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958190U - 一种空气压缩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空气压缩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958190U
CN206958190U CN201720837681.6U CN201720837681U CN206958190U CN 206958190 U CN206958190 U CN 206958190U CN 201720837681 U CN201720837681 U CN 201720837681U CN 206958190 U CN206958190 U CN 20695819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elt
flywheel
face
belt pulley
groo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837681.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陆为东
袁丰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Ousheng Electrical Ltd By Share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zhou Ousheng Electrical Ltd By Share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hou Ousheng Electrical Ltd By Share Ltd filed Critical Suzhou Ousheng Electrical Ltd By Share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837681.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95819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95819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95819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Abstract

一种空气压缩机,包括把手、固定于电机转轴的皮带轮、飞轮、皮带,皮带轮通过皮带带动飞轮转动,皮带轮具有位于其外周、环绕皮带轮中轴线的第一表面,飞轮具有位于其外周、环绕飞轮中轴线的第二表面,皮带的内面贴靠于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并设有并排的若干圈筋位,第一表面为槽面且第二表面为光面,第一表面设有并排的若干分别环绕皮带轮中轴线的环形凹槽,所述若干筋位嵌入于皮带轮槽面上的所述若干凹槽且抵压于飞轮光面。如此设计,皮带既不易脱落又可位置自适应微调防偏,抑制皮带扭曲磨损提升皮带寿命。

Description

一种空气压缩机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压缩机,尤其是涉及皮带传动的空气压缩机。
【背景技术】
空气压缩机被用于提供压缩空气,以便操作气动工具例如气动钉枪、砂磨工具、喷漆工具等工具。现有技术中,空气压缩机采用皮带轮通过皮带驱动飞轮转动,存在着皮带运转路径容易走偏进而甚至脱落的现象,及皮带在位置被轴向限定较死的情况下容易扭曲运转、磨损很快、寿命较低,基于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些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提供一种所设皮带既不易脱落又可位置自适应微调防偏、抑制皮带扭曲磨损的空气压缩机。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空气压缩机,包括固定于电机转轴的皮带轮、飞轮、皮带,皮带轮通过皮带带动飞轮转动,皮带轮具有位于其外周、环绕皮带轮中轴线的第一表面,飞轮具有位于其外周、环绕飞轮中轴线的第二表面,皮带的内面贴靠于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并设有并排的若干圈筋位,第一表面为槽面且第二表面为光面,第一表面设有并排的若干分别环绕皮带轮中轴线的环形凹槽,所述若干筋位嵌入于皮带轮槽面上的所述若干凹槽且抵压于飞轮光面。
