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112207U - 一种通风管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风管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112207U
CN207112207U CN201720993274.4U CN201720993274U CN207112207U CN 207112207 U CN207112207 U CN 207112207U CN 201720993274 U CN201720993274 U CN 201720993274U CN 207112207 U CN207112207 U CN 20711220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uter tube
ventilation duct
cooling liquid
inner tube
lateral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993274.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敖敬培
陈芝敬
郭杰亮
徐文玲
董松梅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AC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Automobile Group Moto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993274.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11220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11220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11220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通风管,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外管套设在所述内管的外侧壁上,且所述外管的进口端连接在所述内管的一端的外侧壁上,所述外管的出口端连接在所述内管的另一端的外侧壁上;所述外管的内侧壁与所述内管的外侧壁之间形成第一冷却液通道;所述外管的进口端上设有冷却液进口,且所述冷却液进口与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连通;所述外管的出口端上设有冷却液出口,且所述冷却液出口与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连通,从而能够有效防止通风管内的窜气在低温条件下结冰,且使通风管的成本较低。

Description

一种通风管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配件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通风管。
背景技术
汽车发动机工作时,燃烧室内的部分气体会通过活塞和气缸之间的间隙漏入曲轴箱内,形成窜气。汽车曲轴箱通风系统一般通过曲轴箱的通风管将窜气引入进气歧管或是进气管,返回发动机重新燃烧,减少曲轴箱污染物排放。但是由于窜气的主要成分是未燃的油气、水蒸气和废气,因此在低温、特别是极寒环境下曲轴箱的通风管内的窜气易出现结冰现象,而窜气结冰严重时会导致曲轴箱的通风管堵塞,致使曲轴箱内的窜气无法及时排出,从而导致曲轴箱内压力过大,过大的压力会引起曲轴箱内机油渗漏,严重时甚至会出现发动机喷机油、发动机拉缸等故障。
目前,用于曲轴箱的通风管防结冰的技术颇多,但是效果不尽理想。例如使用保温套包覆住曲轴箱的通风管,但保温套无法对曲轴箱的通风管加热,仅适用于一般低温状态;或是添加成本较高的电子加热元件对曲轴箱的通风管进行加热,虽然能达到极寒条件下的防止窜气结冰效果,但是电子加热元件的添加造成整车成本上升;又或是将曲轴箱的通风管与冷却水管通过焊接并排连接,采用并排结构管路间接触面积较小,热传递效率较低,因此无法有效将冷却液的热量传递到曲轴箱的通风管内,换热效果不理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通风管,其能够有效防止曲轴箱的通风管内的窜气在低温条件下结冰,且成本较低。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通风管,其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外管套设在所述内管的外侧壁上,且所述外管的进口端连接在所述内管的一端的外侧壁上,所述外管的出口端连接在所述内管的另一端的外侧壁上;所述外管的内侧壁与所述内管的外侧壁之间形成第一冷却液通道;所述外管的进口端上设有冷却液进口,且所述冷却液进口与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连通;所述外管的出口端上设有冷却液出口,且所述冷却液出口与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连通。
