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208309U - 一种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的转向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的转向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208309U
CN207208309U CN201721227932.5U CN201721227932U CN207208309U CN 207208309 U CN207208309 U CN 207208309U CN 201721227932 U CN201721227932 U CN 201721227932U CN 207208309 U CN207208309 U CN 2072083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rection section
motorcycle
electric car
swing arm
ho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22793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菊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aizhou Doufeng Vehicle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72122793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2083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2083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2083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eering Devices For Bicycles And Motorcycl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车、摩托车结构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的转向结构,包括车架立管,车架立管内设有沿其轴心转动的方向柱,方向柱底部连接有转向架,所述转向架与方向节相连,所述方向柱带动方向节以使车辆具有向一侧转动的趋势。方向柱转动通过转向架和方向节可以实现将车辆的左、右前轮同时向一侧转动,并且方向节分为左方向节和右方向节,每个方向节的运动都是独立的,使转向结构具有更自由的活动范围。

Description

一种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的转向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车、摩托车结构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的转向结构。
背景技术
如何提高电动车、摩托车骑乘舒适性、稳定性、安全性等各项性能指标,一直是整个行业努力解决的难题,而消费者购车时也把舒适性、稳定性、安全性等作为重要指标来参考。影响舒适性等性能指标的原因有多方面,就驻车、骑乘时与地面接触的轮胎数量方面来看,目前市场上主要以两轮车型为主,因结构原因,两轮车必定有较低的行驶稳定性、舒适性及安全性能,同时,两轮车驻车时必须依靠装配在车体上的单独的支撑脚支撑在地面上,对整车实现驻车,这些一系列原因降低了驾驶者对于两轮车辆的购买需求,因此,为适应逐步提高的市场需求,设计一款舒适性、稳定性、安全性可大幅度提高的电动车型很有必要。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应用于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的转向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的转向结构,包括车架立管,车架立管内设有沿其轴心转动的方向柱,方向柱底部连接有转向架,所述转向架与方向节相连,所述方向柱带动方向节以使车辆具有向一侧转动的趋势。
在上述的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的转向结构中,所述方向节包括铰接在转向架上的第一连接架,以及铰接在第一连接架两侧的左方向节和右方向节。
在上述的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的转向结构中,所述左、右方向节的两端均成型有转轴件,转轴件具有沿其轴线贯穿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连接架上具有与第一通孔对应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通过销轴连接以形成铰接。
在上述的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的转向结构中,所述方向节还包括铰接在左、右方向节外端的第二连接架,第二连接架具有与第一通孔对应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通过销轴连接以形成铰接。
在上述的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的转向结构中,所述转向架位于车架立管的两侧成型有挡位,所述车架立管的前端向外延伸形成挡板,所述挡板与挡位形成配合以限定方向柱的转动范围。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突出且有益的技术效果是:
方向柱转动通过转向架和方向节可以实现将车辆的左、右前轮同时向一侧转动,并且方向节分为左方向节和右方向节,每个方向节的运动都是独立的,使转向结构具有更自由的活动范围。
附图说明
图1为车辆独立悬挂系统的正面结构示意图一。
图2为车辆独立悬挂系统的正面结构示意图二。
图3为车辆悬挂系统的背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驻车锁的第一种实施例。
