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049539U - 多用途可调支架 - Google Patents

多用途可调支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049539U
CN207049539U CN201720945133.5U CN201720945133U CN207049539U CN 207049539 U CN207049539 U CN 207049539U CN 201720945133 U CN201720945133 U CN 201720945133U CN 207049539 U CN207049539 U CN 20704953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hinged
connecting shaft
drive
supporting par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945133.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春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Super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Sup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Super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Super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945133.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04953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04953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049539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多用途可调支架,包括底座及承托件,底座上具有一枢转孔;承托件适于承托被载对象,承托件通过一枢转机构连接至底座,枢转机构包括定位件、枢接轴及第一弹性件,定位件固定设置于枢转孔内,且定位件周向间隔布置有多个第一齿槽;枢接轴的上端与承托件相连,枢转轴的下端套接于所述枢转孔内,且在外力作用下可沿竖向轴线自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枢接轴的下端周向间隔布置有多个第一齿部;当枢接轴位于第一位置时,第一齿部与第一齿槽卡合,当枢接轴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齿部与第一齿槽脱离,第一弹性件用以在撤销所述外力后推动枢接轴返回至第一位置。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多用途可调支架,角度调节简单方便,其结构简单。

Description

多用途可调支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支架,尤其涉及一种多用途可调支架。
背景技术
支架作为承载和支撑被载对象的辅助工具,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尤其是,随着移动终端等电子产品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已经习惯了利用支架支撑电子产品,以满足使用时操作便利及视角的需要。此外,对于一些上班族来说,一般都有午休的习惯,而在午休时,一般都趴在桌面或仰卧在座椅上,其舒适度差,睡眠质量差,由此,也可以借由支架支撑人体头部以辅助睡眠。
相关技术中的这些支架,为了使得支架能够进行旋转调节,则需要配置一些旋转机构,然而,这些旋转机构结构复杂,而且角度调节操作复杂,因此,不能满足人性化的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多用途可调支架。
为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用途可调支架,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适于固定于承载物上,所述底座上具有一枢转孔;
承托件,所述承托件适于承托被载对象,所述承托件通过一枢转机构连接至所述底座,所述枢转机构包括定位件、枢接轴及第一弹性件,
其中,所述定位件固定设置于所述枢转孔内,且所述定位件周向间隔布置有多个第一齿槽;
所述枢接轴的上端与所述承托件相连,所述枢转轴的下端套接于所述枢转孔内,且在外力作用下可沿竖向轴线自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所述枢接轴的下端周向间隔布置有多个第一齿部;当所述枢接轴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多个所述第一齿部与多个所述第一齿槽卡合,以限制所述枢接轴枢转;当所述枢接轴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多个所述第一齿部与多个所述第一齿槽脱离,以使所述枢接轴可绕所述竖向轴线旋转;
