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938952U - 一种双驱动健身三轮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驱动健身三轮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938952U
CN206938952U CN201720895995.1U CN201720895995U CN206938952U CN 206938952 U CN206938952 U CN 206938952U CN 201720895995 U CN201720895995 U CN 201720895995U CN 206938952 U CN206938952 U CN 20693895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icycle
connecting rod
pedal
drive
rocking ar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89599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巩自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riority to CN20172089599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93895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93895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93895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驱动健身三轮车,所述三轮车包括:三轮车本体支架、前轮、两个后轮、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链轮结构;本实用新型的三轮车可通过第一驱动机构和/或第二驱动机构驱动前进,当使用第一驱动机构时,使用者踩动第一脚踏板和/或第二脚踏板带动后车轮转动,当使用第二驱动机构时,使用者拉动摇臂带动前轮转动。本实用新型的双驱动健身三轮车通过双驱动的方式,使三轮车进行运动,进而达到健身的效果,且本实用新型的三轮车残疾人也可以很容易骑行,使用范围较广。

Description

一种双驱动健身三轮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三轮车,特别涉及一种双驱动健身三轮车。
背景技术
通过观察老年人运动规律发现,多数老年人有四肢不协调、无力、肢体障碍、不能大幅度运动等现象,且目前适用于老年人代步的工具多数会选择三轮车,但是普通三轮车是通过脚蹬前链轮盘曲柄旋转运动来驱动的,这种脚蹬前链轮盘曲柄旋转运动来驱动的方式,在启动和前进时对于老年人和肢体有障碍的使用者来说比较困难,很吃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既能适合老年人健身,也适合残疾人使用的双驱动健身三轮车。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驱动健身三轮车,所述三轮车包括:三轮车本体支架、前轮、两个后轮、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链轮结构;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脚踏板、第二脚踏板、第一驱动连杆、第二驱动连杆;所述链轮结构包括前链轮、后链轮以及连接前链轮和后链轮的链条;所述前链轮两边分别连接有第一U形连接件和第二U形连接件,所述第一U形连接件和第二U形连接件的开口处两边分别凸出有连接部;所述一个连接部与链轮固定连接,另一个连接部与三轮车本体支架转动连接;所述第一U形连接件的底部和所述第二U形连接件的底部朝向相反;所述第一脚踏板与所述第二脚踏板通过转动连杆连接;所述第一脚踏板通过第一驱动连杆与所述链轮连接;所述第二脚踏板通过第二驱动连杆与所述链轮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连杆包括:第一主动连接杆、第一中间连接杆、第一从动连接杆;所述第一主动连接杆、第一中间连接杆与第一从动连接杆大致呈反“Z”形;所述第一主动连接杆与所述第一中间连接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主动连接杆与所述转动连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中间连接杆与所述第一从动连接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从动连接杆与第一U形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连杆包括:第二主动连接杆、第二中间连接杆、第二从动连接杆;所述第二主动连接杆、第二中间连接杆与第二从动连接