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392365U - 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防洪结构 - Google Patents

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防洪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392365U
CN207392365U CN201721369307.4U CN201721369307U CN207392365U CN 207392365 U CN207392365 U CN 207392365U CN 201721369307 U CN201721369307 U CN 201721369307U CN 207392365 U CN207392365 U CN 2073923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tland
culvert
drainage channel
urban construction
buffe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369307.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延年
杨哲
吴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enyang Jianzhu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721369307.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3923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3923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392365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1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at coastal zones; at river basins
    • Y02A10/11Hard structures, e.g. dams, dykes or breakwaters

Landscapes

  • Sewage (AREA)

Abstract

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防洪结构,包括挡墙结构本体、调节涵洞、缓冲湿地;所述调节涵洞内部设置有木塞;调节涵洞的一侧与第一排水通道的一端相连,第一排水通道的另一端与缓冲湿地相连;调节涵洞的另一侧与第二排水通道的一端相连,第二排水通道的另一端设置在挡墙结构本体内;缓冲湿地远离第一排水通道一侧的上部设置有进水通道,缓冲湿地内部从下至上依次设有吸附层、过滤层、蓄水层、种植层;种植层上种植有挺水植物;所述挡墙结构本体与缓冲湿地之间的地上部分设置有慢跑跑道,慢跑跑道两侧设置有栏杆。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有效缓解坝体内的泄洪压力,增加市政用水的便利性,有效缓解河道对雨洪的泄洪能力,起到削峰调蓄的作用。

