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979397U - 料理机和养生机 - Google Patents

料理机和养生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979397U
CN206979397U CN201621493155.4U CN201621493155U CN206979397U CN 206979397 U CN206979397 U CN 206979397U CN 201621493155 U CN201621493155 U CN 201621493155U CN 206979397 U CN206979397 U CN 20697939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oking machine
flow
interfering bar
stirring
agit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493155.4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明川
陈炜杰
赵春成
周健光
张毅
戴亮
黄乐卓
唐燕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Consumer Electric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493155.4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97939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97939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979397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ood-Manufacturing Devices (AREA)
  • Cook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料理机和养生机,料理机包括机座(2)和带有搅拌机头的搅拌盖(1),机座内设有内胆(3)和对该内胆加热的加热体(6),搅拌盖装配至机座的顶端开口以罩盖内胆;料理机还包括内置于内胆中的搅拌加热锅(4),搅拌加热锅的内周壁上凸出有扰流筋(44),搅拌机头底端的搅拌刀(15)伸入搅拌加热锅中以结合扰流筋搅拌打浆。养生机在料理机的基础上增设了可替代搅拌盖的带有蒸汽口的炖蒸盖(1’)。本实用新型的料理机能够实现小水量的充分打浆效果,通过搅打腔内壁特别设置的扰流筋,结合伸入其中的搅拌刀,可搅打更为精细、充分,在配合研磨罩的情况下尤其如此,可实现更好的搅打、细磨和更充分打浆。

Description

料理机和养生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家电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料理机和养生机。
背景技术
随着小家电产品的类型和精分度增加,平均每户所使用的小家电数量都在不断的增加,所占用的厨房空间也增大。但受限于厨房空间有限,难以容纳越来越多的小家电产品,以至于经常需要收纳,严重影响了用户的使用感受。
例如,通常具有豆浆机、破壁机等以实现食料的粉碎、搅拌及煮熟,为实现炖蒸等食料加工,也具有相应的炖锅与蒸锅等。然而这种功能单一的家电产品在现代化厨房中越显拥堵。而且,现有的炖锅与蒸锅没有办法实现搅打功能,无法直接制作需要粉碎或者搅拌的食材,豆浆机等也难以很好的实现炖蒸功能,其直接加热方式也容易导致加热不均。有鉴于此,有必要开发能够集成多种功能的更多类型的家电产品,以满足人们的多样化需求和健康养生需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料理机和养生机,该料理机能够实现小水量的充分打浆效果,搅打更精细,浆液营养更充分,养生机能够实现一机多能,更符合养生需求。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料理机,所述料理机包括机座和带有搅拌机头的搅拌盖,所述机座内设有内胆和对该内胆加热的加热体,所述搅拌盖装配至所述机座的顶端开口以罩盖所述内胆;
其中,所述料理机还包括内置于所述内胆中的搅拌加热锅,所述搅拌加热锅包括顶部圆筒段和相对于该顶部圆筒段缩径的底部圆筒段,所述底部圆筒段的内腔形成为所述搅打腔;并且所述搅拌机头包括伸入所述搅打腔中的搅拌刀轴,该搅拌刀轴的底端安装有所述搅拌刀和罩盖该搅拌刀的研磨罩,且所述搅打腔的内径大于所述研磨罩的最大外径,所述搅拌加热锅的内周壁上凸出有扰流筋,所述搅拌机头底端的搅拌刀伸入所述搅拌加热锅中以搅拌打浆。
优选地,所述扰流筋为冲压成型,所述搅拌加热锅的外周壁上形成有相应的冲压凹槽。
优选地,所述扰流筋固定连接于所述搅拌加热锅的内周壁上。