杆大致呈反“Z”形;所述第二主动连接杆与所述第二中间连接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主动连接杆与所述转动连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中间连接杆与所述第二从动连接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从动连接杆与第二U形连接件连接;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摇臂,所述摇臂底端与三轮车本体支架的连接处为摇臂连接部,所述摇臂连接部为一端封闭的弓形设置,所述摇臂连接部的两端设置有对称孔,所述三轮车本体支架与摇臂连接部连接处设置有有凸出块,所述凸出块卡在所述摇臂连接部处,所述摇臂连接部与三轮车本体支架通过圆柱形轴连接,所述圆柱形轴穿过所述对称孔以及所述凸出块;所述圆柱形轴一端连接有圆弧形板,所述圆弧形板朝前方凸出,所述圆弧形板的圆弧边开设有圆弧槽;所述前轮驱动轮为飞轮,所述飞轮设置在前轮的中间;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还包括钢丝,所述钢丝的一端与圆弧形板的顶端连接,所述钢丝的的另一端与所述飞轮连接;所述钢丝一部分绕在所述圆弧槽上。。
其中,所述转动连杆上设置有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设置在所述三轮车本体支架的两边;所述第一驱动连杆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连杆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圆环,所述第一圆环套设在所述第一U形连接件上;所述第二驱动连杆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件固定连接;所述第二驱动连杆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圆环,所述第二圆环套设在所述第二U形连接件上。
其中,所述第一主动连接杆为弹簧;所述第一驱动连杆还包括第一弹簧连接件,所述第一弹簧连接件的一端与转动连杆连接,所述第一弹簧连接件的另一端与第一中间连接杆底部连接;所述第一驱动连杆还包括第二弹簧连接件,所述第二弹簧连接件的两端为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一端与第一固定件连接,所述固定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中间连接杆转动连接。
其中,所述三轮车本体支架还包括座椅,所述座椅包括靠背,所述靠背根据人体力学设置为弧形。
其中,所述座椅的高度可调节;所述靠背的高度可调节。
其中,所述三轮车本体支架还包括载物框架,所述载物框架设置在所述两个后轮之间。
其中,所述第一脚踏板包括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底板的脚跟踩踏处设置有脚跟踩踏板,所述脚跟踩踏板与所述底板呈15度到30度的角度;所述所述脚跟踩踏板与所述底板直接设置有弹簧;所述第二脚踏板包括第二底板,所述第二底板的脚跟踩踏处设置有脚跟踩踏板,所述脚跟踩踏板与所述底板呈15度到30度的角度;所述所述脚跟踩踏板与所述底板直接设置有弹簧。
其中,所述凸出块下面设置有凸出块台;所述摇臂连接部前端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的底端刚好抵在所述凸出块台上。
其中,所述摇臂连接部两端的连接轴上设置有回位弹簧。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双驱动健身三轮车通过双驱动的方式,使三轮车进行运动,进而达到健身的效果,且本实用新型的三轮车残疾人也可以很容易骑行,使用范围较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双驱动健身三轮车的侧视简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三轮车的第一驱动机构部分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第一驱动机构右面驱动机构侧视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第一驱动机构左面驱动机构侧视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第二驱动机构侧视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摇臂部分结构示意图。
