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297145U - 一种溢水罐 - Google Patents

一种溢水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297145U
CN207297145U CN201720775663.XU CN201720775663U CN207297145U CN 207297145 U CN207297145 U CN 207297145U CN 201720775663 U CN201720775663 U CN 201720775663U CN 207297145 U CN207297145 U CN 2072971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vity
liquid level
state
tag line
tank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775663.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檀金鑫
张雷
王剑
刘嘉皓
范林鹏
谢连青
郜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reat Wall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775663.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2971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2971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2971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lling Or Discharging Of Gas Storage Vess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溢水灌,包括:顶部具有加注口的罐体,设置在罐体之中的隔离板,以及封盖加注口的罐盖;所述隔离板将所述罐体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并在靠近罐体顶部的位置构成连通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的溢出口;所述加注口位于所述第一腔体上方;从所述加注口往所述第一腔体添加的液体达到溢出口底端时,液体通过所述溢出口从所述第一腔体流向所述第二腔体。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溢水罐只需要设置一个加注口和罐盖,就能对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加液。与现有的溢水罐相比,节省了一个加注口和罐盖。并且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可以同时加注成型,节省了生产线体的操作工序,提高了线体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溢水罐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零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溢水罐。
背景技术
随着国家排放要求日益严苛,新能源混动汽车占比逐年增大,新能源部件对温度的要求更为严苛,一般发动机内冷却液温度在100℃左右,而电机、电机控制器等相关新能源部件内冷却液温度在五六十摄氏度左右,因此现在市面上的混动水冷汽车的发动机冷却系统和电机冷却系统大多都是两个完全独立的系统;
无论是发动机冷却系统和电机冷却系统,为了排除系统内的气体,都会有一个不可缺少的零件——溢水罐。对于发动机冷却系统,需要配置高温溢水罐;对于电机冷却系统,需要配置低温溢水罐。
现在的高温溢水罐和低温溢水罐大多都是两个完全独立的。参照图1所示为现有的一种溢水罐的结构图。该溢水罐结构包括高温溢水罐10和低温溢水罐20,高温溢水罐10包括高温溢水罐盖11、高温溢气口12、高温出水口13;低温溢水罐20包括低温溢水罐盖21、低温溢气口22、低温出水口23。高温溢水罐10和低温溢水罐20为独立的腔体,各自具有对应溢水罐盖,溢气口以及出气口。
两个溢水罐可以注塑连接。但在生产线体制造时,高温溢水罐和低温溢水罐需要在线体分开加注生成,线体需要操作两次,影响线体生产效率。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上述问题,提出了本实用新型以便提供一种克服上述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溢水罐。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溢水罐,包括:
顶部具有加注口的罐体,设置在所述罐体之中的隔离板,以及封盖所述 加注口的罐盖;
所述隔离板将所述罐体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并在靠近罐体顶部的位置构成连通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的溢出口;
所述加注口位于所述第一腔体上方;
从所述加注口往所述第一腔体添加的液体达到溢出口底端时,液体通过所述溢出口从所述第一腔体流向所述第二腔体。
优选的,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腔体设置的第一低液位标识线和第一高液位标识线,所述第一低液位标识线设置所述第一高液位标识线之下;
在所述第二腔体设置的第二低液位标识线和第二高液位标识线,所述第二低液位标识线设置所述第二高液位标识线之下。
优选的,所述第一腔体底部具有第一排水孔;
所述第一低液位标识线距离第一腔体底部的垂直距离满足:
