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2789081U - 发动机散热器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散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2789081U
CN202789081U CN2012204798214U CN201220479821U CN202789081U CN 202789081 U CN202789081 U CN 202789081U CN 2012204798214 U CN2012204798214 U CN 2012204798214U CN 201220479821 U CN201220479821 U CN 201220479821U CN 202789081 U CN202789081 U CN 20278908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cooler
water cooler
engine radiator
upper tank
eng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20479821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伟平
刘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Weinan Branch
Original Assignee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Weinan Branc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Weinan Branch filed Critical Zoomlion Heavy Industry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220479821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278908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278908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2789081U/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Cooling, Air Intake And Gas Exhaust, And Fuel Tank Arrangements In Propulsion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发动机散热器,该发动机散热器固定在机架上并且包括固定连接的水冷器(12)和中冷器(13),所述水冷器(12)和中冷器(13)上下布置且所述中冷器(13)位于水冷器(12)的上方。按照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能够使中冷器位于相对于发动机的合适位置,进而能够减少进气系统的管道拐弯处,从而降低空气阻力,提高进气效率。

Description

发动机散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发动机散热器。
背景技术
散热器是应用于发动机的重要装置,主要用于对发动机进行散热,以使发动机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由于目前很多发动机为增压发动机,因而中冷器是增压发动机的增压系统的重要部分。在增压发动机中,当空气被高比例压缩后会产很高的热量,从而使空气膨胀密度降低,同时也会使发动机温度过高造成损坏。因此需要在将空气注入汽缸之前对高温空气进行冷却。该冷却作用就是通过中冷器来实现的。
由此可知,对于增压发动机来说,通常同时需要发动机散热器和中冷器。也就是说,发动机散热器与中冷器分别作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装置而共同存在。为了适应于较为紧凑的安装空间的需求,现有技术中已有将中冷器结合起来的发动机散热器。
传统的发动机散热器的布置型式是:水冷器和中冷器左右布置,但在实际应用上发现会导致发动机的进气效率的降低,主要原因在于水冷器和中冷器的左右布置使得中冷器与发动机之间的管路具有较多的拐弯之处,从而导致进气不够畅快,从而增加了进气阻力,进而影响进气效率。
因此,对于具有将中冷器结合起来的发动机散热器来说,如何提高发动机的进气效率成为本领域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将中冷器结合起来的发动机散热器,该发动机散热器使得发动机具有相对较高的进气效率。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发动机散热器,该发动机散热器固定在机架上并且包括可拆卸地固定连接的水冷器和中冷器,所述水冷器和中冷器上下布置且所述中冷器位于水冷器的上方。
优选地,所述中冷器与所述水冷器彼此共面地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中冷器具有均位于该中冷器的迎风面的中冷器进气口和中冷器出气口。
优选地,所述发动机散热器还包括具有进水口的上水室,所述水冷器具有出水口,该水冷器与所述上水室连通,所述中冷器夹置在所述水冷器和上水室之间并且所述上水室、中冷器与水冷器相邻两者之间彼此共面地固定连接。
优选地,该发动机散热器还包括分别连接所述中冷器进气口和中冷器出气口与各自的发动机上对应端口的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该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均平滑地延伸。
优选地,所述中冷器的顶部两端分别具有向上延伸的突起部,所述中冷器进气口和中冷器出气口分别设置在该两个突起部上,所述上水室位于该两个突起部之间。
优选地,所述上水室通过跨越所述中冷器的连接管与所述水冷器连通。
优选地,所述出水口位于所述水冷器的底部。
优选地,所述上水室具有加水口、排气口、观察口、接发动机排气口和发动机补水口。
优选地,该散热器还包括第一侧支撑板、第二侧支撑板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侧支撑板和第二侧支撑板的底部支撑板,所述第一侧支撑板可拆卸地固定安装于所述水冷器和中冷器的第一侧边上,所述第二侧支撑板可拆卸地固定安装于所述水冷器和中冷器的位于与所述第一侧边相反侧的第二侧边上,所述底部支撑板可拆卸地固定安装于所述水冷器底侧边上。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使得水冷器和中冷器上下布置且中冷器位于水冷器的上方,从而能够使中冷器位于相对于发动机的合适位置,进而能够减少进气系统的管道拐弯处,从而降低空气阻力,提高进气效率,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其他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散热器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发动机散热器的另一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发动机通常固定在机架上并且包括固定连接的水冷器12和中冷器13,水冷器12和中冷器13上下布置且中冷器13位于水冷器12的上方。