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底座与所述枢接轴之间,用以在撤销所述外力后推动所述枢接轴从所述第二位置返回至所述第一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多用途可调支架,承托件通过一枢转机构连接至底座,该枢转机构包括定位件、枢接轴及第一弹性件,枢转轴的下端套接于枢转孔内,且在外力作用下可沿竖向轴线自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当枢接轴位于第一位置时,枢接轴上的第一齿部与定位件上的第一齿槽卡合,以限制枢接轴枢转;当枢接轴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齿部与第一齿槽脱离,以使枢接轴可绕竖向轴线旋转;第一弹性件在撤销所述外力后推动枢接轴从第二位置返回至第一位置,如此,调节角度时,只需要稍用力向上拉动枢接轴使得第一齿部与第一齿槽脱离,再旋转枢接轴即可,操作简单方便,满足消费者对人性化的要求,此外,其结构简单。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上述实施例的多用途可调支架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枢转轴下端设有一沿竖向延伸的定位孔,多个所述的第一齿部形成于所述定位孔的内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枢转孔具有一底壁,所述底壁设有通孔,所述枢接轴的下端设有一杆部,所述杆部从上至下自所述通孔穿出并连接至一挡止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挡止件与所述底壁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挡止件包括挡止部及自所述挡止部向上延伸形成的螺杆,所述杆部的下端具有螺纹孔,所述螺杆与所述螺纹孔螺纹配合,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挡止部相抵,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底壁相抵。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枢转机构与所述承托件通过一第一旋转关节相连,所述第一旋转关节被构造成可沿一第一水平轴线旋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支撑臂,所述支撑臂连接于所述第一旋转关节与所述承托件之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臂与所述承托件之间通过第二旋转关节相连,所述第二旋转关节被构造成可沿一第二水平轴线旋转。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旋转关节和第二旋转关节均包括:
第一铰支座;
第二铰支座,所述第二铰支座与所述第一铰支座沿所述第一水平轴线相对转动设置,所述第二铰支座上形成有周向布置的多个第二齿槽;
齿轮,所述齿轮与所述第一铰支座周向固定且沿水平方向可移动;
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对所述齿轮施加朝向所述第二铰支座方向的弹力,以使所述齿轮与多个所述第二齿槽卡合而限制所述第一铰支座与第二铰支座相对转动;
按压件,所述按压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铰支座上,以供使用者按压而推动所述齿轮向靠近所述第一铰支座的方向移动后与所述第二齿槽脱离,使得所述第一铰支座与所述第二铰支座可相对转动;
所述枢接轴与所述第一旋转关节中的所述第一铰支座和第二铰支座中的一个相连,所述支撑臂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旋转关节中的所述第一铰支座和第二铰支座中的另一个相连;
所述承托件与所述第二旋转关节中的所述第一铰支座和第二铰支座中的一个相连,所述支撑臂的上端与第二旋转关节中的所述第一铰支座和第二铰支座中的另一个相连。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铰支座的一侧面具有第一收容槽,所述齿轮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内,所述第二弹性件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内且抵接于所述齿轮与所述第一铰支座之间;所述第二铰支座的一侧面具有与所述第一收容槽相对的第二收容槽,多个所述第二齿槽周向间隔布置于所述第二收容槽的内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收容槽的内壁周向间隔布置有第三齿槽,所述第三齿槽与所述齿轮卡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承托件被构造成手掌形。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承托件绕第三水平轴线可转动,所述第三水平轴线与所述第二水平轴线垂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承托件包括:
内掌体,所述内掌体为可弯曲变形的挠性材质,且所述内掌体的一端具有手指部,所述内掌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旋转关节可枢转连接;
外套,所述外套部为柔性材质,且所述外套套设于所述内掌体外。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掌体的所述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旋转关节之间设有弹性阻尼机构,所述弹性阻尼机构包括第三弹性件及卡套,所述卡套固定装设于所述内掌体的所述另一端;