本设计采用槽面皮带轮、光面飞轮配合内面设有多圈筋位的皮带使用,转动过程中既能通过槽面的环绕皮带轮中轴线的凹槽限定皮带轴向位置,抑制皮带在转动过程中位置偏掉,利于克服皮带容易从光面滑出的缺陷,而可防止皮带从光面的飞轮脱出,同时,光面的飞轮在方便皮带的安装(如果皮带轮与飞轮都采用槽面则不容易安装皮带,如果皮带轮与飞轮都采用光面则皮带容易走偏、脱落)的同时提供皮带进行位置微调的条件,即使皮带装配时装偏了一些,也能运转后在光面上进行自适应的位置微调校正(如果皮带轮与飞轮都采用槽面则皮带位置相对被限定死),去适应、匹配皮带在皮带轮的位置,避免了皮带偏置、旋转路径扭曲而使得筋位磨损及扭曲损坏,提高皮带寿命。
进一步的,光面为圆柱面,在一第一方向上,光面的内边缘向内超出槽面的内边缘且光面的外边缘向外超出槽面的外边缘,第一方向平行于电机转轴,皮带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槽面的宽度。
进一步的,槽面的内边缘与皮带的内边缘对齐,槽面的外边缘与皮带的外边缘对齐。
进一步的,光面为圆柱面,在一第一方向上,光面的内边缘向内超出皮带的内边缘且光面的外边缘向外超出皮带的外边缘,第一方向平行于电机转轴。
进一步的,光面的宽度A大于并排的所述若干筋位的宽度B,A与B差值为单个筋位平均宽度的1.4倍至2.8倍。
进一步的,飞轮包括位于其内外两侧的外侧面与内侧面、连接光面与外侧面的外侧倒角面、连接光面与内侧面的内侧倒角面。
进一步的,所述的空气压缩机还包括在飞轮上偏心设置的第一轴承、一端配置于第一轴承的连杆、位于连杆另一端的活塞、气缸、用以存储被活塞压缩的空气的储气罐,飞轮转动时通过连杆驱动活塞在气缸内往复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的空气压缩机还包括支架、装配于支架上的泵组件与电机、与飞轮相固定的飞轮转轴、第二轴承,泵组件包括泵盖、活塞、气缸,电机包括定子、转子,所述电机转轴为转子的一部分,飞轮转轴通过第二轴承装配于支架上。
进一步的,所述凹槽止挡所述筋位以阻止筋位向外及向内相对于槽面滑动,筋位抵压于光面而产生变形,筋位可在光面向外及向内滑动。
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一种空气压缩机,包括皮带轮、飞轮、皮带,皮带轮通过皮带带动飞轮转动,皮带轮具有用以与皮带配合、环绕皮带轮中轴线的第一表面,飞轮具有用以与皮带配合、环绕飞轮中轴线的第二表面,皮带的内面贴靠于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并设有并排的若干圈筋位,进一步的,第一表面为槽面且第二表面为圆柱面,第一表面设有并排的若干圈环绕皮带轮中轴线的凹槽,筋位与凹槽一一对应,所述若干筋位嵌入于对应的凹槽且抵压于飞轮圆柱面。
本实用新型的这些特点和优点将会在下面的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中详细的揭露。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空气压缩机的立体图(储气罐、把手、金属支撑框架、轮子等未图示);
图2为图一所示本实用新型空气压缩机另一角度的示图(电机导风罩第一部分被移开);
图3为图一所示本实用新型空气压缩机一角度的分解图;
图4为图一所示本实用新型空气压缩机另一角度的分解图;
图5为图一所示本实用新型空气压缩机再一角度的分解图;
图6为图一所示本实用新型空气压缩机的部分分解示图(电机导风罩被移除且一个碳刷及碳刷管被移开);
图7为图一所示本实用新型空气压缩机俯视的示图(电机导风罩第一部分被移除);
