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302986U - 一种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继电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302986U
CN207302986U CN201721033472.2U CN201721033472U CN207302986U CN 207302986 U CN207302986 U CN 207302986U CN 201721033472 U CN201721033472 U CN 201721033472U CN 207302986 U CN207302986 U CN 20730298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keleton
coil
cap assemblies
relay
termi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033472.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秦建旭
胡立斌
丁丁
蔡孟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restolite Electric Beij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Prestolite Electric Beij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restolite Electric Beijing Ltd filed Critical Prestolite Electric Beijing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033472.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30298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30298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30298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一种继电器,包括壳体支架组件、线圈组件、止退组件、柱塞芯轴组件、复位弹簧、支撑盖组件;线圈组件包括:骨架、静铁芯、线圈及正极端子;其中,骨架上还设有至少一个骨架凹槽,正极端子的一端通过骨架凹槽固定在骨架上,正极端子的另一端与线圈连接,骨架凹槽的深度方向与柱塞芯轴组件的移动方向相同,正极端子固定于骨架凹槽内;骨架上还设有一容纳槽,骨架容纳槽的深度方向与骨架凹槽的深度方向相同。本实用新型揭示的继电器,由于线圈两端并联了线圈感应电压抑制装置,线圈断电瞬间产生的感应电压可以有效地抑制,增加了该继电器的适用性。

Description

一种继电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继电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起动机用继电器。
背景技术
由于目前起动机用起动继电器的体积比较大,如中国专利201621084847.3的图3所示的继电器(未于本申请中示出),尤其是继电器支撑盖径向尺寸比较大,装配在起动机上后,造成起动机的整体尺寸比较大,不利于起动机的变型应用。针对起动机不同应用,往往需要调整继电器的安装位置,以便保证起动机可以顺利地装配在发动机上,这样就需要开发多种不同的驱动端盖,这样起动机的开发周期较长,开发费用较高,不利于起动机产品应用推广。
此外,随着发动机电控技术的发展,车辆开始使用电控单元ECU/ECM直接控制起动机上的起动继电器,ECU/ECM采集发动机上的各个信号,通过对各个信号的判断后,确定控制起动机上起动继电器的通断电;但是由于ECU/ECM上控制继电器通断电的端子的电流承载能力有限,因此要求继电器线圈的工作电流更小(如1.5A以下),即线圈的线圈电阻更大。
针对上述问题,中国专利201210078648.1提出了一种电磁开关方案,即继电器方案,包括开关触点,所述开关触点连接在电路中,所述电路构造成当所述开关触点处于闭合状态时将电流供给至电力负载;以及线圈组件,所述线圈组件包括线圈和柱塞,所柱塞构造成被电流流过所述线圈所产生的磁力沿着轴向方向吸引到所述线圈中,所述开关触点包括活动触点、第一固定触点和第二固定触点,所述活动触点构造成当产生所述磁力时通过所述柱塞从第一轴向位置轴向地移位至第二轴向位置,在所述第一轴向位置,所述活动触点与所述固定触点中的每一个分离,在所述第二轴向位置,所述活动触点被保持为与所述第一固定触点以及与所述第二固定触点相接触,由此形成所述闭合状态;继电器支撑盖与壳体之间通过铆接的方式固定,继电器体积比较小。
