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264349U - 一种触控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触控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264349U
CN207264349U CN201721195708.2U CN201721195708U CN207264349U CN 207264349 U CN207264349 U CN 207264349U CN 201721195708 U CN201721195708 U CN 201721195708U CN 207264349 U CN207264349 U CN 20726434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metal wire
substrate
control metal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195708.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刘桂琪
马浚原
张成明
王冰
刘甲定
许�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195708.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26434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26434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26434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触控面板和显示装置,所述触控面板包括:衬底和平坦化层,其中:衬底的上表面附着有触控金属线,至少一部分所述触控金属线的第一截面的形状为倒梯形,以在所述衬底上表面形成第二截面的形状为正梯形的槽;其中,所述第一截面和所述第二截面垂直于所述衬底的上表面;所述平坦化层的一部分嵌入所述槽中形成嵌入部,并且所述嵌入部充满所述槽。由于当平坦化层的一部分嵌入槽中时,触控金属线能够起到对平坦化层进行固定的作用。因此,上述触控面板和显示装置可以降低从平坦化层上剥离保护膜时,平坦化层被同时剥离的可能性,提高了触控面板的产品良率。

Description

一种触控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触控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触控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触控技术的发展,触控面板被广泛地应用于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的触控显示装置中。目前,在触控面板的生产过程中,会对触控感应层进行平坦化处理,以保护触控感应层中的金属线路结构,并为触控面板的后续加工工艺做好准备。
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该触控面板包括:衬底101、触控金属线102、平坦化层103和保护膜104,其中,平坦化层103用于对触控金属线102进行平坦化;保护膜104粘附在平坦化层103上对平坦化层103进行保护,在后续的工艺中保护膜104会被剥除。
现有技术中,平坦化层103与衬底101主要通过分子间作用力结合在一起。由于分子间作用力通常较小,这样,在剥离保护膜104时,由于保护膜104与平坦化层103之间存在的粘附力较大,使得平坦化层103受到一个垂直向上的拉力,同时,平坦化层103也会受到一个来自衬底101的反方向的分子间作用力,当拉力大于该分子间作用力时,平坦化层103也会随着保护膜104的剥离而与衬底101剥离。可见,在现有技术中,在剥离保护膜104时,平坦化层103因受到的剥离阻力较小,也容易被剥离,导致触控面板的良率较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一种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在剥离保护膜104时,平坦化层103因受到的剥离阻力较小,也容易被剥离,导致触控面板良率较低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包括:衬底和平坦化层,其中:
所述衬底的上表面附着有触控金属线,至少一部分所述触控金属线的第一截面的形状为倒梯形,以在所述衬底上表面形成第二截面的形状为正梯形的槽;其中,所述第一截面和所述第二截面垂直于所述衬底的上表面;
所述平坦化层的一部分嵌入所述槽中形成嵌入部,并且所述嵌入部充满所述槽。
可选地,所述衬底的上表面附着有横向触控金属线和纵向触控金属线,至少一部分所述横向触控金属线和/或至少一部分所述纵向触控金属线的第一截面的形状为倒梯形,以在所述衬底的上表面形成第二截面的形状为正梯形的槽。
可选地,所述横向触控金属线和所述纵向触控金属线之间填充有绝缘层。
可选地,所述槽位于所述衬底的上表面的周边区域。
可选地,还包括:保护膜;所述保护膜附着在所述平坦化层的上表面。
可选地,所述平坦化层由具有流动性的原材料风干凝固形成。
可选地,所述触控金属线由氧化铟锡、钛、钼、银和铜中的任一种制成。
