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166951U - 散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散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166951U
CN207166951U CN201721143084.XU CN201721143084U CN207166951U CN 207166951 U CN207166951 U CN 207166951U CN 201721143084 U CN201721143084 U CN 201721143084U CN 207166951 U CN207166951 U CN 20716695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distinguished
cooling system
cold head
admir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143084.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蔡水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oler Mas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oler Mas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oler Mas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oler Master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16695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16695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散热系统包含一分流腔体、一第一液冷式散热器、一第二液冷式散热器、一第一风流产生件、一第二风流产生件及一液冷头。第一液冷式散热器固设于分流腔体。第一液冷式散热器具有一第一通风口位于一第一平面。第二液冷式散热器固设于分流腔体。第二液冷式散热器具有一第二通风口位于一第二平面。第一平面相对于第二平面具有一夹角。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第一及第二风流产生件分别设置于第一及第二液冷式散热器,且所产生的风流分别经过第一及第二通风口。第一液冷式散热器及第二液冷式散热器经由分流腔体连通于液冷头。

Description

散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散热系统,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利用液冷方式散热的散热系统。
背景技术
一般而言,电子装置中会配置处理器来处理与分析数据。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处理器所要运算的数据量愈来愈大,故处理器的处理效能需不断提升。然而,高效能的处理器所产生的热量往往比低效能的处理器所产生的热量还多。若无法及时逸散处理器所产生的热量,则高效能的处理器的运算效能恐因高温而降低。因此,为了避免处理器的运算效降低,高效能的处理器通常会搭配高散热能力的散热系统。
增加散热系统的散热能力的其中一种方式就是增加散热面积。然而,增加散热面积时通常会导致散热系统的体积增加,进而导致散热系统容易干涉于电子装置中的其他元件。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散热系统,藉以于增加散热系统的散热效能的同时,解决散热系统与其他元件干涉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散热系统包含一分流腔体、一第一液冷式散热器、一第二液冷式散热器、一第一风流产生件、一第二风流产生件及一液冷头。第一液冷式散热器固设于分流腔体。第一液冷式散热器具有一第一通风口位于一第一平面。第二液冷式散热器固设于分流腔体。第二液冷式散热器具有一第二通风口位于一第二平面。第一平面相对于第二平面具有一第一夹角。第一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第一风流产生件设置于第一液冷式散热器,第一风流产生件所产生的风流经过第一通风口。第二风流产生件设置于第二液冷式散热器,第二风流产生件所产生的风流经过第二通风口。第一液冷式散热器及第二液冷式散热器经由分流腔体连通于液冷头。
上述的散热系统,其中,该分流腔体包括一外周壁及一分隔壁,该分隔壁位于该外周壁内且分隔出一第一腔室及一第二腔室,该外周壁具有一入流孔及一出流孔,该入流孔连通于该第一腔室,该出流孔连通于该第二腔室,该液冷头的二个开口分别连通于该入流孔及该出流孔。
上述的散热系统,其中,该分流腔体包括一外周壁及一分隔壁,该分隔壁位于该外周壁内且分隔出一第一腔室及一第二腔室,该外周壁具有一第一供流孔、一第二供流孔、一第一回流孔及一第二回流孔,该第一供流孔及该第二供流孔连通于该第一腔室,该第一回流孔及该第二回流孔连通于该第二腔室,该第一液冷式散热器的二个第一开口分别连通于该第一供流孔及该第一回流孔,该第二液冷式散热器的二个第二开口分别连通于该第二供流孔及该第二回流孔。
