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094817U - 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094817U CN207094817U CN201721046340.3U CN201721046340U CN207094817U CN 207094817 U CN207094817 U CN 207094817U CN 201721046340 U CN201721046340 U CN 201721046340U CN 207094817 U CN207094817 U CN 207094817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heat exchanger
- cavity
- air conditioner
- heat exchan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4321 preserv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267 amalgam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143 condition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0930 thermomechan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4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04 transi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50006573 PAN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900 installat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Landscapes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空调器,该空调器包括底盘、壳体、外机组件和内机组件;底盘位于待调温区域的外部;壳体位于待调温区域的外部,并与底盘围合形成内腔,内腔设有隔板,以将内腔隔离形成第一容腔与第二容腔;外机组件内置于第一容腔,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换热器和压缩机,第一换热器和压缩机的下端均与底盘连接;内机组件包括第二换热器、入风件和出风件,第二换热器内置于第二容腔中以将第二容腔隔离形成相互独立的第一换热腔与第二换热腔;入风件设于壳体下部并与第一换热腔连通,出风件设于壳体上方并与第二换热腔连通,入风件和出风件均与待调温区域连通。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使空调器的结构更简单以减小室内占用空间。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如今,空调器的使用越来越普及,而对于目前常见的家用空调器通常呈分体式设计,即空调器分为安装于室内的空调室内机以及安装于室外的空调器室外机,然后空调室内机的相关管路穿设墙壁等后与空调室外机连接。在此,空调室内机不但结构复杂拆装繁琐,而且占用的室内空间较大。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空调器,旨在使空调器的结构更简单以减小室内占用空间。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空调器包括底盘、壳体、外机组件以及内机组件;所述底盘位于待调温区域的外部;所述壳体位于待调温区域的外部,并与所述底盘围合形成内腔,所述内腔设有隔板,以将所述内腔隔离形成第一容腔与第二容腔;外机组件内置于所述第一容腔,所述外机组件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换热器和压缩机,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压缩机的下端均与所述底盘连接;内机组件包括第二换热器、入风件和出风件,所述第二换热器内置于所述第二容腔中以将所述第二容腔隔离形成相互独立的第一换热腔与第二换热腔;所述入风件设于所述壳体下部并与所述第一换热腔连通,所述出风件设于所述壳体上方并与所述第二换热腔连通,所述入风件和出风件均与待调温区域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冷媒流通管,所述冷媒流通管从所述第二换热器伸出并穿设所述隔板后与所述压缩机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端与底盘连接,以形成于左右方向上排布的相互独立的所述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或者,
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外周边缘与所述壳体连接,以形成于上下方向上排布的相互独立的所述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
优选地,所述内机组件还包括接水盘,所述接水盘上支撑有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接水盘放置于所述底盘上,并设有伸出所述底盘的排水管。
优选地,所述内机组件还包括保温件和侧围板,所述侧围板的下部开设有与所述入风件连通的入风口,所述保温件设于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隔板之间;
所述侧围板的顶面设有第一缺口,所述保温件的顶面设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一缺口与所述第二缺口拼合形成与所述出风件连通的风道口。
优选地,所述出风件的进风口与所述风道口连通,且所述出风件与所述风道口的侧壁圆滑过渡。
优选地,所述第一缺口的下边缘朝向所述保温件延伸形成有上挡板,所述上挡板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上端抵接,所述侧围板、所述上挡板、所述第二换热器以及所述底盘围合形成所述第一换热腔,待调温空气从所述第一换热腔经所述第二换热器进入所述第二换热腔。