图8为图一所示本实用新型空气压缩机俯视的剖视图(剖面为电机转轴中轴线与飞轮中轴线所在的平面);
图9为电机导风罩的分解图;
图10为飞轮的立体图;
图11为皮带轮的立体图;
图12为图8中飞轮与皮带的部分放大图;
图13为图8中皮带轮的部分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解释和说明,但下述实施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全部。基于实施方式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如图1至图13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空气压缩机,包括金属支撑框架(未图示)、把手(未图示,用于握持以移动空气压缩机)、轮子(未图示,可配合把手使用以移动空气压缩机)、皮带轮1、飞轮2、皮带3、风扇40、泵组件、电机、导风罩5、储气罐(未图示)、支架6、第一轴承41、第二轴承42、长螺钉43。电机包括定子70、转子71、碳刷架72、第一碳刷73、第一碳刷管74、第二碳刷75、第二碳刷管76、第三轴承77、第四轴承78、第一卷簧(未图示)、第二卷簧(未图示),转子71包括电机转轴710、换向器711、线圈模组712,皮带轮1固定于电机转轴710。导风罩5呈两端贯通的筒状,导风罩5的筒壁围绕在电机外围。电机的额定功率在100w至3000w之间,优选在200w至1800w之间。电机转轴710穿过第三轴承77、线圈模组712、换向器711、定子70、第四轴承78,第三轴承77、换向器711、定子70、第四轴承78依次排布,线圈模组712及换向器711固定于电机转轴710,线圈模组712位于换向器711后侧。换向器711设有他若干金属片7110,这些金属片7110排布成围绕电机转轴710的一圈。风扇40位于导风罩5的外端之内,风扇40位于碳刷架72外侧。导风罩5可固定于定子70或是支架6。第三轴承77安装于碳刷架72的轴承室722内,第四轴承78安装于支架6的轴承室60内。储气罐及支架6固定于金属支撑框架。
导风罩5采用塑胶材质,泵组件包括气缸80、可在气缸80内往复运动的活塞81、泵盖82、连杆83。
皮带轮1通过皮带3带动飞轮2转动,皮带轮1具有第一表面10,第一表面10位于皮带轮1外周、环绕皮带轮1中轴线,飞轮2具有第二表面20,第二表面20位于飞轮2外周、环绕飞轮2中轴线,皮带3的内面30贴靠于第一表面10、第二表面20,内面30设有并排的若干圈筋位300,第一表面10为槽面且第二表面20为光面,第一表面10设有并排的若干分别环绕皮带轮1中轴线的环形凹槽100,所述若干筋位300嵌入于皮带轮1槽面上的所述若干凹槽100且抵压于飞轮2光面,本设计采用槽面皮带轮1、光面飞轮2配合内面30带有多圈筋位300的皮带3使用,转动过程中既能通过槽面的环绕皮带轮1中轴线的凹槽100限定皮带3轴向位置,抑制皮带3在转动过程中位置偏掉,利于克服皮带3容易从光面滑出的缺陷,而防止皮带3从光面的飞轮2脱出,同时,光面的飞轮2在方便皮带3的安装(如果皮带轮1与飞轮2都采用槽面则不容易安装皮带3,如果皮带轮1与飞轮2都采用光面则皮带3容易走偏、脱落)的同时提供皮带3进行位置微调的条件,即使皮带3装配时位置偏了一些,也能运转后在光面上进行自适应的位置微调校正(如果皮带轮1与飞轮2都采用槽面则皮带3位置相对被限定死,皮带3偏置的情形无法自行微调校正从而可导致旋转路径扭曲),避免了皮带3偏置、旋转路径扭曲而使得筋位300磨损及扭曲损坏,提高皮带3寿命。所谓光面是相对于凹凸表面(例如槽面)而言,光面是不带有凹陷(凹槽100、凹坑等)及凸起的面,相对于槽面在光面上皮带3是容易侧向滑动的。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表面10形成有7个环形凹槽100,相应的皮带3的内面30设有7圈筋位300,显然,数量不以此为限。
