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985174U - 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985174U
CN206985174U CN201720812890.5U CN201720812890U CN206985174U CN 206985174 U CN206985174 U CN 206985174U CN 201720812890 U CN201720812890 U CN 201720812890U CN 206985174 U CN206985174 U CN 20698517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p ends
supporting part
base
skeleton
sup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812890.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Gangtai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Gangtai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Gangtai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Gangtai Machinery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812890.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98517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98517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985174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ackable Contain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包括底座、第一支撑单元、第二支撑单元、复数个第一支撑环;第一支撑单元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骨架和第二骨架;第二支撑单元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骨架和第四骨架;复数个第一支撑环分布设置在长方体空间内;第一顶端部和第二顶端部的连接点被定义成第一连接点;第三顶端部与第四顶端部的连接点被定义成第二连接点;所述第一连接点搭接在第二连接点之上;第一底端部、第二底端部、第三底端部、第四底端部均匀分布在底座上;第一底端部不与第一支撑部连接的一端搭接在底座上。本实用新型增强了堆叠装置的结构稳定性,同时加强了刚构架和吊车接触部分的强度,增加吊运过程中的安全性。

Description

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车轮包装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车轮通常采用刚构架来堆叠放置和运输,取代了传统的枕木堆放方式,固然刚构架堆叠方式改善了传统枕木中一些问题,例如放置车轮数量少、车轮易滑落造成人身安全事故、车轮表面易刮伤等,但现有的用于车轮堆放的刚构架仍然存在若干缺陷。
例如,由于车轮自身重量较重,多个车轮堆叠之后施加在刚构架上的力量将会变得很大,刚构架常因局部受力集中而损坏,导致堆放工装使用寿命低。另外,刚构架通常在上端预留一凸起的钢杆,用以方便吊车吊运刚构架,若钢杆过粗,成本过高,若钢杆过细,则承受力不足,容易在吊运过程中发生断裂,造成事故。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通过改善现有刚构架的结构,以使整个堆叠装置的受力更加平均,增强了堆叠装置的结构稳定性,同时加强了刚构架和吊车接触部分的强度,增加吊运过程中的安全性。
为达成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及一种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所述车轮堆叠装置包括底座、第一支撑单元、第二支撑单元、复数个第一支撑环;
所述底座放置在地面上,底座为一具有第一半径的圆环形结构体,其具有一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轴中心线;
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骨架和第二骨架;
所述第二支撑单元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骨架和第四骨架;
所述第一骨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顶端部、第一支撑部、第一底端部;
所述第二骨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顶端部、第二支撑部、第二底端部;
所述第三骨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顶端部、第三支撑部、第三底端部;
