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M550966U - 散熱系統 - Google Patents

散熱系統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M550966U
TWM550966U TW106209440U TW106209440U TWM550966U TW M550966 U TWM550966 U TW M550966U TW 106209440 U TW106209440 U TW 106209440U TW 106209440 U TW106209440 U TW 106209440U TW M550966 U TWM550966 U TW M550966U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liquid
liquid cooling
heat dissipation
hole
dissipation system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0620944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Shui-Fa Tsai
Original Assignee
Cooler Mas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oler Mas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oler Master Co Ltd
Priority to TW10620944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TWM550966U/zh
Priority to CN201721143084.XU priority patent/CN207166951U/zh
Publication of TWM55096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M550966U/zh

Links

Landscapes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Description

散熱系統
本新型係關於一種散熱系統,特別是有關於一種利用液冷方式散熱之散熱系統。
一般而言,電子裝置中會配置處理器來處理與分析資料。隨著大數據時代的來臨,處理器所要運算之資料量愈來愈大,故處理器之處理效能需不斷提升。然而,高效能之處理器所產生之熱量往往比低效能之處理器所產生之熱量還多。若無法及時逸散處理器所產生的熱量,則高效能之處理器的運算效能恐因高溫而降低。因此,為了避免處理器的運算效降低,高效能之處理器通常會搭配高散熱能力的散熱裝置。
增加散熱裝置的散熱能力的其中一種方式就是增加散熱面積。然而,增加散熱面積時通常會導致散熱裝置之體積增加,進而導致散熱裝置容易干涉於電子裝置中之其他元件。
有鑑於以上的問題,本新型提出一種散熱系統,藉以於增加散熱系統之散熱效能的同時,解決散熱系統與其他元件干涉之問題。
本新型之一實施例提出一種散熱系統包含一分流腔體、一第一液冷式散熱器、一第二液冷式散熱器、一第一風流產生件、一第二風流產生件及一液冷頭。第一液冷式散熱器固設於分流腔體。第一液冷式散熱器具有一第一通風口位於一第一平面。第二液冷式散熱器固設於分流腔體。第二液冷式散熱器具有一第二通風口位於一第二平面。第一平面相對於第二平面具有一第一夾角。第一夾角大於0度且小於180度。第一風流產生件設置於第一液冷式散熱器,第一風流產生件所產生之風流經過第一通風口。第二風流產生件設置於第二液冷式散熱器,第二風流產生件所產生之風流經過第二通風口。第一液冷式散熱器及第二液冷式散熱器經由分流腔體連通於液冷頭。
本新型之另一實施例提出一種散熱系統包含一分流腔體、一第一液冷式散熱器、一第二液冷式散熱器、一第一風流產生件、一第二風流產生件及一液冷頭。分流腔體具有一第一供流孔、一第二供流孔、一第一回流孔及一第二回流孔。第一供流孔及第一回流孔位於一第一平面,第二供流孔及第二回流孔位於一第二平面。第一平面相對於第二平面具有一第一夾角。第一夾角大於0度且小於180度。第一液冷式散熱器抵靠於第一平面,且第一液冷式散熱器之二個第一開口分別連通於第一供流孔及第一回流孔。第二液冷式散熱器抵靠於第二平面,且第二液冷式散熱器之二個第二開口分別連通於第二供流孔及第二回流孔。第一風流產生件設置於第一液冷式散熱器。第二風流產生件設置於第二液冷式散熱器。液冷頭連接於分流腔體。
