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487177U - 一种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487177U
CN207487177U CN201721644934.4U CN201721644934U CN207487177U CN 207487177 U CN207487177 U CN 207487177U CN 201721644934 U CN201721644934 U CN 201721644934U CN 207487177 U CN207487177 U CN 20748717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der
heat exchanger
fin
partition member
body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64493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杨永龙
陈红鸣
何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64493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48717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48717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48717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换热器,包括相互平行的两集流管以及多个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两集流管连通,两所述集流管之间具有多个与所述集流管平行的翅片,与所述集流管相邻的所述翅片为端部翅片,所述端部翅片与对应所述集流管之间设有分隔部件。因此,位于端部翅片与集流管之间、并与二者连接的分隔部件能够将端部翅片与集流管隔开,避免端部翅片发生扭曲而与集流管接触,即能够提高端部翅片的平整度,从而提高换热器的表面性能。同时,还能够降低芯体组件在钎焊炉中焊接时端部翅片与集流管焊接在一起的风险。

Description

一种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换热器。
背景技术
微通道换热器通常用于空调领域,具有换热面积大、换热效率高的优点。通常情况下,微通道换热器包括两相互平行的集流管及位于二者之间的翅片。该微通道换热器中,集流管与翅片之间无分隔结构,导致翅片扭曲,扭曲的翅片各部分与集流管之间的距离不均匀,导致该微通道换热器表面性能较差。另外,扭曲的翅片存在与集流管接触的风险,该微通道换热器焊接成型时,存在集流管与该翅片焊接在一起的风险,从而影响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有鉴于此,如何提供一种用于分隔集流管与翅片的分隔结构,从而避免翅片扭曲,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为提供一种换热器,包括相互平行的两集流管以及多个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与两集流管连通,两所述集流管之间具有多个与所述集流管平行的翅片,与所述集流管相邻的所述翅片为端部翅片,所述端部翅片与对应所述集流管之间设有分隔部件。
因此,本实用新型中,位于端部翅片与集流管之间、并与二者连接的分隔部件能够将端部翅片与集流管隔开,避免端部翅片发生扭曲而与集流管接触,即能够提高端部翅片的平整度,从而提高换热器的表面性能。同时,还能够降低芯体组件在钎焊炉中焊接时端部翅片与集流管焊接在一起的风险。
可选地,所述分隔部件包括本体部,所述本体部一端抵靠于所述端部翅片,另一端设有与所述集流管配合的弧形结构。
可选地,所述本体部为板状结构,且其靠近所述端部翅片的一端垂直连接有板状结构的折弯部,所述折弯部的端面抵靠于所述端部翅片,所述本体部的另一端设有弧形槽,所述弧形槽为与集流管配合的弧形结构。
可选地,所述本体部靠近所述端部翅片的一端具有若干翻边,且相邻所述翻边的延伸方向相反,所述翻边形成所述折弯部。
可选地,沿所述端部翅片的宽度方向,所述本体部靠近所述端部翅片的两端分别具有凸台,两所述凸台内侧壁之间的距离与所述端部翅片的宽度相等,以便将所述端部翅片限位于两所述凸台的内侧壁之间。
可选地,所述本体部开设有通孔或凹槽。
可选地,所述分隔部件包括板状结构的折弯部,所述折弯部端面的一侧抵靠于所述端部翅片,另一侧垂直连接有若干本体部,所述本体部为垂直于所述集流管的板状结构,并抵靠于所述集流管。
可选地,所述折弯部的端面开设有用于所述换热管穿过的安装槽,以使对应的所述换热管能够穿插于所述分隔部件。
可选地,所述本体部开设有与所述集流管配合的弧形槽,且所述弧形槽与所述集流管配合处具有缺口,所述缺口用于冷凝水流通。
可选地,所述分隔部件包括套装于所述集流管外周的本体部,所述本体部具有与所述集流管配合的弧形面和朝向所述端部翅片延伸的连接片,所述弧形面为与集流管配合的弧形结构,所述连接片垂直连接有挡片,所述挡片的端面抵靠于所述端部翅片。
可选地,所述分隔部件包括螺旋形结构的本体部,所述本体部具有与所述集流管配合的圆弧面,所述圆弧面为与集流管配合的弧形结构,且所述本体部的两端部朝向所述端部翅片延伸,以使其端部抵靠于所述端部翅片。