三轮车本体支架1、前轮2、两个后轮3、第一驱动机构4、第一脚踏板7、第二脚踏板8、前链轮9、后链轮10、链条11、转动连杆12、第一主动连接杆13、第一中间连接杆14、第一从动连接杆15、第二主动连接杆16、第二中间连接杆17、第二从动连接杆18、摇臂19、圆弧形板20、第一圆环21、第二圆环22、第一弹簧连接件23、第二弹簧连接件24、座椅25、靠背26、凸出块台27、回位弹簧28、钢丝29、飞轮30。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如图1、2、3、4、5、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双驱动健身三轮车,三轮车包括:三轮车本体支架1、前轮2、两个后轮3、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链轮结构;三轮车本体支架1由前轮2和两个后轮3支撑,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脚踏板7、第二脚踏板、第一驱动连杆、第二驱动连杆;链轮结构包括前链轮9、后链轮10以及连接前链轮9和后链轮10的链条11;前链轮9两边分别连接有第一U形连接件和第二U形连接件,第一U形连接件和第二U形连接件的开口处两边分别凸出有连接部;一个连接部与链轮固定连接,另一个连接部与三轮车本体支架1转动连接;第一U形连接件的底部和第二U形连接件的底部朝向相反;这样第一驱动连杆驱动第一U形连接件做旋转运动,第二驱动连杆驱动第二U形连接件做旋转运动,进而带动前链轮转动,且第一U形连接件和第二U形连接件在相反方向,及第一驱动连杆通过带动第一U形连接件朝着后方转动,则第二驱动连杆通过带动第二U形连接件朝着前方转动。
第一脚踏板7与第二脚踏板通过转动连杆12连接,转动连杆12与三轮车本体支架1连接,转动连杆12与三轮车本体支架1转动连接,转动连杆12在三轮车本体支架1上可向下转动一定角度并可复位。第一脚踏板7通过第一驱动连杆与前链轮9连接;第二脚踏板通过第二驱动连杆与前链轮9连接;第一驱动连杆包括:第一主动连接杆13、第一中间连接杆14、第一从动连接杆15;第一主动连接杆13、第一中间连接杆14与第一从动连接杆15大致呈反“Z”形;第一主动连接杆13与第一中间连接杆14转动连接,第一主动连接杆13与转动连杆12固定连接;第一中间连接杆14与第一从动连接杆15转动连接;第一从动连接杆15与第一U形连接件连接;其中,第一主动连接杆13为弹簧;第一驱动连杆还包括第一主动连接杆13,第一弹簧连接件23的一端与转动连杆12连接,第一弹簧连接件23的另一端与第一中间连接杆14底部连接;第一驱动连杆还包括第二弹簧连接件24,第二弹簧连接件24的两端为固定杆,固定杆的一端与第一固定件连接,固定杆的另一端与第一中间连接杆14转动连接。其中第一主动连接杆13、第一主动连接杆13、第二弹簧连接件24主要起复位的作用。
其中,当踩动第一脚踏板时,第一脚踏板带动第一主动连接杆13做直线运动,第一主动连接杆13带动第一从动连接杆15做旋转运动,进而带动前链轮转动。
所述第二驱动连杆包括:第二主动连接杆16、第二中间连接杆17、第二从动连接杆18;所述第二主动连接杆16、第二中间连接杆17与第二从动连接杆18大致呈反“Z”形;所述第二主动连接杆16与所述第二中间连接杆17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主动连接杆16与所述转动连杆1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中间连接杆17与所述第二从动连接杆18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从动连接杆18与第二U形连接件连接;具体的,第二脚踏板带动第二主动连接杆16做直线运动,第二主动连接杆16带动第二从动连接杆18做旋转运动,进而使前链轮转动。
需说明的是,在骑行本实用新型的三轮车时,使前链轮转动的主要是第二驱动连杆,第一驱动连杆对前链轮的转动起辅助作用,并对第一、第二驱动连杆起主要的复位作用。
第二驱动机构包括:摇臂19,摇臂19底端与三轮车本体支架1的连接处为摇臂连接部,所述摇臂连接部为一端封闭的弓形设置,其中,摇臂19包括车把、车把连接的杆,与车把连接的杆底部为一端封闭的拱形设置。摇臂连接部的两端设置有对称孔,三轮车本体支架1与摇臂连接部连接处设置有凸出块,凸出块卡在摇臂连接部处,所述摇臂连接部与三轮车本体支架1通过圆柱形轴连接,所述圆柱形轴穿过所述对称孔以及所述凸出块;其中,凸出块下面设置有凸出块台27;摇臂连接部前端设置有挡板,挡板的底端刚好抵在凸出块台27上,这样设置使得摇臂19可以向后下方摆动,而不能向前下方摆动。圆柱形轴一端连接有圆弧形板20,圆弧形板20朝前方凸出,圆弧形板20的圆弧边开设有圆弧槽;所述前轮2驱动轮为飞轮30,所述飞轮设置在前轮2的中间;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还包括钢丝29,所述钢丝29的一端与圆弧形板20的顶端连接,所述钢丝29的的另一端与所述飞轮30连接;所述钢丝29一部分绕在所述圆弧槽上。所述飞轮上安装有一个复位弹簧。当使用者使用第二驱动机构驱动三轮车前行时,使用者通过手把向后拉动摇臂,摇臂带动圆弧形板20运动,进而绕在圆弧槽上的钢丝带动飞轮转动,进而带动前轮向前转动,然后复位弹簧使摇臂复位,然后继续拉动摇臂运动······。
其中,摇臂19连接部两端的连接轴上设置有回位弹簧28,回位弹簧28套在摇臂连接部两端的圆柱形轴上,这样方便摇臂复位。具体的,设置复位弹簧的作用是为了在不使用摇臂进行驱动的情况下,始终使摇臂保持直立的状态,当使用第二驱动机构驱动时,使用者向后下方拉动摇臂,然后摇臂恢复直立时,由于复位弹簧的设置,摇臂恢复直立时,使用者使用的力较小,即使使用者不用力,摇臂也可自行复位。即摇臂是使用费力杠杆的原理进行运动的。
