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433460U - 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及车辆 - Google Patents

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及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433460U
CN207433460U CN201721531181.6U CN201721531181U CN207433460U CN 207433460 U CN207433460 U CN 207433460U CN 201721531181 U CN201721531181 U CN 201721531181U CN 207433460 U CN207433460 U CN 20743346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ergy
absorbing
bumper housing
outer bumper
crump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53118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AIC Group ORV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Automotive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53118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43346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43346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43346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及车辆,该碰撞吸能装置包括外缓冲壳体、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泄能阀、隔板和泡沫颗粒,其中,外缓冲壳体的第一端与车辆的前保险杠固定连接,外缓冲壳体的第二端与车辆的底盘固定连接;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设置于外缓冲壳体内,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与外缓冲壳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固定连接;外缓冲壳体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上均开设有泄能孔,泄能阀与泄能孔过盈配合;隔板设置于外缓冲壳体内部,且通过隔板将外缓冲壳体内部的腔体分隔形成至少两个吸能腔体,每个吸能腔体中都填充有泡沫颗粒。这样,每个吸能腔体中都填充有泡沫颗粒,提高了吸能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及车辆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及车辆。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迅速发展,拥有汽车的用户越来越多,汽车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交通工具,并且为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的便捷。由于汽车的使用用户越来越多,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也随之增大,尤其在一些车流量比较多的路段,更容易发生一些交通事故。
在交通事故中,正面碰撞在碰撞交通事故中占有很高的比例。为了减少车辆由于碰撞发生的变形,车辆一般都会在前机舱装配吸能盒结构。而现有的吸能盒结构由于自身的结构原因,吸能效果比较差。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及车辆,以解决现有的吸能盒吸能效果比较差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包括外缓冲壳体、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泄能阀、隔板和泡沫颗粒,其中,所述外缓冲壳体的第一端与车辆的前保险杠固定连接,所述外缓冲壳体的第二端与车辆的底盘固定连接;所述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设置于所述外缓冲壳体内,所述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与所述外缓冲壳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固定连接;所述外缓冲壳体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上均开设有泄能孔,所述泄能阀与所述泄能孔过盈配合;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外缓冲壳体内部,且通过所述隔板将所述外缓冲壳体内部的腔体分隔形成至少两个吸能腔体,每个吸能腔体中都填充有所述泡沫颗粒。
可选的,所述外缓冲壳体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上均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压溃诱导槽。
可选的,所述外缓冲壳体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上均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压溃诱导槽,且每个第一压溃诱导槽的宽度相等。
可选的,所述外缓冲壳体的第三侧和第四侧上均向内凹陷形成第二压溃诱导槽,所述第三侧与所述第四侧为相对设置的两侧。
可选的,所述第二压溃诱导槽中设置有溃缩诱导空隙。
可选的,其特征在于,每个吸能腔体内均设置有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且所述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与所述外缓冲壳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焊接。
可选的,所述隔板上设置有压溃诱导孔。
可选的,所述隔板的个数为三个,且所述隔板将所述外缓冲壳体内部的腔体分隔形成八个吸能腔体。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碰撞吸能装置。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包括外缓冲壳体、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泄能阀、隔板和泡沫颗粒,其中,所述外缓冲壳体的第一端与车辆的前保险杠固定连接,所述外缓冲壳体的第二端与车辆的底盘固定连接;所述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设置于所述外缓冲壳体内,所述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与所述外缓冲壳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固定连接;所述外缓冲壳体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上均开设有泄能孔,所述泄能阀与所述泄能孔过盈配合;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外缓冲壳体内部,且通过所述隔板将所述外缓冲壳体内部的腔体分隔形成至少两个吸能腔体,每个吸能腔体中都填充有所述泡沫颗粒。