第二表面20为圆柱面,即光面为圆柱面,在第一方向上,光面的内边缘向内超出槽面的内边缘且光面的外边缘向外超出槽面的外边缘,第一方向平行于电机转轴710,皮带3的宽度E小于或等于槽面的宽度D。光面提供皮带3第一方向上位置调整的余地。槽面的内边缘与皮带3的内边缘对齐,槽面的外边缘与皮带3的外边缘对齐。在第一方向上,光面的内边缘向内超出皮带3的内边缘且光面的外边缘向外超出皮带3的外边缘,如此设计,提供皮带3第一方向上位置调整的余地同时利于避免皮带3脱出光面的边缘,也利于皮带3的内外边缘张紧力一致。光面的宽度A大于并排的所述若干筋位300的宽度B,A与B差值为单个筋位300平均宽度的1.4倍至2.8倍,单个筋位300平均宽度即每一个筋位300的宽度相加之和除以筋位300的数量;本设施方式中其中一个筋位300的宽度如图12所示为C,各筋位300的宽度相同,则单个筋位300平均宽度等于任意一个筋位300的宽度。皮带轮1中轴线与飞轮2中轴线平行,皮带轮1中轴线与飞轮2中轴线的垂直距离为100毫米至105毫米。皮带轮1的外径为22.4毫米,飞轮2的外径为134毫米。皮带轮1中轴线与电机转轴710中轴线重合;皮带3与飞轮2相切的两个切面呈65度至75度角,角度优选为67度、69.5度或71度。槽面的宽度D小于光面的宽度A。
飞轮2包括位于其内外两侧的外侧面21与内侧面22、连接光面与外侧面21的外侧倒角面23、连接光面与内侧面22的内侧倒角面24。外侧面21与内侧面22分别垂直于飞轮2中轴线,外侧面21的外径、内侧面22的外径小于光面的直径,外侧倒角面23、内侧倒角面24为圆锥面。第一轴承41在飞轮2上偏心设置,连杆83一端配置于第一轴承41的,活塞81位于连杆83另一端,储气罐用以存储被活塞81压缩的空气,飞轮2转动时通过连杆83驱动活塞81在气缸80内往复运动。飞轮2的中轴线与第一轴承41的中轴线平行,飞轮2的中轴线与第一轴承41的中轴线的垂直距离为18毫米。电机转轴710垂直于连杆83,连杆83位于飞轮2的外侧。
泵组件与电机装配于支架6上,飞轮转轴25与飞轮2相固定,电机转轴710为转子71的一部分即电机转轴710归属于转子71,飞轮转轴25通过第二轴承42装配于支架6上。中轴线即转动所围绕的中心轴线,例如,飞轮2中轴线即飞轮转轴25的中心轴线,飞轮2是围绕飞轮2中轴线旋转的。凹槽100止挡筋位300以阻止筋位300向外及向内相对于槽面滑动,筋位300抵压于光面而产生变形,从而与光面更好的贴合提高传动能力,筋位300可在光面向外及向内滑动。
第一表面10用以与皮带3配合,皮带轮1通过第一表面10带动皮带3,第二表面20用以与皮带3配合,皮带3通过第二表面20带动飞轮2转动,筋位300与凹槽100一一对应,这些筋位300嵌入于对应的凹槽100且抵压于飞轮2圆柱面。
导风罩5筒壁的一部分隆起形成朝向气缸80和/或泵盖82导引风扇40气流的导风壁50,本实施方式中导风壁50朝向气缸80导引风扇40气流。电机为泵组件压缩空气提供动力。如此设计,筒壁的一部分隆起形成导风壁50,结构非常简捷,同时使得导风罩5兼顾电机的散热与气缸80和/或泵盖82的散热,非常实用。导风壁50的末端缘与电机之间形成朝向气缸80和/或泵盖82的出风口51,本实施方式中出风口51朝向气缸80。导风罩5设有豁口52,豁口52自导风罩5的末端缘沿靠近风扇40的方向延伸至出风口51。导风罩5的末端缘距离导风壁50的末端缘至少2.6厘米。风扇40收容于导风罩5的前端之内。
气缸80与导风罩5位于支架6的相反两侧,支架6设有筒形部62、通风框口61,电机转轴710穿过筒形部62,定子70部分收容于筒形部62,通风框口61位于筒形部62径向外侧,通风框口61位于筒形部62与泵盖82之间,筒形部62呈闭环的圆筒形。气缸80与导风壁50位于通风框口61的相反两侧,风扇40吹出的部分气流依次经出风口51、通风框口61吹向气缸80。风扇40沿第一方向的投影与通风框口61沿第一方向的投影错开,通风框口61沿第一方向的投影与出风口51沿第一方向的投影及气缸80沿第一方向的投影分别至少部分重叠,出风口51沿第一方向的投影与气缸80沿第一方向的投影至少部分重叠,导风壁50的末端缘与电机的定子70之间形成所述出风口51。第一侧板501的末端缘5010、第二侧板502的末端缘5020、及顶板500的末端缘5000构成导风壁50的末端缘,第一侧板501的末端缘5010、第二侧板502的末端缘5020、及顶板500的末端缘5000与电机之间形成所述出风口51,进一步的,第一侧板501的末端缘5010、第二侧板502的末端缘5020、及顶板500的末端缘5000与定子70之间形成所述出风口51。
