轴变速器处于第四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输入轴10与所述第四齿轮30d通过第一同步器50b同步传动,所述第四齿轮30d和第八齿轮40d以传动比d进行啮合传动,所述输出轴20与所述第八齿轮40d通过第二同步器60b同步传动,所述输入轴10与所述输出轴20的传动比为d。
如图18所示,为双轴变速器处于第五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输入轴10与所述第一齿轮30a通过第一同步器50a同 步传动,所述第一齿轮30a和第五齿轮40a以传动比a进行啮合传动,所述第五齿轮40a与所述第六齿轮40b通过第四同步器80a进行同步传动,所述第二齿轮30b和第六齿轮40b以传动比b进行啮合传动,所述第二齿轮30b与所述第三齿轮30c通过第三同步器70b同步传动,所述第三齿轮30c和第四齿轮30d通过第三同步器70c同步传动,所述第四齿轮30d和第八齿轮40d以传动比d进行啮合传动,所述输出轴20与所述第八齿轮40d通过第二同步器60b同步传动,所述输入轴10与所述输出轴20的传动比为a*d/b。
如图19所示,为双轴变速器处于第六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输入轴10与所述第一齿轮30a通过第一同步器50a同步传动,所述第一齿轮30a和第五齿轮40a以传动比a进行啮合传动,所述第五齿轮40a与所述第六齿轮40b通过第四同步器80a进行同步传动,所述第六齿轮40b和所述第七齿轮40c通过第四同步器80b进行同步传动,所述第三齿轮30c和第七齿轮40c以传动比c进行啮合传动,所述第三齿轮30c和第四齿轮30d通过第三同步器70c同步传动,所述第四齿轮30d和第八齿轮40d以传动比d进行啮合传动,所述输出轴20与所述第八齿轮40d通过第二同步器60b同步传动,所述输入轴10与所述输出轴20的传动比为a*d/c。
如图20所示,为双轴变速器处于第七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输入轴10与所述第二齿轮30b通过第一同步器50a同步传动,所述第二齿轮30b和第六齿轮40b以传动比b进行啮合传动,所述第六齿轮40b和第七齿轮40c通过第四同步器80b同步传动,所述第三齿轮30c和第七齿轮40c以传动比c进行啮合传动,所述第三齿轮30c和所述第四齿轮30d通过第三同步器70c同步传动,所述第四齿轮30d和第八齿轮40d以传动比d进行啮合传动,所述输出轴20与所述第八齿轮40d通过第二同步器60b同步传动,所述输入轴10与所述输出轴20的传动比为b*d/c。
如图21所示,为双轴变速器处于第八工作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输入轴10与所述第三齿轮30c通过第一同步器50b同步传动,所述第三齿轮30c和第七齿轮40c以传动比c进行啮合传动,所述第七齿轮40c和所述第六齿轮40b通过第四同步器80b同步传动,所述第二齿轮30b和第六齿轮40b以传动比b进行啮合传动,所述第二齿轮30b和所述第一齿轮30a通过第三同步器70a同步传动,所述第一齿轮30a和所述第五齿轮40a以传动比a进行啮合传动,所述输出轴20与所述第五齿轮40a通过第二同步器60a 同步传动,所述输入轴10与所述输出轴20的转动比为a*c/b。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第一同步器50a、50b均包括第一花键毂505、第一接合套503、第一同步锥环504、第一换挡拨环502和第一换挡执行器501,所述第一花键毂505连接套接所述输入轴10上,且所述第一花键毂505和所述输入轴10通过设置花键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同步锥环504连接于所述输入轴挡位齿轮30朝向所述第一花键毂505的侧面,所述第一接合套503设置于所述第一花键毂505的外圈上,所述第一换挡拨环502可在所述第一换挡执行器501的驱动下沿输入轴10的轴向左右位移,所述第一接合套503在所述第一换挡拨环502的推动下与所述第一同步锥环504连接或分离。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同步器50a、50b位于相邻的两个所述输入轴挡位齿轮30之间,且两个所述输入轴挡位齿轮30朝向所述第一花键毂505的侧面均设置有第一同步锥环504,所述第一同步器50a、50b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一接合套503套接在所述第一花键毂505的外圈上,且所述第一接合套503与两侧的第一同步锥环504相互分离;所述第一同步器50a、50b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接合套503在所述第一换挡拨环502的带动下左移,第一接合套503与左侧的第一同步锥环504通过锥面摩擦接触,当输入轴10与左侧的输入轴挡位齿轮30转速一致后,所述第一接合套503同时接合所述第一花键毂505和左侧的第一同步锥环504外围,实现同步传动;所述第一同步器50a、50b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接合套503在所述第一换挡拨环502的带动下右移,第一接合套503与右侧的第一同步锥环504通过斜面摩擦接触,当输入轴10与右侧的输入轴挡位齿轮30转速一致后,所述第一接合套503同时接合所述第一花键毂505和右侧的第一同步锥环504外围,实现同步传动。