可选地,所述衬底由氮化硅、氮氧化硅、和/或氧化硅制成。
第二方面,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任一触控面板。
可选地,所述显示面板为LCD显示面板、LED显示面板和OLED显示面板中的任一种。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由于触控金属线附着在衬底的上表面上,在衬底的上表面形成第二截面的形状为正梯形的槽,因此,当平坦化层的一部分嵌入所述槽中形成嵌入部,并且所述嵌入部充满所述槽时,触控金属线能够起到对平坦化层的固定作用。与现有技术相比,从平坦化层上剥离保护膜时,平坦化层所受到的剥离阻力,除了平坦化层与衬底间的分子间作用力外,还包括第一截面的形状为倒梯形的触控金属线的固定作用力,该固定作用力事实上就是第一截面的形状为倒梯形的触控金属线与衬底间的分子间作用力。这使得平坦化层受到的剥离阻力增大,从而使得剥离保护膜时,平坦化层被同时剥离的可能性降低,提高了触控面板的产品良率。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现有技术中的一种触控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中触控金属线的一种设置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又一种实施方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4A至图4E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制造过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触控金属线的横截面可以是垂直于触控金属线的延伸方向的截面,触控金属线的纵截面可以是同时垂直于触控金属线的横截面和衬底的上表面的截面。举例来说,金属线的延伸方向可以为该金属线的轴向。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触控面板,该触控面板可以作为触摸显示装置的触控面板,该触控面板包括:衬底和平坦化层,所述衬底的上表面附着有触控金属线,至少一部分所述触控金属线的第一截面的形状为倒梯形,以在所述衬底上表面形成第二截面的形状为正梯形的槽;所述平坦化层的一部分嵌入所述槽中形成嵌入部,并且所述嵌入部充满所述槽。
其中,所述第一截面和所述第二截面相互平行或为同一截面,且垂直于所述衬底的上表面。具体来说,第一截面可以为上文中述及的触控金属线的横截面和/或纵截面;第二截面可以为下文中所述的槽的横截面和/或纵截面。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除了平坦化的作用外,平坦化层还可以具有对位于平坦化层下层的触控金属线等元件进行保护的作用,因此,在实际应用中,平坦化层又被称为覆盖层(Over Coating,OC)。并且,当所述平坦化层由OCA胶或亚克力胶制成时,平坦化层还具有良好的光透过率。
在实际应用中,所述衬底的上表面附着有横向触控金属线和纵向触控金属线,可以单独将至少一部分所述横向触控金属线或至少一部分所述纵向触控金属线的第一截面的形状设置为倒梯形,以在衬底的上表面形成第二截面的形状为正梯形的槽;也可以将至少一部分所述横向触控金属线和至少一部分所述纵向触控金属线的第一截面的形状均设置为倒梯形,以在衬底的上表面形成第二截面的形状为正梯形的槽。
此外,为了使横向触控金属线和纵向触控金属线之间保持绝缘,所述横向触控金属线和所述纵向触控金属线之间还可以填充绝缘层。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将附着在衬底上的触控金属线及其触控金属线之间设置的绝缘层统称为触控感应层。
为了更清楚的理解触控面板中触控金属线的设置情况,下面结合图2示出的触控面板中触控金属线的一种设置结构的俯视结构示意图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2所示,在衬底201上设置有互相垂直分布的横向触控金属线202和纵向触控金属线203。其中,横向触控金属线202又可以包括:第一本体202-1和金属桥接线202-2,横向触控金属线202中相邻的两个第一本体202-1通过金属桥接线202-2彼此连通;纵向触控金属线203可以包括:第二本体203-1和金属连接线203-2,纵向触控金属线203中相邻的两个第二本体203-1通过金属连接线203-2彼此连通。
在图2中,由于横向触控金属线202的第一本体202-1和纵向触控金属线203的第二本体203-1位于同一平面上,因此,为了保证横向触控金属线202和纵向触控金属线203之间的绝缘性,横向触控金属线202中相邻两个第一本体202-1通过高于第一本体202-1的金属桥接线202-2连通。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横向触控金属线202和纵向触控金属线203之间的可靠绝缘,通常还在横向触控金属线202的金属桥接线202-2和纵向触控金属线203的金属连接线203-2之间设置一层绝缘层,具体可以是在二者之间涂覆一层绝缘胶。
更为详细的,在图2中,横向触控金属线202的第一本体202-1和纵向触控金属线203的第二本体203-1均为菱形(俯视)。
可以理解的是,触控面板中触控金属线路的设置结构并不限于图2所示的一种。
