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146876U - 换热器和空调 - Google Patents

换热器和空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146876U
CN207146876U CN201720763150.7U CN201720763150U CN207146876U CN 207146876 U CN207146876 U CN 207146876U CN 201720763150 U CN201720763150 U CN 201720763150U CN 207146876 U CN207146876 U CN 20714687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exchanger tube
heat
tube row
f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763150.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洪志荣
江炳山
莫艺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HVAC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HVAC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HVAC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763150.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14687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14687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14687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换热器和空调,包括:包括第一端和与第一端相对设置的第二端的壳体;第二端包括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风机,设于第一端,风机由第一端向第二端送风;换热器部件,设于第二端;换热器部件包括:第一换热管排组,设于第一区域,包括多个第一换热管排,和连接于第一换热管排外壁的多个第一翅片;第二换热管排组,设于第二区域,包括多个第二换热管排,和连接于第二换热管排外壁的多个第二翅片;其中,第一区域的风速大于第二区域的风速,第一换热管排组的风阻大于第二换热管排组的风阻。通过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缩小了换热管排组之间的热负荷差异,使第一换热管排组与第二换热管排组的换热能力得到平衡,提高了换热效率。

Description

换热器和空调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热器和空调。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实现热介质和冷介质热量交换的设备,广泛应用于暖通空调等领域。换热器通常包括平行设置的两根集流管,集流管之间具有多根大体上平行设置的换热管,形成换热管排,各换热管之间间隔设置散热翅片,各换热管的两端分别连通两侧的两根集流管,换热介质由一侧的集流管进入换热管内,再自另一侧的集流管流出,从而实现热交换。由上述工作原理可知,换热介质的流量以及换热行程等因素直接影响换热效率。为了提高换热效率,且便于换热器在有限空间内的布置,存在将多块换热器独立连接而成的换热器装置,但是由于空调本身构造,会使得不同的换热器由于所处位置不同,造成风场不均,进而影响到各个换热器的换热能力。如图1所示,第一换热管排组102和第二换热管排组104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换热装置,左侧为风机120,第一换热管排组102所处位置风速较高,第二换热管排组104所处位置风速较低,因而会造成第一换热管排组102和第二换热管排组104热负荷不均,影响换热效率,无法充分有效地利用换热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器。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空调。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换热器,包括:壳体,壳体内包括第一端和与第一端相对设置的第二端;第二端包括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风机,设于第一端,风机由第一端向第二端送风;换热器部件,设于第二端;换热器部件包括:第一换热管排组,设于第一区域,包括多个第一换热管排,和连接于第一换热管排外壁的多个第一翅片;第二换热管排组,设于第二区域,包括多个第二换热管排,和连接于第二换热管排外壁的多个第二翅片;其中,第一区域的风速大于第二区域的风速,第一换热管排组的风阻大于第二换热管排组的风阻。
在该技术方案中,壳体使风机、换热器部件能够设置在相对固定的位置,以执行各自的功能并使得结构紧凑,便于与外部其他部件相连接;风机可以向换热器部件送风,加速空气流通,提高换热效率;换热器部件设置了两组换热管排组,可以在对换热器的外部形状、尺寸设计时更加灵活,同时保证了换热效率;在换热管排外壁上设置翅片,可以增大换热管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由于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风速不同,对两组换热管排组采用不同的风阻特性设计,可以缩小第一换热管排组和第二换热管排组的热负荷差异,使两组换热管排组的热交换能力得到平衡,提高换热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多个第一换热管排之间平行排列,第一换热管排包括多个第一换热管;多个第二换热管排之间平行排列,第二换热管排包括多个第二换热管;其中,第一换热管排的数量多于第二换热管排的数量。
