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009769U - 插座电连接器组合、插头电连接器组合及电连接器组合 - Google Patents

插座电连接器组合、插头电连接器组合及电连接器组合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009769U
CN207009769U CN201720973534.1U CN201720973534U CN207009769U CN 207009769 U CN207009769 U CN 207009769U CN 201720973534 U CN201720973534 U CN 201720973534U CN 207009769 U CN207009769 U CN 20700976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ug
socket
conductive terminal
combination
electric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97353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霍柱东
陈正
陈正一
小菅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Deren Electron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Deren Electron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Deren Electron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Deren Electronic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00976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00976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插座电连接器组合、插头电连接器组合及电连接器组合,插座电连接器组合包括:插座绝缘本体,包括插座基部及插座收容部,所述插座基部上设有一通孔,所述插座收容部沿所述通孔四周向外延伸形成,所述插座收容部与所述通孔形成一收容空间,所述插座收容部具有二相对的左右侧壁;插座电连接器,固定于插座绝缘本体的收容空间中,具有一开口,所述开口与插座收容部的收容空间对应;插座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第一插接口和位于第一插接侧边的第二插接口。通过上述方式,本实用新型方式使得插座电连接器组合的结构紧凑,并且其电流和信号传输的速度和质量均有大幅度的提升。

Description

插座电连接器组合、插头电连接器组合及电连接器组合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插座电连接器组合、插头电连接器组合及电连接器组合。
【背景技术】
在各类电子系统中,电连接器在器件与器件、组件与组件、系统与系统之间进行电气连接和信号传递,是构成一个完整系统所必须的基础元件。随着对电子系统的信号传输速度和充电速度的要求越来越快,电连接器也逐渐呈现高速化即电连接器需具有高速的信号传输速度和充电速度。
目前的这一类电连接器通常具有密集排列的若干端子以便能够快速传输大量信号。但基本都是一种信号插头对应一种信号插座,无法同时满足多个信号插头的同时使用,无法满足目前电子设备多信号传输的需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同时提供多个连接器同时使用的电连接器组合及其相应的插座电连接器组合及插头电连接器组合。
为解决以下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插座电连接器组合,包括插座基部及插座收容部,所述插座基部上设有一通孔,所述插座收容部沿所述通孔四周向外延伸形成,所述插座收容部与所述通孔形成一收容空间,所述插座收容部具有二相对的左右侧壁;插座电连接器,固定于插座绝缘本体的收容空间中,具有一开口,所述开口与插座收容部的收容空间对应;插座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第一插接口和位于第一插接侧边的第二插接口。
其中,插座金属外壳,收容所述插座电连接器和插座绝缘本体,所述插座金属壳体包括至少插座金属外壳前侧壁及设于前侧壁之间的插座金属外壳前壁,所述插座金属外壳前壁中间设有第一通孔,所述金属外壳前壁两侧分别与插座金属前侧壁之间形成至少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插座收容部的收容空间形成插座电连接器组合的第一插接口,所述第二通孔分别与插座收容部的左右侧壁间形成插座电连接器组合的第二插接口;第一插座导电端子,设于第一插接口中;第二插座导电端子,设于第二插接口中。
其中,所述插座收容部进一步包括相对的上下侧壁,所述上下侧壁进一步向外延伸出插座扩充部,所述插座扩充部上开设有插座导电端子槽,所述第二插座导电端子嵌设于该插座导电端子槽中。
其中,所述插座前壁和右壁中至少一个壁垂直向外延伸有舌板,舌板的上下表面设置有插座端子槽,第二插座导电端子固定于该插座端子槽中。
其中,所述第二插座导电端子包括插座导电端子接触部和插座导电端子焊接部,插座导电端子接触部形状为弹片状,且插座导电端子焊接部垂直于插座导电端子接触部。
其中,所述插座收容部的左右侧壁外侧分别设有插座导电端子槽,所述第二插座导电端子嵌设于该插座导电端子槽中。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插头电连接器组合,包括:插头绝缘本体,包括插头基部及沿插头基部两侧延伸形成的插头侧部,插头基部上设有通孔以形成一收容空间;插头电连接器,固定于插头绝缘本体的收容空间中,具有一开口,所述开口与插头基部上的收容空间对应。