当罐体处于第一状态,第一腔体中装载的液体达到所述第一低液位标识线时,若罐体从第一状态变为第二状态,第一腔体中装载的液体淹没所述第一排水孔;
所述第一状态为罐体垂直放置的状态,所述第二状态为罐体与垂直方向呈第一预设角度的状态。
优选的,所述第二腔体底部具有第二排水孔;
所述第二低液位标识线距离第二腔体底部的垂直距离满足:
当罐体处于第一状态,第二腔体中装载的液体达到所述第二低液位标识线时,若罐体从第一状态变为第三状态,第二腔体中装载的液体淹没所述第二排水孔;
所述第三状态为罐体与垂直方向呈第二预设角度的状态。
优选的,所述第一腔体底部与所述第二腔体的底部处于同一水平面;
所述第一低液位标识线与所述第二低液位标识线处于同一水平面。
优选的,所述第一高液位标识线与所述溢出口的底端的处于同一水平面。
优选的,所述第二高液位标识线设置在所述第一高液位标识线之下;
所述第二高液位标识线距离第二腔体底部的垂直距离满足:
当罐体垂于第一状态,所述第二腔体装载的液体达到所述第二高液位标识线时,若罐体从第一状态变为第四状态,所述第二腔体中的液体达到所述溢出口的底端,无法倒流进所述第一腔体;
所述第一状态为罐体垂直放置的状态,所述第四状态为罐体与垂直方向呈第三预设角度的状态。
优选的,所述隔离板为中空结构。
优选的,所述第一腔体具有位于所述第一高液位标识线之上的第一排气管;所述第二腔体具有位于所述第二高液位标识线之上的第二排气管;
所述第二排气管具有向所述第二腔体底部弯折的弯曲部;所述弯曲部的末端在所述第二高液位标识线之下。
优选的,所述第一腔体接收汽车的低温散热系统排出的气体及液体;
所述第二腔体接收汽车的高温散热系统排出的气体及液体。
本实用新型包括以下优点: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冷却液可以从加注口倒入到第一腔体301中,当第一腔体301中的冷却液达到溢出口底端时,冷却液从溢出口流入第二腔体302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溢水罐只需要设置一个加注口和罐盖,就能对第一腔体301和第二腔体302加液。与现有的溢水罐相比,节省了一个加注口和罐盖。并且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腔体301和第二腔体302可以同时加注成型,节省了生产线体的操作工序,提高了线体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所示为现有的一种溢水罐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溢水罐的正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溢水罐的后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溢水罐与散热系统连接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溢水罐的左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溢水罐的仰视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溢水罐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参照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溢水罐的正视图,参照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溢水罐的后视图。溢水罐具体可以包括:
顶部具有加注口的罐体30,设置在所述罐体之中的隔离板31,以及封盖所述加注口的罐盖32;
所述隔离板31将所述罐体30分隔为第一腔体301和第二腔体302,并在靠近罐体30顶部的位置构成连通所述第一腔体301和所述第二腔体302的溢出口;
所述加注口位于所述第一腔体301上方;
从所述加注口往所述第一腔体301添加的液体达到溢出口底端时,液体通过所述溢出口从所述第一腔体301流向所述第二腔体302。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罐盖32可以封盖在加注口上。需要添加冷却液时,将罐盖32从加注口移开。冷却液可以从加注口倒入到第一腔体301中,当第一腔体301中的冷却液达到溢出口底端时,冷却液从溢出口流入第二腔体302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溢水罐只需要设置一个加注口和罐盖,就能对第一腔体301和第二腔体302加液。与现有的溢水罐相比,节省了一个加注口和罐盖。并且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腔体301和第二腔体302可以同时加注成型,节省了生产线体的操作工序,提高了线体生产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腔体301可以接收汽车的低温散热系统排出的气体及液体。从汽车的低温散热系统排出的气体及液体,排入到第一腔体301中,被第一腔体301中的冷却液冷却。第一腔体301的工作温度可以达到50°。
第二腔体302可以接收汽车的高温散热系统排出的气体及液体。从汽车的高温散热系统排出的气体及液体,排入到第二腔体302中,被第二腔体302中的冷却液冷却。第二腔体302的工作温度可以达到100°。
参照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溢水罐与散热系统连接的示意图。其中散热系统包括:低温散热系统40和高温散热系统41。
低温散热系统40可以包括:低温散热器401、驱动电机402、电机控制器以及直流-直流(DC/DC)变换器403、充电机404,以及电子水泵405。低温散热器401排出的一部分气体和液体,输入到第一腔体301进行冷却。冷却后的液体从第一腔体301输出到电子水泵405。低温散热系统40的循环可以为:电子水泵405的输出连接到充电机404,充电机404的输出连接到电机控制器以及直流-直流(DC/DC)变换器403,电机控制器以及直流-直流(DC/DC)变换器403的输出连接到驱动电机402,驱动电机402的输出连接到低温散热器401。低温散热器401的一部分输出还可以连接到电子水泵405。