在该技术方案中,多个第一换热管排之间平行排列,使结构紧凑而有序,并便于加工;第一换热管排包括多个第一换热管,可以延长换热行程,提高换热效率;第二换热管排与第一换热管排采用了基本相同的结构,具有同样的技术效果,其中,第一换热管排的数量多于第二换热管排的数量,可以增大第一换热管排的风阻,缩小第一换热管排组和第二换热管排组的热负荷差异,使两组换热管排组的热交换能力得到平衡,提高换热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多个第一翅片中任意相邻两个第一翅片之间的第一间距均相等;多个第二翅片中相邻两个第二翅片之间的第二间距均相等;第一间距小于第二间距。
在该技术方案中,多个第一翅片中任意相邻两个第一翅片之间的第一间距均相等,多个第二翅片中相邻两个第二翅片之间的第二间距均相等,可以简化加工,便于安装且换热管各部位换热效率较为均衡;第一间距小于第二间距,使第一换热管排组的风阻大于第二换热管排组的风阻,缩小第一换热管排组和第二换热管排组的热负荷差异,使两组换热管排组的热交换能力得到平衡,提高换热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翅片的类型为冲锋片,第二翅片的类型为光片。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翅片的类型采用风阻大的冲锋片,第二翅片的类型采用风阻小的光片,使第一换热管排组的风阻大于第二换热管排组的风阻,缩小了第一换热管排组和第二换热管排组的热负荷差异,使两组换热管排组的热交换能力得到平衡,提高换热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换热管排中,任意两个第一换热管之间相互平行,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一换热管之间的第三间距均相等;第二换热管排中,任意两个第二换热管之间相互平行且间距相等,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二换热管之间的第四间距均相等;第三间距小于第四间距。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换热管排中的任意两个第一换热管之间相互平行,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一换热管之间的第三间距均相等,使结构整体显得整齐而紧凑,并便于加工,换热管排中各处热交换能力比较均衡;第二换热管排与第一换热管排的结构基本相同,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第三间距小于第四间距,使第一换热管排中的换热管密度更大,从而第一换热管排组的风阻大于第二换热管排组的风阻,缩小了第一换热管排组和第二换热管排组的热负荷差异,使两组换热管排组的热交换能力得到平衡,提高换热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换热管与第二换热管的材质为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铜、铜镍合金、铝合金、钛或石墨、陶瓷、聚四氟乙烯中任意一种或者几种的组合。
在该技术方案中,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等材料用来制作换热管,传热效果好,加工简单方便,可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换热管包括导热层,设于第一换热管外壁,第一换热管通过导热层与第一翅片密封连接;第二换热管包括导热层,设于第二换热管外壁,第二换热管通过导热层与第二翅片密封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换热管外壁上设有导热层,并使换热管通过导热层与翅片密封连接,可以填补翅片与换热管之间的缝隙,加强换热管和翅片之间的热传导效果,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翅片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一换热管穿插于第一通孔与第一翅片连接;第二翅片上设有第二通孔,第二换热管穿插于第二通孔与第二翅片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翅片上设有通孔,使换热管穿插于通孔与翅片连接,便于加工,使翅片不易从换热管上脱落,还可以增加换热管与翅片的接触面,加强换热管和翅片之间的热传导效果,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优选地,第一通孔的周缘设有第一翻边,第一翻边在第一换热管的外壁上沿轴向延伸;第二通孔的周缘设有第二翻边,第二翻边在沿第二换热管的外壁上沿轴向延伸。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通孔的周缘设有翻边,并在换热管的外壁上沿轴向延伸,可以增大翅片与换热管外壁的接触面积,增强翅片与换热管外壁连接的稳定性,加强换热管和翅片之间的热传导效果,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空调,包括上述任一项技术方案的换热器。
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采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的换热器,可以缩小不同换热管排组之间的热负荷差异,均衡不同换热管排组的换热能力,提高换热管和翅片之间的热传导效果,提高换热效率,并使空调的形状、尺寸设计更加灵活,加工和安装更方便。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图1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2第一换热管排组,104第二换热管排组,120风机;