其中,插头金属外壳,包括插头金属外壳基部及二沿插头金属外壳基部两侧延伸形成的插头金属外壳导向部,所述插头金属外壳基部中央设有通孔以形成一收容空间,所述插头电连接器插入该收容空间内并形成插头电连接器组合的第一插接部,所述插头金属外壳导向部内侧设有凹槽,用于收容插头绝缘本体的插头侧部,并形成插头电连接器组合的第二插接部;第一插头导电端子,设于插头电连接器上;第二插头导电端子,设于插头侧部上。
其中,所述插头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和插头侧部,插头基部形成以贯穿插头基部的第三收容空间,插头侧部面向第三收容空间的的侧面朝向第三收容空间延伸有插头舌板,所述插头舌板上设置有固定第二插头导电端子的插头导电端子槽。
其中,所述插头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和插头前部,插头前部包括插头前部上壁、插头前部下壁,插头前部上壁的下表面和插头前部上壁的下表面有设置有固定第二插头导电端子的插头导电端子槽。
其中,所述插头侧部的内侧面上形成有插头导电端子槽,所述第二插头导电端子嵌设于该插头导电端子槽中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包括上述的插座电连接器组合及上述的插头电连接器组合,其中,所述插头电连接器组合的第一插接部与插座电连接器组合的第一插接口配合,所述插头电连接器组合的第二插接口与插座电连接器组合的插头侧部配合。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插座电连接器组合是两个插座电连接器的组合,其中插座连接器的大小和结构与传统的电连接器相同。插座绝缘本体、插座金属外壳和第二插座导电端子相当于第二个插座连接器。将插座绝缘本体设计的较大,在其中部设置用于固定插座连接器的第一收容空间,第二插座导电端子固定于插座绝缘本体的两侧。此种结构设计使得插座电连接器组合的结构紧凑,并且其电流和信号传输的速度和质量均有大幅度的提升。在这里插头电连接器组合与插座电连接器组合的相互配合使用,且结构相似,其电流和信号传输的速度和质量均有大幅度的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插座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分解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插座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插头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分解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插头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插座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插座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插座绝缘本体120的立体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插座导电端子的立体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插头电连接器组合的分解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插头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插座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图;
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插座电连接器组合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插座电连接器组合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插头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图;
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插头电连接器组合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插座电连接器组合的分解图;
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插头电连接器组合的分解图;
图1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插座电连接器组合的剖面图;
图1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插座电连接器组合的部分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详细的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表述“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表述“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其间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中的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电连接器组合包括插座电连接器组合及插头连接器连接器组合,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插座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插座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图,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插头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分解图,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插头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图。
