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506414U - 一种便携式胶囊饮料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便携式胶囊饮料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506414U
CN207506414U CN201720526232.XU CN201720526232U CN207506414U CN 207506414 U CN207506414 U CN 207506414U CN 201720526232 U CN201720526232 U CN 201720526232U CN 207506414 U CN207506414 U CN 2075064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psule
seat
brewing
pricker
spin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52623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旭宁
张正
詹永权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Jiuchuang Home Applianc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you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52623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5064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5064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5064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pparatus For Making Beverag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便携式胶囊饮料机,属于食品加工机领域,解决了现有胶囊饮料机体积大、不便携带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胶囊饮料机包括机体、供液机构和冲泡座,所述冲泡座设有同侧安装的进水刺针和引出刺针,所述供液机构与进水刺针连通,所述胶囊饮料机还包括胶囊座,所述冲泡座具有显露于机体外侧的开口部,所述胶囊座可拆卸地开合在所述开口部,所述胶囊座与所述冲泡座形成容纳胶囊的冲泡腔,所述冲泡腔的深度为L1,所述胶囊的高度为L2,L1≤L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应用于胶囊咖啡机、胶囊豆浆机等胶囊饮料机。

Description

一种便携式胶囊饮料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机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携式胶囊饮料机。
背景技术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饮食习惯的调整,喝茶、豆浆、咖啡的人数不断增多,随之带来的是冲调饮料机越来越受到大家的欢迎。冲调饮料机,例如胶囊咖啡机,可以让萃取咖啡的操作更加简单、方便。
现有的饮料机主要包括机体、冲泡头、进水刺针、引出刺针、提供给冲泡头液体的供液机构以及冲泡杯,机体设有投料口,其工作方式为:从投料口投入胶囊,冲泡杯向冲泡头一侧移动,胶囊进入冲泡杯内,冲泡杯移动与冲泡头抵触,进水刺针和引出刺针将胶囊刺穿,冲泡头通过进水刺针向胶囊内注入液体,使液体与胶囊混合溶解,引出刺针刺将饮料引出,从而实现饮品的制备。要实现上述功能,饮料机至少还需要设置用于驱动冲泡杯运动的驱动机构和用于使胶囊脱离冲泡头的脱包机构,同时要求机器有足够的空间安装上述零部件,致使饮料机体积大、生产成本高;而对用户来说,这样的饮料机也存在携带不便、使用拆洗不够便利等问题,如何改进现有的大体积饮料机使其更加小巧、便携已成为行业内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便携式胶囊饮料机,优化机器构造,满足饮料机小巧便携的设计要求。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便携式胶囊饮料机,包括机体、供液机构和冲泡座,所述冲泡座设有同侧安装的进水刺针和引出刺针,所述供液机构与进水刺针连通,所述胶囊饮料机还包括胶囊座,所述冲泡座具有显露于机体外侧的开口部,所述胶囊座可拆卸地开合在所述开口部,所述胶囊座与所述冲泡座形成容纳胶囊的冲泡腔,所述冲泡腔的深度为L1,所述胶囊的高度为L2,L1≤L2。
在上述的便携式胶囊饮料机中,所述冲泡座侧壁和胶囊座侧壁其中之一设有旋合槽,另一个上对应设有旋扣,所述旋扣沿着旋合槽运动,以将胶囊座旋合到所述冲泡座上。
在上述的便携式胶囊饮料机中,所述旋合槽包括呈螺旋延伸的旋合导向部,所述旋合导向部的螺旋升角沿着旋扣旋入方向逐渐减小。
在上述的便携式胶囊饮料机中,所述引出刺针刺入胶囊的长度为L3,所述旋扣沿旋合导向部的轴向旋进距离为L4,L4≥L3。
在上述的便携式胶囊饮料机中,所述旋合槽还包括呈周向平面的旋合起始部,以在所述胶囊座旋合前能使旋扣抵靠于所述旋合起始部上。
在上述的便携式胶囊饮料机中,所述引出刺针刺入胶囊的长度为L3,所述旋扣自旋合起始部至胶囊座旋合到位时的轴向旋进距离为L5,L5= L3±3mm。
在上述的便携式胶囊饮料机中,所述旋合槽还包括呈螺旋延伸的回程导向部,所述回程导向部连接所述旋合起始部。
在上述的便携式胶囊饮料机中,所述旋合槽内设有定位块,所述旋扣上设有定位槽,所述胶囊座旋合到位时,所述定位块卡入定位槽以定位所述旋扣。
在上述的便携式胶囊饮料机中,所述引出刺针刺入胶囊的长度为L3,5mm≤L3≤L2/2。
在上述的便携式胶囊饮料机中,所述胶囊座的周向旋合角度为30°~120°。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便携式胶囊饮料机,包括机体、供液机构和冲泡座,所述冲泡座设有同侧安装的进水刺针和引出刺针,所述供液机构与进水刺针连通,所述胶囊饮料机还包括胶囊座,所述冲泡座具有显露于机体外侧的开口部,所述胶囊座通过开口部旋合连接到所述冲泡座以形成容纳胶囊的冲泡腔,所述冲泡腔的深度为L1,所述胶囊的高度为L2,L1≤L2。用户制备饮料时,将胶囊放置于冲泡座或者胶囊座内,再将胶囊座盖合冲泡座,进水刺针和引出刺针穿透胶囊的封膜,供液机构通过进水刺针向胶囊内引入冲泡液体,冲泡液体与胶囊内物料混合溶解,制备的饮料通过引出刺针引出,由于胶囊座是用户手动操作盖合到冲泡座上,无需设置专门的驱动机构来驱动;拆下胶囊座后,用户可以直接抓取胶囊,无需设置专门的脱包机构来脱包,由此简化了饮料机构造,使饮料机更为小巧而便于携带;当胶囊座拆下后,用户通过开口部可直接观察到冲泡座内部,胶囊座和冲泡座的可拆设计利于清洗。冲泡腔的深度为L1,胶囊的高度为L2,满足L1≤L2,如此可以确保胶囊座旋合到位后能够将胶囊夹紧,使引出刺针(引出刺针的长度通常要小于进水刺针的长度)有效刺破胶囊的封膜,避免胶囊未夹紧而存在活动间隙致使引出刺针无法刺破胶囊封膜的情况。
所述冲泡座侧壁和胶囊座侧壁其中之一设有旋合槽,另一个上对应设有旋扣,所述旋扣沿着旋合槽运动,以将胶囊座旋合到所述冲泡座上。采用旋扣结构实现冲泡座和胶囊座的可拆式连接,胶囊座的拆装操作更加便捷,且二者形成的冲泡腔的密封性也更好。
所述旋合槽包括呈螺旋延伸的旋合导向部,所述旋合导向部的螺旋升角沿着旋扣旋入方向逐渐减小。当胶囊座扣合到冲泡座时,胶囊未被夹紧,要求的旋转力较小,在旋扣刚接触到旋合导向部时,由于旋合导向部的螺旋升角较大,用户的旋压操作可以实现胶囊座的快速旋进;随着旋扣逐渐旋入旋合导向部后程,旋合导向部的螺旋升角逐渐减小,这将有利于减小周向方向的反作用力,同时增加旋入方向的反作用力,在相同的旋压力下更有利于用于胶囊座的旋转运动,并提供较大的压紧力使胶囊夹紧,如此设计,合理分配用户的旋转力,使胶囊座快速、顺畅地旋合到冲泡座上,操作手感好且没有卡顿感,并能有效地夹紧胶囊。
所述引出刺针刺入胶囊的长度为L3,所述旋扣沿旋合导向部的轴向旋进距离为L4,L4≥L3。旋扣沿旋合导向部的轴向旋进距离为L4也可以理解为:胶囊座从旋合开始至旋合到位所产生的轴向位移,如果L4<L3,胶囊座在旋合开始时,引出刺针就已经顶到胶囊封膜,由于引出刺针通常是偏离冲泡座轴心设置,这样容易导致在胶囊座旋合前因为引出刺针顶住胶囊而导致胶囊座偏斜,对于旋合连接的胶囊座来说,这种情况不利于胶囊座旋转,本实用新型的设计确保胶囊座在旋合前不会被引出刺针顶偏,利于用户旋合操作。