图5为驻车块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转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摆臂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驻车锁的第二种实施例。
1-车架立管,2-左前轮,3-右前轮,4-左前叉管,5-右前叉管,6-左前叉,7-右前叉,8-第一摆臂,9-第二摆臂,10-第三摆臂,11-第四摆臂,12-联动件,13-驻车锁,14-转向装置,15-第一锁架,16-驻车块,17-拉线,18-手柄,19-方向把,20-扭簧,21-尾部,22-枢接部,23-锁止部,24-凹槽,25-防滑垫,26-第一连接架,27-方向柱,28-转向架,29-左方向节,30-右方向节,31-第二连接架,32-销轴,33-挡位,34-挡板,35-摆臂连接块,36-第一铰接端,37-第二铰接端,38-加强部,39-左减震装置,40-右减震装置,41-活塞杆,42-减震器,43-第二锁架,44-联动件固定板,45-第一锁孔,46-第二锁孔,47-旋钮锁,48-旋钮,49-锁柱,50-锁槽,51-凸起,52-复位弹簧,53-转轴件,54-锁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如图1,2所示,一种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的转向结构,包括车架立管1、摆臂,以及并列地配置在车架立管1左右方向上的左前轮2和右前轮3,左前轮2和右前轮3使车辆在行驶过程中或驻车中与地面具有三个接触点,三个点的支撑,使车辆的平稳性更加强,在无需脚撑的情况下,车辆也不会出现向一侧倾倒的情形;
所述车架立管1左侧设有左前叉管4,左前叉管4内穿设有绕其轴线转动的左前叉6,左前叉管4作为独立悬挂系统的固定部件之一,使左前叉6可以在左前叉管4内进行转动而不受到摆臂对其的限制,左前叉6的下端与所述左前轮2连接并带动其转动;所述车架立管1的右侧设有右前叉管5,右前叉管5内穿设有绕其轴线转动的右前叉7,同样的右前叉管5所起的作用与左前叉管4是一致的,同样使右前叉7能够自由转动而不受摆臂的束缚,右前叉7的下端与所述右前轮3连接并带动其转动;
所述摆臂包括用于连接车架立管1和左前叉管4的第一摆臂8和第三摆臂10、用于连接车架立管1和右前叉管5的第二摆臂9和第四摆臂11,以及连接第一摆臂8和第二摆臂9,或第三摆臂10和第四摆臂11,或第一摆臂8和第二摆臂9与第三摆臂10和第四摆臂11的联动件12;第一摆臂8使左前叉管4能在车辆的行驶过程中相对于车架立管1做上下方向的位移,第二摆臂9则对右前叉管5起到同样的作用,第三摆臂10起到与第一摆臂8类似的作用,但同时使得左前叉管4相对于车架立管1的运动更加平稳,由于第一摆臂8和第三摆臂10基本是处于相互平行的状态,因此在左前叉管4上下运动时,其与车架立管1也基本是处于相互平行的状态,使整体的结构更加稳固,同样的,第四摆臂11起到与第三摆臂10同样的作用;
进一步的,第一摆臂8、第二摆臂9、第三摆臂10和第四摆臂11上均可以选择安装联动件固定板44,联动件12可以是直接连接在摆臂上,也可以是连接在联动件固定板44上;
例如当联动件12安装在第一摆臂8和第二摆臂9上时,联动件12使第一摆臂8和第二摆臂9的运动的联动起来,当第一摆臂8是向下趋势的趋势转动时,左前叉管4就会往下运动,同时由于联动件12连接在第二摆臂9上,第二摆臂9就会呈向上的趋势转动,带动右前叉管5往上运动,如此一来,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由于左前叉管4和右前叉管5的运动是联动的,左前轮2和右前轮3的运动就会处于联动的状态,车身往一侧倾斜时,两个轮子就会随着车身的倾斜角度对应的倾斜使车辆整体处于平衡的状态,提升整体行车的稳定性和舒适性;
所述联动件12为至少一根拉杆或减震器,当联动件12为减震器时,具有独立悬挂系统的车辆在行驶的过程中,还会使左前叉管4和右前叉管5具有相向运动的趋势,具有相对向里的减震趋势,进一步的,当联动件12为拉杆时,则不具备相对向里的趋势,但是经车辆实际行驶体验效果得知,联动件12为拉杆时,车辆的行驶过程更加平稳,因为在左、右前轮2、3具有上下方向上的位移缓冲时,若独立悬挂系统还具有相对向里的减震效果,会导致车辆的行驶过程不平稳,因为同时两个方向上的减震效果会破坏本身已经具有的动态平衡。
当左前叉管4具有向下运动的趋势时,联动件12使右前叉管5具有向上运动的趋势;当左前叉管4具有向上运动的趋势时,联动件12使右前叉管5具有向下运动的趋势;
所述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的转向结构还包括用于避免车架立管1倾斜的驻车锁13,以及用于连接左、右前叉6,7的转向装置14,转向装置14使左、右前轮2,3同时向一侧偏转方向。
如图1、图4和图5所示,在上述的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的转向结构中,作为驻车锁13的第一种实施例,所述驻车锁13包括安装在车架立管1上的第一锁架15、枢接在第一锁架15上的驻车块16,以及通过拉线17连接在驻车块16尾端的手柄18;所述车架立管1上安装有方向把19,所述手柄18安装在车架立管1或方向把19上。所述驻车块16为“T”字型结构,包括尾部21、枢接部22和锁止部23,所述尾部21具有一供拉线17扣合的凹槽24,所述枢接部22与第一锁架15形成枢接,所述锁止部23用以在手柄18下压时抵接在联动件12的下端。车辆在驻车时,左前轮2或者右前轮3并非固定死的结构,因此在受到外力的情形下,仍然会使车辆发生倾斜,为避免这一情况发生,手柄18下压时,拉线17带动驻车块16的尾部运动,使驻车块16通过枢接部22绕着第一锁架15转动,锁止部23上升抵住联动件12的下端,联动件12被横向固定,无法实现摆动,这样一来整个独立悬挂系统就被固定,达到稳定驻车的效果。
进一步的,所述驻车锁13还包括扭簧20,扭簧20套装在驻车块16上,一端抵接在驻车块16的尾端,另一端抵接在第一锁架15上。手柄18提起时,扭簧20会带动驻车块16恢复至初始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锁止部23上设置有防滑垫25,增加锁止部23与联动件12之间的摩擦力以及接触面积,提升驻车块16锁止的效果。