Description

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防洪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深层隧道技术,尤其涉及了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防洪结构。
背景技术
传统的城市建设思路强调尽可能硬化临水面、隔绝水流、防止渗透,包括路面、河道尤其是河道的底板和两岸的挡墙等。这样的结果就大大增大了径流即地表水的流淌、降低了城市尤其是河道沿岸对水的包容度和弹性。更为严重的是,由于过去的河道整治往往将河床及边坡封闭、固化,使得在流经城区时水流无法与外界交流,切断水环境中生态系统各要素间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流,水质非但不能借助沿岸土壤的天然净化、存蓄作用改善水质,反而因为水质不达标、或沿途污染等原因造成水流脏乱臭,严重影响两岸民众生活及城市整体形象面貌。
“海绵城市”的建设思路强调降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传统的城市河道两岸岸坡挡墙通常仅在多年平均水位线以上设置一排反滤排水孔,其作用为降低挡墙后填土地下水位高度以降低土压力、水重、静水压力、扬压力等,保证挡墙整体稳定。这种做法可使得降水下渗后通过岸坡土壤排入河道,但河道中水质较差的水流无法充分利用两岸土壤的生态净化功能。根据“海绵城市”的规划建设思路,结合城市或水体景观往往采取分段设置拦水坝如橡皮坝、翻板坝、闸坝等阶梯拦蓄形成水面景观的现实情况。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深隧工程治理污水的入流竖井系统的污染气体治理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防洪结构,保证系统运行正常。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防洪结构,包括挡墙结构本体(1)、调节涵洞(2)、缓冲湿地(3)、第二排水通道(4)、木塞(5)、进水通道(6)、第一排水通道(7)、吸附层(8)、过滤层(9)、蓄水层(10)、种植层(11)、挺水植物(12)、慢跑跑道(13)、栏杆(14);所述调节涵洞(2)内部设置有木塞(5);调节涵洞(2)的一侧与第一排水通道(7)的一端相连,第一排水通道(7)的另一端与缓冲湿地(3)相连;调节涵洞(2)的另一侧与第二排水通道(4)的一端相连,第二排水通道(4)的另一端设置在挡墙结构本体(1)内;缓冲湿地(3)远离第一排水通道(7)一侧的上部设置有进水通道(6),缓冲湿地(3)内部从下至上依次设有吸附层(8)、过滤层(9)、蓄水层(10)、种植层(11);种植层(11)上种植有挺水植物(12);所述挡墙结构本体(1)与缓冲湿地(3)之间的地上部分设置有慢跑跑道(13),慢跑跑道(13)两侧设置有栏杆(14)。
进一步的,所述挡墙结构本体(1)材料设置为防水混凝土或浆砌石。
进一步的,所述调节涵洞(2)材料设置为防水混凝土,调节涵洞(2)设置在地下,调节涵洞(2)之间的间隔距离为50m-80m。
进一步的,所述缓冲湿地(3)材料设置为防水混凝土。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排水通道(4)设置在坝体危险水位下方位置处。
进一步的,所述木塞(5)为T字形,其竖杆部分的直径与第一排水通道(7)的内径相匹配。
进一步的,所述所述吸附层(8)由蛭石、珍珠岩、活性炭配制而成;所述过滤层(9)内设置有用于阻挡泥沙的隔泥板,隔泥板外包裹有无纺布,隔泥板的材质采用铝合金;所述蓄水层(10)内设置有粗砂;所述种植层(11)内设置有泥土。
进一步的,所述慢跑跑道(13)的材料为透水混凝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由于采用缓冲湿地、调节涵洞等结构,解决了雨洪难以下渗、蓄积利用的问题,该系统能够有效缓解坝体内的泄洪压力,增加市政用水的便利性,有效缓解河道对雨洪的泄洪能力,起到削峰调蓄的作用;且独特设计的缓冲湿地,不仅提高雨洪的渗透量,还能对渗透的河水、雨水进行过滤消毒,优化环境。同时既保证了坝体内水位处于安全范围,又实现了河水与雨水的渗透、收集、存储和利用功能,符合“海绵城市”的建设思路。
附图说明
图1为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防洪结构示意图。
图2为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防洪结构木塞打开状态示意图。
图3为海绵城市建设的防洪结构结构木塞关闭状态示意图。
图中:1为挡墙结构本体;2为调节涵洞;3为缓冲湿地;4为第二排水通道;5为木塞;6为进水通道;7为第一排水通道;8为吸附层;9为过滤层;10为蓄水层;11为种植层;12为挺水植物;13为慢跑跑道;14为栏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地描述,但不能将它们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定。
实施例
如图1所示,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防洪结构,主要包括:挡墙结构本体1、调节涵洞2、缓冲湿地3、第二排水通道4、木塞5、进水通道6、第一排水通道7、吸附层8、过滤层9、蓄水层10、种植层11、挺水植物12、慢跑跑道13、栏杆14;挡墙结构本体1材料设置为防水混凝土或浆砌石;挡墙结构本体1内设置有第二排水通道4;第二排水通道4设置在坝体危险水位下方位置处;所述的调节涵洞2材料设置为防水混凝土,调节涵洞2内部设置有木塞5;调节涵洞2设置在地下;所述的缓冲湿地3材料设置为防水混凝土;缓冲湿地3的一侧上部与进水通道6相连,缓冲湿地3的另一侧与第一排水通道7相连;缓冲湿地3内部从下至上依次设有吸附层8、过滤层9、蓄水层10和种植层11;所述种植层11内设置有泥土,种植层11上种植有挺水植物12;所述蓄水层10内设置有粗砂;过滤层9内设置有用于阻挡泥沙的隔泥板,隔泥板外包裹有无纺布,其中隔泥板的材质采用铝合金;所述吸附层8由蛭石、珍珠岩、活性炭配制而成;进水通道6与缓冲湿地3相连接,雨水可以流经进水通道6进入到缓冲湿地3;缓冲湿地3与第一排水通道7相连接,降雨时,雨水可以通过第一排水通道7快速排出,没有排出的雨水可以通过蓄水层10、过滤层9、吸附层8进行过滤、消毒并储存;调节涵洞2左侧与第一排水通道7相连接,右侧与第二排水通道4相连接,雨水依次通过第一排水通道7、调节涵洞2、第二排水通道4最终排入坝体内;调节涵洞2之间的间隔距离为50m-80m;挡墙结构本体1与缓冲湿地3之间的地上部分设置有慢跑跑道13,慢跑跑道13两侧设置有栏杆14,慢跑跑道材料13设置为透水混凝土。木塞5为T字形,其竖杆部分的直径与第一排水通道7的内径相匹配,其横杆部分一端的长度与第一排水通道7内壁顶部到调节涵洞2顶部的距离相等,使竖杆部分能够正好堵住第一排水通道7的一端。
如图2所示,当坝体内水位低于危险水位时,调节涵洞2的木塞5处于打开状态,降雨时,雨水通过进水管道6进入缓冲湿地3,通过第一排水通道7、调节涵洞2、第二排水通道4快速排入到坝体内。
如图3所示,当坝体内水位高于危险水位时,调节涵洞2的木塞5处于关闭状态,木塞5将调节涵洞2堵住,雨水将不能进入到坝体,储存在缓冲湿地3内,缓冲湿地3可以将储存在其中的水进行过滤消毒。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机理为:降雨时,雨水通过进水管道6进入缓冲湿地3,当坝体内水位低于危险水位时,调节涵洞2的木塞5处于打开状态,雨水可以流经缓冲湿地3、调节涵洞2进入坝体内;当坝体内水位高于危险水位时,调节涵洞2的木塞5处于关闭状态,木塞5将调节涵洞2堵住,雨水将不能进入到坝体,储存在缓冲湿地3内,缓冲湿地3可以将储存在其中的水进行过滤消毒。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8)