高温散热系统41可以包括:发动机411、高温散热器412。发动机411与高热散热器412之间连接有发动机出水管413和发动机回水管414。发动机411排出的水通过发动机出水管413,输出到高温散热器412。在高温散热器412冷却后的水通过发动机回水管414,输出到发动机411。高温散热器412中的气体和液体可以通过散热器溢气管415输入到第二腔体302。在第二腔体302冷却后的液体从第二腔体302输出到发动机411。
第一腔体301的工作温度与第二腔体302的工作温度相差较大,为了减少两个腔体之间的热传递,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隔离板31可以为中空结构。隔离板31与第一腔体301相邻的部分,一面与第一腔体301进行热传递,另一面与空气传递。隔离板31与第二腔体302相邻的部分,一面与第二腔体302进行热传递,另一面与空气传递。两个腔体之间没有直接的热传递,保证两个系统的独立性。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示例中,隔离板31的底部从罐体30的底部向上延伸,隔离板31的顶部不与罐体30的顶部连接。也就是说罐体30顶 部的区域连通的,这个连通的区域就是溢出口,溢出口的底端就是隔离板31的顶端。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示例中,隔离板31的底部从罐体30的底部向上延伸,隔离板31的顶部与罐体30的顶部连接。隔离板31在靠近顶部的位置可以设置一通孔作为溢出口。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溢水罐还可以包括:
在所述第一腔体301设置的第一低液位标识线33和第一高液位标识线34,所述第一低液位标识线33设置所述第一高液位标识线34之下;
在所述第二腔体302设置的第二低液位标识线35和第二高液位标识线36,所述第二低液位标识线35设置所述第二高液位标识线36之下。
低液位标识线也称为Min线,溢水罐中装载的冷却液需要超过Min线,才能保证溢水罐正常使用。高液位标识线也称为Max线,溢水罐中装载的冷却液需要低于Max线,否则冷却液将很容易从溢水罐中漏出。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罐体30可以为透明材质,所述第一低液位标识线33以及所述第一高液位标识线34,可以设置在所述第一腔体301的外表面;所述第二低液位标识线35以及所述第二高液位标识线36设置在所述第二腔体302的外表面。
用户在往第一腔体301倒入冷却液时,可以透过透明的罐体,观察到第一腔体301和第二腔体302中的冷却液的液面位置。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第一低液位标识线33指示了第一腔体301装载的冷却液需要达到的位置,相当于指示了第一腔体301需要装载的冷却液的最低容积。第一高液位标识线34指示了第一腔体301装载的冷却液不允许达到的位置,相当于指示了第一腔体301装载的冷却液的最大容积。
第二低液位标识线35指示了第二腔体302装载的冷却液需要达到的位置,相当于指示了第二腔体302需要装载的冷却液的最低容积。第二高液位标识线36指示了第二腔体302装载的冷却液不允许达到的位置,相当于指示了第二腔体302装载的冷却液的最大容积。
参照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溢水罐的左视图。参照图6所示为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溢水罐的仰视图。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体301底部具有第一排水孔311;
所述第一低液位标识线33距离第一腔体301底部的垂直距离满足:
当罐体30处于第一状态,第一腔体301中装载的液体达到所述第一低液位标识线33时,若罐体30从第一状态变为第二状态,第一腔体301中装载的液体淹没所述第一排水孔311;所述第一状态为罐体30垂直放置的状态,所述第二状态为罐体30与垂直方向呈第一预设角度的状态。
当车辆水平行驶时,罐体30垂直放置,罐体30与垂直方向的夹角为0°。当汽车爬坡时,罐体30发生倾斜,当罐体30倾斜到一定程度时,第一腔体301中的冷却液有可能淹没不到第一排水孔311。此时,低温散热系统排出的气体及液体,不经过冷却液冷却,就直接从第一排水孔311流出,达不到冷却的效果。
为了保证当罐体30倾斜到一定程度时,第一腔体301仍能起到冷却的作用,就需要第一腔体301中的冷却液的达到一定容积,使得当罐体30与垂直方向的夹角达到第一预设角度时,冷却液仍能淹没第一排水孔311。
优选的,第一低液位标识线33距离第一腔体301底部的垂直距离满足,当罐体30垂于垂直状态,第一腔体301装载的冷却液的容积刚好使得冷却液达到第一低液位标识线33。当罐体30从垂直状态变为与垂直方向的夹角为30°,第一腔体301中的冷却液刚好淹没第一排水孔311。
在第一腔体301冷却后的液体,可以从第一排水孔311输出到低温散热系统的电子水泵。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腔体302底部具有第二排水孔321;
所述第二低液位标识线35距离第二腔体302底部的垂直距离满足:
当罐体30处于第一状态,第二腔体302中装载的液体达到所述第二低液位标识线35时,若罐体30从第一状态变为第三状态,第二腔体32中装载的液体淹没所述第二排水孔321;所述第一状态为罐体垂直放置的状态,所述第三状态为罐体与垂直方向呈第二预设角度的状态。
优选的,第二低液位标识线35距离第二腔体302底部的垂直距离满足: 当罐体30垂于垂直状态,第二腔体302装载的冷却液的容积刚好使得冷却液达到第二低液位标识线35。当罐体30从垂直状态变为与垂直方向的夹角为30°,第二腔体302中的冷却液刚好淹没第二排水孔321。