上述的散热系统,其中,该第一风流产生件具有一第一风流方向,该第二风流产生件具有一第二风流方向,该第一风流方向相对于该第二风流方向具有一第二夹角,该第二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
上述的散热系统,其中,更包括一支架,设置于该液冷头,该分流腔体固设于该支架。
上述的散热系统,其中,更包括一支架,设置于该液冷头,该分流腔体枢设于该支架。
上述的散热系统,其中,更包括至少一固定臂,设置于该液冷头,该至少一固定臂用以将该液冷头固定于一热源。
上述的散热系统,其中,更包括一导热件,设置于该液冷头,该液冷头用以经过该导热件热接触于一热源。
上述的散热系统,其中,更包括一流体驱动件,设置于该液冷头内,该流体驱动件用以驱动该液冷头、该分流腔体、该第一液冷式散热器及该第二液冷式散热器内的流体。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散热系统包含一分流腔体、一第一液冷式散热器、一第二液冷式散热器、一第一风流产生件、一第二风流产生件及一液冷头。分流腔体具有一第一供流孔、一第二供流孔、一第一回流孔及一第二回流孔。第一供流孔及第一回流孔位于一第一平面,第二供流孔及第二回流孔位于一第二平面。第一平面相对于第二平面具有一第一夹角。第一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第一液冷式散热器抵靠于第一平面,且第一液冷式散热器的二个第一开口分别连通于第一供流孔及第一回流孔。第二液冷式散热器抵靠于第二平面,且第二液冷式散热器的二个第二开口分别连通于第二供流孔及第二回流孔。第一风流产生件设置于第一液冷式散热器。第二风流产生件设置于第二液冷式散热器。液冷头连接于分流腔体。
上述的散热系统,其中,该第一液冷式散热器及该第二液冷式散热器分别固设于该分流腔体。
上述的散热系统,其中,该分流腔体包括一外周壁及一分隔壁,该分隔壁位于该外周壁内且分隔出一第一腔室及一第二腔室,该第一供流孔及该第二供流孔、该第一回流孔及该第二回流孔位于该外周壁,该第一供流孔及该第二供流孔连通于该第一腔室,该第一回流孔及该第二回流孔连通于该第二腔室。
上述的散热系统,其中,该外周壁更具有一入流孔及一出流孔,该入流孔连通于该第一腔室,该出流孔连通于该第二腔室,该液冷头的二个第三开口分别连通于该入流孔及该出流孔。
上述的散热系统,其中,该第一风流产生件具有一第一风流方向,该第二风流产生件具有一第二风流方向,该第一风流方向相对于该第二风流方向具有一第二夹角,该第二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
上述的散热系统,其中,更包括一支架,设置于该液冷头,该分流腔体固设于该支架。
上述的散热系统,其中,更包括一支架,设置于该液冷头,该分流腔体枢设于该支架。
上述的散热系统,其中,更包括至少一固定臂,设置于该液冷头,该至少一固定臂用以将该液冷头固定于一热源。
上述的散热系统,其中,更包括一导热件,设置于该液冷头,该液冷头用以经过该导热件热接触于一热源。
上述的散热系统,其中,更包括一流体驱动件,设置于该液冷头内,该流体驱动件用以驱动该液冷头、该分流腔体、该第一液冷式散热器及该第二液冷式散热器内的流体。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出一种散热系统包含一本体、一液冷管路、一第一风流产生件、一第二风流产生件及一液冷头。本体具有一第一通风口及一第二通风口。第一通风口位于一第一平面,第二通风口位于一第二平面。第一平面相对于第二平面具有一第一夹角。第一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本体围绕于液冷管路,第一通风口及第二通风口露出至少部分液冷管路。第一风流产生件设置于本体,第一风流产生件所产生的风流经过第一通风口。第二风流产生件设置于本体,第二风流产生件所产生的风流经过第二通风口。液冷管路连通于液冷头。
上述的散热系统,其中,该本体具有一入流孔及一出流孔,该液冷管路包括一第一流道及一第二流道,该第一流道及该第二流道分流于该入流孔且汇流于该出流孔,该第一流道流经该第一通风口,该第二流道流经该第二通风口,该入流孔及该出流孔连通于该液冷头。
上述的散热系统,其中,该第一风流产生件具有一第一风流方向,该第二风流产生件具有一第二风流方向,该第一风流方向相对于该第二风流方向具有一第二夹角,该第二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
上述的散热系统,其中,该本体装设于该液冷头。
上述的散热系统,其中,更包括至少一固定臂,设置于该液冷头,该至少一固定臂用以将该液冷头固定于一热源。
上述的散热系统,其中,更包括一导热件,设置于该液冷头,该液冷头用以经过该导热件热接触于一热源。
上述的散热系统,其中,更包括一流体驱动件,设置于该液冷头内,该流体驱动件用以驱动该液冷头及该液冷管路内的流体。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散热系统,可藉由设置第一液冷式散热器及第二液冷式散热器以增加散热系统的散热面积,进而增进散热系统的散热效能。此外,藉由倾斜配置第一液冷式散热器及第二液冷式散热器,而使得第一液冷式散热器及第二液冷式散热器之间具有非平行的配置角度。如此的第一液冷式散热器及第二液冷式散热器能够藉由非平行的配置角度而收敛所占据的空间,进而避免与其他元件干涉。因此,于增加散热系统的散热效能的同时,亦能够解决散热系统与其他元件干涉的问题。
此外,散热系统藉由倾斜配置第一液冷式散热器及第二液冷式散热器,能够呈现Y字外观,进而具有特殊的视觉效果。