该继电器中无抑制线圈感应电压抑制装置,继电器在断电瞬间产生的感应电压比较大,容易对整车电控单元、测量仪表、音频等其他电器产生较大的干扰,甚至损坏相关整车电子电器,如整车控制单元、CAN等。
该继电器首先将插接片侧插在线圈组件的骨架上,再将漆包线夹在插接片上进行焊接;并且骨架中还预埋有形成磁路的静铁芯,骨架的模具比较复杂。插接片与支撑盖之间只设置了密封垫,密封效果不稳定。
此外,该继电器将支撑盖与壳体之间的密封圈设置在了静铁芯与支撑盖的配合位置,但由于线圈组件上的静铁芯在的进出线端均有缺口,造成支撑盖与壳体之间密封效果差,无法有效地进行防护。
此外,该继电器支撑盖上的接线端为插接片,大多数客户通过控制线的接线片连接到继电器的接线端,因此不便于客户接线,起动机上需要另外增加接线端子与整车控制线连接。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缺陷提出了一种具有线圈感应电压抑制装置、结构简单、防护等级高、便于客户接线的小体积继电器。
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继电器,包括:
壳体支架组件;
线圈组件,包括:骨架,安装在所述壳体支架组件内,所述骨架上设置有静铁芯,所述骨架上绕制有线圈,所述线圈组件上设有一正极端子;
柱塞芯轴组件、止退组件及复位弹簧,均设置在骨架内,所述止退组件直接设置在所述壳体支架组件的底面上并对应于所述线圈,所述复位弹簧设置在所述柱塞芯轴组件与所述止退组件之间;
支撑盖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支架组件上,所述支撑盖组件内设置有静触点端子、动触片和触点压力弹簧,所述触点压力弹簧分别抵靠在所述支撑盖组件和所述动触片之间,所述动触片相对于所述静触点端子分别具有接触位置和分离位置,所述静触点端子均延伸出所述支撑盖组件;
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上还设有至少一个骨架凹槽,所述正极端子的一端通过所述骨架凹槽固定在骨架上,正极端子的另一端与所述线圈连接,所述骨架凹槽的深度方向与所述柱塞芯轴组件的移动方向相同,所述正极端子固定于所述骨架凹槽内;
所述骨架上还设有一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深度方向与所述骨架凹槽的深度方向相同。
上述的继电器,其中,所述骨架凹槽穿过所述骨架上的静铁芯,用以增加所述端子与骨架凹槽的接触长度;所述骨架凹槽上还具有用于增加所述骨架与所述正极端子和/或负极端子的接触面积的延伸部。
上述的继电器,其中,所述线圈组件还包括线圈感应电压抑制装置,所述线圈感应电压抑制装置固定在所述容纳槽中,所述线圈组件上另设有一负极端子,所述线圈感应电压抑制装置分别与所述骨架凹槽上固定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连接。
上述的继电器,其中,所述线圈感应电压抑制装置为二极管、电阻或TVS管。
上述的继电器,其中,所述骨架上设置有控制端子,所述支撑盖组件上预埋接线端子和引线接线片,所述引线接线片与所述控制端子的上端面接触,所述引线接线片与所述控制端子的接触面的另一面裸露。
上述的继电器,其中,所述支撑盖组件上设置有插接器口,所述插接器口与整车上的插接器引线连接,所述插接器口的插针分别通过支撑盖组件上预埋的接线片与所述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连接。
上述的继电器,其中,所述支撑盖组件上还预埋有一负极端子插接片,所述负极端子插接片与所述线圈组件上的负极端子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
上述的继电器,其中,所述线圈组件上固定的正极端子和/或负极端子与支撑盖组件之间还设有一密封堵,所述正极端子和/或负极端子通过焊锡焊接的方式与所述支撑盖组件上的接线片连接。
上述的继电器,其中,所述支撑盖组件的外径整周上设置凹槽,用于放置密封用O型圈,O型圈装配后整圈与支撑盖组件和壳体支架组件接触。
上述的继电器,其中,所述支撑盖组件与壳体支架组件的翻边铆接位置,周向设置多个定位凹槽或者定位凸台。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功效在于:
1)骨架上设置的骨架凹槽及线圈感应电压抑制装置的容纳槽与柱塞芯轴移动的方向相同,相比背景技术骨架及正负极端子的结构增加更加简单,模具费用比较低,继电器的成本将更低。
2)通过在容纳槽中增加线圈感应电压抑制装置,继电器可实现抑制继电器断电瞬间的感应电压,有效地避免继电器通断电对对整车电控单元、测量仪表、音频等其他电子电器产生较大的干扰和损坏,提高了继电器的适用性。并且线圈感应电压抑制装置可以根据客户需求考虑是否增加,继电器不需求再增加其他零部件,通用性较强。