可选地,所述换热管垂直穿插于所述翅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换热器中集流管与翅片通过分隔部件相连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分隔部件在第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分隔部件在第二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分隔部件在第三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换热器中集流管与翅片通过图5所示的分隔部件相连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图6的侧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分隔部件在第四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8的主视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分隔部件在第五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换热器中集流管与翅片通过图10所示的分隔部件相连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侧视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分隔部件在第六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换热器中集流管与翅片通过图13所示的分隔部件相连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的侧视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分隔部件在第七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16的主视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换热器中集流管与翅片通过图16所示的分隔部件相连的结构示意图;
图19为图18的侧视图;
图20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分隔部件在第八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换热器中集流管与翅片通过图20所示的分隔部件相连的侧视图;
图2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分隔部件在第九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换热器中集流管与翅片通过图22所示的分隔部件相连的侧视图;
图2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分隔部件在第十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换热器中集流管与翅片通过图24所示的分隔部件相连的侧视图;
图26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分隔部件在第十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27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换热器中集流管与翅片通过图26所示的分隔部件相连的侧视图;
图28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换热器中集流管与翅片通过分隔部件相连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8中:
1分隔部件、11本体部、111平板、112弧形槽、113通孔、114缺口、12折弯部、121翻边、122安装槽、123凹槽、124凸棱、125挡片、126连接片;
2集流管、3翅片、31端部翅片、4换热管;
h集流管与端部翅片的距离、L两凸台侧壁之间的距离、t端部翅片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请参考附图1-2,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换热器中集流管与翅片通过分隔部件相连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侧视图。
在一种具体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热器,该换热器包括相互平行的两集流管2以及多个换热管4,每个换热管4的两端分别与对应集流管2连通,两集流管2之间具有多个与集流管2轴向平行的翅片3,该换热器内集流管2、翅片3和换热管4的排布方式如图1和图2所示,换热管4垂直穿插于翅片3上。其中,换热管4可以穿过翅片3上的通孔穿插在翅片3上,换热管4也可以通过翅片3上的具有开口的凹槽穿插在翅片3上。
该换热器加工时,首先将各翅片3穿插于换热管4上,并将各换热管4与两集流管2连通,形成的芯体组件放入钎焊炉中焊接成型。换热器的各翅片3中,与两集流管2相邻的翅片3为端部翅片31。该芯体组件放入钎焊炉之前,各翅片3存在一定程度的扭曲现象,尤其是端部翅片31,该扭曲的端部翅片31与集流管2不平行,从而导致芯体组件外观性能较差。同时,当芯体组件进入钎焊炉时,扭曲的端部翅片31与集流管2距离较小的位置存在与集流管2接触并焊接在一起的风险,从而影响该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为了解决该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中,在端部翅片31与集流管2之间设置分隔部件1,且该分隔部件1用于分隔端部翅片31与对应的集流管2。其中,该分隔部件1可以仅设在端部翅片31与集流管2的两端,也可以沿集流管2的长度方向间隔设在端部翅片31与集流管2之间。
