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217959U - 集成连接器组件及其转接盒和pcb转接板 - Google Patents

集成连接器组件及其转接盒和pcb转接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217959U
CN207217959U CN201721014757.1U CN201721014757U CN207217959U CN 207217959 U CN207217959 U CN 207217959U CN 201721014757 U CN201721014757 U CN 201721014757U CN 207217959 U CN207217959 U CN 20721795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roup
interface
connecting element
lower cover
adapter boar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014757.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洪永炽
游万益
郑义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ltop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Alltop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ltop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Alltop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ltop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Alltop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lltop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014757.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21795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21795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217959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成连接器组件及其转接盒和PCB转接板。所述转接盒用以与两个连接器相连。所述转接盒内形成有收容空间,所述转接盒包括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PCB转接板,所述PCB转接板的其中一侧边上设有第一组连接元件,所述PCB转接板的另一侧边上设有第二组连接元件,所述第一组连接元件与所述第二组连接元件在所述PCB转接板上对应电性连接,且所述第一组连接元件与所述第二组连接元件之间形成一夹角,从而可将两个连接器分别与所述第一组连接元件和第二组连接元件电性连接,继而实现两个连接器之间的信号转接传输。

Description

集成连接器组件及其转接盒和PCB转接板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集成连接器组件,尤其涉及一种具有转接功能的集成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集成连接器组件通常由机壳、收容于机壳内的柔性电路板以及组装至机壳上的电连接器组成,以实现柔性电路板与电连接器之间的信号传输。
目前,信息产业蓬勃发展,计算机的普及率大大提高,各种计算机周边的设备也应运而生。随着电子产业已迈入多元化时代,为了适应电子产业的发展,多元化的电连接器也呼之而出。但,因机壳的插接口呈标准化设置,只能与特定型号的电连接器相匹配,而不能适用多元化的电连接器的插接口,因此,适用范围较窄、不能满足多元化要求,且实用性能不高。
有鉴于此,有必要对现有的集成连接器组件予以改进,以解决上述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PCB转接板,该PCB转接板能够实现两个连接器之间的信号传输,而且结构简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PCB转接板,用以与两个连接器相连,所述PCB转接板的其中一侧边上设有第一组连接元件,所述PCB转接板的另一侧边上设有第二组连接元件,所述第一组连接元件与所述第二组连接元件在所述PCB转接板上对应电性连接,且所述第一组连接元件与所述第二组连接元件之间形成一夹角。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转接盒,该转接盒能够实现两个连接器之间的信号传输,而且结构简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转接盒,用以与两个连接器相连,所述转接盒内形成有收容空间,所述收容空间内收容有前述PCB转接板。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新型的集成连接器组件,该集成连接器组件可实现机壳内电路板或柔性电路板与多元化电连接器之间的信号传输。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成连接器组件,包括机壳和与所述机壳组装配合的连接器模组,所述机壳上开设有机壳口,所述机壳内设有电路板或柔性电路板,所述连接器模组包括:
转接盒,包括上下组装配合的上盖和下盖,所述上盖与下盖组合形成一收容空间,所述下盖的相邻两侧边开设有第一插接口和第二插接口;
第一连接器,其一端自所述第一插接口插入所述收容空间、另一端自所述机壳口插入所述机壳并与所述电路板或柔性电路板电性连接;
第二连接器,自所述第二插接口插入所述收容空间;
其中,所述转接盒为前述转接盒。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通过在PCB转接板的其中两侧边上分别设置第一组连接元件和第二组连接元件,同时,将所述第一组连接元件和第二组连接元件设置为在所述PCB转接板上对应电性连接,从而可将两个连接器分别与所述第一组连接元件和第二组连接元件电性连接,继而实现两个连接器之间的信号传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集成连接器组件的部分分解图。
图2是图1中转接盒的分解图。
图3是图1中第一连接器的第一实施方式分解图。
图4是图3所示第一连接器的另一视角分解图。
图5是图3所示第一连接器处于固定位置时推锁机构、绝缘本体及塑胶外壳之间相互配合的剖视图。
图6是图3所示第一连接器处于固定位置时与柔性电路板相配合的剖视图,显示端子的抵接臂与柔性电路板抵接。
图7是图1中第一连接器的第二实施方式分解图。
图8是图7所示第一连接器的另一视角分解图。
图9是图8中绝缘本体的另一视角立体图。
图10是图7中推锁机构与绝缘本体及金属外壳相互组装配合的立体图。
图11是图1中板端连接器的分解图。
图12是图11所示板端连接器的另一视角分解图。
图13是图1中线端连接器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描述。
请参阅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集成连接器组件1,所述集成连接器组件1包括机壳100(或电子设备)和与所述机壳100组装配合的连接器模组。所述连接器模组包括转接盒200和分别与所述转接盒200电性连接的第一连接器300和第二连接器400。
所述机壳100内设有收容腔,且所述收容腔朝向所述机壳100的一侧边开口,以形成机壳口10。所述收容腔内收容有柔性电路板11,且所述柔性电路板11固定在所述收容腔内。所述第一连接器300的一端与所述转接盒200电性连接、另一端自所述机壳口10插入所述收容腔内并与所述柔性电路板11电性连接。当然,一方面所述柔性电路板11也可替换为PCB板,另一方面所述柔性电路板11或PCB板也可设置为不固定,只要能够实现与第一连接器300的电性连接即可,于此不予限制。
请参阅图2与图3所示,所述转接盒200包括上下组装配合的上盖20和下盖21,所述上盖20与下盖21组合形成一收容空间(未标号)。所述转接盒200还包括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的PCB转接板22,所述PCB转接板22的其中一侧边上设有第一组连接元件221,所述PCB转接板22的另一侧边上设有第二组连接元件225,所述第一组连接元件221与所述第二组连接元件225在所述PCB转接板22上对应电性连接,且所述第一组连接元件221与所述第二组连接元件225之间形成一夹角。
具体来讲,所述第一组连接元件221与所述第二组连接元件225分别设置在所述PCB转接板22的相邻两侧边上,且所述第一组连接元件221与所述第二组连接元件225之间形成90°的夹角。进一步地,所述第一组连接元件221和第二组连接元件225均为开设在所述PCB转接板22上的焊孔,以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器300和第二连接器400焊接固定,实现所述第一连接器300与第二连接器400之间的信号转接。
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组连接元件221与第二组连接元件225还可由其它形式形成(如SMT或through hole),只要能够与对应的第一连接器300和第二连接器400实现电性连接即可;另外,所述第一组连接元件221与第二组连接元件225之间也可呈其它角度设置(如锐角或钝角),只要能够实现第一连接器300与第二连接器400之间的信号转接即可。
所述PCB转接板22的其中三个侧边的边缘开设有第一开口222,所述下盖21的其中三个侧边的边缘对应突设有卡持块211,且在所述PCB转接板22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时,所述卡持块211限位于所述第一开口222内,以限制所述PCB转接板22发生位移。
所述上盖20与所述下盖21通过螺丝23固定连接,且所述上盖20、下盖21及PCB转接板22上分别开设有供螺丝23穿过的螺孔24,所述螺孔24设置有两个,且在所述上盖20、下盖21及PCB转接板22上均呈对角线设置,以保证上盖20、下盖21及PCB转接板22之间的组装稳定性较好。
所述下盖21上开设有供所述第一连接器300插入的第一插接口212和供所述第二连接器400插入的第二插接口213,且所述第一插接口212和第二插接口213分别设置在所述下盖21的相邻两侧边上。所述PCB转接板22遮盖所述第一插接口212和所述第二插接口213,且所述第一组连接元件221和第二组连接元件225分别与所述第一插接口212和第二插接口213相对应设置,以便所述第一连接器300和第二连接器400自所述第一插接口212和第二插接口213分别与所述PCB转接板22焊接固定。
所述第一插接口212与所述第二插接口213在相互垂直的两个平面内延伸且延伸方向相互垂直,具体来讲,所述第一插接口212在所述下盖21的一侧边沿上盖20与下盖21的组装方向贯穿所述下盖21设置,所述第二插接口213自所述下盖21的另一侧边向内凹陷形成,且所述第二插接口213同时朝向所述收容空间一侧开口,如此设置,使得所述第一连接器300与第二连接器400之间具有两个90°转角,方便转接。
