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422398U - 立式空调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立式空调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422398U
CN207422398U CN201721172162.9U CN201721172162U CN207422398U CN 207422398 U CN207422398 U CN 207422398U CN 201721172162 U CN201721172162 U CN 201721172162U CN 207422398 U CN207422398 U CN 2074223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outlet
drip tray
hole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172162.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贾淑玲
李国行
李进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172162.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4223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4223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4223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包括:机壳,具有位于前侧的前面板,前面板上设有至少一个出风口;出风框组件,相邻地设置于前面板的后侧,以引导机壳内的气流流向出风口,并调节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以及接水盘,设置于机壳内,并位于出风框组件的下方,以用于收集出风框组件上产生的冷凝水。出风框组件包括与出风口一一对应设置的至少一个出风框,每个出风框内均设有用于引导和调节相应的一个出风口的出风方向的摆叶机构。每个出风框的顶部和底部均设有用于与摆叶机构的转轴枢接的通孔,每个出风框底部的通孔均直接或间接地与接水盘相通,以允许摆叶机构上产生的冷凝水顺着摆叶机构和通孔流入接水盘,避免摆叶上的冷凝水外流。

Description

立式空调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
背景技术
在空调运行的过程中,不但其蒸发器表面会产生冷凝水,其出风框、出风口、摆叶等位置也会有冷凝水的出现。当冷凝水积累过多时会从机器内部溢出,流到家具地板上,不仅损害家居装饰,还有可能引发触电事故,造成财产或生命的损失。
目前,家电行业目前处于竞争激烈的局面,各大竞品在功能、外观等方面独具创新,然而产品细节也是影响消费者购买力的重要因素。空调室内机产生冷凝水、冷凝水流到用户家里地面上,是用户经常抱怨和投诉的问题之一。因而对易产生漏水的部件和因素进行改良设计十分必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旨在克服现有技术中的至少一个缺陷,提供一种能够快速有效地排出摆叶上冷凝水的立式空调室内机。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避免出风框组件和换热器上的冷凝水外流至室内地板给客户带来使用困扰或安全隐患。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进一步的目的是避免出风口的边框产生凝露。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包括:
机壳,具有位于前侧的前面板,所述前面板上设有至少一个出风口;
出风框组件,相邻地设置于所述前面板的后侧,以引导所述机壳内的气流流向所述至少一个出风口,并调节所述至少一个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以及
接水盘,设置于所述机壳内,并位于所述出风框组件的下方,以用于收集所述出风框组件上产生的冷凝水,其中
所述出风框组件包括与所述至少一个出风口一一对应设置的至少一个出风框,每个所述出风框内均设有用于引导和调节相应的一个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方向的摆叶机构,且
每个所述出风框的顶部和底部均设有用于与所述摆叶机构的转轴枢接的通孔,每个所述出风框底部的通孔均直接或间接地与所述接水盘相通,以允许所述摆叶机构上产生的冷凝水顺着所述摆叶机构和所述通孔流入所述接水盘。
可选地,所述出风框的数量为多个;且
处于最下方的所述出风框底部的通孔与所述接水盘直接连通,每相邻两个所述出风框中处于上方的所述出风框底部的通孔与处于下方的所述出风框顶部的通孔连通,以使除最下方的所述出风框之外的其他所述出风框底部的通孔均间接地与所述接水盘连通。
可选地,每相邻两个所述出风框中处于上方的所述出风框底部的通孔与处于下方的所述出风框顶部的通孔一一对应设置,且
处于上方的所述出风框底部的通孔在水平面内的投影落入处于下方的所述出风框顶部的通孔在水平面内的投影内,或者处于上方的所述出风框底部的通孔在水平面内的投影与处于下方的所述出风框顶部的通孔在水平面内的投影重合。
可选地,所述立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换热器,设置于所述机壳内,以用于与流经其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且