以上的关于本实用新型内容的说明及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精神与原理,并且提供本实用新型的专利申请范围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图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散热系统的立体示意图。
图2绘示图1的散热系统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3绘示图2的部分散热系统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4绘示图1的散热系统的侧视示意图。
图5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散热系统的侧视示意图。
图6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散热系统的侧视示意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0、100’、100’’ 散热系统
10、10’ 分流腔体
10a 第一腔室
10b 第二腔室
11 外周壁
11a 入流孔
11b 出流孔
11c 第一供流孔
11d 第二供流孔
11e 第一回流孔
11f 第二回流孔
12 分隔壁
21 第一液冷式散热器
21a 第一通风口
210 第一流道
210a、210b 第一开口
22 第二液冷式散热器
22a 第二通风口
220 第二流道
220a、220b 第二开口
31 第一风流产生件
32 第二风流产生件
40 支架
50 液冷头
50a、50b 第三开口
60 固定臂
70 导热件
80 流体驱动件
91、92 管路
200 热源
10’’ 本体
11a’’ 入流孔
11b’’ 出流孔
20’’ 液冷管路
21a’’ 第一通风口
210’’ 第一流道
22a’’ 第二通风口
220’’ 第二流道
D1、D2、D3 方向
P1、P2、P3、P4、P1’、P2’ 平面
θ1、θ2、θ3 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在实施方式中详细叙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特征以及优点,其内容足以使任何本领域中具通常知识者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技术内容并据以实施,且根据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申请专利范围及图式,任何本领域中具通常知识者可轻易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相关的目的及优点。以下的实施例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观点,但非以任何观点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畴。
于本说明书的所谓的示意图中,由于用以说明而可有其尺寸、比例及角度等较为夸张的情形,但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于未违背本实用新型要旨的情况下能够有各种变更。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质上」可表示容许制造时的公差或量测时的误差所造成的偏离。
请参照图1及图2,图1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散热系统100的立体示意图,图2绘示图1的散热系统100的立体分解示意图。于本实施例中,散热系统100可用来逸散热源200所产生的热量。热源200可例如为处理器等发热芯片。散热系统100包含分流腔体10、第一液冷式散热器21、第二液冷式散热器22、第一风流产生件31、第二风流产生件32、支架40、液冷头50、固定臂60、导热件70及流体驱动件80。
第一液冷式散热器21及第二液冷式散热器22固设于分流腔体10。第一风流产生件31设置于第一液冷式散热器21,第二风流产生件32设置于第二液冷式散热器22。分流腔体10设置于支架40。支架40设置于液冷头50。第一液冷式散热器21及第二液冷式散热器22经由分流腔体10连通于液冷头50。固定臂60及导热件70设置于液冷头50。液冷头50可经过导热件70热接触于热源200。流体驱动件80设置于液冷头50内。流体驱动件80可用来驱动液冷头50、分流腔体10、第一液冷式散热器21及第二液冷式散热器22内的流体。
热源200所产生的热量可传递至液冷头50内的流体而使流体升温。升温的流体可流经分流腔体10再流至第一液冷式散热器21及第二液冷式散热器22。藉由第一风流产生件31及第二风流产生件32逸散位于第一液冷式散热器21及第二液冷式散热器22的流体的热量,以降低流体的温度。降温的流体可流经分流腔体10再回到液冷头50以再次吸收热源200所产生的热量。
以下将详细说明散热系统100内的元件的细节。请参照图2、图3及图4,图3绘示图2的部分散热系统100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4绘示图1的散热系统100的侧视示意图。