所述下盖21内还凹设有供收容内密封圈25的第一密封槽214,所述第一密封槽214与所述收容空间相连通并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一插接口212的外侧,以将所述第一连接器300与所述下盖21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所述下盖21的侧壁外部还凹设有供收容外密封圈26的第二密封槽215,所述第二密封槽215位于所述收容空间的外部并形成于所述第一插接口212的外侧,以密封所述下盖21、第一连接器300及机壳100之间的间隙。
所述下盖21上还凹设有与所述收容空间相连通的若干散热孔216,该些散热孔216呈盲孔状设置且具有一定的深度,从而在PCB转接板22与第一连接器300和第二连接器400电性连接时,可将PCB转接板22产生的热量散发出去,不仅能够保证电性连接的稳定性,而且还能延长PCB转接板22的使用寿命。另外,所述散热孔216同时还能起到逃料的作用,从而降低所述下盖21的制造成本。
请参阅图3至图6并结合图1与图2所示,为所述第一连接器300的第一实施方式分解图。所述第一连接器300的一端自所述第一插接口212插入所述收容空间内并与所述PCB转接板22焊接固定、另一端收容于所述机壳100并与所述柔性电路板11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器300包括绝缘本体30、固定于所述绝缘本体30内的端子模组31以及遮罩在所述绝缘本体30外侧的塑胶外壳32。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绝缘本体30与前述转接盒200的下盖21一体成型设置,以保证第一连接器300能够稳定的从所述机壳口10插入所述机壳100的收容腔内与所述柔性电路板11电性连接;当然,在其它实施方式中,所述绝缘本体30也可单独设置。
所述绝缘本体30呈矩形状设置,且具有突伸超出下盖21的对接部301和前后(即上盖20与下盖21的组装方向)贯穿绝缘本体30以供收容端子模组31的端子槽302。所述对接部301呈矩形状设置,且其外侧壁上凹设有凹口303;所述对接部301的外侧壁包括顶壁304、与顶壁304相对设置的底壁305以及自顶壁304的两端垂直向下延伸的左侧壁306和右侧壁307,本实施例中,所述顶壁304、左侧壁306及右侧壁307上均凹设有所述凹口303。
所述端子模组31收容于端子槽302,并包括端子310和注塑成型在端子310外侧的塑胶体311。所述端子310具有突伸超出塑胶体311一端的抵接臂3101和突伸超出塑胶体311另一端的焊接部3102,所述焊接部3102呈针状设置并排布成一排,以与PCB转接板22上的第一组连接元件221焊接固定。
所述塑胶体311包括靠近抵接臂3101一侧的前端部3111和靠近焊接部3102一侧的后端部3112,且所述后端部3112的厚度大于所述前端部3111的厚度。所述前端部3111的后端、与后端部3112相连接处凹设有缺陷部3113,所述内密封圈25限位于所述缺陷部3113内并与所述第一密封槽214的内壁面相抵接,所述塑胶体311的后端部3112同时收容于所述第一密封槽214,并将所述内密封圈25限位在所述第一密封槽214的内壁面与所述后端部3112之间,以此实现塑胶体311与绝缘本体30(即下盖21)之间的密封。
所述后端部3112上还突设有第一导引柱3114,且所述第一导引柱3114朝向所述转接盒200的收容空间内突伸,所述PCB转接板22上对应开设有第二开口223,从而可通过所述第一导引柱3114收容于所述第二开口223,实现所述端子模组31与所述PCB转接板22之间的稳定连接,继而保证所述端子310与所述PCB转接板22之间的焊接稳定性。
所述塑胶外壳32套设在所述绝缘本体30的外侧,且所述塑胶外壳32的外侧壁上对应设有弹性悬伸的弹性臂321,所述弹性臂321的末端设有倒勾322,从而在所述塑胶外壳32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30的外侧时,可通过所述倒勾322与所述凹口303内侧壁的相互扣合,实现所述绝缘本体30与所述塑胶外壳32的稳定性连接。
所述弹性臂321包括与所述塑胶外壳32的外侧壁相连的固定部3211、自所述固定部3211一端向外延伸的扣持部3212以及自所述固定部3211另一端向外延伸的按压部3213。所述固定部3211与所述塑胶外壳32一体设置;所述倒勾322设于所述扣持部3212的末端,且朝向所述塑胶外壳32的内部突伸;所述按压部3213延伸超出所述塑胶外壳32的外侧壁边缘并悬伸于所述塑胶外壳32外侧壁的外部,从而在按压所述按压部3213时,可带动所述扣持部3212弹性旋转,继而使所述倒勾322脱离所述凹口303。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塑胶外壳32呈矩形结构设置,且所述塑胶外壳32的其中三个外侧壁上均设有所述弹性臂321,从而在组装所述塑胶外壳32与所述绝缘本体30时,可借助所述弹性臂321上的倒勾322突伸入所述凹口303并与所述凹口303的内壁面相扣持,实现所述塑胶外壳32与所述绝缘本体30的扣合连接;在将所述塑胶外壳32从所述绝缘本体30上拆除时,只需按压所述按压部3213,使所述倒勾322脱离所述凹口303即可。
所述塑胶外壳32的后端(靠近所述倒勾322一端)两侧分别设有向外突伸的突伸部326,所述突伸部326沿所述端子310的排列方向(即左右方向)向外突伸,并使得所述塑胶外壳32在端子310排列方向上的长度大于所述对接部301在端子310排列方向上的长度。
在组装所述第一连接器300和所述机壳100时,因为在端子310排列方向上,对接部301的尺寸略小于机壳口10的尺寸、塑胶外壳32的尺寸大于机壳口10的尺寸,从而在组装时需要先将绝缘本体30的对接部301自机壳口10插入机壳100内,之后再在机壳100内将塑胶外壳32与绝缘本体30的对接部301锁扣固定。另外,所述突伸部326的设置,可在塑胶外壳32组装完成后,将机壳100的一侧壁限位在绝缘本体30(即下盖21)与塑胶外壳32的突伸部326之间,从而可防止绝缘本体30脱离机壳100,达到绝缘本体30、机壳100及塑胶外壳32相互之间稳固连接的目的。
