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101098U - 一种电磁感应加热烹饪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磁感应加热烹饪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101098U
CN207101098U CN201720207828.3U CN201720207828U CN207101098U CN 207101098 U CN207101098 U CN 207101098U CN 201720207828 U CN201720207828 U CN 201720207828U CN 207101098 U CN207101098 U CN 20710109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ed parts
heated
inner bag
wire coil
electromagnetic wi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207828.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朱泽春
王晓丁
崔卫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Joyou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oyou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Joyou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207828.3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10109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10109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10109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电磁感应加热烹饪装置,包括内胆和锅体,所述内胆置于锅体中,锅体底部设有电磁线盘,内胆底部的内表面设有对应于电磁线盘的受热区,受热区内设有多个第一受热部和多个第二受热部,第一受热部与电磁线盘上表面的最短距离大于第二受热部与电磁线盘上表面的最短距离。煮饭时,由于第二受热部处的内胆壁厚较小,传热和集热效率高,第二受热部附近会先产生气泡,这些气泡由低处移动至高处再升起,促进食物内部的热循环和翻滚,有利于食物充分沸腾;从而使食物内部能够蓬松,提升食物的口感。

Description

一种电磁感应加热烹饪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厨房烹饪器具,且特别涉及一种电磁感应加热烹饪装置。
背景技术
电磁感应加热电饭煲、电压力煲等烹饪装置一般包括内胆和锅体,锅体内设有电磁线盘,其工作原理为:在电磁线盘中通入高频电流,使得电磁线盘周围产生高频的交变磁场,容纳于锅体内的内胆切割磁感线发热,从而对其中的食物进行加热烹调。
为了提高烹饪装置的加热效果,可以采用的手段为提高电磁线盘的加热功率。然而此手段需要对电磁线盘的材料、结构进行大幅改变,于此导致烹饪装置的制造成本提高。因此,如何在不大幅提高制造成本的情况下,提高加热效果,为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加热效果良好的烹饪装置。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磁感应加热烹饪装置,包括内胆和锅体,所述内胆置于锅体中,锅体底部设有电磁线盘,内胆底部的内表面设有对应于电磁线盘的受热区,受热区内设有多个第一受热部和多个第二受热部,第一受热部与电磁线盘上表面的最短距离大于第二受热部与电磁线盘上表面的最短距离。
进一步的方案,第一受热部的表面突出于内胆的内表面,第二受热部的表面与内胆的内表面齐平。
进一步的方案,第一受热部的表面突出于内胆的内表面,第二受热部的表面凹入于内胆的内表面。
进一步的方案,第一受热部的表面与内胆的内表面齐平,第一受热部的表面与内胆的内表面齐平,第二受热部的表面凹入于内胆的内表面。
进一步的方案,第一受热部和第二受热部连续交替设置。
进一步的方案,第二受热部为多边形,第二受热部的每一边都邻接有第一受热部。
进一步的方案,第二受热部为菱形或矩形,第一受热部和第二受热部呈网格状分布。
进一步的方案,第一受热部和第二受热部分布于整个内胆的底部的内表面,位于受热区边缘的第一受热部和第二受热部与内胆的内表面之间为平滑过渡。
进一步的方案,第一受热部与电磁线盘上表面的最短距离与第二受热部与电磁线盘上表面的最短距离之间的差值ΔD选自以下的范围,其中0.2mm≤ΔD≤2mm。