优选地,所述扰流筋平行于所述搅拌加热锅的中心轴线方向延伸,或者所述扰流筋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方向倾斜布置。
优选地,扰流筋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的倾斜角度为ψ,倾斜角度ψ为0°~80°。
优选地,所述搅拌加热锅的内周壁上形成有沿周向间隔排布的多条所述扰流筋,特别优选地,所述扰流筋的条数为1~8。
优选地,所述扰流筋的底端与所述搅打腔的底壁之间的高度间距为t1,该高度间距t1为2mm~50mm。
优选地,所述扰流筋的凸起厚度为t2,所述扰流筋的凸起厚度t2为 2mm~20mm。
优选地,所述扰流筋与所述研磨罩之间的最小径向间隙不小于2mm。
优选地,所述扰流筋的轴向长度与所述搅打腔的内周壁的轴向长度的比值不小于0.5,特别优选地,所述搅打腔的高度为H1,并且20mm﹤H1﹤ 180mm,所述扰流筋的轴向长度为h2,并且5mm﹤h2﹤180mm。
优选地,其中,在所述扰流筋的上方和下方,所述搅打腔的底壁边缘与内周壁之间以及所述顶部圆筒段与底部圆筒段之间均形成有圆倒角结构,所述圆倒角结构的圆弧半径为r,并且0.5mm﹤r﹤30mm。
在上述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养生机,所述养生机包括上述的料理机和设有蒸汽口的炖蒸盖,该炖蒸盖能够替代搅拌盖而装配至所述机座的顶端开口以罩盖所述内胆。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在本实用新型的料理机中,机座内嵌套设置有内胆和搅拌加热锅,加热体加热内胆中盛放的加热介质,加热介质或加热介质蒸汽可间接加热搅拌加热锅内的浆液,这种间接立体加热方式,使得受热均匀,营养释放更充分,可避免直接加热带来的受热不均、易烧焦的缺陷,而且搅拌加热锅的底部容腔作为搅打腔,其内壁特别设有扰流筋,结合伸入其中的搅拌刀,可实现小水量的充分打浆效果,搅打更为精细、充分,在配合研磨罩的情况下尤其如此,可实现更好的搅打、细磨和更充分打浆。
本实用新型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在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部分予以详细说明。
附图说明
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并且构成说明书的一部分,与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一起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在附图中:
图1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料理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的料理机的搅拌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料理机的搅拌加热锅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的料理机中的机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种锥形棱形状的扰流筋的俯视图;
图6为柱条状的扰流筋的主视图;
图7为倾斜布置的扰流筋的主视图;
图8至图11为不同形状的搅拌加热锅的主视图;
图12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料理机中,搅拌加热锅与机座之间的装配示意图,其中采用了图4所示的搅拌加热锅;
图13图示了图9所示形状的搅拌加热锅与内胆的组装图;
图14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养生机在更换装配有的炖蒸结构后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搅拌盖 1’ 炖蒸盖
2 机座 3 内胆
4 搅拌加热锅 4’ 炖蒸杯
5 炖蒸支架 6 加热体
7 电路板组件 8 控制板
9 感温棒 10 防溢棒
11 机头上盖 12 机头下盖
13 搅拌电机 14 搅拌刀轴
15 搅拌刀 16 研磨罩
17 电连接器 18 环形止口凸台
21 环形止口凹槽
41 顶部圆筒段 42 底部圆筒段
43 圆倒角结构 44 扰流筋
44’ 冲压凹槽
47 耳把 49 杯嘴
211 水平支撑环面 212 倾斜配合环面
A 搅打腔 B 机头容纳腔
C 加热介质腔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在本实用新型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关系描述用词。方位词如“内、外”通常指的是相对于腔室而言的腔室内外。