机架可以为发动机装置中各装置、部件的安装基础。机架应在较宽范围内加以理解,例如机架可以是为发动机提供安装基础的车架,或者可以是为增压器提供安装基础的发动机。
发动机可以为内燃机,如汽油发动机或柴油发动机。增压器可以为传统的增压器,如机械增压器或涡轮增压器。该增压器具有增压器进气口和增压器出气口,新鲜空气通过增压器进气口进入增压器,经过该增压器的增压作用后,高压空气从增压器出气口通过管路流到中冷器进气口131,进而进入中冷器13,在被该中冷器13冷却后,冷却后的高压气体从中冷器出气口132通过管路流到发动机的进气管,进而进入汽缸内。
水冷器12和中冷器13上下布置而整体固定安装在机架上,从而与发动机彼此间隔开。水冷器12与发动机的冷却系统连通,用于将发动机运行过程中产生多余的热量散发出去,以保持发动机处于正常的工作状态之中。
如背景技术中所述,现有技术中已经有将中冷器13和水冷器12结合在一起的技术方案。但是,在这些技术方案中,并没有意识到由于中冷器13的位置的变化对发动机进气系统的影响,从而导致发动机的进气效率的降低。主要原因在于,由于中冷器13从距离发动机较近的位置转移到水冷器12所在的位置之后,导致进气系统的管道拐弯处增多,从而使空气阻力增加,进气效率降低。
为了提高发动机的进气效率,本申请的发明人提出了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也就是说,通过使得水冷器12和中冷器13上下布置且中冷器13位于水冷器12的至少一部分之上,从而能够使中冷器13位于相对于发动机的合适位置,进而能够减少进气系统的管道拐弯处,从而降低空气阻力,提高进气效率,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优选地,中冷器13与水冷器12彼此共面地固定连接,从而形成一个整体,较为适应于紧凑的安装空间。这里所谓的共面是指中冷器13的延伸平面与水冷器12的延伸平面基本处于同一平面内。如图1所示,在完成安装的状态中,该平面通常与水平面基本彼此垂直。但中冷器13与水冷器12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并不限定于此,在满足实现本实用新型目的前提下,中冷器13与水冷器12之间也可以不是彼此共面地固定连接。
如图所示,优选情况下,中冷器13具有中冷器进气口131和中冷器出气口132,且该中冷器进气口131和中冷器出气口132均位于该中冷器13的迎风面(在图1和图2中,箭头W方向为风向),这样可以进一步减少发动机进气系统的进气管拐弯数量,提高进气效率。所述迎风面为中冷器13朝向发动机安装风扇面,风扇为轴流式,发动机运行过程中风扇向前端吹风。
如图1和图2所示,发动机散热器还包括具有进水口123的上水室121,水冷器12具有出水口124,该水冷器12可拆卸地固定安装于机架,水冷器12与上水室121连通,中冷器13夹置在水冷器12和上水室121之间并且上水室121、中冷器13与水冷器12相邻两者之间彼此共面地固定连接。
如图所示,上水室121位于最上方,因此通过进水口123进入该发动机散热器的水首先进入上水室121,然后再进入与上水室121连通的水冷器12。通过上水室121的设置,能够允许水的预先储存,避免水流动过程中产生的冲击,使经过散热器的水均匀地流动,获得较好的散热效果。
另外,通过上水室121的设置,能够调整在上水室121与水冷器12之间设置的中冷器13的相对位置,以将该中冷器13置于高度方向上的合适位置,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当然,上水室121并不是必须的,在省略上水室121的实施方式中,可以在水冷器12内部设置起到类似作用的装置或部件。
优选地,发动机散热器还包括分别连接所述中冷器进气口131和中冷器出气口132与各自的发动机上对应端口的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该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均平滑地延伸。实际上,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构成发动机进气系统的一部分。这里所谓的“发动机上”对应端口中的“发动机上”应在较为宽泛的范围内加以理解,具体来说,应该在整个发动机装置或整个发动机系统的范围内加以理解。
通过选择中冷器进气口131和中冷器出气口132处于理想的位置,从而使得该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均匀平滑地延伸,以使进气效率保持在理想的水平。
优选情况下,如图1所示,所述中冷器13的顶部两端分别具有向上延伸的突起部141、142,中冷器进气口131和中冷器出气口132分别设置在该两个突起部141、142上,上水室121位于该两个突起部141、142之间,以使进气效率保持在更为理想的水平。当然,中冷器进气口131和中冷器出气口132也可以设置在除了突起部141、142之外的其他位置,可以根据具体工况而加以选择设计。
如上所述,上水室121与水冷器12为连通的,因此,从进水口123进入上水室121的冷却液(如水)能够再流入水冷器12中,继而从出水口124流出,以实现循环流动。
如图2所示,上水室121可以通过跨越中冷器13的连接管14与水冷器12连通。但上水室121也可以通过贯穿中冷器13的连接管实现与水冷器12的连通。
所述上水室121具有加水口15、排气口16、观察口17、接发动机排气口18和发动机补水口19,如图1和图2所示。加水口15用于为发动机冷却系统补充冷却液,排气口16用于排出冷却系统中产生的气体,观察口17用于对冷却液的液面进行观察,接发动机排气口18用于与发动机排气口相通,保证冷却系统中产生的气体能够通过排气口16排出;发动机补水口19用于补充发动机的冷却用水。
如图2所示,该发动机装置还包括第一侧支撑板21、第二侧支撑板2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侧支撑板21和第二侧支撑板22的底部支撑板23,所述第一侧支撑板21可拆卸地固定安装于所述水冷器12和中冷器13的第一侧边上,所述第二侧支撑板22可拆卸地固定安装于所述水冷器12和中冷器13的位于与所述第一侧边相反侧的第二侧边上,所述底部支撑板23可拆卸地固定安装于所述水冷器12底侧边上,从而将中冷器13和水冷器12连接在一起。上述各个部件的可拆卸地固定连接可以通过各种合适的方式,如螺栓连接、卡扣配合等。通过各个部分之间的可拆卸连接,能够便于对发动机散热器进行维护。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0)

