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949265U - 一种滩涂贝类与虾蟹混合养殖的海水围塘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滩涂贝类与虾蟹混合养殖的海水围塘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949265U
CN206949265U CN201720775444.1U CN201720775444U CN206949265U CN 206949265 U CN206949265 U CN 206949265U CN 201720775444 U CN201720775444 U CN 201720775444U CN 206949265 U CN206949265 U CN 20694926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et
nylon wire
shellfish
shrimp
cra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77544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冉照收
徐继林
徐善良
周成旭
严小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an Zhongl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ingbo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ngbo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Ningbo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72077544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94926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94926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94926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40/0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 Y02A40/80Adaptation technologies in agriculture, forestry, livestock or agroalimentary production in fisheries management
    • Y02A40/81Aquaculture, e.g. of fish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滩涂贝类与虾蟹混合养殖的海水围塘装置,整个海水围塘用尼龙网隔成贝类养殖区两个部分:海水围塘与尼龙网垂直的两个塘壁,在与尼龙网相连位置设有桩,顶部各设有桩A、中央各设有桩B、底部各设有桩C;桩C的旁边设有桩D,桩D位于虾蟹养殖区。尼龙网网孔为1‑1.5mm,网上沿、下沿、中央各设有一根直径2cm的塑料硬杆,从而将尼龙网分为拦虾网和遮蔽网;上沿的硬杆末端用系绳固定在桩A上、中央的硬杆末端用系绳固定在桩B上、下沿的竹竿末端用系绳固定在桩C上;中央的硬杆还向塘壁底部拉设有一张网孔为6‑7mm的拦蟹网,拦蟹网下沿设有拉杆,拉杆末端用系绳固定在桩D上;虾蟹养殖区的池底为10‑15°的坡度;虾蟹养殖区中央设有增氧机。

Description

一种滩涂贝类与虾蟹混合养殖的海水围塘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滩涂贝类与虾蟹混合养殖的海水围塘装置,属于水产养殖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目前海水养殖围塘中,大多以虾、蟹、贝混养为主,虾、蟹类产量占25-30%,其他70-75%的产量来自于贝类养殖。如何充分利用现存海水围塘,健康高效提高单位面积水产品特别是贝类的产量和质量,已成为海洋水产养殖业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