其中,转动连杆12上设置有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设置在三轮车本体支架1的两边,且距离三轮车本体支架1的最短距离相等;第一驱动连杆一端与第一固定件固定连接;第一驱动连杆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圆环21,第一圆环21套设在第一U形连接件上;第二驱动连杆一端与第二固定件固定连接;第二驱动连杆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圆环22,第二圆环22套设在第二U形连接件上。
其中,所述三轮车本体支架1还包括座椅25,所述座椅25的高度可调节。
其中,所述座椅25上设置有靠背26,所述靠背26根据人体力学设置为弧形;所述靠背26的高度可调节。
其中,三轮车本体支架1还包括载物框架,载物框架设置在两个后轮3之间。
其中,第一脚踏板7包括第一底板,第一底板的脚跟踩踏处设置有脚跟踩踏板,脚跟踩踏板与底板呈15度到30度的角度;脚跟踩踏板与底板直接设置有弹簧;第二脚踏板包括第二底板,第二底板的脚跟踩踏处设置有脚跟踩踏板,脚跟踩踏板与底板呈15度到30度的角度;脚跟踩踏板与底板直接设置有弹簧。这样设置脚踏板,骑行该三轮车时,前脚掌更容易使力。
在使用本实用新型的三轮车代步或者健身时,使用者可以通过脚踩第一驱动机构的第一和/或第二脚踏板运动,也可通过手拉动第二驱动机构的摇臂19进行运动,或者采用两者结合的方式运动。下面分别讲述三轮车的两种运动方式。
通过脚踩第一驱动机构的第一和/或第二脚踏板运动时,使用者可以同时踩第一脚踏板7和第二脚踏板,也可以踩第一脚踏板7和第二脚踏板中的一个来驱动三轮车前进,这样即使只有一条腿方便的人也可以骑本实用新型的三轮车,当前脚掌用力踩第一脚踏板7和/或第二脚踏板时,驱动转动连杆12向下转动一定角度,当第一脚踏板7和/或第二脚踏板复位时,转动连杆12同时复位,进而依次带动第一主动连接杆13和第二主动连接杆16、第一中间连接杆14和第二中间连接杆17、第一从动连接杆15和第二从动连接杆18前后往复,由于第一U形连接件/第二U形连接件一端与前链轮9的中间位置固定连接,另一端与三轮车本体支架1转动连接,因此随着第一从动连接杆15/第二从动连接杆18前后往复运动,第一U形连接件/第二U形连接件呈圆周运动,进而带动前链轮9转动,三轮车的两个后轮3的中间部位通过支撑轴与后链轮10中间部位连接,因此前链轮9带动后链轮10转动时,后链轮10进而带动三轮车两个后轮3转动,进而驱动整个三轮车前进。
需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第一脚踏板7、第二脚踏板的踩动方式类似于缝纫机的踏板,即第一脚踏板7、第二脚踏板可以用前脚掌向前下方踩踏,也可以用脚跟向后下方踩踏,进而做往复运动,使第一驱动连杆前部分(带弹簧部分)运用弹簧做离心运动,增加了前后复位的快速运动。
在使用这种驱动方式时,使用者可以通过骑动该三轮车,可以锻炼使用者的腰、腹、颈、背、脚、脚踝等部位的肌肉、关节、韧带等。
通过手拉动第二驱动机构的摇臂19进行运动时,使用者向后拉动摇臂19,带动圆弧形板运动,进而带动绕在圆弧槽上的钢丝29运动,钢丝29带动飞轮30转动,进而前轮2前进,这样依次往复的使摇臂19向后运动,然后复位,前轮2就一直向前转动,这种驱动方式,即使只有一直手方便的人也可以使用。
使用该种驱动方式,使用者可以通过骑动该三轮车,可以锻炼使用者的腰、腹、颈、背、手、胳膊等部位的肌肉、关节、韧带等。
另外,由于老年人不适宜大幅度的运动,因此本实用新型的双驱动健身三轮车特别适合老年人健身使用。
如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双驱动健身三轮车通过双驱动的方式,使三轮车进行运动,进而达到健身的效果,且本实用新型的三轮车残疾人也可以很容易骑行,使用范围较广。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Claims (9)

1.一种双驱动健身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轮车包括:三轮车本体支架(1)、前轮(2)、两个后轮(3)、第一驱动机构、第二驱动机构、链轮结构;
所述第一驱动机构包括第一脚踏板(7)、第二脚踏板、第一驱动连杆、第二驱动连杆;
所述链轮结构包括前链轮(9)、后链轮(10)以及连接前链轮(9)和后链轮(10)的链条(11);
所述前链轮(9)两边分别连接有第一U形连接件和第二U形连接件,所述第一U形连接件和第二U形连接件的开口处两边分别凸出有连接部;所述一个连接部与链轮固定连接,另一个连接部与三轮车本体支架(1)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U形连接件的底部和所述第二U形连接件的底部朝向相反;
所述第一脚踏板(7)与所述第二脚踏板通过转动连杆(12)连接;
所述第一脚踏板(7)通过第一驱动连杆与所述前链轮(9)连接;
所述第二脚踏板通过第二驱动连杆与所述前链轮(9)连接;