筒壁还包括围绕电机的主体53,筒壁主体53包括围绕风扇40的筒状部530、位于筒状部530内侧连接筒状部530的C形部531(顾名思义C形部531形状是C形),导风壁50连接于C形部531相反的第一侧边5310与第二侧边5311之间,导风壁50与C形部531连接在一起以共同环绕电机。筒状部530呈闭环的圆筒形。导风壁50包括顶板500、位于顶板500相反两侧的第一侧板501与第二侧板502、连接板503,第一侧板501连接于顶板500的第一侧边5000与C形部531的第一侧边5310之间,第二侧板502连接于顶板500的第二侧边5001与C形部531的第二侧边5311之间。第一侧板501与第二侧板502平行,第一侧板501垂直于顶板500。
连接板503连接于筒状部530与顶板500之间,连接板503向远离风扇40及电机转轴710的方向倾斜延伸,顶板500自连接板503向远离风扇40的方向延伸。连接板503为相对于电机转轴710倾斜的平板,顶板500为平行于电机转轴710的平板。连接板503连接于第一侧板501与第二侧板502之间,第一侧板501与第二侧板502为平板,第一侧板501与第二侧板502平行于电机转轴710,顶板500在电机转轴710的径向上超出筒壁主体53至少1.3厘米,例如1.5厘米、1.8厘米或2厘米。顶板500的末端缘5000、第一侧板501的末端缘5010与第二侧板502的末端缘5020构成导风壁500的末端缘。
导风罩5包括隆起的导风壁50形成的收容空间504,第一碳刷73的内端抵接于换向器711,第一碳刷73的外端730收容于收容空间504。第一碳刷管74两端贯通,第一碳刷73的内端抵接于转子71的换向器711,第一碳刷73至少部分收容于第一碳刷管74(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碳刷73部分收容于第一碳刷管74),第一碳刷管74的外端740收容于收容空间504。第一碳刷管74的外端740在电机转轴710的径向上超出筒壁主体53。碳刷架72设有第一收容槽720、第二收容槽721,第一碳刷管74装配于第一收容槽720,第一碳刷管74的外端740位于第一收容槽720之外。第一碳刷管74卡持固定于第一收容槽720,第二碳刷管76卡持固定于第二收容槽721。第二碳刷管76两端贯通,第一碳刷73部分收容于第一收容槽720,第一碳刷73的外端730位于第一收容槽720之外。第一卷簧朝向换向器711抵推第一碳刷73外端730,第一碳刷73的外端730收容于第一碳刷管74之内,第一卷簧装配于第一碳刷管74,第一卷簧的一部分位于第一碳刷73的外端730与第一碳刷管74的外端740之间,第一卷簧的所述一部分朝向换向器711抵推于第一碳刷73外端730,第一卷簧的所述一部分收容于收容空间504,第一卷簧部分收容于收容空间504。第一碳刷73装配于第一碳刷管74,第二碳刷75装配于第二碳刷管76。
导风罩5还包括隆起部54,隆起部54与导风壁50相对,导风壁50与隆起部54位于导风罩5的相反两侧,第二碳刷75的内端抵接于转子71的换向器711,第二碳刷75的外端750收容于隆起部54。第一碳刷管74装配于第一收容槽720,第二碳刷管76装配于第二收容槽721,第二碳刷75的内端抵接于转子71的换向器711,第二碳刷75部分收容于第二收容槽721,第二碳刷75的外端750位于第二收容槽721之外,第二碳刷管76部分收容于第二收容槽721,第二碳刷75至少部分收容于第二碳刷管76(本实施方式中第二碳刷75部分收容于第二碳刷管76),第二碳刷管76的外端760位于第二收容槽721之外并收容于隆起部54。
导风罩5筒壁包括第一部分55与第二部分56,筒壁第一部分55与筒壁第二部分56装配在一起以共同围绕电机,隆起部54包括第一侧壁540、隆起壁541,第一侧壁540归属于筒壁第一部分55,隆起壁541归属于筒壁第二部分56,隆起壁541设有侧开口5410,第一侧壁540封堵所述侧开口5410。第二碳刷管76的外端760由所述侧开口5410进入隆起部54之内,隆起壁541包括与第一侧壁540间隔相对的第二侧壁5411、间隔相对的第三侧壁5412与第四侧壁5413、一体连接第三侧壁5412与第四侧壁5413的顶壁5414,第一侧壁540收容于所述侧开口5410。第三侧壁5412与第四侧壁5413自第二侧壁5411的相反两侧边延伸出,第三侧壁5412的一部分、第四侧壁5413的一部分及顶壁5414的一部分围成所述侧开口5410。第二侧壁5411一体连接第三侧壁5412与第四侧壁5413。