作为优选的,所述外管包括外管本体、进口连接头和出口连接头;所述外管本体的进口端连接在所述进口连接头的一端内,所述进口连接头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内管的一端的外侧壁上,且所述冷却液进口设于所述进口连接头上;所述外管本体的出口端连接在所述出口连接头的一端内,所述出口连接头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内管的另一端的外侧壁上,且所述冷却液出口设于所述出口连接头上。
作为优选的,所述通风管还包括冷却液进水管接头和冷却液出水管接头,所述冷却液进水管接头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冷却液进口内,所述冷却液出水管接头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冷却液出口内。
作为优选的,所述外管本体的内侧壁上沿周向方向设有多个第一凸起部,且多个所述第一凸起部抵靠在所述内管的外侧壁上;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凸起部之间形成第二冷却液通道。
作为优选的,多个所述第一凸起部均布在所述外管的内侧壁上。
作为优选的,所述第一凸起部沿所述外管的轴向方向设置。
作为优选的,所述内管的端部上均设有第一环形凸起部。
作为优选的,所述冷却液进水管接头用于连接冷却液进水管的一端上设有第二环形凸起部,所述冷却液出水管接头用于连接冷却液出水管的一端上设有第三环形凸起部。
作为优选的,所述内管的进口端靠近所述冷却液出口,所述内管的出口端靠近所述冷却液进口。
作为优选的,所述通风管的材料为铝合金。
相比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通风管,所述外管套设在所述内管的外侧壁上,且所述外管的进口端连接在所述内管的一端的外侧壁上,所述外管的出口端连接在所述内管的另一端的外侧壁上;所述外管的内侧壁与所述内管的外侧壁之间形成第一冷却液通道;所述外管的进口端上设有冷却液进口,且所述冷却液进口与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连通;所述外管的出口端上设有冷却液出口,且所述冷却液出口与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连通。通过将所述外管套设在所述内管的外侧壁上,并使所述外管的内侧壁与所述内管的外侧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以使汽车冷却液能够通过所述冷却液进口进入到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内并从所述冷却液出口流出,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内的冷却液能够环绕所述内管的外侧壁流动,进而增大了冷却液与所述内管外侧壁的换热面积,以利于提高冷却液与所述内管内的窜气的热交换效率,从而使得窜气能够充分吸收热量而不结冰,进而有效防止曲轴箱的通风管内的窜气在低温条件下结冰;此外,由于不需要在所述通风管上添加成本较高的电子加热元件对所述内管进行加热,从而使得通风管的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通风管的主视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出口连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进口连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A-A处的剖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通风管的左视图;
图6是图5中B-B处的剖视图;
其中,1、内管;11、第一环形凸起部;2、外管;21、外管本体;211、第一凸起部;22、出口连接头;221、冷却液出口;23、进口连接头;231、冷却液进口;3、第一冷却液通道;31、第二冷却液通道;4、冷却液出水管接头;41、第二环形凸起部;5、冷却液进水管接头;51、第三环形凸起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6,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通风管,其包括内管1和外管2,所述外管2套设在所述内管1的外侧壁上,且所述外管2的进口端连接在所述内管1的一端的外侧壁上,所述外管2的出口端连接在所述内管1的另一端的外侧壁上;所述外管2的内侧壁与所述内管1的外侧壁之间形成第一冷却液通道3;所述外管2的进口端上设有冷却液进口231,且所述冷却液进口231与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3连通;所述外管2的出口端上设有冷却液出口221,且所述冷却液出口221与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3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将所述外管2套设在所述内管1的外侧壁上,并使所述外管2的内侧壁与所述内管1的外侧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3,以使汽车冷却液能够通过所述冷却液进口231进入到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3内并从所述冷却液出口221流出,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3内的冷却液能够环绕所述内管1的外侧壁流动,进而增大了冷却液与所述内管1外侧壁的换热面积,以利于提高冷却液与所述内管1内的窜气的热交换效率,从而使得窜气能够充分吸收热量而不结冰;进而有效防止曲轴箱的通风管内的窜气在低温条件下结冰。此外,由于不需要在所述通风管上添加成本较高的电子加热元件对所述内管1进行加热,从而使得曲轴箱的通风管的成本较低。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汽车的冷却液在发动机冷却系统中循环流动以吸收和带走发动机的热量,因此冷却液吸收热量后温度升高,冷却液温度通常在80℃-125℃之间,高温的冷却液能够为所述通风管在低温、特别是极寒条件下提供热量来源,以保证窜气在低温、特别是极寒条件下不结冰。