在第二腔体302中冷却的液体,可以从第二排水孔321输出到高温散热系统的发动机。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示例中,罐体30在垂直状态下,所述第一腔体301底部与所述第二腔体302的底部可以处于同一水平面,并且所述第一低液位标识线33与所述第二低液位标识线35处于同一水平面。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另一种示例中,罐体30在垂直状态下,所述第一腔体301底部与所述第二腔体302的底部可以处于不同的水平面,例如,第一腔体301的底部在第二腔体302底部的下方;第一腔体301的底部在第二腔体302底部的上方。在这种情况下,第一低液位标识线33与第二低液位标识线35处于不同的水平面。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高液位标识线34与所述溢出口的底端的处于同一水平面。也就是说当第一腔体301中冷却液达到第一高液位标识线34时,将通过溢出口流向第二腔体302。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高液位标识线36设置在所述第一高液位标识线34之下;
所述第二高液位标识线36距离第二腔体302底部的垂直距离满足:
当罐体30垂于第一状态,所述第二腔体302装载的液体达到所述第二高液位标识线36时,若罐体30从第一状态变为第四状态,所述第二腔体302中的液体达到所述溢出口的底端,无法倒流进所述第一腔体;
所述第一状态为罐体30垂直放置的状态,所述第四状态为罐体30与垂直方向呈第三预设角度的状态。
优选的,第二高液位标识线36距离第二腔体32底部的垂直距离满足:当罐体30垂于垂直状态,第二腔体302装载的冷却液的容积刚好使得冷却液达到第二高液位标识线36。当罐体30从垂直状态变为与垂直方向的夹角为30°,第二腔体302中的冷却液刚好达到溢出口的底端,无法倒流进第一 腔体301。
参照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溢水罐的俯视图。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腔体301具有位于所述第一高液位标识线34之上的第一排气管312;所述第二腔体302具有位于所述第二高液位标识线36之上的第二排气管322;
所述第二排气管322具有向所述第二腔体302底部弯折的弯曲部;所述弯曲部的末端在所述第二高液位标识线36之下。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汽车的低温散热系统排出的气体和液体,通过第一排气管312排入第一腔体301。例如,从低温散热系统的低温散热器排出的气体和液体,通过第一排气管312排入第一腔体301。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汽车的高温散热系统排出的气体和液体,通过第二排气管322排入第二腔体302。例如,通过高温散热系统的散热器溢气管排出的气体和液体,通过第二排气管322排入第二腔体302。
由于高温散热系统排出的气体、液体温度较高,如果第二排气管322排出的气体和液体长期喷向隔离板31,将会导致隔离板31受损。因此,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在第二排气管322末端设置有向第二腔体302弯曲的弯折部。气体和液体从弯折部排出,喷向第二腔体302的冷却液,而不会喷向隔离板31。
优选的,所述弯曲部的末端在所述第二高液位标识线36之下,当第二腔体302中装载的冷却液达到第二高液位标识线时,从第二排气管322末端排出的气体直接与冷却液接触,更利于气体和液体冷却。并且可以使得第二腔体302中的气体无法倒流进第二排气管322。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 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一种溢水罐,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溢水罐,其特征在于,包括:
顶部具有加注口的罐体,设置在所述罐体之中的隔离板,以及封盖所述加注口的罐盖;
所述隔离板将所述罐体分隔为第一腔体和第二腔体,并在靠近罐体顶部的位置构成连通所述第一腔体和所述第二腔体的溢出口;
所述加注口位于所述第一腔体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溢水罐,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所述第一腔体设置的第一低液位标识线和第一高液位标识线,所述第一低液位标识线设置所述第一高液位标识线之下;
在所述第二腔体设置的第二低液位标识线和第二高液位标识线,所述第二低液位标识线设置所述第二高液位标识线之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溢水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底部具有第一排水孔;
所述第一低液位标识线距离第一腔体底部的垂直距离满足:
当罐体处于第一状态,第一腔体中装载的液体达到所述第一低液位标识线时,若罐体从第一状态变为第二状态,第一腔体中装载的液体的表面高于所述第一排水孔;
所述第一状态为罐体垂直放置的状态,所述第二状态为罐体与垂直方向呈第一预设角度的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溢水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腔体底部具有第二排水孔;
所述第二低液位标识线距离第二腔体底部的垂直距离满足:
当罐体处于第一状态,第二腔体中装载的液体达到所述第二低液位标识线时,若罐体从第一状态变为第三状态,第二腔体中装载的液体的表面高于所述第二排水孔;
所述第三状态为罐体与垂直方向呈第二预设角度的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溢水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底部与所述第二腔体的底部处于同一水平面;