第一碳刷73的内端伸出第一碳刷管74与第一收容槽720之外,第二碳刷75的内端伸出第二碳刷管76与第二收容槽721之外,隆起部54是凸出的,本设计中第二碳刷管76装配于第二收容槽721,第二碳刷75装配于第二碳刷管76,第二碳刷75借助第二碳刷管76进行安装,使得第二碳刷75的长度能够突破第二收容槽721长度的限制,第二碳刷75的外端750位于第二收容槽721之外从而电机可以采用更长的碳刷,隆起部54收容第二碳刷管76外端的设计不需要对筒壁进行大的整体扩大而仅是局部隆起即可,改动小、节省材料,第二碳刷管76可以基于隆起部54的空间尽可能做长,从而相应的第二碳刷75也能更长,提升电机寿命。筒壁第一部分55与筒壁第二部分56装配在一起后第一侧壁540封堵所述侧开口5410,隆起部54分体式的设计方便其成型出模。
第一侧壁540收容于所述侧开口5410。隆起部54还包括归属于筒壁第一部分55的框形壁542,框形壁542包括框口5420,第一侧壁540一体连接于框形壁542并与框口5420相对,第一侧壁540封闭框形壁542的一侧。框形壁542呈方框形。框口5420为方框口。框形壁542收容于所述侧开口5410,框形壁542的外表面贴靠于隆起壁541的内表面,具体而言,框形壁542的外表面贴靠于第三侧壁5412的内表面、第四侧壁5413的内表面及顶壁5414的内表面。
筒状部530、C形部531分别分为相对接的两部分,筒状部530的一部分、C形部531的一部分归属于筒壁第一部分55,筒状部530的另一部分、C形部531的另一部分归属于筒壁第二部分56,隆起部54由C形部531向外隆起。导风壁50分为相对接的两部分,导风壁50的一部分归属于筒壁第一部分55,导风壁50的另一部分归属于筒壁第二部分56。
第二卷簧朝向换向器711抵推第二碳刷75外端,第二碳刷75的外端750收容于第二碳刷管76之内,第二卷簧的一部分位于第二碳刷75的外端750与第二碳刷管76的外端760之间,第二卷簧的所述一部分位朝向换向器711抵推于第二碳刷75外端,第二卷簧的所述一部分收容于隆起部54,第二卷簧部分收容于隆起部54。碳刷在弹性元件比如卷簧(第一卷簧、第二卷簧)抵推下保持与换向器711的接触,在电机工作过程中,碳刷(第一碳刷73、第二碳刷75)会逐渐被换向器711磨损而变短,随着碳刷的磨损变短,碳刷会在卷簧抵推下沿着碳刷管(第一碳刷管74、第二碳刷管76)内表面滑动、碳刷的外端会越来越靠近换向器711;碳刷管可采用塑胶材质或金属材质,例如铜材质,碳刷管采用金属材质好处在于:由于碳刷架72的碳刷收容槽(第一收容槽720、第二收容槽721)尺寸有限,碳刷管内部尺寸需要满足收容碳刷的需要且碳刷管需要能装配至碳刷收容槽,从空间角度考虑碳刷管壁需要做得比较薄,碳刷管才能有更小的外部轮廓与更大的内部空间,碳刷管采用塑料容易导致碳刷管壁强度不够,且塑料碳刷管成型时容易变形(塑胶材质越厚则成型时变形量越大),变形后会妨碍碳刷在碳刷管内滑动、影响碳刷与换向器711的接触力度。第一碳刷73插入于第一碳刷管74,第一碳刷管74插入于第一收容槽720、第二碳刷75插入于第二碳刷管76,第二碳刷管76插入于第二收容槽721。
顶板500的第一侧边5000、C形部531的第一侧边5310、第一侧板501归属于筒壁第一部分55,顶板500的第二侧边5001、C形部531的第二侧边5311、第二侧板502归属于筒壁第二部分56。筒壁第一部分55与筒壁第二部分56的装配对接伴随着第一侧壁540封堵所述侧开口5410。顶壁5414、第一侧壁540、第二侧壁5411平行于电机转轴710,第三侧壁5412与第四侧壁5413垂直于电机转轴710,第一侧壁540、第二侧壁5411、第三侧壁5412、第四侧壁5413垂直于顶壁5414,顶板500平行于顶壁5414,连接板503分为对接的两部分,连接板503的一部分归属于筒壁第一部分55,连接板503的另一部分归属于筒壁第二部分56。连接板503为相对于电机转轴710倾斜的平板,顶板500为平行于电机转轴710的平板。
