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449851U - 插入本体及包括其的喷嘴组件 - Google Patents

插入本体及包括其的喷嘴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449851U
CN207449851U CN201721153268.4U CN201721153268U CN207449851U CN 207449851 U CN207449851 U CN 207449851U CN 201721153268 U CN201721153268 U CN 201721153268U CN 207449851 U CN207449851 U CN 2074498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uid
jet stream
insertion body
nozzle assembly
fluid outle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153268.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董志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aymond Automobile Fastener (zhenjia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aymond Automobile Fastener (zhenjia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aymond Automobile Fastener (zhenjia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Raymond Automobile Fastener (zhenjia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153268.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44985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4498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4498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Nozz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用于喷嘴组件的插入本体和喷嘴组件,所述喷嘴组件用于将表面打湿,所述插入本体包括分别具有渐缩的进口腔以及由两个分隔壁分隔出的扩张腔和两个返回通道的第一射流产生部分和第二射流产生部分,用于形成振荡扇形射流的第一射流产生部分,还包括第一流体进口和与其流体连通的第一流体出口;用于形成振荡扇形射流的第二射流产生部分,还包括第二流体进口和与其流体连通的第二流体出口;其中,第一射流产生部分与第二射流产生部分彼此独立而没有流体连通。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插入本体及包括其的喷嘴组件能有效打湿挡风玻璃表面的大部分区域,增大了清洗液覆盖挡风玻璃表面的区域。

Description

插入本体及包括其的喷嘴组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插入本体及包括其的喷嘴组件。
背景技术
美国公开专利文献No.2010/0078509A1公开了一种现有的喷嘴组件。其中,用于喷嘴组件的插入本体具有用于产生振荡扇形射流的振荡扇形射流产生区域,以及用于产生至少一个线性射流的线性射流产生区域,该线性射流位于振荡扇形射流的打湿区域中。从而确保即便振荡扇形射流塌下或被推到一边,仍可以至少通过线性射流打湿挡风玻璃表面。
然而,线性射流能够打湿的区域有限,因此该喷嘴组件不能有效打湿挡风玻璃表面的大部分区域。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要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改进的插入本体和包括其的喷嘴组件,其能够有效打湿挡风玻璃表面的大部分区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一种用于喷嘴组件的插入本体,所述喷嘴组件用于将表面打湿,所述插入本体包括分别具有渐缩的进口腔以及由两个分隔壁分隔出的扩张腔和两个返回通道的第一射流产生部分和第二射流产生部分,用于形成振荡扇形射流的第一射流产生部分,还包括第一流体进口和与其流体连通的第一流体出口;用于形成振荡扇形射流的第二射流产生部分,还包括第二流体进口和与其流体连通的第二流体出口;其中,第一射流产生部分与第二射流产生部分彼此独立而没有流体连通。
优选的,第一流体出口和第二流体出口分别由两个侧面和一个底面限定,第一流体出口的底面和第二流体出口的底面分别朝远离彼此的方向倾斜。
优选的,第一流体出口的底面和第二流体出口的底面分别朝远离彼此的方向倾斜5°-16°。
优选的,第一流体出口的开口大小由第一流体出口的两个侧面限定,第二流体出口的开口大小由第二流体出口的两个侧面限定,第一流体出口的开口大小与第二流体出口的开口大小不同。
优选的,第一流体出口的开口大小为30°-45°,而第二流体出口的开口大小为45°-110°。
优选的,在第一射流产生部分两侧还设有第一凹陷部,在第二射流产生部分两侧还设有第二凹陷部,第一凹陷部与第二凹陷部的形状不同。
优选的,第一凹陷部为在第一射流产生部分两侧对称布置的两个凹陷部,而第二凹陷部为在第二射流产生部分两侧对称布置的四个凹陷部。
优选的,插入本体为长方体形状,包括前表面、后表面、上表面、下表面、左表面和右表面。