如图1、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料理机,该料理机包括机座 2和带有搅拌机头的搅拌盖1,机座2设有内胆3和对该内胆3加热的加热体6,搅拌盖1装配至机座2的顶端开口以罩盖内胆3;
其中,料理机还包括内置于内胆3中的搅拌加热锅4,搅拌加热锅4的内周壁上凸出有扰流筋44,搅拌机头底端的搅拌刀15伸入搅拌加热锅4中以搅拌打浆。
内胆3中可盛有加热介质,例如水等,加热体6加热内胆3中的加热介质,并通过该加热介质或加热介质蒸汽来加热搅拌加热锅4中的打浆桨液。由于料理机中增设了炖蒸结构,即搅拌加热锅4,通过加热介质腔C中的加热介质和搅拌加热锅4,可实现炖、蒸等间接、立体式加热方式,使得受热更均匀,避免直接加热带来的受热不均,同时搅拌加热锅4内食材的营养释放也更充分,符合养生之道。搅拌加热锅4还便于拿取,方便炖蒸、搅打和倒出豆浆等操作。
具体地,当加热体6加热内胆3时,参见图1,可将加热介质腔C中的水加热至沸腾,沸腾的水可间接加热且立体式均匀加热炖蒸容器内的食材,如豆浆、果汁等,即实现炖、煮食功能。相较于现有的直接加热方式,加热更均匀稳定,不易破坏食材的内部纤维组织等,更具营养。
同时,沸腾的水产生水蒸气,可由加热介质腔C进入搅拌加热锅4的机头容纳腔B和搅打腔A内以蒸汽加热食材,实现蒸食功能。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通过增设扰流筋44,结合搅拌刀15,可更精细、更快捷地搅打食物,提升搅打效率。由于搅拌刀15通常下伸至搅拌加热锅4 的底端容腔,因而扰流筋44通常设置在底端容腔的内壁上,以最靠近搅拌刀15,最优化地促进搅拌效果。
在设置扰流筋44时,如图3所示,扰流筋44优选为挤压(冲压)成型,通过在搅拌加热锅4外周壁上冲压出的冲压凹槽44’,可在内周壁上形成凸起的扰流筋44,此时扰流筋44与锅体一体成型。当然,扰流筋也可是独立部件,可固定连接或安装于搅拌加热锅4的内周壁上,例如通过焊接、铆接等方式安装固定。
扰流筋44呈长条状,但可具有各种合适的横截面形状,例如图5展示了一种横截面为锥形棱形状的扰流筋,图6则图示了柱条状的扰流筋,但显然不限于此两种形状。
在搅拌加热锅4的内周壁上安装时,扰流筋44可平行于搅拌加热锅4 的中心轴线方向延伸,如图1、图6所示,也可相对于中心轴线方向倾斜布置,如图7所示,其相对于中心轴线的倾斜角度为ψ,其取值范围根据具体工艺需要确定,例如0~20°。根据不同的规格,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优选地,倾斜角度ψ可以分为0°~10°、20°~10°、10°~20°、20°~40°、40°~80°的角度范围。
优选地,搅拌加热锅4的内周壁上可沿周向间隔排布多条扰流筋44,例如2~8条。
为助于水流顺畅、减少沉渣积留并避免产生锐角结构,在扰流筋44的上方和下方,搅打腔A的底壁边缘与内周壁之间以及顶部圆筒段41与底部圆筒段42之间均形成有圆倒角结构43,例如图10、图11中的半径r的圆倒角,其中,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圆倒角的半径r也可相应地设置为三种规格,分别为1mm﹤r﹤5mm,5mm﹤r﹤10mm,10mm﹤r﹤25 mm。
特别地,为与搅拌机头配合,如图3、图12、图13所示,搅拌加热锅4 的底部容腔形成为缩径的搅打腔A,搅拌加热锅4的上端口直径大于搅拌锅 4的底面直径,搅拌机头底端的研磨罩16、搅拌刀15伸入搅打腔A中。通过对搅拌加热锅4的底端缩径设计,可实现小水量的充分打浆效果,搅打更充分,效率更高。
搅拌机头的搅拌刀轴14伸入搅打腔A中,该搅拌刀轴14的底端安装有搅拌刀15和罩盖该搅拌刀15的研磨罩16,为适于伸入其中,搅打腔A的内径D1应大于研磨罩16的最大外径D,其中,优选地,研磨罩16的最大外径D为25~100mm,搅打腔A的内径D1为30~150mm。
结合图8和图12可见,当搅打一定量的食材(例如泡水后的豆)时,由于搅打腔A的直径(即底部圆筒段的外径)D1远小于顶部圆筒段41的直径D3,例如在图8所示的实施方式中,底部圆筒段的外径D1与顶部圆筒段的外径D3的比值优选为不大于0.8,具有相当的缩径程度。这样往搅拌加热锅4内加注相应量的水即可,显然底部缩径设计的容腔内的水位更高。换言之,搅打相同量的食材所需的水量更少,搅打区域更集中,搅打、研磨效果更佳。
具体地,参见图3的一种优选结构的搅拌加热锅4,可以是多段式结构,例如包括顶部圆筒段41、底部圆筒段42乃至中间圆筒段等等。如图8所示的三段式缩径结构中,顶部圆筒段41、中间圆筒段、底部圆筒段42的直径依次减小,即D3>D2>D1。其中,底部圆筒段42的外径D1为30~150mm,中间圆筒段的直径D2为40~100mm,顶部圆筒段41的直径D3为 100~260mm。当然,各直径大小根据具体要求而设计。同理,各圆筒段的轴向高度H1、H2、H3也具体设定。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以三段式缩径结构为例,H3>H2>H1,H1为底部圆筒段42的高度,H2为底部圆筒段42与中间圆筒段的高度,H3为底部圆筒段42的高度。其中,参见图5,搅拌加热锅4可以分为三种规格,分别为20mm﹤H1﹤50mm,50mm﹤H2 ﹤100mm,100mm﹤H3﹤150mm;50mm﹤H1﹤100mm,100mm﹤H2﹤ 160mm,150mm﹤H3﹤200mm;100mm﹤H1﹤180mm,160mm﹤H2﹤240mm,200mm﹤H3﹤300mm。当然,搅拌加热锅4的锅体形状也不限于图8、图9所示的分段圆筒形状,还可以是图10所示的花瓶式锥筒形状或图 11所示的鼓形筒形状。在图10、图11中,锅体横截面的两侧棱边为呈中心镜像对称的半径为R的双弧线,底端缩口、顶端扩口。优选地,双弧线也可以相应设计为三种规格,分别为100mm﹤R﹤150mm,150mm﹤R﹤260 mm,260mm﹤R﹤350mm。