所述旋合槽还包括呈周向平面的旋合起始部,以在所述胶囊座旋合前能使旋扣抵靠于所述旋合起始部上。设计旋合起始部的意义在于,在胶囊座旋合前通过旋合起始部与旋扣相抵反馈用户触碰手感,提示用户可以进行旋合操作,并且可以矫正胶囊座相对冲泡座的位置,使二者保持同轴或者接近同轴的状态,这有利于接下来胶囊座的旋转,降低操作难度。
所述引出刺针刺入胶囊的长度为L3,所述旋扣自旋合起始部至胶囊座旋合到位时的轴向旋进距离为L5,L5= L3±3mm。如果L5-L3>3mm,因为胶囊封膜的延展性可能导致胶囊座旋合到位时引出刺针无法有效刺破胶囊封膜,如果L3-L5>3mm,超出胶囊封膜的延展极限,导致胶囊座在旋合前被引出刺针顶偏,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在保证胶囊座旋合到位后引出刺针能有效刺破胶囊封膜的同时,使胶囊座顺畅旋合。
所述旋合槽还包括呈螺旋延伸的回程导向部,所述回程导向部连接所述旋合起始部。设计回程导向部的意义在于:当饮料制备完成,用户反向旋开胶囊座时,回程导向部引导旋扣平稳运动到旋合起始部,并反馈用户提供了旋开手感的提示,方便操作。
所述旋合槽内设有定位块,所述旋扣上设有定位槽,所述胶囊座旋合到位时,所述定位块卡入定位槽以定位所述旋扣。在胶囊座旋合到位后反馈用户到位手感,且能防止饮料机工作时产生的震动或者误操作导致胶囊座松脱,使用更安全。
所述引出刺针刺入胶囊的长度为L3,5mm≤L3≤L2/2。引出刺针刺入胶囊的长度直接影响到饮料制备的成功率,如果L3小于5mm,由于胶囊封膜的延展性,可能导致引出刺针无法有效刺破胶囊封膜;如果L3>L2/2,引出刺针占据胶囊内部较多空间,对胶囊内的液体流动造成阻碍,不利于速溶类饮品的制作。
所述胶囊座的周向旋合角度为30°~120°。胶囊座的周向旋合角度关系到用户的操作舒适度,如果胶囊座的周向旋合角度小于30°,用户操作时没有明显的旋合手感,而且操作更加费力;如果胶囊座的周向旋合角度大于120°,用户可能需要多次旋转胶囊座,才能使其旋合到位,操作不够便利。本实用新型的设计,使大多数用户能够将胶囊座一次旋合到位,省时省力。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胶囊饮料机的整体结构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胶囊饮料机冲泡座与胶囊座的拆解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中胶囊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冲泡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胶囊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中胶囊座与冲泡座初始旋合状态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三中冲泡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胶囊饮料机冲泡座与胶囊座的拆解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胶囊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四中胶囊座安装胶囊架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中胶囊座旋合到冲泡座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中胶囊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五中胶囊座密封圈另外一种优选结构;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中速溶型胶囊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中萃取型胶囊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中冲泡座密封垫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中冲泡座密封垫的半剖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中冲泡座密封垫安装于冲泡座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六中冲泡座密封垫的另外一种优选结构;
图2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七中冲泡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八中冲泡座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胶囊饮料机,包括机体、供液机构和冲泡座,所述冲泡座设有同侧安装的进水刺针和引出刺针,所述供液机构与进水刺针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囊饮料机还包括胶囊座,所述冲泡座具有显露于机体外侧的开口部,所述胶囊座可拆卸地开合在所述开口部,所述胶囊座与所述冲泡座形成容纳胶囊的冲泡腔。用户制备饮料时,将胶囊放置于冲泡座或者胶囊座内,再将胶囊座盖合冲泡座,进水刺针和引出刺针穿透胶囊的封膜,供液机构通过进水刺针向胶囊内引入冲泡液体,冲泡液体与胶囊内物料混合溶解,制备的饮料通过引出刺针引出,由于胶囊座是用户手动操作盖合到冲泡座上,无需设置专门的驱动机构来驱动;拆下胶囊座后,用户可以直接抓取胶囊,无需设置专门的脱包机构来脱包,由此简化了饮料机构造,使饮料机更为小巧而便于携带;当胶囊座拆下后,用户通过开口部可直接观察到冲泡座内部,胶囊座和冲泡座的可拆设计利于清洗。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在以下实施例的描述中,出现诸如术语“顶”、“底”、“内”、“外”、“上”、“下”等指示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方便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实施例一
参照图1-3,本实施例提出的便携式胶囊饮料机,包括机体1、供液机构5和冲泡座2,冲泡座2设有同侧安装的进水刺针23和引出刺针24,供液机构5与进水刺针23连通,胶囊饮料机还包括胶囊座3,冲泡座2具有显露于机体1外侧的开口部20,胶囊座3通过开口部20旋合连接到所述冲泡座2以形成容纳胶囊4的冲泡腔,冲泡腔的深度为L1,胶囊的高度为L2,L1≤L2。
具体来说,本实施例的冲泡座2包括冲泡座侧壁22和冲泡座底壁21(相对开口部20而言),胶囊座3包括胶囊座侧壁32和胶囊座底壁31,冲泡座2整体位于饮料机机体1外侧,胶囊座3通过开口部20旋合连接到冲泡座2,胶囊座侧壁32包围在冲泡座侧壁22外侧,二者内外层叠,利于冲泡腔的密封。胶囊4包括一端敞开的胶囊外壳41和用于封闭胶囊外壳41的胶囊封膜42,在胶囊座3底部设有胶囊槽,胶囊槽通过过盈配合方式夹持胶囊4。
本实施例的胶囊饮料机为卧式机型,进水刺针23、引出刺针24和胶囊4中心轴线均为横向设置(横向可以认为是水平或者近似水平的形态)。使用时,用户先将胶囊放入胶囊座3中固定,再将胶囊座3旋合连接到冲泡座2上,随着胶囊座3的不断旋入,进水刺针23和引出刺针24刺破胶囊封膜,直至胶囊座3旋合到位,冲泡座底壁21和胶囊座底壁31将胶囊夹紧;启动冲泡功能后,进水刺针23向胶囊内引入冲泡液体(通常为水),水与胶囊中的物料混合冲调成饮料,饮料由引出刺针24引出。饮料制备完成后,反向旋开胶囊座3,依靠胶囊槽对胶囊的夹持力顺势将胶囊带出冲泡座2,避免空胶囊掉落造成烫伤、污染桌面等问题。
本实施例中,冲泡腔的深度为L1(冲泡座底壁21与胶囊座底壁31之间的垂直距离),胶囊的高度为L2(胶囊底至胶囊封膜的垂直距离),满足L1≤L2,如此可以确保胶囊座3旋合到位后能够将胶囊夹紧,使引出刺针24(引出刺针24的长度通常要小于进水刺针23的长度)有效刺破胶囊的封膜,避免胶囊未夹紧而存在活动间隙致使引出刺针24无法刺破胶囊封膜的情况,比如,胶囊高度L2一般为35mm,冲泡腔的深度为L1可以设定为33mm、34mm、35mm等,但冲泡腔的深度L1不能过小,冲泡腔深度L1与胶囊高度L2相差太多,会导致用户合盖困难。