优选的,第一射流产生部分设置在前表面上,第二射流产生部分设置在后表面上。
优选的,第一流体出口和第二流体出口均位于上表面,第一流体进口和第二流体进口均位于下表面。
优选的,插入本体的下表面与前表面和后表面的连接处分别形成斜面。
优选的,左表面和右表面上均设有浇口。
优选的,浇口为凹槽部。
优选的,插入本体的左表面和右表面靠近上表面的位置处分别设有凸条。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方面,一种喷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管路连接器、弹性套管、转接器和如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插入本体,管路连接器适于与流体供应单元连接,弹性套管适于套设在管路连接器的一部分上并与管路连接器的一部分一起插入转接器的一端,插入本体适于插入转接器的另一端。
优选的,管路连接器的一部分为圆柱形连接部,弹性套管的内壁适于与圆柱形连接臂的侧表面贴合,圆柱形连接部的末端封闭,圆柱形连接部的侧表面上形成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孔。
本实用新型的积极效果在于: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插入本体及包括其的喷嘴组件由于采用双层射流产生部分,能够分别产生两个振荡扇形射流,从而有效打湿挡风玻璃表面的大部分区域。而且,插入本体的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出口由于底面的角度设置,可以喷射到车辆挡风玻璃的上方和下方区域,更增大了清洗液覆盖挡风玻璃表面的区域。
附图说明
从后述的详细说明并结合下面的附图将能更全面地理解本申请的前述及其它方面。需要指出的是,各附图的比例出于清楚说明的目的有可能不一样,但这并不会影响对本申请的理解。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包括插入本体的喷嘴组件喷射振荡扇形射流的正面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包括插入本体的喷嘴组件喷射振荡扇形射流的侧面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包括插入本体的喷射组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插入本体未插入转接器时的侧面剖面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插入本体已插入转接器时的侧面剖面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插入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显示了位于插入本体后表面上的第二射流产生区域;
图7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插入本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显示了位于插入本体前表面上的第一射流产生区域;
图8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插入本体的侧面剖面示意图;
图9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插入本体的后表面的平面结构示意图,显示了位于插入本体后表面上的第二射流产生区域;
图10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插入本体的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插入本体的前表面的平面结构示意图,显示了位于插入本体前表面上的第一射流产生区域;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插入本体的上表面的平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车辆挡风玻璃 100
车辆引擎盖内部结构 102
雨刮器 104
管路 106
振荡扇形射流 108
振荡扇形射流 110
振荡扇形射流 112
喷嘴组件 200
管路连接器 202
弹性套管 204
转接器 206
圆柱形连接部 208
内壁 210
侧表面 212
圆柱形孔 214
末端 216
孔 218
方形孔 220
斜面 222
插入本体 300
前表面 302
后表面 304
左表面 306
右表面 308
上表面 310
下表面 312
第一射流产生部分 400
第一流体进口 402
第一流体出口 404
进口腔 406
扩张腔 408
中间区域 410
返回通道 412
压力脉冲返回区域 414
分隔壁 416
凹陷部 418
长条状凹陷部 420
方形的凹陷部 422
凹槽 424
凸条 426
倒角 428
侧面 430
底面 432
第二射流产生部分 500
第二流体出口 502
底面 504
侧面 506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的方式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但并不因此将本实用新型限制在所述的实施例范围之中。