所述第二旋转关节上形成一卡接部,所述卡接部卡入所述卡套内且可相对于所述卡套绕所述第三水平轴线旋转,所述第三弹性件位于所述卡接部和所述内掌体的所述另一端之间且处于压缩状态,以提供所述承托件旋转时的阻力。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内掌体上设有磁铁。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底座上通过金属定型软管连接一电风扇。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支撑壁为可旋转伸缩杆。
本实用新型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实用新型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多用途可调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多用途可调支架中底座与枢转机构一个视角的分解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多用途可调支架中底座与枢转机构另一个视角的分解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多用途可调支架中底座的俯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多用途可调支架中底座、枢转机构及第一旋转关节的剖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多用途可调支架中第一旋转关节一个视角的分解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多用途可调支架中第一旋转关节另一个视角的分解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多用途可调支架中承托件的分解图;
图9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多用途可调支架中承托件的剖视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多用途可调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底座10;
枢转孔101;
底壁1011;
枢转机构11;
定位件111;
第一齿槽1111;
枢接轴112;
定位孔1121;
第一齿部1122;
第一弹性件113;
挡止件114;
螺杆1141;
挡止部1142;
杆部115;
承托件20;
内掌体201;
手指部2011;
外套202;
磁铁203;
弹性阻尼机构21;
第三弹性件211;
卡套212;
第一旋转关节30;
第一铰支座301;
第一收容槽3011;
第三齿槽3012;
第二铰支座302;
第二收容槽3021;
第二齿槽3022;
齿轮303;
第二弹性件304;
按压件305;
螺栓306;
螺母307;
第二旋转关节31;
卡接部311;
支撑臂40;
电风扇50;
金属定型软管51。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周向”、“径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多用途可调支架。
参照图1至图4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多用途可调支架,包括底座10及承托件20,其中,底座10适于固定于承载物上,所述底座10上具有一枢转孔101。该底座10可以为夹持装置、吸盘装置(如图1所示)等结构,在本实用新型中对底座10的结构不作限制,承载物可以是固定的物体,例如桌面,椅子靠背、椅子扶手等物体。
承托件20适于承托被载对象,所述承托件20通过一枢转机构11连接至所述底座10。其中,被载对象可以是电子产品,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终端,也可以是人体头部,也即是,该多用途可调支架可以作为电子产品支架,也可以作为睡眠辅助架。
枢转机构11包括定位件111、枢接轴112及第一弹性件113,其中,所述定位件111固定设置于所述枢转孔101内,且所述定位件111周向间隔布置有多个第一齿槽1111。也就是说,该定位件111是位于枢转孔101内,且与所述底座10是相对固定的,例如定位件111可以通过紧固件固定安装于枢转孔101的底部,或者通过该定位件111与底座10为一体成型结构。
枢接轴112的上端与所述承托件20相连,所述枢转轴的下端套接于所述枢转孔101内,且在外力作用下可沿竖向轴线自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所述枢接轴112的下端周向间隔布置有多个第一齿部1122;当所述枢接轴112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多个所述第一齿部1122与多个所述第一齿槽1111卡合,以限制所述枢接轴112枢转;当所述枢接轴112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多个所述第一齿部1122与多个所述第一齿槽1111脱离,以使所述枢接轴112可绕所述竖向轴线旋转。
换言之,枢接轴112在枢转孔101内可以上下滑动移动一定距离,当枢接轴112向下滑动至极限位置时,该极限位置记为第一位置,在该第一位置时,枢接轴112上的多个第一齿部1122刚好一一对应地插入至枢转孔101内定位件111上多个第一齿槽1111中并与第一齿槽1111形成卡合状态,由于定位件111与底座10相对固定,所以,在卡合状态下,该枢接轴112与底座10不能沿竖向轴线转动。而当该枢接轴112向上滑动至极限位置时,该极限位置记为第二位置,在该第二位置时,枢接轴112上的多个第一齿部1122从枢转孔101内定位件111上多个第一齿槽1111退出形成脱离状态,则在该脱离状态下,枢接轴112可以相对于底座10转动,而承托件20连接在枢接轴112的上端,因此,通过转动该枢接轴112即可调节承托件20在水平方向的角度。