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与所述第一同步装置50a、50b类似的,所述第二同步器60a、60b均包括第二花键毂605、第二接合套603、第二同步锥环604、第二换挡拨环602和第二换挡执行器601,所述第二花键毂605连接套接所述输出轴20上,且所述第二花键毂605和所述输出轴20通过设置花键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同步锥环604连接于所述输出轴挡位齿轮40朝向所述第二花键毂605的侧面,所述第二接合套 603设置于所述第二花键毂605的外圈上,所述第二换挡拨环602可在所述第二换挡执行器601的驱动下沿输出轴20的轴向左右位移,所述第二接合套603在所述第二换挡拨环602的推动下与所述第二同步锥环604连接或分离。
所述第二同步器60a、60b的传动功能与所述第一同步装置50a、50b类似,不再进行赘述。
如图3~图6所示,所述第一换挡执行器501包括第一电磁阀5020、第一液压缸和第一推杆5011,所述第一推杆5011连接所述第一换挡拨环502,第一液压缸驱动所述第一推杆5011,所述第一电磁阀5020控制所述第一液压缸的进出油;
具体的,所述第一液压缸具有液压腔5012,所述第一推杆5011由所述液压腔5012延伸出并与所述第一换挡拨环502连接,所述第一推杆5011上设置有挡板50111,所述挡板50111滑动设置于所述液压腔5012中,以将所述液压腔5012分隔为左腔室50121和右腔室50122,所述左腔室50121中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挡板50111的左弹簧5013,所述右腔室50122中设置有用于支撑所述挡板50111的右弹簧5016,所述左腔室50121和右腔室50122分别引出有第一流道5014和第二流道5015,所述第一电磁阀5020为三位五通电磁阀,所述第一流道5014和第二流道5015分别连接至所述第一电磁阀5020,所述第一电磁阀5020还连接有第一进油管5019、第一出油管5017和第二出油管5018,所述第一进油管5019连接有油泵13,所述第一出油管5017和第二出油管5018连接有回油箱14,通过所述第一电磁阀5020控制所述第一流道5014和第二流道5015的进油和出油,以推动所述第一推杆5011的左移和右移。
以下以所述第一齿轮30a、第一同步器50a和第二齿轮30b为例对所述第一换挡执行器501的工作原理进行描述。
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同步器50a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一流道5014和第二流道5015分别与所述第一出油管5017和第二出油管5018连通,此时所述挡板50111在所述左弹簧5013和右弹簧5016的弹性作用下位于所述液压腔5012的中部,所述第一换挡拨环502与第一齿轮30a和第二齿轮30b相互分离。
如图5所示,所述第一同步器50a处于第一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二流道5015与所述第一进油管5019连通,所述第一流道5014与所述出油管连通,从而推动所述挡板50111左移,所述第一推杆5011带动所述第一换挡拨环502左移,第一换挡拨环502带动所述第一接合套503接合左侧的第二齿轮30b。
如图6所示,所述第一同步器50a处于第二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一流道5014与所述第一进油管5019连通,所述第二流道5015与所述出油管连通,从而推动所述挡板50111右移,所述第一推杆5011带动所述第一换挡拨环502右移,第一换挡拨环502带动所述第一接合套503接合右侧的第一齿轮30a。
与所述第一换挡执行器501类似的,所述第二换挡执行器601包括第二电磁阀、第二液压缸和第二推杆,所述第二推杆连接所述第二换挡拨环602,第二液压缸驱动所述第二推杆,所述第二电磁阀控制所述第二液压缸的进出油。
所述第二换挡执行器601的结构和功能与所述第一换挡执行器501一致,不再赘述。
如图8~图13所示,所述第三同步器70a、70b、70c均包括第一转动环701、第一同步齿环702和第二同步齿环703,所述第一转动环701可相对所述输入轴10转动,且所述第一转动环701和所述输入轴10同轴,所述第一同步齿环702和第二同步齿环703可相对所述第一转动环701沿所述输入轴10的轴向左右位移,所述输入轴挡位齿轮30朝向所述第一转动环701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同步齿环702或第二同步齿环703啮合的第一齿形圈31。
所述第四同步器80a、80b、80c均包括第二转动环、第三同步齿环和第四同步齿环,所述第二转动环可相对所述输出轴20转动,且所述第二转动环和所述输出轴20同轴,所述第三同步齿环和第四同步齿环可相对所述第二转动环沿所述输出轴20的轴向左右位移,所述输出轴挡位齿轮40朝向所述第二转动环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三同步齿环或第四同步齿环啮合的第二齿形圈。
