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408718U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408718U
CN207408718U CN201721547070.4U CN201721547070U CN207408718U CN 207408718 U CN207408718 U CN 207408718U CN 201721547070 U CN201721547070 U CN 201721547070U CN 207408718 U CN207408718 U CN 20740871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guide plate
emitting surface
light guide
backlight modu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547070.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文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Radiant Opto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547070.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408718U/zh
Priority to TW106217440U priority patent/TWM55892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40871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40871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含该背光模组与设于背光模组上的显示面板,该背光模组包含第一导光板、第二导光板、第一发光组件与第二发光组件,第一导光板与第二导光板上下排列,第一导光板的出光面形成的多个第一微导光条与第二导光板的出光面形成的多个第二微导光条相互垂直,第一发光组件朝向第一导光板的入光侧面,第二发光组件朝向第二导光板的主入光侧面,其中藉由第一导光板与第二导光板采取完整的单一板体构造,并分别在出光面分别形成多个X轴向第一微导光条、Y轴向第二微导光条,于投光位置提供导光作用而产生亮带,使亮带的位置能够精确地被控制,并能减少暗带现象。

Description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背光模组及其应用,尤指一种能区域背光控制的背光模组及包含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的显示装置中,利用具有光源的背光模组对显示面板提供背光源。目前显示装置使用的背光模组概分有直下式与侧入式两大类。其中,直下式背光模组主要利用矩阵排列的多个LED组件作为发光组件,并搭配光学膜片等提供显示面板所需的背光源;至于侧入式背光模组则利用具有多个LED组件的灯条搭配导光板以及光学膜片等组合,提供显示面板所需的背光源。
随着液晶显示器逐渐朝向大尺寸的趋势发展,目前已经有人将液晶面板区分为M*N个区块,并且依据每一区块的影像内容,而对每一区块所对应的背光源亮度进行调整,即区域点亮(local dimming)技术,以提高画面的对比度(contrast ratio),或者可以称为高动态范围(High Dynamic Range,HDR)。前述背光模组中,直下式背光模组利用矩阵排列的多个LED组件作为发光组件,并能藉此而提供区域背光控制的功能。
惟因直下式背光模组使用的LED组件数量偏多,因此,有人提出具有区域背光控制功能的侧入式背光模组,该侧入式背光模组包含上导光结构、下导光结构、具有多个LED组件的第一发光组件以及具有多个LED组件的第二发光组件,上导光结构与下导光结构上下重迭排列,上导光结构与下导光结构各由间隔排列的多个导光板条所组成。
然而,由于每两个相邻导光板条之间具有间隔,使入射光被局限在各自独立的导光板条之中,造成相邻导光板条之间会有明显暗带,难以达到均匀出光的状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解决现有背光模组的上下导光构造使用各自分开的多个导光板条的组合,会使光线局限而在各自导光板条中,造成导光构造的导光板条之间会产生明显暗带,造成背光模组难以达到均匀出光的问题。
为了达成前揭目的,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背光模组,其定义有位于水平参考面中相互垂直的X轴向与Y轴向,该背光模组包含:
第一导光板,其包含第一出光面以及入光侧面,该第一出光面位于该第一导光板的顶面,该入光侧面位于该第一导光板的X轴向的一侧,该第一出光面形成沿着该X轴向延伸的多个第一微导光条;
第二导光板,其与该第一导光板上下排列,该第二导光板包含第二出光面以及主入光侧边面,该第二出光面位于该第二导光板的顶面,该主入光侧边面位于第二导光板的Y轴向的一侧,该第二出光面形成沿着该Y轴向延伸的多个第二微导光条;
第一发光组件,设于该第一导光板的入光侧面外侧,该第一发光组件的出光方向朝向该入光侧面;以及
第二发光组件,设于该第二导光板的该主入光侧边面的外侧,该第二发光组件的出光方向朝向该主入光侧边面。
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中,所述第一微导光条形成凸出于该第一出光面的凸体,所述第二微导光条形成凸出于该第二出光面的凸体。