第一弹性件113设置于所述底座10与所述枢接轴112之间,用以在撤销所述外力后推动所述枢接轴112从所述第二位置返回至所述第一位置。
也就是说,第一弹性件113提供的弹力的方向是从第二位置朝向第一位置的并且作用于枢接轴112上,使得枢接轴112在没有受到其他外力作用下,能够在该弹力作用下从第二位置返回至第一位置,如此,可以确保在没有其他外力介入时,枢接轴112保持在第一位置,而枢接轴112上第一齿部1122与定位件111上第一齿槽1111卡合,枢接轴112与底座10不能相对转动,承托件20固定于当前角度位置。
可选地,该第一弹性件113可以采用弹簧或弹片。
下面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多用途可调支架的水平角度调节过程中:
首先,施加拉力向上提拉枢接轴112,使得枢接轴112从第一位置滑动至第二位置,此时,第一弹性件113弹性形变量增大,枢接轴112上多个第一齿部1122从枢转孔101内定位件111上多个第一齿槽1111内脱离,枢接轴112可以相对于底座10枢转。
其次,保持向上的拉力,并同时施加旋转作用力,使得枢接轴112绕自身轴线旋转一定角度后,此时,枢接轴112上的承托件20随枢接轴112一同旋转,当承托件20转动至所需角度之后,撤销旋转作用力停止旋转。
最后,撤销向上的拉力,此时,第一弹性件113恢复形变释放,迫使枢接轴112向下运动而返回至第一位置,枢接轴112上的多个第一齿部1122重新插入至枢转孔101内定位件111上的多个第一齿槽1111内,进而使得枢接轴112与底座10不能相对转动,承托件20即可固定于当前角度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多用途可调支架,承托件20通过一枢转机构11连接至底座10,该枢转机构11包括定位件111、枢接轴112及第一弹性件113,枢转轴的下端套接于枢转孔101内,且在外力作用下可沿竖向轴线自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当枢接轴112位于第一位置时,枢接轴112上的第一齿部1122与定位件111上的第一齿槽1111卡合,以限制枢接轴112枢转;当枢接轴112位于第二位置时,第一齿部1122与第一齿槽1111脱离,以使枢接轴112可绕竖向轴线旋转;第一弹性件113在撤销所述外力后推动枢接轴112从第二位置返回至第一位置,如此,调节角度时,只需要稍用力向上拉动枢接轴112使得第一齿部1122与第一齿槽1111脱离,再旋转枢接轴112即可,操作简单方便,满足消费者对人性化的要求,此外,其结构简单。
参照图3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枢转轴下端设有一沿竖向延伸的定位孔1121,多个所述的第一齿部1122形成于所述定位孔1121的内壁,在图3示例中,枢转轴的外周面与枢转孔101的内壁可枢转配合,而多个第一齿部1122一体成型于定位孔1121的内壁,而定位件111套设于定位孔1121内,并且定位件111上的第一齿槽1111与定位孔1121内壁的第一齿部1122卡合,如此,枢接轴112与枢转孔101之间的配合间隙更小,进而确保装配更加稳固可靠,避免间隙过大造成晃动等不稳固问题。
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省去定位件111,而直接在枢转孔101的内壁设置第一齿槽1111,并且在枢转轴的外周壁设置第一齿部1122,第一齿部1122与第一齿槽1111卡合即可。
参照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枢转孔101具有一底壁1011,所述底壁1011设有通孔,所述枢接轴112的下端设有一杆部115,所述杆部115从上至下自所述通孔穿出并连接至一挡止件114,所述第一弹性件113设置于所述挡止件114与所述底壁1011之间。
由此,当施加向上的拉力使得枢接轴112从第一位置向上滑动至第二位置时,第一弹性件113被压缩,而当撤销该拉力时,第一弹性件113恢复形变而迫使枢接轴112的向下返回至第一位置。
本实施例中,一方面,枢接轴112可以利用杆部115与通孔之间的滑动配合作用,可以起到导向作用,使得枢接轴112上下滑动更加顺利;另一方面,第一弹性件113位于底壁1011下方,且抵接在底壁1011和挡止件114之间,如此,其结构简单紧凑,装配方便,而且,可以保持第一弹性件113处于压缩状态,进而提供稳定可靠的弹力。
有利的,杆部115自定位孔1121的中心向下突出形成,定位件111与枢转孔101同轴设置,且上述通孔依次贯穿定位件111及底壁1011,如此,结构简单紧凑。
参照图2及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挡止件114包括挡止部1142及自所述挡止部1142向上延伸形成的螺杆1141,所述杆部115的下端具有螺纹孔,所述螺杆1141与所述螺纹孔螺纹配合,所述第一弹性件113的一端与所述挡止部1142相抵,所述第一弹性件113的另一端与所述底壁1011相抵。
在装配时,通过将杆部115从上至下从通孔内穿出,再第一弹性件113套在杆部115上,最后将螺杆1141与杆部115上的螺纹孔螺纹连接即可,此时,第一弹性件113的一端与挡止部1142相抵,另一端与底壁1011相抵,其结构简单,装配方便。
参照图1至图5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枢转机构11与所述承托件20通过一第一旋转关节30相连,所述第一旋转关节30被构造成可沿一第一水平轴线旋转。
