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124756U - 侧出声发声装置模组 - Google Patents

侧出声发声装置模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124756U
CN207124756U CN201720950417.3U CN201720950417U CN207124756U CN 207124756 U CN207124756 U CN 207124756U CN 201720950417 U CN201720950417 U CN 201720950417U CN 207124756 U CN207124756 U CN 20712475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ound
producing device
module
height area
he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950417.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兆强
许晋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Goertek Tech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950417.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12475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12475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12475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侧出声发声装置模组。该侧出声发生模组包括:发声装置组件,包括振膜;模组壳体,所述模组壳体具有出声管道,所述发声装置组件设置在所述模组壳体中,从所述振膜到与振膜相对的模组壳体内表面之间的空间为前声腔,所述出声管道从所述发声装置组件的侧面与所述前声腔对接连通;所述前声腔的高度为从振膜到与振膜相对的模组壳体的内表面的距离,所述前声腔具有第一高度区和第二高度区,所述第二高度区位于所述前声腔与出声管道对接连通的位置并且与所述发声装置组件比邻出声管道的一侧边缘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高度区的高度大于第一高度区的高度。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效果是提高了侧出声发声装置模组的音质。

Description

侧出声发声装置模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声换能技术领域,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侧出声发声装置模组。
背景技术
近年来,消费类电子产品的技术发展迅速。随着手机、平板电脑、VR设备等产品的发展,其中各个配件的性能也需要相应提升,以适应逐渐提高的性能、应用可靠性的要求。
发声装置是电子产品中重要的发声部件,用于将声音信号转变成声音。随着电子产品的发展,对发声装置的灵敏度、失真等性能指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扬声器具有更好的音质。另一方面,电子产品的外形具有超薄化的发展趋势,为了配合这一趋势,发声装置也需要做出结构改变。
现有的发声装置为配合智能手机的超薄设计,通常为侧出声结构。侧出声结构中,声音气流的流动方向发生90°的改变,并通过侧出声管道流出。侧出声结构相比正出声结构不利于音质的保持和提升。为了改善采用侧出声结构的发声装置的音质,本领域技术人员尝试采用整体增大发声装置的前腔高度的方式。但是,由于电子产品整机结构对厚度方向的限制,前腔的高度受到了限制。
所以,有必要对采用侧出声结构的发声装置进行改进,改善发声装置的音质。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发声装置模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侧出声发声装置模组,包括:
发声装置组件,包括振膜;
模组壳体,所述模组壳体具有出声管道,所述发声装置组件设置在所述模组壳体中,从所述振膜到与振膜相对的模组壳体内表面之间的空间为前声腔,所述出声管道从所述发声装置组件的侧面与所述前声腔对接连通;
所述前声腔的高度为从振膜到与振膜相对的模组壳体内表面的距离,所述前声腔具有第一高度区和第二高度区,所述第二高度区位于所述前声腔与出声管道对接连通的位置并且与所述发声装置组件比邻出声管道的一侧边缘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高度区的高度大于第一高度区的高度。
可选地,围成所述第二高度区的模组壳体的壁厚小于围成所述第一高度区的模组壳体的壁厚。
可选地,所述模组壳体的材料为塑胶材料,围成所述第二高度区的模组壳体与围成所述第一高度区的模组壳体一体注塑成型,围成所述第二高度区的模组壳体的内表面向模组壳体的外侧凹陷。
可选地,所述模组壳体包括塑胶壳体和金属板,所述金属板与所述塑胶壳体注塑固定连接,所述金属板作为围成所述第二高度区的模组壳体。
可选地,所述振膜包括折环部,所述折环部位于所述发声装置组件的边缘内侧,所述第二高度区与振膜的比邻出声管道一侧的折环部位置相对应。
可选地,围成所述第一高度区的模组壳体的壁厚范围为0.5mm-0.55mm。
可选地,围成所述第二高度区的模组壳体的壁厚范围为0.3mm-0.4mm。