所述第一连接器300还包括可拆卸式安装于所述绝缘本体30并可相对所述绝缘本体30进行位移的推锁机构33,所述推锁机构33具有用以收容所述抵接臂3101的端子收容部331、与所述端子收容部331相连通的板收容部332以及设于所述端子收容部331一侧的抵压结构333。所述板收容部332用于收容所述柔性电路板11,且所述板收容部332与所述端子收容部331在所述推锁机构33的厚度方向上上下设置,从而可使得所述端子310的抵接臂3101与所述柔性电路板11在所述推锁机构33内部实现电性连接。
所述抵接臂3101具有接触部3103和位于所述接触部3103前方的抵压部3104,所述接触部3103相较所述塑胶体311的延伸平面呈圆弧状突起设置,所述抵压部3104在所述抵接臂3101的末端呈下凹的圆弧角设置,且所述抵压部3104相较所述接触部3103远离所述板收容部332、并在所述推锁机构33固定至绝缘本体30后与所述抵压结构333相抵持。此处“所述抵压部3104相较所述接触部3103远离所述板收容部332设置”是指:因所述板收容部332与所述端子收容部331在所述推锁机构33的厚度方向上上下设置,且板收容部332位于上方、端子收容部331位于下方,故形成了接触部3103靠近板收容部332设置、抵压部3104远离板收容部332设置。
所述推锁机构33的两侧设有锁扣臂334,所述锁扣臂334包括与所述推锁机构33相连的连接部3341和与所述连接部3341相连并悬伸于所述端子收容部331两侧的扣持臂3342,所述扣持臂3342的末端设有卡爪3343,所述扣持臂3342上还突设有位于所述卡爪3343与所述连接部3341之间的卡勾3344。所述绝缘本体30的两侧设有供收容所述锁扣臂334的滑道308,所述卡爪3343收容于所述滑道308。该两个滑道308分布在所述对接部301的左右两端,且分别自所述对接部301的前端面向后凹陷形成。定义所述滑道308的两端分别为预定位位置和固定位置,所述推锁机构33与所述滑道308相互配合,使得所述推锁机构33在预定位位置和固定位置之间发生位移,当所述推锁机构33处于固定位置时,所述柔性电路板11与所述端子310电性连接。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滑道308呈盲槽状(即一端呈开放式、另一端呈封闭式)设置。所述滑道308的内壁上突设有止挡块309,且所述止挡块309设置在所述滑道308的预定位位置处,从而在所述卡爪3343与所述止挡块309扣持时,可在所述推锁机构33未到达固定位置时,防止所述推锁机构33整体脱离所述绝缘本体30,而在所述卡勾3344与所述止挡块309扣持时,可在所述推锁机构33到达固定位置后,限制所述推锁机构33在所述收容槽308内发生位移,以防所述推锁机构33退出。
因此,可以总结为:所述推锁机构33的预定位位置为锁扣臂334伸入所述滑道308内,且所述卡爪3343与所述止挡块309相互扣持固定的位置;所述推锁机构33的固定位置为锁扣臂334伸入所述滑道308内,且所述卡勾3344与所述止挡块309相互扣持固定的位置;从而,相对于所述滑道308而言,所述预定位位置位于所述固定位置的前方,并且在所述推锁机构33处于预定位位置时,所述抵压部3104的自由末端伸入所述端子收容部331的后端,所述抵压结构333与所述抵压部3104相对应而处于未抵压状态、所述接触部3103与所述柔性电路板11亦相对应而处于未抵接状态;在所述推锁机构33处于固定位置时,所述抵压结构333抵压所述抵压部3104、所述接触部3103突伸入所述板收容部332内并与所述柔性电路板11抵紧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虽然所述滑道308设置在所述对接部301的左右两端,但并不开口于所述对接部301的左侧壁306和右侧壁307。所述滑道308同时开口于所述对接部301的顶壁304和底壁305,从而可通过观察卡爪3343(或卡勾3344)与止挡块309之间的位置关系,来确认推锁机构33是否处于固定位置。所述止挡块309设置在所述滑道308内靠近对接部301前端面的位置处,且所述止挡块309与所述卡爪3343之间为平面止挡,所述止挡块309与所述卡勾3344之间为斜面止挡。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推锁机构33为一体成型的结构件,且整体大致呈一矩形状块,所述端子收容部331和板收容部332均前后贯穿所述推锁机构33、且在所述推锁机构33内上下设置,以方便端子310的抵接臂3101和柔性电路板11分别自前向后或自后向前安装。所述推锁机构33的抵压结构333包括自所述端子收容部331的内侧壁朝向所述板收容部332方向倾斜延伸的倾斜壁3331和自所述倾斜壁3331向前水平延伸的抵压壁3332,从而,当所述推锁机构33自预定位位置朝向固定位置移动时,所述抵压部3104沿着所述倾斜壁3331移动并带动所述接触部3103朝向所述板收容部332方向移动,直至所述抵压部3104定位于所述抵压壁3332上、所述接触部3103突伸入所述板收容部332内并与所述柔性电路板11保持抵接的状态。
所述推锁机构33包括形成所述板收容部332的舌板335和弹性悬伸于所述舌板335两侧的限位臂336,所述限位臂336的末端突设有扣合块3361,从而在柔性电路板11收容并固定于所述板收容部332内时,所述扣合块3361与柔性电路板11上的凹陷部111相扣合,进而防止柔性电路板11从板收容部332内退出。当然,在柔性电路板11与推锁机构33之间未固定时,柔性电路板11可相对于所述推锁机构33在板收容部332内自由进出。
通过对推锁机构33的上述设置,使得柔性电路板11插装方便,即:先将推锁机构33预定位至预定位位置,并使得所述锁扣臂334伸入所述滑道308内、所述卡爪3343与所述止挡块309相互扣持固定、所述抵压部3104的自由末端伸入所述端子收容部331的后端、所述抵压结构333与所述抵压部3104相对应而处于未抵压状态;此时可使柔性电路板11自推锁机构33的前方向后经过板收容部332而伸入至端子310的接触部3103位置处,使得柔性电路板11上的金手指(未图示)与所述接触部3103相对应而处于未抵接状态;待柔性电路板11插装完成后,仅需将推锁机构33自预定位位置朝向固定位置移动,即可通过抵压结构333与抵压部3104的配合而实现接触部3103与柔性电路板11上金手指的抵紧连接,并且通过卡勾3344与止挡块309的相互扣持而将推锁机构33保持在固定位置处,同时通过扣合块3361与柔性电路板11上的凹陷部111相扣合而防止柔性电路板11在板收容部332内移动。