因此,本实用新型中,位于端部翅片31与集流管2之间、并与二者连接的该分隔部件1能够将端部翅片31与集流管2隔开,降低端部翅片31与集流管2接触的风险,从而能够降低芯体组件在钎焊炉中焊接时端部翅片31与集流管2焊接在一起的风险,使得该换热器具有良好的换热效率,并改善该换热器的外观性能。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该分隔部件1包括本体部11,本体部11采用板状结构,本体部11一端抵靠于端部翅片31,另一端开设有与集流管2配合的弧形结构,从图中可见,弧形结构采用弧形槽112。
本实施例中,本体部11设置弧形槽112,该弧形槽112能够与集流管2配合,从而将该本体部11卡在集流管2上,另外,弧形槽112与集流管2外壁贴合后,二者还能够焊接相连,从而进一步提高本体部11与集流管2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同时,本体部11的另一端抵靠于端部翅片31。
因此,本实施例中本体部11中设置弧形槽112能够提高该分隔部件1与集流管2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可以理解,该弧形槽112内周壁的长度可为集流管2外周壁的一半,即该弧形槽112的圆心角为180°,当然,该弧形槽112的圆心角也可小于180°,只要能够实现弧形槽112与集流管2外壁抵接并焊接即可。但是,当该弧形槽112的圆心角大于或等于180°时,分隔部件1绕集流管2外壁旋转的风险较低,从而进一步提高二者连接的可靠性。
请继续参考附图3-23,其中,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分隔部件在第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分隔部件在第二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分隔部件在第三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换热器中集流管与翅片通过图5所示的分隔部件相连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的侧视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分隔部件在第四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图8的主视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分隔部件在第五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换热器中集流管与翅片通过图10所示的分隔部件相连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图11的侧视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分隔部件在第六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换热器中集流管与翅片通过图13所示的分隔部件相连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图14的侧视图;图16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分隔部件在第七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图16的主视图;图18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换热器中集流管与翅片通过图16所示的分隔部件相连的结构示意图;图19为图18的侧视图;图20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分隔部件在第八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换热器中集流管与翅片通过图20所示的分隔部件相连的侧视图;图22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分隔部件在第九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3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换热器中集流管与翅片通过图22所示的分隔部件相连的侧视图。
进一步地,如图3-5所示,本体部11为板状结构,且该本体部11靠近端部翅片31的一端垂直连接有板状结构的折弯部12,折弯部12的端面抵靠于端部翅片31。