如图3和图9所示,在上述的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的转向结构中,作为驻车锁13的第二种实施例,所述驻车锁13包括安装在车架立管1上的第二锁架43,第二锁架43上具有第一锁孔45,所述摆臂上设有与第一锁孔45对应的第二锁孔46,所述第二锁孔46也可以是设置在联动件固定板44上或联动件12上,所述第一锁孔45内具有相对其做前后直线运动的旋钮锁47;当旋钮锁47沿着第一锁孔45往前运动时,旋钮锁47穿过第二锁孔46以限定摆臂的运动;当旋钮锁47沿着第二锁孔46往后运动时,旋扭锁47与第二锁孔46分离使摆臂能够活动。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锁孔46内还设置有一锁套54,锁套54的侧面成型有锁槽50,所述旋钮锁47的侧面设有与锁槽50相适配的凸起51,旋钮锁47伸入第一锁孔45时,向一侧转动,旋钮锁47上的凸起51就卡合在锁槽50内,使旋钮锁47的轴向运动被锁死,提高锁止的稳定性。
进一步的所述旋钮锁47包括旋钮48和锁柱49,锁柱49上套设有复位弹簧52,复位弹簧52的一端抵接在第二锁孔46上,另一端抵接在旋钮48上,旋钮锁47的凸起51和锁套54的锁槽50分离时,复位弹簧52带动旋钮锁47回到起始位置。
如图2和图6所示,在上述的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的转向结构中,所述转向装置14包括方向节,以及位于车架立管1内沿其轴心转动的方向柱27,方向柱27底部连接转向架28,转向架28与所述方向节的中部连接在一起,所述左、右前叉6,7的下端伸出左、右前叉管4,5并向前延伸与方向节的两端连接在一起。所述方向节包括铰接在转向架28上的第一连接架26,以及铰接在第一连接架26两侧的左方向节29和右方向节30,左、右方向节29,30的两端铰接有第二连接架31,第二连接架31与对应的左、右前叉6,7铰接。方向节主要起动联动左前叉6、方向柱27和右前叉7,使乘员通过转动方向把19就能同时将左前轮2和右前轮3向一侧转向,同时方向节分为左方向节29和右方向节30,左方向节29和右方向节30中间通过第一连接架26连接,并且各自都是以铰接的形式连接;当车倾斜时,虽然左前叉管4和右前叉管5的运动时联动的,如果方向节是一体结构的,由于其与方向柱27还存在连接关系,方向节的上下摆动就会收到阻碍,分体的结构就能使左方向节29、第一连接架26和右方向节30之间存在独立的转动关系,相互之间不会影响制约,使阻碍的作用降到最低,使车辆能够平稳,顺畅的向某一侧倾斜。
进一步的,所述左、右方向节29,30的两端均成型有转轴件53,转轴件53具有沿其轴线贯穿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连接架26上具有与第一通孔对应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通过销轴32连接以形成铰接。所述方向节还包括铰接在左、右方向节29,30外端的第二连接架31,第二连接架31具有与第一通孔对应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通过销轴32连接以形成铰接。
进一步的,所述转向架28位于车架立管1的两侧位置成型有挡位33,所述车架立管1的前端向外延伸形成挡板34,所述挡板34与挡位33形成配合以限定方向柱27的转动范围。
如图2所示,在上述的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的转向结构中,所述车架立管1的两侧设置有摆臂连接块35,所述第一摆臂8、第二摆臂9、第三摆臂10和第四摆臂11的内端铰接在摆臂连接块35上,车架立管1中心为中空结构,并且其内部还设有能够转动的方向柱27,摆臂如果直接连接在车架立管1上,摆臂和车架立管1的连接点就相对薄弱,并且摆臂还要相对车架立管1进行转动,显然这样的结构并非十分合理,并且存在使用寿命,结构强度等多方面问题,而将摆臂铰接在摆臂连接块35上,摆臂连接块35其只需要提供作为摆臂的支撑及转动结构的作用,无需考虑与第三方结构之间的连接关系,因此能够达到更高的结构强度及稳定性。
如图7所示,在上述的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的转向结构中,所述第一摆臂8、第二摆臂9、第三摆臂10和第四摆臂11为具有位于外侧的第一铰接端36和位于内侧的第二铰接端37,所述第一铰接端36和第二铰接端37的中间具有加强部38。现有的结构设计中,同一摆臂均为设置在车架立管1前后侧的两根连杆,即两根连杆之间是分离的,加强部38等于是两根连杆之间的加强筋一样的效果,起到将两根连杆连接并增强其结构强度和稳定性的作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铰接端36、第二铰接端37以及加强部38为一体成型结构或组合拼装的结构。
如图1和图8所示,在上述的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的转向结构中,还包括左减震装置39,左减震装置39一端连接所述左前轮2,并对左前轮2相对车架立管1上下方向上的位移进行缓冲,另一端与所述左前叉6连接;右减震装置40,右减震装置40一端连接所述右前轮3,并对右前轮3相对车架立管1上下方向上的位移进行缓冲,另一端与所述右前叉7连接。所述左、右减震装置39,40包括连接在各自左、右前叉6,7上的活塞杆41,以及套设在活塞杆41上的减震器42,减震器42与所述的左、右前轮2,3各自连接。左减震装置39单独起到对左前轮2的减震效果,右减震装置40单独起到对右前轮3的减震效果,这样在左前轮2和右前轮3所处的路面情况不同的情形下,也能根据实际的情况对左前轮2和右前轮3施加不同的作用力,使两侧减震效果最终趋于平衡,达到使车辆在任何路况下仍能平稳行驶的目的。
上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的转向结构,包括车架立管(1),车架立管(1)内设有沿其轴心转动的方向柱(27),方向柱(27)底部连接有转向架(28),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架(28)与方向节相连,所述方向柱(27)带动方向节以使车辆具有向一侧转动的趋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的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向节包括铰接在转向架(28)上的第一连接架(26),以及铰接在第一连接架(26)两侧的左方向节(29)和右方向节(3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的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左、右方向节(29,30)的两端均成型有转轴件(53),转轴件(53)具有沿其轴线贯穿的第一通孔,所述第一连接架(26)上具有与第一通孔对