如图1所示,示出了车辆挡风玻璃100和车辆引擎盖内部结构102的一部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喷嘴组件200设置在车辆挡风玻璃100与车辆引擎盖之间的位置。该位置如图所示还设置有雨刮器104。在图中示出了两个喷嘴组件200,每个喷嘴组件都通过管路106与流体供应单元(未示出)连接,流体供应单元可以为喷嘴组件200供应加压流体,加压流体通过喷嘴组件200向外喷射。每个喷嘴组件200如图所示能够喷出振荡扇形射流108,两个喷射组件200分别喷出的振荡扇形射流可以在车辆挡风玻璃100的横向方向上基本覆盖整个车辆挡风玻璃100。而且,每个喷嘴组件200分别可以喷射两个振荡扇形射流108,其中一个振荡扇形射流110喷向车辆挡风玻璃100的相对上方,另一个振荡扇形射流112喷向车辆挡风玻璃100的相对下方。这在图2所显示的侧视图中也可以清楚看到。而且,如图2所示,每个喷嘴组件200喷出的两个振荡扇形射流108在竖直方向上也有一定的厚度。如图1所示,喷向相对上方的振荡扇形射流110的横向宽度比喷向相对下方的振荡扇形射流112的横向宽度要窄。通过喷嘴组件200向车辆挡风玻璃100喷射流体,可以使车辆挡风玻璃100的表面变湿。喷嘴组件200所喷射的流体中通常还含有清洁剂,在喷射到车辆挡风玻璃100上使车辆挡风玻璃100的表面变湿后,可以使用雨刮器104在车辆挡风玻璃100上来回摆动并刮擦车辆挡风玻璃100,从而实现对车辆挡风玻璃100表面的清洁工作。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喷嘴组件200的分解示意图。如图所示,喷嘴组件包括:管路连接器202、弹性套管204、转接器206和插入本体300。管路连接器202的一端与管路106(参见图1和图2)连接并进而与流体供应单元(未示出)连接,从而为喷嘴组件200供应加压流体。管路连接器202的另一端为一圆柱形连接部208,弹性套管204套设在该圆柱形连接部208上使得弹性套管204的内壁210与圆柱形连接部208的侧表面212贴合,并与该圆柱形连接部208一起插入位于转接器206一端的圆柱形孔214(该圆柱形孔214参见图4)。该圆柱形连接部208的末端216是封闭的,但该圆柱形连接部208的侧表面212上形成两个相对设置的孔218,这两个相对设置的孔218经由管路连接器202与管路106流体连通。由此,来自流体供应单元的加压流体经由管路106进入管路连接器202后,在圆柱形连接部208的末端216受阻,在两个孔218处由于套设的弹性套管204的内壁210与圆柱形连接部208的侧表面212贴合,也受到阻碍。然而,由于弹性套管204采用弹性材料,当加压流体通过两个孔218对弹性套管204的内壁210施加的径向压力超过一定阈值时,引起弹性套管204径向地胀开,从而使流体流入弹性套管204的内壁210和圆柱形连接部208的侧表面212之间的间隙,并进一步流入转接器206中。这样,可以实现压力阀的作用,对流体压力进行控制。当流体供应单元停止供应流体时,弹性套管204的内壁210不再受到径向压力作用而恢复到原始形状,弹性套管204的内壁210与圆柱形连接部208的侧表面212再次贴合。这样,可以防止流体回流,起到止回阀的作用。
转接器206的与供管路连接器202的圆柱形连接部208和弹性套管204插入的一端相对的另一端形成一方形孔220,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大致为长方体形状的插入本体300插入到该方形孔220中。
图4和图5示出了插入本体300在未插入转接器206时及插入转接器206时的剖面示意图。插入本体300与转接器206的方形孔220采用过盈配合,以实现两者之间的牢固连接。如图所示,插入本体300的下端形成两个斜面222,一方面,这两个斜面222可以在插入本体300插入转接器206的方形孔220时起到引导作用,使插入本体300更方便地插入到方形孔220中,另一方面,这两个斜面222对流向插入本体300的流体进行分流,从而起到良好的导流作用,这在下文将详细描述。
以下将结合图6-12,详细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插入本体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前所述,插入本体300的形状为大致长方体形状,插入本体300包括前表面302、后表面304、左表面306、右表面308以及上表面310和下表面312。插入本体300包括两个射流产生部分:第一射流产生部分400和第二射流产生部分500,这两个射流产生部分分别位于插入本体300的前表面302和后表面304。其中位于前表面302的第一射流产生部分400用于产生喷向挡风玻璃相对上方的振荡扇形射流,即图1中的振荡扇形射流110,位于后表面304的第二射流产生部分500用于产生喷向挡风玻璃相对下方的振荡扇形射流,即图1中的振荡扇形射流112。
如图7所示,第一射流产生部分400包括第一流体进口402,该第一流体进口402位于插入本体400的下表面312,并形成在前表面302和下表面312之间的斜面222上。流体通过斜面222进行分流,其中一路进入前表面302上的第一流体进口402。该第一流体进口402为向外敞开的开口。该第一流体进口402朝向位于上表面310的第一流体出口404方向延伸形成进口腔406,该进口腔406从第一流体进口402朝向第一流体出口404方向在宽度上渐缩。进口腔406进一步与扩张腔408连通,进口腔406与扩张腔408相连处为中间区域410,扩张腔408的与中间区域410相反的一端与第一流体出口404连通,而且扩张腔408在该端从左右两侧向外对称地连通两个返回通道412,这两个返回通道412首先在靠近上表面310的位置处形成压力脉冲返回区域414,随后返回到中间区域410。扩张腔408由于两侧的分隔壁416而朝向第一流体出口404方向在宽度上逐渐扩大。第一流体出口404从扩张腔408向插入本体300的上表面310形成向外敞开的开口。基于以上布置,第一射流产生部分400喷射出振荡扇形射流。
通过第一射流产生部分400的上述构造,中间区域410的压力脉冲可以以已知的方式联合来自扩张腔408两侧的返回通道412到中间区域410的压力脉冲反馈,并被输送回扩张腔408,因为扩张腔408逐渐扩大的宽度,最终形成扇形的射流从第一流体出口404喷射出。