因此,本实施例中,该分隔部件1与集流管2配合的本体部11具有弧形槽112,从而提高该分隔部件1与集流管2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同时,该分隔部件1与端部翅片31配合的一端设置为端面与端部翅片31相抵的板状折弯部12,从而提高该分隔部件1与端部翅片31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图3-5中的分隔部件1可安装于相邻换热管4之间,如图6所示。当然,为了提高连接可靠性,该分隔部件1的板状本体部11沿集流管2长度方向的端面也可抵靠于换热管4。如图7所示,端部翅片31与集流管2外壁之间的距离h由分隔部件1的结构和尺寸确定,从而使得h能够根据实际需要调整。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8和图9所示,本体部11靠近端部翅片31的一端具有若干翻边121,且相邻翻边121的延伸方向相反,各翻边121形成上述折弯部12。
本实施例中,由于组成折弯部12的相邻翻边121延伸方向不同,该分隔部件1处于连接状态时,能够防止该分隔部件1沿集流管2长度方向发生偏移和旋转,从而进一步提高其与集流管2和端部翅片31的连接稳定性。
另外,如图9所示,相邻翻边121之间的间隙使得翻边121容易设置,且能够促进排水,减少冷凝水在该分隔部件1的聚积。
可以理解,当图1和图2中板状结构的本体部11厚度较大时,使得该本体部11呈图20-23所示的块状结构。同时,该块状结构的本体部11具有弧形槽112,且由于该弧形槽112与集流管2轴向的配合长度较长,从而能够提高二者之间的连接可靠性。同时,块状结构的本体部11抵靠于端部翅片31时,其与端部翅片31之间的配合面积较大,从而也能够提高二者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进一步地,如图22所示,沿端部翅片31的宽度方向,本体部11靠近端部翅片31的两端(图23所示的左右方向)分别具有凸台,两凸台内侧壁之间的距离L与端部翅片31的宽度b相等,以便将端部翅片31限位于两凸台的内侧壁之间。
如此设置,块状结构的本体部11抵靠于端部翅片31的同时,沿宽度方向,端部翅片31还位于分隔部件1的两凸台之间,即端部翅片31与分隔部件1之间除相互抵靠外,还通过两凸台连接,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端部翅片31与分隔部件1之间的连接可靠性。更重要的是,端部翅片31位于两凸台之间时,能够避免端部翅片31受外力时产生变形或扭曲,进一步提高芯体组件的表面性能。
上述各实施例中,由于分隔部件1设置于空气的流通通道,因此,换热器工作时,该分隔部件1上存在聚积冷凝水的风险。因此,本实用新型中的分隔部件1设置有用于冷凝水流通的排水部,从而提高换热器的排水效果。同时,当该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集流管2与翅片3竖向布置,换热管4水平布置,此时,该分隔部件1的本体部11聚积冷凝水的风险较高。
基于此,上述各实施例中,该分隔部件1具有排水部,如图3-9所示,板状本体部11的端面开设有竖向贯通的通孔113,其中,该通孔113可为腰形孔、若干圆孔或弧形孔等任意形状。其中,通孔113也可以用凹槽进行替换。
如图20-23所示,该块状结构的本体部11的端面开设有竖向贯通凹槽123,各凹槽123间隔分布,相邻凹槽123之间具有凸棱124,各凸棱124的顶面抵靠于端部翅片31。
上述通孔113和凹槽123,不仅具有排水的功能,而且减小了分隔部件1的面积,从而减少了焊接时的受热面积,避免影响集流管与换热管焊接的质量。
本实施例中,如图21所示,凹槽123深度t小于端部翅片31与集流管2之间的距离h。
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10-19所示,分隔部件1包括板状结构的折弯部12,该折弯部12端面的一侧抵靠于端部翅片31,另一侧垂直连接有本体部11,该本体部11包括若干相互平行的平板111,各平板111抵靠于集流管2,且不开设上述弧形槽112,此时,该分隔部件1通过折弯部12抵靠于端部翅片31,通过平板111抵靠于集流管2。
可以理解,折弯部12连接的平板111数量越多,分隔部件1与集流管2之间的连接可靠性越高。同时,平板111数量越多时,折弯部12的面积随之增大,由于该折弯部12紧贴在端部翅片31上,因此,其对换热器风阻的影响很小,且折弯部12与端部翅片31的接触面积增大,从而提高分隔部件1与端部翅片31的连接可靠性。
具体地,如图13和图16所示,折弯部12开设有用于换热管4穿过的安装槽122,以使对应的换热管4能够穿插于分隔部件1。如图17所示,为了方便换热管4穿过,该安装槽122为开设于折弯部12端面的U形槽,以便分隔部件1能够穿插在换热管4上。
如此设置,该分隔部件1不仅与集流管2和端部翅片31连接,还通过该安装槽122与换热管4连接,从而进一步提高分隔部件1在换热器中的连接可靠性。
同时,当本体部11的平板111抵靠于集流管2外壁时,由于形状的差异,二者之间必然无法完全贴合,即二者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可作为该分隔部件1的排水部。
具体地,如图13所示,沿集流管2的轴向,折弯部12在安装槽122的两端分别垂直连接有平板111,以使该分隔部件1处于安装状态时,两平板111的端面抵靠于同一换热管4。
图13-图19所示的实施例中,本体部11的各平板111未开设弧形槽,当然,为了提高其与集流管2的连接可靠性,各平板111也可开设弧形槽112,如图10所示,本体部11的两平板111均开设有与集流管2配合的弧形槽112,且该弧形槽112与集流管2配合处具有缺口114,该缺口114为上述排水部,用于冷凝水流通,而且,该缺口114的设置,便于分隔部件1的安装。当换热器进行焊接时,换热器处于水平放置状态,具有缺口114的弧形槽112不仅便于分隔部件1插入安装,而且一侧的弧形结构避免分隔部件1在焊接过程中发生脱落。
另外,上述各实施例中,端部翅片31与集流管2外壁之间的距离h可根据分隔部件1的结构和尺寸调整。