进一步的方案,第一受热部和第二受热部为与内胆一体压制形成的凸部和/或凹部。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烹饪装置包括内胆和锅体,所述内胆置于锅体中,锅体底部设有电磁线盘,内胆底部的内表面设有对应于电磁线盘的受热区,受热区内设有多个第一受热部和多个第二受热部,第一受热部与电磁线盘上表面的最短距离大于第二受热部与电磁线盘上表面的最短距离。第一受热部相对于第二受热部较为突出,或者,第一受热部处的内胆壁厚大于第二受热部处的内胆壁厚。即,内胆外表面切割电磁线盘的高频磁场发热,并将热量传递至内胆内表面,与第一受热部对应的内胆内表面由于壁厚较大,传热和集热效率都低于与第二受热部对应的内胆内表面,因而第二感应部处的内胆内表面能够更早地加热沸腾其位置处的食物,从而促进食物的沸腾效果,提高加热效率;多个第一感应部和第二感应部的设置使得内胆内表面形成多个沸点区,从而提高胆身受热的均匀性,防止食物粘连,提高食物口感;由于第一受热部和第二受热部存在高度差,有利于在第一受热部和第二受热部之间形成加热循环,促进胆内食物产生翻滚沸腾,有助于食物均匀加热,并使食物内部能够蓬松,提升食物的口感;
2.第一受热部和第二受热部连续交替设置,且第一受热部和第二受热部均匀分布于整个内胆底部的内表面,从而使得多个沸点位置均匀一致,胆内食物翻滚也更加均匀,食物能够充分沸腾,提升口感和色泽;
3.第一受热部和第二受热部可分布于整个内胆底部的内表面,位于受热区边缘的第一受热部和第二受热部与内胆的内表面之间为平滑过渡。从而使得受热区域与周围的内胆的内表面的衔接区域流畅过渡,避免在衔接区域出现受热不均的问题,且便于清洗,不易残余物堆积,并能够提升整体美感。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的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的,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烹饪装置的剖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烹饪装置的内胆的第一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3为图1中A区域的放大图,其示出了第一实施例中第一受热部与电磁线盘上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以及第二受热部与电磁线盘上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
图4为图1中A区域的一变形例的放大图,其示出了第一受热部与电磁线盘上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以及第二受热部与电磁线盘上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烹饪装置的内胆的第二实施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
参照图1-3,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电磁感应加热烹饪装置包括内胆10和锅体20,内胆10置于锅体20中,锅体20下部设有电磁线盘30。烹饪过程中,电磁线盘30中通入高频电流,使得电磁线盘30周围产生高频的交变磁场,容纳于锅体20内的内胆10外表面切割磁感线发热,并将热量传递至内胆10的内表面,从而对内胆10中的食物进行加热烹调。
本实施例相比于现有技术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2所示,内胆底部的内表面设有对应于电磁线盘30的受热区H,受热区H内设有多个第一受热部41和多个第二受热部42,第一受热部41与电磁线盘30上表面的最短距离大于第二受热部42与电磁线盘30上表面的最短距离。
内胆底部包括底壁11以及内胆的与底壁11邻近的表面12。第一受热部和第二受热部可设置于底壁11和/内胆的与底壁邻近的表面12。本实施例中,为了更清楚的示出第一受热部41、第二受热部42与电磁线盘30的距离,是以设置于内胆的与底壁邻近的表面12的第一受热部41、第二受热部42为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第一受热部41、第二受热部42的位置不限于此。
本实用新型中,第一受热部41和第二受热部42的设置使得内胆底部表面并非平滑,第一受热部41相对于第二受热部42较为突出。
这样设计的好处在于:
1.由于内胆底部具有相对突出或凹入的部分,煮饭时,由于较为凹入的部分(第二受热部42)处的内胆壁厚较小,传热和集热效率都高于第一受热部41,因而第二感应部42处的内胆内表面能够更早地加热沸腾其位置处的食物,从而促进食物的沸腾效果,提高加热效率;
2.由于第一受热部41和第二受热部42存在热效率差异,第二受热部42附近会先产生气泡,这些气泡由低处移动至高处再升起,即,从第二受热部42移动到其附近的第一受热部41处再升起,并促进食物内部的热循环和翻滚,有利于食物充分沸腾;从而使食物内部能够蓬松,提升食物的口感。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第一受热部41的表面突出于内胆的内表面,第二受热部42的表面与内胆的内表面齐平。