所述第一驱动连杆包括:第一主动连接杆(13)、第一中间连接杆(14)、第一从动连接杆(15);所述第一主动连接杆(13)、第一中间连接杆(14)与第一从动连接杆(15)大致呈反“Z”形;所述第一主动连接杆(13)与所述第一中间连接杆(14)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主动连接杆(13)与所述转动连杆(1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中间连接杆(14)与所述第一从动连接杆(15)转动连接;所述第一从动连接杆(15)与第一U形连接件连 接;
所述第二驱动连杆包括:第二主动连接杆(16)、第二中间连接杆(17)、第二从动连接杆(18);所述第二主动连接杆(16)、第二中间连接杆(17)与第二从动连接杆(18)大致呈反“Z”形;所述第二主动连接杆(16)与所述第二中间连接杆(17)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主动连接杆(16)与所述转动连杆(12)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中间连接杆(17)与所述第二从动连接杆(18)转动连接;所述第二从动连接杆(18)与第二U形连接件连接;
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摇臂(19),所述摇臂(19)底端与三轮车本体支架(1)的连接处为摇臂连接部,所述摇臂连接部为一端封闭的弓形设置,所述摇臂连接部的两端设置有对称孔,所述三轮车本体支架(1)与摇臂连接部连接处设置有凸出块,所述凸出块卡在所述摇臂连接部处,所述摇臂连接部与三轮车本体支架(1)通过圆柱形轴连接,所述圆柱形轴穿过所述对称孔以及所述凸出块;所述圆柱形轴一端连接有圆弧形板(20),所述圆弧形板(20)朝前方凸出,所述圆弧形板(20)的圆弧边开设有圆弧槽;所述前轮(2)驱动轮为飞轮(30),所述飞轮设置在前轮(2)的中间;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还包括钢丝(29),所述钢丝(29)的一端与圆弧形板(20)的顶端连接,所述钢丝(29)的另一端与所述飞轮(30)连接;所述钢丝(29)一部分绕在所述圆弧槽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驱动健身三轮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转动连杆(12)上设置有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所述第二固定件设置在所述三轮车本体支架(1)的两边;
所述第一驱动连杆一端与所述第一固定件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驱动连杆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一圆环(21),所述第一圆环(21)套设在所述第一U形连接件上;
所述第二驱动连杆一端与所述第二固定件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驱动连杆的另一端设置有第二圆环(22),所述第二圆环(22)套设在所述第二U形连接件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双驱动健身三轮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主动连接杆(13)为弹簧;
所述第一驱动连杆还包括第一弹簧连接件(23),所述第一弹簧连接件(23)的一端与转动连杆(12)连接,所述第一弹簧连接件(23)的另一端与第一中间连接杆(14)底部连接;
所述第一驱动连杆还包括第二弹簧连接件(24),所述第二弹簧连接件(24)的两端为固定杆,所述固定杆的一端与第一固定件连接,所述固定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中间连接杆(14)转动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驱动健身三轮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脚踏板(7)包括第一底板,所述第一底板的脚跟踩踏处设置有脚跟踩踏板,所述脚跟踩踏板与所述底板呈15度到30度的角度;所述所述脚跟踩踏板与所述底板直接设置有弹簧;
所述第二脚踏板包括第二底板,所述第二底板的脚跟踩踏处设置有脚跟踩踏板,所述脚跟踩踏板与所述底板呈15度到30度的角度;所述所述脚跟踩踏板与所述底板直接设置有弹簧。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驱动健身三轮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凸出块下面设置有凸出块台(27);