本新型之另一實施例提出一種散熱系統包含一本體、一液冷管路、一第一風流產生件、一第二風流產生件及一液冷頭。本體具有一第一通風口及一第二通風口。第一通風口位於一第一平面,第二通風口位於一第二平面。第一平面相對於第二平面具有一第一夾角。第一夾角大於0度且小於180度。本體圍繞於液冷管路,第一通風口及第二通風口露出至少部分液冷管路。第一風流產生件設置於本體,第一風流產生件所產生之風流經過第一通風口。第二風流產生件設置於本體,第二風流產生件所產生之風流經過第二通風口。液冷管路連通於液冷頭。
根據本新型之一實施例之散熱系統,可藉由設置第一液冷式散熱器及第二液冷式散熱器以增加散熱系統之散熱面積,進而增進散熱系統之散熱效能。此外,藉由傾斜配置第一液冷式散熱器及第二液冷式散熱器,而使得第一液冷式散熱器及第二液冷式散熱器之間具有非平行之配置角度。如此之第一液冷式散熱器及第二液冷式散熱器能夠藉由非平行之配置角度而收斂所佔據之空間,進而避免與其他元件干涉。因此,於增加散熱系統之散熱效能的同時,亦能夠解決散熱系統與其他元件干涉之問題。
此外,散熱系統藉由傾斜配置第一液冷式散熱器及第二液冷式散熱器,能夠呈現Y字外觀,進而具有特殊的視覺效果。
以上之關於本新型內容之說明及以下之實施方式之說明係用以示範與解釋本新型之精神與原理,並且提供本新型之專利申請範圍更進一步之解釋。
以下在實施方式中詳細敘述本新型之實施例之詳細特徵以及優點,其內容足以使任何本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了解本新型之實施例之技術內容並據以實施,且根據本說明書所揭露之內容、申請專利範圍及圖式,任何本領域中具通常知識者可輕易地理解本新型相關之目的及優點。以下之實施例係進一步詳細說明本新型之觀點,但非以任何觀點限制本新型之範疇。
於本說明書之所謂的示意圖中,由於用以說明而可有其尺寸、比例及角度等較為誇張的情形,但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於未違背本新型要旨的情況下能夠有各種變更。說明書中所描述之「實質上」可表示容許製造時之公差或量測時之誤差所造成的偏離。
請參照圖1及圖2,圖1繪示依照本新型之一實施例之散熱系統100之立體示意圖,圖2繪示圖1之散熱系統100之立體分解示意圖。於本實施例中,散熱系統100可用來逸散熱源200所產生之熱量。熱源200可例如為處理器等發熱晶片。散熱系統100包含分流腔體10、第一液冷式散熱器21、第二液冷式散熱器22、第一風流產生件31、第二風流產生件32、支架40、液冷頭50、固定臂60、導熱件70及流體驅動件80。
第一液冷式散熱器21及第二液冷式散熱器22固設於分流腔體10。第一風流產生件31設置於第一液冷式散熱器21,第二風流產生件32設置於第二液冷式散熱器22。分流腔體10設置於支架40。支架40設置於液冷頭50。第一液冷式散熱器21及第二液冷式散熱器22經由分流腔體10連通於液冷頭50。固定臂60及導熱件70設置於液冷頭50。液冷頭50可經過導熱件70熱接觸於熱源200。流體驅動件80設置於液冷頭50內。流體驅動件80可用來驅動液冷頭50、分流腔體10、第一液冷式散熱器21及第二液冷式散熱器22之內之流體。
熱源200所產生之熱量可傳遞至液冷頭50內之流體而使流體升溫。升溫之流體可流經分流腔體10再流至第一液冷式散熱器21及第二液冷式散熱器22。藉由第一風流產生件31及第二風流產生件32逸散位於第一液冷式散熱器21及第二液冷式散熱器22之流體之熱量,以降低流體之溫度。降溫之流體可流經分流腔體10再回到液冷頭50以再次吸收熱源200所產生之熱量。
以下將詳細說明散熱系統100內之元件之細節。請參照圖2、圖3及圖4,圖3繪示圖2之部分散熱系統100之立體分解示意圖,圖4繪示圖1之散熱系統100之側視示意圖。