图2和图3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壳体,2风机,3换热器部件,30第一换热管排组,302第一换热管排, 3022第一换热管,32第二换热管排组,322第二换热管排,3222第二换热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3描述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
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第一方面提出的一种换热器的实施例,包括:壳体1,壳体1内包括第一端和与第一端相对设置的第二端;第二端包括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风机2,设于第一端,风机2由第一端向第二端送风;换热器部件3,设于第二端;换热器部件3包括:第一换热管排组30,设于第一区域,包括多个第一换热管排302,和连接于第一换热管排302外壁的多个第一翅片;第二换热管排组32,设于第二区域,包括多个第二换热管排322,和连接于第二换热管排322外壁的多个第二翅片;其中,第一区域的风速大于第二区域的风速,第一换热管排组30的风阻大于第二换热管排组32的风阻。
在该实施例中,壳体1使风机2、换热器部件3能够设置在相对固定的位置,以执行各自的功能并使得结构紧凑,便于与外部其他部件相连接;风机2可以向换热器部件3送风,加速空气流通,提高换热效率;换热器部件3设置了两组换热管排组,可以在对换热器的外部形状、尺寸设计时更加灵活,同时保证了换热效率;在换热管排外壁上设置翅片,可以增大换热管的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由于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的风速不同,对两组换热管排组采用不同的风阻特性设计,可以缩小第一换热管排组30 和第二换热管排组32的热负荷差异,使两组换热管排组的热交换能力得到平衡,提高换热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多个第一换热管排302之间平行排列,第一换热管排302包括多个第一换热管3022;多个第二换热管排322之间平行排列,第二换热管排322包括多个第二换热管3222;其中,第一换热管排302的数量多于第二换热管排322的数量。
在该实施例中,多个第一换热管排302之间平行排列,使结构紧凑而有序,并便于加工;第一换热管排302包括多个第一换热管3022,可以延长换热行程,提高换热效率;第二换热管排322与第一换热管排302采用了基本相同的结构,具有同样的技术效果,其中,第一换热管排302的数量多于第二换热管排322的数量,可以增大第一换热管排302的风阻,缩小第一换热管排组30和第二换热管排组32的热负荷差异,使两组换热管排组的热交换能力得到平衡,提高换热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多个第一翅片中任意相邻两个第一翅片之间的第一间距均相等;多个第二翅片中相邻两个第二翅片之间的第二间距均相等;第一间距小于第二间距。
在该实施例中,多个第一翅片中任意相邻两个第一翅片之间的第一间距均相等,多个第二翅片中相邻两个第二翅片之间的第二间距均相等,可以简化加工,便于安装且换热管各部位换热效率较为均衡;第一间距小于第二间距,使第一换热管排组30的风阻大于第二换热管排组32的风阻,缩小第一换热管排组30和第二换热管排组32的热负荷差异,使两组换热管排组的热交换能力得到平衡,提高换热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翅片的类型为冲锋片,第二翅片的类型为光片。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翅片的类型采用风阻大的冲锋片,第二翅片的类型采用风阻小的光片,使第一换热管排组30的风阻大于第二换热管排组 32的风阻,缩小了第一换热管排组30和第二换热管排组32的热负荷差异,使两组换热管排组的热交换能力得到平衡,提高换热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换热管排302中,任意两个第一换热管3022之间相互平行,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一换热管3022之间的第三间距均相等;第二换热管排322中,任意两个第二换热管3222之间相互平行且间距相等,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二换热管3222之间的第四间距均相等;第三间距小于第四间距。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换热管排302中的任意两个第一换热管3022之间相互平行,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一换热管3022之间的第三间距均相等,使结构整体显得整齐而紧凑,并便于加工,换热管排中各处热交换能力比较均衡;第二换热管排322与第一换热管排302的结构基本相同,具有相同的技术效果;第三间距小于第四间距,使第一换热管排302中的换热管密度更大,从而第一换热管排组30的风阻大于第二换热管排组32的风阻,缩小了第一换热管排组30和第二换热管排组32的热负荷差异,使两组换热管排组的热交换能力得到平衡,提高换热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换热管3022与第二换热管3222的材质为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铜、铜镍合金、铝合金、钛或石墨、陶瓷、聚四氟乙烯中任意一种或者几种的组合。
