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159934U - 埋地线路工程穿越河沟谷区的水毁防护装置及防护系统 - Google Patents

埋地线路工程穿越河沟谷区的水毁防护装置及防护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159934U
CN207159934U CN201720966548.0U CN201720966548U CN207159934U CN 207159934 U CN207159934 U CN 207159934U CN 201720966548 U CN201720966548 U CN 201720966548U CN 207159934 U CN207159934 U CN 20715993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eam
paddy
shore protection
protection
stream pad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966548.0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满银
王生新
徐震
孙志忠
谢荣
卡毛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eological Natural Disaster Prevention Research Institute Gansu Academy Of Sciences
Original Assignee
Geological Natural Disaster Prevention Research Institute Gansu Academy Of Science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eological Natural Disaster Prevention Research Institute Gansu Academy Of Sciences filed Critical Geological Natural Disaster Prevention Research Institute Gansu Academy Of Sciences
Priority to CN201720966548.0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15993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15993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15993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Revetment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埋地线路工程穿越河沟谷区的水毁防护装置及防护系统,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其包括护岸组件、河沟床潜式防冲墙以及石笼护坦组件。护岸组件包括河沟谷右护岸和河沟谷左护岸且分别用于设置在河床的两侧。河沟床潜式防冲墙设置于护岸组件之间,河沟床潜式防冲墙的长度能够与河沟床的宽度相同,河沟床潜式防冲墙的两端分别与河沟谷的右护岸、左护岸固定连接,且包括相对的迎水面和背水面,石笼护坦组件固定贴合设置于背水面。其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能够有效降低河沟谷水流对线路工程穿越区的冲刷、侵蚀与破坏作用,并保证河床未下切情况下,将上游汇流依势排导出工程区,确保线路工程的安全埋深。

Description

埋地线路工程穿越河沟谷区的水毁防护装置及防护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埋地线路工程穿越河沟谷区的水毁防护装置及防护系统。
背景技术
长距离地埋式线路工程,例如:油气管道、供排水管道、电缆电线等,在敷设时不可避免地将会出现遇到河沟谷地段,尤其当遇到需要埋地横穿或斜穿越河谷、沟谷时,线路工程敷设后,极易被河沟谷内的水流下切侵蚀、侧向侵蚀而破坏。
特别是针对常年性小溪流,季节性洪水沟道、洪积扇坡面汇流的冲沟地段,当需要敷设埋地线路工程时,如何有效的防止水流对线路穿越区及工程自身的长期影响破坏。
综上所述,如何有效的避免线路工程区及工程自身被水流长期破坏,为穿越河沟谷区的埋地线路工程提供切实可行的防护,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难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埋地线路工程穿越河沟谷区的水毁防护装置,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能够有效降低河沟谷水流对线路工程穿越区的冲刷、侵蚀与破坏作用,并在保证河沟床不被下切的情况下,将上游汇流依势排导出工程区。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了一种防护系统,确保了线路工程的安全埋深,施工周期短、工艺简单,用料节省、造价低,易于分割维修,性价比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是这样实现的:
基于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埋地线路工程穿越河沟谷区的水毁防护装置,包括护岸组件、河沟床潜式防冲墙以及石笼护坦组件;
所述护岸组件包括河沟谷右护岸和河沟谷左护岸,所述河沟谷右护岸和所述河沟谷左护岸用于设置在河床的两侧;
所述河沟床潜式防冲墙设置于所述河沟谷右护岸和所述河沟谷左护岸之间,所述河沟床潜式防冲墙的长度能够与河沟床的宽度相同,所述河沟床潜式防冲墙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河沟谷右护岸和所述河沟谷左护岸固定连接;
所述河沟床潜式防冲墙包括相对的迎水面和背水面,所述石笼护坦组件固定贴合设置于所述背水面。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提供的埋地线路工程穿越河沟谷区的水毁防护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河沟谷右护岸和所述河沟谷左护岸均包括上游迎水端和下游背水端;
所述上游迎水端能够延伸至线路工程之外且能够嵌入河沟道岸坡的岩土体内;
所述下游背水端能够延伸至所述石笼护坦组件之外且能够嵌入河沟道岸坡的岩土体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河沟谷右护岸和所述河沟谷左护岸的横截面均为直角梯形,所述河沟谷右护岸的直角边和所述河沟谷左护岸的直角边相对应,所述河沟谷右护岸的斜边和所述河沟谷左护岸的斜边背对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河沟谷右护岸和所述河沟谷左护岸均包括相对的迎水侧和背水侧,所述背水侧的坡率比为1:0.25~1:0.3。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河沟谷右护岸和所述河沟谷左护岸的顶部宽度尺寸均为0.3米~1.0米。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河沟谷右护岸和所述河沟谷左护岸的墙体均布设置有仰斜式的排水孔,所述排水孔交错式均布排列于所述护岸组件的墙体。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河沟床潜式防冲墙的横截面为矩形且能够与河沟内的主水流垂直设置,所述河沟床潜式防冲墙的厚度尺寸为0.5米~1.0米。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石笼护坦组件包括至少一级石笼件,所述石笼件的宽度尺寸为2米~6米,所述石笼件的厚度为0.5米~1.0米,所述石笼件的长度与所述河沟床潜式防冲墙的长度相同;
所述石笼件的两端分别一一对应的与所述河沟谷右护岸和所述河沟谷左护岸固定连接。
在本实用新型的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石笼护坦组件包括二级或三级石笼件,全部所述石笼件的一侧均与所述河沟床潜式防冲墙的背水面贴合设置,所述石笼护坦组件呈台阶式排列,从底级到顶级,所述石笼件的宽度尺寸依次减小1米~2米。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还提供了一种防护系统,包括河沟谷岸坡、埋地线路工程以及埋地线路工程穿越河沟谷区的水毁防护装置;
所述河沟谷右护岸和所述河沟谷左护岸分别贴合固定于所述河沟谷岸坡的右、左两侧,所述河沟谷右护岸和所述河沟谷左护岸的上游顶端、下游顶端均嵌入所述河沟谷岸坡的岩土体内;
所述河沟床潜式防冲墙横向设置于所述河沟谷岸坡之间,所述河沟床潜式防冲墙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河沟谷右护岸和所述河沟谷左护岸固定连接;
所述石笼护坦组件固定设置于所述河沟床潜式防冲墙的背水面;
所述河沟床潜式防冲墙设置于所述埋地线路工程的下游5米~15米。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有益效果是:该埋地线路工程穿越河沟谷区的水毁防护装置设计合理、结构简单,能有效防止河沟谷水流对线路工程穿越区的冲刷、侵蚀及破坏,并在保证河床不被下切的情况下,将上游汇流依势排导出工程区,顺应了天然水流的规律,又确保了工程的安全埋深。其施工周期短、工艺简单,用料节省、造价低,易于分割维修,性价比高,实用性好,具有很好的市场推广前景。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方式,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提供的埋地线路工程穿越河沟谷区的水毁防护装置的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护岸组件和河沟床潜式防冲墙的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河沟床潜式防冲墙的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河沟床潜式防冲墙与石笼护坦组件的一个视角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提供的河沟谷区防护系统的第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第二视角的示意图。