如此,一方面,承托件20可以利用枢转机构11相对于底座10沿竖向轴线旋转,进而使得该承托件20在水平方向的角度可调,另一方面,承托件20可以利用第一旋转关节30可以沿第一水平轴线旋转,进而使得该承托件20的俯仰角度可调,如此,可以实现多角度任意调节,使用更加方便灵活。
参照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些实施例中,还包括支撑臂40,所述支撑臂40连接于所述第一旋转关节30与所述承托件20之间。也就是说,在本实施例中,在承托件20和第一旋转关节30之间设置支撑臂40,如此,利用支撑臂40可以支撑承托件20至所需高度位置,进而满足不同场合使用要求。同时,支撑臂40与第一旋转关节30相连,利用该第一旋转关节30可以沿第一水平轴线旋转,进而调节支撑臂40的俯仰角度。
更为有利的,支撑臂40与所述承托件20之间通过第二旋转关节31相连,所述第二旋转关节31被构造成可沿一第二水平轴线旋转。如此,承托件20利用第二旋转关节31可以沿第二水平轴线旋转,进而使得该承托件20的俯仰角度可调。
可选地,该支撑臂40可以采用可旋转伸缩杆。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支撑臂40也可以采用其他结构,例如金属定型软管等,在此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参照图5至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旋转关节30和第二旋转关节31的结构相同,下面以第一旋转关节30为例,第一旋转关节30包括第一铰支座301、第二铰支座302、齿轮303、第二弹性件304及按压件305。
其中,第二铰支座302与所述第一铰支座301沿所述第一水平轴线相对转动设置,所述第二铰支座302上形成有周向布置的多个第二齿槽3022。
齿轮303与所述第一铰支座301周向固定且沿水平方向可移动,也即是,该齿轮303与第一铰支座301不能绕第一水平轴线旋转,但是,该齿轮303可以沿第一水平轴线相对于第一铰支座301移动。
第二弹性件304对所述齿轮303施加朝向所述第二铰支座302方向的弹力,以使所述齿轮303与多个所述第二齿槽3022卡合而限制所述第一铰支座301与第二铰支座302相对转动。也就是说,在没有其他外力介入时,该第二弹性件304施加的弹力将齿轮303向第二铰支座302一侧顶压,使得该齿轮303与第二铰支座302上的第二齿槽3022卡合,则在该状态下,齿轮303与第二铰支座302不能绕第一水平轴线旋转,由此,在齿轮303与第二铰支座302上的第二齿槽3022卡合时,齿轮303与第二铰支座302也是周向固定的,对应的,第一铰支座301与第二铰支座302之间周向固定,不能绕第一水平轴线旋转。
可选地,第二弹性件304可以采用弹簧或弹片。
按压件305设置于所述第二铰支座302上,以供使用者按压而推动所述齿轮303向靠近所述第一铰支座301的方向移动后与所述第二齿槽3022脱离,使得所述第一铰支座301与所述第二铰支座302可相对转动。也就是说,利用该按压件305向齿轮303施加推力,该推力的方向与第二弹性件304的弹力方向相反,并且只要该推力大于弹力时,即可推动齿轮303向第一铰支座301的方向移动,进而与第二铰支座302内的第二齿槽3022脱离,当齿轮303与第二齿槽3022脱离后,则齿轮303可以相对于第二铰支座302旋转,对应的,第一铰支座301与第二铰支座302即可绕第一水平轴线旋转。
枢接轴112与所述第一旋转关节30中的所述第一铰支座301和第二铰支座302中的一个相连,所述支撑臂40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旋转关节30中的所述第一铰支座301和第二铰支座302中的另一个相连。
承托件20与所述第二旋转关节31中的所述第一铰支座301和第二铰支座302中的一个相连,所述支撑臂40的上端与第二旋转关节31中的所述第一铰支座301和第二铰支座302中的另一个相连。
下面以第一旋转关节30为例描述利用该第一旋转关节30调节支撑臂40的俯仰角度的过程:
首先,施加朝向第一铰支座301方向的推力作用于该按压件305上,该按压件305顶压齿轮303的一侧,并推动齿轮303向靠近第一铰支座301的方向运动,直到齿轮303与第二铰支座302上的第二齿槽3022脱离即可,此时,第一铰支座301与第二铰支座302可以相对旋转。
接着,保持该推力不变,将第一铰支座301绕第一水平轴线旋转,则连接于第一铰支座301上支撑臂40与第一铰支座301一同旋转,当支撑臂40旋转至所需角度时,停止旋转。
最后,撤销上述推力,则在第二弹性件304的弹力作用推动齿轮303向第二铰支座302方向移动,并与第二铰支座302上的第二齿槽3022卡合,此时,第一铰支座301与第二铰支座302即可重新被相对固定而不能旋转,如此,支撑臂40即可固定于该角度位置。
本实施例中,利用按压件305推动齿轮303移动而与第二铰支座302中第二齿槽3022脱离,同时,利用第二弹性件304的弹力使得在按压件305未被按压时,推动齿轮303反向移动而与第二铰支座302中的第二齿槽3022卡合,进而实现了第一铰支座301和第二铰支座302之间转动控制,而利用第一铰支座301和第二铰支座302之间的转动控制则实现了支撑臂40及承托件20俯仰角度的自由调节,其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而且角度调节灵活,且稳固可靠。
示例性的,第一铰支座301和第二铰支座302通过螺栓306连接,具体的,第一铰支座301及第二铰支座302上设有铰接孔,螺栓306依次穿过第一铰支座301和第二铰支座302上的铰接孔后与螺母307螺纹配合,如此,装配方便。