可选地,围成所述第二高度区的模组壳体的壁厚范围为0.15mm-0.25mm。
可选地,所述第二高度区沿从前声腔到出声管道的方向的宽度范围为1.5mm-4mm。
可选地,所述出声管道内设置有吸音材料;
和/或,所述发声装置组件倾斜设置在所述模组壳体中,使振膜向朝向所述出声管道的方向偏转。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技术效果在于,改善了侧出声发声装置的音质。
通过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及其优点将会变得清楚。
附图说明
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的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且连同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
图1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侧出声发声装置模组的侧面剖视图;
图2是图1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侧出声发声装置模组的立体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参照附图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种示例性实施例。应注意到: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
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
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例子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例子可以具有不同的值。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侧出声发声装置模组,其中包括发声装置组件和模组壳体。模组壳体采用了侧出声的出声结构,模组壳体的出声口位于整体模组的侧面,相应的,出声管道位于发声装置组件的侧面,与前声腔连通。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在前声腔靠近出声管道的区域增高前声腔的高度的方式,提高前声腔到出声管道的气流流畅程度。进一步地,能够有效改善侧出声发声装置模组的声学性能,减小出现杂音、破音等声学缺陷的可能性。
如图1、3所示,所述侧出声发声装置模组包括发声装置组件1和模组壳体2。发声装置组件1用于接收声音信号,并能够通过振动发出声音。发声装置组件1可以包括振膜11,以及用于驱动发声的音圈、磁路等结构。
所述模组壳体2内具有容纳空间,发声装置组件1设置在所述模组壳体2内部。其中,模组壳体2在与振膜11相对应的位置留有一定空间,该空间为前声腔22。如图1、3所示,所述振膜11下方到与振膜11相对的模组壳体2的内表面之间的区域即为前声腔22。所述模组壳体2中还具有出声管道21,所述出声管道21从所述发声装置组件1的侧面与所述前声腔22连通,如图1所示。这样,振膜振动产生的声音能够通过前声腔22传至出声管道21,最终传出发声装置模组。声音沿前声腔和出声管道传播的方向与振膜的振动方向呈接近90°的角度。
特别地,所述前声腔22分为第一高度区221和第二高度区222,前声腔22的高度指从振膜到与振膜相对的模组壳体的内表面的竖直距离。图2中的A和B标出的即为前声腔的第一高度区221和第二高度区222的高度。如图1、2所示,所述第二高度区222的高度大于第一高度区221的高度。所述第二高度区222的位置在所述前声腔22的与所述出声管道21对接连通的位置,第二高度区222直接与出声管道21相对接,其比第一高度区221更靠近所述出声管道21。并且,所述发声装置组件1比邻所述出声管道21的一侧的边缘12与所述第二高度区222的区域相对应。如图1、2所示,发声装置组件1的边缘12的正下方对应于所述第二高度区222。
在本实用新型的侧出声发声装置模组中,当振膜振动产生声音时,声音从第一高度区经第二高度区传至出声管道。第二高度区的空间更大,有利于气流流动和声音震动的传播。第二高度区的存在提高了声音震动从前声腔传递至出声管道的顺畅程度,避免出现杂音、破音等声学缺陷。有效改善因前声腔的腔体谐振引起的谐波失真,提升了侧出声发声装置模组的音质。进一步地,发声装置组件与出声管道对接一侧的边缘处是供声音传播的通道最窄的区域,最容易造成失真等缺陷。所述第二高度区与发声装置组件的边缘位置相对应,能够有效的增加该区域的通道的高度,使声音震动能顺畅的传至出声管道。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中,用于围成所述第二高度区的模组壳体的壁厚可以小于围成所述第一高度区的模组壳体的壁厚。这样,壁厚较薄的部分能够节省出更多空间,节省出的空间使得第二高度区的高度比第一高度区的高度更高。如图1、2所示,模组壳体2的下侧板状结构用于围合形成所述前声腔22。该板状结构的厚度不一致,用于围成第一高度区221的区域厚度相对较厚,而用于围成第二高度区222的区域厚度相对较薄。板状结构的较薄部分占有的空间更少,相应的能够增大前声腔22的空间,提高第二高度区222的高度。
可选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不同的实施方式,以通过减薄模组壳体的壁厚形成所述第二高度区。
