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383279U - 用于岛礁海域生境改善的人工鱼礁建设模式 - Google Patents

用于岛礁海域生境改善的人工鱼礁建设模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383279U
CN207383279U CN201720748023.XU CN201720748023U CN207383279U CN 207383279 U CN207383279 U CN 207383279U CN 201720748023 U CN201720748023 U CN 201720748023U CN 207383279 U CN207383279 U CN 20738327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bitat
islands
reefs
marine
artific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74802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章守宇
程晓鹏
林军
汪振华
王凯
赵静
赵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Shanghai Ocean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Maritime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72074802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38327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38327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38327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用于岛礁海域生境改善的人工鱼礁建设模式,通过在岛礁海域建设人工鱼礁排或人工鱼礁群来改善海洋生态环境。人工鱼礁排建设在岛礁附近水深为10~20m之间的水下岩石生境中;人工鱼礁排采用回字型人工鱼礁单体为投放礁进行单层投放建设而成,人工鱼礁单体的规格为2*2*2m,且人工鱼礁单体之间的间隔为2m。通过鱼礁排的建设,延伸岛礁基架和拓展岛礁边岩石生境,增加岩礁性鱼类栖息地面积,为藻类等生物提供附着基质,为恋礁性鱼类和近距离洄游的鱼类资源提供优良栖息地,实现岛礁海域鱼类等生物资源养护和增殖的目的;通过岛礁间人工鱼礁群的建设增加局地生境类型和增强岛礁之间的协同效应,从而提高岛礁海域渔业资源生物量和种类多样性。

Description

用于岛礁海域生境改善的人工鱼礁建设模式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海洋生态保护领域,具体涉及到用于岛礁海域生境改善的人工鱼礁建设模式。
背景技术
岛礁海域中的岩石生境是岩礁性鱼类的喜好场所,同时还为藻类生长提供了附着基质,而藻类的有机碎屑和能量通过波浪、潮汐和海流输送到整个岛礁海域,为很多鱼类、贝螺类和软体类等渔业资源提供了外延的捕食、栖息、产卵和育苗场所;除此之外,岛礁岩石生境还是其他近海栖息地和岛屿间主要的功能连接。以马鞍列岛为例,岛礁海域渔业资源中约有47.6~78.5%的种类栖息于岛礁周边的岩石生境,而岛礁之间的泥沙相生境生物种类仅为22.8~43.2%。
近年来,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持续衰退、经济鱼类占比严重下降,这对生态的可持续发展造成了一定的不利影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持续衰退、经济鱼类占比严重下降的现状,着眼于岛礁海域及其岩石生境对岩礁性经济鱼类的养护功效,提出了以人工鱼礁建设为手段、以生境改善为途径的渔业资源养护的解决方法,具体方案如下:
一种用于岛礁海域生境改善的岛礁边人工鱼礁排,
所述人工鱼礁排的建设区域设于岛礁附近水深为10~20m之间的水下岩石生境中,且设置位于潮下带岩石生境和泥相生境的过度带并偏向岛礁一侧,所述人工鱼礁排走向呈平行于岛礁岸线的带状分布,在建设区域中投放有至少两排的鱼礁排;
采用单体投放礁进行投放以建设单层的所述人工鱼礁排,所述投放礁为回字型人工鱼礁单体,所述人工鱼礁单体的规格为2*2*2m,且人工鱼礁单体之间的间隔为2m,鱼礁排宽度为5~8m。
进一步的,岛礁海域为大陆架局部海域周边具有陆地面积小于10km2的小型岛礁的海域。