如圖3及圖4所示,分流腔體10包含外周壁11及分隔壁12。分隔壁12位於外周壁11之內且分隔出第一腔室10a及第二腔室10b。外周壁11具有入流孔11a、出流孔11b、第一供流孔11c、第二供流孔11d、第一回流孔11e及第二回流孔11f。入流孔11a、第一供流孔11c及第二供流孔11d連通於第一腔室10a。出流孔11b、第一回流孔11e及第二回流孔11f連通於第二腔室10b。第一供流孔11c及第一回流孔11e位於第一平面P1,第二供流孔11d及第二回流孔11f位於第二平面P2。第一平面P1相對於第二平面P2具有第一夾角θ1。第一夾角θ1大於0度且小於180度。換言之,第一平面P1相對於第二平面P2彼此非平行。
第一液冷式散熱器21包含第一流道210,第一流道210具有二個第一開口210a、210b,以供流體進出第一流道210。第一液冷式散熱器21以抵靠於第一平面P1之方式固設於分流腔體10。第一開口210a連通於第一供流孔11c,且第一開口210b連通於第一回流孔11e。第一液冷式散熱器21具有第一通風口21a,以供散熱風流通過。第一通風口21a位於第三平面P3。
第二液冷式散熱器22包含第二流道220,第二流道220具有二個第二開口220a、220b,以供流體進出第二流道220。第二液冷式散熱器22以抵靠於第二平面P2之方式固設於分流腔體10。第二開口220a連通於第二供流孔11d,且第二開口220b連通於第二回流孔11f。第二液冷式散熱器22具有第二通風口22a,以供散熱風流通過。第二通風口22a位於第四平面P4。第三平面P3相對於第四平面P4具有第二夾角θ2。第二夾角θ2大於0度且小於180度。換言之,第三平面P3相對於第四平面P4彼此非平行。第一夾角θ1與第二夾角θ2彼此可互為補角。
藉由配置第一液冷式散熱器21及第二液冷式散熱器22能夠增加散熱系統100之散熱面積。第一液冷式散熱器21及第二液冷式散熱器22藉由此配置角度,而能夠收斂第一液冷式散熱器21及第二液冷式散熱器22所佔據之空間,進而避免與其他元件干涉。
第一風流產生件31設置於第一液冷式散熱器21之第一通風口21a,第一風流產生件31所產生之風流可經過第一通風口21a。第一風流產生件31具有第一風流方向D1,以對第一液冷式散熱器21提供散熱風流。第一風流產生件31可例如為軸流風扇,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中亦可為側流風扇。
第二風流產生件32設置於第二液冷式散熱器22之第二通風口22a,第二風流產生件32所產生之風流可經過第二通風口22a。第二風流產生件32具有第二風流方向D2,以對第二液冷式散熱器22提供散熱風流。第二風流產生件32可例如為軸流風扇,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中亦可為側流風扇。
第一風流方向D1相對於第二風流方向D2具有第三夾角θ3。第三夾角θ3大於0度且小於180度,且可與第一夾角θ1實質上相同。換言之,第一風流方向D1相對於第二風流方向D2彼此非平行。第一風流方向D1可依需求而配置成朝向第二液冷式散熱器22,或亦可背向第二液冷式散熱器22。第二風流方向D2可依需求而配置成朝向第一液冷式散熱器21,或亦可背向第一液冷式散熱器21。換言之,第一風流方向D1及第二風流方向D2可同時朝向彼此配置,亦可同時背向彼此配置,亦可沿第一液冷式散熱器21朝向第二液冷式散熱器22之趨勢配置,或亦可沿第二液冷式散熱器22朝向第一液冷式散熱器21之趨勢配置。
支架40可支撐分流腔體10。於本實施例中,分流腔體10以入流孔11a之中心及出流孔11b之中心之連線方向D3為旋轉軸樞設於支架40,而能夠依據需求調整角度,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中,分流腔體10亦可以其他方向為旋轉軸樞設於支架40。另於其他實施例中,分流腔體10亦可固設於支架40。
液冷頭50具有二個第三開口50a、50b。第三開口50a連通於分流腔體10之入流孔11a,且第三開口50b連通於分流腔體10之出流孔11b。
於本實施例中,二個固定臂60設置於液冷頭50,以將液冷頭50固定於熱源200。固定臂60之數量雖以二個為例,但不以此為限。於其他實施例中,固定臂60之數量亦可為單一個或多於二個。
導熱件70固定且熱接觸於液冷頭50。導熱件70用以吸收熱源200之熱量而傳遞至液冷頭50。
流體驅動件80設置於液冷頭50內,以驅使液冷頭50內之流體流動。流體驅動件80可例如為泵浦。