在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模组壳体2的材料可以为塑胶材料,模组壳体2整体通过注塑工艺形成。其中,用于围成第二高度区222的模组壳体与围成第一高度区221的模组壳体一体注塑成型,模组壳体2的壁厚从第一高度区221至第二高度区222逐渐减薄。在所述第二高度区222处,所述模组壳体壁厚的减薄体现为模组壳体2的内表面向模组壳体2的外侧凹陷,如图1、2所示,从而相对于第一高度区221增高了前声腔22的高度。这种实施方式的优点在于,模组壳体的加工工艺简单,通过对注塑模具的修改,就可以实现前声腔的高度调整。模组壳体可以通过注塑工艺一体成型,不会增加加工工艺的复杂度。
在另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模组壳体包括了塑胶壳体和金属板,所述塑胶壳体作为模组壳体的主体结构,所述金属板则与所述塑胶壳体注塑固定连接。金属板的结构强度较高,其厚度相对于塑胶壳体的壁厚可以具有显著的减薄。所述金属板作为模组壳体中用于围成所述第二高度区的部分。所述金属板的一侧边缘可以注塑固定在用于围成所述第一高度区的塑胶壳体中,与第一高度区形成对接。金属板的另一侧边缘可以注塑固定在用于形成出声管道的塑胶壳体中,与出声管道形成对接。在这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金属板的厚度比塑胶壳体的壁厚更薄,以金属板限定围成的第二高度区的高度明显高于由塑胶壳体限定围成的第一高度区的高度。这样,声音震动经过第二高度区传至出声管道的顺畅程度得到明显提升,声学效果的改善明显。
所述发声装置组件的振膜11可以包括折环部13,在振膜11振动发声时,所述折环部13振动变形,使振膜11整体能够产生适当的振幅。所述折环部13位于整个发声装置组件的边缘12内侧的位置,如图1、2所示。所述折环部整体呈环状。优选地,所述第二高度区222覆盖的区域也包含了振膜11的比邻出声管道21一侧的折环部。在如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所述振膜11的靠近出声管道21一侧的折环部13与所述第二高度区222的位置相对应,第二高度区222位于该侧折环部13的下方。振膜的振动变形会引起空气的振动,进而产生声音,所以,更需要在前声腔中与折环部对应的区域提供更大的空间,以使声音能够顺畅的传播。在这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高度区为靠近出声管道的折环部提供了更高的前声腔高度,更好的改善了声音传播的顺畅性。
以上的实施方式例举了采用减薄模组壳体的厚度的方式形成第二高度区。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只能采用这种方式形成第二高度区。在其它的实施方式中,例如也可以在需要形成第二高度区的位置,采用使模组壳体向外凸出一定距离的方式,在前声腔中形成向外侧的凸出空间,从而相对于第一高度区增加所述第二高度区的高度。
优选地,如图2所示,模组壳体中用于围成所述第一高度区221的区域201的壁厚范围为0.5mm-0.55mm。区域201的壁厚在这一范围内时,其具有良好的结构可靠性,并且不会是第一高度区的高度A过矮。
优选地,如图2所示,在采用塑胶材料围成所述第二高度区222的实施方式中,模组壳体中用于围成第二高度区222的区域202的壁厚范围为0.3mm-0.4mm。区域202的壁厚在这一范围内时,其能够有效增高第二高度区的高度B,达到改善音质的效果,并且保证足够的结构强度。
优选地,如图2所示,在采用金属板围成所述第二高度区222的实施方式中,金属板的用于围成第二高度区222的区域202的壁厚范围为0.15mm-0.25mm。金属板的壁厚在这一范围内时,其能够有效增高第二高度区的高度B,达到改善音质的效果,并且保证足够的结构强度,使其自身不会随声音震动发声振动。
优选地,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高度区222沿着从前声腔到出声管道的方向的宽度C的范围为1.5mm-4mm。在这一宽度范围内,第二高度区能够提供足够的空间,以改善声音传播的顺畅程度,使声音震动从前声腔传播至出声管道,减少失真、破音等现象。而且,第二高度区能够有效的覆盖振膜的折环部以及发声装置组件的边缘所在的位置。如果第二高度区的宽度C过小,有可能无法对应覆盖到振膜的折环部;如果宽度C过大,有可能用于围成第二高度区的模组壳体无法达到结构强度要求。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制第二高度区的宽度C必须符合上述范围,可以根据具体实施方式的不同进行调整。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侧出声发声装置模组还可以接合其它手段,以改善侧出声的声学性能。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是,在所述出声管道内可以设置吸音棉等吸音材料。吸音材料可以有效改善腔体谐振引起的谐波失真。另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是,所述发声装置组件可以倾斜设置在所述模组壳体中,使振膜向朝向所述出声管道的方向偏转。振膜偏转后可以减小振膜振动方向与出声管道延伸方向之间的夹角,提高声音传播的顺畅程度,从而改善音质。上述两种实施方式也可以结合到同一个具体结构中,本实用新型不对此进行限制。
虽然已经通过示例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特定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以上示例仅是为了进行说明,而不是为了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可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和精神的情况下,对以上实施例进行修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来限定。