浮游微藻群落作为虾、蟹、贝混养为主的海水围塘生态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影响着养殖对象的健康安全性和养殖产量:一方面,虾、蟹的残饵和粪便起到肥水作用,促进了水体内微藻的繁殖,提供了养殖贝类的饵料来源;另一方面,贝类摄食了水体微藻后,降低了水体的富营养水平,保证了水体的健康安全性。但是,由于虾蟹贝以及饵料微藻群落都生活在一个养殖系统中,在贝类生长比较旺盛的季节遭遇连续阴雨,有可能水体中的饵料微藻被贝类全部摄食,即使天气马上晴朗起来因缺少微藻种源,水体中微藻群落也将无法迅速恢复,从而会使得贝类长期处于饥饿状态,同时由于饵料微藻降低水体富营养水平能力的消失,虾蟹养殖也将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
虽然目前存在一些虾、蟹、贝混养的海水围塘生态系统,但是或多或少存在一些技术上的缺陷,比如:一种海水虾蟹贝高涂蓄水混养系统,其隔断贝类养殖区、虾蟹养殖区的网体的网目为40目,网目比较小,相当于将两个养殖区域基本隔离,各自保持相对稳定的养殖环境;但是两个养殖区域的水体之间无法进行流畅的水体交换,那么虾蟹养殖区产生的含有大量微藻的水体无法充分的被贝类利用。还有的养殖过程中使用的尼龙网的网目比较大,这样相当于贝类养殖区、虾蟹养殖区公用一个养殖水域,在贝类生长旺盛的季节一旦遭遇连续阴雨,有可能整个水体中的饵料微藻均会被贝类全部摄食,即使天气再晴朗起来因缺少微藻种源水体中微藻群落也将无法迅速恢复,从而将在相当长的时期抑制贝类的正常生长。
本发明的申请人也曾设计过一种滩涂贝类与虾蟹混合养殖围塘系统(CN102524155A),贝类与虾蟹养殖区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存相对稳定,但是虾蟹区域的含有丰富饵料的水体流向贝类养殖区域时的水体交换量比较小,贝类需要的饵料微藻的生物量经常发生缺陷,而虾蟹区域的养殖水体又很容易发生富营养化。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滩涂贝类与虾蟹混合养殖的海水围塘装置,如何在保证贝类与虾蟹不同养殖区水域的相对稳定的前提下,并且避免在阴雨天贝类生物量比较大时水体中饵料微藻全被消耗的基础上,保证在整个养殖期滩涂贝类都能获得足够饵料是本发明新的研究方向和发明目的。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滩涂贝类与虾蟹混合养殖的海水围塘装置,整个海水围塘用尼龙网隔成贝类养殖区和虾蟹养殖区两个部分,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海水围塘,与尼龙网垂直的两个塘壁,在与尼龙网相连的位置设置有桩,其中:塘壁的顶部各设置有一个桩A、塘壁的中央各设置有一个桩B、塘壁的底部各设置有一个桩C;在两个桩C的旁边分别设置有桩D,桩D位于虾蟹养殖区;
所述的尼龙网,整张尼龙网的网孔为1-1.5mm,网上沿、下沿、中央位置各设置有一根与塘底平行的硬杆,从而将整张尼龙网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中:上部分为拦虾网(3)、下半部分为遮蔽网(4);尼龙网上沿位置的硬杆的末端用系绳固定在桩A上、中央位置的硬杆的末端用系绳固定在桩B上、尼龙网下沿位置的竹竿的末端用系绳固定在桩C上;
所述的尼龙网,中央位置的硬杆还向塘壁底部拉设有一张网孔为6-7mm的拦蟹网(5),拦蟹网的下沿设置有一根与塘底平行的拉杆,拉杆的末端用系绳固定在桩D上;
所述的虾蟹养殖区的池底设置为向尼龙网方向延伸的10-15°的坡度形状,越靠近尼龙网的池底越接近水平;
所述的虾蟹养殖区,中央位置设置有一个增氧机。
上述技术方案中,由于尼龙网的长度比较大、重量比较大,单纯的依靠塘壁的桩可能无法支撑整张网的重量,故还可以设有两个辅助桩帮助支撑整张网,位于海水围塘内部、尼龙网的两侧,且位于尼龙网中央位置处;辅助桩的高度大于海水围塘的深度;尼龙网上沿、下沿、中央位置的硬杆分别通过系绳系在辅助桩的上部、底部和中部,拦蟹网下沿的拉杆也可以通过系绳系在辅助桩的底部;当尼龙网下半部分的遮蔽网需要拉起时,底部的硬杆系在辅助桩中部即可。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硬杆,为直径2cm的塑料硬杆。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虾蟹养殖区,在正对着贝类养殖区的一侧塘壁上设有进水口,进水口处设有过滤网,过滤网的网孔为2-3mm,过滤网可以有效过滤海水中的杂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贝类养殖区,在与尼龙网垂直的一侧塘壁上设有出水口,出水口设立在贝类养殖区,由于已经设置了尼龙网,故无需再设置其他防止养殖动物逃逸的拦网了。