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接水盘的上方,所述出风框组件和所述换热器在水平面内的投影落入所述接水盘在水平面内的投影内,以通过所述接水盘收集所述出风框组件和所述换热器上产生的冷凝水。
所述立式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至少一个贯流风扇,沿竖向依次排列在所述机壳内,且所述至少一个贯流风扇的轴线共线,每个所述贯流风扇均配置成促使空气经所述机壳的进风口进入所述机壳内、并与所述换热器换热后从相应的所述出风口吹出;且
所述至少一个贯流风扇处于所述出风框组件和所述换热器之间,所述接水盘的底壁上开设有缺口,以用于安装处于下方的所述贯流风扇的电机,所述接水盘包括由所述缺口的边缘向上延伸的环形凸沿以及由其底壁的周向边缘向上延伸的周壁,以在所述周壁和所述环形凸沿之间形成用于容装冷凝水的环形槽。
可选地,所述缺口中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电机的电机安装座,所述电机安装座具有形成在其周向边缘内侧的环形狭槽和均匀分布在其周向边缘的多个搭接部,所述多个搭接部搭接在所述接水盘的环形凸沿上;且
至少部分所述搭接部的上部形成通槽,所述通槽的一端与所述环形狭槽连通,另一端处于所述环形槽的正上方,以允许所述环形狭槽内的冷凝水通过所述通槽流向所述接水盘的所述环形槽。
可选地,所述机壳还包括处于最下方以提供支撑作用的底座,所述底座上限定有凹腔;且
所述接水盘与所述底座之间设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上端与所述接水盘的排水孔连通,所述排水管的下端与所述底座的凹腔连通,以通过所述排水管将所述接水盘中的水排入所述底座的凹腔中。
可选地,所述底座的前部设有沿横向延伸的凹槽,所述前面板的底部插入所述凹槽中,以通过所述凹槽收集所述前面板上产生的冷凝水。
可选地,所述摆叶机构包括沿横向依次排列的多个摆叶,其中处于中间的部分摆叶在横向上的宽度大于处于横向两侧的摆叶在横向上的宽度。
可选地,每个所述出风口的至少部分边缘部均设有位于所述机壳内的至少一个导风部,每个所述导风部均由后向前地逐渐朝该出风口的中心区域倾斜延伸或弯曲延伸,以使吹向该出风口的气流向该出风口的中心区域集中。
本实用新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在每个出风框的顶部和底部设有用于与摆叶机构的转轴枢接的通孔,每个所述出风框底部的通孔均特别设计成直接或间接地与接水盘相通,由此,每个出风框内的摆叶上的冷凝水均能够顺着摆叶和出风框底部的通孔流入接水盘,因此摆叶上的冷凝水能够快速有效地排出,同时还避免了冷凝水外流至室内地板给客户带来使用困扰或安全隐患。
进一步地,由于接水盘同时位于出风框组件和换热器的下方,出风口组件和换热器在水平面内的投影落入接水盘在水平面内的投影内,因此,出风框组件和换热器上产生的冷凝水能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滴入接水盘中,从而通过接水盘收集出风口组件和换热器上产生的冷凝水,避免了冷凝水外流至室内地板给客户带来使用困扰或安全隐患。
本实用新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在每个出风口的至少部分边缘部特别设计至少一个导风部,并且每个导风部均由后向前地逐渐朝出风口的中心区域倾斜延伸或弯曲延伸,从而能够使吹向出风口顶部和底部的气流向出风口的中心区域集中,避免制冷时冷空气吹到出风口边框,从而避免出风口边框因温度过低而产生凝露。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将摆叶机构的多个摆叶特别设计成使得处于中间的部分摆叶在横向上的宽度大于处于横向两侧的摆叶在横向上的宽度,可使得中间的部分摆叶更加向后延伸,更加靠近风道,从而能够将更多的气流引导至出风口的中心区域,避免制冷时冷空气吹到出风口边框,从而进一步避免出风口边框因温度过低而产生凝露。
根据下文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将会更加明了本实用新型的上述以及其他目的、优点和特征。
附图说明
后文将参照附图以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方式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具体实施例。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标示了相同或类似的部件或部分。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附图未必是按比例绘制的。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分解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出风框组件的示意性结构分解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部分结构示意性分解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另一部分结构的示意性分解图;