在该实施例中,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等材料用来制作换热管,传热效果好,加工简单方便,可以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换热管3022包括导热层,设于第一换热管3022外壁,第一换热管3022通过导热层与第一翅片密封连接;第二换热管3222包括导热层,设于第二换热管3222外壁,第二换热管3222通过导热层与第二翅片密封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在换热管外壁上设有导热层,并使换热管通过导热层与翅片密封连接,可以填补翅片与换热管之间的缝隙,加强换热管和翅片之间的热传导效果,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翅片上设有第一通孔,第一换热管3022 穿插于第一通孔与第一翅片连接;第二翅片上设有第二通孔,第二换热管 3222穿插于第二通孔与第二翅片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在翅片上设有通孔,使换热管穿插于通孔与翅片连接,便于加工,使翅片不易从换热管上脱落,还可以增加换热管与翅片的接触面,加强换热管和翅片之间的热传导效果,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中,优选地,第一通孔的周缘设有第一翻边,第一翻边在第一换热管3022的外壁上沿轴向延伸;第二通孔的周缘设有第二翻边,第二翻边在沿第二换热管3222的外壁上沿轴向延伸。
在该实施例中,在通孔的周缘设有翻边,并在换热管的外壁上沿轴向延伸,可以增大翅片与换热管外壁的接触面积,增强翅片与换热管外壁连接的稳定性,加强换热管和翅片之间的热传导效果,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
本实用新型第二方面的实施例提供一种空调,包括上述任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采用上述任一个实施例的换热器,可以缩小不同换热管排组之间的热负荷差异,均衡不同换热管排组的换热能力,提高换热管和翅片之间的热传导效果,提高换热效率,并使空调的形状、尺寸设计更加灵活,加工和安装更方便。
具体实施例一:
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的换热器,包括壳体1,风机 2和换热器部件3,风机2和换热器部件3分别处于壳体1内的两端,由风机2向换热器部件3送风以加强空气流通,提高换热效率;换热器部件3 分为第一换热管排组30和第二换热管排组32,第一换热管排组30由多个相互平行的第一换热管排组成,而第一换热管排302则由多个相互平行的换热管组成,其中,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一换热管3022之间第三间距相同,另外,每个第一换热管3022外壁穿插有多个带翻边通孔的冲锋型翅片,翻边在第一换热管3022外壁上沿轴向延伸,且翻边与外壁之间还有导热层,任意两个相邻的冲锋型翅片的第一间距相等;第二换热管排组32由多个相互平行的第二换热管排组成,而第二换热管排322则由多个相互平行的换热管组成,其中,任意两个相邻的第二换热管3222之间第四间距相同,另外,每个第二换热管3222外壁穿插有多个带翻边通孔的光型翅片,翻边在第二换热管3222外壁上沿轴向延伸,且翻边与外壁之间还有导热层,任意两个相邻的光型翅片的第二间距相等;其中,第一换热管排302的数量大于第二换热管排322的数量。
换热器进行换热运行时,风机2向换热器部件3送风,由于第一换热管排组30和第二换热管排组32所处区域有所不同,其中第一换热管排组 30所处的第一区域风速较大,而第二换热管排组32所处的第二区域风速较小,导致两组换热管排组的热负荷不均匀,进而影响到换热能力的均衡,但是本具体实施例中对第一换热管排组30中的翅片采用了风阻较大的冲锋型翅片,对第二换热管排组32中的翅片采用风阻较小的光型翅片,还有第一换热管排302的数量大于第二换热管排322的数量,这两项特征均使第一换热管排组30的风阻大于第二换热管排组32的风阻,从而缩小了第一换热管排组30与第二换热管排组32之间的热负荷差异,均衡了第一换热管排组30与第二换热管排组32的换热能力,提高了换热器部件3的换热效率,提升了空调的整体能效。
具体实施例二:
如图3所示,与具体实施例一的结构基本相同,但是第一换热管排组 30的数量与第二换热管排组32的数量相同,而第一换热管排302上的相邻第一换热管3022之间的第三间距小于第二换热管排322上的相邻第二换热管3222之间的第四间距,当风机送风进行换热运行时,第一换热管排组 30所处的第一区域风速大于第二换热管排组32所处的第二区域的风速,由于第三间距小于第四间距的特征,使第一换热管排组30的风阻大于第二换热管排组32的风阻,进而缩小了第一换热管排组30与第二换热管排组 32之间的热负荷差异,均衡了第一换热管排组30与第二换热管排组32的换热能力,提高了换热器部件3的换热效率,提升了空调的整体能效。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通过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对于所处区域风速不同而导致两组换热管排组热负荷差异较大的情况,可以有效减小两组换热管排组的热负荷差异,平衡两组换热管排组的换热能力,提高换热管和翅片之间的热传导效果,进而提高换热部件的换热效率,提升空调的整体能效,并使空调的形状、尺寸设计更加灵活,加工和安装更方便。
在本实用新型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换热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内包括第一端和与所述第一端相对设置的第二端;所述第二端包括第一区域与第二区域;
风机,设于所述第一端,所述风机由所述第一端向所述第二端送风;
换热器部件,设于所述第二端;所述换热器部件包括:
第一换热管排组,设于所述第一区域,包括多个第一换热管排,和连接于所述第一换热管排外壁的多个第一翅片;
第二换热管排组,设于所述第二区域,包括多个第二换热管排,和连接于所述第二换热管排外壁的多个第二翅片;
其中,所述第一区域的风速大于所述第二区域的风速,所述第一换热管排组的风阻大于所述第二换热管排组的风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换热管排之间平行排列,所述第一换热管排包括多个第一换热管;
所述多个第二换热管排之间平行排列,所述第二换热管排包括多个第二换热管;
其中,所述第一换热管排的数量多于所述第二换热管排的数量。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第一翅片中任意相邻两个所述第一翅片之间的第一间距均相等;所述多个第二翅片中相邻两个所述第二翅片之间的第二间距均相等;