熱源200所產生之熱量可經由導熱件70傳遞至液冷頭50,再傳遞至液冷頭50內之流體,使得流體溫度上升。當液冷頭50內之流體溫度高過特定閾值時,可啟動流體驅動件80,以驅使液冷頭50內之流體流動。升溫之流體可經由第三開口50a離開液冷頭50,且經由入流孔11a流入分流腔體10之第一腔室10a。
第一腔室10a內之流體可經由第一供流孔11c離開第一腔室10a,且經由第一開口210a流入第一液冷式散熱器21之第一流道210。位於第一流道210內之流體之熱量可傳遞至第一流道210周圍之氣體,且可藉由第一風流產生件31所產生之散熱風流帶動第一流道210周圍之氣體,以逸散位於第一流道210內之流體之熱量,降低流體溫度。
此外,第一腔室10a內之流體亦可經由第二供流孔11d離開第一腔室10a,且經由第二開口220a流入第二液冷式散熱器22之第二流道220。位於第二流道220內之流體之熱量可傳遞至第二流道220周圍之氣體,且可藉由第二風流產生件32所產生之散熱風流帶動第二流道220周圍之氣體,以逸散位於第二流道220內之流體之熱量,降低流體溫度。
第一流道210內之降溫流體可經由第一開口210b離開第一流道210,且經由第一回流孔11e回流入分流腔體10之第二腔室10b。第二流道220內之降溫流體可經由第二開口220b離開第二流道220,且經由第二回流孔11f回流入分流腔體10之第二腔室10b。第二腔室10b內之降溫流體可經由出流孔11b離開第二腔室10b,且經由第三開口50b回流入液冷頭50,以再次吸收熱源200所產生之熱量。藉由此流體循環以逸散熱源200所產生之熱量。
請參照圖5,繪示依照本新型之另一實施例之散熱系統100’之側視示意圖。本實施例之散熱系統100’與圖4所示之散熱系統100相似。然而,本實施例之散熱系統100’之分流腔體10’之第一平面P1’及第二平面P2’彼此實質上平行。第一液冷式散熱器21經由第一管路91連通於分流腔體10’。 第二液冷式散熱器22經由第二管路92連通於分流腔體10’。第一通風口21a之第三平面P3相對於第二通風口22a之第四平面P4之第二夾角θ2大於0度且小於180度。第一風流方向D1相對於第二風流方向D2之第三夾角θ3大於0度且小於180度。第一液冷式散熱器21及第二液冷式散熱器22藉由此配置角度,而亦能夠收斂第一液冷式散熱器21及第二液冷式散熱器22所佔據之空間,進而避免與其他元件干涉。
請參照圖6,繪示依照本新型之另一實施例之散熱系統100’’之側視示意圖。本實施例之散熱系統100’’與圖4所示之散熱系統100相似。然而,本實施例之散熱系統100’’包含本體10’’及液冷管路20’’,而取代圖4所示之散熱系統100之分流腔體10、第一液冷式散熱器21、第二液冷式散熱器22及支架40。本體10’’具有第一通風口21a’’及第二通風口22a’’。第一通風口21a’’位於第一平面P3,第二通風口22a’’位於第二平面P4。第一平面P3相對於第二平面P4具有第二夾角θ2,第二夾角θ2大於0度且小於180度。
液冷管路20’’包含第一流道210’’及第二流道220’’。本體10’’圍繞第一流道210’’及第二流道220’’。第一流道210’’流經第一通風口21a’’,以使第一通風口21a’’露出部分第一流道210’’。 第二流道220’’流經第二通風口22a’’,以使第二通風口22a’’露出部分第二流道220’’。第一流道210’’及第二流道220’’分流於本體10’’之入流孔11a’’,且匯流於本體10’’之出流孔11b’’。
第一風流產生件31及第二風流產生件32設置於本體10’’。第一風流產生件31所產生之風流可經過第一通風口21a’’,第二風流產生件32所產生之風流可經過第二通風口22a’’。第一風流產生件31之第一風流方向D1相對於第二風流產生件32之第二風流方向D2具有第三夾角θ3。第三夾角θ3大於0度且小於180度。
液冷頭50經由入流孔11a’’而連通於第一流道210’’及第二流道220’’之分流處,第一流道210’’及第二流道220’’之匯流處經由出流孔11b’’而連通於液冷頭50。本體10’’裝設於液冷頭50。散熱系統100’’中,設置於液冷頭50之流體驅動件80可驅動液冷頭50及液冷管路20’’之內之流體。本體10’’藉由第一通風口21a’’及第二通風口22a’’之配置角度,而能夠收斂本體10’’所佔據之空間,進而避免與其他元件干涉。