优选地,所述入风件呈筒状设置,一端与所述入风口密封连接,另一端与待调温区域连通。
优选地,所述出风件包括上蜗壳、下蜗壳、离心风轮以及用于驱动所述离心风轮的第一电机,所述上蜗壳与下蜗壳上下拼接围成风道,所述离心风轮与所述第一电机内置于所述风道中;
所述上蜗壳与所述下蜗壳的远离所述第二换热器的自由端延伸形成出风筒,所述出风筒与待调温区域连通。
优选地,所述离心风轮的轴向沿上下方向,所述离心风轮的顶面设有供所述离心风轮容置的让位凹部,所述让位凹部的底面上设有连接件,所述第一电机一端与所述上蜗壳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件连接。
本实用新型空调器的技术方案中,由于底盘和壳体均位于待调温区域的外部,即外机组件与内机组件的第二换热器等均位于待调温区域的外部,且同时内机组件的入风件与出风件与待调温区域连通,故在空调器实际工作时,待调温区域的空气就会从入风件处进入第一换热腔中,然后经过第二换热器与之热交换后进入第二换热腔中,最后,已改变温度的空气再经与第二换热腔相通的出风件回到待调温区域,从而实现对待调温区域进行温度调节的目的。相较于目前常见的室内外分体的空调器或者窗机或者放置于室内的移动空调,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可在待调温区域内不用设置空调室内机等,而仅需入风件与出风件与待调温区域连通,如此设置,一方面可以使空调器的结构尽可能简单且在待调温区域内占用的空间尽可能的小;另一方面,由于两个风机以及两个换热器均安装于待调温区域外部,故能够有效降低因待调温区域内装有室内机而带来的噪音问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调器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空调器的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空调器的爆炸图;
图4为图3中的保温件、第二换热器、接水盘以及侧围板的爆炸图;
图5为图1中空调器的后视图;
图6为图5中沿S-S方向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空调器。
参照图1、图3以及图6,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该空调器包括底盘1、壳体2、外机组件3和内机组件。底盘1位于待调温区域的外部;壳体2位于待调温区域的外部,壳体2与底盘1围合形成内腔,内腔设有隔板5,以将内腔隔离形成第一容腔与第二容腔;外机组件3内置于第一容腔,外机组件3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换热器31和压缩机32,第一换热器31和压缩机32的下端均与底盘1连接;内机组件包括第二换热器41、入风件42和出风件43,第二换热器41内置于第二容腔中以将第二容腔隔离形成相互独立的第一换热腔211与第二换热腔212;入风件42设于壳体2下部并与第一换热腔211连通,出风件43设于壳体2上方并与第二换热腔212连通,入风件42和出风件43均与待调温区域连通。
在本实施例中,对于整个空调器的结构具体如图1和图3所示。其中,壳体2具体包括前面板22、上盖板23、左围板24、前盖板25和后盖板26。内机组件位于外机组件3的右侧,即隔板5竖直立于底盘1上,外机组件3位于隔板5左侧的第一容腔内,而第二换热器41则位于隔板5右侧的第二容腔内。该第二换热器41包括冷媒流通管(未标示),冷媒流通管从第二换热器41伸出并穿设隔板5后与压缩机32连通。当然,于其他实施例中,内机组件也可位于外机组件3的左侧或上侧或下侧等。外机组件3还包括轴流风轮33、用于驱动轴流风流的第二电机34、以及用于固定第二电机34的电机支架35,同时前面板22上还安装有用以安全防护的网罩221。具体地,第一换热器31呈横截面为L型的弯折状设置,并且放置于底盘1上邻近底盘1的外边缘处;电机支架35的下端与底盘1连接并位于第一换热器31的内侧面一侧,同时,压缩机32安装于电机支架35与隔板5之间;第二电机34的一端与电机支架35连接,另一端与轴流风轮33连接。在此需说明的是,当空调器为单冷式空调时,第一换热器31即为冷凝器,而第二换热器41为蒸发器。此外,在本空调器的实际安装过程中,若以一房间的室内空间为待调温区域,则本空调器的底盘1、壳体2、外机组件3、以及绝大部分的内机组件均安装于室外,仅仅有内机组件的入风件42和出风件43的自由端穿设墙体后伸入室内。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底盘1和壳体2均位于待调温区域的外部,即外机组件3与内机组件的第二换热器41等均位于待调温区域的外部,且同时内机组件的入风件42与出风件43与待调温区域连通,故在空调器实际工作时,待调温区域的空气就会从入风件42处进入第一换热腔211中,然后经过第二换热器41与之热交换后进入第二换热腔212中,最后,已改变温度的空气再经与第二换热腔212相通的出风件43回到待调温区域,从而实现对待调温区域进行温度调节的目的。相较于目前常见的室内外分体的空调器或者窗机或者放置于室内的移动空调,本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在待调温区域内不用设置空调室内机等,而仅需入风件42与出风件43与待调温区域连通,如此设置,一方面可以使空调器的结构尽可能简单且在待调温区域内占用的空间尽可能的小;另一方面,由于两个风机以及两个换热器均安装于待调温区域外部,故能够有效降低因待调温区域内装有室内机而带来的噪音问题。
具体地,如图3和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二换热器41的下端与底盘1连接,以形成于左右方向上排布的相互独立的第一换热腔211和第二换热腔212。同时,第二换热器41优选呈弧形弯折状设置,以扩大换热面积,提高换热效率。然本设计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是第二换热器41的外周边缘与壳体2连接,以形成于上下方向上排布的相互独立的第一换热腔211和第二换热腔212。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内机组件还包括接水盘44,接水盘44上支撑有第二换热器41,接水盘44放置于底盘1上,即第二换热器41通过接水盘44间接与底盘1连接,同时,接水盘44上还设有伸出底盘1的排水管441。如此,第二换热器41在工作时产生的冷凝水就会滴落于该接水盘44中,然后通过排水管441排出,其接水排水的结构设置相较于目前常见的空调室内机的排水结构而言更加简单。且进一步地,接水盘44上对应第二换热器41的下端设有支撑凸起442,第二换热器41即竖直放置于该支撑凸起442上,从而可避免接水盘44中的积水浸润第二换热器41的下端而对第二换热器41的正常工作造成影响。