具体的,所述第一转动环701包括第一环部7011、第二环部7012和第三环部7013,所述第一环部7011、第二环部7012和第三环部7013由外向内依次套接,且所述第一环部7011与第二环部7012之间形成第一环形腔7017,所述第二环部7012和第三环部7013之间形成第二环形腔7018,所述第一同步齿环702可滑动地嵌合于所述第一环形腔7017中,所述第一同步齿环702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弹簧704和第一固定圈705,所述第一固定圈705封闭所述第一环形腔7017的一端,所述第一弹簧704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圈705和第一同步齿环702;所述第二同步齿环703可滑动地嵌合于所述第二环形腔7018中,所述第二同步齿环703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弹簧706和第二固定圈707,所述第二固定圈707封闭所述第二环形腔7018的一端,所述第二弹簧706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圈707和第二同步齿环703;所述第一同步齿环702和第二同步齿环703朝向相反,所 述第一转动环701内部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环形腔7017和第二环形腔7018的第一油道7015,所述第三环部7013的外围上设置有第一环形油道7016,所述第一油道7015连通所述第一环形油道7016,以在所述第一环形腔7017和第二环形腔7018中注入和导出液压油,推动所述第一同步齿环702和第二同步齿环703的左右位移。
所述第二转动环包括第四环部、第五环部和第六环部,所述第四环部、第五环部和第六环部由外向内依次套接,且所述第四环部与第五环部之间形成第三环形腔,所述第五环部和第六环部之间形成第四环形腔,所述第三同步齿环可滑动地嵌合于所述第三环形腔中,所述第三同步齿环的一端设置有第三弹簧和第三固定圈,所述第三固定圈封闭所述第三环形腔的一端,所述第三弹簧分别连接所述第三固定圈和第三同步齿环;所述第四同步齿环可滑动地嵌合于所述第四环形腔中,所述第四同步齿环的一端设置有第四弹簧和第四固定圈,所述第四固定圈封闭所述第四环形腔的一端,所述第四弹簧分别连接所述第四固定圈和第四同步齿环;所述第三同步齿环和第四同步齿环朝向相反,所述第二转动环内部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三环形腔和第四环形腔的第二油道,所述第四环部的外围上设置有第二环形油道,所述第二油道连通所述第二环形油道,以在所述第三环形腔和第四环形腔中注入和导出液压油,推动所述第三同步齿环和第四同步齿环的左右位移。
以下以所述第一齿轮30a、第三同步器70a和第二齿轮30b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中的第三同步器70a进行描述。
如图1、图2、图7和图11所示,所述第一环部7011空套于所述第一接合套503的外围,所述第一环部7011的内圈上设置有第一环形凸起5022,所述第一接合套503的外圈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一环形凸起5022相适配的第一环形槽7014,所述第一换挡拨环502空套于所述第三环部7013的外围,所述第三环部7013的外圈设置有第二环形槽5031,所述第一换挡拨环502具有与所述第二环形槽5031相适配的第二环形凸起7019,所述第一换挡拨环502中设置有第三油道5021和用于控制所述第三油道5021进出油的第三电磁阀5023,所述第三油道5021连通至所述第一环形油道7016;
所述第三电磁阀5023为二位三通电磁阀,所述第三电磁阀5023连接有第二进油管5025和第三出油管5024,所述第二进油管5025连接所述油泵13,所述第三出油管5024连接所述回油箱14。
如图13所示,当所述第三同步器70a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三油道5021和所述第三出油管5024连通,所述第一同步齿环702在所述第一弹簧704的作用下收缩于所述第一环形腔7017中,所述第二同步齿环703在所述第二弹簧706的作用下收缩于所述第二环形腔7018中。
如图12所示,当所述第三同步器70a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三油道5021和所述第二进油管5025连通,由所述第三油道5021进油,再由所述第三油道5021导入所述第一环形油道7016和第一油道7015,进而液压油进入所述第一环形腔7017和第二环形腔7018中,以推动所述第一同步齿环702朝远离所述第一环形腔7017的方向位移,推动所述第二同步齿环703朝远离所述第二环形腔7018的方向位移,进而将所述第一同步齿环702与所述第一齿轮30a同步传动,将所述第二同步齿环703与所述第二齿轮30b同步传动,从而实现所述第一齿轮30a和第二齿轮30b的同步传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四环部空套于所述第二接合套603的外围,所述第二换挡拨环602空套于所述第六环部的外围,所述第二换挡拨环602中设置有第四油道和用于控制所述第四油道进出油的第四电磁阀,所述第四油道连通至所述第二环形油道。