如图1和2所示,插座电连接器组合100包括插座电连接器110、插座绝缘本体120、插座金属外壳130和第二插座导电端子140。其中,插座电连接器110固定于插座绝缘本体120中;第二插座导电端子140有两组,均固定于插座绝缘本体120中,且位于插座电连接器110的两侧;插座金属外壳130收容插座电连接器110、插座绝缘本体120和两组第二插座导电端子140。以下将对各部件的具体结构及连接关系作详细说明。
插座电连接器110包括第一金属外壳111、舌板112和第一插座导电端子(图未标示)。第一插座导电端子包括两组端子,分别固定于舌板112的上下表面。第一金属外壳111的一端设有开口(图未标示),该开口与舌板112以及第一插座导电端子共同形成插座电连接器插接口113。
插座绝缘本体120包括插座基部121、插座收容部122及插座延伸部123。所述插座基部121具有前侧面1211,所述前侧面1211中心位置设有一通孔(图未标示),所述插座收容部122沿所述通孔四周并沿与前侧面1211垂直的方向延伸形成,其包括二相对的上侧壁1220、下侧壁1222及二相对的左侧壁1224、右侧壁1226。所述插座收容部122与前侧面1211上的通孔形成第一收容空间124,述插座延伸部123沿插座基部121的两侧同向延伸形成,并与插座收容部122的延伸方向相反,所述插座收容部122的左侧壁1224、右侧壁1226上分别设有插座导电端子槽125,所述插座导电端子槽125一部分延伸贯穿于插座基部121和插座延伸部123。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24为贯穿插座基部121和插座前部122的通孔,用于收容和固定插座电连接器110,且第一收容空间124与插座电连接器110的插接口对应。插座收容部122的宽度小于插座基部121的宽度。
第二插座导电端子140包括插座导电端子接触部141和插座导电端子焊接部142。插座导电端子接触部141形状为弹片状,且插座导电端子焊接部142垂直于插座导电端子接触部141。第二插座导电端子140有两组,嵌入插座导电端子槽125,且分别固定于插座绝缘本体120的左右两侧。
插座金属外壳130包括插座金属外壳前上壁131、插座金属外壳前侧壁132、插座金属外壳前下壁133、插座金属外壳前壁134和插座金属外壳后上壁135。插座金属外壳前上壁131、两个插座金属外壳前侧壁132和插座金属外壳前下壁133围成插座金属外壳130的前部,其内部形成有第三收容空间(图未标示)。第三收容空间用于收容插座电连接器110、插座绝缘本体120和第二插座导电端子140。插座金属外壳前上壁131的一端连接有插座金属外壳后上壁135,并且插座金属外壳前上壁131的宽度小于插座金属外壳后上壁135的宽度。插座金属外壳前上壁131的另一端向下延伸出插座金属外壳前壁134,插座金属外壳前壁134宽度小于插座金属外壳前上壁131,并且插座金属外壳前壁134的一端连接于插座金属外壳前上壁131一端的,另一端贴合于插座金属外壳前下壁133的一端。由于插座金属外壳前下壁133的一端设有缺口,用于使插座金属外壳前壁134的末端1340嵌入其中,进而使插座金属外壳前壁134的外侧面与插座金属外壳前下壁133的一端的端面平齐。插座金属外壳前侧壁132的后端抵压在前侧面1211上。插座金属外壳前壁134的中央设有第一通孔136,第一通孔136与插座电连接器插接口113的形状相同,且第一通孔136的面积比插座电连接器插接口113的面积略大。所述第一通孔136与插座收容部122的第一收容空间124形成插座电连接器组合100的第一插接口101。插座金属外壳前壁134的两侧分别与金属外壳前侧壁132形成有两个第二通孔137,两个第二通孔137分别与插座收容部122的左侧壁1224与右侧壁1226间形成插座电连接器组合100的第二插接口102,所述第二插接口102为两个,且位于第一插接口101的左右两侧。
请参阅图3及图4所示,所述插头电连接器组合200包括插头电连接器210、插头绝缘本体220、插头金属外壳230和第二插头导电端子240。其中,插头电连接器210固定于插头绝缘本体220中;第二插头导电端子240有两组,均固定于插头绝缘本体220中,且位于插头电连接器210的两侧;插头金属外壳230收容插头电连接器210、插头绝缘本体220和两组第二插头导电端子240。以下将对各部件的具体结构及连接关系作详细说明。
插头电连接器210包括第二金属外壳211和第一插头导电端子(图未标示)。第一插头导电端子包括两个端子组,插头连接器的前端形成有插接部2110,第二金属外壳211的一端设有开口,该开口与第一插头导电端子共同形成插头电连接器插接口。
插头绝缘本体220包括插头基部221、插头延伸部222和插头侧部224。插头基部221设有通孔以形成第三收容空间223,用于收容和固定插头电连接器210。插头延伸部222由插头基部221后侧面的两侧向后延伸而成,用于固定插头电连接器210的后半部分,进而使插头电连接器210被固定得更加牢固。插头侧部224由插头基部221的两侧边向前延伸而成,且与插头延伸部222的延伸方向相反。插头侧部224的内侧面上形成有插头导电端子槽225,所述插头导电端子槽225一部分贯穿于插头基部221和插头延伸部222。此种结构可以使第二插头导电端子240被固定的非常牢固。
第二插头导电端子240有两组,分别嵌入两插头侧部224上形成的插头导电端子槽225中,且位于插头电连接器210中第二插头导电端子的两侧,第二插头导电端子的接触部241为平板状。