图标:100-埋地线路工程穿越河沟谷区的水毁防护装置;10-护岸组件;103-河沟谷右护岸;105-河沟谷左护岸;106-上游迎水端;108-下游背水端;112-迎水侧;114-背水侧;116-排水孔;14-河沟床潜式防冲墙;144-迎水面;145-背水面;15-石笼护坦组件;153-石笼件;16-河沟谷岸坡;18-埋地线路工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方式。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由权利要求限定和覆盖的多种不同方式实施。
其中图1—图4对应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图5—图6对应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2,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方式1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提供的埋地线路工程穿越河沟谷区的水毁防护装置100,包括护岸组件10、河沟床潜式防冲墙14以及石笼护坦组件15。
下面对该埋地线路工程穿越河沟谷区的水毁防护装置100的各个部件的具体结构和相互之间的对应关系进行详细说明。
首先,详细介绍护岸组件10,该护岸组件10包括左右两侧的河沟谷右护岸103和河沟谷左护岸105,其中,河沟谷右护岸103和河沟谷左护岸105用于分别设置在河床的右侧与左侧。
可选的,该河沟谷右护岸103与河沟谷左护岸105的筑设方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例如,第一种方式为采用M10浆砌石砌筑形成;第二种方式为采用C20混凝土浇筑形成。此处不做具体要求,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中,河沟谷右护岸103与河沟谷左护岸105的筑设方式相同,且均选择用C20混凝土浇筑而成。
其中,这里的河沟谷是泛指河谷、沟谷岸坡以及河沟床,同时,也包括常年性小溪流,季节性洪水沟道、洪积扇坡面的集中汇流冲沟等地段。主水流从河沟中的上游向下游流过;面向主水流方向,位于右侧的岸坡称为右岸,位于左侧的岸坡称为左岸。
可选的,该河沟谷右护岸103和河沟谷左护岸105均包括上游迎水端106和下游背水端108。其中,上游迎水端106能够延伸至埋地线路工程18之外且能够嵌入河沟岸坡的岩土体内,下游背水端108能够延伸至石笼护坦组件15之外且该下游背水端108能够嵌入河沟岸坡的岩土体内,从而使得该护岸组件10的上游迎水端106和下游背水端108分别与岸坡体、河沟床潜式防冲墙14以及石笼护坦组件15构成“藏头护尾”结构。
具体的,根据岸坡的实际地形情况,上游迎水端106嵌入岸坡的岩土体内1.5米以上,具体分为两种方式:当河沟道为顺直或凸岸的情形时,上游迎水端106嵌入岩土体可设计为以一定角度的外“八字形”嵌入;当河沟道为凹岸的情形时,上游迎水端106嵌入岩土体则可以直接嵌入。
可选的,下游背水端108需延长至石笼护坦组件15之外,使得石笼护坦组件15、河沟床潜式防冲墙14及埋地线路工程18全部位于护岸组件10的上游迎水端106与下游背水端108之间,该护岸的基础埋深应以设计水平年最大一次冲切深度,并结合当地最大冻土深来确定,一般取大者为宜。
具体的,根据岸坡的实际地形情况,下游背水端108潜埋于岸坡岩土体内1.5米以上,具体分为两种方式:当沟道为顺直或凸岸的情形时,下游背水端108嵌入岩土体可设计为以一定角度的外“八字形”嵌入;当沟道为凹岸的情形时,下游背水端108嵌入岩土体则可以直接嵌入。
具体的,请参照图2所示,河沟谷右护岸103和河沟谷左护岸105的横截面形状均为直角梯形,其中,河沟谷右护岸103的直角边和河沟谷左护岸105的直角边相对应,河沟谷右护岸103的斜边和河沟谷左护岸105的斜边背对设置。
可选的,河沟谷右护岸103和河沟谷左护岸105均包括相对的迎水侧112和背水侧114,背水侧114的坡率比为1:0.25~1:0.3。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中,背水侧114的坡率比为1:0.3。
可选的,河沟谷右护岸103和河沟谷左护岸105的顶部宽度尺寸均为0.3米~1.0米,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中,该顶宽的宽度尺寸值与河沟谷的水量和纵坡降均成正比。其中,纵坡降是指河流(河谷、沟道等)的纵剖面坡度,是反映各级阶梯的基本形态测量指标,它间接地反映势能大小,纵比降则是反映纵坡面坡度的一个量化指标。