所述第三同步器70c和所述第四同步器80a、80c的结构与功能与所述第三同步器70a一致,不再赘述。
以下以所述第二齿轮30b、第三同步装置70b和第三齿轮30c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中的第三同步装置70b进行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环部7011空套于所述输入轴10的外围,所述第三环部7013的外围设置有第一同步装置操作器90,所述第一同步装置操作器90中设置有第五油道和用于控制所述第五油道进出油的第五电磁阀,所述第五油道连通至所述第一环形油道7016。
所述第五电磁阀为二位三通电磁阀,所述第三电磁阀5023连接有第三进油管和第四出油管,所述第三进油管连接所述油泵13,所述第四出油管连接所述回油箱14。
当所述第三同步装置70b处于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三油道5021和所述第三出油管5024连通,所述第一同步齿环702在所述第一弹簧704的作用下收缩于所述第一环形腔7017中,所述第二同步齿环703在所述第二弹簧706的作用下收缩于所述第二环形腔7018中。
当所述第三同步装置70b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第五油道和所述第二进油管5025连通,由所述第五油道进油,再由所述第五油道导入所述第一环形油道7016和第一油道7015,进而液压油进入所述第一环形腔7017和第二环形腔7018中,以推动所述第一同步齿环702朝远离所述第一环形腔7017的方向位移,推动所述第二同步齿环703朝远离所述第二环形腔7018的方向位移,进而将所述第一同步齿环702与所述第二齿轮30b同步传动,将所述第二同步齿环703与所述第三齿轮30c同步传动,从而实现所述第三齿轮30c和第四齿轮30d的同步传动。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环部7012空套于所述输出轴20的外围,所述第二环部7012的外围设置有第二同步装置操作器11,所述第二同步装置操作器11中设置有第六油道和用于控制所述第六油道进出油的第六电磁阀,所述第六油道连通至所述第二环形油道。
所述第四同步器80b的结构与功能与所述第三同步装置70b一致,不再赘述。
如图1所示,本双轴变速器还包括有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同步装置50、第二同步装置60、第三同步装置70和第四同步装置80的自动变速箱控制单元12。
具体的,所述自动变速箱控制单元12分别电连接至所述第一电磁阀5020、第二电磁阀、第三电磁阀5023、第四电磁阀、第五电磁阀和第六电磁阀,进而控制所述第一同步装置50、第二同步装置60、第三同步装置70和第四同步装置80,实现不同挡位的自动化调节。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双轴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轴、输出轴、第一同步装置、第二同步装置、第三同步装置、第四同步装置、多个输入轴挡位齿轮和多个输出轴挡位齿轮,所述输入轴挡位齿轮空套在所述输入轴上,所述输出轴挡位齿轮空套在所述输出轴上,多个所述输入轴挡位齿轮和多个所述输出轴挡位齿轮一一对应啮合;
所述第一同步装置用于控制各个所述输入轴挡位齿轮与所述输入轴同步传动或分离;
所述第二同步装置用于控制各个所述输出轴挡位齿轮与所述输出轴同步传动或分离;
所述第三同步装置用于控制所述输入轴上其中两个所述输入轴齿轮的同步传动或分离;
所述第四同步装置用于控制所述输出轴上其中两个所述输出轴齿轮的同步传动或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输入轴挡位齿轮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对应的,多个所述输出轴挡位齿轮包括依次排列的第五齿轮、第六齿轮、第七齿轮和第八齿轮,所述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第四齿轮与所述第五齿轮、第六齿轮、第七齿轮、第八齿轮一一对应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轴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同步装置包括两个第一同步器,其中一个所述第一同步器位于所述第一齿轮和第二齿轮之间,用于控制所述输入轴与所述第一齿轮或所述第二齿轮之间同步传动或分离;另一个所述第一同步器位于所述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之间,用于控制所述输入轴与所述第三齿轮或第四齿轮之间同步传动或分离;