插头金属外壳230包括插头金属外壳基部231、插头金属外壳延伸部232和插头金属外壳导向部233。插头金属外壳基部231为薄板状,中央设有通孔以形成第四收容空间235,所述插头电连接器210和插座绝缘本体220插入该第四收容空间235内,插接部2110显露于,所述插头金属外壳导向部233内侧设有凹槽234,用于收容插头绝缘本体220的插头侧部224,进而固定插头绝缘本体220,并形成插头电连接器组合的第二插接部,所述第二插头导电端子的接触部241与插接部2110之间形成设置有空槽250。插头金属外壳延伸部232沿通孔边缘垂直向前延伸形成。
本实施例中,插座连接器组合100和插头连接器组合配合使用,所述第二插头导电端子的接触部241与所述第二插座导电端子的接触部141的结构也可以互换,如将第二插头导电端子的接触部241设置为弹片状,第二插座导电端子的接触部141设置为平板状。配合使用时,插座收容部122的左侧壁1224、右侧壁1226分别收容在空槽250内,插接部2110插入插座插接口101内,两插头侧部224分别插入第二插接口102内。在其他的实施中,也可以只设置一个第二插接口102,相对应的插头端的空槽250页也可以只设置一个。此外,本实施例中,第一插接口101和第二插接口102是左右并排的,在其他的实施里中,第一插接口101和第二插接口102也可以是上下并排的。
实施例2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插座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分解图,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插座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图,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插座绝缘本体120的立体图,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插座导电端子的立体图,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插头电连接器组合的分解图,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插头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图。
如图5和6所示,插座电连接器组合100包括插座电连接器110、插座绝缘本体120、插座金属外壳130和第二插座导电端子140。其中,插座电连接器110固定于插座绝缘本体120中;第二插座导电端子140有两组,均固定于插座绝缘本体120中,且位于插座电连接器110的两侧;插座金属外壳130收容插座电连接器110、插座绝缘本体120和两组第二插座导电端子140。以下将对各部件的具体结构及连接关系作详细说明。
插座电连接器110包括金属外壳111、舌板112和设于舌板112上下两侧的第一插座导电端子(图未标示)。第一插座导电端子包括第一上层端子组和第一下层端子组,分别固定于舌板112的上下表面。金属外壳111收容所述舌板112及设于其上的第一插座导电端子并形成开口(图未标示),该开口与舌板112以及第一插座导电端子共同形成插座电连接器插接口113。
请一同参阅图5,所述插座绝缘本体120包括插座基部121、插座收容部122、插座延伸部123及四插座扩充部126,所述插座基部121具有前侧面1211,所述前侧面1211中心位置设有一通孔(图未标示),插座收容部122沿所述通孔四周并沿与前侧面1211垂直的方向延伸形成,其包括二相对的上侧壁1220、下侧壁1222及二相对的左侧壁1224、右侧壁1226。所述插座收容部122与前侧面1211上的通孔形成第一收容空间124,所述插座延伸部123沿插座基部121的两侧同向延伸形成,并与插座收容部122的延伸方向相反,所述四插座扩充部126为沿插座收容部122上下两相对上侧壁1220、下侧壁1222的两端进一步延伸形成,所述四插座扩充部126分别与插座收容部122的左侧壁1224、右侧壁1226围合形成二第收容空间125。所述第一收容空间124与二第二收容空间125分别形成第一插接口与第二插接口,实际应用中,第二收容空间125也可以设于第一收容空间124的上下两侧,或者二第二收容空间125均位于第一收容空间124的一侧。其中,第一收容空间124为贯穿插座基部121、第一插座延伸部122与第二插座延伸部123的通孔,用于收容和固定插座电连接器110,且第一收容空间124与插座电连接器110的插接口对应。在二第二收容空间125内,所述四插座扩充部126内侧壁上分别设有第一插座导电端子槽1251和第二插座导电端子槽1252。其中,第一插座导电端子槽1251与第二插座导电端子槽1252相互平行。其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将设于插座收容部左右侧壁上的插座导电端子槽改设在扩充部126上,实施例1中插座导电端子槽中的插座导电端子与插座电连接器210中第一导电端子是相互垂直设直的,而实施例2中插座导电端子槽中的插座导电端子与插座电连接器中第一导电端子是相互左右平行设置的,当然,也可根据需要设置成上下平行。
请一同参阅图8,所述第二插座导电端子140包括上层插座导电端子141和下层插座导电端子142,其中上层插座导电端子141又包括上层插座导电端子接触部1411和上层插座导电端子焊接部1412;下层插座导电端子142又包括下层插座导电端子接触部1421和下层插座导电端子焊接部1422。上层插座导电端子接触部1411和下层插座导电端子接触部1421均为弹片状,即第二插座导电端子140的接触部形状为弹片状。上层插座导电端子焊接部1412垂直于上层插座导电端子接触部1411,下层插座导电端子焊接部1422垂直于下层插座导电端子接触部1421,即第二插座导电端子140的焊接部垂直于其接触部。上层插座导电端子141嵌入第一插座导电端子槽1251中,下层插座导电端子142嵌入第二插座导电端子槽1252中。