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增氧机优选为叶轮式增氧机,进一步优选为1.5KW-3KW的叶轮式增氧机,保证开机1h左右可以使整池水流动充分;增氧机外围2.8-3.2米半径处增加网孔2-3mm的保护网,防止增氧时飞转的叶轮伤害到养殖虾类,也防止养殖虾类随水流冲击进入贝类养殖区。增氧机在增氧的同时能够产生足够的水流,水流在水体动力学的作用下向流向贝类养殖区流动。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海水围塘的面积为≤10亩,贝类养殖区和虾蟹养殖区的容积比为1:4~5。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虾蟹养殖区水深大于1m,同时具备贝类饵料微藻群落培养功能;贝类养殖区的涂面水深控制在50-70cm;贝类养殖区、虾蟹养殖区,最高水面均低于拦虾网上沿20-30cm;每隔半个月对本系统中所有网上粘附物进行清理。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贝类养殖区设置有宽20-30cm、深10-20cm深的槽沟,可以将该养殖区再分隔成不同的区域,一方面便于养殖户在日常管理涂面行走时不会踩到养殖贝类,另一方面不同养殖区块可以养殖不同品种的滩涂贝类便于日常管理和分不同品种分别收获。
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的滩涂贝类品种涉及泥蚶、毛蚶、青蛤、缢蛏等,所述蟹为三疣梭子蟹,所述虾涉及南美白对虾、凡纳宾对虾、脊尾白虾等。
本实用新型装置的使用方法为:
(1)对整个海水围塘进行常规的除杂、清淤等预处理后,安装桩A、B、C、D;然后将整张尼龙网的上沿、中央、底部系上平行塘底的硬杆,硬杆的末端分别系在桩A、B、C上;然后中央位置的硬杆向塘壁底部拉设网孔为6-7mm的拦蟹网,拦蟹网的下沿设置有一根与塘底平行的拉杆,拉杆的末端用系绳固定在桩D上;在围塘内部、尼龙网中央位置的两侧各设置辅助桩,尼龙网上沿、下沿、中央的硬杆分别系在辅助桩的上部、底部和中部,拦蟹网下沿拉杆系在辅助桩的底部;设置进水口、出水口,然后对所有结构进行消毒处理;打开进水口,使虾蟹养殖区A水深大于1m,贝类养殖区B涂面水深50-70cm;最后安装增氧机;
(2)步骤(1)完成后,向虾蟹养殖区投放虾苗和蟹苗,针对不同养殖品种,主要投喂相应品种的商用配合饵料,同时也可投喂部分冰鲜饵料,这些饵料在保证养殖虾蟹生长足够的营养外,其残饵和养殖虾蟹的粪便可以作为饵料微藻的营养盐,满足养殖贝类的饵料需求;每天中午开机1-2h,保证全池水体流转充分;
(3)当虾蟹养殖区内的水体透明度小于30cm时,向贝类养殖区投放贝类苗种;开动增氧机的时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一般每天中午和后半夜开机1-2h,每次开机要保证整池水流动充分,并使得贝类养殖区水色跟虾蟹养殖区水色接近;当出现养殖虾浮头或者贝类养殖区透明度大于50cm时需立即开动增氧机,一方面补充溶解氧,一方面对贝类养殖区补充饵料微藻;
步骤(3)中,开动增氧机时,将尼龙网下沿的硬杆的两端从桩C上解开、中央从辅助装底部解开,并且将其两端系在桩A上、中央系在辅助桩的中部;增氧机停止运行后重新系在桩C和辅助桩底部;
(4)养殖后期注意及时收捕养殖成虾和养殖成蟹,一般贝类等到冬天虾蟹收捕结束后再进行采收。
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优点在于:
(1)整张尼龙网(拦虾网、遮蔽网)的网孔设计的比较小,这样既可以有效的拦截虾类蟹类,又可以将贝类养殖区和虾蟹养殖区分两个养殖区域。当需要进行水体流通时,可以将桩C处的系绳解开,将竹竿拉到顶部桩A处系紧,由于虾类是一般生活在水体的中上部,故拦虾网依然可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而蟹类一般营底栖生活,6-7mm网孔的拦蟹网也可以将贝类养殖区和虾蟹养殖区分为两个相对独立的养殖区,并且也可以有效的拦截蟹类;网孔增大了,增氧机运行时,在水体动力的作用下也可以保证水体流通相对顺畅,从而为贝类养殖区提供充足的饵料。
(2)虾蟹养殖区的池底带有一定的坡度,增氧机运行时,其内的水体在水体动力的作用下更容易向贝类养殖区流动,而网体上半部分网孔小、水体不易流动,这样水体更容易从下半部分大的网孔中流通,从而为贝类养殖区提供充足的饵料。
(3)增加机不但可以为虾蟹养殖水体增加溶解氧;并且可以产生水体流动,水体在动力学作用下向贝类养殖区流动,从而给贝类养殖区输送饵料微藻。
