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929030U - 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转接箱的散热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转接箱的散热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929030U
CN206929030U CN201720498119.5U CN201720498119U CN206929030U CN 206929030 U CN206929030 U CN 206929030U CN 201720498119 U CN201720498119 U CN 201720498119U CN 206929030 U CN206929030 U CN 20692903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fer box
cooling system
temperature
air
evaporation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498119.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杨
罗闽
白洛林
方涛
周全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Goldwind Science and Creation Windpower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Goldwind Science and Creation Windpower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Goldwind Science and Creation Windpower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Goldwind Science and Creation Windpower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498119.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92903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92903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929030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散热系统。所述散热系统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转接箱,在转接箱中设置有发热体,转接箱为密封设计,所述散热系统包括:换热管,换热管中容纳有换热介质,换热管包括设置在转接箱内的蒸发部以及设置在转接箱外的冷凝部,蒸发部与冷凝部连通;内风扇,设置在转接箱内,用于将转接箱内的热空气朝向蒸发部引导;外风扇,设置在转接箱外,用于将转接箱外的冷空气朝向冷凝部引导。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散热系统,可防止环境中的腐蚀介质和沙尘进入到转接箱中对发热体造成损坏。

Description

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转接箱的散热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散热系统,更具体地讲,涉及一种应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转接箱的散热系统。
背景技术
风力发电机组中的转接箱内设置有发热体(例如,大量的铜排、电缆),在相对较高的电流通过这些铜排、电缆时,这些铜排、电缆就会产生大量的热。如果不能及时释放其内部的热量,会严重影响转接箱内部电气元件的运行稳定性。因此需要对转接箱进行冷却。
图1示出了风力发电机组的示意性结构图。如图1所示,风力发电机组主要包括叶片1、轮毂2、发电机3、转接箱4、机舱5、底座6、塔架7、开关柜8、变流器9等部件。转接箱4是发电机3与开关柜8之间的电缆转接箱,起到将发电机3的电缆与动力电缆转接的作用。由于转接箱4内部存在多根具有一定横截面积的输入、输出铜排以及多根输入、输出电缆,因此在相对较高的电流通过时,这些部件就会发热。当铜排的温度高于一定值时会对转接箱4的可靠性以及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同时转接箱4内的空气温度直接影响转接箱4内部电气元件的运行稳定性,因此需要对转接箱4进行散热冷却。
然而,由于风力发电机组的运行环境复杂(例如,沙尘、盐雾等恶劣环境),因此为了防止转接箱4内的铜排等部件受到沙尘、盐雾等损坏,保证其正常运转,需要防止转接箱4内的铜排等部件与空气直接接触。
图2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对转接箱4进行散热的散热系统。图2中的箭头方向表示空气流向。如图2所示,转接箱4内设置有铜排10。在转接箱4的两侧分别安装过滤器(例如,过滤棉)12与风扇11,通过风扇11的吹风或吸风模式进行柜体内部的强制冷却。然而,外部空气中的腐蚀介质等依然会通过过滤棉进入到转接箱内,对转接箱内的铜排等造成腐蚀。且该散热方法需要经常更换过滤棉,因此使维护频率增大,导致维护成本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使外部空气不与转接箱内的发热体直接接触的散热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防止转接箱内和/或外的空气短路的散热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转接箱的散热系统,在所述转接箱中设置有发热体,所述转接箱为密封设计,所述散热系统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中容纳有换热介质,所述换热管包括设置在所述转接箱内的蒸发部以及设置在所述转接箱外的冷凝部,所述蒸发部与所述冷凝部连通;内风扇,设置在所述转接箱内,用于将所述转接箱内的热空气朝向所述蒸发部引导;外风扇,设置在所述转接箱外,用于将所述转接箱外的冷空气朝向所述冷凝部引导。