3)骨架凹槽通过增加延伸部,增加了骨架与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的端子侧面的接触面积,以提高对端子的固定效果。并且通过使得骨架上的凹槽可以穿过骨架上的静铁芯,进一步缩小骨架轴向尺寸。并且通过在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上增加密封堵,和在线圈感应电压抑制装置上涂胶,有效地提高了继电器的抗振性能。
4)通过在支撑盖上预埋控制端子可以便于客户采用接线片接线,控制端子规格可根据客户的接线片的规格进行调整,如调整为M4、M5或M6规格的螺栓,支撑盖模具不需要大的更改,便于产品的变形应用。并且客户的其他应用需求,提出了多种实施方式,如使用插接器控制继电器时,在继电器支撑盖上设计了对于插接口,便于客户接线;如针对绝缘回路继电器的需求,在支撑盖上增加一个预埋的负极端子插接片,负极端子插接片的插接部位优选成标准接口,便于与插接片对插的插接片的选择;该负极端子插接片通过配套的插接片与起动机的负极端子连接。
5)在支撑盖外径整周上设置一凹槽,用于放置O型圈,O型圈装配后可保证整圈与支撑盖和壳体支架组件接触;在正极端子、负极端子与支撑盖之间设置有一密封堵,并且正极端子、负极端子与支撑盖上预埋的接线片之间采用焊锡焊接的方式连接,密封效果更好。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继电器外形图;
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继电器剖视图;
图3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支撑盖组件剖视图;
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线圈组件(装配线圈感应电压抑制装置);
图5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线圈组件剖视图;
图6a、图6b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骨架;
图7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支撑盖;
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密封堵装配图;
图9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一线圈组件(无线圈感应电压抑制装置);
图10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二带插接口的继电器;
图11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二带插接口的支撑盖;
图12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二线圈组件(装配线圈感应电压抑制装置);
图13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三带有负极插接片式继电器。
其中,附图标记
1-支撑盖组件
11-支撑盖
111-支撑盖本体
1111-支撑盖上的定位凹槽
112-(预埋)引线接线片
113-(预埋)控制端子
114-(预埋)负极端子接线片
115-(预埋)带有插针的引线接线片组件I
116-(预埋)带有插针的引线接线片组件II
12-静触点端子(触点螺栓)
13-动触片
14-触点压力弹簧
15-I密封圈
16-II密封圈
17-锁紧垫圈
2-柱塞芯轴组件
3-线圈组件
31-骨架
311-容纳槽
312骨架凹槽
3121(骨架凹槽)凸出的延伸部
313-静铁芯
314-骨架主体
315骨架凹槽
3151(骨架凹槽)凸出的延伸部
32-正极端子
33-线圈
331-线圈正极端
332-线圈负极端
34-线圈感应电压抑制装置
35-负极端子
4-壳体支架组件
5-复位弹簧
6-止退组件
7-密封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原理和工作原理作具体的描述:
第一实施方式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揭示的继电器包括:支撑盖组件1、柱塞芯轴组件2、线圈组件3、壳体支架组件4、复位弹簧5、止退组件6。止退组件6直接设置在壳体支架组件4的底面上,柱塞芯轴组件2与止退组件6之间设置有复位弹簧5;
如图3所示,支撑盖组件1包括支撑盖11、静触点端子(触点螺栓)12、动触片13、触点压力弹簧14、I型密封圈15、II型密封圈16、锁紧垫圈17;支撑盖组件1在与壳体支架组件4和线圈组件3等合装之前,触点压力弹簧14处于压缩状态,动触片13与触点螺栓12接触;支撑盖组件1通过壳体支架组件翻边铆接,与壳体支架组件和线圈组件等装配在一起。装配后,在复位复位弹簧5和触点压力弹簧14共同作用下,触点芯轴组件的端面与动触片接触,动触片与触点螺栓处于分离状态。在支撑盖外径整周上设置凹槽,用于放置O型密封圈16,O型圈装配后可保证整圈与支撑盖和壳体支架接触,这样相对背景技术,密封效果更好。