(4)在增氧机停止作用后,可以将遮蔽网的竹竿继续用系绳系在桩C处,在不进行水体流行的情况下,贝类养殖区和虾蟹养殖区依然是两个相对独立的养殖区,即便阴雨天贝类生物量比较大时,水体中饵料微藻也不会全被消耗。
附图说明
图1:本实用新型装置遮蔽网没有拉起时的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本实用新型装置遮蔽网拉起时的整体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本实用新型装置的贝类养殖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本实用新型装置的虾蟹养殖区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本实用新型装置遮蔽网没有拉起时的侧视图;
图6:本实用新型装置遮蔽网拉起时的侧视图;
其中:1为贝类养殖区,2为虾蟹养殖区,3为拦虾网,4为遮蔽网,5为拦蟹网,6为进水口,7为出水口,8为增氧机,9为保护网,10为槽沟。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具体实施方式详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以下描述内容:
一种滩涂贝类与虾蟹混合养殖的海水围塘装置,整个海水围塘用尼龙网隔成贝类养殖区1和虾蟹养殖区2两个部分,如图1-6所示:
所述的海水围塘,与尼龙网垂直的两个塘壁,在与尼龙网相连的位置设置有桩,其中:塘壁的顶部各设置有一个桩A、塘壁的中央各设置有一个桩B、塘壁的底部各设置有一个桩C;在两个桩C的旁边分别设置有桩D,桩D位于虾蟹养殖区;
所述的尼龙网,整张尼龙网的网孔为1-1.5mm,网上沿、下沿、中央位置各设置有一根与塘底平行的硬杆,从而将整张尼龙网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中:上部分为拦虾网3、下半部分为遮蔽网4;尼龙网上沿位置的竹竿的末端用系绳固定在桩A上、中央位置的竹竿的末端用系绳固定在桩B上、尼龙网下沿位置的竹竿的末端用系绳固定在桩C上;
所述的尼龙网,中央位置的硬杆还向塘壁底部拉设有一张网孔为6-7mm的拦蟹网5,拦蟹网的下沿设置有一根与塘底平行的拉杆,拉杆的末端用系绳固定在桩D上;
所述的虾蟹养殖区的池底设置为向尼龙网方向延伸的10-15°的坡度形状,越靠近尼龙网的池底越接近水平;
所述的虾蟹养殖区,中央位置设置有一个增氧机8;
所述的虾蟹养殖区,在正对着贝类养殖区的一侧塘壁上设有进水口6,进水口处设有过滤网,过滤网的网孔为2-3mm;
所述的贝类养殖区,在与尼龙网垂直的一侧塘壁上设有出水口7;
所述的增氧机8,优选为叶轮式增氧机,进一步优选为1.5KW-3KW的叶轮式增氧机;增氧机外围2.8-3.2米半径处增加网孔2-3mm的保护网9;
所述的海水围塘的面积为≤10亩,贝类养殖区和虾蟹养殖区的容积比为1:4~5;
所述的虾蟹养殖区水深大于1m,贝类养殖区的涂面水深控制在50-70cm;贝类养殖区、虾蟹养殖区,最高水面均低于拦虾网3上沿20-30cm;
所述的贝类养殖区设置有宽20-30cm、深10-20cm深的槽沟10。
本实用新型装置的使用方法为:
(1)对整个海水围塘进行常规的除杂、清淤等预处理后,安装桩A、B、C、D;然后将整张尼龙网的上沿、中央、底部系上平行塘底的硬杆,硬杆的末端分别系在桩A、B、C上;然后中央位置的硬杆向塘壁底部拉设网孔为6-7mm的拦蟹网,拦蟹网的下沿设置有一根与塘底平行的拉杆,拉杆的末端用系绳固定在桩D上;在围塘内部、尼龙网中央位置的两侧各设置辅助桩,尼龙网上沿、下沿、中央的硬杆分别系在辅助桩的上部、底部和中部,拦蟹网下沿拉杆系在辅助桩的底部;设置进水口、出水口,然后对所有结构进行消毒处理;打开进水口,使虾蟹养殖区A水深大于1m,贝类养殖区B涂面水深50-70cm;最后安装增氧机;
(2)步骤(1)完成后,向虾蟹养殖区投放虾苗和蟹苗,针对不同养殖品种,主要投喂相应品种的商用配合饵料,同时也可投喂部分冰鲜饵料,这些饵料在保证养殖虾蟹生长足够的营养外,其残饵和养殖虾蟹的粪便可以作为饵料微藻的营养盐,满足养殖贝类的饵料需求;每天中午开机1-2h,保证全池水体流转充分;
(3)当虾蟹养殖区内的水体透明度小于30cm时,向贝类养殖区投放贝类苗种;整个养殖管理涉及饵料投喂、增氧机开关和换排水。饵料投喂量以稍有剩余为限;养殖前期可以少换水,当后期发现水体老化,水体颜色一直呈现蓝绿色则适当增加换水量,如果后期换水量增加,可在刚换水后向虾蟹养殖区域施入适当的氮肥和磷肥补充饵料微藻繁殖所需营养;前期开动增氧机的时间和次数一天一次即可,当后期虾蟹生长到一定大小,每天需要在中午和后半夜开动增氧机,并适当延长开机持续时间,而当出现养殖虾浮头或者贝类养殖区透明度大于50cm时需立即开动增氧机,一方面补充溶解氧,一方面对贝类养殖区补充饵料微藻。