在此基础上,为了确保引出刺针24能够顺利刺破胶囊封膜,对引出刺针24刺入胶囊的长度有一定要求,本实施例中引出刺针24刺入胶囊的长度为L3,5mm≤L3≤L2/2,引出刺针24刺入胶囊的长度直接影响到饮料制备的成功率,如果L3小于5mm,由于胶囊封膜的延展性,可能导致引出刺针24无法有效刺破胶囊封膜;如果L3>L2/2,引出刺针24占据胶囊内部较多空间,对胶囊内的液体流动造成阻碍,不利于速溶类饮品的制作,也就是说,在满足刺破胶囊封膜的前提下,引出刺针24刺入胶囊的长度L3应尽量短些,在胶囊高度L2为35mm的情况下,引出刺针24刺入胶囊的长度L3优选在5mm~15mm,具有较好的使用效果。
根据本实施例所述方案之构思,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如下替代方案:
当胶囊座通过开口部旋合连接到冲泡座后,冲泡座侧壁包围在胶囊座侧壁外侧,同样可以构成密封性良好的冲泡腔。
冲泡座可以局部或者全部隐藏在机体内,只要在使用状态下能够露出冲泡座的开口部,并能提供胶囊座旋动的空间即可。
胶囊座与冲泡座的旋合方式可以旋扣结构、螺纹结构等,现有已知的通过二者相对旋转实现连接的方式都是可行的。
饮料机不局限于卧式机型,也可以应用在立式机型,在立式机型中,冲泡座竖向设置,开口部朝上或者朝下设置,进水刺针、引出刺针和胶囊中心轴线均为竖向设置(竖向可以认为是垂直或者近似垂直水平面的形态)。
以上所述的替代方案也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实施例二
参照图4-6,本实施例在实施例一基础上进行结构优化,本实施例采用旋扣结构实现胶囊座3与冲泡座2的可拆式连接,胶囊座3的拆装操作更加便捷,且二者形成的冲泡腔的密封性也更好,具体的:冲泡座侧壁22外表面设置旋合槽25,在胶囊座侧壁32内表面对应设置旋扣33,旋扣33沿着旋合槽25运动,以将胶囊座3旋合到冲泡座2上,考虑到连接可靠性和操作舒适度,旋扣33和旋合槽25成对设置。所述旋扣结构可以为多组,本实施例中为3组,这样设置的好处是既能够保证胶囊座可靠轻松从冲泡座上安装和拆下,又保证胶囊座安装到位后的稳定性,即使在刺针刺穿胶囊时也能保证胶囊不动从而使得刺针可靠刺穿胶囊。
当胶囊放入胶囊座3后,再把胶囊座3旋转安装到冲泡座2上,这个过程中,冲泡座2上的进水刺针23和引出刺针24必然会顶触到胶囊封膜并将其刺穿,这也意味着用户需要对胶囊座3施加朝冲泡座2方向的力,并且随着胶囊刺穿到最后的压紧,要求上述的力越来越大。如果旋合槽25设计的过短,旋扣33未进入旋合槽25时,进水刺针23或者引出刺针24就已顶触到胶囊封膜,这就需要用户向冲泡座2方向按压胶囊座3,可能会造成机器移动,甚至翻到,造成危险。如果旋合槽25设计的过长,则用户需要手动进行多次旋转,才能将胶囊座3旋合到位,操作不够便利。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的旋合槽25包括呈螺旋延伸的旋合导向部251,旋合导向部251的螺旋升角沿着旋扣33旋入方向逐渐减小。
需要说明的是,当旋扣33接触并作用在旋合导向部251时,旋合导向部251也提供一个反作用力给旋扣33,用户旋动胶囊座3时可以明显感受到这种反作用力,由于旋合导向部251为螺旋曲面,旋合导向部251提供的反作用力可以分解为指向冲泡座2的轴向力和与胶囊座3旋转方向相反的周向力,如果旋合导向部251的螺旋升角过小,轴向力较大而周向力较小,也即旋转阻力较小,这能使用户操作更加省力,但会延长旋合导向部251的长度,增加胶囊座3的旋合角度,不利于操作;如果旋合导向部251的螺旋升角过大,轴向力较小而周向力较大,也即旋转阻力较大,用户操作比较费力,而且旋合导向部251的自锁能力较差,旋扣33易松动,导致胶囊座3松脱。
由于本实施例的旋合导向部251的螺旋升角沿着旋扣33旋入方向逐渐减小,当胶囊座3扣合到冲泡座2时,胶囊未被夹紧,要求的旋转力较小,在旋扣33刚接触到旋合导向部251时,由于旋合导向部251的螺旋升角较大,用户的旋压操作可以实现胶囊座3的快速旋进;随着旋扣33逐渐旋入旋合导向部251后程,旋合导向部251的螺旋升角逐渐减小,这将有利于减小周向方向的反作用力,同时增加旋入方向的反作用力,在相同的旋压力下更有利于用于胶囊座3的旋转运动,并提供较大的压紧力使胶囊夹紧,如此设计,合理分配用户的旋转力,使胶囊座3快速、顺畅地旋合到冲泡座2上,操作手感好且没有卡顿感,并能有效地夹紧胶囊。
具体实现时,本实施例的旋合导向部251围绕冲泡座2外壁展开后的投影曲线为二次曲线,或是由若干段二次曲线相切连接而成,比如圆弧、抛物线、双曲线等,可以确保曲面的连续性,使旋扣33在旋合导向部251上滑动时更加顺滑流畅,操作手感好,同时也达到可螺旋角渐变的目的。根据本实施例旋合导向部251的设计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可以到,旋合导向部251围绕冲泡座2外壁展开后的投影曲线还可以由若干段小线段通过弧线相切连接而成,当连接小线段的弧线足够大时,也可以达到旋扣33在其上顺滑滑动的效果。
为便于用户操作,旋合槽25还包括呈周向平面的旋合起始部252,以在胶囊座3旋合前能使旋扣33抵靠于旋合起始部252上。设计旋合起始部252的意义在于,在胶囊座3旋合前通过旋合起始部252与旋扣33相抵反馈用户触碰手感,提示用户可以进行旋合操作,并且可以矫正胶囊座3相对冲泡座2的位置,使二者保持同轴或者接近同轴的状态,这有利于接下来胶囊座3的旋转,降低操作难度。更佳的:由旋合起始部252向着开口部方向还设有螺旋延伸的引导部2521,引导部2521与旋合导向部251之间形成引导口,旋扣33从引导口进入旋合导向部251,如此设计,能在冲泡座侧壁22靠近开口部的位置形成一个较大的引导口,用户在将胶囊座3扣置到冲泡座2时无需使旋扣33对准旋合导向部251,旋扣33能沿着引导部2521滑动至旋合起始部252,继而顺势滑入旋合导向部251,降低操作难度。
结合图4、6,本实施例的旋扣33自旋合起始部252至胶囊座3旋合到位时的轴向旋进距离为L5,引出刺针24刺入胶囊的长度为L3,L5= L3±3mm,如果L5-L3>3mm,因为胶囊封膜的延展性可能导致胶囊座3旋合到位时引出刺针24无法有效刺破胶囊封膜,如果L3-L5>3mm,超出胶囊封膜的延展极限,导致胶囊座3在旋合前被引出刺针24顶偏,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在保证胶囊座3旋合到位后引出刺针24能有效刺破胶囊封膜的同时,使胶囊座3顺畅旋合。引出刺针24刺入胶囊的长度L3优选在5mm~15mm,则旋扣33自旋合起始部252至胶囊座3旋合到位时的轴向旋进距离L5为5mm±3mm~15mm±3mm。
结合图4、6,本实施例引出刺针24刺入胶囊的长度为L3,旋扣33沿旋合导向部251的轴向旋进距离为L4,L4≥L3,旋扣33沿旋合导向部251的轴向旋进距离为L4也可以理解为:胶囊座3从旋合开始(旋扣33抵靠与旋合起始部252)至旋合到位所产生的轴向位移,如果L4<L3,胶囊座3在旋合开始时,引出刺针24就已经顶到胶囊封膜,由于引出刺针24通常是偏离冲泡座2轴心设置,这样容易导致在胶囊座3旋合前因为引出刺针24顶住胶囊而导致胶囊座3偏斜,对于旋合连接的胶囊座3来说,这种情况不利于胶囊座3旋转,本实施例的设计确保胶囊座3在旋合前不会被引出刺针24顶偏,利于用户旋合操作。
上述的两种尺寸限定可以相互约束,比如,在满足L5= L3±3mm的前提下,进一步限定,L4≥L3,确保胶囊座3旋合到位后引出刺针24能有效刺破胶囊封膜的同时,使胶囊座3在旋合前不会被引出刺针24顶偏,利于用户旋合操作。
本实施例中,胶囊座3的周向旋合角度为30°~120°,即胶囊座3的旋扣33从接触旋合导向部251开始直至胶囊座3旋合到位时胶囊座3相对于冲泡座2轴心所转过的角度,胶囊座3的周向旋合角度关系到用户的操作舒适度,如果胶囊座3的周向旋合角度小于30°,用户操作时没有明显的旋合手感,而且操作更加费力;如果胶囊座3的周向旋合角度大于120°,用户可能需要多次旋转胶囊座3,才能使其旋合到位,操作不够便利。本实施例的设计,使大多数用户能够将胶囊座3一次旋合到位,省时省力。更优选的:胶囊座3的周向旋合角度为60°~100°。为了提升操作舒适度,本实施例还限定了胶囊座3的外径为40mm~120mm,如果胶囊座3的外径小于40mm,超出手指的抓取范围,只能依靠掌心用力,不好操作,或者手掌侧握,但不符合对放在橱柜、桌面产品的操作习惯;如果胶囊座3的外径大于120mm,只有指尖能扣住胶囊座3圆周,难以施力。胶囊座3的外径更优选的尺寸为50mm~90mm;另外,胶囊座3外周可以设置防滑纹路或者设置硅胶套,增加握持摩擦力,便于旋转施力。
继续参照图4,本实施例还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对旋合槽25结构的优化方案:
旋合槽25还包括阻挡部254,阻挡部254位于旋合槽25远离开口部的一侧,用户旋转胶囊座3直至旋扣33与阻挡部254相抵,提示胶囊座3旋合到位。
旋合槽25还包括呈周向平面的锁定部253,锁定部253连接在阻挡部254与旋合导向部251之间,在胶囊座3旋合到位后,利用锁定部253实现旋扣33的自锁,有效防止胶囊座3旋合到位后松动。
旋合槽25还包括引入部255,引入部255连接在旋合导向部251靠近开口部的一端,引入部255为向着旋扣33旋入方向逐渐倾斜的斜面或者具有相同变化趋势的弧面,该引入部255的设计防止因操作不当,旋扣33开始旋转时被旋合导向部251端部顶住,不能顺利进入旋合槽25,进而导致胶囊座3无法旋合的情况发生。
旋合槽25还包括呈螺旋延伸的回程导向部256,回程导向部256连接所述旋合起始部252。设计回程导向部256的意义在于:当饮料制备完成,用户反向旋开胶囊座3时,回程导向部256引导旋扣33平稳运动到旋合起始部252,并反馈用户提供了旋开手感的提示,方便操作。
接下来参照图5,本实施例还包括但不限于如下对旋扣33结构的优化方案:
旋扣33上设有定位槽331,旋合槽25内设有定位块257,当胶囊座3旋合到位时,定位块257卡入定位槽331以定位旋扣33。这样的设计能在胶囊座3旋合到位后反馈用户到位手感,且能防止饮料机工作时产生的震动或者误操作导致胶囊座3松脱,使用更安全。同时,旋扣33接触旋合导向部251一端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第一斜面332和第二斜面333,第一斜面332用于引导定位块257卡入定位槽331,第二斜面333能在旋合前引导旋扣33进入旋合导向部251。
优选的:旋合槽25内的定位块257对应前述的锁定部253设置在冲泡座2外侧底壁上,定位块257可以固定在冲泡座2上,利用自身弹力实现复位,也可以轴向滑动地安装在冲泡座2上,利用弹簧之类的元件辅助复位。
根据本实施例所述方案之构思,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如下替代方案:
旋扣和旋合槽的位置可以互换,即旋扣设置在冲泡座侧壁外表面,旋扣槽设置在胶囊座侧壁内表面。
在冲泡座侧壁包围在胶囊座侧壁外侧的实施方案中,冲泡座侧壁内表面和胶囊座侧壁外表面其中之一设置旋扣,另一个设置旋扣槽。
以上所述的替代方案也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实施例三
参照图7,本实施例提出的胶囊饮料机,包括机体、供液机构、冲泡座2和控制单元,冲泡座2设有同侧安装的进水刺针和引出刺针,供液机构与进水刺针连通,胶囊饮料机还包括胶囊座,冲泡座2具有显露于机体外侧的开口部,所述胶囊座可拆卸地开合在所述开口部,所述胶囊座与所述冲泡座2形成容纳胶囊的冲泡腔,冲泡座2设有用于检测胶囊座是否安装到位的感应开关,感应开关与控制单元连接。
胶囊饮料机的主体结构可以参照前述任一实施例,不再赘述,不同的是,本实施例追加胶囊座到位检测功能,只有胶囊座安装到位才能触发感应开关,感应开关由此而产生到位信号并反馈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由此判断胶囊座安装到位,以允许进行冲泡程序;反之,如果出现胶囊座未安装、安装不到位以及冲泡过程胶囊座意外旋开的情况,感应开关检测不到胶囊座而产生脱开信号并反馈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由此判断胶囊座脱开,禁止冲泡程序启动或者中断已进行的冲泡程序,以避免在胶囊座脱开的情况下进行冲泡导致烫伤、机械伤害等事故,确保用户安全。
具体实现时,本实施例在冲泡座2上沿其轴向方向设置第一触发件,第一触发件位于冲泡腔外围,也即冲泡腔外的冲泡座底壁上,胶囊座安装到位时带动第一触发件触发感应开关。根据产品不同的设计需求,胶囊座可以设计出多种盖合方式,比如旋合连接、锁扣连接等等,冲泡座2上设置第一触发件,利用第一触发件来传递位移,满足对不同盖合方式胶囊座的检测,产品兼容性好。更具体的说,上述的第一触发件为顶杆261,感应开关为微动开关260,冲泡腔外围的冲泡座外底壁27设有通孔271,顶杆261装配于通孔271处并能沿通孔271轴向滑动,胶囊座安装到位时带动顶杆271触发微动开关260动作。
在胶囊座和冲泡座旋合的方案中,冲泡座侧壁设有旋合槽25,胶囊座对应设有旋扣,旋扣沿着旋合槽25运动,以将胶囊座旋合到所述冲泡座上,具体方案可以参照实施例一,不再赘述,上述通孔271对应旋合槽25的尾端设置,也即旋合槽25的锁定部253,确保胶囊座旋合到位时有效触发感应开关。更优选地,顶杆261经通孔271伸入旋合槽25内,旋扣上设有定位槽,胶囊座旋合到位时,顶杆261端部卡入定位槽,以定位旋扣。顶杆261既作为触发件使用,又能在胶囊座旋合到位时定位旋扣,防止旋扣松动,提高顶杆功能性。
优选的,上述顶杆261伸出通孔271的长度H1为2mm~5mm。如果顶杆261伸出通孔271的长度H1小于2mm,顶杆261可产生的位移量过小,可能无法触发感应开关,导致检测失效,检测灵敏度和可靠性受到影响;如果顶杆261伸出通孔271的长度H1大于5mm,容易干涉到胶囊座,例如采用旋扣33连接的方案中,顶杆261伸出通孔271的长度H1大于5mm可能导致旋扣33无法完全进入锁定部253实现自锁,胶囊座也就无法旋合到位,本实用新型的设计在确保顶杆261位移量足够触发感应开关的前提下,尽量减少对胶囊座的装配干涉。顶杆261伸出通孔271的长度H1可以选择2mm、3mm、4mm、5mm。
为方便组装,本实施例的冲泡座2上设置有开关支架26,微动开关260和顶杆261安装在开关支架26上,开关支架26上设有用于复位顶杆261的复位弹簧263,复位弹簧263套装在顶杆261上。复位弹簧263实现顶杆261的自动复位,确保检测功能可靠性;将微动开关260、顶杆261和复位弹簧263装配在开关支架26上,安装结构更为紧凑,节省空间。具体来说:上述开关支架26上设置至少一个导向孔264,顶杆261贯穿导向孔264,并与导向孔264配合,以引导顶杆261的轴向运动;复位弹簧263套在顶杆261上并通过顶杆261中部的轴肩2612进行限位;在开关支架26的后部设置容纳腔262,微动开关260安装在容纳腔262中,有效保护微动开关260,避免水汽、杂物干扰微动开关260,影响检测可靠性。
微动开关的特点是触点间距小、动作行程短、按动力小、通断迅速,只要簧片稍有动作便能触发微动开关导通,应用于本实施例中,可以保证检测灵敏度,而且微动开关属于机械式开关,成本低、故障率小。微动开关260装入开关支架26后,微动开关260的簧片2631与顶杆261尾部对应,优选的:顶杆261尾部设置球状的触点2611,利用触点2611来触动微动开关260的簧片2631,连续顺畅,有效避免二次碰触现象。
本实施例中,当胶囊座旋合到位时通过顶杆261触发微动开关260导通,由此而产生到位信号,如果出现胶囊座未安装、安装不到位以及冲泡过程胶囊座意外旋开的情况,顶杆261在复位弹簧263作用下复位,使微动开关260断开,由此而产生脱开信号,饮料机根据微动开关260反馈的信号检测胶囊座是否安装到位。如果其他实施例中改变微动开关的安装方式,也可以是当胶囊座旋合到位时通过顶杆触发微动开关断开,由此而产生到位信号,出现胶囊座未安装、安装不到位以及冲泡过程胶囊座意外旋开的情况,顶杆在复位弹簧作用下复位,使微动开关导通,由此而产生脱开信号,同样可以实现饮料机对胶囊座是否安装到位的检测。
根据本实施例所述方案之构思,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如下替代方案:
感应开关包括成对设置的红外接受头和红外发射头,胶囊座安装到位时导通或者截断红外接受头和红外发射头之间的红外信号传输。红外开关的检测灵敏度高,抗干扰能力强,不存在机械式开关容易产生二次触发的问题。采用红外开关时,第一触发件为挡片,通过挡片的轴向位移来导通或者截断红外接受头和红外发射头之间的红外信号传输,由此产生对应的检测信号,以供饮料机检测胶囊座是否安装到位。
感应开关为磁控开关,磁控开关包括磁性件和干簧管,磁性件安装在胶囊座上,干簧管安装在冲泡座,胶囊座安装到位时通过磁性件触发干簧管动作。磁性件和干簧管配合形成非接触式检测,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检测反应快,不存在机械检测元件动作余量小和空行程的问题,如此能提高检测的可靠性。
除了采用旋扣结构的胶囊座外,本实施例的方案也适用于螺纹连接或者铰接连接的胶囊座,只要胶囊座安装到位时能够触动第一触发件产生位移,都可以实现对胶囊座安装到位的检测。
冲泡座上只设置感应开关,胶囊座上设置第二触发件,胶囊座安装到位时通过第二触发件触发感应开关。比如感应开关为磁控开关,只需在冲泡座内部安装磁控开关,胶囊座内部安装磁铁,磁控开关和磁铁无需触碰便可实现检测,因此不需要在冲泡座和胶囊座上打孔,避免打孔影响产品外观。