因本实用新型中柔性电路板11是固定在机壳100内的,故在插装柔性电路板11时可实现自由状态进出推锁机构33,直到将推锁机构33移动到固定位置后,才会实现推锁机构33与柔性电路板11的固定;当然,在柔性电路板11处于不固定状态时,也可先将柔性电路板11与推锁机构33固定为一体,然后再推动推锁机构33,使柔性电路板11与推锁机构33一起移动,直到将推锁机构33移动至固定位置。
本实用新型通过推锁机构33与绝缘本体30上滑道308的配合设置,使得柔性电路板11与端子310的抵接臂3101之间无需焊接,即可实现紧密接触,即形成稳固的电性连接,并且整体结构设置简单,安装定位均非常方便。
请参阅图7与图8所示,为所述第一连接器300’的第二实施方式分解图。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连接器300’与所述第一连接器300的结构基本相同,主要区别特征在于:本实施方式中,遮罩在所述绝缘本体30’外侧的是金属外壳32’,且所述金属外壳32’与所述绝缘本体30’之间相互配合的结构、所述绝缘本体30’与所述端子模组31’之间相互配合的结构、所述推锁机构33’与所述绝缘本体30’之间相互配合的结构以及所述金属外壳32’与所述机壳100相互配合的结构均不同,以下说明书部分将对该些不同特征作详细说明,其他相同特征不再赘述。
请参阅图7至图10所示,所述绝缘本体30’的顶壁304’和底壁(未标号)上凹设有所述凹口303’,金属外壳32’套设在绝缘本体30’的外侧,且金属外壳32’的外侧壁上对应设有弹性悬伸的第一弹片323,所述第一弹片323沿与金属外壳32’安装方向相反的方向延伸,从而在金属外壳32’套设于绝缘本体30’外侧时,可通过第一弹片323的末端与凹口303’的内壁面相抵持,而限制金属外壳32’脱离绝缘本体30’。
所述绝缘本体30’内开设有供收容所述塑胶体311’的塑胶槽3021和供收容所述端子310’的抵接臂3101’的端子凹槽3022,所述塑胶槽3021与所述端子凹槽3022组合形成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端子槽302。所述塑胶体311’前端部3111’的两侧设有沿所述端子310’排列方向向外突伸的扣合块3115,所述塑胶槽3021的两端内侧壁上对应突设有抵接块3023,以在所述前端部3111’收容于所述塑胶槽3021内时,所述扣合块3115与所述抵接块3023相互抵接扣合。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塑胶体311’的前端部3111’呈凸字型设置,所述塑胶槽3021亦对应呈凸字型设置,以此实现防呆的作用。
所述抵接臂3101’的靠近所述前端部3111’的一侧设有向外突伸的端子凸块3105,所述端子凹槽3022内形成有供收容所述端子凸块3105的凹槽3024,且所述凹槽3024形成于所述端子凹槽3022的底部;从而可通过所述扣合块3115与所述抵接块3023的相互抵接扣合以及所述端子凸块3105与所述凹槽3024的相互配合,可限制所述塑胶体311’在所述塑胶槽3021内发生位移,同时限制所述抵接臂3101’在所述端子凹槽3022内发生位移。
所述推锁机构33’的两侧设有锁扣臂334’,所述锁扣臂334’的一端与所述推锁机构33’相连、另一端悬伸于所述端子收容部331’的两侧,所述卡爪3343’设置在所述锁扣臂334’的末端并朝远离所述端子收容部331’的方向突伸。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滑道呈窗口槽状(即通孔状)设置,具体来讲,所述滑道包括开设在所述绝缘本体30’上供收容所述锁扣臂334’的收容槽308’和开设在所述金属外壳32’上供收容所述卡爪3343’的开槽324,且在所述金属外壳32’套设于所述绝缘本体30’外侧时,所述锁扣臂334’收容于所述收容槽308’,所述卡爪3343’突伸并限位收容于所述开槽324。当然,因所述卡爪3343’只在所述开槽324内发生位移,从而所述滑道也可单独指所述开槽324。
需要注意的是:本实施方式中,所述两个收容槽308’分别自所述绝缘本体30’的左侧壁(未标号)和右侧壁307’向内凹陷形成,且所述收容槽308’的内壁上未设置前述止挡块309,从而在所述收容槽308’与所述开槽324的配合作用下,可限制所述锁扣臂334’在所述收容槽308’内发生位移,同时限制所述卡爪3343’在所述开槽324内发生位移。
相应地,本实施方式中,当所述推锁机构33’处于预定位位置时,所述锁扣臂334’收容于所述收容槽308’,且所述卡爪3343’位于所述开槽324最前端的位置;当所述推锁机构33’处于固定位置时,所述锁扣臂334’收容于所述收容槽308’,且所述卡爪3343’位于所述开槽324最后方的位置;且当所述推锁机构33’在预定位位置和固定位置之间发生位移时,所述锁扣臂334’相对于所述绝缘本体30’沿所述收容槽308’滑动,所述卡爪3343’相对于所述金属外壳32’沿所述开槽324滑动。
所述推锁机构33’的前端(远离所述卡爪3343’的一侧)两侧还凹设有勾合部337,所述勾合部337用于在退出所述推锁机构33’时,方便手指勾合,从而实现人工退出。
本实施方式中,因所述推锁机构33’和滑道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故在插装柔性电路板11时,先将推锁机构33’预定位至预定位位置,并使得所述锁扣臂334’伸入所述收容槽308’内、所述卡爪3343’位于所述开槽324最前端的位置、所述抵压部3104的自由末端伸入所述端子收容部331’的后端、所述抵压结构333与所述抵压部3104相对应而处于未抵压状态;然后,使柔性电路板11自推锁机构33’的前方向后经过板收容部332而伸入至端子310’的接触部3103位置处,使得柔性电路板11上的金手指与所述接触部3103相对应而处于未抵接状态;最后,在柔性电路板11插装完成后,将推锁机构33’自预定位位置朝向固定位置移动,即可通过抵压结构333与抵压部3104的配合而实现接触部3103与柔性电路板11上金手指的抵紧连接。