当底部圆筒段42形成为搅打腔A时,扰流筋44优选地设置在搅打腔A 的内周壁上,以结合径向间隔的搅拌刀15,最优化地促进搅拌效果,细碎搅打食材。
为使得扰流筋44、研磨罩16、搅拌刀15在搅打腔A内获得最优的搅打效果。在各元件及其装配尺寸上应进行优化。
对于扰流筋44的凸起厚度t2而言,在图5至图9所示的实施方式中,搅打腔A的内周壁上设置的扰流筋44的凸起厚度t2优选为应不小于2mm,以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对水流的阻挡作用。根据不同的规格,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扰流筋44的凸起厚度t2可以分为2mm~5mm、 5mm~10mm、10mm~20mm三种规格尺寸。但扰流筋44的凸起厚度也不应过大,导致水流通过面积(间隙)过小,为此扰流筋44与研磨罩16之间的最小径向间隙应不小于2mm。
对于扰流筋44的长度或高度h2而言,高度h2应小于搅打腔A的高度 H1,即限定于搅打腔A内,优选地,扰流筋44的轴向长度(即高度h2)与搅打腔A的内周壁的轴向长度(即高度H1)的比值不小于0.5,即扰流筋 44应尽可能长地布置在内周壁上,更好地起到对水流的阻挡作用。根据不同的规格,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扰流筋44的长度或高度h2可以分为5mm~20mm、20mm~50mm、50mm~80mm、80mm~120mm、 120mm~180mm五种规格尺寸。
另外,扰流筋44的底端与搅打腔A的底壁之间的高度间距t1也不小于 2mm,使得搅打时的水流能够在底端立体状四处流动。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根据不同的规格,扰流筋44的底端与搅打腔A的底壁之间的高度间距t1可以分为2mm~5mm、5mm~15mm、15mm~30mm、30mm~50mm 四种规格尺寸。
结合图8、图9和图12可见,为容纳研磨罩16、搅拌刀15,搅打腔A 的高度H1应大于研磨罩16的高度H和扰流筋44的高度h2,使得研磨罩 16能够完全没入搅打腔A中,增进搅拌打浆效果。其中,优选地,研磨罩 16的高度H也可以分为三种规格分别为10mm﹤H﹤30mm,30mm﹤H﹤ 50mm,50mm﹤H﹤100mm。搅拌刀15的直径为d,其中,优选地,搅拌刀15的搅拌直径d为20~100mm,距离搅拌刀轴14的底端间距为h1,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优选地,搅拌刀轴14的底端间距h1可以满足0.5mm﹤h1﹤10mm或10mm﹤h1﹤40mm两种规格要求。搅拌刀15完全容纳在研磨罩16内,可充分搅打其中的食材。
在图12所示的实施方式中,研磨罩16的最大外径D与搅打腔A的内径D1的比值优选为0.7~0.9,使得二者之间的径向间隙相对小。又例如,搅打腔A的内径D1与研磨罩16的最大外径D之差不小于5mm,即径向间隙不小于2.5mm,以保持搅打时的水流畅通。同样地,研磨罩16的底端与搅打腔A的底壁之间的高度间距h(即底部间距)不小于5mm,使得搅打时的水流能够呈立体状四处流动。同理,搅拌加热锅4的底壁与内胆3的底壁之间也优选地形成有间隙t,以避免直接加热,利于加热介质的立体导热。在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中,优选地,研磨罩16的底端与搅打腔A的底壁之间的高度间距h为0mm﹤h﹤40mm,特别优选地设有两种规格,分别为5mm﹤h﹤20mm,20mm﹤h﹤40mm。搅拌加热锅4的底壁与内胆3的底壁之间形成的间隙t为0mm﹤t﹤60mm,特别优选地设有两种规格,分别为 0.5mm﹤t﹤20mm,20mm﹤t﹤60mm。
另外,图3的搅拌加热锅4的顶端还形成有杯嘴49,方便倒出搅打后的食材。搅拌加热锅4的顶端还可设置耳把47,方便手工操作取拿,这种耳把 47可一体成型,也可焊接、铆接等固定于搅拌加热锅4的锅体外壁,耳把 47还可以是可隐藏的枢转式耳把等。此外,搅拌加热锅4的外周壁还可设有气孔、缺口等蒸汽通道,以供蒸汽进入其中。