这样,每个吸能腔体中都填充有泡沫颗粒,提高了吸能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碰撞吸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碰撞吸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碰撞吸能装置的俯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碰撞吸能装置的仰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碰撞吸能装置的左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碰撞吸能装置的右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碰撞吸能装置的前视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碰撞吸能装置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碰撞吸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碰撞吸能装置包括外缓冲壳体1、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2、泄能阀3、隔板4和泡沫颗粒5,其中,所述外缓冲壳体1的第一端与车辆的前保险杠固定连接,所述外缓冲壳体1的第二端与车辆的底盘固定连接;所述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2设置于所述外缓冲壳体1内,所述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2与所述外缓冲壳体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固定连接;所述外缓冲壳体1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上均开设有泄能孔,所述泄能阀3与所述泄能孔过盈配合;所述隔板4设置于所述外缓冲壳体1内部,且通过所述隔板4将所述外缓冲壳体1内部的腔体分隔形成至少两个吸能腔体,每个吸能腔体中都填充有所述泡沫颗粒5。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外缓冲壳体1的第一端与车辆的前保险杠固定连接,可以是焊接,或者也可以是螺栓连接。上述外缓冲壳体1的第二端与车辆的底盘固定连接,可以是焊接,或者也可以是螺栓连接。上述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2与所述外缓冲壳体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固定连接,此时优选的使用焊接进行固定。上述外缓冲壳体1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上均开设有泄能孔,泄能阀3与所述泄能孔过盈配合。泄能阀3通过过盈配合与外缓冲壳体连接,在受到冲击时,腔体内部泡沫颗粒5被挤压吸能,泡沫颗粒5被压缩到一定程度时无法继续压缩,随着碰撞的继续,内部压缩力推开泄能阀3,从而完成泄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泄能阀3的个数可以是一个,或者也可以有多个。优选的,外缓冲壳体1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每一侧都可以设置4个泄能阀3,且四个泄能阀3可以围成一个矩形。上述隔板4设置于外缓冲壳体1内部,且通过隔板4将外缓冲壳体1内部的腔体分隔形成至少两个吸能腔体,可以是横向划分成至少两个吸能腔体,可以是竖向划分成至少两个吸能腔体,或者也可以是通过其他方式进行划分等等,对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不作限定。每个吸能腔体中都填充有泡沫颗粒5,泡沫颗粒5可以是由聚丙烯塑料发泡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上述外缓冲壳体1优选的可以采用正挤压成型工艺,这样不仅可以满足结构刚度的要求,而且在其发生屈服时,材料不会出现开裂,充分吸碰撞动能。
为了更好的理解碰撞吸能装置的结构,我们还可以参阅图2至图8。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碰撞吸能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碰撞吸能装置的俯视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碰撞吸能装置的仰视图;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碰撞吸能装置的左视图;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碰撞吸能装置的右视图;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碰撞吸能装置的前视图;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碰撞吸能装置的后视图。
可选的,所述外缓冲壳体1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上均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压溃诱导槽11。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压溃诱导槽11长度的方向可以与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2保持垂直,这样在车辆发生碰撞时,第一压溃诱导槽11可以诱导外缓冲壳体1侧面上的溃缩变形,从而提高吸能效率。
可选的,所述外缓冲壳体1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上均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压溃诱导槽11,且每个第一压溃诱导槽11的宽度相等。
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在外缓冲壳体1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上设置多个第一压溃诱导槽11,且每个第一压溃诱导槽11的宽度相等,可以更好的诱导外缓冲壳体1侧面上的溃缩变形,从而提高吸能效率。第一压溃诱导槽11可以等间距,并且呈“一”字形分布,从而可以诱导侧面上的溃缩变形。第一压溃诱导槽11凹陷的深度、长度以及宽度都可以自由设置,对此本实施方式不作限定。
可选的,所述外缓冲壳体1的第三侧和第四侧上均向内凹陷形成第二压溃诱导槽12,所述第三侧与所述第四侧为相对设置的两侧。
本实施方式中,第二压溃诱导槽12可以呈“王”字形分布,且第二压溃诱导槽12凹陷的深度以及一些相关参数也可以自由设置,对此本实施方式不作限定。第二压溃诱导槽12亦可以诱导侧面上的溃缩变形。
可选的,所述第二压溃诱导槽12中设置有溃缩诱导空隙6。
本实施方式中,在第二压溃诱导槽12纵向轴线上开有溃缩诱导空隙6,该溃缩诱导空隙6与腔体内部连通,用于释放能量。由于溃缩诱导空隙6的存在,亦可以诱导该侧面上的溃缩变形。
可选的,每个吸能腔体内均设置有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2,且所述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2与所述外缓冲壳体1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焊接。
本实施方式中,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2在轴向能够自适应伸缩逐级溃缩吸能,并可以根据碰撞力的大小自适应调节自身溃缩力的大小,实现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2同步溃缩吸能。该设计使得在不同角度的碰撞力的作用下,碰撞吸能装置都能稳定的发生轴向溃缩吸能,保证了碰撞吸能装置的吸能效率。
可选的,所述隔板4上设置有压溃诱导孔41。
本实施方式中,隔板4优选的可以采用优质碳素结构钢材料制作而成,其厚度沿外缓冲壳体1的轴向逐渐变化,表面设有压溃诱导孔41,可以呈矩形分布。该设计可以实现在外缓冲壳体1轴向溃缩的同时,隔板4发生轴向失稳溃缩吸能,提高吸能效率。并且可以有效控制每个吸能腔体的吸能同步情况,使得在不同角度的碰撞力的作用下,碰撞吸能装置都能稳定的发生轴向溃缩吸能,保证了碰撞吸能装置的吸能效率。
可选的,所述隔板4的个数为三个,且所述隔板4将所述外缓冲壳体1内部的腔体分隔形成八个吸能腔体。
本实施方式中,在轴向方向上,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2可以经过两个吸能腔体,这样这两个吸能腔体就可以共用一根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2。从而使用四根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2就可以满足八个吸能腔体。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2的直径可以根据不同的需求进行设置,对此本实施方式不作限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任意一实施方式的碰撞吸能装置。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该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装置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之内。