例如,可以将横向触控金属线和纵向触控金属线设置在不同的平面上,这样的话,当横向触控金属线被设置为附着在衬底的上面、纵向触控金属线被设置在横向触控金属线的上层时,可以单独将至少一部分所述横向触控金属线的第一截面的形状设置为倒梯形,以在所述衬底的上表面形成第二截面的形状为正梯形的槽;当纵向触控金属线被设置为附着在衬底的上面、横向触控金属线被设置在纵向触控金属线的上层时,可以单独将至少一部分所述纵向触控金属线的第一截面的形状设置为倒梯形,以在所述衬底的上表面形成第二截面的形状为正梯形的槽;当横向触控金属线和纵向触控金属线均被设置为附着在衬底的上面时,可以同时将至少一部分所述横向触控金属线和至少一部分所述纵向触控金属线的第一截面的形状设置为倒梯形,以在所述衬底的上表面形成第二截面的形状为正梯形的槽。
可以理解的是,以图2为例,横向触控金属线202的延伸方向为平行于x轴的方向,纵向触控金属线203的延伸方向为平行于y轴的方向。在此基础上,横向触控金属线202及其第一本体202-1的横截面为垂直于xy平面(衬底201的上表面)、平行于y轴的截面,横向触控金属线202及其第一本体202-1的纵截面为垂直于xy平面(衬底201的上表面)、平行于x轴的截面;同理,纵向触控金属线203及其第二本体203-1的横截面为垂直于xy平面(衬底201的上表面)、平行于x轴的截面,纵向触控金属线203及其第二本体203-1的纵截面为垂直于xy平面(衬底201的上表面)、平行于y轴的截面。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截面既可以为横向触控金属线202及其第一本体202-1的横截面,也可以为横向触控金属线202及其第一本体202-1的纵截面;和/或,所述第一截面既可以为纵向触控金属线203及其第二本体203-1的横截面,也可以为纵向触控金属线203及其第二本体203-1的纵截面。
下面请参考图3A,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在一种实施方式中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另外,为了便于理解,图3A中所示的触控金属线的剖视图可以理解为是图2中A-A向的剖视图。
如图3A所示,触控面板可以包括:衬底201、横向触控金属线202、纵向触控金属线203和平坦化层204,其中,横向触控金属线202中第一本体202-1的纵截面的形状为倒梯形,并且所述横向触控金属线202中的第一本体202-1附着在衬底201的上表面上,在衬底201的上表面上形成了第二截面的形状为正梯形的槽205;平坦化层204的一部分嵌入槽205中形成嵌入部204-1,并且所述嵌入部204-1充满所述槽205。
在图3A中,槽205可以是位于横向触控金属线202的第一本体202-1的左侧、衬底201的上表面以上、虚线以下的部分;槽205也可以是位于与第一本体202-1相邻的另一第一本体202-1的右侧、衬底201的上表面以上、另一虚线以下的部分。
另外,在图2和图3A中,横向触控金属线202的第一本体202-1还可以用Sx表示,金属桥接线202-2还可以用Sx Bridge表示,纵向触控金属线203还可以用Sy表示。
不难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正梯形是两个底边中长度较小的一个底边在上、长度较大的一个底边在下的梯形,倒梯形是两个底边中长度较大的一个底边在上、长度较小的一个底边在下的梯形。
在本实施例中,槽205的第二截面为与横向触控金属线202的第一本体202-1的纵截面平行的截面。
在图3A中,横向触控金属线202和纵向触控金属线203的本体部分均附着在衬底201上,并且,横向触控金属线202中相邻两个第一本体202-1通过金属桥接线202-2连接,使得横向触控金属线202和纵向触控金属线203互不接触,保证了横向触控金属线202和纵向触控金属线203之间的绝缘。
进一步地,为了保证横向触控金属线202和纵向触控金属线203之间的可靠绝缘,如图3A所示,在横向触控金属线202和纵向触控金属线203之间还设置有绝缘层206。其中,绝缘层206具体可以是一层绝缘胶。
在图3A中,平坦化层204上还可以贴附一层保护膜207,作为平坦化层204的保护膜,以防止触控面板的后续生产工艺对平坦化层204造成损伤。
另外,虽然图3A中仅示出了将第一本体202-1的纵截面(第一截面)的形状设置为倒梯形。但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的指导下,也可以仅将第一本体202-1的横截面(第一截面)的形状也设置为倒梯形;或者,将第一本体202-1的纵截面和横截面的形状均设置为倒梯形,以在衬底201的上表面上形成更多的第二截面的形状为正梯形的槽205,使平坦化层204的更多部分能够嵌入槽205中。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槽205的第二截面既可以为槽205的横截面,也可以为槽205的纵截面,并且第二截面垂直于衬底201的上表面。
下面请参考图3B,图3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又一种实施方式的剖视结构示意图。另外,为了便于理解,图3B中所示的触控金属线的剖面图可以理解为是图2中B-B向的剖视图。
如图3B所示,触控面板可以包括:衬底201、横向触控金属线202、纵向触控金属线203和平坦化层204,其中,纵向触控金属线203的纵截面的形状为倒梯形,并且所述纵向触控金属线203附着在衬底201的上表面上,在衬底201的上表面上形成了第二截面的形状为正梯形的槽205;平坦化层204的一部分嵌入槽205中形成嵌入部204-1,并且所述嵌入部204-1充满所述槽205。