图6是图5中部分A的示意性放大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又一部分结构的示意性分解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部分结构示意性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图,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示意性结构分解图。参见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1一般性地可包括机壳10、换热器20、至少一个贯流风扇30以及出风框组件40。机壳10具有位于前侧的前面板110和位于后侧的进风格栅120,前面板110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出风口,进风格栅120上开设有进风口121。机壳10内限定有容纳空间,换热器20、至少一个贯流风扇30和出风框组件40设置于机壳10内,且换热器20位于出风框组件40的后侧,用于与流经其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换热器20与压缩机、冷凝器、节流装置、连接管路以及其他配件共同构成蒸汽压缩制冷循环系统,实现空调的制冷/制热,具体原理和结构在此不再赘述。出风框组件40相邻地设置于前面板110的后侧,以引导机壳10内的气流流向上述至少一个出风口,并调节上述至少一个出风口的出风方向。
特别地,立式空调室内机1还包括接水盘60,其设置于机壳10内,并位于出风框组件40的下方,以用于收集出风框组件40上产生的冷凝水。出风框组件40在水平面内的投影位于接水盘60在水平面内的投影内,以允许出风框组件40上的冷凝水在自身重力的作用下落入接水盘60。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出风框组件的示意性结构分解图,进一步地,出风框组件40可包括与上述至少一个出风口一一对应设置的至少一个出风框,每个出风框内均设有用于引导和调节相应的一个出风口的出风方向的摆叶机构。每个出风框的顶部和底部均设有用于与摆叶机构的转轴枢接的通孔,每个出风框底部的通孔均直接或间接地与接水盘60相通,以允许摆叶机构上产生的冷凝水顺着摆叶机构和通孔流入接水盘60。也就是说,每个出风框内的摆叶上的冷凝水均能够在自身重力作用下顺着摆叶和出风框的通孔流入接水盘60,因此摆叶上的冷凝水能够快速有效地排出,同时还避免了冷凝水外流至室内地板给客户带来使用困扰或安全隐患。
具体地,在图1至图3所示实施例中,出风口的数量为三个,分部为位于最上方的出风口111、位于最下方的出风口113以及处于中间的出风口112。出风框的数量为多个,分别为与出风口111相对应的出风框42、与出风口112相对应的出风框43和与出风口113相对应的出风框44。其中,处于最下方的出风框底部的通孔与接水盘60直接连通,每相邻两个出风框中处于上方的出风框底部的通孔与处于下方的出风框顶部的通孔连通,以使除最下方的出风框之外的其他出风框底部的通孔均间接地与接水盘60连通。例如,出风框42底部的通孔423与出风框43顶部的通孔432相通,出风框43底部的通孔433与出风框44顶部442的通孔相通,出风框44底部的通孔443直接与接水盘60相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每相邻两个出风框中处于上方的出风框底部的通孔与处于下方的出风框顶部的通孔一一对应设置。处于上方的出风框底部的通孔在水平面内的投影落入处于下方的出风框顶部的通孔在水平面内的投影内,或者处于上方的出风框底部的通孔在水平面内的投影与处于下方的出风框顶部的通孔在水平面内的投影重合。例如,出风框42底部的通孔423与出风框43顶部的通孔432一一对应设置,出风框43底部的通孔433与出风框44顶部的通孔442一一对应设置。由此,出风框42的摆叶421上产生的冷凝水可依次顺着其底部通孔421、出风框43顶部的通孔432、出风框43的摆叶431、出风框43底部的通孔433、出风框44顶部的通孔442、出风框44的摆叶441和出风框44底部的通孔443落入接水盘60中。出风框43的摆叶431上产生的冷凝水可依次顺着其底部通孔433、出风框44顶部的通孔442、出风框44的摆叶441和出风框44底部的通孔443落入接水盘60中。出风框44的摆叶441上产生的冷凝水可依次顺着该摆叶441和出风框44底部的通孔443落入接水盘60中。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部分结构示意性分解图。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换热器20设置于机壳10内,以用于与流经其的空气进行热交换。换热器20处于接水盘60的上方,出风框组件40和换热器20在水平面内的投影落入接水盘60在水平面内的投影内,以通过接水盘60收集出风框组件40和换热器20上产生的冷凝水。也就是说,接水盘60的前部可向前延伸至出风框组件40的正下方,接水盘60的后部可向后延伸至换热器20的正下方,从而使得出风框组件40和换热器20上的冷凝水可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滴入接水盘60中,即可通过接水盘60收集出风框组件40和换热器20上产生的冷凝水,避免了冷凝水外流至室内地板对客户造成使用困扰,也避免了因冷凝水所产生的一系列的安全隐患,提高了立式空调室内机1的使用安全性。
同时,由于本实用新型的接水盘60相比于现有技术整体向前延伸,因此能够使空调底部的支撑立柱同时向前延伸,能够增加了底盘的稳定性,有效防止立式空调室内机1倾倒。另外,在组装出风框组件40时,可以将其预先竖立在接水盘60上,不会因操作人员意外脱手而掉落,砸伤操作人员,提高了出风框组件40组装的安全性。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另一部分结构的示意性分解图,图6是图5中部分A的示意性放大图。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述至少一个贯流风扇30沿竖向依次排列在机壳10内,且该至少一个贯流风扇的轴线共线,每个贯流风扇30均配置成促使空气经机壳10的进风口进入机壳10内、并与换热器20换热后从相应的出风口吹出。该至少一个贯流风扇30处于出风框组件40和换热器20之间,因此,接水盘60的底壁上还开设有缺口61,以用于安装处于下方的贯流风扇30的电机31,接水盘60具有由其底壁的周向边缘向上延伸的周壁63和由缺口61的边缘向上延伸的环形凸沿62,以在周壁63和环形凸沿62之间形成用于容装冷凝水的环形槽64。