所述第二同步装置包括两个第二同步器,其中一个所述第二同步器位于所述第五齿轮和第六齿轮之间,用于控制所述输出轴与所述第五齿轮或所述第六齿轮之间同步传动或分离;另一个所述第二同步器位于所述第七齿轮和第八齿轮之间,用于控制所述输出轴与所述第七齿轮或所述第八齿轮之间同步传动或 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轴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同步装置包括三个第三同步器,所述第四同步装置包括三个第四同步器;
三个所述第三同步器间隔位于所述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之间,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齿轮、第二齿轮、第三齿轮和第四齿轮相邻两个之间的同步传动或分离;
三个所述第四同步器间隔位于所述第五齿轮、第六齿轮、第七齿轮和第八齿轮之间,用于控制所述第五齿轮、第六齿轮、第七齿轮和第八齿轮中相邻两个之间的同步传动或分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双轴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同步器包括第一花键毂、第一接合套、第一同步锥环、第一换挡拨环和第一换挡执行器,所述第一花键毂通过花键套接于所述输入轴上,所述第一同步锥环连接于所述输入轴挡位齿轮朝向所述第一花键毂的侧面,所述第一接合套设置于所述第一花键毂的外圈上,所述第一换挡拨环可在所述第一换挡执行器的驱动下沿输入轴的轴向左右位移,所述第一接合套在所述第一换挡拨环的推动下与所述第一同步锥环接合或分离;
所述第二同步器包括第二花键毂、第二接合套、第二同步锥环、第二换挡拨环和第二换挡执行器,所述第二花键毂通过花键套接于所述输出轴上,所述第二同步锥环连接于所述输出轴挡位齿轮朝向所述第二花键毂的侧面,所述第二接合套设置于所述第二花键毂的外圈上,所述第二换挡拨环可在所述第二换挡执行器的驱动下沿输出轴的轴向左右位移,所述第二接合套在所述第二换挡拨环的推动下与所述第二同步锥环接合或分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双轴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同步器包括第一转动环、第一同步齿环和第二同步齿环,所述第一转动环可相对所述输入轴转动,且所述第一转动环和所述输入轴同轴,所述第一同步齿环和第二同步齿环可相对所述第一转动环沿所述输入轴的轴向左右位移,所述输入轴挡位齿轮朝向所述第一转动环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一同步齿环或第二同步齿环啮合的第一齿形圈;
所述第四同步器包括第二转动环、第三同步齿环和第四同步齿环,所述第二转动环可相对所述输出轴转动,且所述第二转动环和所述输出轴同轴,所述第三同步齿环和第四同步齿环可相对所述第二转动环沿所述输出轴的轴向左右位移,所述输出轴挡位齿轮朝向所述第二转动环的一侧设置有用于与所述第三同步齿环或第四同步齿环啮合的第二齿形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双轴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环包括第一环部、第二环部和第三环部,所述第一环部、第二环部和第三环部由外向内依次套接,且所述第一环部与第二环部之间形成第一环形腔,所述第二环部和第三环部之间形成第二环形腔,所述第一同步齿环可滑动地嵌合于所述第一环形腔中,所述第一同步齿环的一端设置有第一弹簧和第一固定圈,所述第一固定圈封闭所述第一环形腔的一端,所述第一弹簧分别连接所述第一固定圈和第一同步齿环;所述第二同步齿环可滑动地嵌合于所述第二环形腔中,所述第二同步齿环的一端设置有第二弹簧和第二固定圈,所述第二固定圈封闭所述第二环形腔的一端,所述第二弹簧分别连接所述第二固定圈和第二同步齿环;所述第一同步齿环和第二同步齿环朝向相反,所述第一转动环内部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一环形腔和第二环形腔的第一油道,所述第三环部的外围上设置有第一环形油道,所述第一油道连通所述第一环形油道,以在所述第一环形腔和第二环形腔中注入和导出液压油,推动所述第一同步齿环和第二同步齿环的左右位移;
所述第二转动环包括第四环部、第五环部和第六环部,所述第四环部、第五环部和第六环部由外向内依次套接,且所述第四环部与第五环部之间形成第三环形腔,所述第五环部和第六环部之间形成第四环形腔,所述第三同步齿环可滑动地嵌合于所述第三环形腔中,所述第三同步齿环的一端设置有第三弹簧和第三固定圈,所述第三固定圈封闭所述第三环形腔的一端,所述第三弹簧分别连接所述第三固定圈和第三同步齿环;所述第四同步齿环可滑动地嵌合于所述第四环形腔中,所述第四同步齿环的一端设置有第四弹簧和第四固定圈,所述第四固定圈封闭所述第四环形腔的一端,所述第四弹簧分别连接所述第四固定圈和第四同步齿环;所述第三同步齿环和第四同步齿环朝向相反,所述第二转动环内部设置有连通所述第三环形腔和第四环形腔的第二油道,所述第四环部的外围上设置有第二环形油道,所述第二油道连通所述第二环形油道,以在所述第三环形腔和第四环形腔中注入和导出液压油,推动所述第三同步齿环和 第四同步齿环的左右位移。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轴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部空套于所述第一接合套的外围,所述第一换挡拨环空套于所述第三环部的外围,所述第一换挡拨环中设置有第三油道和用于控制所述第三油道进出油的第三电磁阀,所述第三油道连通至所述第一环形油道;