参见图2,从功能区分,本实用新型的搅拌盖1可包括搅拌机头和机头盖,机头盖的径向尺寸大,大于内胆3的外径,也大于顶部圆筒段41的直径,从而机头盖可扣合至机座2的顶端以罩盖内胆3。搅拌机头用于伸入搅拌加热锅4中实现搅打功能。在具体结构上,搅拌盖1可包括构成外壳体的机头上盖11和机头下盖12,二者可卡扣配合或超声波焊接等固定连接在一起。搅拌机头内置于机头下盖12内,搅拌机头包括搅拌电机13和伸入内胆3中的搅拌刀轴14,搅拌刀轴14的底端安装搅拌刀15、研磨罩16等。
在图1中,由于加热介质腔C的蒸汽会不断向上溢出,为避免接触蒸汽而损坏,控制搅拌电机13的控制板8不再设置在机头盖中,而是特别地设置在机座2的侧壁内,这样就有效地避免被加热,被水蒸气侵蚀。
同时为实现电连接,作为一种优选电连接形式,机头盖与机座2的顶端周缘部之间形成有配对的电连接器17,机头盖罩盖于机座2上时,对齐的电连接器17之间形成电连接,此时机座2内的电路板组件7能够向搅拌电机 13供电,控制板8也可通过配对插接的电连接器17或者通过无线通讯等其他方式,以电连接并控制搅拌电机13,例如控制搅拌电机13的启动、停止、转速、工作时长等各种参数。
控制板8同时也控制加热体6的加热,由于二者均设置在机座2内,可直接导线电连接。在图1中,加热体6优选地设置在内胆3的底部,加热体 6可以是发热盘或IH加热线盘等,焊接在内胆3的底部,当然也可以是其它的例如厚膜加热、PTC加热等。
以图1所示的料理机为例,在食材加工过程中,感温、防溢控制必不可少。参见图2、图12、图13,其中的搅拌机头还设有伸入内胆3中的感温棒 9和/或防溢棒10,感温棒9和/或防溢棒10可通过配对插接的电连接器17 或者通过无线通讯等其他方式,以与控制板8电连接,从而实时监控搅拌加热锅4中的食材的温度、液位等。
另外,为方便实现搅拌盖1与机座2之间的装配,参见图4,机座2的顶端开口的内周缘部可形成有环形止口凹槽21,搅拌盖1上设有与环形止口凹槽21形状匹配的环形止口凸台18,如图2所示。搅拌盖1可通过环形止口凸台18装配至机座2的环形止口凹槽21上。这种环形凹槽与凸台构成的扣合结构易于操作,可轻易地将机盖组件装配至机身组件上。
参见图4,环形止口凹槽21的底壁形成为水平支撑环面211,环形止口凹槽21的侧壁形成为向下且向内倾斜的倾斜配合环面212,环形止口凸台 18上形成有相应形状的配合面。水平支撑环面211可在竖直方向上支撑机盖组件,倾斜配合环面212在径向支撑并防止机盖组件径向移位。而且倾斜配合环面212可起到装配时的自动定心作用,以防操作人员疏忽而扣合不到位时,搅拌盖1可顺着倾斜配合环面212密贴扣合机座2。
其中,搅拌加热锅4优选为食品级的不锈钢、陶瓷、玻璃、紫砂、木材或竹筒材质的锅体。搅拌加热锅4的表面还可喷涂有陶瓷涂层、易洗涂层等。
在上述料理机的基础上,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养生机,包括上述料理机和炖蒸盖1’,图1所示的料理机中的搅拌盖1可被更换为设有蒸汽口的炖蒸盖1’,以作为炖锅、蒸锅、电饭煲等使用,方便地实现各种蒸、炖、煮、煲汤等功能,即一机多能,更好地实现养生功能。如图14所示,该炖蒸盖1’能够装配至机座2的顶端开口以罩盖内胆3。相应地,作为炖蒸容器的搅拌加热锅4也更换为与炖蒸盖1’配合使用的尺寸更小的炖蒸杯4’。
其中,炖蒸杯4’置于盛有加热介质的内胆3内,顶部通过炖蒸盖1’罩盖。这种炖蒸杯4’不限于杯状,也可以是炖蒸盅等其他形式。通常,这种炖蒸杯、炖蒸盅等的尺寸相对内胆3较小,可方便的手持放入内胆3中。
由于沸腾态的水不断产生水泡,容易造成炖蒸杯4’不稳甚至倾倒,为此图14所示的养生机中还包括搁置于内胆3的底壁上用于夹持固定炖蒸杯 4’的炖蒸支架5,该炖蒸支架5可由铁丝等箍成,具有三个或更多个支腿,从而能够稳定支撑在内胆3的底壁上。
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的是,在炖蒸盖1’扣合至机座2时,若在二者之间增设可松开的锅牙锁合结构,且在炖蒸盖1’的蒸汽口设置适合的蒸汽阀,则图14所示的养生机甚至还可当作电压力锅等使用。
可见,图14所示的养生机作为组件,具有多种的功能性机盖,即具有搅拌盖1和炖蒸盖1’,采用搅拌盖1与机身组件配合使用,则形同豆浆机可用于搅打、粉碎及煮熟食材,采用炖蒸盖1’与机身组件配合使用时,则可实现对食材的蒸、煮、炖等多种功能,这样就实现了一机多能,可称为真正意义上的养生机。
此养生机集成豆浆机、电饭煲等多种单一小家电产品的功能,能够满足人们的多样化养生需求,在炖、蒸、煮等符合国人认同的食材健康加工烹饪方式的基础上,还可实现食材碎化,乃至均匀加热等功能,进而能够开发、衍生出更多的食材组合加工方式,适于加工更多的菜品,例如可用于炖豆浆、五谷糊、芝麻糊、营养粥、白米粥、炖阿胶、炖燕窝、罗宋汤、忌廉烫、炖甜品、DIY、果蔬汁、婴儿辅食、幼儿辅食等等,但还不限于此。
可见,此养生机的操作菜单极为丰富,能够很好的满足人们对食品加工的养生需求,同时也相应增加了单一产品的利用率。而且此养生机也大大节约了厨房占用空间。