参见图1~3,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外管2包括外管本体21、进口连接头23和出口连接头22;所述外管本体21的进口端连接在所述进口连接头23的一端内,所述进口连接头23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内管1的一端的外侧壁上,且所述冷却液进口231设于所述进口连接头23上;所述外管本体21的出口端连接在所述出口连接头22的一端内,所述出口连接头22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内管1的另一端的外侧壁上,且所述冷却液出口221设于所述出口连接头22上。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将所述外管本体21的进口端连接在所述进口连接头23的一端内,所述进口连接头23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内管1的一端的外侧壁上,并且通过将所述外管本体21的出口端连接在所述出口连接头22的一端内,所述出口连接头22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内管1的另一端的外侧壁上,以提高所述外管本体21与所述进口连接头23、所述外管本体21与所述出口连接头22、所述内管1与所述进口连接头23以及所述内管1与所述出口连接头22的连接强度,从而确保冷却液能够通过所述进口连接头23上的所述冷却液进口231流入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3,从而实现冷却液在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3内与所述内管1内的窜气进行热交换,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3内的冷却液经由所述出口连接头22上的所述冷却液出口221流出,以确保窜气能够充分吸收热量而不结冰,进而防止曲轴箱的通风管内的窜气在低温条件下结冰。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使结构合理化,以降低成本,本实施例中的所述进口连接头23与所述出口连接头22的型号相同。
参见图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通风管还包括冷却液进水管接头5和冷却液出水管接头4,所述冷却液进水管接头5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冷却液进口231内,所述冷却液出水管接头4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冷却液出口221内,以便于所述通风管通过所述冷却液进水管接头5连接汽车的冷却液进水管,同时便于所述通风管通过所述冷却液出水管接头4连接汽车的冷却液出水管,从而使得汽车冷却系统内的冷却液从所述冷却液进水管接头5流入所述通风管内并从所述冷却液出水管接头4流出,进而使得冷却液能够循环流动在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3内并不断地对所述内管1内的窜气进行加热,从而防止窜气结冰。
参见1和4,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外管本体21的内侧壁上沿周向方向设有多个第一凸起部211,且多个所述第一凸起部211抵靠在所述内管1的外侧壁上;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凸起部211之间形成第二冷却液通道31。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多个所述第一凸起部211抵靠在所述内管1的外侧壁上,以使所述第一凸起部211隔离所述内管1的外侧壁和所述外管2的内侧壁,从而使得所述内管1的外侧壁与所述外管2的内侧壁保持一定的距离,从而避免由于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3过窄而影响冷却液的流动,进而利于冷却液在所述内管1的外侧壁上第一冷却液通道3流动,以进一步提高所述内管1内的窜气与冷却液的热交换效率。