所述第四环部空套于所述第二接合套的外围,所述第二换挡拨环空套于所述第六环部的外围,所述第二换挡拨环中设置有第四油道和用于控制所述第四油道进出油的第四电磁阀,所述第四油道连通至所述第二环形油道。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轴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环部空套于所述输入轴的外围,所述第三环部的外围设置有第一同步装置操作器,所述第一同步装置操作器中设置有第五油道和用于控制所述第五油道进出油的第五电磁阀,所述第五油道连通至所述第一环形油道;
所述第二环部空套于所述输出轴的外围,所述第二环部的外围设置有第二同步装置操作器,所述第二同步装置操作器中设置有第六油道和用于控制所述第六油道进出油的第六电磁阀,所述第六油道连通至所述第二环形油道。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轴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轴变速器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同步装置、第二同步装置、第三同步装置和第四同步装置的自动变速箱控制单元。
CN201720996138.0U 2017-08-09 2017-08-09 一种双轴变速器 Active CN2075269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996138.0U CN207526960U (zh) 2017-08-09 2017-08-09 一种双轴变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996138.0U CN207526960U (zh) 2017-08-09 2017-08-09 一种双轴变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526960U true CN207526960U (zh) 2018-06-22

Family

ID=625758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996138.0U Active CN207526960U (zh) 2017-08-09 2017-08-09 一种双轴变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526960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10259B1 (en) Powershift transmission for a motor vehicle
CN101568749B (zh)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1713448B (zh) 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
CN101260933B (zh) 液力机械式自动换挡系统
CN202188073U (zh) 六速双离合自动变速器
CN103807413A (zh) 机械式变速器
CN102549314B (zh) 用于运行动力总成系统的方法
CN100532880C (zh) 一种动力换挡式自动变速系统
CN101936388A (zh) 采用双轴线链条的dct变速器
WO2016029719A1 (zh) 一种档位重叠的变速装置
CN101303073B (zh) 一种分汇流式多挡自动变速系统
EP2577096B1 (en) Multi-clutch transmission for a motor vehicle
CN204716886U (zh) 多轮轮轴结构变速器
CN201651186U (zh) 一种车辆用双离合变速器
CN201062650Y (zh) 一种双离合器手动变速器
CN104930134A (zh) 多轮轮轴结构变速器
CN207526960U (zh) 一种双轴变速器
CN203730710U (zh) 机械式变速器
CN204041893U (zh) 一种变速器
CN103032545B (zh) 双离合自动液压离合器
CN102145653A (zh) 一种自动变速器用的换挡离合器液压控制阀
CN201502691U (zh) 双离合器式自动变速器
CN207433258U (zh) 混合动力用双离合变速器
CN107387712B (zh) 汽车自动变速器
CN204041894U (zh) 一种变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