参照图1和图3,在本实施例中,进一步地,内机组件还包括保温件45和侧围板46。底盘1、侧围板46、隔板5、前盖板25以及后盖板26等围合成第二容腔;侧围板46的下部开设有与入风件42连通的入风口(未标示),保温件45则设于第二换热器41与隔板5之间,主要用于隔绝热量,其通常由塑胶件制成。一并参照图4,侧围板46的顶面设有第一缺口461,保温件45的顶面设有第二缺口453,第一缺口461与第二缺口453拼合形成与出风件43连通的风道口(未标示),如此,第二换热腔212内的已调温空气就可经过风道口进入出风件43的风道中然后排入待调温区域。且进一步地,为避免风道形状对出风状况的影响,出风件43的进风口与风道口连通,且出风件43与风道口的侧壁圆滑过渡,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该风道口以及该出风件43的进风口均为圆形。在此需特别说明的是,在本实施例中,保温件45呈异形板状,其面向第二换热器41的内板面在沿从下往上的方向上呈渐扩的半个喇叭状设置,此设置不但扩大了第二换热腔212的容积而有利于提高空调器的制冷效率,还可使得风道口能与出风件43的进风口能相适配相接。此外,保温件45的顶端设有顶板451,第二缺口453即开设于该顶板451上,且该顶板451的前边缘和左边缘均向上翻折形成有翻边(未标示),该翻边分别与隔板5以及前盖板25连接,以进一步固定保温件45,同时在保温件45的下端还开设有供第二换热器41的冷媒流通管穿设的过孔452。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缺口461的下边缘朝向保温件45延伸形成有上挡板462,上挡板462与第二换热器41的上端抵接,如此,侧围板46、上挡板462、第二换热器41以及底盘1即可围合形成第一换热腔211。可以理解,在使内机组件结构尽可能简单紧凑的前提下,当风道口与出风件43的进风口形状一致相接时,第二换热器41的顶端是位于风道口内的,此时若没有设置该上挡板462,则第一换热腔211就可和出风件43的风道直接连通,即部分空气就会不经过第二换热器41而直接从出风件43排出,从而极大地影响了空调器的调温效果,而该上挡板462设置后则可避免这一现象的发生,使得进入第一换热腔211的空气必须经第二换热器41后才能进入第二换热腔212,然后经出风件43排入待调温区域。
参照图1、图2和图6,在本实施例中,具体地,入风件42优选呈筒状设置,其一端与入风口密封连接,以防止空气泄漏,而另一端则与待调温区域连通,以将待调温区域内的空气经过与第二换热器41热交换后的已调温空气送至待调温区域。而对于出风件43,本实施例中,出风件43具体包括上蜗壳431、下蜗壳432、离心风轮435以及用于驱动离心风轮435的第一电机434。为方便部件的安装及拆卸,上蜗壳431与下蜗壳432上下拼接围成风道(未标示),而离心风轮435与第一电机434则内置于风道中。下蜗壳432的下开口即与风道口相接的出风件43的进风口,而上蜗壳431与下蜗壳432的远离第二换热器41的自由端则朝向待调温区域延伸形成出风筒435,出风筒435与待调温区域连通。在此,当离心风机运行后,即可在风道内形成负压,从而使得空气能顺利的从第一换热腔211经第二换热器41热交换后进入第二换热腔212,并从出风筒435中流入待调温区域。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离心风轮435的轴向沿上下方向,在离心风轮435转动时,从下而上进入离心风轮435的空气即可被离心风轮435的叶片改成沿向后的方向排出。在此,为了进一步减小空调器的外形体积,在离心风轮435的顶面设有供离心风轮435容置的让位凹部(未标示),让位凹部的底面设有连接件(未标示),第一电机434一端与上蜗壳431连接,另一端与连接件连接。在具体装配时,第一电机434的上端先与上蜗壳431连接,然后其下端与离心风轮435里连接,最后上蜗壳431盖合在下蜗壳432上,并通过螺钉等与之连接。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盘,所述底盘位于待调温区域的外部;
壳体,所述壳体位于待调温区域的外部,所述壳体与所述底盘围合形成内腔,所述内腔设有隔板,以将所述内腔隔离形成第一容腔与第二容腔;
外机组件,内置于所述第一容腔,所述外机组件包括相互连通的第一换热器和压缩机,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压缩机的下端均与所述底盘连接;以及,
内机组件,包括第二换热器、入风件和出风件,所述第二换热器内置于所述第二容腔中以将所述第二容腔隔离形成相互独立的第一换热腔与第二换热腔;所述入风件设于所述壳体下部并与所述第一换热腔连通,所述出风件设于所述壳体上方并与所述第二换热腔连通,所述入风件和出风件均与待调温区域连通。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冷媒流通管,所述冷媒流通管从所述第二换热器伸出并穿设所述隔板后与所述压缩机连通。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下端与底盘连接,以形成于左右方向上排布的相互独立的所述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或者,
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外周边缘与所述壳体连接,以形成于上下方向上排布的相互独立的所述第一换热腔和第二换热腔。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机组件还包括接水盘,所述接水盘上支撑有所述第二换热器,所述接水盘放置于所述底盘上,并设有伸出所述底盘的排水管。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机组件还包括保温件和侧围板,所述侧围板的下部开设有与所述入风件连通的入风口,所述保温件设于所述第二换热器与所述隔板之间;