应的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二通孔通过销轴(32)连接以形成铰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的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方向节还包括铰接在左、右方向节(29,30)外端的第二连接架(31),第二连接架(31)具有与第一通孔对应的第三通孔,所述第一通孔和第三通孔通过销轴(32)连接以形成铰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的转向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向架(28)位于车架立管(1)的两侧成型有挡位(33),所述车架立管(1)的前端向外延伸形成挡板(34),所述挡板(34)与挡位(33)形成配合以限定方向柱(27)的转动范围。
CN201721227932.5U 2017-09-23 2017-09-23 一种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的转向结构 Active CN2072083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27932.5U CN207208309U (zh) 2017-09-23 2017-09-23 一种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的转向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227932.5U CN207208309U (zh) 2017-09-23 2017-09-23 一种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的转向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208309U true CN207208309U (zh) 2018-04-10

Family

ID=6182259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227932.5U Active CN207208309U (zh) 2017-09-23 2017-09-23 一种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的转向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20830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208308U (zh) 一种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摆臂转向结构
CN207208310U (zh) 一种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独立悬挂系统
US11358672B2 (en) Rolling motor vehicle
CN101792002B (zh) 带有改进的整合转向和悬架系统的车辆
TWI331973B (en) Three-wheel rolling vehicle with two front steering wheels
US10828956B2 (en) Forecarriage of a rolling motor vehicle
US9283989B2 (en) Laterally tiltable, multitrack vehicle
EP1180476A1 (en) A laterally tilting three-wheeled vehicle
CN205769830U (zh) 四轮车
CN207208339U (zh) 一种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驻车锁止结构
CN102785735A (zh) 一种前侧为两轮的踏板式三轮摩托车
CN207208309U (zh) 一种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的转向结构
TWI819164B (zh) 用於雙前轉向輪車輛的前車架,以及包括該前車架的機動車輛
CN205203265U (zh) 一种悬挂结构及具有该悬挂结构的三轮车
JP6647920B2 (ja) 車両
CN207208348U (zh) 一种双前轮电动车、摩托车摆臂联动结构
US20210331762A1 (en) Tilting Wheeled Vehicle
CN106585830A (zh) 一种倒三轮车的前悬架偏摆机构
CN205675158U (zh) 一种设有可整体倾斜行驶的倒三轮前转向机构
JP2018043681A (ja) 三輪自転車
CN209176845U (zh) 机车双轮平衡悬吊系统
CN110497990A (zh) 一种新型的滑板车
JP6030794B1 (ja) 前二輪自転車の車体傾斜装置
IT201800002190A1 (it) Suspension module for wheeled vehicles/modulo di sospensione per veicoli a ruote
CN213534953U (zh) 摩托车及其转向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118

Address after: 318020 No. 42, Luyuan Road, Jiangkou street, Huangyan District, Tai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self declaration)

Patentee after: Taizhou doufeng Vehicle Industr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8020 No. 86, houmache, Xintang village, Xicheng street, Huangyan District, Tai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eng Jul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