以上所述的替代方案也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实施例四
参照图8-10,本实施例的胶囊饮料机,包括机体1、供液机构和冲泡座2,冲泡座2设有同侧安装的进水刺针和引出刺针,供液机构与进水刺针连通,胶囊饮料机还包括胶囊座3,冲泡座2具有显露于机体外侧的开口部20,胶囊座3经开口部20可拆地旋合安装到冲泡座2,所述胶囊座与所述冲泡座形成容纳胶囊的冲泡腔,胶囊座2设有用于夹持胶囊4的胶囊架6,胶囊架6与胶囊4为过盈配合,胶囊架4与胶囊4的单边过盈量为0.5至1.5mm。采用过盈配合结构夹持胶囊4,胶囊4在胶囊座3中固定可靠, 胶囊座3拆离冲泡座2时能顺带将胶囊4一起取出,结构简单,易于实现;胶囊架6与胶囊4的单边过盈量影响到胶囊4的夹持效果,如果胶囊架6与胶囊4的单边过盈量不到0.5mm,对胶囊4的夹持力度不够,而且在冲泡过程中,因为胶囊4壁受热产生蠕变,可能导致胶囊4松脱,在旋开胶囊座3时无法带出胶囊4; 如果胶囊架6与胶囊4的单边过盈量超过1.5mm,胶囊4在放入胶囊座3时, 胶囊4与胶囊架6之间产生较大干涉,胶囊4无法顺畅地卡入胶囊架6中,不便于拆装胶囊,本方案设计在确保胶囊架6可靠夹持胶囊4的情况下,易于用户操作。本实施例中,所述胶囊架4与胶囊4的单边过盈量是0.8mm,既保证了胶囊的被夹紧状态,尤其是刺针刺穿胶囊时,避免了胶囊在刺穿力作用下因晃动而倾斜,同时也方便胶囊制作完毕饮品后,顾客从胶囊架上轻松的拆下废胶囊。可以理解的,所述胶囊架4与胶囊4的单边过盈量也可以选择0.5mm、0.6mm、0.7mm、0.9mm、1.0mm、1.1mm、1.2mm、1.3mm、1.4mm、1.5mm。
优选的,本方案的胶囊架6能相对胶囊座3同轴心旋转,这里所述的同轴心是指胶囊架6相对胶囊座3旋转时的轴心和胶囊座3相对冲泡座2旋转时的轴心,二者重合或者近似重合。用户制备饮料时,将胶囊4放置于胶囊座3内,胶囊4由胶囊架6夹持固定,胶囊座3旋合到冲泡座2后,当引出刺针刺破胶囊封膜时,由于胶囊架6能相对胶囊座3同轴心旋转,胶囊就不会被胶囊座3带动而发生旋转,避免胶囊封膜被引出刺针划出弧形开口、甚至撕裂而物料泄漏的问题,胶囊座3旋开时亦是如此,且在胶囊座3旋开后,利用胶囊架6对胶囊4的夹持将胶囊4顺利带出冲泡座2。胶囊架6与胶囊座3的单边间隙为δ,满足0.2mm≤δ≤0.5mm,要保持胶囊架6的顺畅旋转,胶囊架6与胶囊座3之间需要保持一定间隙,如果胶囊架6与胶囊座3的单边间隙δ小于0.2mm,胶囊架6与胶囊座3之间易产生较大摩擦阻力,导致胶囊架6旋转不畅,进而导致胶囊仍有可能被胶囊座3带动旋转;如果胶囊架6与胶囊座3的单边间隙δ大于0.5mm,二者的同轴效果较差,用户操作以及冲泡过程中,胶囊架6会在胶囊座3中产生明显晃动,影响用户体验,本方案的设计能确保胶囊架6相对胶囊座3顺畅地同轴心旋转。本实施例中,所述胶囊架6与胶囊座3的单边间隙δ为0.3mm,既保证了胶囊架带动胶囊在胶囊座中的可靠旋转,尤其是在胶囊座旋入冲泡座时,胶囊不会随之转动而导致刺针提前将胶囊膜片划伤,避免了在胶囊座带动胶囊旋转到位制作饮品时发生漏液,而且饮料制作完毕,胶囊从冲泡座上旋出时,也轻松顺畅不会受阻。当然,可以理解的,所述胶囊架6与胶囊座3的单边间隙也可以选择0.2mm、0.4mm、0.5mm。
具体实现时,本实施例的胶囊架6上设置环形卡槽61,胶囊座3内设置卡扣34,卡扣34卡入环形卡槽61并能沿环形卡槽61周向旋转。通过卡扣34结构实现胶囊架6和胶囊座3的可拆式连接,便于二者的拆洗。
本实施例的胶囊座3内还设有胶囊座密封圈35,胶囊座3与冲泡座2旋合连接时通过胶囊座密封圈35密封开口部20。胶囊座密封圈35的设置使胶囊座3与冲泡座2旋合连接形成的冲泡腔密封可靠,有效防止液体泄漏。
具体实现时,本实施例的胶囊座3包括胶囊座侧壁32和胶囊座底壁31,胶囊架6为前后贯通的环状体,如此设计的胶囊座3密封性较好,且在胶囊座3旋合后能利于胶囊座底壁31来夹紧胶囊;如此设计的胶囊架6结构简单,成本低,便于清洗,还可避免胶囊座底壁31与胶囊架6之间出现缝隙夹层导致液体残留的问题。在胶囊座侧壁32底部沿着周向方向设置环形台阶321,环形台阶321的内环侧周向间隔地设置3至5个卡扣34,卡扣34与环形卡槽61之间满足前述胶囊架6与胶囊座3的单边间隙δ的尺寸限定;同时,环形台阶321上朝向胶囊座3开口的一面还设有环形安装槽322,胶囊座密封圈35外沿延伸出定位唇边351,定位唇边351卡入环形安装槽322中定位胶囊座密封圈35,环形台阶321用于支撑胶囊座密封圈35;当胶囊座3旋合到冲泡座2后,冲泡座2的开口部20紧密贴靠于胶囊座密封圈35上,实现密封;开口部20与胶囊座密封圈35之间优先采用线接触,这样既确保密封效果,也可以减小密封力。更优选的,在胶囊座密封圈35贴靠环形台阶321的一侧设有变形腔352,在保证有足够密封过盈量的情况下,增加胶囊座密封圈35的变形能力,减小挤压力,使用户旋合操作更舒适。
优选的,本实施例的卡扣34朝向胶囊座3开口的一面设置第一卡扣斜面341,卡扣34朝向胶囊座底壁31的一面设置第二卡扣斜面342,胶囊架6朝向胶囊座底壁31一侧的外周设置第一胶囊架斜面611,环形卡槽61对应第二卡扣斜面342设置第二胶囊架斜面612。安装胶囊架6时,第一卡扣斜面341与第一胶囊架斜面611相配合,引导卡扣34顺利卡入环形卡槽61;拆卸胶囊架6时,第二卡扣斜面342与第二胶囊架斜面612配合,引导卡扣34顺利脱离环形卡槽61,用户拆装胶囊架6时更为省力,同时也避免了拆装时过度挤压导致卡扣34和胶囊架6出现难以复原的变形。在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仅是卡扣或者环形卡槽设置斜面,亦能达到次优的效果;另外,卡扣和/或环形卡槽上设置弧面,亦可达到相同的技术效果。
结合图9,为了更有效地夹持胶囊,本实施例的胶囊架6具有配合胶囊的中空部60和向中空部60凸出的胶囊卡持部62,胶囊4插入中空部60并与胶囊卡持部62过盈配合。具体而言,呈环状结构的胶囊架6围成中空部60,胶囊卡持部62是胶囊架6的内周面向胶囊架6中心延伸出的凸起,凸起在胶囊架6内周面沿周向断续分布3至6个,胶囊底部插入中空部60,凸起与胶囊4侧壁形成过盈配合,以夹持胶囊4。由于胶囊的取放操作是通过手动进行,因此要求胶囊架6对胶囊的抱紧力处于一个合理的范围,如果夹持力过大,胶囊取放不便,如果夹持力过小,胶囊容易松脱,而断续分布的凸起相比整圈凸起来说,其与胶囊的过盈量更大,由于在胶囊注入高温液体制作饮品时,胶囊侧壁在高温/高压下产生蠕变,如果凸起与胶囊侧壁的过盈量过小,就会发生胶囊座3旋开而胶囊仍然留在冲泡座2内的现象,因此采用断续分布的凸起可以获得更大的过盈量,从而避免这种情况发生,故而,本实施例方案中优选断续分布的凸起。
基于上述的胶囊卡持部62,胶囊卡持部62距胶囊座3内底面的最小距离为3mm,也即胶囊卡持部62与胶囊座底壁31内侧面之间的最小距离H2为3mm,如此设计,胶囊卡持部62至少能卡持在胶囊底以上的3mm处,确保胶囊卡持部62有效卡持胶囊,防止胶囊松脱。
本实施例胶囊座底壁31为透明壁,用户可通过透明壁观察到胶囊座3内部,以此可以观察胶囊座3内的胶囊是否取出,利于卫生安全;实际制作时,胶囊座底壁31和胶囊座侧壁32可以分体成型,胶囊座底壁31采用玻璃、透明树脂等透明材料制作,胶囊座底壁31通过卡接、粘结、注塑等方式与胶囊座侧壁32连接。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胶囊座也可以是全部透明,即胶囊座底壁和胶囊座侧壁均为透明壁,这样胶囊座底壁和胶囊座侧壁可以一体成型,用户也可以更方便地观察到胶囊座内是否有忘记清理的胶囊,以及胶囊座是否有饮品残液,以便及时清除,避免因此造成的卫生问题。
根据本实施例所述方案之构思,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如下替代方案:
胶囊座内的卡扣也可以沿着环形台阶内环侧整圈设置;胶囊架上的胶囊卡持部也可以是胶囊架内周面周向连续设置的整圈凸起;或者胶囊架上也可以不设置凸出的胶囊卡持部,直接利用胶囊架的内周面与胶囊实现过盈配合,亦可夹持胶囊。
胶囊座底壁延伸出卡扣,在胶囊架端面设置环形卡槽,卡扣卡入环形卡槽,亦能实现胶囊架的可旋转连接。
胶囊座底壁设置环形安装槽,环形安装槽位于胶囊架外围,胶囊座密封圈设置在环形安装槽内;或者在胶囊座底壁与侧壁连接处设置环形安装槽,胶囊座密封圈设置在环形安装槽内。
以上所述的替代方案也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实施例五
参照图11、12,本实施例与实施例四的不同之处在于,胶囊座3包括囊座底壁31和胶囊座侧壁32,胶囊座底壁32上设有圆形通孔,胶囊架6包括胶囊架底壁63和胶囊架侧壁64,胶囊架6安装到胶囊座后,胶囊架底壁63嵌入圆形通孔中,胶囊架底壁63通过圆形通孔显露在外,使胶囊座3内部既具有夹持胶囊的可旋转结构,又不存在任何活动间隙、清洗死角,更有利于卫生安全。