在图3B中,槽205可以是位于纵向触控金属线202的左右两侧、衬底201的上表面以上、虚线以下的部分。
在本实施例中,槽205的第二截面为与纵向触控金属线203的纵截面平行的截面。
在图3B中,横向触控金属线202和纵向触控金属线203的本体部分均附着在衬底201上,但是由于剖切位置的关系,使得在图3B中只能观察到横向触控金属线202中连通相邻两个第一本体202-1的金属桥接线202-2。
同图3A,为了保证横向触控金属线202和纵向触控金属线203之间的可靠绝缘,如图3B所示,在横向触控金属线202和纵向触控金属线203之间还设置有绝缘层206。绝缘层206具体可以是一层绝缘胶。
同图3A,在图3B中,平坦化层204上还可以贴附一层保护膜207,作为平坦化层204的保护膜,保护膜207可以防止后续生产工艺中对平坦化层204造成损伤。
另外,虽然图3B中仅示出了将纵向触控金属线203的纵截面的形状设置为倒梯形。但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的指导下,也可以仅将纵向触控金属线203中第二本体203-1的横截面的形状设置为倒梯形;或者,将纵向触控金属线203中第二本体203-1的横截面和纵截面的形状均设置为倒梯形,以在衬底201的上表面上形成更多的第二截面的形状为正梯形的槽205,使平坦化层204的更多部分能够嵌入槽205中,形成更多的嵌入部204-1。
总之,在申请的技术构思的指导下,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组合,得到将横向触控金属线和/或纵向触控金属线的、横截面和/或纵截面的形状设置为倒梯形的多个实施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不难发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由于触控金属线附着在衬底的上表面上,在衬底的上表面形成第二截面的形状为正梯形的槽,因此,当平坦化层的一部分嵌入所述槽中形成嵌入部,并且所述嵌入部充满所述槽时,触控金属线能够起到对平坦化层的固定作用。与现有技术相比,从平坦化层上剥离保护膜时,平坦化层所受到的剥离阻力,除了平坦化层与衬底间的分子间作用力外,还包括第一截面的形状为倒梯形的触控金属线的固定作用力,该固定作用力事实上就是第一截面的形状为倒梯形的触控金属线与衬底间的分子间作用力。这使得平坦化层受到的剥离阻力增大,从而使得剥离保护膜时,平坦化层被同时剥离的可能性降低,提高了触控面板的产品良率。
由于预涂膜(Lamination film,Lami-Film)的粘附力较小,因此,优选的,保护膜具体可以是Lami-Film。使用Lami-Film,一方面可以防止对平坦化层的磨损,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剥离保护膜时平坦化层被剥离的可能性,提高了触控面板的产品良率。这里的预涂膜,一般是指预先在塑料薄膜的一个表面上涂覆一层胶,然后复卷得到的具有单面粘附能力的薄膜材料,属于离型膜的一种。
由于通常会在横向触控金属线和纵向触控金属线之间填充绝缘层,这使得,衬底表面上填充有绝缘层的槽中无法嵌入平坦化层。例如,图3A中位于两个相邻第一本体202-1之间的正梯形的槽205,因填充有绝缘层206,使得平坦化层204无法嵌入该槽205中。因此,能够嵌入平坦化层的槽可以设置在衬底201的上表面的周边区域。
此外,为了使平坦化层能够顺利地嵌入槽中,优选的,平坦化层由具有流动性的原材料制成,比如可以由具有流动性的亚克力或光学胶(Optically Clear Adhesive,OCA)胶涂覆而成。将具有流动性的原材料涂覆在附着有触控金属线的衬底上形成的平坦化层,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风干凝固,最终形成固态的平坦化层。
还有,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触控金属线可以由氧化铟锡、钛、钼、银和铜等导电性能优良的材料制成。优选的,触控金属线由透明的氧化铟锡制成,以保证触控面板的透光性。
同样的,为了保证触控面板的透光性,衬底可以由结构致密、绝缘性能良好的氮化硅、氮氧化硅、和/或氧化硅等材料制成,当然也可以由聚酰亚胺(Polyimide Film,PI)、聚苯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类塑料(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聚对二甲苯等材料,或这些材料合成的复合材料制成。在实际应用中,衬底又可以被称为Buffer Layer,衬底所起的作用可以包括:对触控面板受到的应力进行缓冲、保证触控面板中的触控金属线与待贴合的显示面板之间绝缘,等等。
此外,图3A和图3B所示的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还可以包括:保护膜207,并且保护膜207附着在所述平坦化层204的上表面,以对触控面板进行保护。
下面结合图4A至图4E,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的一种制造过程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4A所示,在衬底201上刻蚀一层横截面的形状为正梯形的光刻胶208。
