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377155U - 一种防止混凝土表面开裂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防止混凝土表面开裂的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377155U CN207377155U CN201721377581.6U CN201721377581U CN207377155U CN 207377155 U CN207377155 U CN 207377155U CN 201721377581 U CN201721377581 U CN 201721377581U CN 207377155 U CN207377155 U CN 207377155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pe
- concrete component
- water
- concrete
- water in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On-Site Construction Work That Accompanies The Prepar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ncret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防止混凝土表面开裂的装置,其包括有埋设在混凝土构件内的冷却水管和位于混凝土构件侧面的集水槽、喷水管,所述装置还包括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一端与所述冷却水管的进水口连接,进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集水槽连接,进水管上设置有水泵,喷水管水平设置在所述混凝土构件的侧面且与所述冷却水管的出水口连接,喷水管位于所述混凝土构件侧面的上端,集水槽位于所述混凝土构件侧面的下端。本实用新型将混凝土构件内部的水化热回收利用,不仅降低了混凝土构件内部的温度,而且利用该水化热提高了混凝土构件的表面温度,大大的降低了混凝土构件内部与表面温度差,有效地防止了混凝土表面开裂。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防止混凝土表面开裂的装置。
背景技术
大体积混凝土更不易散热, 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一般可达 60 ~65℃,当混凝土构件内部与表面温度差大于 25℃时,大体积的混凝土构件容易产生表面裂缝,对结构危害严重。为了防止大体积混凝土的表面开裂,必须降低混凝土构件的外内温度差。一方面,为了提高混凝土结构的表面温度,工程上一般采用表面覆盖保温材料进行保温,但覆盖保温层后,保温层将较大影响混凝土内部的散热,且对于长时间的寒潮等外界降温,保温层保温效果不明显,且采用保温层的成本较高。另一方面,为了降低混凝土结构内部温度,大体积混凝土浇筑后,内部水化热的温升一般采用预埋冷却水管通水冷却,使用后的冷却水中的水化热热能未再利用。混凝土内部产生的水化热白白流失,得不到有效利用。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大体积混凝土覆盖表面保温材料保温及内部水化热未充分利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防止混凝土表面开裂的装置,其包括有埋设在混凝土构件内的冷却水管和位于混凝土构件侧面的集水槽、喷水管,所述装置还包括有进水管,所述进水管的一端与所述冷却水管的进水口连接,所述进水管的另一端与所述集水槽连接,所述进水管上设置有水泵,所述喷水管水平设置在所述混凝土构件的侧面且与所述冷却水管的出水口连接,所述喷水管位于所述混凝土构件侧面的上端,所述集水槽位于所述所述混凝土构件侧面的下端,所述喷水管用于向所述混凝土构件的侧面喷水,所述集水槽用于收集所述混凝土构件侧面上流下的水。
使用时,集水槽中的冷却水通过水泵输送到混凝土构件的内部,冷却水将混凝土构件内部的热量带走,被加热的温水从冷却水管的出水口进入所述喷水管内,喷水管将温水喷洒在混凝土构件的侧面形成水幕以达到表面保温效果,下部设置集水槽,用于收集侧面上流下的水,再利用水泵将集水槽里降温后的冷却水输送至混凝土内部的冷却水管内,如此形成一个闭合环路。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水管在混凝土构件内并列设置有多个,所述进水管的一端与多个所述冷却水管的进水口连接。设置多个冷却水管有利于吸收混凝土构件内部的水化热,采用一根进水管与多个冷却水管相连可以使用一个水泵即可将实现冷却水的循环。
进一步地,所述喷水管与多个所述冷却水管的出水口连接。
本实用新型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1)、采用循环使用的温水对混凝土构件的表面进行保温,不需要额外的使用保温材料,大大的降低了保温的成本;
2)、将混凝土构件内部的水化热回收利用,不仅降低了混凝土构件内部的温度,而且利用该水化热提高了混凝土构件的表面温度,大大的降低了混凝土构件内部与表面温度差,有效地防止了混凝土表面开裂。
3)、水化热的回收利用能够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环保效益,大幅节省能源,实现节能减排。
附图说明
图1 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防止混凝土表面开裂的装置的示意图。
图中:混凝土构件1、冷却水管2、喷水管3、水幕4、集水槽5、水泵6、进水管7。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参见图1,一种防止混凝土表面开裂的装置,其包括有埋设在混凝土构件内的冷却水管和位于混凝土构件1侧面的集水槽5、喷水管3,所述装置还包括有进水管7,所述进水管7的一端与所述冷却水管2的进水口连接,所述进水管7的另一端与所述集水槽5连接,所述进水管7上设置有水泵6,所述喷水管3水平设置在所述混凝土构件1的侧面且与所述冷却水管2的出水口连接,所述喷水管3位于所述混凝土构件1侧面的上端,所述集水槽5位于所述混凝土构件1侧面的下端,所述喷水管3用于向所述混凝土构件1的侧面喷水,所述集水槽5用于收集所述混凝土构件1侧面上流下的水。
使用时,集水槽5中的冷却水通过水泵输送到混凝土构件1的内部,冷却水将混凝土构件1内部的热量带走,被加热的温水从冷却水管2的出水口进入所述喷水管3内,喷水管3将温水喷洒在混凝土构件1的侧面形成水幕4以达到表面保温效果,下部设置集水槽5,用于收集侧面上流下的水,再利用水泵将集水槽里降温后的冷却水输送至混凝土内部的冷却水管2内,如此形成一个闭合环路。
优选地,所述冷却水管2在混凝土构件内并列设置有多个,所述进水管7的一端与多个所述冷却水管2的进水口连接。设置多个冷却水管有利于吸收混凝土构件内部的水化热,采用一根进水管与多个冷却水管相连可以使用一个水泵即可将实现冷却水的循环。