插座金属外壳130包括插座金属外壳前上壁131、插座金属外壳前侧壁132、插座金属外壳前下壁133、插座金属外壳前壁134和插座金属外壳后上壁135。插座金属外壳前上壁131、两个插座金属外壳前侧壁132和插座金属外壳前下壁133围成插座金属外壳130的前部,其内部形成有第三收容空间(图未标示)。第三收容空间用于收容插座电连接器110、插座绝缘本体120和第二插座导电端子140。插座金属外壳前上壁131的一端连接有插座金属外壳后上壁135,并且插座金属外壳前上壁131的宽度小于插座金属外壳后上壁135的宽度。插座金属外壳前上壁131的另一端向下延伸出插座金属外壳前壁134,插座金属外壳前壁134宽度小于插座金属外壳前上壁131,并且插座金属外壳前壁134的一端连接于插座金属外壳前上壁131一端的中间部位,另一端贴合于插座金属外壳前下壁133的一端。由于插座金属外壳前下壁133的一端设有缺口,用于使插座金属外壳前壁134的另一端嵌入其中,进而使插座金属外壳前壁134的外侧面与插座金属外壳前下壁133的一端的端面平齐。插座金属外壳前侧壁132的后端抵压在前侧面1211上。插座金属外壳前壁134的中央设有第一通孔136,第一通孔136与插座电连接器插接口113的形状相同,且第一通孔136的面积比插座电连接器插接口113的面积略大。所述第一通孔136与插座收容部122的第一收容空间124形成插座电连接器组合100的第一插接口101。插座金属外壳前壁134的两侧分别与金属外壳前侧壁132形成有两个第二通孔137,两个第二通孔137分别与插座收容部122的左侧壁1224与右侧壁1226及扩充部126间形成插座电连接器组合100的第二插接口102,所述第二插接口102为两个,且位于第一插接口101的左右两侧。
请参阅图9,所述插头电连接器组合200包括插头电连接器210、插头绝缘本体220、插头金属外壳230和第二插头导电端子240。其中,插头电连接器210固定于插头绝缘本体220中;第二插头导电端子240有两组,均固定于插头绝缘本体220中,且位于插头电连接器210的两侧;插头金属外壳230收容插头电连接器210、插头绝缘本体220和两组第二插头导电端子240。以下将对各部件的具体结构及连接关系作详细说明。
插头电连接器210包括第二金属外壳211和第一插头导电端子(图未标示)。第一插头导电端子包括两个端子组,分别固定于第二金属外壳211上壁的内表面和下壁的内表面。第二金属外壳111的一端设有开口(图未标示),该开口与第一插头导电端子共同形成插头电连接器插接口212。
插头绝缘本体220包括插头基部221、插头延伸部222、插头侧部224和插头舌板226。所述插头侧部224位于插头基部221两侧,且同向延伸出基部221,所述插头基部221中间形成一贯穿插头基部221的第三收容空间223,用于收容和固定插头电连接器210。插座延伸部222由插头基部221后侧面的两侧向后延伸而成。二插头侧部224面向第三收容空间223的两个侧面,分别垂直向第三收容空间223方向延伸,形成插头舌板226。二插头舌头226上分别设有插头导电端子槽225,插头导电端子槽225一部份延伸贯穿于插头基部221和插头延伸部222。
第二插头导电端子240嵌入插头导电端子槽225中,包括上层插头导电端子241和下层插头导电端子242,上层插头导电端子241位于下层插头导电端子242的正上方,且与下层插头导电端子242相互对称。
插头金属外壳230包括插头金属外壳基部231、插头金属外壳延伸部232与二插头金属外壳导向部233。插头金属外壳基部231为薄板状,中央设有通孔,所述插头金属外壳延伸部232沿通孔边缘垂直向前延伸形成,所述插头金属外壳延伸部232与插头金属外壳基部231上的通孔形成第四收容空间235。所述插头电连接器210插入该第四收容空间235内并形成插头电连接器组合100的第一插接部,所述二插头金属外壳导向部233沿插头金属外壳延伸部232的两侧向前延伸形成,所述二插头金属外壳导向部233内侧设有凹槽234,该凹槽234贯穿于插头金属外壳延伸部232和插头金属外壳导向部233,用于收容插头绝缘本体220的插头侧部224及插头舌板226,进而固定插头绝缘本体220,并形成插头电连接器组合200的第二插接部。
实施例3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插座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图;图1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插座电连接器组合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1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插座电连接器组合另一角度的立体图;图1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插头电连接器组合的立体图;图1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3插头电连接器组合另一角度的立体图。
如图11及图12所示,所述插座绝缘本体120包括插座基部121、插座收容部122、插座延伸部123、第一收容空间124和插座导电端子槽125。第一收容空间124为贯穿插座基部121和插座前部122的通孔,用于收容和固定插座电连接器110的前半部分。插座收容部122由插座基部121的前侧面向前垂直延伸而成,且插座前部122的宽度小于插座基部121的宽度。插座基部121下侧中央处设有缺口123,用于收容和固定插座电连接器110的后半部分。插座导电端子槽125共两组,分别位于插座绝缘本体120的左右两侧;插座导电端子槽125一部分设于插座前部侧壁,另一部分贯穿于插座基部121和插座延伸部123。插座基部121的上下表面各设有一个垫层126。
插座绝缘本体120包括插座基部121、插座收容部122及插座延伸部123。所述插座基部121具有前侧面1211,所述前侧面1211中心位置设有一通孔(图未标示),所述插座收容部122沿所述通孔四周并沿与前侧面1211垂直的方向延伸形成,其包括二相对的上侧壁1220、下侧壁1222及二相对的左侧壁1224、右侧壁1226。所述插座收容部122的左侧壁1224、右侧壁1226上分别设有插座导电端子槽125,插座收容部122的宽度小于插座基部121的宽度。本实施的同样包括固定于插座绝缘本体120的插座连接器,其中,用于固定插座连接器的结构和固定孔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做叙述。