其次,如图4B所示,在光刻胶208和衬底201的上表面上沉积一层金属薄膜209,并且,使金属薄膜209的厚度小于光刻胶208的厚度。具体可以使用物理气相沉积(physicalvapor deposition,PVD)的方式沉积金属薄膜209。
再次,如图4C所示,使用剥离工艺(Lift-off),去除光刻胶208,与此同时沉积在光刻胶208上的金属薄膜209也会一起被剥离而去除,其中,剥离工艺具体可以是显影工艺。剥离光刻胶208和沉积在光刻胶208上的金属薄膜209之后,在衬底201的上表面上就形成了横截面的形状为倒梯形的横向触控金属线202的第一本体202-1,同时,在衬底201的上表面上形成了横截面的形状为正梯形的槽205,具体可以是图4C中由虚线、第一本体202-1和衬底201的上表面包围的正梯形槽205。
同时,如图4D所示,在制造横向触控金属线202的第一本体202-1的同时,用同样的方式将纵向触控金属线203也沉积在衬底的上表面上。然后,在横向触控金属线202和纵向触控金属线203之间涂覆一层绝缘层206,涂覆好绝缘层206后,将金属桥接线202-2搭接在两个相邻的第一本体202-1之间。
最后,如图4E所示,将具有流动性的平坦化层204的原材料涂覆在整个触控金属线上,以及衬底201上没有沉积触控金属线的部分,并使平坦化层204的一部分嵌入槽205中形成嵌入部204-1,并且所述嵌入部204-1充满所述槽205。涂覆完成后,具有流动性的平坦化层204的原材料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被固化,最终形成部分嵌入至槽205中的固态的平坦化层204。
请参考图5,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该显示装置可以包括:显示面板210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
其中,所述显示面板可以为液晶(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显示面板、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LED)显示面板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等等。
可选地,该显示装置还可以包括基板211,以支撑显示面板210和触控面板。
可选地,该显示装置中的触控面板中,平坦化层204上还可以贴附一层保护膜207,以对触控面板进行保护。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包含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触控面板,因此,与现有技术相比,从平坦化层上剥离保护膜时,平坦化层所受到的剥离阻力,除了平坦化层与衬底间的分子间作用力外,还包括第一截面的形状为倒梯形的触控金属线的固定作用力,该固定作用力事实上就是第一截面的形状为倒梯形的触控金属线与衬底间的分子间作用力。这使得平坦化层受到的剥离阻力增大,从而使得剥离保护膜时,平坦化层被同时剥离的可能性降低,提高了触控面板的产品良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衬底和平坦化层,其中:
所述衬底的上表面附着有触控金属线,至少一部分所述触控金属线的第一截面的形状为倒梯形,以在所述衬底上表面形成第二截面的形状为正梯形的槽;其中,所述第一截面和所述第二截面垂直于所述衬底的上表面;
所述平坦化层的一部分嵌入所述槽中形成嵌入部,并且所述嵌入部充满所述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的上表面附着有横向触控金属线和纵向触控金属线,至少一部分所述横向触控金属线和/或至少一部分所述纵向触控金属线的第一截面的形状为倒梯形,以在所述衬底的上表面形成第二截面的形状为正梯形的槽。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触控金属线和所述纵向触控金属线之间填充有绝缘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槽位于所述衬底的上表面的周边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护膜;所述保护膜附着在所述平坦化层的上表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坦化层由具有流动性的原材料风干凝固形成。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金属线由氧化铟锡、钛、钼、银和铜中的任一种制成。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衬底由氮化硅、氮氧化硅和/或氧化硅制成。
9.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面板和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触控面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为LCD显示面板、LED显示面板和OLED显示面板中的任一种。