1.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防洪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挡墙结构本体(1)、调节涵洞(2)、缓冲湿地(3)、第二排水通道(4)、木塞(5)、进水通道(6)、第一排水通道(7)、吸附层(8)、过滤层(9)、蓄水层(10)、种植层(11)、挺水植物(12)、慢跑跑道(13)、栏杆(14);所述调节涵洞(2)内部设置有木塞(5);调节涵洞(2)的一侧与第一排水通道(7)的一端相连,第一排水通道(7)的另一端与缓冲湿地(3)相连;调节涵洞(2)的另一侧与第二排水通道(4)的一端相连,第二排水通道(4)的另一端设置在挡墙结构本体(1)内;缓冲湿地(3)远离第一排水通道(7)一侧的上部设置有进水通道(6),缓冲湿地(3)内部从下至上依次设有吸附层(8)、过滤层(9)、蓄水层(10)、种植层(11);种植层(11)上种植有挺水植物(12);所述挡墙结构本体(1)与缓冲湿地(3)之间的地上部分设置有慢跑跑道(13),慢跑跑道(13)两侧设置有栏杆(1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防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墙结构本体(1)材料设置为防水混凝土或浆砌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防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涵洞(2)材料设置为防水混凝土,调节涵洞(2)设置在地下,调节涵洞(2)之间的间隔距离为50m-80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防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湿地(3)材料设置为防水混凝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防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排水通道(4)设置在坝体危险水位下方位置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防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木塞(5)为T字形,其竖杆部分的直径与第一排水通道(7)的内径相匹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防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吸附层(8)由蛭石、珍珠岩、活性炭配制而成;所述过滤层(9)内设置有用于阻挡泥沙的隔泥板,隔泥板外包裹有无纺布,隔泥板的材质采用铝合金;所述蓄水层(10)内设置有粗砂;所述种植层(11)内设置有泥土。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防洪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慢跑跑道(13)的材料为透水混凝土。
CN201721369307.4U 2017-10-23 2017-10-23 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防洪结构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3923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369307.4U CN207392365U (zh) 2017-10-23 2017-10-23 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防洪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369307.4U CN207392365U (zh) 2017-10-23 2017-10-23 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防洪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392365U true CN207392365U (zh) 2018-05-22

Family

ID=623296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369307.4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392365U (zh) 2017-10-23 2017-10-23 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防洪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39236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52484A (zh) * 2023-03-16 2023-09-15 天津滨海新区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河道堤岸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752484A (zh) * 2023-03-16 2023-09-15 天津滨海新区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河道堤岸结构
CN116752484B (zh) * 2023-03-16 2024-05-24 天津滨海新区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生态河道堤岸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638918B (zh) 一种海绵城市雨水收集系统的施工方法
CN103132485B (zh) 外源水体截留净化型城市河道多元生态护岸物理结构系统
CN206752614U (zh) 一种海绵型道路下沉式绿化分隔带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CN206433417U (zh) 海绵城市生态植草沟
CN110042724B (zh) 湿陷性黄土地区道路海绵设施雨水收集利用和排放系统
CN206408676U (zh) 一种小区环境景观绿化雨水收集装置
CN207608989U (zh) 一种具有净水蓄水功能的下沉式绿地
CN107605010A (zh) 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防洪结构
CN111058343A (zh) 一种透水海绵城市生态路面体系
CN106049348B (zh) 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挡墙结构
CN207392365U (zh) 用于海绵城市建设的防洪结构
CN210002537U (zh) 一种用于海绵城市的侧向斜坡式植草沟
CN207812613U (zh) 一种海绵式雨洪引排系统
CN208701842U (zh) 绿地缓冲带系统
CN207348189U (zh) 一种非下沉式绿地处理装置
CN206538842U (zh) 一种雨水净化存蓄系统
CN102351317A (zh) 污水处理人工湿地系统
CN210439414U (zh) 一种海绵城市建设中使用的景观防积水结构
CN201981511U (zh) 一种长效多功能河道生态修复拦水坝
CN210916859U (zh) 湿陷性黄土地区道路海绵设施雨水收集利用和排放系统
CN208440942U (zh) 一种市政工程道路铺设结构
CN107587577A (zh) 一种下沉式生物净化滞留带
CN209338953U (zh) 一种具有海绵城市排水设施的城市道路生态边沟
CN108824352B (zh) 用于港渠水系两岸的海绵式护岸结构
CN203113182U (zh) 带侧排水沟的透水路面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522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18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