在另一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岛礁海域生境改善的岛礁间人工鱼礁群,
人工鱼礁群的建设区域位于以两个岛礁间之间的中点为圆心且以该两个岛礁间距离的1/3为直径划定的圆形区域内,且人工鱼礁群的建设区域的水深为10~20m;
所述人工鱼礁群由位于建设区域内的若干人工鱼礁组组成,任意一人工鱼礁组由五个人工鱼礁单体按边长为9m的九宫格插空四角和中心位置的形式组成,且人工鱼礁组以8~12m为间隔排布在鱼礁群建设区域内,人工鱼礁单体采用规格为3*3*3m的米字型人工鱼礁。
进一步的,岛礁海域为大陆架局部海域周边具有陆地面积小于10km2的小型岛礁的海域。
本实用新型一方面通过在岛礁边岩石泥沙过渡带建设人工鱼礁,通过补强岩石生境,优化岛礁海域的生境及其功能连接,形成空间范围更大、生境类型更多样、食物链层次更丰富的岩石-泥沙相局部生态系统,为恋礁性鱼类和近距离洄游的鱼类资源提供优良栖息地,实现岛礁海域鱼类等生物资源养护和增殖的目的;另外,通过在岛礁间泥沙地建设人工鱼礁群,通过增强岛礁之间的协同效应,优化岛礁海域的生境及其功能连接,形成空间范围更大、生境类型更多样、食物链层次更丰富的生态系统,为恋礁性鱼类和近距离洄游的鱼类资源提供优良栖息地,实现岛礁海域鱼类等生物资源养护和增殖的目的。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针对岛礁海域生境改善的人工鱼礁排的建设模式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在一实施例中建设的人工鱼礁排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针对岛礁海域生境改善的人工鱼礁群的建设模式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在一实施例中建设的人工鱼礁群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的描述中,给出了大量具体的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实用新型更为彻底的理解。然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而易见的是,本实用新型可以无需一个或多个这些细节而得以实施。在其他的例子中,为了避免与本实用新型发生混淆,对于本领域公知的一些技术特征未进行描述。
为了彻底理解本实用新型,将在下列的描述中提出详细的步骤以及详细的结构,以便阐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详细描述如下,然而除了这些详细描述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具有其他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针对我国近海渔业资源持续衰退、经济鱼类占比严重下降的现状,着眼于岛礁海域及其岩石生境对岩礁性经济鱼类的养护功效,提出了以人工鱼礁建设为手段、以生境改善为途径的渔业资源增殖养护的解决方法,为实现上述目标,本实用新型针对性地对补强岛礁边岩石生境、扩大岛礁间协同效应提出了建设方案,其建设原理为:
1.为了补强岛礁边岩石生境,本实用新型提出了岛礁边人工鱼礁排的建设方案,以延伸岛礁基架进而拓展岛礁边岩石生境,从而为藻类提供附着基质,并最终提高岛礁海域对岩礁性渔业资源的增殖与养护效能。
2.为了扩大岛礁间协同效应,本实用新型提出了岛礁间鱼礁群的建设方案,以增加局地生境类型从而增强协同效应,并最终提高岛礁海域对岩礁性渔业资源的增殖与养护效能。
其中,人工鱼礁是指人为在海中设置的构造物,其目的是改善海域地质类型,营造海洋生物栖息的良好环境。
下面就两种建设方案进行进一步的描述。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就补强岛礁边岩石生境提供了具体的改造方案,岛礁岩石生境为其他近海栖息地和岛屿间主要的功能连接,对养护岛礁海域周围渔业资源具有重要的作用。为在原有的岛礁岩石生境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人类的主观能动性,实现岛礁海域生态效应最大化。补强岛礁边岩石生境建设主要包括在岛礁边岩石生境和泥相生境过渡带的一定区域中布设人工鱼礁,形成整体结构稳定的鱼礁排,同时在建设区域内至少包括两排或以上的鱼礁排,其单个礁体之间设有间隔,以提高生态改善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岛礁海域生境改善的岛礁边人工鱼礁排,如图1-2所示,所述人工鱼礁排的建设区域设于岛礁附近水深为10~20m之间的水下岩石生境中,且设置位于潮下带岩石生境和泥相生境的过度带并偏向岛礁(也即岩石生境)一侧,所述人工鱼礁排走向呈平行于岛礁岸线的带状分布,在建设区域中投放有至少两排的鱼礁排;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单体投放礁进行投放以建设单层的所述人工鱼礁排,所述投放礁为回字型人工鱼礁单体,所述人工鱼礁单体的规格为2*2*2m,且人工鱼礁单体之间的间隔为2m,鱼礁排宽度为5~8m。
