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328192U - 半地下式多功能充电桩 - Google Patents

半地下式多功能充电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328192U
CN207328192U CN201820122185.7U CN201820122185U CN207328192U CN 207328192 U CN207328192 U CN 207328192U CN 201820122185 U CN201820122185 U CN 201820122185U CN 207328192 U CN207328192 U CN 20732819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body
charging pile
charging
semi
pi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0122185.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旭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820122185.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32819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32819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328192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半地下式多功能充电桩,包括均分为上部、中部和下部的桩体;上部的顶面上设置有控制面板,控制面板内设置报警装置;中部的中间具有长方形通孔,通孔上设置有安置孔,安置孔的顶部设有连接于报警装置的触碰开关,中部的两侧面上设有通风窗;下部埋设在地面下方,下部的上方为开口设置,并与通风窗气体相通;连接于控制面板的充电枪,其设于安置孔内,枪头与触碰开关相抵顶;设置在下部的风扇;支架,其第一端套接在风扇的上方,第二端向上凸出;充电模块,其卡接在支架上;线路板。其通过将桩体的一部分设置于地下,利用地表下方冬暖夏凉的特性,达到对充电桩良好的通风散热效果,既有效控制了成本,也提高了充电桩的性能。

Description

半地下式多功能充电桩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充电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半地下式多功能充电桩。
背景技术
汽车是现代社会的重要交通工具,它为人们提供了便捷、舒适的出行服务。然而,传统燃油车辆在使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有害废气,成为环境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并加剧了对不可再生石油资源的依赖。而新能源汽车的出现,能有效的治理机动车尾气,提高油品标准和质量,打好节能减排和环境治理攻坚战。虽然目前的充电桩技术越来越成熟,但是,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还是发现其存在一定的问题:充电桩内的核心部件是充电模块,充电模块在充电桩的实际应用和控制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而这一模块也是充电桩内部主要的发热元件,如对其散热做的不好,则会严重的影响充电桩的性能以及使用寿命,然而,限于厂家对于充电桩成本的控制,在充电桩内部设置复杂的通风散热结构将会大大的增加其成本。
同时,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一般较长,车主在充电时只能在车内等待或者寻找其他可以休息的地方等待,非常不方便。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解决至少上述问题,并提供至少后面将说明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半地下式多功能充电桩,通过将桩体的一部分设置于地下,利用地表下方冬暖夏凉的特性,达到对充电桩良好的通风散热效果,既有效控制了成本,也提高了充电桩的性能。
为了实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目的和其它优点,提供了一种半地下式多功能充电桩,包括:
桩体,其沿其高度方向均匀分为上部、中部和下部三部分,且所述上部、中部和下部间顺次连接;所述上部的顶面上设置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内设置有报警装置;所述中部为中间具有长方形通孔的设置,所述通孔的上表面设置有安置孔,所述安置孔的顶部设置有触碰开关,且所述触碰开关连接于所述报警装置,所述中部的两侧面的偏上方设置有百叶式通风窗;所述下部埋设在地面下方,所述下部的上方为开口设置,并与所述通风窗气体相通;
充电枪,其通过充电线缆连接于所述控制面板,所述充电枪插设于所述安置孔内,且所述充电枪的枪头与所述触碰开关相抵顶;
风扇,其设置在所述下部的下表面上;
支架,其为与所述风扇大小相配合的长方形框架,所述框架的第一端套接在所述风扇的上方,所述框架的第二端向上凸出,以与所述风扇的上表面相隔一定的距离;