如图6所示,第二射流产生部分500与第一射流产生部分400的结构基本相同,故不再赘述。两者的差别在于第一流体出口404和第二流体出口502的开口大小。第一流体出口404和第二流体出口502分别由两个侧面和一个底面限定。如图11所示,第一流体出口404的开口大小由第一流体出口404的两个侧面430限定,如图9所示,第二流体出口502的开口大小由第二流体出口502的两个侧面506限定。第一射流产生部分400的第一流体出口404的开口较小,例如大约为30°-45°(见图11的角度β),从而形成在宽度上相对较小的振荡扇形射流。第二射流产生部分500的第二流体出口502的开口较大,例如大约为45°-110°(见图9的角度γ),从而形成在宽度上相对较大的振荡扇形射流。
第一射流产生部分400与第二射流产生部分500形成上下两层设计,两者之间彼此独立而没有流体连通。这使得加压流体分别由第一流体进口402和第二流体进口进入第一射流产生部分400与第二射流产生部分500,两个流体通路彼此独立。
此外,参见图8、图9和图11,第一流体出口404的底面432和第二流体出口502的底面504分别朝远离彼此的方向倾斜,即第一流体出口404的底面432和第二流体出口502的底面504分别朝向前表面302和后表面304倾斜。这样,从第一流体出口404和第二流体出口502喷射出的两个振荡扇形射流在竖直方向上可以更好地分开,从而实现如图1和图2中所示的分别喷射到车辆挡风玻璃100的相对上方和相对下方。第一流体出口404的底面432和第二流体出口502的底面504倾斜的角度例如为5°-16°(如图8所示的角度α)。
如图7所示,在前表面302上第一射流产生部分400的左右两侧均设置有凹陷部418,设置凹陷部418可以减轻整个插入本体的重量,也能够减少材料的使用,降低成本。如图6所示,在后表面上第二射流产生部分500的左右两侧也设置有凹陷部。区别在于,第一射流产生部分40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一个长条状凹陷部420,而第二射流产生部分500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两个大致方形的凹陷部422。这样可以帮助安装人员在安装时快速区分插入本体的前表面302和后表面304,从而能够快速准确地将插入本体300安装到转接器206的方形孔220中。
如图11所示,在插入本体300的左表面306和右表面308上靠近下表面312的位置处分别设有对称布置的凹槽424,该凹槽424可以作为该插入本体300成型时的浇口,而且该凹槽424可以有助于该插入本体300卡合在转接器206的方形孔220中。此外,在插入本体300的左表面306和右表面308上靠近上表面310的位置处分别设有对称布置的凸条426,该凸条426同样有助于该插入本体300卡合在转接器206的方形孔220中。
如图7所示,在左表面306和右表面308与下表面312的连接处可以设置倒角428,这样可以有利于插入本体300插入到转接器206的方形孔220中。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将插入本体300以正确姿态插入转接器206的方形孔220中,管路连接器202和弹性套管204插入转接器206的另一端,转接器206固定连接到车辆挡风玻璃100与车辆引擎盖中间的位置。工作时,来自流体供应单元的加压流体通过管路106进入管路连接器202并在压力达到一定的阈值时流过管路连接器202的圆柱形连接部208与弹性套管204之间的间隙并进一步流入插入本体300。随后,加压流体分两路分别流经插入本体300的第一射流产生部分400和第二射流产生部分500并从第一流体出口404和第二流体出口502喷射出振荡扇形射流到车辆挡风玻璃100的表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插入本体及包括其的喷嘴组件由于采用双层射流产生部分,能够分别产生两个振荡扇形射流,从而有效打湿挡风玻璃表面的大部分区域。而且,插入本体的第一流体和第二流体出口由于底面的角度设置,可以喷射到车辆挡风玻璃的上方和下方区域,更增大了清洗液覆盖挡风玻璃表面的区域。
虽然以上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仅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限定的。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质的前提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做出多种变更或修改,但这些变更和修改均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6)

1.一种用于喷嘴组件的插入本体,所述喷嘴组件用于将表面打湿,所述插入本体包括分别具有渐缩的进口腔以及由两个分隔壁分隔出的扩张腔和两个返回通道的第一射流产生部分和第二射流产生部分,其特征在于,
用于形成振荡扇形射流的第一射流产生部分,还包括第一流体进口和与其流体连通的第一流体出口;
用于形成振荡扇形射流的第二射流产生部分,还包括第二流体进口和与其流体连通的第二流体出口;
其中,第一射流产生部分与第二射流产生部分彼此独立而没有流体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入本体,其特征在于,第一流体出口和第二流体出口分别由两个侧面和一个底面限定,第一流体出口的底面和第二流体出口的底面分别朝远离彼此的方向倾斜。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入本体,其特征在于,第一流体出口的底面和第二流体出口的底面分别朝远离彼此的方向倾斜5°-16°。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入本体,其特征在于,第一流体出口的开口大小由第一流体出口的两个侧面限定,第二流体出口的开口大小由第二流体出口的两个侧面限定,第一流体出口的开口大小与第二流体出口的开口大小不同。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插入本体,其特征在于,第一流体出口的开口大小为30°-45°,而第二流体出口的开口大小为45°-110°。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入本体,其特征在于,在第一射流产生部分两侧还设有第一凹陷部,在第二射流产生部分两侧还设有第二凹陷部,第一凹陷部与第二凹陷部的形状不同。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插入本体,其特征在于,第一凹陷部为在第一射流产生部分两侧对称布置的两个凹陷部,而第二凹陷部为在第二射流产生部分两侧对称布置的四个凹陷部。