如图3及图4所示,分流腔体10包含外周壁11及分隔壁12。分隔壁12位于外周壁11的内且分隔出第一腔室10a及第二腔室10b。外周壁11具有入流孔11a、出流孔11b、第一供流孔11c、第二供流孔11d、第一回流孔11e及第二回流孔11f。入流孔11a、第一供流孔11c及第二供流孔11d连通于第一腔室10a。出流孔11b、第一回流孔11e及第二回流孔11f连通于第二腔室10b。第一供流孔11c及第一回流孔11e位于第一平面P1,第二供流孔11d及第二回流孔11f位于第二平面P2。第一平面P1相对于第二平面P2具有第一夹角θ1。第一夹角θ1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换言之,第一平面P1相对于第二平面P2彼此非平行。
第一液冷式散热器21包含第一流道210,第一流道210具有二个第一开口210a、210b,以供流体进出第一流道210。第一液冷式散热器21以抵靠于第一平面P1的方式固设于分流腔体10。第一开口210a连通于第一供流孔11c,且第一开口210b连通于第一回流孔11e。第一液冷式散热器21具有第一通风口21a,以供散热风流通过。第一通风口21a位于第三平面P3。
第二液冷式散热器22包含第二流道220,第二流道220具有二个第二开口220a、220b,以供流体进出第二流道220。第二液冷式散热器22以抵靠于第二平面P2的方式固设于分流腔体10。第二开口220a连通于第二供流孔11d,且第二开口220b连通于第二回流孔11f。第二液冷式散热器22具有第二通风口22a,以供散热风流通过。第二通风口22a位于第四平面P4。第三平面P3相对于第四平面P4具有第二夹角θ2。第二夹角θ2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换言之,第三平面P3相对于第四平面P4彼此非平行。第一夹角θ1与第二夹角θ2彼此可互为补角。
藉由配置第一液冷式散热器21及第二液冷式散热器22能够增加散热系统100的散热面积。第一液冷式散热器21及第二液冷式散热器22藉由此配置角度,而能够收敛第一液冷式散热器21及第二液冷式散热器22所占据的空间,进而避免与其他元件干涉。
第一风流产生件31设置于第一液冷式散热器21的第一通风口21a,第一风流产生件31所产生的风流可经过第一通风口21a。第一风流产生件31具有第一风流方向D1,以对第一液冷式散热器21提供散热风流。第一风流产生件31可例如为轴流风扇,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中亦可为侧流风扇。
第二风流产生件32设置于第二液冷式散热器22的第二通风口22a,第二风流产生件32所产生的风流可经过第二通风口22a。第二风流产生件32具有第二风流方向D2,以对第二液冷式散热器22提供散热风流。第二风流产生件32可例如为轴流风扇,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中亦可为侧流风扇。
第一风流方向D1相对于第二风流方向D2具有第三夹角θ3。第三夹角θ3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且可与第一夹角θ1实质上相同。换言之,第一风流方向D1相对于第二风流方向D2彼此非平行。第一风流方向D1可依需求而配置成朝向第二液冷式散热器22,或亦可背向第二液冷式散热器22。第二风流方向D2可依需求而配置成朝向第一液冷式散热器21,或亦可背向第一液冷式散热器21。换言之,第一风流方向D1及第二风流方向D2可同时朝向彼此配置,亦可同时背向彼此配置,亦可沿第一液冷式散热器21朝向第二液冷式散热器22的趋势配置,或亦可沿第二液冷式散热器22朝向第一液冷式散热器21的趋势配置。
支架40可支撑分流腔体10。于本实施例中,分流腔体10以入流孔11a的中心及出流孔11b的中心的联机方向D3为旋转轴枢设于支架40,而能够依据需求调整角度,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中,分流腔体10亦可以其他方向为旋转轴枢设于支架40。另于其他实施例中,分流腔体10亦可固设于支架40。
液冷头50具有二个第三开口50a、50b。第三开口50a连通于分流腔体10的入流孔11a,且第三开口50b连通于分流腔体10的出流孔11b。
于本实施例中,二个固定臂60设置于液冷头50,以将液冷头50固定于热源200。固定臂60的数量虽以二个为例,但不以此为限。于其他实施例中,固定臂60的数量亦可为单一个或多于二个。
导热件70固定且热接触于液冷头50。导热件70用以吸收热源200的热量而传递至液冷头50。
流体驱动件80设置于液冷头50内,以驱使液冷头50内的流体流动。流体驱动件80可例如为泵浦。
热源200所产生的热量可经由导热件70传递至液冷头50,再传递至液冷头50内的流体,使得流体温度上升。当液冷头50内的流体温度高过特定阈值时,可启动流体驱动件80,以驱使液冷头50内的流体流动。升温的流体可经由第三开口50a离开液冷头50,且经由入流孔11a流入分流腔体10的第一腔室10a。
第一腔室10a内的流体可经由第一供流孔11c离开第一腔室10a,且经由第一开口210a流入第一液冷式散热器21的第一流道210。位于第一流道210内的流体的热量可传递至第一流道210周围的气体,且可藉由第一风流产生件31所产生的散热风流带动第一流道210周围的气体,以逸散位于第一流道210内的流体的热量,降低流体温度。
此外,第一腔室10a内的流体亦可经由第二供流孔11d离开第一腔室10a,且经由第二开口220a流入第二液冷式散热器22的第二流道220。位于第二流道220内的流体的热量可传递至第二流道220周围的气体,且可藉由第二风流产生件32所产生的散热风流带动第二流道220周围的气体,以逸散位于第二流道220内的流体的热量,降低流体温度。