步骤(3)中,开动增氧机时,将尼龙网下沿的硬杆的两端从桩C上解开、中央从辅助装底部解开,并且将其两端系在桩A上、中央系在辅助桩的中部;增氧机停止运行后重新系在桩C和辅助桩底部;
(4)养殖后期注意及时收捕养殖成虾和养殖成蟹,一般贝类等到冬天虾蟹收捕结束后再进行采收。
实施例1:
在宁波某海域选择了一口面积大约为9亩池塘进行试验:
(1)对整个海水围塘进行常规的除杂、清淤等预处理后,安装桩A、B、C、D;然后将整张尼龙网(网孔为1-1.5mm)的上沿、中央、底部系上平行塘底的塑料硬杆,硬杆的末端分别系在桩A、B、C上;整张尼龙网将整个海水围塘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贝类养殖区,另一部分为虾蟹养殖区,贝类养殖区和虾蟹养殖区的容积比为1:4。
然后中央位置的竹竿向塘壁底部拉设网孔为6-7mm的拦蟹网,拦蟹网的下沿设置有一根与塘底平行的拉杆,拉杆的末端用系绳固定在桩D上。
在围塘内部、尼龙网中央位置的两侧各设置辅助桩,尼龙网上沿、下沿、中央的硬杆分别系在辅助桩的上部、底部和中部,拦蟹网下沿拉杆系在辅助桩的底部。
设置进水口、出水口,然后对所有结构进行消毒处理;打开进水口,使虾蟹养殖区A水深大于1m,贝类养殖区B涂面水深55-65cm;最后在虾蟹养殖区的中央位置设置1.5KW-3KW的叶轮式增氧机;增氧机外围2.8-3.2米半径处增加网孔2-3mm的保护网。
(2)步骤(1)完成后,向虾蟹养殖区按照养殖领域常规方法投放凡纳宾对虾的虾苗和三疣梭子蟹的蟹苗,投喂相应品种的商用配合饵料,增氧机每天中午开机1.5h左右,此时遮蔽网没有拉起;养殖管理按照常规方法管理即可。
(3)当虾蟹养殖区内的水体透明度小于30cm时,向贝类养殖区按照养殖领域常规方法投放泥蚶贝类苗种;每天中午和后半夜开机1.5h左右,开机时遮蔽网是拉起的停机后遮蔽网放下;养殖管理按照常规方法管理即可。
养殖过程中发现,贝类养殖区的水体透明度可以长久的保持在30cm左右,贝类生长状态极好,虾蟹养殖区几乎不需要补充饵料和营养盐:虾类每亩放苗6万尾,亩产1500斤左右;蟹类每亩放苗800只左右,亩产220斤左右;贝类每亩放苗40万粒左右,亩产2200斤左右。
而按照本发明人之前CN102524155A公开方法和系统进行同样的养殖,养殖过程中发现,即便经常即开动增氧机,贝类养殖区的水体透明度也经常大于50cm;在养殖过程中,需要经常的向虾蟹养殖区补充营养盐:虾类每亩放苗6万尾,亩产1300斤左右;蟹类每亩放苗800只左右,亩产200斤左右;贝类每亩放苗40万粒左右,亩产1500斤左右。
实施例2:
在宁波某海域选择了一口面积大约为6亩池塘进行试验:
(1)对整个海水围塘进行常规的除杂、清淤等预处理后,安装桩A、B、C、D;然后将整张尼龙网(网孔为1-1.5mm)的上沿、中央、底部系上平行塘底的塑料硬杆,硬杆的末端分别系在桩A、B、C上;整张尼龙网将整个海水围塘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贝类养殖区,另一部分为虾蟹养殖区,贝类养殖区和虾蟹养殖区的容积比为1:4.5。
然后中央位置的竹竿向塘壁底部拉设网孔为6-7mm的拦蟹网,拦蟹网的下沿设置有一根与塘底平行的拉杆,拉杆的末端用系绳固定在桩D上。
在围塘内部、尼龙网中央位置的两侧各设置辅助桩,尼龙网上沿、下沿、中央的硬杆分别系在辅助桩的上部、底部和中部,拦蟹网下沿拉杆系在辅助桩的底部。
设置进水口、出水口,然后对所有结构进行消毒处理;打开进水口,使虾蟹养殖区A水深大于1m,贝类养殖区B涂面水深55-65cm;最后在虾蟹养殖区的中央位置设置1.5KW-3KW的叶轮式增氧机;增氧机外围2.8-3.2米半径处增加网孔2-3mm的保护网。
(2)步骤(1)完成后,向虾蟹养殖区按照养殖领域常规方法投放南美白对虾的虾苗和三疣梭子蟹的蟹苗,投喂相应品种的商用配合饵料,增氧机每天中午开机1.5h左右,此时遮蔽网没有拉起;养殖管理按照常规方法管理即可。
(3)当虾蟹养殖区内的水体透明度小于30cm时,向贝类养殖区按照养殖领域常规方法投放青蛤贝类苗种;每天中午和后半夜开机1.5h左右,开机时遮蔽网是拉起的停机后遮蔽网放下;养殖管理按照常规方法管理即可。
养殖过程中发现,贝类养殖区的水体透明度可以长久的保持在30cm左右,贝类生长状态极好,虾蟹养殖区几乎不需要补充饵料和营养盐:虾类每亩放苗5万尾,亩产1380斤左右;蟹类每亩放苗700只左右,亩产200斤左右;贝类每亩放苗35万粒左右,亩产2100斤左右。