所述摇臂(19)连接部前端设置有挡板,所述挡板的底端刚好抵在所述凸出块台(27)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驱动健身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摇臂(19)连接部两端的连接轴上设置有回位弹簧(28)。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驱动健身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轮车本体支架(1)还包括座椅(25),所述座椅(25)的高度可调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双驱动健身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25)上设置有靠背(26),所述靠背(26)根据人体力学设置为弧形;所述靠背(26)的高度可调节。
9.根据权利要求1、7或8任一所述的双驱动健身三轮车,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轮车本体支架(1)还包括载物框架,所述载物框架设置在所述两个后轮(3)之间。
CN201720895995.1U 2017-07-24 2017-07-24 一种双驱动健身三轮车 Active CN20693895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895995.1U CN206938952U (zh) 2017-07-24 2017-07-24 一种双驱动健身三轮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895995.1U CN206938952U (zh) 2017-07-24 2017-07-24 一种双驱动健身三轮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938952U true CN206938952U (zh) 2018-01-30

Family

ID=6137145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895995.1U Active CN206938952U (zh) 2017-07-24 2017-07-24 一种双驱动健身三轮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938952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23586A (zh) * 2017-07-24 2017-11-07 巩自虎 一种双驱动健身三轮车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323586A (zh) * 2017-07-24 2017-11-07 巩自虎 一种双驱动健身三轮车
CN107323586B (zh) * 2017-07-24 2019-10-08 巩自虎 一种双驱动健身三轮车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AU2006265891B2 (en) Mobile elliptically driven device
JP6186401B2 (ja) 双駆動式車椅子
US20030193158A1 (en) Pedalling machines including scooters and driving mechanisms therefor
JP6615610B2 (ja) 特徴的な駆動アセンブリを備えた自転車
CN201329942Y (zh) 移动式健身车
TWM313100U (en) Recreational bike of vertically pedaling type
US9527547B2 (en) Drive assembly and exercise apparatus including a drive assembly
TWM380146U (en) Oval stroll machine capable of adjusting span
CN109895925B (zh) 一种省力自行车
US20030127822A1 (en) Transportation device
WO2015055000A1 (zh) 一种椭圆轨迹双驱动跑步自行车
KR20090043621A (ko) 양측 발판을 일체로 한 레저 자전거
CN206938952U (zh) 一种双驱动健身三轮车
CN201989911U (zh) 多功能健身车
CN107323586B (zh) 一种双驱动健身三轮车
JP2000014710A (ja) 車椅子
CN102114890A (zh) 多功能健身车
KR101564833B1 (ko) 재활훈련이 가능한 휠체어 결합 자전거
CN103950501B (zh) 手驱动前轮脚控制前轮代步器
CN103910018B (zh) 健骑式健身及游玩多用车
JP3194530U (ja) 双駆動式車椅子
CN204979105U (zh) 健身自行车
CN202223822U (zh) 一种电动健身车
JP3071511U (ja) 運動用三輪車
TWM318430U (en) Elliptic gymnastic machin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