插座金属外壳130包括插座金属外壳上壁131、插座金属外壳侧壁132和插座金属外壳下壁133。插座金属外壳上壁131、两个插座金属外壳侧壁132和插座金属外壳下壁133围成插座金属外壳130,其内部形成有第三收容空间(图未标示)。第三收容空间用于收容插座电连接器110、插座绝缘本体120和第二插座导电端子140。
本实施例中,金属外壳上壁131与上侧壁1220之间、下壁133与下侧壁1222之间是存在有插座收容槽1301的,而第一实施例中,插座金属外壳插座绝缘本体的上侧壁、下侧壁间是不存在收容槽的,这是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不同的之处,此外,本实施例中,第二插接口102同样与插座连接器左右并排。
与实施例2中插头电连接器组合200相比,本实施例中插头电连接器组合200的区别为:
插头绝缘本体220包括插头侧部224,插头侧部224的前端设有凹孔2241。
插头金属外壳230包括插头金属外壳上壁231、插头金属外壳侧壁232、插头金属外壳下壁233、插头金属外壳立壁234和对接部235。插头金属外壳上壁231、两个插头金属外壳侧壁232和插头金属外壳下壁233围成插头金属外壳230的主体,其内部形成第四收容空间用于收容插头电连接器210、插头绝缘本体220和第二插头导电端子240。插头金属外壳上壁231的一端(也可称为后端)垂直向上延伸有插头金属外壳立壁234,插头金属外壳下壁232的同一端(也可称为后端)垂直向下延伸有另一插头金属外壳立壁234。插头金属外壳侧壁232的一端(也可称为后端)向后延伸有对接部235。插头金属外壳230还包括U型部,该U型部一端与插头金属外壳侧壁232的另一端(也可称为前端)固定,U型部一端的另一端插入凹孔2241中,使插头绝缘本体220和插头金属外壳230固定的更牢固,进一步,U型部还具有导向作用,使插头电连接器组合200在插入插座电连接器组合100时更容易。
本实施例中,插头连接器的插接部2110是收容在插头金属外壳230的,同样的,插接部2110与插头金属外壳上壁231、下壁233之间存在有插头收容槽2301,配合使用时,插座收容槽1301收容插头金属外壳上壁231和下壁233,插头收容槽2301收容上侧壁1220、下侧壁1222。
实施例4
在上述实施例中,与第一实施例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与将插头与插座上固定第二导电端子的结构互换,以下,以实施例2的结构互换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其中,图1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插座电连接器组合的分解图,图1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4插头电连接器组合的分解图。与实施例2中插座电连接器组合100相比,本实施例插座电连接器组合有以下区别点:
如图16所示,插座绝缘本体120包括插座基部121、插座前部122、插座延伸部123、第一收容空间(图未标示)和插座导电端子槽125。插座前部122由插座基部121的前侧面1211向前垂直延伸而成,且插座前部122的宽度小于插座基部121的宽度。在前侧面1211上,插座前部122的左右两侧各设有一个固定槽1212。插座前部122包括插座前部上壁1220、插座前部下壁1222、插座前部左壁1224和插座前部右壁1226,它们共同围合,在内部形成第一收容空间(图未标示)。第一收容空间为贯穿插座基部121和插座前部122的通孔,用于收容和固定插座电连接器110。插座前部左壁1224和插座前部右壁1226远离于第一收容空间一侧的侧面分别垂直向外延伸有舌板128,舌板128的上下表面均设有插座导电端子槽125,且插座导电端子槽125用于固定第二插座导电端子140。由于插座导电端子槽125根据插座绝缘本体120的结构进行了相应的设计和改变,因此与实施例2相比,本实施例中第二插座导电端子140的数量有所减少,且形状也有相应改变。插座延伸部123由插座基部121后侧面上部分的两侧向后延伸而成。
与实施例2中插头电连接器组合200相比,本实施例中插头电连接器组合200的区别为:
插头绝缘本体220包括插头基部221、插头延伸部222、第三收容空间223、插头前部224和插头导电端子槽225。第三收容空间223为贯穿插头基部221的通孔,用于收容和固定插头电连接器210。插座延伸部222由插头基部221后侧面的两侧向后延伸而成。插头前部224由插头基部221的两侧向前延伸而成。插头前部224包括插头前部上壁2241、插头前部下壁2242和插头前部侧壁2243,插头前部侧壁2243的上端与插头前部上壁2241连接,下端与插头前部下壁2242连接,并且在其内部形成第二收容空间,用于收容和固定舌板128。插头导电端子槽225分为两组,一组位于插头前部上壁2241的下表面,另一组位于插头前部下壁2242的上表面,用于固定第二插头导电端子240。由于插头导电端子槽225根据插头绝缘本体220的结构进行了相应的设计和改变,因此与实施例2相比,本实施例中第二插头导电端子240的数量有所减少,且形状也有相应改变。
以上四个实用新型实施例中,为了实现连接器多功能组合和小型化,将多个端子组合到一起,四个实施例的插座连接器组合中,其都具有以下的相同特点:包括有单独的插座连接器110,插座绝缘本体具有基部121和收容部122,收容部122,第二插座导电端子140固定于收容部122的侧壁上或者是相应的扩充部126审,通过收容部122将第二插座导电端子140与插座连接器110分隔开,同时插座金属外壳130与收容部122之间形成了第二插接口。与之相对应的插头连接器组合中,为了收容插座绝缘本体的收容部122,插头连接器的插接部2110与插头绝缘本体的侧部之间就设置有空槽。
