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297148U - 中冷器 - Google Patents

中冷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297148U
CN207297148U CN201721344582.0U CN201721344582U CN207297148U CN 207297148 U CN207297148 U CN 207297148U CN 201721344582 U CN201721344582 U CN 201721344582U CN 207297148 U CN207297148 U CN 20729714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chamber
main leaf
chip body
cooling tube
air cool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344582.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胡朝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chang Yinlun Heat Exchange Syste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anchang Yinlun Heat Exchange Syste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chang Yinlun Heat Exchange System Co Ltd filed Critical Nanchang Yinlun Heat Exchange System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344582.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29714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29714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29714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中冷器,包括中冷器芯体、分别安装在中冷器芯体左右两侧的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以及分别安装在中冷器芯体上下两端的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中冷器芯体包括若干个由扁管制成的冷却管,每个冷却管中设有若干个紊流片,相邻的冷却管之间设有散热带,冷却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气室的内腔和第二气室的内腔连通,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均采用塑料材质一体成型,第一气室与中冷器芯体之间设有第一主片,第二气室与中冷器芯体之间设有第二主片,第一主片和第二主片的内部均设有螺旋状扰流片,第一主片上、以及第二主片上与冷却管对应的位置设有通孔。该中冷器具有轻量化、散热性能高的优点,能够满足小型车的安装需求。