而按照本发明人之前CN102524155A公开方法和系统进行同样的养殖,养殖过程中发现,即便经常即开动增氧机,贝类养殖区的水体透明度也经常大于50cm;在养殖过程中,需要经常的向虾蟹养殖区补充营养盐:虾类每亩放苗5万尾,亩产1170斤左右;蟹类每亩放苗700只左右,亩产180斤左右;贝类每亩放苗35万粒左右,亩产1120斤。
由上述内容可知,本发明改进了虾蟹养殖区的池底,设立了特殊的网,相比原来技术而言,不但亩产增加了,并且养殖过程中无需经常开设增氧机、无需经常投放饵料或者营养盐。
上述实例只是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以及技术特点,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质所做的等效变换或修饰,都应该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滩涂贝类与虾蟹混合养殖的海水围塘装置,整个海水围塘用尼龙网隔成贝类养殖区(1)和虾蟹养殖区(2)两个部分,其特征在于:
所述的海水围塘,与尼龙网垂直的两个塘壁,在与尼龙网相连的位置设置有桩,其中:塘壁的顶部各设置有一个桩A、塘壁的中央各设置有一个桩B、塘壁的底部各设置有一个桩C;在两个桩C的旁边分别设置有桩D,桩D位于虾蟹养殖区;
所述的尼龙网,整张尼龙网的网孔为1-1.5mm,网上沿、下沿、中央位置各设置有一根与塘底平行的硬杆,从而将整张尼龙网分为上下两部分,其中:上部分为拦虾网(3)、下半部分为遮蔽网(4);尼龙网上沿位置的硬杆的末端用系绳固定在桩A上、中央位置的硬杆的末端用系绳固定在桩B上、尼龙网下沿位置的硬杆的末端用系绳固定在桩C上;
所述的尼龙网,中央位置的硬杆还向塘壁底部拉设有一张网孔为6-7mm的拦蟹网(5),拦蟹网的下沿设置有一根与塘底平行的拉杆,拉杆的末端用系绳固定在桩D上;
所述的虾蟹养殖区的池底设置为向尼龙网方向延伸的10-15°的坡度形状,越靠近尼龙网的池底越接近水平;
所述的虾蟹养殖区,中央位置设置有一个增氧机(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水围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海水围塘装置还设有两个高度大于海水围塘的深度的辅助桩,位于海水围塘内部、尼龙网的两侧,且位于尼龙网中央位置处;尼龙网上沿、下沿、中央位置的硬杆分别通过系绳系在辅助桩的上部、底部和中部,拦蟹网下沿的拉杆通过系绳系在辅助桩的底部;当尼龙网下半部分的遮蔽网需要拉起时,底部的硬杆系在辅助桩中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水围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硬杆,为直径2cm的塑料硬杆。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水围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虾蟹养殖区,在正对着贝类养殖区的一侧塘壁上设有进水口(6),进水口处设有过滤网,过滤网的网孔为2-3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水围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贝类养殖区,在与尼龙网垂直的一侧塘壁上设有出水口(7)。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水围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增氧机(8),外围2.8-3.2米半径处增加网孔2-3mm的保护网(9)。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水围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海水围塘的面积为≤10亩,贝类养殖区和虾蟹养殖区的容积比为1:4~5。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水围塘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贝类养殖区设置有宽20-30cm、深10-20cm深的槽沟(10)。