进一步地,接水盘60的环形槽64包括相连通的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处于前侧,第二区域处于后侧,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形状分别与出风框组件40的底部形状和换热器20的底部形状相匹配。具体地,第一区域可以呈沿横向延伸的长条状。换热器20优选为竖向延伸且开口朝前的“U”型换热器,贯流风扇30位于换热器20的前方内侧,或者说贯流风扇30被“U”型换热器三面包围,以在贯流风扇30运行时,使其三面吸风均经过换热器20,提升了换热器20的空气流通量,进而提升了其换热效率。相应地,环形槽64的第二区域可以呈开口朝前的U形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接水盘60的缺口61中设有用于安装电机31的电机安装座32,电机安装座32具有形成在其周向边缘内侧的环形狭槽321和均匀分布在其周向边缘的多个搭接部322,多个搭接部322搭接在接水盘60的环形凸沿62上,从而使得电机安装座32安装于接水盘60上。
进一步地,立式空调室内机1还包括风道组件50,其竖立在上述至少一个贯流风扇30的周向外侧,以用于将空气引流至上述至少一个出风口。在制冷运行时,风道组件50上也有可能会产生冷凝水,该冷凝水容易滴落至电机安装座32或从接水盘60的缺口61中滴入室内。为此,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至少部分搭接部322的上部特别形成有通槽323,通槽323的一端与环形狭槽321连通,另一端处于接水盘环形槽64的正上方,以允许环形狭槽321内的冷凝水通过通槽323流向接水盘60的环形槽64,从而避免环形狭槽321内的冷凝水过满溢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电机安装座32的下方还设有支撑架33,电机31容纳在电机安装座32和支撑架33之间。支撑架33具有底板和由底板向上延伸且均匀分布的多个连接臂,每个连接臂均与电机安装座32紧固连接。电机安装座32的除上述多个搭接部322之外的其他部分均处于缺口61中,即裸露于接水盘60的下方,以便于支撑电机31,也便于与支撑架33相连。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又一部分结构示意性分解图。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机壳10还包括处于最下方以提供支撑作用的底座130,底座130上限定有凹腔132。接水盘60与底座130之间设有排水管70,排水管70的上端与接水盘60的排水孔连通,排水管70的下端与底座130的凹腔132连通,以通过排水管70将接水盘60中的水排入底座130的凹腔132中。具体地,接水盘60的底壁上可开设有通孔,排水管70的上端插入该通孔中,并与该通孔密封地连通。排水管70的下端处于底座凹腔132的正上方,或者排水管70的下端抵接于底座凹腔132的底壁。
进一步地,底座130的前部设有沿横向延伸的凹槽131,前面板110的底部插入凹槽131中,以通过凹槽131收集前面板110上产生的冷凝水。也就是说,前面板110上的冷凝水可在自身重力作用下沿着前面板110顺流至凹槽131中,从而避免了前面板110上的冷凝水外流至室内地板给客户带来使用困扰或安全隐患。具体地,凹槽131的形状与前面板110底部的形状相匹配。具体地,前面板110大致呈形状规则的薄板状,其横截面形状与其底部形状相同,大致呈朝前稍微凸出弯曲的弧形。相应地,凹槽131也为朝前稍微凸出弯曲的弧形槽。
进一步地,凹槽131与凹腔132相连通,以允许凹槽131内收集的冷凝水流入凹腔132中,从而使得冷凝水在凹腔132中吸收热量后蒸发,避免凹槽131中的冷凝水积累过多而溢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摆叶机构包括沿横向依次排列的多个摆叶,其中处于中间的部分摆叶在横向上的宽度大于处于横向两侧的摆叶在横向上的宽度。由此,中间的部分摆叶更加向后延伸,更加靠近风道,从而能够将横向上的更多的气流引导至出风口的中心区域,避免制冷时冷空气吹到出风口的横向两侧边框,从而避免出风口横向两侧的边框因温度过低而产生凝露。
具体地,以出风框42为例,其摆叶机构包括沿横向排列的8个摆叶421,每个摆叶421均沿竖向延伸。其中处于中间的四个摆叶421在横向上的宽度大于处于横向两侧的四个摆叶421在横向上的宽度。中间的四个摆叶421的后端相比于横向两侧的四个摆叶421的后端更加靠近风道组件50,从而能够引导更多的气流流向出风口111的中心区域,避免了出风口111周围的边框产生凝露。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的立式空调室内机的部分结构示意性图。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出风口的至少部分边缘部均设有位于机壳10内的至少一个导风部,每个导风部均由后向前地逐渐朝该出风口的中心区域倾斜延伸或弯曲延伸,即每个出风口边缘部的所有导风部所围成的空间均由后向前地逐渐向该出风口的中心区域收缩,以使吹向该出风口的气流向该出风口的中心区域集中,避免制冷时冷空气吹到出风口边框,从而避免出风口边框因温度过低而产生凝露。当导风部弯曲延伸时,导风部的导风表面为曲面;当导风部倾斜延伸时,导风部的导风表面为平面。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每个出风口顶部和底部的边缘部分别设有一导风部,处于出风口顶部边缘部的导风部由后向前地朝下弯曲延伸,处于出风口底部边缘部的导风部由后向前地朝上弯曲延伸。由此,可将出风口顶部和底部的气流尽可能地引导至出风口的中心区域,避免出风口的顶部边框和底部边框产生凝露。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出风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出风口沿上下方向依次排列。机壳10内设有位于最上方的出风口上方的顶部导风块140、位于最下方的出风口下方的底部导风块150以及位于每相邻两个出风口之间的至少一个中间导风块。最上方的出风口顶部边缘的导风部为顶部导风块140的下表面141,最下方的出风口底部边缘的导风部为底部导风块的上表面151,相邻两个出风口中处于上方的出风口底部边缘的导风部为处于该两个出风口之间的中间导风块的上表面,处于下方的出风口顶部边缘的导风部为该中间导风块的下表面。本实用新型将相邻两个出风口边缘部的导风部集中设置在一个导风块上,可简化导风部的结构和安装操作。