所述第四骨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顶端部、第四支撑部、第四底端部;
所述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第三支撑部、第四支撑部沿底座的轴中心线对称放置,四者互相平行;
所述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第三支撑部、第四支撑部围成一横截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空间;
所述复数个第一支撑环均为具有一第二半径的圆环形结构体,复数个第一支撑环分布设置在长方体空间内,每个第一支撑环均与底座平行,且每个第一支撑环均与第一支撑部、第二支撑部、第三支撑部、第四支撑部连接;
所述第二半径小于第一半径;
所述第一顶端部与第二顶端部沿底座的轴中心线对称设置,第一顶端部和第二顶端部的连接点被定义成第一连接点,第一连接点位于轴中心线上;
所述第三顶端部与第四顶端部沿底座的轴中心线对称设置,第三顶端部和第四顶端部的连接点被定义成第二连接点,第二连接点位于轴中心线上;
所述第一连接点搭接在第二连接点之上;
所述第一顶端部与第一支撑部形成一第一夹角;
所述第三顶端部和第三支撑部形成一第二夹角;
所述第一底端部、第二底端部、第三底端部、第四底端部均匀分布在底座上,第一底端部和第二底端部位于底座的第一中心线上,第三底端部和第四底端部位于底座的第二中心线上;
第一底端部与第一支撑部的连接处被设置成弧形,所述第一底端部不与第一支撑部连接的一端搭接在底座上。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第二支撑单元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骨架、第二骨架、第三骨架、第四骨架一体成型。
进一步的,所述复数个第一支撑环中,至少有一个第一支撑环位于第一支撑部临近第一底端部的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复数个第一支撑环中,至少有一个第一支撑环位于第一支撑部临近第一顶端部的一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底端部、第二底端部、第三底端部、第四底端部搭接在底座上的一端各设置有一支撑脚,该支撑脚的延伸方向与轴中心线平行。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底端部、第二底端部、第三底端部、第四底端部搭接在底座上的一端各设置有一环形扣;
所述底座依次穿过四个环形扣,并且固定在环形扣内。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二支撑单元的外侧还包裹有一层橡胶垫。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夹角采用100°~170°;
所述第二夹角采用100°~170°。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顶端部、第二顶端部、第三顶端部、第四顶端部之间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第二支撑环,每个第二支撑环均与底座平行,且每个第二支撑环均与第一顶端部、第二顶端部、第三顶端部、第四顶端部连接。
由以上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与现有相比,其显著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改善现有刚构架的结构,以使整个堆叠装置的受力更加平均,增强了堆叠装置的结构稳定性,同时加强了刚构架和吊车接触部分的强度,增加吊运过程中的安全性。
应当理解,前述构思以及在下面更加详细地描述的额外构思的所有组合只要在这样的构思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都可以被视为本公开的实用新型主题的一部分。另外,所要求保护的主题的所有组合都被视为本公开的实用新型主题的一部分。
结合附图从下面的描述中可以更加全面地理解本实用新型教导的前述和其他方面、实施例和特征。本实用新型的其他附加方面例如示例性实施方式的特征和/或有益效果将在下面的描述中显见,或通过根据本实用新型教导的具体实施方式的实践中得知。
附图说明
附图不意在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在各个图中示出的每个相同或近似相同的组成部分可以用相同的标号表示。为了清晰起见,在每个图中,并非每个组成部分均被标记。现在,将通过例子并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个方面的实施例,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特举具体实施例并配合所附图式说明如下。
在本公开中参照附图来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各方面,附图中示出了许多说明的实施例。本公开的实施例不必定意在包括本实用新型的所有方面。应当理解,上面介绍的多种构思和实施例,以及下面更加详细地描述的那些构思和实施方式可以以很多方式中任意一种来实施,这是因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构思和实施例并不限于任何实施方式。另外,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些方面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与本实用新型公开的其他方面的任何适当组合来使用。