可以理解的,当所述通风管为弯曲状态时,在所述通风管的折弯处,所述第一凸起部211有利于避免由于所述内管1的外侧壁与所述外管2的内侧壁之间的间隔过小而导致所述第二冷却液通道31过窄,从而使得利于冷却液在所述通风管的折弯处仍然能够流动,进而保证所述通风管折弯处的所述内管1内的窜气能够与冷却液进行热交换,进而进一步提高所述内管1内的窜气与冷却液的热交换效率。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由于本实施例中的多个所述第一凸起部211均布在所述外管2的内侧壁上,同时,由于且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凸起部211之间形成第二冷却液通道31,因此使得所述第二冷却液通道31也是均布于在所述内管1外侧壁与所述外管2内侧壁之间,以利于冷却液在所述内管1的外侧壁上均匀流动,从而使得所述内管1的外侧壁受热均匀,进而提高所述内管1内的窜气与冷却液的热交换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凸起部211之间构成所述第二冷却液通道31,所述第一凸起部211的数量、形状、长度以及所述第二冷却液通道31的数量、形状是根据所述通风管的长度、折弯数、折弯角度而定,并优选地根据用户需求进行热效率试验而确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优选地,所述第一凸起部211沿所述外管2的轴向方向设置,所述第一凸起部211的截面可以为梯形,也可以为矩形或锥形等,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参见图1,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内管1的端部上均设有第一环形凸起部11。由于所述通风管与汽车的曲轴箱需要使用软管过渡连接,所述内管1端部的第一环形凸起部11用于与软管过盈配合连接,并使用卡箍将软管和所述内管1紧固,以防止窜气泄露,从而保证所述通风管的可靠性和连接密封性。
参见图1和5,本实施中的所述冷却液进水管接头5用于连接冷却液进水管的一端上设有第二环形凸起部41,所述冷却液出水管接头4用于连接冷却液出水管的一端上设有第三环形凸起部51。
同样的,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冷却液进水管接头5和所述冷却液出水管接头4与汽车的冷却装置均需要软管过渡连接,软管可以作为所述冷却液进水管以及所述冷却液出水管,通过所述第二环形凸起部41与所述冷却液出水管过盈配合连接,以及所述第三环形凸起部51与所述冷却液进水管过盈配合连接,并使用卡箍将所述冷却液进水管接头5与所述冷却液进水管紧固以及使用卡箍将所述冷却液出水管接头4与所述冷却液出水管紧固,从而防止冷却液泄露,进而保证所述通风管的可靠性和连接密封性。
参见图6,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内管1的进口端靠近所述冷却液出口221,所述内管1的出口端靠近所述冷却液进口231,以使所述内管1内的窜气与冷却液对向流动,进而提高所述通风管内的窜气与所述外管2内的冷却液的热交换效率。
可以理解的,藉由所述冷却液进口231进入的冷却液的温度高于所述冷却液出口221的冷却液的温度,在低温甚至极寒条件下,窜气往往是靠近所述内管1的出口处易发生结冰现象,窜气结冰后将所述内管1的出口堵塞,窜气无法排除导致曲轴箱压力过大进而引发一系列的问题;而冷却液的温度通常是在80℃-125℃之间,通过所述内管1的进口端靠近所述冷却液出口221,所述内管1的出口端靠近所述冷却液进口231,以使所述内管1内的窜气与冷却液对向流动,从而利于提高所述内管1的出口处的温度,进而防止曲轴箱通风管内的窜气在低温条件下结冰,且成本较低。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窜气是由汽车曲轴箱内排出到所述内管1内,带有一定的热量,当窜气从所述内管1的进口端往所述内管1的出口端流动时,窜气的温度逐渐降低,尤其是在低温甚至极寒条件下,窜气的温度下降极快,因此需要冷却液与窜气进行热交换以加热窜气,从而窜气不发生结冰现象;而所述内管1内的窜气与冷却液对向流动,以利于所述内管1内的窜气受热均匀并且充分吸收冷却液的热量。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作为优选的,所述通风管的材料为铝合金,以使所述通风管的重量减轻,进而减轻整车重量。所述通风管采用铝合金为材料制作而成,而铝合金具有较高的导热性和抗氧化、抗腐蚀的优点,从而所述通风管的铝合金管体能够提高所述冷却液与窜气的热交换效率,进而防止窜气在所述通风管内结冰。
具体的,所述铝合金材料可以为3003铝合金、6082铝合金或其他本领域人员公知的其他铝合金材料,这些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在此不做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通风管是由以下通风管制造方法制造而成:首先,采用挤压成型工艺将铝合金材料制得所述内管1、所述外管本体21、所述冷却液进水管接头5和所述冷却液出水管接头4,以及采用机加工工艺将铝合金材料制得所述进口连接头23和所述出口连接头22;另外,当所述通风管和所述冷却液进水管接头5、所述冷却液出水管接头4需要折弯时,可采用弯管工艺将所述内管1、所述外管本体21、所述冷却液进水管接头5和所述冷却液出水管接头4弯折以符合实际需求。
然后,采用扩口工艺对所述内管1、所述冷却液进水管接头5和所述冷却液出水管接头4进行端口扩孔;所述外管本体21过盈配合套设在所述内管1的外侧壁上,并且采用特定工装设备将所述进口连接头23套设在所述内管1的一端的外侧壁上,并将所述进口连接头23的一端套设在所述外管本体21的进口端上,以及将所述出口连接头22套设在所述内管1的另一端的外侧壁上,并将所述出口连接头22的一端套设在所述外管本体21的出口端上;同样的,采用特定工装设备将所述冷却液进水管接头5、所述冷却液出水管接头4分别预设在所述冷却液进口231、所述冷却液出口221上。