本实用新型通过推锁机构33’与绝缘本体30’上收容槽308’及金属外壳32’上开槽324之间的相互配合设置,使得柔性电路板11与端子310’的抵接臂3101’之间无需焊接,即可实现紧密接触,即形成稳固的电性连接,并且整体结构设置简单,安装定位均非常方便。
所述端子收容部331’的底端外侧壁上凹设有凹陷槽3311,所述金属外壳32’的底端外侧壁上对应设有第二弹片325,且所述第二弹片325沿所述金属外壳32’的安装方向延伸,以在所述金属外壳32’套设于所述推锁机构33’外侧时,所述第二弹片325限位于所述凹陷槽3311内,从而实现所述金属外壳32’与所述推锁机构33’之间的限位。
所述金属外壳32’的外侧壁上还设有第三弹片327,且所述第三弹片327在所述金属外壳32’的安装方向上朝向所述金属外壳32’的外部突出并延伸。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金属外壳32’的上、下、左、右四个侧壁上均设有所述第三弹片327,从而在将所述第一连接器300’与所述机壳100组装时,可通过所述第三弹片327与所述机壳100内壁面的相互抵持,防止所述金属外壳32’脱离所述机壳100,达到金属外壳32’与机壳100稳固连接的目的。
请参阅图1所示,所述第二连接器400的一端自所述第二插接口213插入所述收容空间内并与所述PCB转接板22焊接固定、另一端突伸出所述转接盒200。所述第二连接器400包括板端连接器500和与所述板端连接器500相对接配合的线端连接器600。
请参阅图11与图12并结合图2所示,所述板端连接器500自所述第二插接口213插入所述收容空间内并与所述PCB转接板22焊接固定,所述板端连接器500包括塑胶本体50和收容于所述塑胶本体50内的导电端子51。所述塑胶本体50呈矩形状设置并设有供收容线端连接器600的对接空间52。
所述导电端子51固定于所述塑胶本体50内,并包括基部511、自所述基部511一端向外延伸的抵接部512及自所述基部511另一端向外延伸的焊脚513。所述抵接部512与所述基部511在同一平面内延伸、所述焊脚513自所述基部511的另一端垂直向下延伸,以使得所述导电端子51呈L型设置。所述抵接部512呈针状设置并突伸入所述对接空间52内,以与所述线端连接器600相对接;所述基部511与所述塑胶本体50相固定;所述焊脚513突伸超出所述塑胶本体50并呈两排设置,以与所述PCB转接板22上的第二组连接元件225焊接。
所述塑胶本体50的后端底部设有第二导引柱501,且所述第二导引柱501朝向所述转接盒200的收容空间内突伸,所述PCB转接板22上对应开设有第三开口224,从而可通过所述第二导引柱501收容于所述第三开口224,实现所述导电端子51与所述PCB转接板22之间的稳定连接,继而保证所述导电端子51的焊脚513与所述PCB转接板22之间的焊接稳定性。
所述塑胶本体50的后端还设有耳部502,所述耳部502自所述塑胶本体50的侧壁向外突伸形成,所述耳部502上开设有耳孔503,且所述耳孔503位于所述第二导引柱501的旁侧。在所述塑胶本体50与所述转接盒200相组装时,所述耳孔503用于供螺丝23穿过,继而实现所述板端连接器500与所述转接盒200的组装固定。
请参阅图13并结合图11所示,所述线端连接器600包括对接本体60、收容在所述对接本体60内的对接端子61以及收容在所述对接本体60内以对所述对接端子61进行限位的限位件62。所述对接本体60收容于所述对接空间52,并开设有供收容所述对接端子61的对接槽601,所述对接槽601前后贯穿所述对接本体60设置。所述对接端子61收容于所述对接槽601内,并包括限位部611、自所述限位部611一端向外延伸的插接部612以及自所述限位部611另一端向外延伸的线缆结合部613。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二连接器400由板端连接器500和线端连接器600组成,以与第一连接器300进行信号的转接传输;当然,所述第二连接器400也可为其它连接器,只要能够与所述转接盒200相匹配,继而实现与第一连接器300的信号转接传输即可。
在组装本实用新型的集成连接器组件1时,主要包括三大步骤:一、先将第一连接器300和板端连接器500分别与转接盒200组装固定;二、将第一连接器300与机壳100组装固定;三、将线端连接器600与板端连接器500插接配合。
一、在组装固定第一连接器300、板端连接器500及转接盒200时,首先,将第一连接器300的端子310的焊接部3102和板端连接器500的导电端子51的焊脚513分别与PCB转接板22上的第一组连接元件221和第二组连接元件225对应焊接固定;然后,将第一连接器300的端子模组31组装至绝缘本体30(本实用新型中下盖21与绝缘本体30一体设置)的端子槽302内,并使得内密封圈25限位在第一密封槽214内,同时使板端连接器500自第二插接口213插入所述收容空间内、PCB转接板22限位固定在收容空间内;最后,利用螺丝23依次穿过上盖20、PCB转接板22及下盖21上的螺孔24以及板端连接器500上的耳孔503,将上盖20与下盖21固定连接,继而实现第一连接器300、板端连接器500及转接盒200的组装固定。
二、对于第一连接器300的第一实施方式而言,在将第一连接器300与机壳100组装固定时,首先,将推锁机构33自对接部301的前端面由前向后组装至绝缘本体30的预定位位置处;然后,将组装好的绝缘本体30自所述机壳口10插入所述收容腔内,并使得外密封圈26的一端与第二密封槽215相贴合、另一端与机壳100的外壁面相贴合,以此实现下盖21与机壳100之间的密封性;最后,在机壳100内部将所述塑胶外壳32组装至绝缘本体30的外侧,并使得塑胶外壳32外侧壁上的弹性臂321与绝缘本体30外侧壁上的凹口303相互扣合、所述机壳100的一侧壁限位在绝缘本体30与塑胶外壳32的突伸部326之间,以此实现绝缘本体30、机壳100及塑胶外壳32之间的稳定连接。