如图4、图5所示,线圈组件3包括:骨架31,线圈33,正极端子32,负极端子35,线圈感应电压抑制装置34等。骨架安装在所述壳体支架组件4内,骨架31上设置有静铁芯313,骨架31上绕制有线圈33,骨架31内对应于线圈33设置有止退组件6、柱塞芯轴组件2、复位弹簧5。骨架31上设有插接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的骨架凹槽312、315,并且骨架凹槽的方向与与柱塞芯轴组件2的柱塞芯轴的移动方向相同,线圈组件上的正极端子32和负极端子35分别插入上述骨架凹槽312和315中,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与骨架凹槽之间优选过渡配合。线圈33的两端分别连接到正极端子的一端、负极端子的一端。
为了进一步缩小骨架轴向尺寸,并保证正极端子、负极端子与骨架的配合长度,骨架凹槽312、315可以穿过骨架上的静铁芯,如图6a、图6b所示,但是骨架凹槽的底部不允许超过骨架与漆包线配合的端面。在骨架凹槽312、315上还设有凸出的延伸部3121、3151,通过该延伸部可增加骨架与正极端子32和负极端子35的端子侧面的接触面积,以提高端子的固定效果。
并且在骨架上设有线圈感应电压抑制装置的容纳槽311,该容纳槽311的方向也与柱塞移动的方向相同,线圈感应电压抑制装置34固定在该容纳槽311中,线圈感应电压抑制装置与容纳槽可以间隙配合、过渡配合或过盈配合,优选过盈配合,由于线圈感应电压抑制装置压入该容纳槽的过程中,容纳槽的空间会逐渐变大,并将线圈感应电压抑制装置卡在该容纳槽中,进行定位。骨架上预埋有静铁芯313,静铁芯的部分表面露出骨架,以便于线圈负极端焊接到静铁芯上,从而实现负极搭铁。
由于骨架凹槽312、315与容纳槽311的深度方向均与柱塞芯轴组件的移动方向相同,均沿着骨架的轴向方向,这样骨架的模具结构比较简单,模具费用比较低。
线圈感应电压抑制装置卡在容纳槽后,通过焊接的方式分别与线圈上的正极端子32、负极端子35相连接。该线圈感应电压抑制装置34可以为二极管、电阻或TVS管中的任何一种。为了更好的固定和保护线圈感应电压抑制装置34,可选用在容纳槽311内及周围注入密封胶。如图4所示,对于有线圈感应电压抑制装置的线圈组件,线圈漆包线的负极端先焊接到负极端子35上,漆包线再焊接到骨架的静铁芯313上,并最终实现接地;负极端子无须伸出支撑盖的端面。
如图7所示,支撑盖11由支撑盖本体111、引线接线片112、控制端子113构成,引线接线片112与控制端子113的上端面接触,随着控制端子113端部一同预埋在支撑盖本体111内,为了便于外部接线,引线接线片112与控制端子113接触面的另一面裸露。控制端子113可根据客户的接线片的规格进行调整,如调整为M4、M5或M6规格的螺栓,支撑盖模具不需要大的更改。支撑盖本体111与壳体支架组件铆接固定,铆接位置可设置几个定位凹坑1111,或者凸台,以便提高支撑盖与壳体支架组件之间铆接后转动扭矩。
如图8所示,在线圈组件3的正极端子32和负极端子35与支撑盖11之间还设有一密封堵7,用于进一步固定线圈组件上的正极端子32和负极端子35,并起到密封作用。正极端子通过焊锡焊接的方式与支撑盖本体111上预埋的引线接线片112连接。
继电器线圈未通电之前,在复位弹簧5和触点压力弹簧14共同作用下(弹簧均处于压缩状态)动触片13与触点螺栓12处于分开状态。当继电器通过控制端给线圈组件3通电后,线圈产生电磁磁场,并将静铁芯313磁化,在电磁吸引力的作用下,柱塞芯轴组件2朝向远离继电器静触点端子的方向移动,在电磁力、触点压力弹簧14等共同作用下,动触片13向静触点端子移动至完全吸合,继电器主触点接通。当断开线圈中的电流时,线圈磁场力消失,在复位弹簧的作用下,柱塞芯轴组件2等可以移动部件自动恢复,动触片13与触点螺栓12触点断开,继电器的两个触点螺栓之间随之断开。
本实施例中,无抑制线圈感应电压需求时,线圈组件上可不装线圈感应电压抑制装置,线圈的负极端的漆包线可直接焊接到静铁芯上,骨架上无须设置负极端子,如图9所示;继电器的外形尺寸与装配线圈感应电压抑制装置的相同。
实施方式二
本实施例提出了一种带有插接器接口的继电器,如图10、图11所示,该继电器在支撑盖本体111上预埋两个带有插针的引线接线片组件I、II(115、116)。该两个带有插针的引线接线片组件I、II(115、116)分别与线圈组件3上的正极端子32和负极端子35通过焊锡焊接的方式连接。同样在线圈组件3的正极端子32和负极端子35与支撑盖本体111之间还设有一密封堵7,如图8所示,用于进一步固定线圈组件上的正极端子、负极端子,并起到密封作用,防止振动造成的正负极端子和漆包线断路。如图12所示,线圈的两端分别与正极端子32、负极端子35连接,线圈的负极端子通过支撑盖上预埋的接线片组件116连接到电源的负极端。