请继续参考附图24-27,其中,图2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分隔部件在第十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5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换热器中集流管与翅片通过图24所示的分隔部件相连的侧视图;图26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分隔部件在第十一种具体实施例中的结构示意图;图27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换热器中集流管与翅片通过图26所示的分隔部件相连的侧视图。
如图24和图25所示,分隔部件1包括套装于集流管2外周的本体部11,其中,该本体部11具有与集流管2配合的弧形面,弧形面为与集流管2配合的弧形结构,还具有朝向端部翅片31延伸的连接片126,且连接片126垂直连接有挡片125,挡片125的端面抵靠于端部翅片31。如图24所示,上述连接片126沿垂直于端部翅片31和集流管2轴线的方向延伸,挡片125沿与端部翅片31平行的方向延伸。
同样地,如图25所示,集流管2与端部翅片31之间的距离h可通过连接片126的高度确定。
本实施例中,本体部11的弧形面与集流管2远离端部翅片31一侧的外壁配合,当然,该弧形面也可与集流管2靠近端部翅片31一侧的外壁配合,只要该本体部11能够与集流管2适配即可。本实施例中,本体部11具有与集流管2配合的弧形面,从而将该本体部11固定在集流管2上,另外,弧形面与集流管2外壁贴合后,二者还能够焊接相连,从而进一步提高本体部11与集流管2之间的连接可靠性。
如图26和图27所示的实施例中,该分隔部件1包括螺旋形结构的本体部11,该本体部11具有与集流管2配合的圆弧面,圆弧面为与集流管配合的弧形结构,且该本体部11的两端部朝向端部翅片31延伸,以使该本体部11的端部抵靠于端部翅片31。
具体地,本体部11可为由线材绕置形成的结构,因此,本实施例中的分隔部件1在实现端部翅片31与集流管2之间分隔的同时,具有结构简单、加工方法简单、成本低的优点,且其与端部翅片31的接触面积较小,能够保证换热器具有良好的排水效果。
本实施例中,本体部11具有与集流管2配合的圆弧面,从而将该本体部11固定在集流管2上,另外,圆弧面与集流管2外壁贴合后,二者还能够焊接相连,从而进一步提高本体部11与集流管2之间的连接可靠性。需要指出的是,为了加强与圆柱形结构的集流管2配合,分隔部件1与集流管2配合的一端采用弧形结构,当集流管2为其他形状时,分隔部件1与集流管2配合的一端可以采用其他形状的凹槽,例如,当集流管2为方形管时,分隔部件1的端部可以采用矩形凹槽或者矩形缺口等,以上实施例中的各种改进同样适用于其他形状的集流管。
请继续参考附图28,图28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换热器中集流管与翅片通过分隔部件相连的另一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8所示,当翅片3与集流管2长度较长时,集流管2与端部翅片31之间设置有相互间隔分布的若干分隔部件1,且各分隔部件1可为相同的结构,也可为不同的结构,此处对分隔部件1的具体结构不作限定。
具体地,当端部翅片31长度≧300mm时,分隔部件1的安装间距不大于6倍的换热管间距,同时,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均设有上述分隔部件1。
另外,本实用新型中,分隔部件1的材料为双面复合铝板或单面复合铝板,即分隔部件1与芯体组件的材料相同,便于进行焊接连接。同时,当分隔部件1为板状结构时,分隔部件1的厚度不大于2mm,从而使得该分隔部件1在具有足够的连接强度的基础上,重量较小,节省材料。
本实用新型中的换热器中,各翅片3为结构简单的平面翅片,空气通过相邻翅片31之间的间隙、端部翅片31与集流管2之间的间隙进行换热,该翅片31结构与常用的百叶窗翅片相比,具有结构简单的优点,同时,该翅片3由完整的铝箔形成,具有完整的表面,有利于冷凝水排出。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换热器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若干改进和修饰,这些改进和修饰也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2)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平行的两集流管(2)以及多个换热管(4),所述换热管(4)的两端分别与两集流管(2)连通,两所述集流管(2)之间具有多个与所述集流管(2)轴向平行的翅片(3),与所述集流管(2)相邻的所述翅片(3)为端部翅片(31),所述端部翅片(31)与对应所述集流管(2)之间设有分隔部件(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部件(1)包括本体部(11),所述本体部(11)一端抵靠于所述端部翅片(31),另一端设有与所述集流管(2)配合的弧形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11)为板状结构,且其靠近所述端部翅片(31)的一端垂直连接有板状结构的折弯部(12),所述折弯部(12)的端面抵靠于所述端部翅片(31),所述本体部(11)的另一端设有弧形槽(112),所述弧形槽(112)为与集流管(2)配合的弧形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11)靠近所述端部翅片(31)的一端具有若干翻边(121),且相邻所述翻边(121)的延伸方向相反,所述翻边(121)形成所述折弯部(12)。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端部翅片(31)的宽度方向,所述本体部(11)靠近所述端部翅片(31)的两端分别具有凸台,两所述凸台内侧壁之间的距离(L)与所述端部翅片(31)的宽度(b)相等,以便将所述端部翅片(31)限位于两所述凸台的内侧壁之间。