对于第一连接器300’的第二实施方式而言,将所述第一连接器300’组装至机壳100的方式与前述第一连接器300的组装方式相类似,区别仅在于:本实施方式中,先将所述金属外壳32’与所述绝缘本体30’组装固定,并使得所述金属外壳32’外侧壁上的第一弹片323的末端与所述绝缘本体30’外侧壁上的凹口303’的内壁面相抵持;然后,再将推锁机构33’组装至预定位位置处;最后,将第一连接器300’整体组装入机壳100内,并使得金属外壳32’外侧壁上的第三弹片327与机壳100的内壁面相抵持,以此实现绝缘本体30’、机壳100及金属外壳32’之间的稳定连接。当然,根据实际情况,也可先将推锁机构33’与金属外壳32’组装,然后再一起与绝缘本体30’组装固定。
三、将线端连接器600与板端连接器500插接配合。因本实用新型中第二连接器400由板端连接器500和线端连接器600组成,故形成了该第三步;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连接器400可仅由一个连接器组成,此时该第三步可省略。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集成连接器组件1,一方面,通过在转接盒200的收容空间内设置PCB转接板22,且在PCB转接板22的相邻两侧边上分别设置第一组连接元件221和第二组连接元件225,同时,将所述第一组连接元件221和第二组连接元件225设置为在所述PCB转接板22上对应电性连接,从而可将第一连接器300和第二连接器400分别与所述第一组连接元件221和第二组连接元件225电性连接,继而实现第一连接器300与第二连接器400之间的信号转接传输。
另一方面,对于第一连接器300的第一实施方式而言,通过绝缘本体30与塑胶外壳32的配合设置,使得所述绝缘本体30与所述塑胶外壳32之间连接稳定;同时,通过推锁机构33与绝缘本体30上滑道308之间的相互配合设置,使得柔性电路板11与端子310的抵接臂3101之间无需焊接,即可实现紧密接触,即形成稳固的电性连接,并且整体结构设置简单,安装定位均非常方便。
又一方面,对于第一连接器300’的第二实施方式而言,通过绝缘本体30’与金属外壳32’的配合设置,使得所述绝缘本体30’与所述金属外壳32’之间连接稳定;另一方面,通过推锁机构33’、绝缘本体30’上收容槽308’及金属外壳32’上开槽324之间的相互配合设置,使得柔性电路板11与端子310’的抵接臂3101’之间无需焊接,即可实现紧密接触,即形成稳固的电性连接,并且整体结构设置简单,安装定位均非常方便。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PCB转接板,用以与两个连接器相连,其特征在于:所述PCB转接板的其中一侧边上设有第一组连接元件,所述PCB转接板的另一侧边上设有第二组连接元件,所述第一组连接元件与所述第二组连接元件在所述PCB转接板上对应电性连接,且所述第一组连接元件与所述第二组连接元件之间形成一夹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CB转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连接元件和第二组连接元件均为开设在所述PCB转接板上的焊孔,以分别与两个连接器焊接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PCB转接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连接元件与所述第二组连接元件分别设置在所述PCB转接板的相邻两侧边上,且所述第一组连接元件与所述第二组连接元件之间形成90°的夹角。
4.一种转接盒,用以与两个连接器相连,所述转接盒内形成有收容空间,其特征在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收容有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PCB转接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接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盒包括上下组装配合的上盖和下盖,所述收容空间形成于所述上盖与下盖之间,所述PCB转接板的侧边边缘开设有第一开口,所述下盖的侧边边缘对应突设有卡持块,且在所述PCB转接板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时,所述卡持块限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接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上开设有供两个连接器插入的第一插接口和第二插接口,所述第一插接口与所述第二插接口也分别开设在所述下盖的相邻两侧边上,所述第一插接口与所述第二插接口在相互垂直的两个平面内延伸且延伸方向相互垂直,所述第一组连接元件和第二组连接元件分别与所述第一插接口和第二插接口相对应设置,以使得两个连接器之间具有两个90°转角。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转接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插接口在所述下盖的一侧边沿上盖与下盖的组装方向贯穿所述下盖设置,所述第二插接口自所述下盖的另一侧边向内凹陷形成,且所述第二插接口同时朝向所述收容空间一侧开口。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接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内还凹设有供收容内密封圈的第一密封槽,所述第一密封槽与所述收容空间相连通并环绕设置于所述第一插接口的外侧,以对收容于第一插接口内的连接器与所述下盖之间的间隙进行密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转接盒,其特征在于:所述下盖的侧壁外部还凹设有供收容外密封圈的第二密封槽,所述第二密封槽位于所述收容空间的外部并形成于所述第一插接口的外侧。