第一流道210内的降温流体可经由第一开口210b离开第一流道210,且经由第一回流孔11e回流入分流腔体10的第二腔室10b。第二流道220内的降温流体可经由第二开口220b离开第二流道220,且经由第二回流孔11f回流入分流腔体10的第二腔室10b。第二腔室10b内的降温流体可经由出流孔11b离开第二腔室10b,且经由第三开口50b回流入液冷头50,以再次吸收热源200所产生的热量。藉由此流体循环以逸散热源200所产生的热量。
请参照图5,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散热系统100’的侧视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散热系统100’与图4所示的散热系统100相似。然而,本实施例的散热系统100’的分流腔体10’的第一平面P1’及第二平面P2’彼此实质上平行。第一液冷式散热器21经由第一管路91连通于分流腔体10’。第二液冷式散热器22经由第二管路92连通于分流腔体10’。第一通风口21a的第三平面P3相对于第二通风口22a的第四平面P4的第二夹角θ2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第一风流方向D1相对于第二风流方向D2的第三夹角θ3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第一液冷式散热器21及第二液冷式散热器22藉由此配置角度,而亦能够收敛第一液冷式散热器21及第二液冷式散热器22所占据的空间,进而避免与其他元件干涉。
请参照图6,绘示依照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散热系统100”的侧视示意图。本实施例的散热系统100”与图4所示的散热系统100相似。然而,本实施例的散热系统100”包含本体10”及液冷管路20”,而取代图4所示的散热系统100的分流腔体10、第一液冷式散热器21、第二液冷式散热器22及支架40。本体10”具有第一通风口21a”及第二通风口22a”。第一通风口21a”位于第一平面P3,第二通风口22a”位于第二平面P4。第一平面P3相对于第二平面P4具有第二夹角θ2,第二夹角θ2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
液冷管路20”包含第一流道210”及第二流道220”。本体10”围绕第一流道210”及第二流道220”。第一流道210”流经第一通风口21a”,以使第一通风口21a”露出部分第一流道210”。第二流道220”流经第二通风口22a”,以使第二通风口22a”露出部分第二流道220”。第一流道210”及第二流道220”分流于本体10”的入流孔11a”,且汇流于本体10”的出流孔11b”。
第一风流产生件31及第二风流产生件32设置于本体10”。第一风流产生件31所产生的风流可经过第一通风口21a”,第二风流产生件32所产生的风流可经过第二通风口22a”。第一风流产生件31的第一风流方向D1相对于第二风流产生件32的第二风流方向D2具有第三夹角θ3。第三夹角θ3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
液冷头50经由入流孔11a”而连通于第一流道210”及第二流道220”的分流处,第一流道210”及第二流道220”的汇流处经由出流孔11b”而连通于液冷头50。本体10”装设于液冷头50。散热系统100”中,设置于液冷头50的流体驱动件80可驱动液冷头50及液冷管路20”的内的流体。本体10”藉由第一通风口21a”及第二通风口22a”的配置角度,而能够收敛本体10”所占据的空间,进而避免与其他元件干涉。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的散热系统,可藉由设置第一液冷式散热器及第二液冷式散热器以增加散热系统的散热面积,进而增进散热系统的散热效能。此外,藉由倾斜配置第一液冷式散热器及第二液冷式散热器,而使得第一液冷式散热器及第二液冷式散热器的间具有非平行的配置角度。如此的第一液冷式散热器及第二液冷式散热器能够藉由非平行的配置角度而收敛所占据的空间,进而避免与其他元件干涉。因此,于增加散热系统的散热效能的同时,亦能够解决散热系统与其他元件干涉的问题。
此外,散热系统藉由倾斜配置第一液冷式散热器及第二液冷式散热器,能够呈现Y字外观,进而具有特殊的视觉效果。
虽然本实用新型以前述的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所为的更动与润饰,均属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专利保护范围。关于本实用新型所界定的保护范围请参考所附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26)

1.一种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分流腔体;
一第一液冷式散热器,固设于该分流腔体,该第一液冷式散热器具有一第一通风口位于一第一平面;
一第二液冷式散热器,固设于该分流腔体,该第二液冷式散热器具有一第二通风口位于一第二平面,该第一平面相对于该第二平面具有一第一夹角,该第一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
一第一风流产生件,设置于该第一液冷式散热器,该第一风流产生件所产生的风流经过该第一通风口;
一第二风流产生件,设置于该第二液冷式散热器,该第二风流产生件所产生的风流经过该第二通风口;以及