所述第一间距小于所述第二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翅片的类型为冲锋片,
所述第二翅片的类型为光片。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管排中,任意两个所述第一换热管之间相互平行,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一换热管之间的第三间距均相等;
所述第二换热管排中,任意两个所述第二换热管之间相互平行且间距相等,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第二换热管之间的第四间距均相等;
所述第三间距小于所述第四间距。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管与所述第二换热管的材质为碳素钢、低合金钢、不锈钢、铜、铜镍合金、铝合金、钛或石墨、陶瓷、聚四氟乙烯中任意一种或者几种的组合。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管包括导热层,设于所述第一换热管外壁,所述第一换热管通过所述导热层与所述第一翅片密封连接;
所述第二换热管包括导热层,设于所述第二换热管外壁,所述第二换热管通过所述导热层与所述第二翅片密封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翅片上设有第一通孔,所述第一换热管穿插于所述第一通孔与所述第一翅片连接;
所述第二翅片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第二换热管穿插于所述第二通孔与所述第二翅片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换热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孔的周缘设有第一翻边,所述第一翻边在所述第一换热管的外壁上沿轴向延伸;
所述第二通孔的周缘设有第二翻边,所述第二翻边在沿所述第二换热管的外壁上沿轴向延伸。
10.一种空调,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换热器。
CN201720763150.7U 2017-06-28 2017-06-28 换热器和空调 Active CN20714687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63150.7U CN207146876U (zh) 2017-06-28 2017-06-28 换热器和空调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63150.7U CN207146876U (zh) 2017-06-28 2017-06-28 换热器和空调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146876U true CN207146876U (zh) 2018-03-27

Family

ID=6167170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763150.7U Active CN207146876U (zh) 2017-06-28 2017-06-28 换热器和空调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146876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06154A (zh) * 2019-05-05 2019-07-1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化冰装置、空调室外机及化冰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06154A (zh) * 2019-05-05 2019-07-1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化冰装置、空调室外机及化冰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90758A (zh) 换热器和热泵系统
CN102661670A (zh) 一种超导纳米传热板式换热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02116591A (zh) 一种空冷器用双面翅片板管结构
CN207146876U (zh) 换热器和空调
CN208333186U (zh) 换热器、换热系统及室内采暖系统
CN204630438U (zh) 一种外部自然对流式相变热交换器
CN207848376U (zh) 一种油冷器和具有其的车辆
CN206160567U (zh) 一种冷凝器
CN206176828U (zh) 一种风冷冷凝器
CN212482219U (zh) 组合式换热器
CN105716458A (zh) 一种工型散热管及工型散热器
CN210861817U (zh) 蒸发器流路结构以及蒸发器、空调器
CN209263746U (zh) 一种组合式除湿热管
CN207729869U (zh) 一种空调换热器及一种空调设备
CN207219276U (zh) 发热件散热器及包括其的空调器
CN207501526U (zh) 半导体制冷箱及用于半导体制冷箱的散热装置
CN207487450U (zh) 一种蜂窝状空冷翅片管换热器
CN206946175U (zh) 一种投影装置的散热结构及投影仪
CN208333166U (zh) 换热器和热泵系统
CN207262766U (zh) 一种吹胀换热管式表冷器
CN206291766U (zh) 一种换热管
CN112378281A (zh) 一种微通道换热器
CN217275735U (zh) 一种高效的复合材料的翅片式热交换器
CN110868838A (zh) 一种均温板散热器
CN205718604U (zh) 一种工型散热管及工型散热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