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中,该第二导光板还包含次入光侧边面,该次入光侧边面位于该第二导光板相对于该主入光侧边面的Y轴向另一侧,该第二导光板的次入光侧边面的外侧增设第三发光组件,该第三发光组件的出光方向朝向该次入光侧边面。
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中,所述第一微导光条与所述第二微导光条分别为包含圆弧曲面的条形体。
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中,所述第一微导光条相邻接续并列地形成于该第一出光面上,且自该第一出光面邻近入光侧面的一侧沿X轴向延伸至另一侧;所述第二微导光条相邻接续并列地形成于该第二出光面上,且自该第二出光面邻近该主入光侧边面的一侧沿Y轴向延伸至另一侧。
为了达成前揭目的,本实用新型另外提出的显示装置包含:
如上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该第二导光板位于该第一导光板的第一出光面的上方;以及
显示面板,设于该背光模组的第二导光板的第二出光面的上方。
如上所述的显示装置中,该背光模组与该显示面板之间设有至少一个光学膜片。
藉由前揭背光模组与包含该背光模组的显示装置等创作,其主要是控制第一发光组件特定位置的LED组件朝向第一导光板的入光侧面相对应的位置投光,光线通过第一导光板内部反射时,在对应投光位置的第一微导光条的导引下,在光线离开第一导光板的第一出光面时,对应发光的LED组件的位置处产生X轴向亮带,自第一导光板出光的光线以偏向正向方向射入上方的第二导光板底面;另一方面,控制第二发光组件中特定位置的LED组件朝向第二导光板的主入光侧边面或/及次入光侧边面相对应的位置投光,光线自该第二导光板的主入光侧边面或/及次入光侧边面入光,在对应投光位置的第二微导光条24的导引下,让光线离开第二导光板的第二出光面时,对应发光的LED组件的位置处产生Y轴向亮带,X轴向亮带与Y轴向亮带上下重迭汇集,而在交会处产生明显亮区,使其具有区域背光控制功能。
此外,本实用新型使用的第一导光板与第二导光板均采取完整的单一板体构造,并结合第一出光面、第二出光面上分别形成多个X轴向第一微导光条、Y轴向第二微导光条用以对投光位置的光线提供导光作用而能产生亮带,使亮带的位置能够精确地被控制,故能有效克服现有背光模组的上下导光构造使用各自分开的多个导光板条的组合,会使光线局限而在各自导光板条中,造成现有背光模组的导光构造于相邻导光板条之间会产生明显暗带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的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背光模组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平面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背光模组的另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图3所示背光模组较佳实施例的俯视平面示意图。
图5是图3及图4所示背光模组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平面示意图。
图6是图1及图2所示背光模组较佳实施例于区域调光时的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显示装置的较佳实施例的侧视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包含背光模组以及显示装置。其中,有关背光模组的具体构造,由图1、图3所示揭示的两个较佳实施例中可以得知,该背光模组1包含第一导光板10、第二导光板20、第一发光组件30以及第二发光组件40。
于图1或图3所示的背光模组1的两个较佳实施例中。该背光模组1定义有位于水平参考面中相互垂直的X轴向与Y轴向。
如图1至图2所示的一个较佳实施例,或如图3至图4所示的另一个较佳实施例,该第一导光板10包含第一出光面11以及入光侧面12,该第一出光面11位于该第一导光板10的顶面,该入光侧面12位于该第一导光板10的X轴向的一侧,该第一出光面11形成沿着该X轴向延伸的多个第一微导光条13,即所述第一微导光条13实质垂直于该入光侧面12的方向延伸。
如图1至图2所示的一个较佳实施例,或如图3至图4所示的另一个较佳实施例,所述第一微导光条13可为包含圆弧曲面的条形体,所述第一微导光条13相邻接续并列地形成于该第一出光面11上,且自该第一出光面11邻近入光侧面12的一侧沿X轴向延伸至另一侧。所述第一微导光条13形成凸出于该第一出光面11的凸体。
如图1至图2所示的一个较佳实施例,或如图3至图4所示的另一个较佳实施例,该第二导光板20与该第一导光板10上下排列,即第二导光板20可设置于第一导光板10上方或下方,于本较佳实施例中,第二导光板20设置于第一导光板10的第一出光面11的上方。该第二导光板20包含第二出光面21以及主入光侧边面22,该第二出光面21位于该第二导光板20的顶面,该主入光侧边面22位于第二导光板20的Y轴向的一侧,该第二出光面21形成沿着该Y轴向延伸的多个第二微导光条24,即所述第二微导光条24实质垂直于该主入光侧边面22的方向延伸。
如图1至图2所示的一个较佳实施例,或如图3至图4所示的另一个较佳实施例,所述第二微导光条24可为包含圆弧曲面的条形体,所述第二微导光条24相邻接续并列地形成于该第二出光面21上,且自该第二出光面21邻近该主入光侧边面22的一侧沿Y轴向延伸至另一侧。所述第二微导光条24形成凸出于该第二出光面21的凸体。
如图1至图2所示的一个较佳实施例,或如图3至图4所示的另一个较佳实施例,该第一发光组件30设于该第一导光板10的入光侧面12外侧,该第一发光组件30的出光方向朝向该入光侧面12。所述第一发光组件包含条状电路板与多个LED组件,该多个LED组件等间隔排列地设置于该条状电路板上,使所述LED组件的出光方向分别朝向该入光侧面12。