参照图6至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铰支座301的一侧面具有第一收容槽3011,所述齿轮303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3011内,所述第二弹性件304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3011内且抵接于所述齿轮303与所述第一铰支座301之间;所述第二铰支座302的一侧面具有与所述第一收容槽3011相对的第二收容槽3021,多个所述第二齿槽3022周向间隔布置于所述第二收容槽3021的内壁。
也就是说,第一收容槽3011和第二收容槽3021是相对设置,第二齿槽3022时间隔布置在第二收容槽3021的内壁上的,并且,当第一铰支座301和第二铰支座302连接后,第一收容槽3011和第二收容槽3021共同组成一容置空间,齿轮303位于该容置空间内且可以移动,而第二弹性件304位于容置空间内并且抵接于所述齿轮303与所述第一铰支座301之间,其结构简单紧凑,装配方便。
参照图6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第一收容槽3011的内壁周向间隔布置有第三齿槽3012,所述第三齿槽3012与所述齿轮303卡合。如此,一方面,可以利用第三齿槽3012与齿轮303卡合,实现齿轮303与第一铰支座301周向固定,另一方面,第三齿槽3012与齿轮303的卡合,也可以起到导向作用,确保齿轮303移动更加顺利可靠。
参照图1、图8至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承托件20被构造成手掌形,由于手掌与人体面颊具有更好的贴合度,符合人体工学,所以,将承托件20设计为手掌形,则能够更好地与人体面颊贴合,具有更好的舒适度,承托也更加稳固可靠。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承托件20绕第三水平轴线可转动,所述第三水平轴线与所述第二水平轴线垂直,如此,可以调节承托件20的翻转角度。
参照图8至图9所示,更为具体的,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中,承托件20包括内掌体201及外套202,其中,内掌体201为可弯曲变形的挠性材质,且所述内掌体201的一端具有手指部2011,所述内掌体20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旋转关节31可枢转连接;外套202为柔性材质,且所述外套202套设于所述内掌体201外。
由此,可以利用内掌体201的挠性,弯曲手指部2011,使得手指部2011形成便于承托人体头部或者握持电子产品的形状,而外套202的柔性具有良好的舒适性,同时,作为电子产品支架时,也可以对电子产品起到保护作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内掌体201的所述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旋转关节31之间设有弹性阻尼机构21,所述弹性阻尼机构21包括第三弹性件211及卡套212,所述卡套212固定装设于所述内掌体201的所述另一端。
第二旋转关节31上形成一卡接部311,所述卡接部311卡入所述卡套212内且可相对于所述卡套212绕所述第三水平轴线旋转,所述第三弹性件211位于所述卡接部311和所述内掌体201的所述另一端之间且处于压缩状态,以提供所述承托件20旋转时的阻力。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内掌体201的所述另一端与第二旋转关节31之间通过卡接部311与卡套212的卡接实现可拆卸连接并且可以相对旋转,其装配方便。同时,利用第三弹性件211处于压缩状态时提供弹力使得卡套212与卡接部311之间在旋转时具有一定的阻力,如此,可以使得承托件20能够保持稳定可靠地保持在所需角度位置。
可选地,该第三弹性件211可以采用弹簧或弹片。
有利的,内掌体201上设有磁铁203,如此,一方面,当该多用途可调支架作为电子产品支架时,利用该磁铁203可以吸附电子产品,确保电子产品牢固地固定在承托件20上。而当该多用途可调支架作为睡觉辅助架时,该磁铁203对对人体起到磁疗的作用。
参照图10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底座10上通过金属定型软管51连接一电风扇50,如此,利用电风扇50可以朝向使用者吹风,达到降温的目的,用户体验更好。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实用新型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7)

1.一种多用途可调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所述底座适于固定于承载物上,所述底座上具有一枢转孔;
承托件,所述承托件适于承托被载对象,所述承托件通过一枢转机构连接至所述底座,所述枢转机构包括定位件、枢接轴及第一弹性件,
其中,所述定位件固定设置于所述枢转孔内,且所述定位件周向间隔布置有多个第一齿槽;
所述枢接轴的上端与所述承托件相连,所述枢转轴的下端套接于所述枢转孔内,且在外力作用下可沿竖向轴线自第一位置移动至第二位置,所述枢接轴的下端周向间隔布置有多个第一齿部;当所述枢接轴位于所述第一位置时,多个所述第一齿部与多个所述第一齿槽卡合,以限制所述枢接轴枢转;当所述枢接轴位于所述第二位置时,多个所述第一齿部与多个所述第一齿槽脱离,以使所述枢接轴可绕所述竖向轴线旋转;