在本实用新型中,岛礁海域为大陆架局部海域周边具有陆地面积小于10km2的小型岛礁的海域。
在本实用新型中,回字型人工鱼礁可以采用公开号为200720071362.5《一种回字型人工鱼礁》中所公开的人工鱼礁。
同时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用于岛礁海域生境改善的岛礁边人工鱼礁排的建设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对岛礁海域周边进行本底调查,明确岛礁周围岩石生境和泥相生境的分布,在水深为10~20m之间与泥相生境相邻的岩石生境中出划分出1/5~1/4的海域作为岛礁边人工鱼礁排的建设区域,人工鱼礁排的建设区域设置位于潮下带岩石生境和泥相生境的过渡带且偏岛礁一侧,且鱼礁排走向呈平行于岛礁岸线的带状分布;
步骤S2、按人工鱼礁排单体礁体之间的间隔为2m,规划至少两排的人工鱼礁的投放坐标;
步骤S3、将制备完毕后的规格为2*2*2m的回字型人工鱼礁运输至投放坐标处,设置浮标并用专用吊具放置于海底;
步骤S4、人工鱼礁按排投放,每投放完一排人工鱼礁后进行潜水观察,根据人工鱼礁水下形态并对后面的人工鱼礁投放做出相应的调整;
步骤S5、人工鱼礁全部投放完毕在海底形成人工鱼礁排后,在人工鱼礁排投放区域设置示意标志。
在本实用新型中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制备人工鱼礁的步骤包括:将水泥、中砂、石子和水岸混凝土配置在一起均匀搅拌后,按模分体浇筑形成2*2*2m的回字型人工鱼礁;经36~48小时去模后继续放置于露天场地30天后,待混凝土凝结完成作为人工鱼礁成品单体。
在本实用新型中,岛礁海域为大陆架局部海域周边具有陆地面积小于10km2的小型岛礁的海域。
岛礁海域岩石生境和泥相生境的块状性分布为补强岛礁边岩石生境创造了条件。在鱼礁排建设区选择上,以岛礁岩石生境中靠泥相生境的过渡带为主要作用区域,划定水下岩石生境宽度的1/5~1/4为人工鱼礁排的建设区域;在礁型选择上,建议采用自重和强度较高的2*2*2m回字型人工鱼礁作为投放礁,其抗冲击、翻滚和滑移能力强,能够满足岛礁周边流急的特点。如图2所示,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建设好的人工鱼礁排的示意图,在鱼礁排布设上,鱼礁单体按小于单个礁体宽度为间隔在划定的鱼礁排建设区投放,整体鱼礁排走向与岛礁岸线平行。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就扩大岛礁间协同效应提出了具体的解决方案,岛礁对周围海域渔业资源的养护作用使其形成渔业资源以岛礁为中心的辐射状分布,成熟的人工鱼礁建设技术为优化岛礁间协同效应提供了理论依据,本实用新型在此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以下新型岛礁间鱼礁建设模式。扩大岛礁间协同效应人工鱼礁群建设主要包括在岛礁间规划出空间位置合理的区域作为人工鱼礁建设区,鱼礁单体之间按一定的间隔布设,形成具有一定规模能够达到扩大岛礁间协同效应的人工鱼礁群。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岛礁海域生境改善的岛礁间人工鱼礁群,如图4所示,人工鱼礁群2的建设区域位于以两个岛礁间之间的中点为圆心且以该两个岛礁间距离的1/3为直径划定的圆形区域内,且人工鱼礁群的建设区域的水深为10~20m;
人工鱼礁群2由位于建设区域内的若干人工鱼礁组组成,任意一人工鱼礁组由五个人工鱼礁单体按边长为9m的九宫格插空四角和中心位置的形式组成,且人工鱼礁组以8~12m为间隔排布在鱼礁群建设区域内,人工鱼礁单体采用规格为3*3*3m的米字型人工鱼礁。米字型人工鱼礁的结构为现有技术通常采用的一种鱼礁,在此不予赘述。
其中,岛礁海域为大陆架局部海域周边具有陆地面积小于10km2的小型岛礁的海域,岛礁海域的水深为20~50米。
同时,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用于岛礁海域生境改善的岛礁间人工鱼礁群的建设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S1、对岛礁间海域进行本底调查,确定岛礁间的中心点o和岛礁间距d,以中心点o为圆心,岛礁间距d的1/3长度为直径划定人工鱼礁群的建设区域,并在中心点o处设立浮标;