可选的,河沟谷右护岸103和河沟谷左护岸105的墙体均布设置有仰斜式的排水孔116,该护岸组件10的顶部一般是与河沟岸的高度相同,当遇深大河沟谷时,应该按50年一遇的洪水位线外加0.3米~0.5米进行设定。
其次,详细介绍河沟床潜式防冲墙14,请参照图1和图3所示,可选的,该河沟床潜式防冲墙14设置于河沟谷右护岸103和河沟谷左护岸105之间,河沟床潜式防冲墙14的长度能够与河沟床的宽度相同。
可选的,该河沟床潜式防冲墙14一般选用M10浆砌石砌筑或C20混凝土浇筑,河沟床潜式防冲墙14的两端分别与河沟谷右护岸103和河沟谷左护岸105固定连接,形成封闭体系。其中,该河沟床潜式防冲墙14也包括相对的迎水面144和背水面145。
可选的,河沟床潜式防冲墙14的横截面为矩形且能够与河沟内的主水流垂直设置,河沟床潜式防冲墙14的厚度尺寸为0.5米~1.0米,该河沟床潜式防冲墙14的厚度值与河沟谷的水量及纵坡降均成正比。
可选的,该河沟床潜式防冲墙14的潜式高度(埋深)应按设计水平年的最大一次冲切深度,并结合当地最大冻土深来确定,一般取大者为宜。该河沟床潜式防冲墙14的顶部与河沟床的高程同高,且该河沟床潜式防冲墙14设置于水流下游侧且距线路工程18约5米~15米处,同时,保持与主水流方向垂直为宜。
最后,详细介绍石笼护坦组件15,请参照图4所示,该石笼护坦组件15固定贴合设置于河沟床潜式防冲墙14的背水面145,形成对河沟床潜式防冲墙14基础埋深的压护作用。
可选的,该石笼护坦组件15包括至少一级石笼件153,石笼件153的宽度尺寸为2米~6米,石笼件153的厚度为0.5米~1.0米,石笼件153的长度与河沟床潜式防冲墙14的长度相同,石笼件153的两端分别一一对应的与河沟谷右护岸103和河沟谷左护岸105固定连接。
当河沟床的纵坡降无明显落差时,石笼件153的顶部应与河沟床潜式防冲墙14高程齐平,若河沟谷纵坡较陡,存在大于1.5米的落差时,可考虑设置二至三级石笼件153,从而起到有效消能与护脚功能。
在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中,可选的,石笼护坦组件15包括二级或三级石笼件153,该全部石笼件153的一侧均与河沟床潜式防冲墙14的背水面145贴合设置,石笼护坦组件15呈台阶式排列,从底层到顶层,石笼件153的宽度尺寸依次减小1米~2米。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1提供的埋地线路工程穿越河沟谷区的水毁防护装置100,能够对水流形成“上收下送”的疏导效应,且各个组件(河沟谷右护岸103、河沟谷左护岸105、河沟床潜式防冲墙14以及石笼护坦组件15)之间又能紧密衔接形成完整的、封闭性的结构体系,能有效防护水流对保护区的下切和侧向侵蚀破坏,从而保障了埋地线路工程18的安全运营。
该埋地线路工程穿越河沟谷区的水毁防护装置100设计上重点突出“藏头护尾”的理念。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护岸组件10、河沟床潜式防冲墙14进行潜埋于河沟谷的岩土体内一定深度的设置,即称为坝肩和基础,能够有效的防止水流的直冲和侵蚀破坏,达到“藏头”作用;河沟床潜式防冲墙14的基础埋深,除具“藏头”作用外,关键在于保证河沟床不被水流下切侵蚀的前提下,也将水流顺势排导出保护区。
第二、利用石笼护坦组件15对河沟床潜式防冲墙14的背水侧114进行压护、支挡,达到“护尾”作用,对水流进行有效消能与外送,阻止了水流对河沟床潜式防冲墙14基础的掏蚀破坏。
第三、利用护岸组件10(即河沟谷右护岸103和河沟谷左护岸105)下游端延伸至石笼护坦组件15之外且能够嵌入岸坡岩土体内1.5米以上,该设计能够很好地起到“护尾”作用,对流过河沟床潜式防冲墙14与石笼护坦组件15的水流起到进一步向下游引导输送的功能,且嵌入式结构也可自保护尾。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提供的埋地线路工程穿越河沟谷区的水毁防护装置100具有的有益效果是:
该埋地线路工程穿越河沟谷区的水毁防护装置100设计合理、巧妙,结构简单,能够有效的降低河沟谷水流对埋地线路工程18穿越区的冲刷侵蚀破坏,并在保证河床不被下切的情况下将上游汇流依势排导出工程区,顺应了天然水流的规律,同时又确保了工程的安全埋深,该埋地线路工程穿越河沟谷区的水毁防护装置100生产、制造方便、工艺简单,施工周期短,用料省、造价低,且易于分割维修,性价比高,适用范围广,具有良好的市场推广前景。
实施方式2
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2提供了一种防护系统,具体为埋地线路工程横(斜)穿河沟谷区的水毁防护系统,包括河沟谷岸坡16、埋地线路工程18以及实施方式1提供的埋地线路工程穿越河沟谷区的水毁防护装置100,具体说明如下:
请参照图5和图6所示,河沟谷右护岸103和河沟谷左护岸105分别固定设置于河沟谷岸坡16两侧且上下游顶端能够嵌入河沟谷岸坡16两侧的岩土体内,河沟床潜式防冲墙14横向设置于河沟谷岸坡16之间,河沟床潜式防冲墙14的两端分别与河沟谷右护岸103和河沟谷左护岸105固定连接,石笼护坦组件15固定设置于河沟床潜式防冲墙14的背水面145。