结合图1,本实用新型提出了一种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该车轮堆叠装置包括底座40、第一支撑单元、第二支撑单元和复数个第一支撑环50。
底座40放置在地面上,底座40为一具有第一半径的圆环形结构体,其具有一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轴中心线。
第一支撑单元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骨架和第二骨架,第二支撑单元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骨架和第四骨架。
优选的,第一骨架和第二骨架均是一体成型,例如将一根细长型的钢筋弯折成图示中的近似于U型的形状,就形成了第一支撑单元,其中一部分构成第一骨架,另一部分构成第二骨架,第一骨架和第二骨架之间没有多余的接续点会增加两者之间连接的稳固性。
第二支撑单元同理。
为了便于描述,即使是一体成型的第一支撑单元和/或第二支撑单元,本申请仍然将之细分成若干部分描述,以更加详细的介绍清楚第一支撑单元、第二支撑单元各部分在该车轮堆叠装置中的位置和作用。
第一骨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顶端部11、第一支撑部12、第一底端部13,第二骨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顶端部21、第二支撑部22、第二底端部23,第三骨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顶端部31、第三支撑部32、第三底端部33,第四骨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顶端部41、第四支撑部42、第四底端部43。
应当理解,类似于第一支撑单元中的第一骨架和第二骨架,第一骨架、第二骨架、第三骨架、第四骨架虽然各自包含有三个分部结构,但优选的,采用一体成型最佳,以保证各部分之间的连接稳固性。
第一支撑部12、第二支撑部22、第三支撑部32、第四支撑部42沿底座40的轴中心线对称放置,四者互相平行。
第一支撑部12、第二支撑部22、第三支撑部32、第四支撑部42围成一横截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空间。
复数个第一支撑环50均为具有一第二半径的圆环形结构体,其分布设置在前述长方体空间内,每个第一支撑环50均与底座40平行,且每个第一支撑环50均与第一支撑部12、第二支撑部22、第三支撑部32、第四支撑部42连接。
此处的第二半径小于第一半径,车轮的内径大于第二半径并且小于第一半径。
优选的,在这复数个第一支撑环50中,至少有一个第一支撑环50位于第一支撑部12临近第一底端部13的一端,至少有一个第一支撑环50位于第一支撑部12临近第一顶端部11的一端,其余第一支撑环50根据实际需要分布在两者之间,例如如果堆叠在下方的车轮较重,则尽量将第一支撑环50布设在下方,或采用适用范围最广的平均分配方式等等。
第一底端部13、第二底端部23、第三底端部33、第四底端部43均匀分布在底座40上,第一底端部13和第二底端部23位于底座40的第一中心线上,第三底端部33和第四底端部43位于底座40的第二中心线上。
第一底端部13与第一支撑部12的连接处被设置成弧形,所述第一底端部13不与第一支撑部12连接的一端搭接在底座40上。
在这样的结构设计下,车轮穿过长方体空间逐一堆叠在底座40之上,由底座40和第一底端部13、第二底端部23、第三底端部33、第四底端部43共同支撑所有车轮的重量。
由于第一底端部13、第二底端部23、第三底端部33、第四底端部43是搭接在底座40上,底座40和地面接触,由地面支撑,车轮带来的重力被传导至地面上,确保有足够的支撑力支撑多个车轮。
可选的,第一底端部13、第二底端部23、第三底端部33、第四底端部43搭接在底座40上的一端各设置有一支撑脚,该支撑脚的延伸方向与轴中心线平行,以确保车轮距离地面有足够的距离,防水防湿,减少污染。
优选的,第一底端部13、第二底端部23、第三底端部33、第四底端部43搭接在底座40上的一端各设置有一环形扣,底座40依次穿过四个环形扣,并且固定在环形扣内,用环形扣取代前述的支撑脚。这一结构设计的目的除了可以确保车轮距离地面有足够距离之外,还能够确保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二支撑单元能够更加稳定地固定在底座40上。
作为其中的一种实施例,第一支撑部12和第一底端部13的连接点下方、第二支撑部22和第二底端部23的连接点下方、第三支撑部32和第三底端部33的连接点下方、第四支撑部42和第四底端部43的连接点下方均设置有一垫块,如此,可以进一步地增加第一底端部13、第二底端部23、第三底端部33、第四底端部43的承载力,增大这四者与地面的接触面积。
如果没有设置支撑脚和/环形扣,垫块的高度以底座40的高度为准,如果设置有支撑脚和/或环形扣,垫块的高度就需要将支撑脚和环形扣的高度考虑进去,可理解的,被垫块支撑后的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二支撑单元的高度大于等于底座40部分的高度为佳,能够更好地分担车轮对整个堆叠装置的压力。