充电模块,其卡接在所述框架的第二端上;
线路板,其设置于所述上部内,且与所述充电模块和控制面板分别通讯连接。
优选的是,所述的半地下式多功能充电桩中,还包括:
防潮盒,其设置于所述风扇和支架之间,所述防潮盒包括外壳、设置在外壳内部的吸水内衬和设置在吸水内衬内部的干燥剂,所述外壳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分别开设有多个通气孔。
优选的是,所述的半地下式多功能充电桩中,所述通孔的下方的内壁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临时休息机构,所述临时休息机构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所述第一板体的第一端与所述凹槽的面向所述充电桩前方的内壁以可折叠并可沿所述凹槽的内壁横向转动的方式连接固定;所述第一板体的第二端通过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板体的第一端相铰接,所述第二板体的第二端通过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三板体的第一端相铰接。
优选的是,所述的半地下式多功能充电桩中,所述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在未旋转时,由下至上顺次折叠在一起,并位于所述凹槽内部,且所述第三板体的表面与所述凹槽的表面相齐平;所述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在各旋转90°后,相互卡接,以在所述充电桩前形成用于临时休息的座椅。
优选的是,所述的半地下式多功能充电桩中,所述充电模块间填充有绝热密封垫。
优选的是,所述的半地下式多功能充电桩中,所述桩体的顶部设置有防雨罩,所述防雨罩包括支撑梁和罩设在所述支撑梁上方的防水布,所述支撑梁由多个弧形粱以可开合的方式两端通过电动轴铰接构成,所述上部的一侧设置有按钮,所述按钮连接于所述电动轴,以使按动所述按钮所述防雨罩由所述桩体的顶部打开。
优选的是,所述的半地下式多功能充电桩中,所述电动轴连接有时间继电器,所述时间继电器的阈值可调,以在达到所述阈值设置的时间时,使所述防雨罩关闭。
本实用新型至少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充电桩体分为上、中、下三部分,且下部埋设在地面下方,并将散热部件充电模块设置在下部内部,使得充电模块位于地表下方,能够有效利用地下冬暖夏凉的特性,较之现有技术中将充电模块设置在地面上,更利于充电模块的通风散热,进而提高了整个充电桩的性能,且在未增加充电桩内部元件,以及设置复杂散热结构的基础上,实现了充电桩的良好的通风散热效果,既降低了充电桩的生产成本,也提高了充电桩的使用寿命。
通过将中部设置为中间具有通孔的结构,增加了整个充电桩的美观程度,同时,通过在通孔的下方设置充电枪的安置孔,使得充电枪可以安置在通孔内部,进而有效防止了充电枪受雨雪的侵袭,进而提高了充电枪的使用寿命,且保证了使用安全。
通过在充电枪的安放位置内设置触碰开关,并使得触碰开关与报警装置相连接,使得控制面板在检测到充电过程完成后,而充电枪又未触碰触碰开关时,触发报警装置发出警报,以提醒用户及时将充电枪放回安置孔内,进而保护了充电枪不受损坏,即提高了设备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实用新型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半地下式多功能充电桩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令本领域技术人员参照说明书文字能够据以实施。
应当理解,本文所使用的诸如“具有”、“包含”以及“包括”术语并不配出一个或多个其它元件或其组合的存在或添加。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半地下式多功能充电桩,包括:桩体1,其沿其高度方向均匀分为上部2、中部3和下部4三部分,且所述上部2、中部3和下部4间顺次连接;所述上部2的顶面上设置有控制面板7,所述控制面板7内设置有报警装置;所述中部3为中间具有长方形通孔5的设置,所述通孔5的上表面设置有安置孔,所述安置孔的顶部设置有触碰开关11,且所述触碰开关11连接于所述报警装置,所述中部的两侧面的偏上方设置有百叶式通风窗6;所述下部4埋设在地面下方,所述下部4的上方为开口设置,并与所述通风窗6气体相通;充电枪8,其通过充电线缆连接于所述控制面板7,所述充电枪8插设于所述安置孔内,且所述充电枪8的枪头与所述触碰开关11相抵顶;风扇9,其设置在所述下部4的下表面上;支架10,其为与所述风扇9大小相配合的长方形框架,所述框架的第一端套接在所述风扇9的上方,所述框架的第二端向上凸出,以与所述风扇9的上表面相隔一定的距离;充电模块12,其卡接在所述框架的第二端上;线路板13,其设置于所述上部2内,且与所述充电模块12和控制面板7分别通讯连接。