河沟床潜式防冲墙14设置于线路工程18的下游5米~15米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1中,若护岸组件10和河沟床潜式防冲墙14均选用浆砌石砌筑时,还需混凝土压顶与勾缝处理,从而较好的满足使用要求。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方式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埋地线路工程穿越河沟谷区的水毁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护岸组件、河沟床潜式防冲墙以及石笼护坦组件;
所述护岸组件包括河沟谷右护岸和河沟谷左护岸,所述河沟谷右护岸和所述河沟谷左护岸用于设置在河床的两侧;
所述河沟床潜式防冲墙设置于所述河沟谷右护岸和所述河沟谷左护岸之间,所述河沟床潜式防冲墙的长度能够与河沟床的宽度相同,所述河沟床潜式防冲墙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河沟谷右护岸和所述河沟谷左护岸固定连接;
所述河沟床潜式防冲墙包括相对的迎水面和背水面,所述石笼护坦组件固定贴合设置于所述背水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埋地线路工程穿越河沟谷区的水毁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河沟谷右护岸和所述河沟谷左护岸均包括上游迎水端和下游背水端;
所述上游迎水端能够延伸至线路工程之外且能够嵌入河沟道岸坡的岩土体内;
所述下游背水端能够延伸至所述石笼护坦组件之外且能够嵌入河沟道岸坡的岩土体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埋地线路工程穿越河沟谷区的水毁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河沟谷右护岸和所述河沟谷左护岸的横截面均为直角梯形,所述河沟谷右护岸的直角边和所述河沟谷左护岸的直角边相对应,所述河沟谷右护岸的斜边和所述河沟谷左护岸的斜边背对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埋地线路工程穿越河沟谷区的水毁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河沟谷右护岸和所述河沟谷左护岸均包括相对的迎水侧和背水侧,所述背水侧的坡率比为1:0.25~1:0.3。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所述的埋地线路工程穿越河沟谷区的水毁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河沟谷右护岸和所述河沟谷左护岸的顶部宽度尺寸均为0.3米~1.0米。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埋地线路工程穿越河沟谷区的水毁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河沟谷右护岸和所述河沟谷左护岸的墙体均布设置有仰斜式的排水孔,所述排水孔交错式均布排列于所述护岸组件的墙体。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埋地线路工程穿越河沟谷区的水毁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河沟床潜式防冲墙的横截面为矩形且能够与河沟内的主水流垂直设置,所述河沟床潜式防冲墙的厚度尺寸为0.5米~1.0米。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埋地线路工程穿越河沟谷区的水毁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石笼护坦组件包括至少一级石笼件,所述石笼件的宽度尺寸为2米~6米,所述石笼件的厚度为0.5米~1.0米,所述石笼件的长度与所述河沟床潜式防冲墙的长度相同;
所述石笼件的两端分别一一对应的与所述河沟谷右护岸和所述河沟谷左护岸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埋地线路工程穿越河沟谷区的水毁防护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石笼护坦组件包括二级或三级石笼件,全部所述石笼件的一侧均与所述河沟床潜式防冲墙的背水面贴合设置,所述石笼护坦组件呈台阶式排列,从底层到顶层,所述石笼件的宽度尺寸依次减小1米~2米。
10.一种防护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河沟谷岸坡、埋地线路工程以及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埋地线路工程穿越河沟谷区的水毁防护装置;
所述河沟谷右护岸和所述河沟谷左护岸分别贴合固定于所述河沟谷岸坡的右、左两侧,所述河沟谷右护岸和所述河沟谷左护岸的上游顶端、下游顶端均嵌入所述河沟谷岸坡的岩土体内;
所述河沟床潜式防冲墙横向设置于所述河沟谷岸坡之间,所述河沟床潜式防冲墙的两端分别与所述河沟谷右护岸和所述河沟谷左护岸固定连接;
所述石笼护坦组件固定设置于所述河沟床潜式防冲墙的背水面;
所述河沟床潜式防冲墙设置于所述埋地线路工程的下游5米~15米。