Description

中冷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中冷器。
背景技术
中冷器是汽车散热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汽车增压发动机在工作过程中,压气机对进入进气道的空气进行压缩,空气分子势能转化为内能,温度升高,为了防止高温气体进入气缸造成不正常燃烧,增压发动机的进气系统均需设有中冷器,通过中冷器冷却从压气机进入进气道的空气,以使高密度的空气温度满足发动机进气的需求,使发动机正常工作,因此,中冷器上是具有散热功能的关键构件,其性能好坏直接决定了汽车发动机工作效率的高低。
现有技术中,在很多车型里,由于中冷器的厚度大、风阻高,导致整车布置空间不够,而中冷器风阻大会导致整车的进风量小,从而导致整个散热模块的散热能力,这种情况就无法使用小型车整车的安装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轻量化、散热性能高的中冷器,以满足小型车的安装需求。
一种中冷器,包括中冷器芯体、分别安装在所述中冷器芯体左右两侧的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以及分别安装在所述中冷器芯体上下两端的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所述中冷器芯体包括若干个由扁管制成的冷却管,每个所述冷却管中设有若干个紊流片,相邻的所述冷却管之间设有散热带,所述冷却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气室的内腔和所述第二气室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气室和所述第二气室均采用塑料材质一体成型,所述第一气室与所述中冷器芯体之间设有第一主片,所述第二气室与所述中冷器芯体之间设有第二主片,所述第一主片和所述第二主片的内部均设有螺旋状扰流片,所述第一主片上、以及所述第二主片上与所述冷却管对应的位置设有通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中冷器,通过在第一主片和第二主片的内部均设置螺旋状扰流片,且中冷器芯体包括若干个由扁管制成的冷却管,每个冷却管中设有若干个紊流片,相邻的所述冷却管之间设有散热带,因此形成了多重散热效果,增压器增压后的热空气首先经过第一主片内的螺旋状扰流片进行第一次散热,然后通过冷却管进入第二主片,在此期间,通过冷却管以及相邻的冷却管之间的散热带进行散热,最后空气再进入第二主片内的螺旋状扰流片进行散热,通过多次散热,能够有效提升散热效果,且通过采用螺旋状扰流片以及紊流片的配合使用,能够有效更改空气的流通形式,确保热空气散热更充分,同时,该中冷器中,冷却管由扁管制成,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均采用塑料材质一体成型,因此,能够有效减轻中冷器的重量,最终使该中冷器更好的适配小型车。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中冷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主片与所述第一气室之间、以及所述第二主片与所述第二气室之间均设有一密封圈。
进一步地,所述密封圈采用橡胶密封圈。
进一步地,位于所述中冷器芯体顶部的所述冷却管与所述上固定板连接,位于所述中冷器芯体底部的所述冷却管与所述下固定板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管的管壁厚度为0.26~0.3mm。
进一步地,所述紊流片为锉齿形紊流片。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带采用平直形散热片。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气室上设有一进气口,所述第二气室上设有一出气口,所述进气口用于接收增压器增压后的空气,所述出气口用于与发动机的进气口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带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冷却管的宽度。
进一步地,所述散热带的宽度为30~32mm。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中冷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圈II的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中冷器的主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若干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上”、“下”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的第一实施例提出的中冷器100,包括中冷器芯体10。
所述中冷器芯体10的左右两侧分别安装有第一气室20和第二气室30,其中,第一气室20上设有一进气口201,所述第二气室30上设有一出气口301,所述进气口201用于接收增压器增压后的空气,所述出气口301用于与发动机的进气口连通。
所述中冷器芯体10的上下两端分别安装有上固定板40和下固定板50。上固定板40和下固定板50用于对中冷器芯体10的位置进行固定,同时可以启动保护中冷器芯体10的作用,在具体实施时,还可以在上固定板40和/或下固定板50上设置相关的安装组件,以将中冷器100固定在汽车的车身上。
所述中冷器芯体10包括若干个由扁管制成的冷却管101,位于所述中冷器芯体10顶部的所述冷却管101与所述上固定板40连接,位于所述中冷器芯体10底部的所述冷却管101与所述下固定板50连接,具体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
所述冷却管101的管壁厚度为0.26~0.3mm,合理的设置冷却管101的厚度,能够确保最大限定的利用中冷器芯体10的空间,确保小体积与高散热性能的协调。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管101的管壁厚度为0.28mm。
每个所述冷却管101中设有若干个紊流片102,具体的,所述紊流片102为锉齿形紊流片。相邻的所述冷却管101之间设有散热带103,所述散热带103可以采用平直形散热片。所述散热带103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冷却管101的宽度。且所述散热带103的宽度为30~32mm。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带103的宽度为32mm,所述冷却管101的宽度为28mm。
所述冷却管10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气室20的内腔和所述第二气室30的内腔连通,以实现增压后的空气从第一气室20的进气口201进入后,通过冷却管101再经第二气室30的出气口301排出。
具体的,所述第一气室20和所述第二气室30均采用塑料材质一体成型,用于减轻中冷器100的整体质量,同时减少焊接作业。
所述第一气室20与所述中冷器芯体10之间设有第一主片60,所述第二气室30与所述中冷器芯体10之间设有第二主片70,所述第一主片60和所述第二主片70的内部均设有螺旋状扰流片80,所述第一主片60上、以及所述第二主片70上与所述冷却管101对应的位置设有通孔(图未示),以实现空气的流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中冷器100,通过在第一主片60和第二主片70的内部均设置螺旋状扰流片80,且中冷器芯体10包括若干个由扁管制成的冷却管101,每个冷却管101中设有若干个紊流片102,相邻的所述冷却管101之间设有散热带103,因此最终形成了多重散热效果,增压器增压后的热空气首先经过第一主片60内的螺旋状扰流片80进行第一次散热,然后通过冷却管101进入第二主片70,在此期间,通过冷却管101以及相邻的冷却管101之间的散热带103进行散热,最后空气再进入第二主片70内的螺旋状扰流片80进行散热,通过多次散热,能够有效提升散热效果,且通过采用螺旋状扰流片80以及紊流片102的配合使用,能够有效更改空气的流通形式,确保热空气散热更充分,同时,该中冷器100中,冷却管101由扁管制成,第一气室20和第二气室30均采用塑料材质一体成型,因此,能够有效减轻中冷器100的重量,最终使该中冷器100更好的适配小型车。
请参阅图3,本实用新型的第二实施例提出的中冷器100a,包括中冷器芯体10。
所述中冷器芯体10的左右两侧分别安装有第一气室20和第二气室30,其中,第一气室20上设有一进气口201,所述第二气室30上设有一出气口301,所述进气口201用于接收增压器增压后的空气,所述出气口301用于与发动机的进气口连通。本实施例中,第一气室20和第二气室30的表面均设有加强筋901,且加强筋901均匀设置在第一气室20和第二气室30的表面,用于提升中冷器100a的结构强度。
所述中冷器芯体10的上下两端分别安装有上固定板40和下固定板50。上固定板40和下固定板50用于对中冷器芯体10的位置进行固定,同时可以启动保护中冷器芯体10的作用,在具体实施时,还可以在上固定板40和/或下固定板50上设置相关的安装组件,以将中冷器100固定在汽车的车身上。为了更便于安装,本实施例中,进气口201和出气口301的位置处还安装有固定支架902,用于便于与汽车的其它部件连接。
所述中冷器芯体10包括若干个由扁管制成的冷却管101,位于所述中冷器芯体10顶部的所述冷却管101与所述上固定板40连接,位于所述中冷器芯体10底部的所述冷却管101与所述下固定板50连接,具体可以采用焊接的方式连接。
所述冷却管101的管壁厚度为0.26~0.3mm,合理的设置冷却管101,能够确保最大限定的利用中冷器芯体10的空间,确保小体积与高散热性能的协调。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冷却管101的管壁厚度为0.26mm。
每个所述冷却管101中设有若干个紊流片102,具体的,所述紊流片102为锉齿形紊流片。相邻的所述冷却管101之间设有散热带103,所述散热带103可以采用平直形散热片。所述散热带103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冷却管101的宽度。且所述散热带103的宽度为30~32mm。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带103的宽度为30mm,所述冷却管101的宽度为29mm。
所述冷却管10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气室20的内腔和所述第二气室30的内腔连通,以实现增压后的空气从第一气室20的进气口201进入后,通过冷却管101再经第二气室30的出气口301排出。
具体的,所述第一气室20和所述第二气室30均采用塑料材质一体成型,用于减轻中冷器100的整体质量,同时减少焊接作业。
所述第一气室20与所述中冷器芯体10之间设有第一主片60,所述第二气室30与所述中冷器芯体10之间设有第二主片70,所述第一主片60和所述第二主片70的内部均设有螺旋状扰流片80,所述第一主片60上、以及所述第二主片70上与所述冷却管101对应的位置设有通孔(图未示),以实现空气的流通。
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片60与所述第一气室20之间、以及所述第二主片70与所述第二气室30之间均设有一密封圈903,所述密封圈903可以采用橡胶密封圈,第一主片60与所述第一气室20之间、第二主片70与第二气室30之间可以通过密封圈903压紧密封,确保不会漏气,从而保证散热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中冷器100a,通过在第一主片60和第二主片70的内部均设置螺旋状扰流片80,且中冷器芯体10包括若干个由扁管制成的冷却管101,每个冷却管101中设有若干个紊流片102,相邻的所述冷却管101之间设有散热带103,因此最终形成了多重散热效果,增压器增压后的热空气首先经过第一主片60内的螺旋状扰流片80进行第一次散热,然后通过冷却管101进入第二主片70,在此期间,通过冷却管101以及相邻的冷却管101之间的散热带103进行散热,最后空气再进入第二主片70内的螺旋状扰流片80进行散热,通过多次散热,能够有效提升散热效果,且通过采用螺旋状扰流片80以及紊流片102的配合使用,能够有效更改空气的流通形式,确保热空气散热更充分,同时,该中冷器100中,冷却管101由扁管制成,第一气室20和第二气室30均采用塑料材质一体成型,因此,能够有效减轻中冷器100的重量,最终使该中冷器100更好的适配小型车。且相比第一实施例,通过增加加强筋901和固定支架902能够确保中冷器100a的结构强度以及安装便利性,通过增加密封圈903能够确保密封效果,进一步提升散热效果。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中冷器,包括中冷器芯体、分别安装在所述中冷器芯体左右两侧的第一气室和第二气室、以及分别安装在所述中冷器芯体上下两端的上固定板和下固定板,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芯体包括若干个由扁管制成的冷却管,每个所述冷却管中设有若干个紊流片,相邻的所述冷却管之间设有散热带,所述冷却管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气室的内腔和所述第二气室的内腔连通,所述第一气室和所述第二气室均采用塑料材质一体成型,所述第一气室与所述中冷器芯体之间设有第一主片,所述第二气室与所述中冷器芯体之间设有第二主片,所述第一主片和所述第二主片的内部均设有螺旋状扰流片,所述第一主片上、以及所述第二主片上与所述冷却管对应的位置设有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片与所述第一气室之间、以及所述第二主片与所述第二气室之间均设有一密封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采用橡胶密封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器,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中冷器芯体顶部的所述冷却管与所述上固定板连接,位于所述中冷器芯体底部的所述冷却管与所述下固定板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管的管壁厚度为0.26~0.3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紊流片为锉齿形紊流片。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带采用平直形散热片。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气室上设有一进气口,所述第二气室上设有一出气口,所述进气口用于接收增压器增压后的空气,所述出气口用于与发动机的进气口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带的宽度大于或等于所述冷却管的宽度。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中冷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带的宽度为30~32mm。
CN201721344582.0U 2017-10-18 2017-10-18 中冷器 Active CN20729714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344582.0U CN207297148U (zh) 2017-10-18 2017-10-18 中冷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344582.0U CN207297148U (zh) 2017-10-18 2017-10-18 中冷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297148U true CN207297148U (zh) 2018-05-01