具体地,在图8所示实施例中,中间导风块的数量为两个,分别为处于出风口111和出风口112之间的中间导风块160和处于出风口112和出风口113之间的中间导风块170。出风口111的顶部边缘和底部边缘的导风部分别为顶部导风块140的下表面141和中间导风块160的上表面161,出风口112的顶部边缘和底部边缘的导风部分别为中间导风块160的下表面162和中间导风块170的上表面171,出风口113的顶部边缘和底部边缘的导风部分别为中间导风块170的下表面172和底部导风块150的上表面151。
本领域技术人员应理解,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称的“上”、“下”、“顶”、“底”、“横”、“前”、“后”等用于表示方位或位置关系的用语是以立式空调室内机1的实际使用状态为基准而言的,这些用语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部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至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认识到,虽然本文已详尽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示例性实施例,但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仍可根据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内容直接确定或推导出符合本实用新型原理的许多其他变型或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应被理解和认定为覆盖了所有这些其他变型或修改。

Claims (10)

1.一种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机壳,具有位于前侧的前面板,所述前面板上设有至少一个出风口;
出风框组件,相邻地设置于所述前面板的后侧,以引导所述机壳内的气流流向所述至少一个出风口,并调节所述至少一个出风口的出风方向;以及
接水盘,设置于所述机壳内,并位于所述出风框组件的下方,以用于收集所述出风框组件上产生的冷凝水,其中
所述出风框组件包括与所述至少一个出风口一一对应设置的至少一个出风框,每个所述出风框内均设有用于引导和调节相应的一个所述出风口的出风方向的摆叶机构,且
每个所述出风框的顶部和底部均设有用于与所述摆叶机构的转轴枢接的通孔,每个所述出风框底部的通孔均直接或间接地与所述接水盘相通,以允许所述摆叶机构上产生的冷凝水顺着所述摆叶机构和所述通孔流入所述接水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风框的数量为多个;且
处于最下方的所述出风框底部的通孔与所述接水盘直接连通,每相邻两个所述出风框中处于上方的所述出风框底部的通孔与处于下方的所述出风框顶部的通孔连通,以使除最下方的所述出风框之外的其他所述出风框底部的通孔均间接地与所述接水盘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每相邻两个所述出风框中处于上方的所述出风框底部的通孔与处于下方的所述出风框顶部的通孔一一对应设置,且
处于上方的所述出风框底部的通孔在水平面内的投影落入处于下方的所述出风框顶部的通孔在水平面内的投影内,或者处于上方的所述出风框底部的通孔在水平面内的投影与处于下方的所述出风框顶部的通孔在水平面内的投影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换热器,设置于所述机壳内,以用于与流经其的空气进行热交换;且
所述换热器处于所述接水盘的上方,所述出风框组件和所述换热器在水平面内的投影落入所述接水盘在水平面内的投影内,以通过所述接水盘收集所述出风框组件和所述换热器上产生的冷凝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至少一个贯流风扇,沿竖向依次排列在所述机壳内,且所述至少一个贯流风扇的轴线共线,每个所述贯流风扇均配置成促使空气经所述机壳的进风口进入所述机壳内、并与所述换热器换热后从相应的所述出风口吹出;且
所述至少一个贯流风扇处于所述出风框组件和所述换热器之间,所述接水盘的底壁上开设有缺口,以用于安装处于下方的所述贯流风扇的电机,所述接水盘包括由所述缺口的边缘向上延伸的环形凸沿以及由其底壁的周向边缘向上延伸的周壁,以在所述周壁和所述环形凸沿之间形成用于容装冷凝水的环形槽。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缺口中设有用于安装所述电机的电机安装座,所述电机安装座具有形成在其周向边缘内侧的环形狭槽和均匀分布在其周向边缘的多个搭接部,所述多个搭接部搭接在所述接水盘的环形凸沿上;且
至少部分所述搭接部的上部形成通槽,所述通槽的一端与所述环形狭槽连通,另一端处于所述环形槽的正上方,以允许所述环形狭槽内的冷凝水通过所述通槽流向所述接水盘的所述环形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机壳还包括处于最下方以提供支撑作用的底座,所述底座上限定有凹腔;且