优选地,所述喷水管3与多个所述冷却水管2的出水口连接。
Claims (3)
1.一种防止混凝土表面开裂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有埋设在混凝土构件(1)内的冷却水管(2)和位于混凝土构件(1)侧面的集水槽(5)、喷水管(3),所述装置还包括有进水管(7),所述进水管(7)的一端与所述冷却水管(2)的进水口连接,所述进水管(7)的另一端与所述集水槽(5)连接,所述进水管(7)上设置有水泵(6),所述喷水管(3)水平设置在所述混凝土构件(1)的侧面且与所述冷却水管(2)的出水口连接,所述喷水管(3)位于所述混凝土构件(1)侧面的上端,所述集水槽(5)位于所述混凝土构件(1)侧面的下端,所述喷水管(3)用于向所述混凝土构件(1)的侧面喷水,所述集水槽(5)用于收集所述混凝土构件(1)侧面上流下的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防止混凝土表面开裂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水管(2)在混凝土构件内并列设置有多个,所述进水管(7)的一端与多个所述冷却水管(2)的进水口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防止混凝土表面开裂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喷水管(3)与多个所述冷却水管(2)的出水口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377581.6U CN207377155U (zh) | 2017-10-24 | 2017-10-24 | 一种防止混凝土表面开裂的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377581.6U CN207377155U (zh) | 2017-10-24 | 2017-10-24 | 一种防止混凝土表面开裂的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377155U true CN207377155U (zh) | 2018-05-18 |
Family
ID=623370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377581.6U Active CN207377155U (zh) | 2017-10-24 | 2017-10-24 | 一种防止混凝土表面开裂的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377155U (zh)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339473A (zh) * | 2018-11-16 | 2019-02-15 | 广西大学 | 基于水循环微渗作用的防止混凝土开裂的装置与方法 |
CN110847618A (zh) * | 2019-10-23 | 2020-02-28 | 同济大学 | 一种大体积混凝土空间立体混合冷却系统 |
CN111519606A (zh) * | 2020-05-19 | 2020-08-11 | 青岛地矿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强岩溶地基预注浆处理后人工成孔方法 |
-
2017
- 2017-10-24 CN CN201721377581.6U patent/CN207377155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339473A (zh) * | 2018-11-16 | 2019-02-15 | 广西大学 | 基于水循环微渗作用的防止混凝土开裂的装置与方法 |
CN109339473B (zh) * | 2018-11-16 | 2021-04-30 | 广西大学 | 基于水循环微渗作用的防止混凝土开裂的装置与方法 |
CN110847618A (zh) * | 2019-10-23 | 2020-02-28 | 同济大学 | 一种大体积混凝土空间立体混合冷却系统 |
CN111519606A (zh) * | 2020-05-19 | 2020-08-11 | 青岛地矿岩土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强岩溶地基预注浆处理后人工成孔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7377155U (zh) | 一种防止混凝土表面开裂的装置 | |
CN205255237U (zh) | 混凝土预制构件预养护窑及其预养护系统 | |
CN108087013A (zh) | 一种矿井降温与热害利用系统 | |
CN208152545U (zh) | 一种混凝土的降温装置 | |
CN104533462B (zh) | 一种隧道衬砌混凝土保温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 |
CN207277314U (zh) | 一种地暖式土体表层冻结防控装置 | |
CN205102379U (zh) | 一种具有双面水流通道的加热器装置 | |
CN105790028B (zh) | 一种汇流排制作冷却装置 | |
CN202850028U (zh) | 大体积砼内循环水冷却装置 | |
CN208748905U (zh) | 地埋重力热管直接加热外墙保温系统 | |
CN207727854U (zh) | 建筑工地用带有水循环降温装置的板房 | |
CN204329691U (zh) | 一种基于辐射式热管的废水余热回收装置 | |
CN108894357A (zh) | 地埋重力热管直接加热外墙保温系统 | |
CN204359175U (zh) | 一种热渣冷却换热器 | |
CN204768625U (zh) | 树脂生产中冷却水的余热利用装置 | |
CN103660033B (zh) | 一种空气热交换装置及其空气热交换系统 | |
CN204494806U (zh) | 内胆水箱及热水器 | |
CN206257984U (zh) | 一种回收热蒸汽的冷却塔 | |
CN207972272U (zh) | 一种木塑材料注塑模具的冷却装置 | |
CN204513646U (zh) | 一种新型半导体超导空调 | |
CN207224550U (zh) | 一种可以快速冷却成型材料的冷却装置 | |
CN206140770U (zh) | 一种树脂加工用水冷却器 | |
CN207244892U (zh) | 外墙通风隔热结构 | |
CN207621558U (zh) | 一种混凝土生产添加剂管线防冻装置 | |
CA2612782A1 (en) | Heat exchange system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