步骤S2、根据调查数据,在建设区域内选取若干人工鱼礁组的投放区域并确定人工鱼礁投放的经纬度,若干人工鱼礁组构成人工鱼礁群,任意一人工鱼礁组由五个人工鱼礁单体按边长为9m的九宫格插空四角和中心位置的形式组成,人工鱼礁组以8~12m为间隔排布在建设区域内,人工鱼礁单体采用规格为3*3*3m的米字型人工鱼礁;
步骤S3、利用投礁船将制备好的人工鱼礁单体运输至中心点o处浮标所在位置,从中心点o开始投放成品人工鱼礁置于海底;
步骤S4、每投放完一个人工鱼礁组后进行潜水观察,根据人工鱼礁组水下形态并对后面的人工鱼礁组投放做出相应的调整;
步骤S5、在建设区域内人工鱼礁群投放工作全部结束后,在人工鱼礁群投放区域设置示意标志。
在本实用新型中一可选的实施例中,制备人工鱼礁单体的步骤包括:将水泥、中砂、石子和水岸混凝土配置在一起均匀搅拌后,按模分体浇筑形成3*3*3m的米字型人工鱼礁;经36~48小时去模后继续放置于露天场地30天后,待混凝土凝结完成作为人工鱼礁成品单体。
其中,岛礁海域为大陆架局部海域周边具有陆地面积小于10km2的小型岛礁的海域,
本实用新型一方面通过在岛礁边岩石泥沙过渡带建设人工鱼礁,通过补强岩石生境,优化岛礁海域的生境及其功能连接,形成空间范围更大、生境类型更多样、食物链层次更丰富的岩石-泥沙相局部生态系统,为恋礁性鱼类和近距离洄游的鱼类资源提供优良栖息地,实现岛礁海域鱼类等生物资源养护和增殖的目的;另外,通过在岛礁间泥沙地建设人工鱼礁群,通过增强岛礁之间的协同效应,优化岛礁海域的生境及其功能连接,形成空间范围更大、生境类型更多样、食物链层次更丰富的生态系统,为恋礁性鱼类和近距离洄游的鱼类资源提供优良栖息地,实现岛礁海域鱼类等生物资源养护和增殖的目的。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其中未尽详细描述的设备和结构应该理解为用本领域中的普通方式予以实施;任何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情况下,都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和技术内容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做出许多可能的变动和修饰,或修改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这并不影响本实用新型的实质内容。因此,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及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保护的范围内。

Claims (4)

1.一种用于岛礁海域生境改善的岛礁边人工鱼礁排,其特征在于,
所述人工鱼礁排的建设区域设于岛礁附近水深为10~20m之间的水下岩石生境中,且设置位于潮下带岩石生境和泥相生境的过度带并偏向岛礁一侧,所述人工鱼礁排走向呈平行于岛礁岸线的带状分布,在建设区域中投放有至少两排的鱼礁排;
采用单体投放礁进行投放以建设单层的所述人工鱼礁排,所述投放礁为回字型人工鱼礁单体,所述人工鱼礁单体的规格为2*2*2m,且人工鱼礁单体之间的间隔为2m,鱼礁排宽度为5~8m。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岛礁海域生境改善的岛礁边人工鱼礁排,其特征在于,岛礁海域为大陆架局部海域周边具有陆地面积小于10km2的小型岛礁的海域。
3.一种用于岛礁海域生境改善的岛礁间人工鱼礁群,其特征在于,
人工鱼礁群的建设区域位于以两个岛礁间之间的中点为圆心且以该两个岛礁间距离的1/3为直径划定的圆形区域内,且人工鱼礁群的建设区域的水深为10~20m;
所述人工鱼礁群由位于建设区域内的若干人工鱼礁组组成,任意一人工鱼礁组由五个人工鱼礁单体按边长为9m的九宫格插空四角和中心位置的形式组成,且人工鱼礁组以8~12m为间隔排布在鱼礁群建设区域内,人工鱼礁单体采用规格为3*3*3m的米字型人工鱼礁。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用于岛礁海域生境改善的岛礁间人工鱼礁群,其特征在于,岛礁海域为大陆架局部海域周边具有陆地面积小于10km2的小型岛礁的海域。
CN201720748023.XU 2017-06-26 2017-06-26 用于岛礁海域生境改善的人工鱼礁建设模式 Active CN20738327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48023.XU CN207383279U (zh) 2017-06-26 2017-06-26 用于岛礁海域生境改善的人工鱼礁建设模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48023.XU CN207383279U (zh) 2017-06-26 2017-06-26 用于岛礁海域生境改善的人工鱼礁建设模式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383279U true CN207383279U (zh) 2018-05-22