在实施例1、2、4中,插座金属外壳均包括有前壁134,其主要是为了使得插座连接器110与插座绝缘本体120能更好的固定。图16中,前壁134抵接于下壁133,下壁133的末端还形成有弯折部1330,也可以使用焊接等方式将下壁133和弯折部1330进一步固定。在图17中可以看到,插座连接器110的前端1101是突出于插座绝缘本体的,对应的金属外壳前壁134套接在前端1101的外围,而前壁134套与下壁133相固定,这样可以防止插座连接器110的松动,当然,前壁134套接在前端1101的外围后也可以通过焊接等方式将前壁134与前端1101进一步固定。
在本实用新型的几个实施例中,插座电连接器组合100是两个插座电连接器的组合,其中插座连接器110的大小和结构与传统的电连接器相同。插座绝缘本体120、插座金属外壳130和第二插座导电端子140相当于第二个插座连接器。将第二个插座连接器的插座绝缘本体120设计的较大,在其中部设置用于固定插座连接器的第一收容空间,第二插座导电端子140固定于插座绝缘本体120的两侧。此种结构设计使得插座电连接器组合100的结构紧凑,并且其电流和信号传输的速度和质量均有大幅度的提升。在这里插头电连接器组合200与插座电连接器组合100的相互配合使用,且结构相似,其电流和信号传输的速度和质量均有大幅度的提升。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其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说明书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这些实施方式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内容的额外限制,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并且,上述各技术特征继续相互组合,形成未在上面列举的各种实施方式,均视为本实用新型说明书记载的范围;进一步地,对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上述说明加以改进或变换,而所有这些改进和变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

Claims (12)

1.一种插座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
插座绝缘本体,包括插座基部及插座收容部,所述插座基部上设有一通孔,所述插座收容部沿所述通孔四周向外延伸形成,所述插座收容部与所述通孔形成一收容空间,所述插座收容部具有二相对的左右侧壁;
插座电连接器,固定于插座绝缘本体的收容空间中,具有一开口,所述开口与插座收容部的收容空间对应;
插座电连接器组合包括第一插接口和位于第一插接侧边的第二插接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插座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
插座金属外壳,收容所述插座电连接器和插座绝缘本体,所述插座金属壳体包括至少插座金属外壳前侧壁及设于前侧壁之间的插座金属外壳前壁,所述插座金属外壳前壁中间设有第一通孔,所述金属外壳前壁两侧分别与插座金属前侧壁之间形成至少第二通孔,所述第一通孔与插座收容部的收容空间形成插座电连接器组合的第一插接口,所述第二通孔分别与插座收容部的左右侧壁间形成插座电连接器组合的第二插接口;
第一插座导电端子,设于第一插接口中;
第二插座导电端子,设于第二插接口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座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收容部进一步包括相对的上下侧壁,所述上下侧壁进一步向外延伸出插座扩充部,所述插座扩充部上开设有插座导电端子槽,所述第二插座导电端子嵌设于该插座导电端子槽中。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座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座前壁和右壁中至少一个壁垂直向外延伸有舌板,舌板的上下表面设置有插座端子槽,第二插座导电端子固定于该插座端子槽中。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座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插座导电端子包括插座导电端子接触部和插座导电端子焊接部,插座导电端子接触部形状为弹片状,且插座导电端子焊接部垂直于插座导电端子接触部。
6.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插座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座收容部的左右侧壁外侧分别设有插座导电端子槽,所述第二插座导电端子嵌设于该插座导电端子槽中。
7.一种插头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
插头绝缘本体,包括插头基部及沿插头基部两侧延伸形成的插头侧部,插头基部上设有通孔以形成一收容空间;
插头电连接器,固定于插头绝缘本体的收容空间中,具有一开口,所述开口与插头基部上的收容空间对应。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插头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
插头金属外壳,包括插头金属外壳基部及二沿插头金属外壳基部两侧延伸形成的插头金属外壳导向部,所述插头金属外壳基部中央设有通孔以形成一收容空间,所述插头电连接器插入该收容空间内并形成插头电连接器组合的第一插接部,所述插头金属外壳导向部内侧设有凹槽,用于收容插头绝缘本体的插头侧部,并形成插头电连接器组合的第二插接部;
第一插头导电端子,设于插头电连接器上;