如图1至图2所示的一个较佳实施例所示,该第二发光组件40设于该第二导光板20的该主入光侧边面22的外侧,该第二发光组件40的出光方向朝向该主入光侧边面22。所述第二发光组件40包含条状电路板与多个LED组件,该多个LED组件等间隔排列地设置于该条状电路板上,使所述LED组件的出光方向分别朝向该主入光侧边面22。
如图3至图5所示的背光模组1另一较佳实施例中,该第二导光板20还包含次入光侧边面23,该次入光侧边面23位于该第二导光板20相对于该主入光侧边面22的Y轴向另一侧,该第二导光板20的次入光侧边面23的外侧增设第三发光组件50,该第三发光组件50的出光方向朝向该次入光侧边面23。所述第三发光组件50包含条状电路板与多个LED组件,该多个LED组件等间隔排列地设置于该条状电路板上,使所述LED组件的出光方向分别朝向该次入光侧边面23。
如图1至图2所示的较佳实施例,该背光模组1于区域背光控制的使用过程中,控制第一发光组件30中特定位置的所述LED组件朝向第一导光板10的入光侧面12相对应的位置投光,光线自该第一导光板10的入光侧面12入光后,入射至第一导光板10内部的光藉由全反射作用而朝相对于入光侧面12另一侧的远程传递,并在对应投光位置的第一微导光条13的导引下,让光线在离开第一导光板13的第一出光面11时,在对应发光的LED组件的位置处产生如图6所示的X轴向亮带,且自第一导光板10的第一出光面11出光的光线以更偏向90度的正向方向射入至位于上方的第二导光板20底面;另一方面,则控制第二发光组件40的所述LED组件朝向第二导光板20的主入光侧边面22或次入光侧边面23相对应的位置投光,光线自该第二导光板20的主入光侧边面22或次入光侧边面23入光后,在对应投光位置的第二微导光条24的导引下,让光线在离开第二导光板20的第二出光面21时,在对应发光的LED组件的位置处产生如图6所示的Y轴向亮带,进而藉由X轴向亮带与Y轴向亮带上下重迭汇集,而在交会处产生具备明显亮区,该亮区的辉度高于周边背景区域的辉度,具有明显的辉度对比。
关于本实用新型的显示装置,如图7所示,其包含背光模组1以及显示面板3,所述背光模组1的具体组成构造如上所述,于此不再重复赘述,其中,该第二导光板20位于该第一导光板10的第一出光面11的上方;该显示面板3设于该背光模组1的第二导光板20的第二出光面21的上方。该背光模组1与该显示面板3之间还可设置至少一个光学膜片2。
该显示装置于使用时,能藉由背光模组1提供区域背光控制的背光源或全面性背光源,并藉由光学膜片2增亮,提高出光的均匀性,对显示面板3提供更高辉度及均匀性的背光源。
以上所述仅是揭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做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内容的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作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手段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实质对以上较佳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内容的范围内。
【附图标记说明】
1背光模组 2光学膜片
3显示面板
10第一导光板 11第一出光面
12入光侧面 13第一微导光条
20第二导光板 21第二出光面
22主入光侧边面 23次入光侧边面
24第二微导光条
30第一发光组件
40第二发光组件
50第三发光组件

Claims (8)

1.一种背光模组,其定义有位于水平参考面中相互垂直的X轴向与Y轴向,所述背光模组包含:
第一导光板,其包含第一出光面以及入光侧面,所述第一出光面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板的顶面,所述入光侧面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板的X轴向的一侧,所述第一出光面形成沿着所述X轴向延伸的多个第一微导光条;
第二导光板,其与所述第一导光板上下排列,所述第二导光板包含第二出光面以及主入光侧边面,所述第二出光面位于所述第二导光板的顶面,所述主入光侧边面位于第二导光板的Y轴向的一侧,所述第二出光面形成沿着所述Y轴向延伸的多个第二微导光条;
第一发光组件,其设于所述第一导光板的入光侧面外侧,所述第一发光组件的出光方向朝向所述入光侧面;以及
第二发光组件,其设于所述第二导光板的所述主入光侧边面的外侧,所述第二发光组件的出光方向朝向所述主入光侧边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第一微导光条形成凸出于所述第一出光面的凸体;所述第二微导光条形成凸出于所述第二出光面的凸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第二导光板还包含次入光侧边面,所述次入光侧边面位于所述第二导光板相对于所述主入光侧边面的Y轴向另一侧,所述第二导光板的次入光侧边面的外侧增设第三发光组件,所述第三发光组件的出光方向朝向所述次入光侧边面。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第一微导光条形成凸出于所述第一出光面的凸体;所述第二微导光条形成凸出于所述第二出光面的凸体。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第一微导光条与所述第二微导光条分别为包含圆弧曲面的条形体。
6.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第一微导光条相邻接续并列地形成于所述第一出光面上,且自所述第一出光面邻近入光侧面的一侧沿X轴向延伸至另一侧;所述第二微导光条相邻接续并列地形成于所述第二出光面上,且自所述第二出光面邻近所述主入光侧边面的一侧沿Y轴向延伸至另一侧。