第一受热部41与电磁线盘30上表面的最短距离为D1,第二受热部42与电磁线盘30上表面的最短距离之间为D2,ΔD=D1-D2,ΔD选自以下的范围,其中0.2mm≤ΔD≤2mm,例如为0.5mm,1mm,1.2mm,1.4mm,1.6mm,1.7mm等,也就是说,第一受热部41和第二受热部42之间存在一个高度差ΔD,该高度差ΔD的存在使得第一受热部41和第二受热部42处的内胆壁厚存在一个同样大小的厚度差ΔD,该厚度差ΔD越大,翻滚沸腾的效果越明显,但试验证明,该厚度差ΔD不宜超过2mm,否则内胆会因壁厚过于不均匀而影响整体的强度;同时,当该厚度差ΔD小于0.2mm时,不足以形成翻滚沸腾的效果。其中,最短距离是指任一第一受热部41或第二受热部42的上表面与电磁线盘30的上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例如点对面的垂直距离)。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第一受热部41或第二受热部42和电磁线盘30的上表面均为弧形面,第一受热部41或第二受热部42、内胆底部的内表面及电磁线盘30的上表面的弧度想匹配,各第一受热部41表面的任一位置与电磁线盘30的最短距离D1相同,各第二受热部42表面的任一位置与电磁线盘30的最短距离D2相同,即第一受热部41表面的任一位置相对于内胆内表面的凸出距离相同。在其他实施例中,各第一受热部41与电磁线盘30的最短距离D1可分别不同,各第二受热部42与电磁线盘30的最短距离D2也可分别不同。
第一受热部41或第二受热部42的形式不限于此,如图4所示的图1中A区域的一变形例的放大图,其中,第一受热部41的表面突出于内胆内表面,第二受热部42的表面凹入于内胆内表面。第一受热部41与电磁线盘30的最短距离为D1,第二受热部42与电磁线盘30的最短距离之间为D2,ΔD=D1-D2,ΔD的取值范围可与图3所示的实施例相同。
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为通过设置第一受热部41和第二受热部42,使得内胆底部内表面各处与电磁线盘30上表面之间的距离并非一致,使得内胆底部内表面具有相对突出或凹入的部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方案构思,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包括但不限于如下方案:
1.每一第一受热部41的表面的任一位置相对于内胆底部内表面的凸出距离不同。
2.每一第二受热部42的表面的任一位置相对于内胆底部内表面的凹入距离不同。
3.第一受热部41的外表面可与内胆底部内表面齐平,第二受热部42的外表面可凹入内胆底部内表面。
根据一实施例,第一受热部41和第二受热部42一体地形成在内胆底部内表面上。例如,第一受热部41和第二受热部42为与内胆10一体压制形成的凸部和/或凹部。
在一实施例中,通过挤压等工艺在内胆底部的内表面形成凹入的第二受热部42,相邻第二受热部42之间的区域与底部的内表面齐平,构成第一受热部41,使得第一受热部41与电磁线盘30上内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大于第二受热部42与电磁线盘30上表面之间的最短距离。
本实施例中,第一受热部41和第二受热部42连续交替设置。第一受热部41和第二受热部42均匀分布于整个内胆底部的内表面。
现有的内胆底部表面为平滑的,不具有相对突出或凹入的部分,煮饭时,锅内的水在受热沸腾时,气泡的产生位置和浮起位置是随机的,导致米饭受热不均匀。本实施例中,在内胆底部均匀分布多个第一受热部41和第二受热部42,改善了气泡起升位置随机性的问题,使得气泡起升均匀、起升位置一致,加热时,食物能够充分沸腾,提升口感和色泽。
实施例二:
参照图5,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进行改变。本实施例中,可利用网格状模具进行压制,使得内胆底部形成网格状图案,凹入的部分构成第二受热部42,相邻第二受热部42之间的部分构成第一受热部41,即,第二受热部41的每一边都邻接有第一受热部41。第一受热部41与内胆底部内表面齐平,或略凸出于内胆底部内表面。由于第一受热部41和第二受热部42的排布较密集,图5示出的网格状图案中,网格的轮廓线即为第一受热部41,轮廓线围成的部分即为第二受热部42,第二受热部可为多边形,例如菱形或矩形。应当理解,各实施例的附图仅为示意性说明,不应由此限定结构的形状、尺寸、排布。第二受热部的形状也可为圆形。
本实施例中,第一受热部41和第二受热部42分布于整个内胆底部的内表面,位于受热区H边缘的第一受热部41和第二受热部42与内胆的内表面之间为平滑过渡。从而使得受热区域与周围的内胆的内表面的衔接区域流畅过渡,避免在衔接区域出现受热不均的问题,且便于清洗,不易残余物堆积,并能够提升整体美感。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三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多个第一受热部41构造成圆环状的凸筋,多个凸筋的圆心均位于内胆轴线上,并且多个凸筋沿着内胆的轴向互相平行。第二受热部42构造成相邻凸筋之间的部分。