CN201720775444.1U 2017-06-29 2017-06-29 一种滩涂贝类与虾蟹混合养殖的海水围塘装置 Active CN20694926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75444.1U CN206949265U (zh) 2017-06-29 2017-06-29 一种滩涂贝类与虾蟹混合养殖的海水围塘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775444.1U CN206949265U (zh) 2017-06-29 2017-06-29 一种滩涂贝类与虾蟹混合养殖的海水围塘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949265U true CN206949265U (zh) 2018-02-02

Family

ID=613855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775444.1U Active CN206949265U (zh) 2017-06-29 2017-06-29 一种滩涂贝类与虾蟹混合养殖的海水围塘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94926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68970A (zh) * 2018-05-03 2018-10-19 集美大学 一种在海滩上采用铁笼养殖螃蟹的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68970A (zh) * 2018-05-03 2018-10-19 集美大学 一种在海滩上采用铁笼养殖螃蟹的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165669B (zh) 一种青虾的高效生态养殖方法
CN102550457B (zh) 一种三角帆蚌苗种早繁方法
CN105454113B (zh) 一种鱼虾贝海水围塘循环养殖方法
CN104285868B (zh) 一种凡纳滨对虾鱼虾混养的生态养殖方法
CN102524155A (zh) 一种滩涂贝类与虾蟹混合养殖的海水围塘系统
CN107361001B (zh) 三疣梭子蟹一年两茬的养殖方法
CN112042570B (zh) 一种池塘温棚高效加州鲈水花苗种培育驯化方法
CN101984797A (zh) 一种蟹、虾、鳜鱼混养方法
CN105557569A (zh) 一种大刺鳅的池塘养殖方法
CN104285854A (zh) 一种稻田养殖基围虾的方法
CN104521654B (zh) 一种通过种植水稻治理池塘富营养化的方法
CN105340801A (zh) 一种蚌、鱼、虾、蟹池塘混合养殖方法
CN106804498B (zh) 一种东方新糠虾在三疣梭子蟹养殖塘中的高密度养殖方法
CN1460413A (zh) 一种养殖鲑鱼的方法和装置
CN107006406A (zh) 对虾和石斑鱼分隔混合集约化养殖方法
CN106614171B (zh) 一种高效河蟹育苗集成培育方法
CN104782554B (zh) 一种应用于混养池的分区投喂方法
CN206949265U (zh) 一种滩涂贝类与虾蟹混合养殖的海水围塘装置
CN106259060B (zh) 一种鳅科鱼类苗种培育方法
CN107864901A (zh) 一种大型浮式围网鱼类生态混合养殖方法
CN103858801A (zh) 一种黄鳝的养殖方法
CN104642089B (zh) 一种江蓠与石斑鱼的混养方法
CN109006605B (zh) 一种南美白对虾淡水生态养殖方法
CN107683804A (zh) 一种池塘养殖淡水龙虾的技术方法
CN108935324A (zh) 大鲵室外生态养殖池及养殖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0708

Address after: 351100 No. 808, Shufeng village, Lingchuan Town, Chengxiang District, Putian City, Fujian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Fujian Zhongling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Co.,Ltd.

Address before: 315200 No.818, Fenghua Road, Jiangbei District, Ningbo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Ningbo University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