Claims (10)

1.一种侧出声发声装置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声装置组件,包括振膜;
模组壳体,所述模组壳体具有出声管道,所述发声装置组件设置在所述模组壳体中,从所述振膜到与振膜相对的模组壳体内表面之间的空间为前声腔,所述出声管道从所述发声装置组件的侧面与所述前声腔对接连通;
所述前声腔的高度为从振膜到与振膜相对的模组壳体内表面的距离,所述前声腔具有第一高度区和第二高度区,所述第二高度区位于所述前声腔与出声管道对接连通的位置并且与所述发声装置组件比邻出声管道的一侧边缘位置相对应,所述第二高度区的高度大于第一高度区的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出声发声装置模组,其特征在于,围成所述第二高度区的模组壳体的壁厚小于围成所述第一高度区的模组壳体的壁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出声发声装置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壳体的材料为塑胶材料,围成所述第二高度区的模组壳体与围成所述第一高度区的模组壳体一体注塑成型,围成所述第二高度区的模组壳体的内表面向模组壳体的外侧凹陷。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侧出声发声装置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模组壳体包括塑胶壳体和金属板,所述金属板与所述塑胶壳体注塑固定连接,所述金属板作为围成所述第二高度区的模组壳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出声发声装置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振膜包括折环部,所述折环部位于所述发声装置组件的边缘内侧,所述第二高度区与振膜的比邻出声管道一侧的折环部位置相对应。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出声发声装置模组,其特征在于,围成所述第一高度区的模组壳体的壁厚范围为0.5mm-0.55mm。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侧出声发声装置模组,其特征在于,围成所述第二高度区的模组壳体的壁厚范围为0.3mm-0.4mm。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侧出声发声装置模组,其特征在于,围成所述第二高度区的模组壳体的壁厚范围为0.15mm-0.25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出声发声装置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高度区沿从前声腔到出声管道的方向的宽度范围为1.5mm-4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出声发声装置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出声管道内设置有吸音材料;
和/或,所述发声装置组件倾斜设置在所述模组壳体中,使振膜向朝向所述出声管道的方向偏转。
CN201720950417.3U 2017-07-31 2017-07-31 侧出声发声装置模组 Active CN20712475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950417.3U CN207124756U (zh) 2017-07-31 2017-07-31 侧出声发声装置模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950417.3U CN207124756U (zh) 2017-07-31 2017-07-31 侧出声发声装置模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124756U true CN207124756U (zh) 2018-03-20

Family

ID=616135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950417.3U Active CN207124756U (zh) 2017-07-31 2017-07-31 侧出声发声装置模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124756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84476A1 (zh) * 2018-03-30 2019-10-03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扬声器模组
CN112312289A (zh) * 2019-07-26 2021-02-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扬声器组件和电子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84476A1 (zh) * 2018-03-30 2019-10-03 歌尔股份有限公司 扬声器模组
CN112312289A (zh) * 2019-07-26 2021-02-0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扬声器组件和电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89315B1 (ko) 스피커 진동 시스템
KR101807276B1 (ko) 음향장치
US20200045393A1 (en) Speaker box
WO2017008383A1 (zh) 电子设备及其扬声器
WO2020181892A1 (zh) 一种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211531294U (zh) 发声器件
CN210093484U (zh) 扬声器
CN212628404U (zh) 一种扬声器
CN201383870Y (zh) 微型动圈式电声转换器
CN207124756U (zh) 侧出声发声装置模组
CN208940229U (zh) 发声装置
WO2020029641A1 (zh) 扬声器
WO2020181891A1 (zh) 一种发声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01365256A (zh) 线性振动器件
CN206350046U (zh) 电子产品的听筒和手机
CN209283491U (zh) 电子产品
CN208369846U (zh) 定心支片、振动组件及扬声器
US20110155501A1 (en) Diaphragm for electroacoustic transducer
US10779087B2 (en) Vibration diaphragm
CN207802346U (zh) 一种振膜和振膜组件以及发声装置模组
CN204014043U (zh) 发声器件
CN206894891U (zh) 受话器
WO2022000778A1 (zh) 发声器件
CN219536286U (zh) 一种双音圈发声单元
CN201238374Y (zh) 新型微型发声器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