至于该车轮堆叠装置的顶部,优选的,作为引导部和吊运部使用,具体而言,引导车轮更快速的套接在支撑部之外,以及,提供一个吊运时的施力点。
下面仅阐述其中一种顶部的结构例子,实际应用中,并不局限于这一种结构。
第一顶端部11与第二顶端部21沿底座40的轴中心线对称设置,第一顶端部11和第二顶端部21的连接点被定义成第一连接点,第一连接点位于轴中心线上。
第三顶端部31与第四顶端部41沿底座40的轴中心线对称设置,第三顶端部31和第四顶端部41的连接点被定义成第二连接点,第二连接点位于轴中心线上。
第一连接点搭接在第二连接点之上。
第一顶端部11与第一支撑部12形成一第一夹角。
第三顶端部31和第三支撑部32形成一第二夹角。
第一夹角和第二夹角的大小为100°~170°,优选的,设置在150°左右,使这一车轮堆叠装置的顶部形成一锥形,在这一结构设计下,第一顶端部11、第二顶端部21、第三顶端部31、第四顶端部41作为车轮堆叠的引导部使用。
车轮从顶部套接入内,顶部尺寸远小于车轮内径,容易对准穿过,在车轮的下落过程中,引导部不断纠正车轮位置,使其能够快速准确的滑落在底座40上。
为了确保引导部的稳定,第一顶端部11、第二顶端部21、第三顶端部31、第四顶端部41之间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第二支撑环60,由于堆叠装置的顶部空间为一锥形,因此如果设置有多个第二支撑环60,第二支撑环60的尺寸不一,但和第一支撑环50一样,平行于底座40,且均与第一顶端部11、第二顶端部21、第三顶端部31、第四顶端部41连接。
并且,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二支撑单元的顶部交叠在一起,互相支撑,吊运时,吊钩穿过两个支撑单元顶部下方的空隙,由两个支撑单元同时负担吊运时整个堆叠装置和所有车轮的重力,确保不会出现滑落、断裂等事故,极大地增加了吊运时的安全性。
为了防止整个堆叠装置对车轮的磨损,我们在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二支撑单元的外侧还包裹有一层橡胶垫,减少磨损的同时,还能起到减震防震的作用。
从而,本实用新型提及一种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通过改善现有刚构架的结构,以使整个堆叠装置的受力更加平均,增强了堆叠装置的结构稳定性,同时加强了刚构架和吊车接触部分的强度,增加吊运过程中的安全性。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0)

1.一种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轮堆叠装置包括底座(40)、第一支撑单元、第二支撑单元、复数个第一支撑环(50);
所述底座(40)放置在地面上,底座(40)为一具有第一半径的圆环形结构体,其具有一沿竖直方向延伸的轴中心线;
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骨架和第二骨架;
所述第二支撑单元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三骨架和第四骨架;
所述第一骨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顶端部(11)、第一支撑部(12)、第一底端部(13);
所述第二骨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二顶端部(21)、第二支撑部(22)、第二底端部(23);
所述第三骨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三顶端部(31)、第三支撑部(32)、第三底端部(33);
所述第四骨架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顶端部(41)、第四支撑部(42)、第四底端部(43);
所述第一支撑部(12)、第二支撑部(22)、第三支撑部(32)、第四支撑部(42)沿底座(40)的轴中心线对称放置,四者互相平行;
所述第一支撑部(12)、第二支撑部(22)、第三支撑部(32)、第四支撑部(42)围成一横截面为正方形的长方体空间;
所述复数个第一支撑环(50)均为具有一第二半径的圆环形结构体,复数个第一支撑环(50)分布设置在长方体空间内,每个第一支撑环(50)均与底座(40)平行,且每个第一支撑环(50)均与第一支撑部(12)、第二支撑部(22)、第三支撑部(32)、第四支撑部(42)连接;
所述第二半径小于第一半径;
所述第一顶端部(11)与第二顶端部(21)沿底座(40)的轴中心线对称设置,第一顶端部(11)和第二顶端部(21)的连接点被定义成第一连接点,第一连接点位于轴中心线上;
所述第三顶端部(31)与第四顶端部(41)沿底座(40)的轴中心线对称设置,第三顶端部(31)和第四顶端部(41)的连接点被定义成第二连接点,第二连接点位于轴中心线上;
所述第一连接点搭接在第二连接点之上;
所述第一顶端部(11)与第一支撑部(12)形成一第一夹角;
所述第三顶端部(31)和第三支撑部(32)形成一第二夹角;
所述第一底端部(13)、第二底端部(23)、第三底端部(33)、第四底端部(43)均匀分布在底座(40)上,第一底端部(13)和第二底端部(23)位于底座(40)的第一中心线上,第三底端部(33)和第四底端部(43)位于底座(40)的第二中心线上;