本实施方式的其他设计基本与实施方式一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中,无抑制线圈感应电压需求时,同样线圈组件上可不装线圈感应电压抑制装置。
实施方式三
图1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绝缘回路继电器,相比实施方式1,该继电器的支撑盖组件11增加一个预埋的负极端子接线片114,该负极端子接线片114的插接部位优选成标准接口,如6.3mm宽度,0.8mm厚度,便于与负极端子接线片114对插的插接片的选择;该负极端子接线片114通过配套的插接片与起动机的负极端子连接。
线圈组件3上的正极端子32和负极端子35分别与支撑盖本体111上的引线接线片112和负极端子接线片114通过锡焊的方式连接。
同样在线圈组件3的正极端子32和负极端子35与支撑盖本体111之间还设有一密封堵7,用于进一步固定线圈组件上的正极端子、负极端子,并起到密封作用,防止振动造成的正负极端子和漆包线断路。如图12所示,线圈的两端分别与正极端子32、负极端子35连接,线圈的负极端子通过支撑盖上预埋的接线片114连接到电源的负极端。
本实施例中,无抑制线圈感应电压需求时,同样线圈组件上可不装线圈感应电压抑制装置。
当然,本实用新型还可有其它多种实施例,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及其实质的情况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当可根据本实用新型作出各种相应的改变和变形,但这些相应的改变和变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继电器,包括:
壳体支架组件;
线圈组件,包括:骨架,安装在所述壳体支架组件内,所述骨架上设置有静铁芯,所述骨架上绕制有线圈,所述线圈组件上设有一正极端子;
柱塞芯轴组件、止退组件及复位弹簧,均设置在骨架内,所述止退组件直接设置在所述壳体支架组件的底面上并对应于所述线圈,所述复位弹簧设置在所述柱塞芯轴组件与所述止退组件之间;
支撑盖组件,安装在所述壳体支架组件上,所述支撑盖组件内设置有静触点端子、动触片和触点压力弹簧,所述触点压力弹簧分别抵靠在所述支撑盖组件和所述动触片之间,所述动触片相对于所述静触点端子分别具有接触位置和分离位置,所述静触点端子均延伸出所述支撑盖组件;
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上还设有至少一个骨架凹槽,所述正极端子的一端通过所述骨架凹槽固定在骨架上,正极端子的另一端与所述线圈连接,所述骨架凹槽的深度方向与所述柱塞芯轴组件的移动方向相同,所述正极端子固定于所述骨架凹槽内;
所述骨架上还设有一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深度方向与所述骨架凹槽的深度方向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凹槽穿过所述骨架上的静铁芯,用以增加所述端子与骨架凹槽的接触长度;所述骨架凹槽上还具有用于增加所述骨架与所述正极端子和/或负极端子的接触面积的延伸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组件还包括线圈感应电压抑制装置,所述线圈感应电压抑制装置固定在所述容纳槽中,所述线圈组件上另设有一负极端子,所述线圈感应电压抑制装置分别与所述骨架凹槽上固定的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感应电压抑制装置为二极管、电阻或TVS管。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任意一项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骨架上设置有控制端子,所述支撑盖组件上预埋接线端子和引线接线片,所述引线接线片与所述控制端子的上端面接触,所述引线接线片与所述控制端子的接触面的另一面裸露。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盖组件上设置有插接器口,所述插接器口与整车上的插接器引线连接,所述插接器口的插针分别通过支撑盖组件上预埋的接线片与所述正极端子和负极端子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盖组件上还预埋有一负极端子插接片,所述负极端子插接片与所述线圈组件上的负极端子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线圈组件上固定的正极端子和/或负极端子与支撑盖组件之间还设有一密封堵,所述正极端子和/或负极端子通过焊锡焊接的方式与所述支撑盖组件上的接线片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或6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盖组件的外径整周上设置凹槽,用于放置密封用O型圈,O型圈装配后整圈与支撑盖组件和壳体支架组件接触。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盖组件的外径整周上设置凹槽,用于放置密封用O型圈,O型圈装配后整圈与支撑盖组件和壳体支架组件接触。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4或6至8任意一项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盖组件与壳体支架组件的翻边铆接位置,周向设置多个定位凹槽或者定位凸台。