CN201721195708.2U 2017-09-18 2017-09-18 一种触控面板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20726434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95708.2U CN207264349U (zh) 2017-09-18 2017-09-18 一种触控面板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195708.2U CN207264349U (zh) 2017-09-18 2017-09-18 一种触控面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264349U true CN207264349U (zh) 2018-04-20

Family

ID=619218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195708.2U Active CN207264349U (zh) 2017-09-18 2017-09-18 一种触控面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264349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20035A (zh) * 2018-06-30 2018-11-30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WO2021027020A1 (zh) * 2019-08-12 2021-02-18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以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13514993A (zh) * 2021-04-20 2021-10-1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20035A (zh) * 2018-06-30 2018-11-30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WO2021027020A1 (zh) * 2019-08-12 2021-02-18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结构、触控显示面板以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13514993A (zh) * 2021-04-20 2021-10-19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514993B (zh) * 2021-04-20 2023-06-0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773206B (zh) 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CN207264349U (zh) 一种触控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3902095B (zh) 触摸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6648207B (zh) 显示装置
CN103996357B (zh) 覆盖视窗和带有覆盖视窗的显示装置
CN104521331B (zh) 柔性显示器
TWI524232B (zh) 觸控面板及其製造方法
CN106773207B (zh) 显示面板的制造方法
JP5838131B2 (ja) タッチオンレンズデバイスを製造するための方法
US20220045135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device
CN104571652B (zh) 触控装置结构
CN110634399B (zh) 一种柔性盖板、柔性显示装置及柔性盖板的制作方法
FR2955575B1 (fr) Substrat verrier revetu d'une couche haut indice sous un revetement electrode et dispositif electroluminescent organique comportant un tel substrat.
TW201312637A (zh) 觸控堆疊結構
WO2020124812A1 (zh) 覆盖窗结构及柔性显示装置
CN107611160A (zh) 柔性触控传感器和柔性触控显示装置
TWM502204U (zh) 觸控裝置
CN111384291B (zh) 具有保护膜的柔性显示设备
CN107450777A (zh) 一种触控基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控面板、显示装置
CN201576268U (zh) 呈弧形曲线的投射电容式触摸屏
TWI566148B (zh) 一種觸控面板及其製作方法
CN206179865U (zh) 柔性衬底、柔性显示基板、显示装置
WO2020118904A1 (zh) 触控面板及其制造方法
KR20150048944A (ko) 유연성 투명전극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9785755B (zh) 柔性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