在上述方案中,本实用新型的半地下式多功能充电桩的具体流程为:用户通过在控制面板上设置充电电量或者充电时间,然后将充电枪由安置孔上取下,插接在电动汽车的充电插头上,充电桩进而开始工作,为电动汽车充电,在充电过程中,充电模块持续工作散发热量,位于其底部的风扇向上吹风,以利于充电模块的快速散热,因为充电模块卡接在支架上方,而风扇的大小又与支架的大小相同,因而风扇吹出的风全部经由充电模块再向上通过中部的通风窗排出充电桩外,进而实现了充电桩的通风和散热。其中,因风扇位于地表下方,地表下方的温度在夏季时明显低于地面上方,因而充电模块本身所在的温度相对较低,利于散热,且风扇吹出的风也较之地面上的温度低出许多,进而进一步方便了充电模块的散热,即实现了在不增加任何其他元件以及复杂散热结构的基础上实现了充电桩的良好的通风散热的效果。同时,在充电完成后,控制面板获得充电完成的信息,进而对与之连接的触碰开关进行检测,当检测到触碰开关未闭合时,即判定充电枪未放置回安置孔内,进而触发报警装置发出警报,一方面提醒用户充电结束,另一方面提醒用户将充电枪放置回位,进而避免了充电枪因忘记由车上取下,或者随意搁置造成的损坏,即提高了充电桩的使用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一个优选方案中,还包括:防潮盒14,其设置于所述风扇9和支架10之间,所述防潮盒14包括外壳、设置在外壳内部的吸水内衬和设置在吸水内衬内部的干燥剂,所述外壳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分别开设有多个通气孔。
在上述方案中,地表下方的空气多潮湿阴冷,因而通过在风扇和支架间设置防潮盒,能够使得防潮盒吸附空气中的潮气,使得风扇吹出的风干燥阴凉,利于充电模块的散热,且不会因为潮气过重而对充电模块造成损坏,进而提高了所述充电桩的使用寿命。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通孔的下方的内壁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临时休息机构,所述临时休息机构包括第一板体15、第二板体16和第三板体22,所述第一板体15的第一端与所述凹槽的面向所述充电桩前方的内壁以可折叠并可沿所述凹槽的内壁横向转动的方式连接固定;所述第一板体15的第二端通过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板体16的第一端相铰接,所述第二板体16的第二端通过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三板体22的第一端相铰接。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在通孔的下方的内壁上设置凹槽,并在凹槽内设置临时休息机构,使得用户在电动汽车的充电过程中,可将临时休息机构由凹槽内翻折出来,形成座椅,以方便休息和等待,同时也可方便过路行人的临时休息。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第一板体15、第二板体16和第三板体22在未旋转时,由下至上顺次折叠在一起,并位于所述凹槽内部,且所述第三板体22的表面与所述凹槽的表面相齐平;所述第一板体15、第二板体16和第三板体22在各旋转90°后,相互卡接,以在所述充电桩前形成用于临时休息的座椅。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限定板体间的大小和旋转方向,可以使得临时休息机构在折叠时置于凹槽内部,对充电桩的外观不造成任何影响,而在旋转到位后又可作为座椅供人们休息和使用。同时,通过设置板体间在旋转到位后相互卡接,使得座椅的稳固性得到了提高,以利于提高人们休息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充电模块12间填充有绝热密封垫。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在充电模块间填充绝热密封垫,使得充电模块间无缝隙并且互相间不导热,进而使得由风扇吹出的冷风只能经由充电模块后再导入通风窗排出,即限定了唯一的散热通路,进而提高了对充电模块的散热效果。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桩体1的顶部设置有防雨罩17,所述防雨罩17包括支撑梁18和罩设在所述支撑梁18上方的防水布19,所述支撑梁18由多个弧形粱以可开合的方式两端通过电动轴20铰接构成,所述上部的一侧设置有按钮21,所述按钮21连接于所述电动轴20,以使按动所述按钮21所述防雨罩17由所述桩体1的顶部打开。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在桩体的顶部设置防雨罩,能够使得桩体免受雨雪灰尘的侵扰,尤其是桩体顶部设置的控制面板得到了有效的保护,而通过设置防雨罩可以经由按钮控制打开,使得所述桩体在需要进行使用时,用户仅需按动按钮,防雨罩则会在电动轴的带动下自动打开,使得用户能够方便的在控制面板上进行操作,既保护了控制面板的安全和避免了灰尘的侵扰,还使得用户使用方便快捷。
一个优选方案中,所述电动轴20连接有时间继电器,所述时间继电器的阈值可调,以在达到所述阈值设置的时间时,使所述防雨罩17关闭。
在上述方案中,通过在电动轴上连接时间继电器,使得防雨罩在打开一定时间后,能够经由时间继电器的控制自动扣合,进而避免了用户在使用后忘记对防雨罩进行扣合,以使桩体顶面无法得到保护。通常可以将时间继电器的阈值设置为2-10min之间,即使得用户可在2-10min间在控制面板上设置完充电电量或时间后,防雨罩则会在设定时间到达后自动关闭,使得使用更加方便人性化。
尽管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案已公开如上,但其并不仅仅限于说明书和实施方式中所列运用,它完全可以被适用于各种适合本实用新型的领域,对于熟悉本领域的人员而言,可容易地实现另外的修改,因此在不背离权利要求及等同范围所限定的一般概念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特定的细节和这里示出与描述的图例。