本实用新型所提出的烹饪装置可以为电饭煲、电压力锅、电炖锅、燃气加热的烹饪装置、液化气加热的烹饪装置等。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磁感应加热烹饪装置,包括内胆和锅体,所述内胆置于锅体中,锅体底部设有电磁线盘,其特征在于:内胆底部的内表面设有对应于电磁线盘的受热区,受热区内设有多个第一受热部和多个第二受热部,第一受热部与电磁线盘上表面的最短距离大于第二受热部与电磁线盘上表面的最短距离。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受热部的表面突出于内胆的内表面,第二受热部的表面与内胆的内表面齐平。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受热部的表面突出于内胆的内表面,第二受热部的表面凹入于内胆的内表面。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受热部的表面与内胆的内表面齐平,第二受热部的表面凹入于内胆的内表面。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受热部和第二受热部连续交替设置。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受热部为多边形,第二受热部的每一边都邻接有第一受热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二受热部为菱形或矩形,第一受热部和第二受热部呈网格状分布。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受热部和第二受热部分布于整个内胆底部的内表面,位于受热区边缘的第一受热部和第二受热部与内胆的内表面之间为平滑过渡。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受热部与电磁线盘上表面的最短距离与第二受热部与电磁线盘上表面的最短距离之间的差值ΔD选自以下的范围,其中0.2mm≤ΔD≤2mm。
10.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烹饪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受热部和第二受热部为与内胆一体压制形成的凸部和/或凹部。
CN201720207828.3U 2017-03-06 2017-03-06 一种电磁感应加热烹饪装置 Active CN20710109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07828.3U CN207101098U (zh) 2017-03-06 2017-03-06 一种电磁感应加热烹饪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07828.3U CN207101098U (zh) 2017-03-06 2017-03-06 一种电磁感应加热烹饪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101098U true CN207101098U (zh) 2018-03-16

Family

ID=615947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207828.3U Active CN207101098U (zh) 2017-03-06 2017-03-06 一种电磁感应加热烹饪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10109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101098U (zh) 一种电磁感应加热烹饪装置
CN207755003U (zh) 内锅及烹饪设备
CN106308469A (zh) 一种自动控温的电磁灶适用陶瓷锅
CN201200288Y (zh) 节能型电磁电饭锅
CN207604762U (zh) 烹饪设备
CN207202689U (zh) 一种电磁感应加热烹饪装置
CN203723877U (zh) 一种节能电热锅
CN209770010U (zh) 一种快热节能炒锅
CN206252289U (zh) 烹饪器具及其内锅
CN203564068U (zh) 炊具用的锅体
CN205579672U (zh) 一种电磁加热设备及用于电磁加热设备的面板
CN218515587U (zh) 三味火锅
CN206062875U (zh) 一种带有蒸笼隔板的内胆和含有其的陶胆电炖锅
CN202262828U (zh) 新型节能锅
CN201775513U (zh) 电磁加热烧烤炉
CN201219816Y (zh) 一种新型陶瓷煲
CN206472324U (zh) 线圈盘和电磁烹饪器具
CN110101296A (zh) 一种新型汤锅结构
CN201492268U (zh) 电磁炉用锅
CN201205199Y (zh) 金属紫砂锅
CN204993928U (zh) 一种旋风型ih电磁加热线盘
CN207492560U (zh) 内锅和烹饪器具
CN207220693U (zh) 锅体及烹饪器具
CN207640206U (zh) 内锅及烹饪器具
CN208447208U (zh) 一种结构改良的不粘锅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