另外,本实施例在胶囊架侧壁64外周面设置胶囊架卡扣641,胶囊架卡扣641沿着周向整圈设置,胶囊座侧壁底部设有胶囊座卡扣37,胶囊座卡扣37沿周向断续分布3至5个。胶囊架卡扣641设有为其提供变形空间的变形孔642,变形孔642和胶囊座卡扣37一一对应设置,且变形孔642的周向长度大于胶囊座卡扣37的周向长度。安装胶囊架6时,胶囊架卡扣641和胶囊座卡扣37相互挤压,利用变形孔642使胶囊架卡扣641产生变形,胶囊架卡扣641顺利被胶囊座卡扣37卡入且支撑于胶囊座底壁31上。
优选的,本实施例将胶囊座密封圈35安装在胶囊架6上,胶囊座密封圈35与胶囊架6一起拆装,具体实现时,胶囊架侧壁64外周延伸支撑筋65,胶囊座密封圈35卡装在支撑筋65上,并且胶囊座密封圈35的外周侧延伸出径向密封唇353,径向密封唇353末端贴靠胶囊座3内表面,使胶囊架侧壁64与胶囊座3内表面之间形成密封,防止液体从二者的间隙中渗漏,由于径向密封唇353与胶囊座3内表面的密封接触面积很小,故而不会对胶囊架6的旋转造成很大影响,满足胶囊架6旋转要求的前提下实现动态密封。
参照图13,在本实施例的另外一种优选方案中,胶囊座密封圈35的外周侧向胶囊座3底部延伸出轴向密封唇354,胶囊座3内表面对应设置密封台阶38,轴向密封唇354末端贴靠于密封台阶38上,同时将轴向密封唇354的根部位置减薄,减小密封力,实现动态密封,同时还能增加轴向密封唇354的变形量,利于消除误差,提高密封可靠性。
基于实施例四和实施例五的技术方案,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如下替代方案:
胶囊架和胶囊座均为前后贯通的环状体,胶囊座的最小直径小于胶囊的最小直径,防止胶囊被顶出胶囊座;胶囊架和胶囊座均采用无底设计,结构更加简单,便于清洗,
胶囊架包括胶囊架底壁和胶囊架侧壁,胶囊座包括胶囊座侧壁和胶囊座底壁,胶囊架和胶囊座都具有较好的结构强度,不易变形,延长使用寿命。
胶囊座包括胶囊座侧壁和胶囊座底壁,胶囊座底壁上设有圆形通孔,胶囊架为前后贯通的环状体,圆形通孔的直径小于胶囊的最小直径,防止胶囊被顶出胶囊座,用户可通过圆形通孔观察到胶囊座内部,由此可以观察胶囊座内的胶囊是否取出,利于卫生安全。
胶囊架包括胶囊架底壁和胶囊架侧壁,胶囊架底壁设有圆形通孔,圆形通孔的直径小于胶囊的最小直径,防止胶囊被顶出胶囊座,且用户可通过圆形通孔观察到胶囊座内部,由此可以观察胶囊座内的胶囊是否取出,利于卫生安全。
以上所述的替代方案也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实施例六
参照图14-18,本实施例提出的胶囊饮料机,包括机体、供液机构和冲泡座2,冲泡座2设有同侧安装的进水刺针23和引出刺针24,供液机构与进水刺针23连通,胶囊饮料机还包括胶囊座3,冲泡座2具有显露于机体外侧的开口部20,胶囊座3盖合开口部20形成容纳胶囊的冲泡腔,冲泡座2内相对开口部20的底壁上设有冲泡座密封垫7,冲泡座密封垫7包括中心处的第一密封部71,第一密封部71受压可向冲泡座底壁21方向产生可逆形变,第一密封部71设有用于进水刺针23通过的引入孔711。
本实施例在前述任一实施例基础对冲泡座2内的冲泡座密封垫7结构进行优化,使其能够满足速溶型胶囊与萃取型胶囊两种不同类型胶囊的冲泡密封要求,具体的:在饮料机冲泡过程中,通常利用冲泡座内设置的冲泡座密封垫来贴紧胶囊封膜实现密封,防止冲泡时渗漏的饮料流出,但实际使用时,对于速溶型胶囊与萃取型胶囊两种不同类型的胶囊,常规的密封垫无法同时满足二者的密封需求。本实施例的冲泡座密封垫7包括中心处的第一密封部71,第一密封部71受压可向冲泡座2底壁21方向产生可逆形变,第一密封部71设有用于进水刺针23通过的引入孔711,参照图14,使用速溶型胶囊时,由于速溶型胶囊的封膜中间区域没有支撑,受进水刺针23顶触会向胶囊内下凹形变,这时依靠冲泡座密封垫贴紧速溶型胶囊的封膜,实现密封;参照图15,使用萃取型胶囊时,由于萃取型胶囊的封膜中间区域由过滤支架支撑,受进水刺针23顶触不会产生明显的挤压形变,这时依靠第一密封部71的形变消除封膜与冲泡座密封垫7之间的干涉,使得冲泡座密封垫7贴紧萃取型胶囊的封膜,实现密封,本实用新型冲泡座密封垫7的独特设计同时满足了速溶型胶囊和萃取型胶囊的密封需求。
优选的,本实施例的冲泡座密封垫7还包括围绕第一密封部71设置的第二密封部72,第二密封部72靠近冲泡座底壁21并且向开口部20方向拱起,第二密封部72设有用于引出刺针24通过的引出孔720。拱起的第二密封部可以更好地贴合形变后的胶囊封膜,从而提高密封效果。
参照图16-18,为使第一密封部71受挤压时能够顺利形变,本实施例的冲泡座密封垫7还包括第一薄壁环73和第二薄壁环74,第一薄壁环73位于第一密封部71和第二密封部72之间且厚度小于第一密封部71和第二密封部72的厚度,第二薄壁环74位于第一密封部71和引入孔711之间且厚度小于第一密封部71的厚度。利用减小壁厚的设计满足第一密封部71的形变需求,结构简单,减少第一密封部71形变时对第二密封部72的影响;以及第一密封部71形变时对引入孔711的影响。
第一密封部71与冲泡座底壁21之间设有为第一密封部71提供形变空间的间隙,间隙为1mm至5mm。本实施例是在冲泡座底壁21对应第一密封部71的位置向着远离第一密封部71的方向内凹形成凹陷部212,凹陷部212与第一密封部71形状匹配,比如第一密封部71呈环形,凹陷部212与之匹配设计成环状凹陷,从而使第一密封部71与冲泡座底壁21之间形成间隙。如果间隙小于1mm,第一密封部的形变空间太小,无法满足对萃取型胶囊的密封要求;如果间隙大于5mm,没有明显的效果提升,且又增加设计难度,由于第一密封部的形变幅度有限,冲泡过程中第一密封部处于悬空状态,不利于封膜中心区域的密封。本方案的设计确保第一密封部有足够的形变空间,且在第一密封部产生形变时,冲泡座底壁能提供第一密封部有效的支撑,确保封膜中心区域的密封,第一密封部71与冲泡座底壁21之间间隙为3mm,由于在使用不设置支撑架的胶囊时,由于没有支撑架,胶囊的膜片在刺针刺穿膜片时发生变形,其形变间隙为3mm左右,第一密封部71与冲泡座底壁21之间间隙为3mm使得第一密封部跟随其变形而发生形变保证密封件仍能紧贴并压紧膜片,从而刺针能有效刺破膜片;同时,在使用中间设置支撑架的萃取型胶囊时,由于支撑架的作用,第一密封部7与冲泡座21的间隙也满足了支撑架对第一密封部的挤压后提供了逆形变的需要,同样能保冲泡腔的可靠密封。当然,可以理解的,第一密封部71与冲泡座底壁21之间间隙可选择1mm、2mm、4mm、5mm。
由于第二密封部72需要紧密贴靠胶囊封膜,才能确保密封效果,本实施例将第二密封部72贴靠冲泡座底壁21设置,且第二密封部72靠近第一密封部71的部位设有第一固定部,第一固定部卡装在冲泡座底壁上。冲泡座底壁21对应第二密封部72的区域也向开口部20拱起,从而能匹配第二密封部72的拱起形态,依靠冲泡座底壁21的支撑,使第二密封部72保持拱起状态,确保密封效果;第二密封部72靠近第一密封部71的部位设有第一固定部,第一固定部卡装在冲泡座底壁上,防止第一密封部71产生形变时拉动第二密封部72形变,优选的:第一固定部是在第二密封部72靠近第一密封部71的部位向冲泡座底壁21延伸出的定位筋721,冲泡座底壁21对应设置卡槽211,定位筋721嵌入卡槽211中,使第二密封部72靠近第一密封部71的部位得到固定,防止第一密封部71产生形变时拉动第二密封部72形变。
本实施例的冲泡座密封垫7还包括围绕第二密封部72外围设置的第二固定部75,第二固定部75卡装到冲泡座底壁21上。增强冲泡座密封垫7外围的固定效果,防止冲泡座密封垫7发生松动、扭曲而影响对胶囊封膜的密封。具体实现时,本实施例的固定部75包括两个间隔设置的环形固定筋751,冲泡座底壁21对应设置固定槽213,环形固定筋751插入固定槽213中,使冲泡座密封垫7周边得到有效固定;更佳的,在环形固定筋751的侧面设置密封筋752,增固定部75与冲泡座底壁21连接处的密封效果,防止液体泄漏。在其他实施例中,根据冲泡座密封垫的固定需求,固定部可以仅设置一个环形固定筋,或者是三个、四个等多个环形固定筋。
为了提升进水刺针23和引出刺针24周围区域的密封效果,第一密封部71靠近引入孔711的部位设有向开口部20凸出的引入密封筋712,第二密封部72靠近引出孔720的部位设有向开口部20凸出的引出密封筋722,引入密封筋712减少第一密封部71与胶囊封膜的密封接触面积,引入密封筋712可以更有效地贴紧胶囊封膜,密封效果好;引出密封筋722减少第二密封部72与胶囊封膜的密封接触面积,引出密封筋722可以更有效地贴紧胶囊封膜,密封效果好。优选的:引入密封筋712和引出密封筋722的厚度均不大于1mm,以便引入密封筋712和引出密封筋722在与胶囊封膜接触受力时能产生形变,贴合紧密;引入密封筋712凸出第一密封部71的高度为0.5mm~2mm,引入密封筋712凸出第一密封部71的高度小于0.5mm时,引入密封筋712没有明显的密封效果,引入密封筋712凸出第一密封部71的高度大于2mm时,引入密封筋712与第一密封部71连接部位容易形成清洗死角,不利于卫生;引出密封筋722凸出第二密封部72的高度为0.5mm~2mm,引出密封筋722凸出第二密封部72的高度小于0.5mm时,引出密封筋722没有明显的密封效果,引出密封筋722凸出第二密封部72的高度大于2mm时,引出密封筋722与第二密封部72连接部位容易形成清洗死角,不利于卫生。