一液冷头,该第一液冷式散热器及该第二液冷式散热器经由该分流腔体连通于该液冷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分流腔体包括一外周壁及一分隔壁,该分隔壁位于该外周壁内且分隔出一第一腔室及一第二腔室,该外周壁具有一入流孔及一出流孔,该入流孔连通于该第一腔室,该出流孔连通于该第二腔室,该液冷头的二个开口分别连通于该入流孔及该出流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分流腔体包括一外周壁及一分隔壁,该分隔壁位于该外周壁内且分隔出一第一腔室及一第二腔室,该外周壁具有一第一供流孔、一第二供流孔、一第一回流孔及一第二回流孔,该第一供流孔及该第二供流孔连通于该第一腔室,该第一回流孔及该第二回流孔连通于该第二腔室,该第一液冷式散热器的二个第一开口分别连通于该第一供流孔及该第一回流孔,该第二液冷式散热器的二个第二开口分别连通于该第二供流孔及该第二回流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风流产生件具有一第一风流方向,该第二风流产生件具有一第二风流方向,该第一风流方向相对于该第二风流方向具有一第二夹角,该第二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支架,设置于该液冷头,该分流腔体固设于该支架。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支架,设置于该液冷头,该分流腔体枢设于该支架。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更包括至少一固定臂,设置于该液冷头,该至少一固定臂用以将该液冷头固定于一热源。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导热件,设置于该液冷头,该液冷头用以经过该导热件热接触于一热源。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流体驱动件,设置于该液冷头内,该流体驱动件用以驱动该液冷头、该分流腔体、该第一液冷式散热器及该第二液冷式散热器内的流体。
10.一种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分流腔体,具有一第一供流孔、一第二供流孔、一第一回流孔及一第二回流孔,该第一供流孔及该第一回流孔位于一第一平面,该第二供流孔及该第二回流孔位于一第二平面,该第一平面相对于该第二平面具有一第一夹角,该第一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
一第一液冷式散热器,抵靠于该第一平面,且该第一液冷式散热器的二个第一开口分别连通于该第一供流孔及该第一回流孔;
一第二液冷式散热器,抵靠于该第二平面,且该第二液冷式散热器的二个第二开口分别连通于该第二供流孔及该第二回流孔;
一第一风流产生件,设置于该第一液冷式散热器;
一第二风流产生件,设置于该第二液冷式散热器;以及
一液冷头,连接于该分流腔体。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液冷式散热器及该第二液冷式散热器分别固设于该分流腔体。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分流腔体包括一外周壁及一分隔壁,该分隔壁位于该外周壁内且分隔出一第一腔室及一第二腔室,该第一供流孔及该第二供流孔、该第一回流孔及该第二回流孔位于该外周壁,该第一供流孔及该第二供流孔连通于该第一腔室,该第一回流孔及该第二回流孔连通于该第二腔室。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外周壁更具有一入流孔及一出流孔,该入流孔连通于该第一腔室,该出流孔连通于该第二腔室,该液冷头的二个第三开口分别连通于该入流孔及该出流孔。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风流产生件具有一第一风流方向,该第二风流产生件具有一第二风流方向,该第一风流方向相对于该第二风流方向具有一第二夹角,该第二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支架,设置于该液冷头,该分流腔体固设于该支架。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支架,设置于该液冷头,该分流腔体枢设于该支架。
17.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更包括至少一固定臂,设置于该液冷头,该至少一固定臂用以将该液冷头固定于一热源。
18.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导热件,设置于该液冷头,该液冷头用以经过该导热件热接触于一热源。
19.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流体驱动件,设置于该液冷头内,该流体驱动件用以驱动该液冷头、该分流腔体、该第一液冷式散热器及该第二液冷式散热器内的流体。
20.一种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本体,具有一第一通风口及一第二通风口,该第一通风口位于一第一平面,该第二通风口位于一第二平面,该第一平面相对于该第二平面具有一第一夹角,该第一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