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底座与所述枢接轴之间,用以在撤销所述外力后推动所述枢接轴从所述第二位置返回至所述第一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可调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转轴下端设有一沿竖向延伸的定位孔,多个所述的第一齿部形成于所述定位孔的内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可调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转孔具有一底壁,所述底壁设有通孔,所述枢接轴的下端设有一杆部,所述杆部从上至下自所述通孔穿出并连接至一挡止件,所述第一弹性件设置于所述挡止件与所述底壁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用途可调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挡止件包括挡止部及自所述挡止部向上延伸形成的螺杆,所述杆部的下端具有螺纹孔,所述螺杆与所述螺纹孔螺纹配合,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一端与所述挡止部相抵,所述第一弹性件的另一端与所述底壁相抵。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可调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枢转机构与所述承托件通过一第一旋转关节相连,所述第一旋转关节被构造成可沿一第一水平轴线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用途可调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撑臂,所述支撑臂连接于所述第一旋转关节与所述承托件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用途可调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臂与所述承托件之间通过第二旋转关节相连,所述第二旋转关节被构造成可沿一第二水平轴线旋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用途可调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旋转关节和第二旋转关节均包括:
第一铰支座;
第二铰支座,所述第二铰支座与所述第一铰支座沿所述第一水平轴线相对转动设置,所述第二铰支座上形成有周向布置的多个第二齿槽;
齿轮,所述齿轮与所述第一铰支座周向固定且沿水平方向可移动;
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对所述齿轮施加朝向所述第二铰支座方向的弹力,以使所述齿轮与多个所述第二齿槽卡合而限制所述第一铰支座与第二铰支座相对转动;
按压件,所述按压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铰支座上,以供使用者按压而推动所述齿轮向靠近所述第一铰支座的方向移动后与所述第二齿槽脱离,使得所述第一铰支座与所述第二铰支座可相对转动;
所述枢接轴与所述第一旋转关节中的所述第一铰支座和第二铰支座中的一个相连,所述支撑臂的下端与所述第一旋转关节中的所述第一铰支座和第二铰支座中的另一个相连;
所述承托件与所述第二旋转关节中的所述第一铰支座和第二铰支座中的一个相连,所述支撑臂的上端与第二旋转关节中的所述第一铰支座和第二铰支座中的另一个相连。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多用途可调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铰支座的一侧面具有第一收容槽,所述齿轮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内,所述第二弹性件收容于所述第一收容槽内且抵接于所述齿轮与所述第一铰支座之间;所述第二铰支座的一侧面具有与所述第一收容槽相对的第二收容槽,多个所述第二齿槽周向间隔布置于所述第二收容槽的内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多用途可调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容槽的内壁周向间隔布置有第三齿槽,所述第三齿槽与所述齿轮卡合。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用途可调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件被构造成手掌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多用途可调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件绕第三水平轴线可转动,所述第三水平轴线与所述第二水平轴线垂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多用途可调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托件包括:
内掌体,所述内掌体为可弯曲变形的挠性材质,且所述内掌体的一端具有手指部,所述内掌体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旋转关节可枢转连接;
外套,所述外套部为柔性材质,且所述外套套设于所述内掌体外。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多用途可调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掌体的所述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旋转关节之间设有弹性阻尼机构,所述弹性阻尼机构包括第三弹性件及卡套,所述卡套固定装设于所述内掌体的所述另一端;