Claims (7)

1.一种半地下式多功能充电桩,其特征在于,包括:
桩体,其沿其高度方向均匀分为上部、中部和下部三部分,且所述上部、中部和下部间顺次连接;所述上部的顶面上设置有控制面板,所述控制面板内设置有报警装置;所述中部为中间具有长方形通孔的设置,所述通孔的上表面设置有安置孔,所述安置孔的顶部设置有触碰开关,且所述触碰开关连接于所述报警装置,所述中部的两侧面的偏上方设置有百叶式通风窗;所述下部埋设在地面下方,所述下部的上方为开口设置,并与所述通风窗气体相通;
充电枪,其通过充电线缆连接于所述控制面板,所述充电枪插设于所述安置孔内,且所述充电枪的枪头与所述触碰开关相抵顶;
风扇,其设置在所述下部的下表面上;
支架,其为与所述风扇大小相配合的长方形框架,所述框架的第一端套接在所述风扇的上方,所述框架的第二端向上凸出,以与所述风扇的上表面相隔一定的距离;
充电模块,其卡接在所述框架的第二端上;
线路板,其设置于所述上部内,且与所述充电模块和控制面板分别通讯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地下式多功能充电桩,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防潮盒,其设置于所述风扇和支架之间,所述防潮盒包括外壳、设置在外壳内部的吸水内衬和设置在吸水内衬内部的干燥剂,所述外壳的上表面和下表面上分别开设有多个通气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地下式多功能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通孔的下方的内壁上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内设置有临时休息机构,所述临时休息机构包括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所述第一板体的第一端与所述凹槽的面向所述充电桩前方的内壁以可折叠并可沿所述凹槽的内壁横向转动的方式连接固定;所述第一板体的第二端通过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二板体的第一端相铰接,所述第二板体的第二端通过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三板体的第一端相铰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半地下式多功能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在未旋转时,由下至上顺次折叠在一起,并位于所述凹槽内部,且所述第三板体的表面与所述凹槽的表面相齐平;所述第一板体、第二板体和第三板体在各旋转90°后,相互卡接,以在所述充电桩前形成用于临时休息的座椅。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地下式多功能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模块间填充有绝热密封垫。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半地下式多功能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桩体的顶部设置有防雨罩,所述防雨罩包括支撑梁和罩设在所述支撑梁上方的防水布,所述支撑梁由多个弧形粱以可开合的方式两端通过电动轴铰接构成,所述上部的一侧设置有按钮,所述按钮连接于所述电动轴,以使按动所述按钮所述防雨罩由所述桩体的顶部打开。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半地下式多功能充电桩,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动轴连接有时间继电器,所述时间继电器的阈值可调,以在达到所述阈值设置的时间时,使所述防雨罩关闭。
CN201820122185.7U 2018-01-24 2018-01-24 半地下式多功能充电桩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32819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22185.7U CN207328192U (zh) 2018-01-24 2018-01-24 半地下式多功能充电桩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0122185.7U CN207328192U (zh) 2018-01-24 2018-01-24 半地下式多功能充电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328192U true CN207328192U (zh) 2018-05-08

Family

ID=624278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0122185.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328192U (zh) 2018-01-24 2018-01-24 半地下式多功能充电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328192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328193U (zh) 半地下式电动汽车充电桩
CN207328192U (zh) 半地下式多功能充电桩
CN206379737U (zh) 具散热风道的直流充电机箱体
CN207338918U (zh) 一种新型配电柜
CN205457166U (zh) 学生信息管理装置
CN205726771U (zh) 车载式焊接启动两用机机箱
CN211045503U (zh) 一种电动汽车电池散热器
CN209088361U (zh) 除尘通风配电箱
CN107196212A (zh) 一种具有散热功能的低压配电柜
CN205536755U (zh) 一种折叠式制冷箱
CN211701181U (zh) 一种用于电力输送设备的柜体结构
CN205610038U (zh) 一种安全恒温的电容柜
CN112356703A (zh) 一种新能源快速充电桩
CN206180443U (zh) 一种易散热智能开关柜集成装置
CN206481083U (zh) 一种带有干燥装置的户外充电桩
CN207449540U (zh) 一种汽车胎压检测工具
CN206919255U (zh) 用于房车的太阳能空调机
CN106329352A (zh) 一种一体化电源柜
CN212727879U (zh) 一种具有防潮功能的电机控制柜
CN220888065U (zh) 一种箱体式暖风干衣机
CN215186421U (zh) 一种防水变频控制柜
JPS5445047A (en) Ventilating device for automobile
CN217863975U (zh) 一种用于汽车天窗的吸音棉
CN205484462U (zh) 一种便于散热的透明电表箱
CN213547359U (zh) 一种隐藏式多功能航空电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508

Termination date: 20190124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