綜上所述,本新型之一實施例之散熱系統,可藉由設置第一液冷式散熱器及第二液冷式散熱器以增加散熱系統之散熱面積,進而增進散熱系統之散熱效能。此外,藉由傾斜配置第一液冷式散熱器及第二液冷式散熱器,而使得第一液冷式散熱器及第二液冷式散熱器之間具有非平行之配置角度。如此之第一液冷式散熱器及第二液冷式散熱器能夠藉由非平行之配置角度而收斂所佔據之空間,進而避免與其他元件干涉。因此,於增加散熱系統之散熱效能的同時,亦能夠解決散熱系統與其他元件干涉之問題。
此外,散熱系統藉由傾斜配置第一液冷式散熱器及第二液冷式散熱器,能夠呈現Y字外觀,進而具有特殊的視覺效果。
雖然本新型以前述之實施例揭露如上,然其並非用以限定本新型。在不脫離本新型之精神和範圍內,所為之更動與潤飾,均屬本新型之專利保護範圍。關於本新型所界定之保護範圍請參考所附之申請專利範圍。
100、100’、100’’‧‧‧散熱系統
10、10’‧‧‧分流腔體
10a‧‧‧第一腔室
10b‧‧‧第二腔室
11‧‧‧外周壁
11a‧‧‧入流孔
11b‧‧‧出流孔
11c‧‧‧第一供流孔
11d‧‧‧第二供流孔
11e‧‧‧第一回流孔
11f‧‧‧第二回流孔
12‧‧‧分隔壁
21‧‧‧第一液冷式散熱器
21a‧‧‧第一通風口
210‧‧‧第一流道
210a、210b‧‧‧第一開口
22‧‧‧第二液冷式散熱器
22a‧‧‧第二通風口
220‧‧‧第二流道
220a、220b‧‧‧第二開口
31‧‧‧第一風流產生件
32‧‧‧第二風流產生件
40‧‧‧支架
50‧‧‧液冷頭
50a、50b‧‧‧第三開口
60‧‧‧固定臂
70‧‧‧導熱件
80‧‧‧流體驅動件
91、92‧‧‧管路
200‧‧‧熱源
10’’‧‧‧本體
11a’’‧‧‧入流孔
11b’’‧‧‧出流孔
20’’‧‧‧液冷管路
21a’’‧‧‧第一通風口
210’’‧‧‧第一流道
22a’’‧‧‧第二通風口
220’’‧‧‧第二流道
D1、D2、D3‧‧‧方向
P1、P2、P3、P4、P1’、P2’‧‧‧平面
θ1、θ2、θ3‧‧‧夾角
圖1繪示依照本新型之一實施例之散熱系統之立體示意圖。 圖2繪示圖1之散熱系統之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3繪示圖2之部分散熱系統之立體分解示意圖。 圖4繪示圖1之散熱系統之側視示意圖。 圖5繪示依照本新型之另一實施例之散熱系統之側視示意圖。 圖6繪示依照本新型之另一實施例之散熱系統之側視示意圖。
100‧‧‧散熱系統
10‧‧‧分流腔體
21‧‧‧第一液冷式散熱器
22‧‧‧第二液冷式散熱器
31‧‧‧第一風流產生件
32‧‧‧第二風流產生件
40‧‧‧支架
50‧‧‧液冷頭
60‧‧‧固定臂
200‧‧‧熱源

Claims (26)

  1. 一種散熱系統,包括:一分流腔體;一第一液冷式散熱器,固設於該分流腔體,該第一液冷式散熱器具有一第一通風口位於一第一平面;一第二液冷式散熱器,固設於該分流腔體,該第二液冷式散熱器具有一第二通風口位於一第二平面,該第一平面相對於該第二平面具有一第一夾角,該第一夾角大於0度且小於180度;一第一風流產生件,設置於該第一液冷式散熱器,該第一風流產生件所產生之風流經過該第一通風口;一第二風流產生件,設置於該第二液冷式散熱器,該第二風流產生件所產生之風流經過該第二通風口;以及一液冷頭,該第一液冷式散熱器及該第二液冷式散熱器經由該分流腔體連通於該液冷頭。
  2. 如請求項1所述之散熱系統,其中該分流腔體包括一外周壁及一分隔壁,該分隔壁位於該外周壁之內且分隔出一第一腔室及一第二腔室,該外周壁具有一入流孔及一出流孔,該入流孔連通於該第一腔室,該出流孔連通於該第二腔室,該液冷頭之二個開口分別連通於該入流孔及該出流孔。
  3. 如請求項1所述之散熱系統,其中該分流腔體包括一外周壁及一分隔壁,該分隔壁位於該外周壁之內且分隔出一第一腔室及一第二腔室,該外周壁具有一第一供流孔、一第二供流孔、一第一回流孔及一第二回流孔,該第一供流孔及該第二供流孔連通於該第一腔室,該第一回流孔及該第二回流孔連通於該第二腔室,該第一液冷式散熱器之二個第一開口分別連通於該第一供流孔及該第一回流孔,該第二液冷式散熱器之二個第二開口分別連通於該第二供流孔及該第二回流孔。
  4. 如請求項1所述之散熱系統,其中該第一風流產生件具有一第一風流方向,該第二風流產生件具有一第二風流方向,該第一風流方向相對於該第二風流方向具有一第二夾角,該第二夾角大於0度且小於180度。
  5. 如請求項1所述之散熱系統,更包括一支架,設置於該液冷頭,該分流腔體固設於該支架。
  6. 如請求項1所述之散熱系統,更包括一支架,設置於該液冷頭,該分流腔體樞設於該支架。