10.一种集成连接器组件,包括机壳和与所述机壳组装配合的连接器模组,所述机壳上开设有机壳口,所述机壳内设有电路板或柔性电路板,所述连接器模组包括:
转接盒,包括上下组装配合的上盖和下盖,所述上盖与下盖组合形成一收容空间,所述下盖的相邻两侧边开设有第一插接口和第二插接口;
第一连接器,其一端自所述第一插接口插入所述收容空间、另一端自所述机壳口插入所述机壳并与所述电路板或柔性电路板电性连接;
第二连接器,自所述第二插接口插入所述收容空间;
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盒为权利要求4-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转接盒。
CN201721014757.1U 2017-08-14 2017-08-14 集成连接器组件及其转接盒和pcb转接板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21795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14757.1U CN207217959U (zh) 2017-08-14 2017-08-14 集成连接器组件及其转接盒和pcb转接板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014757.1U CN207217959U (zh) 2017-08-14 2017-08-14 集成连接器组件及其转接盒和pcb转接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217959U true CN207217959U (zh) 2018-04-10

Family

ID=618191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014757.1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7217959U (zh) 2017-08-14 2017-08-14 集成连接器组件及其转接盒和pcb转接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217959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01115A (zh) * 2018-04-25 2019-11-01 西门子股份公司 背板和其制造方法
CN112601408A (zh) * 2020-12-25 2021-04-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器盒、控制器及ecas气动系统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401115A (zh) * 2018-04-25 2019-11-01 西门子股份公司 背板和其制造方法
CN112601408A (zh) * 2020-12-25 2021-04-0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器盒、控制器及ecas气动系统
CN112601408B (zh) * 2020-12-25 2023-08-2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器盒、控制器及ecas气动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50968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detachable cover
CN102723641B (zh) 防呆型电连接器
CN206727323U (zh) 电连接器组件
WO2015196994A1 (zh) 一种线缆电连接器、板端电连接器及其电连接器组合
CN201498668U (zh) 电连接器
CN105514703B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合
CN207217959U (zh) 集成连接器组件及其转接盒和pcb转接板
CN207217873U (zh) 集成连接器组件及其电连接器
CN110380285A (zh) 顶部装载的电子连接系统
CN101325299B (zh) 电连接器
CN107706682A (zh) 集成连接器组件及其转接盒和pcb转接板
CN201868657U (zh) 电连接器
TWM249341U (en) Modular jack
CN107528163A (zh) 集成连接器组件及其电连接器
CN107706617A (zh) 集成连接器组件及其电连接器
CN207217874U (zh) 集成连接器组件及其电连接器
CN207217910U (zh) 电连接器
CN201069843Y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TWM323131U (en) Electrical card connector
CN107681359A (zh) 电连接器
CN105337124A (zh) 二合一电连接器
CN107317161A (zh) 集成连接器组件及其连接器组合
CN208093853U (zh) 插座连接器与插头连接器
CN208093865U (zh) 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及线缆连接器组件
CN104518327B (zh) 插座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410

Termination date: 2021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