气缸80与导风罩5位于支架6的相反两侧,碳刷架72固定于定子70,长螺钉43依次穿过碳刷架72的螺钉孔、定子70而锁固于支架6。碳刷架72的相反两侧分别设有延伸至定子70的延伸臂723,所述螺钉孔开设于延伸臂723。电机工作时,电机转轴710带动风扇40转动,风扇40给电机散热,风扇40的气流被导风壁50导引向气缸80以给气缸80散热;电机转轴710带动皮带轮1转动,皮带轮1通过皮带3带动飞轮2转动,飞轮2通过连杆83带动活塞81在气缸80内往复运动,活塞81不断压缩空气进入储气罐储存,供气动工具使用。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熟悉该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本实用新型包括但不限于附图和上面具体实施方式中描述的内容。任何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功能和结构原理的修改都将包括在权利要求书的范围中。

Claims (10)

1.一种空气压缩机,包括固定于电机转轴的皮带轮、飞轮、皮带,皮带轮通过皮带带动飞轮转动,皮带轮具有位于其外周、环绕皮带轮中轴线的第一表面,飞轮具有位于其外周、环绕飞轮中轴线的第二表面,皮带的内面贴靠于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并设有并排的若干圈筋位,其特征在于:第一表面为槽面且第二表面为光面,第一表面设有并排的若干分别环绕皮带轮中轴线的环形凹槽,所述若干筋位嵌入于皮带轮槽面上的所述若干凹槽且抵压于飞轮光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光面为圆柱面,在一第一方向上,光面的内边缘向内超出槽面的内边缘且光面的外边缘向外超出槽面的外边缘,第一方向平行于电机转轴,皮带的宽度小于或等于槽面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槽面的内边缘与皮带的内边缘对齐,槽面的外边缘与皮带的外边缘对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光面为圆柱面,在一第一方向上,光面的内边缘向内超出皮带的内边缘且光面的外边缘向外超出皮带的外边缘,第一方向平行于电机转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压缩机,其特征在于:光面的宽度A大于并排的所述若干筋位的宽度B,A与B差值为单个筋位平均宽度的1.4倍至2.8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压缩机,其特征在于:飞轮包括位于其内外两侧的外侧面与内侧面、连接光面与外侧面的外侧倒角面、连接光面与内侧面的内侧倒角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压缩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在飞轮上偏心设置的第一轴承、一端配置于第一轴承的连杆、位于连杆另一端的活塞、气缸、用以存储被活塞压缩的空气的储气罐,飞轮转动时通过连杆驱动活塞在气缸内往复运动。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压缩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架、装配于支架上的泵组件与电机、与飞轮相固定的飞轮转轴、第二轴承,泵组件包括泵盖、活塞、气缸,电机包括定子、转子,所述电机转轴为转子的一部分,飞轮转轴通过第二轴承装配于支架上。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压缩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止挡所述筋位以阻止筋位向外及向内相对于槽面滑动,筋位抵压于光面而产生变形,筋位可在光面向外及向内滑动。
10.一种空气压缩机,包括皮带轮、飞轮、皮带,皮带轮通过皮带带动飞轮转动,皮带轮具有用以与皮带配合、环绕皮带轮中轴线的第一表面,飞轮具有用以与皮带配合、环绕飞轮中轴线的第二表面,皮带的内面贴靠于第一表面与第二表面并设有并排的若干圈筋位,其特征在于:第一表面为槽面且第二表面为圆柱面,第一表面设有并排的若干圈环绕皮带轮中轴线的凹槽,筋位与凹槽一一对应,所述若干筋位嵌入于对应的凹槽且抵压于飞轮圆柱面。