CN201720966548.0U 2017-08-03 2017-08-03 埋地线路工程穿越河沟谷区的水毁防护装置及防护系统 Active CN20715993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966548.0U CN207159934U (zh) 2017-08-03 2017-08-03 埋地线路工程穿越河沟谷区的水毁防护装置及防护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966548.0U CN207159934U (zh) 2017-08-03 2017-08-03 埋地线路工程穿越河沟谷区的水毁防护装置及防护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159934U true CN207159934U (zh) 2018-03-30

Family

ID=617150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966548.0U Active CN207159934U (zh) 2017-08-03 2017-08-03 埋地线路工程穿越河沟谷区的水毁防护装置及防护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159934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42720A (zh) * 2018-09-12 2018-11-20 吉林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 一种沟道谷坊及其施工方法
CN114484075A (zh) * 2020-10-23 2022-05-1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管道防护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42720A (zh) * 2018-09-12 2018-11-20 吉林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 一种沟道谷坊及其施工方法
CN114484075A (zh) * 2020-10-23 2022-05-13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管道防护装置
CN114484075B (zh) * 2020-10-23 2024-09-27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管道防护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76305B (zh) 一种基于梯级防冲刷齿槛群的泥石流排导槽及其应用
CN106759066B (zh) 一种山区边坡导流消能防控地质灾害的方法
Uddin et al. Flow and erosion at a bend in the braided Jamuna River
WO2014201742A1 (zh) 一种泥石流排导槽规划设计方法及其应用
CN205171469U (zh) 泥石流拦挡坝防冲消能结构
CN105178255B (zh) 阶梯-深潭型泥石流排导槽的深潭段长度测算方法
CN207159934U (zh) 埋地线路工程穿越河沟谷区的水毁防护装置及防护系统
CN107663865A (zh) 一种斜拉式沉管隧道结构及方法
CN106192871A (zh) 用于泥石流沟的防护布置结构
CN105603892A (zh) 一种用于铁路路基边坡的水钉排水系统及其施工方法
CN105926542B (zh) 一种非对称式泥石流排导槽的设计方法和应用
CN106149631B (zh) 高山窄谷拱坝崩塌型边坡处理方法
CN207159958U (zh) 非封闭无抽排水垫塘结构
Bandurina et al. Variants of mathematical modeling of hydraulic conditions of coupling of the pools of drainage structures of the Krasnodar reservoir on the Kuban river
CN102002927A (zh) 一种复式泥石流排导槽
CN106049373B (zh) 泥石流拦挡重力坝体结构
CN207537994U (zh) 设置导流堤的地下防冲墙结构
CN108203962A (zh) 一种幕坝型温度异重流拦挡装置
CN209397565U (zh) 用于外围基础防冲加固的新型丁坝防护结构
CN207405657U (zh) 一种斜拉式沉管隧道结构
CN208055980U (zh) 一种水利工程用透水防冲墙结构
CN205822140U (zh) 泥石流拦挡重力坝体结构
CN207988083U (zh) 戈壁地区太阳能光热场区的正交防排洪结构
CN205296359U (zh) 一种环山公路截水沟
CN107829411A (zh) 设置导流堤的地下防冲墙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