Family

ID=624034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748023.XU Active CN207383279U (zh) 2017-06-26 2017-06-26 用于岛礁海域生境改善的人工鱼礁建设模式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38327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51862A (zh) * 2017-06-26 2017-10-17 上海海洋大学 用于岛礁海域生境改善的人工鱼礁建设模式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51862A (zh) * 2017-06-26 2017-10-17 上海海洋大学 用于岛礁海域生境改善的人工鱼礁建设模式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Hines et al. Movement patterns and migrations in crabs: telemetry of juvenile and adult behaviour in Callinectes sapidus and Maja squinado
Becking et al. Recently discovered landlocked basins in Indonesia reveal high habitat diversity in anchialine systems
CN106719220B (zh) 一种具有消浪功能的海洋牧场的建设方法
CN104067962B (zh) 一种热带亚热带海洋牧场贝藻综合增殖方法
CN106069925A (zh) 一种海洋牧场浮球式围养设施的构建方法
Kramer et al. Evaluating the potential for marine and hydrokinetic devices to act as artificial reefs or fish aggregating devices. based on analysis of surrogates in tropical, subtropical, and temperate US west coast and hawaiian coastal waters
CN109329160A (zh) 一种反向配重hdpe框架式柔性浮鱼礁
CN207383279U (zh) 用于岛礁海域生境改善的人工鱼礁建设模式
CN107751071B (zh) 一种圆台型滩涂构建礁及其建设方法
Chen et al. Marine fish cage culture in China
CN203492588U (zh) 人工鱼礁
CN203087270U (zh) 一种适用于珊瑚生长的圆柱体形珊瑚礁基
Lee et al. Intertidal assemblages on coastal defence structures in Singapore I: a faunal study
CN107251862A (zh) 用于岛礁海域生境改善的人工鱼礁建设模式
NL2027987B1 (en) Artificial reef construction mode for improving habitat of reef sea area
CN106223274B (zh) 海洋滩涂蓄水塘防冲防漏溢水坝
KR100969232B1 (ko) 개량 요철형 인공어초
Thirunavukkarasu et al. Need of coastal resource management in Pulicat Lake-challenges ahead
CN209711137U (zh) 一种幼鱼保护礁
KR200406383Y1 (ko) 해중림 조성 시스템
Wilson et al. Fisheries, mariculture and marine protected areas in Hong Kong
Krupp et al. Zoological survey in the Red Sea coastal zone of Yemen
CN115059014B (zh) 一种适用于淤泥质海岸带的潮间带结构及布置方法
Alagarswami Larval transport and settlement of pearl oysters (genus Pinctada) in the Gulf of Mannar
CN207476678U (zh) 一种圆台型滩涂构建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