CN201720837681.6U 2017-07-11 2017-07-11 一种空气压缩机 Active CN20695819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837681.6U CN206958190U (zh) 2017-07-11 2017-07-11 一种空气压缩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837681.6U CN206958190U (zh) 2017-07-11 2017-07-11 一种空气压缩机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958190U true CN206958190U (zh) 2018-02-02

Family

ID=6138276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837681.6U Active CN206958190U (zh) 2017-07-11 2017-07-11 一种空气压缩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95819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88842A (zh) * 2017-07-11 2017-10-24 苏州欧圣电气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压缩机
TWI691649B (zh) * 2018-12-17 2020-04-21 周文三 空壓機之馬達結合定位構造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288842A (zh) * 2017-07-11 2017-10-24 苏州欧圣电气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空气压缩机
TWI691649B (zh) * 2018-12-17 2020-04-21 周文三 空壓機之馬達結合定位構造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958190U (zh) 一种空气压缩机
CN206972468U (zh) 一种空压机
CN201227781Y (zh) 转盘式喷砂机
CN107288842A (zh) 一种空气压缩机
CN110449999A (zh) 一种轴承外圈制造加工方法
CN206977290U (zh) 空压机
CN102699798B (zh) 手持式电动砂带机
CN202985323U (zh) 一种立式空气弹簧振动光饰机
CN209698752U (zh) 一种汽车灯具壳体表面处理装置
CN107339212B (zh) 空压机
CN109175484A (zh) 汽车铰链销轴自动化切割设备
CN207792200U (zh) 一种卷料机自动收料装置
CN108372951A (zh) 全开式烟盒治具的取出装置
CN107218194A (zh) 一种空压机
CN208728551U (zh) 一种带有一次性加工模具的冲床
CN209389145U (zh) 一种多条胶带贴胶机
CN209078189U (zh) 一种机械式高速对位组立机构
CN209740185U (zh) 一种摄像头镜头旋入装置
CN208265319U (zh) 一种碟形弹簧的运载装置
CN110153231A (zh) 一种垫片类粉末冶金产品的整形机构
CN208945842U (zh) 一种玻璃灯罩表面打磨磨盘
CN208495702U (zh) 一种异形铆钉铆接作业的通用铆接治具
CN205471802U (zh) 气动式胶带缠绕机
CN211288125U (zh) 一种运行稳定的离心风机
CN205691859U (zh) 一种机械控光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