  7. 如請求項1所述之散熱系統,更包括至少一固定臂,設置於該液冷頭,該至少一固定臂用以將該液冷頭固定於一熱源。
  8. 如請求項1所述之散熱系統,更包括一導熱件,設置於該液冷頭,該液冷頭用以經過該導熱件熱接觸於一熱源。
  9. 如請求項1所述之散熱系統,更包括一流體驅動件,設置於該液冷頭內,該流體驅動件用以驅動該液冷頭、該分流腔體、該第一液冷式散熱器及該第二液冷式散熱器之內之流體。
  10. 一種散熱系統,包括:一分流腔體,具有一第一供流孔、一第二供流孔、一第一回流孔及一第二回流孔,該第一供流孔及該第一回流孔位於一第一平面,該第二供流孔及該第二回流孔位於一第二平面,該第一平面相對於該第二平面具有一第一夾角,該第一夾角大於0度且小於180度;一第一液冷式散熱器,抵靠於該第一平面,且該第一液冷式散熱器之二個第一開口分別連通於該第一供流孔及該第一回流孔;一第二液冷式散熱器,抵靠於該第二平面,且該第二液冷式散熱器之二個第二開口分別連通於該第二供流孔及該第二回流孔;一第一風流產生件,設置於該第一液冷式散熱器;一第二風流產生件,設置於該第二液冷式散熱器;以及一液冷頭,連接於該分流腔體。
  11. 如請求項10所述之散熱系統,其中該第一液冷式散熱器及該第二液冷式散熱器分別固設於該分流腔體。
  12. 如請求項11所述之散熱系統,其中該分流腔體包括一外周壁及一分隔壁,該分隔壁位於該外周壁之內且分隔出一第一腔室及一第二腔室,該第一供流孔及該第二供流孔、該第一回流孔及該第二回流孔位於該外周壁,該第一供流孔及該第二供流孔連通於該第一腔室,該第一回流孔及該第二回流孔連通於該第二腔室。
  13. 如請求項12所述之散熱系統,其中該外周壁更具有一入流孔及一出流孔,該入流孔連通於該第一腔室,該出流孔連通於該第二腔室,該液冷頭之二個第三開口分別連通於該入流孔及該出流孔。
  14. 如請求項10所述之散熱系統,其中該第一風流產生件具有一第一風流方向,該第二風流產生件具有一第二風流方向,該第一風流方向相對於該第二風流方向具有一第二夾角,該第二夾角大於0度且小於180度。
  15. 如請求項10所述之散熱系統,更包括一支架,設置於該液冷頭,該分流腔體固設於該支架。
  16. 如請求項10所述之散熱系統,更包括一支架,設置於該液冷頭,該分流腔體樞設於該支架。
  17. 如請求項10所述之散熱系統,更包括至少一固定臂,設置於該液冷頭,該至少一固定臂用以將該液冷頭固定於一熱源。
  18. 如請求項10所述之散熱系統,更包括一導熱件,設置於該液冷頭,該液冷頭用以經過該導熱件熱接觸於一熱源。
  19. 如請求項10所述之散熱系統,更包括一流體驅動件,設置於該液冷頭內,該流體驅動件用以驅動該液冷頭、該分流腔體、該第一液冷式散熱器及該第二液冷式散熱器之內之流體。
  20. 一種散熱系統,包括:一本體,具有一第一通風口及一第二通風口,該第一通風口位於一第一平面,該第二通風口位於一第二平面,該第一平面相對於該第二平面具有一第一夾角,該第一夾角大於0度且小於180度;一液冷管路,該本體圍繞於該液冷管路,該第一通風口及該第二通風口露出至少部分該液冷管路;一第一風流產生件,設置於該本體,該第一風流產生件所產生之風流經過該第一通風口;一第二風流產生件,設置於該本體,該第二風流產生件所產生之風流經過該第二通風口;以及一液冷頭,該液冷管路連通於該液冷頭。
  21. 如請求項20所述之散熱系統,其中該本體具有一入流孔及一出流孔,該液冷管路包括一第一流道及一第二流道,該第一流道及該第二流道分流於該入流孔且匯流於該出流孔,該第一流道流經該第一通風口,該第二流道流經該第二通風口,該入流孔及該出流孔連通於該液冷頭。
  22. 如請求項20所述之散熱系統,其中該第一風流產生件具有一第一風流方向,該第二風流產生件具有一第二風流方向,該第一風流方向相對於該第二風流方向具有一第二夾角,該第二夾角大於0度且小於180度。
  23. 如請求項20所述之散熱系統,其中該本體裝設於該液冷頭。
  24. 如請求項20所述之散熱系統,更包括至少一固定臂,設置於該液冷頭,該至少一固定臂用以將該液冷頭固定於一熱源。
  25. 如請求項20所述之散熱系統,更包括一導熱件,設置於該液冷頭,該液冷頭用以經過該導熱件熱接觸於一熱源。
  26. 如請求項20所述之散熱系統,更包括一流體驅動件,設置於該液冷頭內,該流體驅動件用以驅動該液冷頭及該液冷管路之內之流體。