结合上述的控制板8,机座2的外侧壁上可相应地设置操作显示屏,操作显示屏上设有诸多菜单操作选择项,该多种菜单操作选择项包括上述炖豆浆、五谷糊、芝麻糊、营养粥、白米粥、炖阿胶、炖燕窝、罗宋汤、忌廉烫、炖甜品、DIY、果蔬汁、婴儿辅食、幼儿辅食等中的多种或全部,以供用户方便地选择、操作,从而加工制作相应的食品。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中的具体细节,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这些简单变型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中所描述的各个具体技术特征,在不矛盾的情况下,可以通过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各种不同的实施方式之间也可以进行任意组合,只要其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其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

Claims (14)

1.一种料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料理机包括机座(2)和带有搅拌机头的搅拌盖(1),所述机座(2)内设有内胆(3)和对该内胆加热的加热体(6),所述搅拌盖(1)装配至所述机座(2)的顶端开口以罩盖所述内胆(3);
其中,所述料理机还包括内置于所述内胆(3)中的搅拌加热锅(4),所述搅拌加热锅(4)包括顶部圆筒段(41)和相对于该顶部圆筒段(41)缩径的底部圆筒段(42),所述底部圆筒段的内腔形成为搅打腔(A);并且所述搅拌机头包括伸入所述搅打腔(A)中的搅拌刀轴(14),该搅拌刀轴(14)的底端安装有所述搅拌刀(15)和罩盖该搅拌刀(15)的研磨罩(16),且所述搅打腔(A)的内径大于所述研磨罩(16)的最大外径,所述搅拌加热锅(4)的内周壁上凸出有扰流筋(44),所述搅拌机头底端的搅拌刀(15)伸入所述搅拌加热锅(4)中以搅拌打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料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筋(44)为冲压成型,所述搅拌加热锅(4)的外周壁上形成有相应的冲压凹槽(44’)。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料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筋(44)固定连接于所述搅拌加热锅(4)的内周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料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筋(44)平行于所述搅拌加热锅(4)的中心轴线方向延伸,或者所述扰流筋(44)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方向倾斜布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料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筋(44)相对于所述中心轴线的倾斜角度为ψ,倾斜角度ψ为0°~8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料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加热锅(4)的内周壁上形成有沿周向间隔排布的多条所述扰流筋(44)。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料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筋(44)的底端与所述搅打腔(A)的底壁之间的高度间距为t1,该高度间距t1为2mm~50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料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筋(44)的凸起厚度为t2,所述扰流筋(44)的凸起厚度t2为2mm~20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料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筋(44)与所述研磨罩(16)之间的最小径向间隙不小于2mm。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料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筋(44)的轴向长度与所述搅打腔(A)的内周壁的轴向长度的比值不小于0.5。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料理机,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扰流筋(44)的上方和下方,所述搅打腔(A)的底壁边缘与内周壁之间以及所述顶部圆筒段(41)与底部圆筒段(42)之间均形成有圆倒角结构(43),所述圆倒角结构(43)的圆弧半径为r,并且0.5mm﹤r﹤30mm。