所述侧围板的顶面设有第一缺口,所述保温件的顶面设有第二缺口,所述第一缺口与所述第二缺口拼合形成与所述出风件连通的风道口。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件的进风口与所述风道口连通,且所述出风件与所述风道口的侧壁圆滑过渡。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缺口的下边缘朝向所述保温件延伸形成有上挡板,所述上挡板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上端抵接,所述侧围板、所述上挡板、所述第二换热器以及所述底盘围合形成所述第一换热腔,待调温空气从所述第一换热腔经所述第二换热器进入所述第二换热腔。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入风件呈筒状设置,一端与所述入风口密封连接,另一端与待调温区域连通。
9.如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出风件包括上蜗壳、下蜗壳、离心风轮以及用于驱动所述离心风轮的第一电机,所述上蜗壳与下蜗壳上下拼接围成风道,所述离心风轮与所述第一电机内置于所述风道中;
所述上蜗壳与所述下蜗壳的远离所述第二换热器的自由端延伸形成出风筒,所述出风筒与待调温区域连通。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离心风轮的轴向沿上下方向,所述离心风轮的顶面设有供所述离心风轮容置的让位凹部,所述让位凹部的底面设有连接件,所述第一电机一端与所述上蜗壳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连接件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046340.3U CN207094817U (zh) | 2017-08-18 | 2017-08-18 | 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046340.3U CN207094817U (zh) | 2017-08-18 | 2017-08-18 | 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094817U true CN207094817U (zh) | 2018-03-13 |
Family
ID=615423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046340.3U Active CN207094817U (zh) | 2017-08-18 | 2017-08-18 | 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094817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442578A (zh) * | 2017-08-18 | 2019-03-08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CN117889488A (zh) * | 2024-03-14 | 2024-04-16 | 山西省安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热泵供暖设备及其供暖方法 |
-
2017
- 2017-08-18 CN CN201721046340.3U patent/CN207094817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442578A (zh) * | 2017-08-18 | 2019-03-08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CN117889488A (zh) * | 2024-03-14 | 2024-04-16 | 山西省安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热泵供暖设备及其供暖方法 |
CN117889488B (zh) * | 2024-03-14 | 2024-05-14 | 山西省安装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热泵供暖设备及其供暖方法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7094817U (zh) | 空调器 | |
CN207146655U (zh) | 空调一体机 | |
CN111059627A (zh) | 挂墙式空调柜机 | |
CN214891562U (zh) | 空调室外机 | |
CN215808848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13300296U (zh) | 窗式空调器 | |
CN109442578A (zh) | 空调器 | |
CN213272829U (zh) | 一种空调室内机 | |
KR100760128B1 (ko) | 천장형 공기조화기 | |
CN109425029A (zh) | 空调一体机 | |
CN215446683U (zh) | 空调室外机 | |
CN216011060U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214791567U (zh) | 空调室外机 | |
CN219913243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20669595U (zh) | 风管机 | |
CN221666158U (zh) | 座吊式空调室内机 | |
CN213841125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5062439U (zh) | 空调器室内机 | |
CN220042032U (zh) | 空调 | |
CN220065786U (zh) | 空调 | |
CN218065120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9476819U (zh) | 空调 | |
CN220981452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9457760U (zh) | 空调 | |
CN219350380U (zh) | 空调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