最后,在所述外管2的进口端与所述进口连接头23的连接处、所述外管2的出口端与所述出口连接头22的连接处、所述内管1与所述进口连接头23的连接处、所述内管1与所述出口连接头22的连接处、所述冷却液进水管接头5与所述冷却液进口231的连接处以及所述冷却液出水管接头4与所述冷却液出口221的连接处清洗后放置钎料;采用钎焊将所述外管2与所述进口连接头23、所述外管2与所述出口连接头22、所述内管1与所述进口连接头23、所述内管1与所述出口连接头22、所述冷却液进水管接头5与所述冷却液进口231以及所述冷却液出水管接头4与所述冷却液出口221焊接在一起;钎焊工艺可保证所述通风管的密封性,从而采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所述通风管制作方法,可以制得所述通风管,并且能够保证所述通风管的稳固性和密封性。
需要说明的是,钎焊加热温度较低,采用钎焊焊接所述通风管将不会导致所述通风管受热变形,同时,钎料是采用熔点较低的铝合金材料,将钎料在钎焊过程中受热融化并借助毛细管作用沿在所述外管本体21的进口端与所述进口连接头23的连接处、所述外管本体21的出口端与所述出口连接头22的连接处、所述内管1与所述进口连接头23的连接处以及所述内管1与所述出口连接头22的连接处的缝隙流动铺展,当液体钎料冷凝后,所述通风管加工完成。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通风管,所述外管2套设在所述内管1的外侧壁上,且所述外管2的进口端连接在所述内管1的一端的外侧壁上,所述外管2的出口端连接在所述内管1的另一端的外侧壁上;所述外管2的内侧壁与所述内管1的外侧壁之间形成第一冷却液通道3;所述外管2的进口端上设有冷却液进口231,且所述冷却液进口231与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3连通;所述外管2的出口端上设有冷却液出口221,且所述冷却液出口221与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3连通。通过将所述外管2套设在所述内管1的外侧壁上,并使所述外管2的内侧壁与所述内管1的外侧壁之间形成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3,以使汽车冷却液能够通过所述冷却液进口231进入到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3内并从所述冷却液出口221流出,从而使得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3内的冷却液能够环绕所述内管1的外侧壁流动,进而增大了冷却液与所述内管1外侧壁的换热面积,以利于提高冷却液与所述内管1内的窜气的热交换效率,从而使得窜气能够充分吸收热量而不结冰;进而有效防止曲轴箱的通风管内的窜气在低温条件下结冰。此外,由于不需要在所述通风管上添加成本较高的电子加热元件对所述内管1进行加热,从而使得曲轴箱的通风管的成本较低。另外,采用所述通风管制造方法,能够保证所述通风管的密封性和所述通风管的稳固性。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形,这些改进和变形也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通风管,其特征在于,包括内管和外管,所述外管套设在所述内管的外侧壁上,且所述外管的进口端连接在所述内管的一端的外侧壁上,所述外管的出口端连接在所述内管的另一端的外侧壁上;
所述外管的内侧壁与所述内管的外侧壁之间形成第一冷却液通道;所述外管的进口端上设有冷却液进口,且所述冷却液进口与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连通;所述外管的出口端上设有冷却液出口,且所述冷却液出口与所述第一冷却液通道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包括外管本体、进口连接头和出口连接头;所述外管本体的进口端连接在所述进口连接头的一端内,所述进口连接头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内管的一端的外侧壁上,且所述冷却液进口设于所述进口连接头上;
所述外管本体的出口端连接在所述出口连接头的一端内,所述出口连接头的另一端连接在所述内管的另一端的外侧壁上,且所述冷却液出口设于所述出口连接头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还包括冷却液进水管接头和冷却液出水管接头,所述冷却液进水管接头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冷却液进口内,所述冷却液出水管接头的一端连接在所述冷却液出口内。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管本体的内侧壁上沿周向方向设有多个第一凸起部,且多个所述第一凸起部抵靠在所述内管的外侧壁上;相邻两个所述第一凸起部之间形成第二冷却液通道。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风管,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第一凸起部均布在所述外管的内侧壁上。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凸起部沿所述外管的轴向方向设置。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的端部上均设有第一环形凸起部。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液进水管接头用于连接冷却液进水管的一端上设有第二环形凸起部,所述冷却液出水管接头用于连接冷却液出水管的一端上设有第三环形凸起部。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管的进口端靠近所述冷却液出口,所述内管的出口端靠近所述冷却液进口。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风管,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管的材料为铝合金。