8.如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插入本体,其特征在于,插入本体为长方体形状,包括前表面、后表面、上表面、下表面、左表面和右表面。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插入本体,其特征在于,第一射流产生部分设置在前表面上,第二射流产生部分设置在后表面上。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插入本体,其特征在于,第一流体出口和第二流体出口均位于上表面,第一流体进口和第二流体进口均位于下表面。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插入本体,其特征在于,插入本体的下表面与前表面和后表面的连接处分别形成斜面。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插入本体,其特征在于,左表面和右表面上均设有浇口。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插入本体,其特征在于,浇口为凹槽部。
14.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插入本体,其特征在于,插入本体的左表面和右表面靠近上表面的位置处分别设有凸条。
15.一种喷嘴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管路连接器、弹性套管、转接器和如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插入本体,管路连接器适于与流体供应单元连接,弹性套管适于套设在管路连接器的一部分上并与管路连接器的一部分一起插入转接器的一端,插入本体适于插入转接器的另一端。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喷嘴组件,其特征在于,管路连接器的一部分为圆柱形连接部,弹性套管的内壁适于与圆柱形连接臂的侧表面贴合,圆柱形连接部的末端封闭,圆柱形连接部的侧表面上形成有两个相对设置的孔。
CN201721153268.4U 2017-09-08 2017-09-08 插入本体及包括其的喷嘴组件 Active CN20744985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53268.4U CN207449851U (zh) 2017-09-08 2017-09-08 插入本体及包括其的喷嘴组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53268.4U CN207449851U (zh) 2017-09-08 2017-09-08 插入本体及包括其的喷嘴组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449851U true CN207449851U (zh) 2018-06-05

Family

ID=622828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153268.4U Active CN207449851U (zh) 2017-09-08 2017-09-08 插入本体及包括其的喷嘴组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44985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64169B (zh) 液体喷出头
KR100626232B1 (ko) 정립과 도립 겸용 트리거식 액체분출 용기
CN207449851U (zh) 插入本体及包括其的喷嘴组件
JP4341864B2 (ja) 気液混合流の噴射装置
JP2006089025A (ja) ウオッシャーノズル
CN210357864U (zh) 一种高压涂胶阀体
CN108223334A (zh) 低噪音管装气泵
JP2998904B2 (ja) 液体ミスト注入付き鋳型プレス機械
CN206694167U (zh) 稳定雾化质量的离心式燃油喷嘴装置
CN113842235B (zh) 一种牙科用喷砂洁牙系统
CN202212291U (zh) 一种喷嘴、喷水装置及智能座便器
CN106364159B (zh) 液体喷出头
CN205522304U (zh) 一种针阀式热流道换色结构
CN201454743U (zh) 家用双头喷枪
CN209646892U (zh) 一种复合涂层流体涂布装置
CN201026359Y (zh) 高压远近程转换喷枪及其喷头
CN208651107U (zh) 一种大流量大压力隔膜泵
CN107379772B (zh) 一种墨盒
CN207747577U (zh) 一种打印机墨盒
CN207333824U (zh) 前插式塑料板换进水阀
CN209145753U (zh) 一种喷油嘴的阀座
CN218621733U (zh) 路基修补物料填充喷枪
CN209971880U (zh) 一种新型打印机墨盒结构
CN211525599U (zh) 一种陶瓷单向阀
CN110005831A (zh) 一种阀座及横切入式喷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