Claims (9)

1.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外缓冲壳体、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泄能阀、隔板和泡沫颗粒,其中,所述外缓冲壳体的第一端与车辆的前保险杠固定连接,所述外缓冲壳体的第二端与车辆的底盘固定连接;所述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设置于所述外缓冲壳体内,所述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与所述外缓冲壳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固定连接;所述外缓冲壳体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上均开设有泄能孔,所述泄能阀与所述泄能孔过盈配合;所述隔板设置于所述外缓冲壳体内部,且通过所述隔板将所述外缓冲壳体内部的腔体分隔形成至少两个吸能腔体,每个吸能腔体中都填充有所述泡沫颗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缓冲壳体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上均向内凹陷形成第一压溃诱导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缓冲壳体的第一侧和第二侧上均设置有至少两个第一压溃诱导槽,且每个第一压溃诱导槽的宽度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缓冲壳体的第三侧和第四侧上均向内凹陷形成第二压溃诱导槽,所述第三侧与所述第四侧为相对设置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压溃诱导槽中设置有溃缩诱导空隙。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吸能腔体内均设置有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且所述自适应逐级溃缩吸能导杆与所述外缓冲壳体的第一端和第二端焊接。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上设置有压溃诱导孔。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碰撞吸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的个数为三个,且所述隔板将所述外缓冲壳体内部的腔体分隔形成八个吸能腔体。
9.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碰撞吸能装置。
CN201721531181.6U 2017-11-16 2017-11-16 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及车辆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43346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531181.6U CN207433460U (zh) 2017-11-16 2017-11-16 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及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531181.6U CN207433460U (zh) 2017-11-16 2017-11-16 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及车辆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433460U true CN207433460U (zh) 2018-06-01

Family

ID=622898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531181.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433460U (zh) 2017-11-16 2017-11-16 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及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43346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78375A (zh) * 2017-11-16 2018-04-06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及车辆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878375A (zh) * 2017-11-16 2018-04-06 北京汽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及车辆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632769B1 (en) Unitary energy absorbing assembly and method of making the same
US7484781B1 (en) Constant deceleration bumper
CN207374492U (zh) 吸能结构及汽车防撞梁结构
CN204488704U (zh) 车辆防撞梁吸能盒
CN106672000B (zh) 客车室吸能区和轨道车辆
DE102013009946A1 (de) Rahmenstruktur für ein Kraftfahrzeug
CN104973002B (zh) 一种装在汽车上可伸缩式液固耦合四级碰撞吸能装置
CN206141628U (zh) 冲击吸能装置及车辆
CN207433460U (zh) 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及车辆
DE102010054639B4 (de) Stoßfängeranordnung für ein Kraftfahrzeug sowie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r Stoßfängeranordnung im Crashfall
CN107878375A (zh) 一种碰撞吸能装置及车辆
CN206125174U (zh) 一种用于汽车前部碰撞的吸能盒
CN206067898U (zh) 汽车右纵梁
KR20240048531A (ko) 차량 엔진실 구조 및 차량
CN110758547B (zh) 一种基于负泊松比结构的溃缩式汽车转向装置
CN209492602U (zh) 用于汽车的前纵梁结构
CN210478826U (zh) 一种商用车驾驶室前围结构
CN204161278U (zh) 一种车辆的前防撞梁结构
CN210822440U (zh) 一种溃缩式汽车转向装置
CN202806875U (zh) 吸能车架前纵梁
CN206255072U (zh) 车架和具有该车架的车辆
CN207889668U (zh) 汽车安全防护用梯度吸能结构
CN1644432A (zh) 吸能式车辆保险杠
CN207078104U (zh) 一种蜂窝斜面结构吸能盒
CN217124736U (zh) 防撞梁的吸能盒组件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0807

Address after: 100130 Zhaofeng Town, Shunyi District, Beijing Zhaofeng industrial base Tongxin Road No. 1

Patentee after: BAIC GROUP ORV Co.,Ltd.

Address before: 101300, 99, Shuanghe Avenue, Renhe Town, Beijing, Shunyi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AUTOMOBILE RESEARCH GENERAL INSTITUTE Co.,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601

Termination date: 202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