第一底端部(13)与第一支撑部(12)的连接处被设置成弧形,所述第一底端部(13)不与第一支撑部(12)连接的一端搭接在底座(40)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第二支撑单元一体成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骨架、第二骨架、第三骨架、第四骨架一体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数个第一支撑环(50)中,至少有一个第一支撑环(50)位于第一支撑部(12)临近第一底端部(13)的一端。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复数个第一支撑环(50)中,至少有一个第一支撑环(50)位于第一支撑部(12)临近第一顶端部(11)的一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端部(13)、第二底端部(23)、第三底端部(33)、第四底端部(43)搭接在底座(40)上的一端各设置有一支撑脚,该支撑脚的延伸方向与轴中心线平行。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端部(13)、第二底端部(23)、第三底端部(33)、第四底端部(43)搭接在底座(40)上的一端各设置有一环形扣;
所述底座(40)依次穿过四个环形扣,并且固定在环形扣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单元和第二支撑单元的外侧还包裹有一层橡胶垫。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采用100°~170°;
所述第二夹角采用100°~17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顶端部(11)、第二顶端部(21)、第三顶端部(31)、第四顶端部(41)之间设置有一个或者多个第二支撑环(60),每个第二支撑环(60)均与底座(40)平行,且每个第二支撑环(60)均与第一顶端部(11)、第二顶端部(21)、第三顶端部(31)、第四顶端部(41)连接。
CN201720812890.5U 2017-07-06 2017-07-06 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98517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812890.5U CN206985174U (zh) 2017-07-06 2017-07-06 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812890.5U CN206985174U (zh) 2017-07-06 2017-07-06 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985174U true CN206985174U (zh) 2018-02-09

Family

ID=6140353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812890.5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985174U (zh) 2017-07-06 2017-07-06 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98517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424275U (zh) X射线安全检查设备
CN110589192A (zh) 一种低磨损的建筑材料运送装置
CN206985174U (zh) 适于吊运的车轮堆叠装置
CN201272586Y (zh) 离岸集装箱
CN205854802U (zh) 一种铁木托盘
CN203472924U (zh) 一种高压气瓶配送推车
CN207311525U (zh) 一种水利工程用材料搬运装置
CN201932434U (zh) 一种轮式立柱框架托盘
CN206645341U (zh) 用于敞车运输集装箱的运输支架和运输平台
CN204626475U (zh) 一种专用于工程桩基检测压载系统的荷载箱
CN206123615U (zh) 存放料架
CN201777279U (zh) 一种手推车
CN203818126U (zh) 一种机车车轴多功能存放架
CN205688821U (zh) 一种悬挑卸料平台工具式限载支架
CN207468039U (zh) 全手动免维护简易吊装体系
CN202754275U (zh) 用于风力机塔架储存装卸及运输的装置
CN206813001U (zh) 摆动式索道支撑装置
CN206842838U (zh) 一种立柱式吊笼
CN207142767U (zh) 转向架侧架运输吊装装置
CN103723628A (zh) 高载重双轨小车
CN205891529U (zh) 具有吊装结构的立式托盘
CN212175495U (zh) 一种索夹运输小车
CN207257718U (zh) 一种建筑运输推车
CN207881966U (zh) 一种手拉葫芦的试验重坨
CN221074283U (zh) 一种盾构管片钢托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