引入密封筋712和引出密封筋722只要围成闭合的结构,都可以达到最基本的密封效果,在本实施例的一个优选方案中,引入密封筋712和引出密封筋722均围成圆环状,且引入密封筋712围合区域的面积不小于引入孔711面积的1.5倍,确保引入密封筋712将引入孔711包围在内,引出密封筋722围合区域的面积不小于引出孔720面积的1.5倍,确保引出密封筋722将引出孔720包围在内。
参照图19,在本实施例的另一个优选方案中,引出密封筋722围成腰形、椭圆形、长方形或者其他能够满足长度尺寸B大于宽度尺寸A的形状。在胶囊座旋合连接到冲泡座的方案中,引出刺针刺破胶囊封膜后,引出刺针与胶囊封膜存在一定的旋转阻力,虽然采用实施例四或者实施例五的方案后对引出刺针划破、撕裂胶囊封膜的问题已有明显改善,但也难免存在胶囊封膜刺穿部位被横向拉长的情况,因此本方案针对上述问题优化了引出密封筋722结构,确保引出密封筋722对胶囊封膜的密封效果。
参照图16-18,本实施例的引入孔711靠近冲泡腔的端口处还设有向冲泡腔斜向延伸的引入密封唇713,引入密封唇713的厚度向着延伸方向逐渐减小,引出孔720靠近冲泡腔的端口处设有向冲泡腔斜向延伸的引出密封唇723,所述引出密封唇723的厚度向着延伸方向逐渐减小。冲泡腔内液体压力越大,引入密封唇713对进水刺针23的抱紧密封力也越大,更好地防止液体从引入孔711与进水刺针23之间的间隙中泄漏;同理,冲泡腔内液体压力越大,引出密封唇723对引出刺针24的抱紧密封力也越大,更好地防止液体从引出孔720与引出刺针24之间的间隙中泄漏。
本实施例冲泡座底壁21上还设有第一通孔,引入孔711向冲泡座底壁21延伸形成贯穿第一通孔的引入孔壁714,引入孔壁714末端设有第一翻边7141,第一翻边7141扣包在冲泡座底壁21背面,使引入孔壁714固定于第一通孔处,确保引入孔711与进水刺针23之间的密封效果,同时配合前述第一固定部和第二固定,使冲泡座密封垫7整体固定效果更佳。
冲泡座底壁21上还设有第二通孔,引出孔720向冲泡座底壁21延伸形成伸入第二通孔的引出孔壁724,增加引出孔720与引出刺针24的密封接触面积,确保引出孔720与引出刺针24之间的密封效果。第二通孔设计成台阶孔,引出刺针24上轴向间隔设置两条环形定位筋241,引出孔壁末端设有向内的第二翻边7241,第二翻边7241卡入两条环形定位筋241之间,并将后侧的环形定位筋241压紧在第二通孔的台阶处。
根据本实施例所述方案之构思,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如下替代方案:
冲泡座密封垫上仅中心区域设置第一密封部,同样可以实现对速溶型胶囊和萃取型胶囊的密封。而且冲泡座密封垫可以仅设置第一薄壁环或者第二薄壁环,同样可以实现第一密封部的可逆形变。
第一密封部与冲泡座底壁之间设有为第一密封部提供形变空间的间隙,该间隙还可以是由第一密封部相对冲泡座密封垫外围向开口部方向拱起形成,或者间隙由第一密封部相对冲泡座密封垫外围向开口部方向拱起和冲泡座底壁向远离开口部方向凹陷共同形成。
以上所述的替代方案也应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实施例七
参照图20,本实施例提出的胶囊饮料机,包括机体、供液机构和冲泡座2,冲泡座2设有同侧安装的进水刺针23和引出刺针24,供液机构与进水刺针23连通,胶囊饮料机还包括胶囊座,冲泡座2具有显露于机体外侧的开口部,胶囊座经开口部可拆地安装到冲泡座2,所述胶囊座与所述冲泡座形成容纳胶囊的冲泡腔,冲泡座2相对开口部的底壁上设有用于将内部余水排出的排水孔211。胶囊饮料机的主体结构可以参照前述任一实施例,不再赘述,不同的是,本实施例在冲泡座2上追加排水功能,在饮料机执行清洗功能后,清洗液体从进水刺针23进入冲泡座2,大部分清洗液体从引出刺针24流出,完成对引出刺针24内部的清洗;当液面低于引出刺针24时,清洗液体由排水孔211流出,直至排空冲泡座2内的清洗液体,避免清洗余水沉积在冲泡座2内,使用更加安全卫生,同时也方用户清洁;如果在执行冲泡功能中有部分饮料流出,也可以通过排水孔211排出,避免在胶囊座3打开时饮料流出冲泡座2造成烫伤、打湿桌面等问题。机体可设置与排水孔211连通的排水通道11,用于将液体排出机体外。
本实施例以卧式机型为例,其冲泡座2、进水刺针23、引出刺针24和胶囊中心轴线均为横向设置,引出刺针24横向设置并且贯穿冲泡座底壁21,排水孔211设置在冲泡座底壁21上且位于引出刺针24下方,确保冲泡座2内引出刺针24以下的区域不会沉积液体,安全卫生,方便清洁。
优选的,排水孔211位于冲泡座底壁21最低处,冲泡座侧壁22设有连通排水孔211的集水槽221。冲泡座2内壁附着的液滴在重力作用下逐渐汇集到集水槽221中,再由排水孔211流出,集水槽221有效收集残夜,加快液体排出,这里所指的冲泡座底壁21最低处,应是能保证集水槽221底面能高于或者持平排水孔211孔壁底侧的位置,使得集水槽收集的液体能够流入排水孔211。更优选的:集水槽221由开口部向排水孔211方向由高到低倾斜设置,利于液体向排水孔211方向流动,进一步加速排液。
实际应用时,冲泡座2可以采用疏水性材料制作,或者冲泡座2内壁以及排水孔211内壁涂覆疏水性涂层,减弱液体在冲泡座2内壁和排水孔211内壁上的附着能力,排水更有效、彻底。
引出刺针24的通流面积为10mm²~18mm²,排水孔211的通流面积为5mm²~9mm²。如果排水孔211通流面积过小,当冲泡座2内液体较少时,液体被排水口内壁及口部的材料吸附,造成排液不畅;如果排水孔211的通流面积过大,大部分的清洗液体会从排水孔211流走,引出刺针24不能得到有效清洗;如果引出刺针24的通流面积远大于排水孔211的通流面积,在清洗功能后排水时,空气可以顺畅的从引出刺针24排出,导致施加在排水孔211的空气压力很小,在水位低于引出刺针24时,排水过程非常缓慢。综合上述因素以及饮品制作效果,本实用新型设定引出刺针24的通流面积为10mm²~18mm²,所述排水孔211的通流面积为5mm²~9mm²,兼顾排水效果和清洗效果。
本实施例不局限于卧式机型,也可以应用在立式机型,例如在一种立式饮料机中,冲泡座竖向设置,开口部朝上设置,进水刺针、引出刺针和胶囊中心轴线均为竖向设置(竖向可以认为是垂直或者近似垂直水平面的形态)。冲泡座底壁上设置排水孔,同样能实现排水功能。
实施例八
参照图21,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七基础上进行优化,实现出浆、排水公用一个出口,具体的:机体上还连接有出浆嘴8,出浆嘴8设有排液孔82,出浆嘴8与引出刺针24之间连接有排浆通道12,出浆嘴8与排水孔211之间连接有排水通道11,引出刺针24和排水孔211引出的液体可汇流至出浆嘴8并由排液孔82排出。要实现排水和出浆,如果饮料机外部对应设置两个液体出口,不仅会破坏产品外观,而且出液分散,易出现液体飞溅导致烫伤危险、打湿台面等不良现象,本实施例的设计,将引出刺针24和排水孔211引出的液体汇流至出浆嘴8并由排液孔82排出,只需要设计一个出浆嘴8即可,对产品外观影响小,且出液集中,便于清洁。
具体实现时,本实施例的机体上设置开口朝下的出浆嘴安装槽13,出浆嘴8由下而上插装到出浆嘴安装槽13,出浆嘴8可以方便地进行拆洗。上述排浆通道12和排水通道11由出浆嘴安装槽13顶壁引入出浆嘴8中,排浆通道12和排水通道11连通出浆嘴8的端口均朝下设置,降低饮料向上的流动性,从而降低饮料在出浆嘴8内的残留,有利于清洗;优选的:排浆通道12连通出浆嘴8的端口低于出浆嘴上端面83,防止饮料在粘附力作用下流向排水通道11,有利于卫生及清洗,更优选的,排浆通道12连通出浆嘴8的端口低于出浆嘴上端面83至少3mm,可以确保饮料不会流向排水通道11。
优选的:出浆嘴8设有汇流腔81,汇流腔81顶部敞开,引出刺针24和排水孔211引出的液体汇流至汇流腔81中,汇流腔81容积为3mL~10mL。汇流腔81具有缓冲液流的作用,使液体从排液孔82平缓流出,排出液流不随引出刺针24中的液体变化出现过大波动,有效避免断流、喷射等现象发生。如果汇流腔81容积小于3mL,大大减弱了缓冲效果,排液孔82处容易出现喷浆,而且饮料容易充满汇流腔81而倒流至排水通道11内;如果汇流腔81容积大于10mL,缓冲效果提升不明显,容易出现出浆不连续的问题,还增加了出浆嘴8成本和清洁难度,本方案的设计兼顾了排浆效果和制造成本。更优选地,汇流腔81容积选择3mL~4mL,汇流缓冲效果更好。