所述第一低液位标识线与所述第二低液位标识线处于同一水平面。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溢水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高液位标识线与所述溢出口的底端的处于同一水平面。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溢水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高液位标识线设置在所述第一高液位标识线之下;
所述第二高液位标识线距离第二腔体底部的垂直距离满足:
当罐体垂于第一状态,所述第二腔体装载的液体达到所述第二高液位标识线时,若罐体从第一状态变为第四状态,所述第二腔体中的液体的表面与所述溢出口的底端平行;
所述第一状态为罐体垂直放置的状态,所述第四状态为罐体与垂直方向呈第三预设角度的状态。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溢水罐,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离板为中空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溢水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具有位于所述第一高液位标识线之上的第一排气管;所述第二腔体具有位于所述第二高液位标识线之上的第二排气管;
所述第二排气管具有向所述第二腔体底部弯折的弯曲部;所述弯曲部的末端在所述第二高液位标识线之下。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溢水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体接收汽车的低温散热系统排出的气体及液体;
所述第二腔体接收汽车的高温散热系统排出的气体及液体。
CN201720775663.XU 2017-06-29 2017-06-29 一种溢水罐 Active CN2072971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75663.XU CN207297145U (zh) 2017-06-29 2017-06-29 一种溢水罐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75663.XU CN207297145U (zh) 2017-06-29 2017-06-29 一种溢水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297145U true CN207297145U (zh) 2018-05-01

Family

ID=624499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775663.XU Active CN207297145U (zh) 2017-06-29 2017-06-29 一种溢水罐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29714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19338A (zh) * 2020-05-31 2020-09-04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蓄水瓶和双冷却系统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619338A (zh) * 2020-05-31 2020-09-04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蓄水瓶和双冷却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880741U (zh) 一种注塑模具冷却装置
CN106604610A (zh) 一种充电机及其控制方法及装置
WO2017071652A1 (en) Base plate for heat sink as well as heat sink and igbt module having the same
CN207297145U (zh) 一种溢水罐
CN203882809U (zh) 一种水冷超级电容模组及其箱体和车辆
CN208774559U (zh) 一种电动自行车充电桩
CN108321327A (zh) 一种新能源车用电池壳
CN201740307U (zh) 用于车载冷藏箱的快速制冷装置
CN104036966A (zh) 水冷超级电容模组及其箱体和车辆
CN206077917U (zh) 一种电路板水冷盒
CN107781330A (zh) 整车匹配液力缓速器的散热系统及汽车
CN105790028B (zh) 一种汇流排制作冷却装置
CN206461890U (zh) 一种充电机
CN206368737U (zh) 一种蓄水瓶和发动机冷却系统
CN204291728U (zh) 水冷散热板、水冷散热组件和包括该水冷散热组件的设备
CN207350600U (zh) 较高温供冷系统
CN215907947U (zh) 膨胀水壶和新能源汽车冷却系统
CN206293579U (zh) 一种电动车电池的散热器及散热装置
CN209461457U (zh) 高集成智能功率模块及空调器
CN207437197U (zh) 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动机进气冷却装置
CN207190770U (zh) 多电机集成散热器结构
CN209127354U (zh) 乳化沥青用快速降温存储罐
CN207426502U (zh) 高压控制柜自动冷却装置
CN111834696A (zh) 一种汽车电池温度控制系统
CN207554656U (zh) 整车匹配液力缓速器的散热系统及汽车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