Family

ID=622727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344582.0U Active CN207297148U (zh) 2017-10-18 2017-10-18 中冷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29714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673185A (zh) 一种集成中冷器的进气歧管
CN103498726B (zh) 一种增压发动机中冷系统
CN207297148U (zh) 中冷器
CN201751548U (zh) 一种发动机出水口支座
KR20110063117A (ko) 차량용 쿨링 장치
CN203614196U (zh) 一种四合一集成水箱散热装置
CN206129397U (zh) 一种重型卡车的冷却模块及软垫组合结构
CN108448732B (zh) 无线供电系统
CN204610004U (zh) 车用冷却器总成
WO2023082677A1 (zh) 发动机风冷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03847240U (zh) 一种汽车中冷器
CN206264747U (zh) 一种电池组高效散热电动汽车
CN207297149U (zh) 中冷器
CN208950735U (zh) 一种中冷管路、散热系统及汽车
CN203730116U (zh) 多水口型散热器总成
CN202789081U (zh) 发动机散热器
CN206468428U (zh) 用于汽车增压发动机的中部进气式中冷器
CN209324500U (zh) 一种改进型中冷器
CN207609471U (zh) 一种汽车用散热装置
CN113097596A (zh) 一种运用于电动汽车的锂电池新型散热系统
CN208063669U (zh) 一种军用车辆用车载野战智能电站的集成散热器
CN207829981U (zh) 发动机冷却系统和车辆
CN203769929U (zh) 一种水空混合式中冷器
CN207278377U (zh) 发动机缸盖组件及其缸盖、涡轮增压器
CN205297726U (zh) 一种军用车辆发动机冷却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