优选的:排液孔82的通流面积为50mm²~120mm²。排液孔82的通流面积小于50mm²时,单位时间的排浆量较少,增加了用户的等待时间;排液孔82的通流面积大于120mm²时,弱化了汇流腔81的缓冲效果,浆液排出时易喷溅。本方案的设计确保出浆流速适中,减少喷溅、断流情况的发生。更优选地,排液孔82的通流面积选择80mm²~90mm²,出浆效果更好。
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应用于冲调饮料机,例如胶囊咖啡机、胶囊豆浆机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Claims (10)

1.一种便携式胶囊饮料机,包括机体、供液机构和冲泡座,所述冲泡座设有同侧安装的进水刺针和引出刺针,所述供液机构与进水刺针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囊饮料机还包括胶囊座,所述冲泡座具有显露于机体外侧的开口部,所述胶囊座可拆卸地开合在所述开口部,所述胶囊座与所述冲泡座形成容纳胶囊的冲泡腔,所述冲泡腔的深度为L1,所述胶囊的高度为L2,L1≤L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胶囊饮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冲泡座侧壁和胶囊座侧壁其中之一设有旋合槽,另一个上对应设有旋扣,所述旋扣沿着旋合槽运动,以将胶囊座旋合到所述冲泡座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胶囊饮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旋合槽包括呈螺旋延伸的旋合导向部,所述旋合导向部的螺旋升角沿着旋扣旋入方向逐渐减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胶囊饮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出刺针刺入胶囊的长度为L3,所述旋扣沿旋合导向部的轴向旋进距离为L4,L4≥L3。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胶囊饮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旋合槽还包括呈周向平面的旋合起始部,以在所述胶囊座旋合前能使旋扣抵靠于所述旋合起始部上。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胶囊饮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出刺针刺入胶囊的长度为L3,所述旋扣自旋合起始部至胶囊座旋合到位时的轴向旋进距离为L5,L5= L3±3mm。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便携式胶囊饮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旋合槽还包括呈螺旋延伸的回程导向部,所述回程导向部连接所述旋合起始部。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胶囊饮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旋合槽内设有定位块,所述旋扣上设有定位槽,所述胶囊座旋合到位时,所述定位块卡入定位槽以定位所述旋扣。
9.如权利要求1至8之一所述的便携式胶囊饮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出刺针刺入胶囊的长度为L3,5mm≤L3≤L2/2。
10.如权利要求1至8之一所述的便携式胶囊饮料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胶囊座的周向旋合角度为30°~120°。
CN201720526232.XU 2017-05-12 2017-05-12 一种便携式胶囊饮料机 Active CN2075064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526232.XU CN207506414U (zh) 2017-05-12 2017-05-12 一种便携式胶囊饮料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526232.XU CN207506414U (zh) 2017-05-12 2017-05-12 一种便携式胶囊饮料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506414U true CN207506414U (zh) 2018-06-19

Family

ID=625312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526232.XU Active CN207506414U (zh) 2017-05-12 2017-05-12 一种便携式胶囊饮料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506414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218453A1 (zh) * 2018-05-15 2019-11-21 广东力升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胶囊咖啡酿造装置及其咖啡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218453A1 (zh) * 2018-05-15 2019-11-21 广东力升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胶囊咖啡酿造装置及其咖啡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755080U (zh) 一种密封可靠的胶囊饮料机
CN207506401U (zh) 一种安全卫生的胶囊饮料机
CN207506410U (zh) 一种使用安全的胶囊饮料机
CN105395069B (zh) 一种磨豆咖啡壶的升降装置
CN201505013U (zh) 一种具有定时装置的咖啡茶叶冲泡机
CN207506414U (zh) 一种便携式胶囊饮料机
CN101991357B (zh) 一种具有定时装置的咖啡茶叶冲泡机
CN207506409U (zh) 一种易清洗的胶囊饮料机
CN206603629U (zh) 一种便携的胶囊饮料机
CN206792205U (zh) 双水口水杯
CN203828713U (zh) 胶囊咖啡机先行刺破及取放装置
CN107456080A (zh) 一种便携的胶囊饮料机
CN205549019U (zh) 一种中药口服液蒸煮罐
CN201866331U (zh) 多功能网嘴
CN106037529A (zh) 真空搅拌机
CN108113475A (zh) 一种豆浆机
WO2019041551A1 (zh) 一种用于磨豆咖啡机的咖啡斗
CN201500015U (zh) 咖啡包与咖啡粉两用混合机
CN203341552U (zh) 液体由刺针引入料包冲泡饮料的防漏粉冲泡杯及冲泡机
CN203341548U (zh) 液体由刺针引入料包冲泡饮料的易脱包冲泡杯及冲泡机
CN208973442U (zh) 一种胶囊咖啡机
CN208667656U (zh) 一种富硒米酒用酿酒装置
CN113142941A (zh) 一种分体式水杯
CN207102051U (zh) 豆浆过滤装置
CN201409814Y (zh) 咖啡机的水嘴与漏斗盖连接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613

Address after: Building 2, No. 52, 22nd Street, Baiyang Street, Qiantang New District, Hang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310000

Patentee after: Hangzhou Jiuchuang Home Appliances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999, Mei Li Road, Huaiyin District, Ji'nan, Shandong

Patentee before: JOYOUNG Co.,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