CN201720993274.4U 2017-08-09 2017-08-09 一种通风管 Active CN20711220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993274.4U CN207112207U (zh) 2017-08-09 2017-08-09 一种通风管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993274.4U CN207112207U (zh) 2017-08-09 2017-08-09 一种通风管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112207U true CN207112207U (zh) 2018-03-16

Family

ID=615712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993274.4U Active CN207112207U (zh) 2017-08-09 2017-08-09 一种通风管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11220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48720A (zh) * 2017-08-09 2017-12-08 广州汽车集团乘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通风管及通风管制造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448720A (zh) * 2017-08-09 2017-12-08 广州汽车集团乘用车有限公司 一种通风管及通风管制造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2828021C (en) Coaxial gas-liquid heat exchanger with thermal expansion connector
US9682782B2 (en) Plate-fin tubular hybrid heat exchanger design for an air and fuel cooled air cooler
CN207112207U (zh) 一种通风管
CN104733806B (zh) 电动汽车换热器
CN107448720A (zh) 一种通风管及通风管制造方法
CN210718793U (zh) 一种用于柴油冷却器制造的铜管
CN106382831A (zh) 一种水冷式平行流换热器
CN203561233U (zh) 可变换热功率散热器
CN206309702U (zh) 一种用于液压油冷却器
CN106930821A (zh) 一种内置式集成中冷器的发动机进气歧管
CN204830968U (zh) 一种内含u型换热管的翅片式热交换器
CN210570121U (zh) 一种水冷管
CN209244615U (zh) 一种汽轮机低压缸冷却装置
CN204877645U (zh) 一种新型汽车散热器
CN203670719U (zh) 变速器润滑油外接冷却装置
CN202165137U (zh) 一种具有较高换热效率的发动机平行流式油冷器
CN208380718U (zh) 一种紧凑式egr冷却器
CN207379347U (zh) 一种可拆卸翅片式空冷换热管
CN203879608U (zh) 一种水冷散热器
CN203083204U (zh) 一种新型换热器换热管安装结构
CN207365770U (zh) 一种汽车热管式散热器
CN206420334U (zh) 翅片式空气换热器
CN212300032U (zh) 一种多层散热管的汽车散热器
CN206420192U (zh) 卧式单管程直接接触凝结换热器
CN205664581U (zh) 太阳能集热联箱内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CP01 Change in the name or title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1434, No. 633, Jinshan Avenue East Road, Guangzhou, Guangdong, Panyu District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Automobile Passenger Car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1434, No. 633, Jinshan Avenue East Road, Guangzhou, Guangdong, Panyu District

Patentee before: Guangzhou GAC Group Motor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