TW106209440U 2017-06-28 2017-06-28 散熱系統 TWM55096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9440U TWM550966U (zh) 2017-06-28 2017-06-28 散熱系統
CN201721143084.XU CN207166951U (zh) 2017-06-28 2017-09-07 散热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6209440U TWM550966U (zh) 2017-06-28 2017-06-28 散熱系統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M550966U true TWM550966U (zh) 2017-10-21

Family

ID=610137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06209440U TWM550966U (zh) 2017-06-28 2017-06-28 散熱系統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207166951U (zh)
TW (1) TWM55096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96803B (zh) * 2018-05-25 2020-06-21 訊凱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散熱裝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696803B (zh) * 2018-05-25 2020-06-21 訊凱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散熱裝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166951U (zh) 2018-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795058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liquid cooling heat dissipation device thereof
US8897012B2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heat dissipation module thereof
JP3979143B2 (ja) 情報処理装置の冷却装置
TWI599753B (zh) 液冷系統
TWI487475B (zh) 散熱模組
TWM574708U (zh) 具水冷散熱功能之電子裝置及其水冷散熱模組與水冷排
TWI632650B (zh) 水冷散熱系統及水冷頭
TWM508885U (zh) 電子裝置及其液體冷卻式散熱結構
TWM508705U (zh) 電子裝置及其液體冷卻式散熱結構
TWM519266U (zh) 介面卡模組
TW202038045A (zh) 水冷頭
TWM550966U (zh) 散熱系統
TWM619677U (zh) 電子裝置
TW201625895A (zh) 散熱裝置及散熱系統
US20230164947A1 (en) Water cooler assembly and system
TW201433250A (zh) 散熱模組
TWM523889U (zh) 散熱裝置與可攜式電子裝置
JP5558536B2 (ja) 放熱装置
TW201304671A (zh) 散熱器組合
TWM542803U (zh) 水冷式散熱裝置
TWM530421U (zh) 水冷散熱機構
TWI658776B (zh) 電子裝置的散熱系統
CN103188918B (zh) 电子装置
TWM577229U (zh) 水冷散熱頭
US20130168060A1 (en) Thermal modu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