一液冷管路,该本体围绕于该液冷管路,该第一通风口及该第二通风口露出至少部分该液冷管路;
一第一风流产生件,设置于该本体,该第一风流产生件所产生的风流经过该第一通风口;
一第二风流产生件,设置于该本体,该第二风流产生件所产生的风流经过该第二通风口;以及
一液冷头,该液冷管路连通于该液冷头。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本体具有一入流孔及一出流孔,该液冷管路包括一第一流道及一第二流道,该第一流道及该第二流道分流于该入流孔且汇流于该出流孔,该第一流道流经该第一通风口,该第二流道流经该第二通风口,该入流孔及该出流孔连通于该液冷头。
22.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风流产生件具有一第一风流方向,该第二风流产生件具有一第二风流方向,该第一风流方向相对于该第二风流方向具有一第二夹角,该第二夹角大于0度且小于180度。
23.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该本体装设于该液冷头。
24.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更包括至少一固定臂,设置于该液冷头,该至少一固定臂用以将该液冷头固定于一热源。
25.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导热件,设置于该液冷头,该液冷头用以经过该导热件热接触于一热源。
26.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更包括一流体驱动件,设置于该液冷头内,该流体驱动件用以驱动该液冷头及该液冷管路内的流体。
CN201721143084.XU 2017-06-28 2017-09-07 散热系统 Active CN20716695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9440U TWM550966U (zh) 2017-06-28 2017-06-28 散熱系統
TW106209440 2017-06-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166951U true CN207166951U (zh) 2018-03-30

Family

ID=610137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143084.XU Active CN207166951U (zh) 2017-06-28 2017-09-07 散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7166951U (zh)
TW (1) TWM550966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96803B (zh) * 2018-05-25 2020-06-21 訊凱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散熱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50966U (zh) 2017-10-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519645B1 (en) Liquid cooling module
US20080314559A1 (en) Heat exchange structure and heat dissipat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WO2019218380A1 (zh) 一种液冷散热系统及其水箱
CN101115375B (zh) 电子设备
JP2005228216A (ja) 電子機器
CN101115377A (zh) 液体冷却单元和用于该液体冷却单元的热接收器
CN101115374A (zh) 液体冷却单元和用于该液体冷却单元的热接收器
CN201628915U (zh) 散热器、包括该散热器的散热系统以及计算机
CN208848156U (zh) 一种用于服务器的散热系统
JP3201784U (ja) コンピュータの演算装置用の冷却装置
CN207166951U (zh) 散热系统
CN107969093B (zh) 散热器
US20210092868A1 (en) Staggered arrangement for server fan array
CN102314205A (zh) 一体式电脑
CN113031273B (zh) 一种头戴显示设备及其散热机构
JP3125425U (ja) 液冷式放熱装置
TWM243830U (en) Liquid cooling apparatus
TWI489255B (zh) 數據中心
CN209474657U (zh) 便携式超声设备
CN109960382A (zh) 可分区散热的散热装置及具散热装置的主机板
CN104977999B (zh) 一种散热系统及服务器
CN104868750B (zh) 具有散热冗余功能的逆变器
CN101266512A (zh) 适用于电脑介面卡芯片的整合式循环水冷散热装置
TW202017461A (zh) 熱交換裝置及具有該熱交換裝置的液冷散熱系統
CN109407797A (zh) 一种服务器散热架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