1.发动机散热器,该发动机散热器固定在机架上并且包括可拆卸地固定连接的水冷器(12)和中冷器(13),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冷器(12)和中冷器(13)上下布置且所述中冷器(13)位于水冷器(12)的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13)与所述水冷器(12)彼此共面地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13)具有均位于该中冷器(13)的迎风面的中冷器进气口(131)和中冷器出气口(13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动机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发动机散热器还包括具有进水口(123)的上水室(121),所述水冷器(12)具有出水口(124),所述水冷器(12)与所述上水室(121)连通,所述中冷器(13)夹置在所述水冷器(12)和上水室(121)之间并且所述上水室(121)、中冷器(13)与水冷器(12)相邻两者之间彼此共面地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发动机散热器还包括分别连接所述中冷器进气口(131)和中冷器出气口(132)与各自的发动机上对应端口的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该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均匀平滑地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发动机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冷器(13)的顶部两端分别具有向上延伸的突起部(141,142),所述中冷器进气口(131)和中冷器出气口(132)分别设置在该两个突起部(141,142)上,所述上 水室(121)位于该两个突起部(141,142)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水室(121)通过跨越所述中冷器(13)的连接管(14)与所述水冷器(12)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口(124)位于所述水冷器(12)的底部。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水室(121)具有加水口(15)、排气口(16)、观察口(17)、接发动机排气口(18)和发动机补水口(19)。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散热器,其特征在于,该散热器还包括第一侧支撑板(21)、第二侧支撑板(22)以及连接所述第一侧支撑板(21)和第二侧支撑板(22)的底部支撑板(23),所述第一侧支撑板(21)可拆卸地固定安装于所述水冷器(12)和中冷器(13)的第一侧边上,所述第二侧支撑板(22)可拆卸地固定安装于所述水冷器(12)和中冷器(13)的位于与所述第一侧边相反侧的第二侧边上,所述底部支撑板(23)可拆卸地固定安装于所述水冷器(12)底侧边上。 
CN2012204798214U 2012-09-19 2012-09-19 发动机散热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78908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4798214U CN202789081U (zh) 2012-09-19 2012-09-19 发动机散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2204798214U CN202789081U (zh) 2012-09-19 2012-09-19 发动机散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2789081U true CN202789081U (zh) 2013-03-13

Family

ID=478163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20479821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2789081U (zh) 2012-09-19 2012-09-19 发动机散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2789081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75508A (zh) * 2013-11-26 2015-06-03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集成式汽车发动机冷却装置
CN106767086A (zh) * 2016-12-30 2017-05-31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结构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675508A (zh) * 2013-11-26 2015-06-03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集成式汽车发动机冷却装置
CN106767086A (zh) * 2016-12-30 2017-05-31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结构
CN106767086B (zh) * 2016-12-30 2019-03-29 潍柴动力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结构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519176B2 (ja) 車輌の過給式内燃機関の排気ガス再循環構造
CN104712465A (zh) 具有涡轮增压器的发动机系统
CN101936212A (zh) 一种车用双级中冷装置
CN101666261A (zh) 一种车用双级中冷系统
CN103603717A (zh) 内外双循环水冷却系统大功率防爆柴油机
CN104564296A (zh) 用于车辆的通气道和冷却系统
CA2934543C (en) Cooling device and construction machine
CN203067072U (zh) 一种用于客车发动机的冷却系统
CN2911204Y (zh) 双缸v型柴油机强制冷却装置
CN202789081U (zh) 发动机散热器
CN204458069U (zh) 集成排气岐管式三缸机冷却水套
JP5393375B2 (ja) 内燃機関
CN101353978A (zh) 一种车用复合散热器
KR101769747B1 (ko) 차량용 엔진 냉각 시스템
CN206049341U (zh) 一种用于车辆上的集成式前端冷却模块
CN201148120Y (zh) 汽油机的冷却系统
CN205990960U (zh) 一种独立式水空中冷器智能温控冷却系统
CN204003074U (zh) 集成式车用冷却器
CN203441592U (zh) 两级增压柴油机用的低温冷却装置
CN203962140U (zh) 一种汽车增压进气的冷却系统
KR102398885B1 (ko) 과급공기용 냉각시스템
CN102943705A (zh) 一种复合型中冷器
CN2158804Y (zh) 可倾斜以至水平装置的发动机高效冷却水箱
CN203570418U (zh) 集成式汽车发动机冷却装置
CN206468428U (zh) 用于汽车增压发动机的中部进气式中冷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30313

Termination date: 20180919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