12.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盖组件与壳体支架组件的翻边铆接位置,周向设置多个定位凹槽或者定位凸台。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盖组件与壳体支架组件的翻边铆接位置,周向设置多个定位凹槽或者定位凸台。
CN201721033472.2U 2017-08-17 2017-08-17 一种继电器 Active CN20730298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33472.2U CN207302986U (zh) 2017-08-17 2017-08-17 一种继电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33472.2U CN207302986U (zh) 2017-08-17 2017-08-17 一种继电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302986U true CN207302986U (zh) 2018-05-01

Family

ID=624447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033472.2U Active CN207302986U (zh) 2017-08-17 2017-08-17 一种继电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30298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11299A (zh) * 2017-08-17 2019-03-01 北京佩特来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继电器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11299A (zh) * 2017-08-17 2019-03-01 北京佩特来电器有限公司 一种继电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576675B2 (ja) 給電制御装置
KR101034321B1 (ko) 전자제어회로가 내장된 전자기 스위치
CN102097256B (zh) 具有增强的操作稳定性的电磁开关
KR100836251B1 (ko) 최소화된 전자기스위치를 구비한 스타터
CN103437932B (zh) 具有改进的辅助电磁开关的固定结构的发动机起动机
CN101354002B (zh) 用于起动内燃机的双轴型起动机
CN202111008U (zh) 直流接触器
CN207302986U (zh) 一种继电器
CN103843098A (zh) 电子接触器
CN109072850A (zh) 起动器用电磁开关装置
US8212637B2 (en) Electromagnetic switch for a starter motor
CN109411299A (zh) 一种继电器
CN201859815U (zh) 小型磁保持直流接触器
CN206388652U (zh) 一种起动继电器
CN203895377U (zh) 起动继电器
CN201255063Y (zh) 具有过热保护装置的起动机
CN105604759B (zh) 一种机动车辆的起动机总成
CN106328443A (zh) 一种电磁开关及应用该电磁开关的车辆起动机
CN106898516B (zh) 访问授权设备
CN2932609Y (zh) 电控制装置和车辆通风件致动马达
CN216529470U (zh) 一种充电枪的漏电保护结构
US9875836B2 (en) Diode accommodation core
CN114420508B (zh) 一种紧凑密封型直流接触器
CN210838324U (zh) 车辆用具有改善瞬态高压性能的电连接器
CN218866987U (zh) 一种起动机及其集成式电磁开关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