所述第二旋转关节上形成一卡接部,所述卡接部卡入所述卡套内且可相对于所述卡套绕所述第三水平轴线旋转,所述第三弹性件位于所述卡接部和所述内掌体的所述另一端之间且处于压缩状态,以提供所述承托件旋转时的阻力。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多用途可调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掌体上设有磁铁。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用途可调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通过金属定型软管连接一电风扇。
1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用途可调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壁为可旋转伸缩杆。
CN201720945133.5U 2017-07-31 2017-07-31 多用途可调支架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04953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945133.5U CN207049539U (zh) 2017-07-31 2017-07-31 多用途可调支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945133.5U CN207049539U (zh) 2017-07-31 2017-07-31 多用途可调支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049539U true CN207049539U (zh) 2018-02-27

Family

ID=614995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945133.5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7049539U (zh) 2017-07-31 2017-07-31 多用途可调支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04953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18489A (zh) * 2017-07-31 2017-09-29 深圳市超技金塑科技有限公司 多用途可调支架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18489A (zh) * 2017-07-31 2017-09-29 深圳市超技金塑科技有限公司 多用途可调支架
CN107218489B (zh) * 2017-07-31 2023-02-10 深圳市超技金塑科技有限公司 多用途可调支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218489A (zh) 多用途可调支架
JP2018081689A (ja) 調節可能なマウス
JP4632198B2 (ja) アームレストの長さ増大装置
TWM392384U (en) Electronic device with biaxial pivoting mechanism
CN207049539U (zh) 多用途可调支架
US20230072671A1 (en) Lift structure with adjustment assistance optimized based on ergonomics and installation method thereof
CN202714443U (zh) 一种铝合金手臂托架
CN202719339U (zh) 万向定位支架
CN201163853Y (zh) 用于固定电子产品的可调节摆动支架
CN206923969U (zh) 一种护理用枕头
CN206530831U (zh) 一种可升降的平板放置架
CN205696499U (zh) 一种多功能电脑工作架
JP2020531992A (ja) 調節可能マウス
CN202032255U (zh) 一种可旋转的点播台
CN203442421U (zh) 一种便捷式平板电脑用支架
TWM391815U (en) Sheath supporting frames for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206147418U (zh) 笔记本电脑支架
CN215347515U (zh) 一种可减轻手肘疲劳的电脑桌结构
CN206792028U (zh) 可连续大范围调节桌面板倾角的调节机构及学习桌
CN201061981Y (zh) 显示器结构
CN207258161U (zh) 一种扶手包覆治具
CN207399298U (zh) 一种手机自拍杆双转轴机构
CN201164245Y (zh) 一种办公椅扶手
CN203375111U (zh) 一种平板电脑用支架的连接机构
CN104352065A (zh) 可调节高度的桌用电脑肘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22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210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227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30210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