第二插头导电端子,设于插头侧部上。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插头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所述插头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和插头侧部,插头基部形成以贯穿插头基部的第三收容空间,插头侧部面向第三收容空间的的侧面朝向第三收容空间延伸有插头舌板,所述插头舌板上设置有固定第二插头导电端子的插头导电端子槽。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插头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头绝缘本体包括基部和插头前部,
插头前部包括插头前部上壁、插头前部下壁,插头前部上壁的下表面和插头前部上壁的下表面有设置有固定第二插头导电端子的插头导电端子槽。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插头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头侧部的内侧面上形成有插头导电端子槽,所述第二插头导电端子嵌设于该插头导电端子槽中。
12.一种电连接器组合,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6项任一项所述的插座电连接器组合及权利要求7-11项任一项所述的插头电连接器组合,其中,所述插头电连接器组合的第一插接部与插座电连接器组合的第一插接口配合,所述插头电连接器组合的第二插接口与插座电连接器组合的插头侧部配合。
CN201720973534.1U 2016-08-05 2017-08-04 插座电连接器组合、插头电连接器组合及电连接器组合 Active CN207009769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640225 2016-08-05
CN2016106402252 2016-08-05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009769U true CN207009769U (zh) 2018-02-13

Family

ID=6145872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973534.1U Active CN207009769U (zh) 2016-08-05 2017-08-04 插座电连接器组合、插头电连接器组合及电连接器组合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009769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532912U (zh) 电连接器
CN105375157B (zh) 电连接器及其组件
US854527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with touch-safety contact structures
TWM542264U (zh) 電源連接器及其電源端子
CN105356097A (zh) 表面焊接式usb插座连接器
TWM502992U (zh) 插頭連接器及其連接器殼體
KR20190108069A (ko) 연결 단자
CN206271979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06271989U (zh) 一种电连接器
JP2018006345A (ja) プラグコネクタ
CN207009769U (zh) 插座电连接器组合、插头电连接器组合及电连接器组合
CN104810646B (zh) 插头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CN206820177U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07098127U (zh) 电连接器
US7134915B1 (en) Base structure for communication module
CN105576403B (zh) 插头连接器、插座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
CN211088560U (zh) 一种收纳式排插快速充电器
CN201113071Y (zh) 复合式插座电连接器
CN110391561A (zh) 电连接器
CN202772375U (zh) 插座连接器、插头连接器及电连接器组合装置
CN208835393U (zh) 一种电气工程用插座装置
CN208923447U (zh) 电连接器
CN216872421U (zh) 一种弹片端子及排插
CN205488806U (zh) Battery连接器
TWM502267U (zh) 插頭連接器、插座連接器及電連接器組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CP02 Change in the address of a patent holder

Address after: 518107 Derun Electronic Industrial Park, 269 Huitong Road, Fenghuang street, Guangming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henzhen Deren Electronic Co., Ltd.

Address before: 518107, Guangdong province Shenzhen Guangming New District Guangming Street, No. thirty-three Road, 9 Electronic Industrial Park run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Deren Electronic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