7.一种显示装置,其包含:
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背光模组,其中,所述第二导光板位于所述第一导光板的第一出光面的上方;以及
显示面板,其设于所述背光模组的第二导光板的第二出光面的上方。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装置,其中,所述背光模组与所述显示面板之间设有至少一个光学膜片。
CN201721547070.4U 2017-11-17 2017-11-17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20740871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547070.4U CN207408718U (zh) 2017-11-17 2017-11-17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TW106217440U TWM558920U (zh) 2017-11-17 2017-11-23 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547070.4U CN207408718U (zh) 2017-11-17 2017-11-17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408718U true CN207408718U (zh) 2018-05-25

Family

ID=623167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547070.4U Active CN207408718U (zh) 2017-11-17 2017-11-17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7408718U (zh)
TW (1) TWM55892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87709A (zh) * 2020-05-12 2020-08-04 合肥通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均匀出光的导光板及其灯具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87709A (zh) * 2020-05-12 2020-08-04 合肥通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均匀出光的导光板及其灯具
CN111487709B (zh) * 2020-05-12 2022-03-11 合肥通泰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均匀出光的导光板及其灯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58920U (zh) 2018-04-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96840A (zh) 面光源和具有该面光源的背光单元
CN205427226U (zh) 导光板及使用该导光板的背光模块
CN203731289U (zh) 一种led灯条、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2253055U (zh) 光源模块
CN203395811U (zh) Led透镜及直下式ledtv用背光模组
CN104216170A (zh) 一种背光源、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7991810A (zh) 背光源和液晶显示器
CN103759175A (zh) 一种背光源和显示装置
CN106249340A (zh) 一种背光模组、显示装置以及移动终端
CN106896576A (zh) 一种超薄直下式背光结构
CN203179432U (zh) 具有高画面填充比的全彩led显示模块
CN104460112B (zh) 一种背光源、发光二极管灯条、显示装置
CN207067441U (zh) 导光板、背光模块以及显示设备
CN201611069U (zh) 背光模块胶框的弹性结构
CN206209146U (zh) 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207408718U (zh)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02033260A (zh) 导光板及应用该导光板的背光模组
CN207458813U (zh) 背光模组及发光键盘
CN204513083U (zh)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液晶显示器
CN206892507U (zh) 侧入式背光模组及显示器
CN203258513U (zh) 背光模组的led排布结构
CN103994366B (zh)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CN204084198U (zh) 侧入光式导光板及背光源
CN207114820U (zh) 一种背光模组
CN205643763U (zh) 一种自发光导光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