1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料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扰流筋(44)的条数为1~8。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料理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打腔(A)的高度为H1,并且20mm﹤H1﹤180mm,所述扰流筋(44)的轴向长度为h2,并且5mm﹤h2﹤180mm。
14.一种养生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养生机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料理机和设有蒸汽口的炖蒸盖(1’),该炖蒸盖(1’)能够装配至所述机座(2)的顶端开口以罩盖所述内胆(3)。
CN201621493155.4U 2016-12-30 2016-12-30 料理机和养生机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97939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93155.4U CN206979397U (zh) 2016-12-30 2016-12-30 料理机和养生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93155.4U CN206979397U (zh) 2016-12-30 2016-12-30 料理机和养生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979397U true CN206979397U (zh) 2018-02-09

Family

ID=614221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493155.4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979397U (zh) 2016-12-30 2016-12-30 料理机和养生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979397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04241A (zh) * 2020-11-16 2022-05-17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蒸汽加热式食品加工机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04241A (zh) * 2020-11-16 2022-05-17 九阳股份有限公司 蒸汽加热式食品加工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621265U (zh) 食物料理机
CN206621294U (zh) 一种用于食物料理机的过热保护装置和食物料理机
CN206979397U (zh) 料理机和养生机
CN206621295U (zh) 食物料理机的控制装置及食物料理机
CN108261114A (zh) 料理机和养生机
CN206621263U (zh) 一种食物料理机的电控系统
CN206621269U (zh) 料理机和养生机
CN206630505U (zh) 食物料理机
CN206621267U (zh) 料理机
CN206659708U (zh) 食物料理机
CN206293875U (zh) 用于食物料理机的过流保护装置和食物料理机
CN108261106A (zh) 料理机
CN206630492U (zh) 料理机和养生机
CN206700070U (zh) 一种食物料理机的加热控制装置及食物料理机
CN206621270U (zh) 料理机和养生机
CN206651759U (zh) 料理机和养生机
CN206745263U (zh) 电连接器和食物料理机
CN108261105B (zh) 一种食物料理机的电控系统
CN206630497U (zh) 用于料理机的内锅及料理机
CN206630493U (zh) 料理机和养生机
CN206596027U (zh) 家用电器的控制装置、服务器、终端及食物料理机
CN206630495U (zh) 食物料理机
CN206745251U (zh) 料理机和养生机
CN206630496U (zh) 食物料理机
CN206714658U (zh) 一种食物料理机的搅打控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