6.根据要求2-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11)开设有通孔(113)或凹槽(12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部件(1)包括板状结构的折弯部(12),所述折弯部(12)端面的一侧抵靠于所述端部翅片(31),另一侧垂直连接有若干本体部(11),所述本体部(11)为垂直于所述集流管(2)的板状结构,并抵靠于所述集流管(2)。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折弯部(12)的端面开设有用于所述换热管(4)穿过的安装槽(122),以使对应的所述换热管(4)能够穿插于所述分隔部件(1)。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11)开设有与所述集流管(2)配合的弧形槽(112),且所述弧形槽(112)与所述集流管(2)配合处具有缺口(114),所述缺口(114)用于冷凝水流通。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部件(1)包括套装于所述集流管(2)外周的本体部(11),所述本体部(11)具有与所述集流管(2)配合的弧形面和朝向所述端部翅片(31)延伸的连接片(126),所述弧形面为与集流管(2)配合的弧形结构,所述连接片(126)垂直连接有挡片(125),所述挡片(125)的端面抵靠于所述端部翅片(31)。
11.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隔部件(1)包括螺旋形结构的本体部(11),所述本体部(11)具有与所述集流管(2)配合的圆弧面,所述圆弧面为与集流管(2)配合的弧形结构,且所述本体部(11)的两端部朝向所述端部翅片(31)延伸,以使其端部抵靠于所述端部翅片(31)。
12.根据权利要求1-5、7、8、10、11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4)垂直穿插于所述翅片(3)。
CN201721644934.4U 2017-11-30 2017-11-30 一种换热器 Active CN20748717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644934.4U CN207487177U (zh) 2017-11-30 2017-11-30 一种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644934.4U CN207487177U (zh) 2017-11-30 2017-11-30 一种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487177U true CN207487177U (zh) 2018-06-12

Family

ID=624732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644934.4U Active CN207487177U (zh) 2017-11-30 2017-11-30 一种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48717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440153U (zh) 一种管翅型微通道换热器
CN203231587U (zh) 微通道平行流换热器
JP4357571B2 (ja) 熱交換器
WO2020062722A1 (zh) 一种翅片及具有其的热交换器
CN207487177U (zh) 一种换热器
US10451352B2 (en) Micro-channel heat exchanger
CN104764255A (zh) 平行流换热器
CN202229480U (zh) 微通道蒸发器及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03256834A (zh) 椭圆管翅片式换热器及顶出风空调室外机
CN203249530U (zh) 一种微通道扁管及具有该扁管的换热器
CN105526739B (zh) 一种换热器
CN104422331A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其隔板
CN207881282U (zh) 微通道换热器
CN109900136B (zh) 一种翅片及换热器
CN206160567U (zh) 一种冷凝器
CN206440035U (zh) 网式换热器
CN208332757U (zh) 一种翅片式蒸发器
CN103307918A (zh) 组合型翅片、管翅式换热器
CN203443463U (zh) 微通道换热器及其隔板
CN203964745U (zh) 用于换热器的翅片和具有该翅片的换热器
CN208059081U (zh) 柜式室内机和空调器
CN207729869U (zh) 一种空调换热器及一种空调设备
JP2018071860A (ja) 熱交換器
CN203274549U (zh) 椭圆管翅片式换热器及顶出风空调室外机
CN204593962U (zh) 平行流换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