所述接水盘与所述底座之间设有排水管,所述排水管的上端与所述接水盘的排水孔连通,所述排水管的下端与所述底座的凹腔连通,以通过所述排水管将所述接水盘中的水排入所述底座的凹腔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底座的前部设有沿横向延伸的凹槽,所述前面板的底部插入所述凹槽中,以通过所述凹槽收集所述前面板上产生的冷凝水。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摆叶机构包括沿横向依次排列的多个摆叶,其中处于中间的部分摆叶在横向上的宽度大于处于横向两侧的摆叶在横向上的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每个所述出风口的至少部分边缘部均设有位于所述机壳内的至少一个导风部,每个所述导风部均由后向前地逐渐朝该出风口的中心区域倾斜延伸或弯曲延伸,以使吹向该出风口的气流向该出风口的中心区域集中。
CN201721172162.9U 2017-09-13 2017-09-13 立式空调室内机 Active CN2074223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72162.9U CN207422398U (zh) 2017-09-13 2017-09-13 立式空调室内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72162.9U CN207422398U (zh) 2017-09-13 2017-09-13 立式空调室内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422398U true CN207422398U (zh) 2018-05-29

Family

ID=623160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172162.9U Active CN207422398U (zh) 2017-09-13 2017-09-13 立式空调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422398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81128A (zh) * 2018-08-17 2018-12-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装饰面板、空调器室内机、空调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81128A (zh) * 2018-08-17 2018-12-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装饰面板、空调器室内机、空调器
CN108981128B (zh) * 2018-08-17 2024-04-02 珠海格力节能环保制冷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装饰面板、空调器室内机、空调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702616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05992917A (zh) 空调的室外单元
CN205641191U (zh) 竖款挂壁式空调器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8224568A (zh) 送风组件及具有该送风组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07270405B (zh) 一种带吸水帘的空调器
CN207422397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07422398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05641180U (zh) 竖款挂壁式空调器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8536137U (zh) 柜式空调室内机
CN207422399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07726451B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212227212U (zh) 空调室内机
KR102217013B1 (ko) 천장형 에어컨 실내기
KR102388389B1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실외기
CN107655079B (zh) 空调室内机
CN205641183U (zh) 竖款挂壁式空调器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101086353B (zh) 窗式空调器的前面格栅装配结构
CN205048692U (zh) 一种空调器的冷凝水收集装置及空调器
CN209214001U (zh) 一体式空调器和一体式空调器组件
CN207584896U (zh) 空调室内机
CN205641188U (zh) 竖款挂壁式空调器室内机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07936290U (zh) 送风组件及具有该送风组件的柜式空调室内机
CN106225133A (zh) 用于竖款挂壁空调的加湿装置及竖款挂壁空调
CN206531164U (zh) 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3928148U (zh) 空调器座吊机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