可选地,所述冷凝部设置为不低于所述蒸发部。
可选地,所述换热管还可包括集气管和回液管,所述集气管将所述蒸发部的上端和所述冷凝部的上端彼此连通,所述回液管将所述蒸发部的下端和所述冷凝部的下端彼此连通。
可选地,所述蒸发部和所述冷凝部可以形成为一体。
可选地,所述散热系统还可包括第一导流部和/或第二导流部,所述第一导流部使所述转接箱内的换热前的空气和换热后的空气分流,所述第二导流部使所述转接箱外的换热前的空气和换热后的空气分流。
可选地,所述散热系统还可包括用于测量所述转接箱内的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和/或用于测量所述发热体的温度的第二温度传感器。
可选地,所述散热系统还可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和/或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之间的温差控制所述内风扇和/或所述外风扇的转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散热系统,可防止环境中的腐蚀介质和沙尘进入到转接箱中对发热体造成损坏。
附图说明
通过下面结合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点和优点将会变得更加清楚,其中:
图1示出了风力发电机组的示意性结构图;
图2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对转接箱进行散热的散热系统;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散热系统的主视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散热系统的主视图;
图5是图4的散热系统的俯视图;
图6是图4的散热系统的变型示例的俯视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散热系统的主视图;
图8是示出根据转接箱内的第一温度来控制内风扇的流程图;
图9是示出根据发热体的第二温度与转接箱内的第一温度之间的差来控制内风扇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根据转接箱内的第一温度来控制外风扇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根据发热体的第二温度与转接箱内的第一温度之间的差来控制外风扇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散热系统的主视图。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散热系统的主视图,图5是图4的散热系统的俯视图,图6是图4的散热系统的变型示例的俯视图。图3至图6中的箭头方向表示空气的流向。
如图3所示,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散热系统1000可应用于转接箱100,并可包括换热管200、内风扇300和外风扇400。
转接箱100例如可以为风力发电机组的转接箱。转接箱100中可设置有在运行时会发热的发热体110,例如,铜排、电缆等。为了增大发热体110的散热面积,可在发热体110上设置用于散热的翅片111。图3示出了两个发热体110。由于发热体110容易受到外界环境(例如,腐蚀介质和沙尘)的损害,因此转接箱100可以为密封设计,以将发热体110密封。
转接箱100的形状不受具体限制,只要能够密封发热体110使其免受腐蚀介质以及沙尘等的影响即可。实用新型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换热管200中可容纳有换热介质。可选地,换热介质可以为液态换热介质,即,在常温下呈现液态。该换热介质可以在受热到一定程度时发生汽化而由液态变为气态,且在冷却到一定程度时发生液化而由气态变为液态。例如,换热介质可以为水、乙醇或制冷剂。
换热管200可包括设置在转接箱100内的蒸发部210以及设置在转接箱100外的冷凝部220,蒸发部210和冷凝部220可彼此连通。可选地,如图3所示,蒸发部210和冷凝部220可形成为一体,例如,蒸发部210和冷凝部220可形成为直管,冷凝部220设置在蒸发部210正上方。虽然图3中示出的换热管200竖直地设置,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换热管200也可倾斜地设置,只要使得冷凝部220不低于蒸发部210即可。在冷凝部220不低于蒸发部210的情况下,冷凝部220中的气态换热介质在冷却成液态换热介质后可在重力作用下流回到蒸发部210中(稍后将进行详细描述)。
如图3所示,换热管200的伸出到转接箱100的外部的部分为冷凝部220,换热管200的位于转接箱100的内部的部分为蒸发部210。此外,可对换热管200与转接箱100之间进行密封处理,以保证转接箱100的密封性。
换热管200不限于一体结构,也可以为分体式结构,即蒸发部210和冷凝部220为分体结构,稍后将参照图7进行详细描述。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换热管200可包括多根管230以及设置在管230上的翅片240。例如,如图3所示,换热管200可包括3行3列的9根管,例如,如图4所示,换热管200可包括2行2列的4根管。但换热管的数量和布置方式不限于此。翅片240可被构造为增大管230的散热面积。翅片240可具有各种结构,而不受具体限制。例如,如图3至图6所示,翅片240可围绕管230形成为薄片状。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内风扇300可设置在转接箱100内,并用于将转接箱100内因发热体110的发热而产生的热空气吹送至蒸发部210。内风扇300的结构和设置位置不受具体限制,只要其能够将转接箱100内的热空气吹送至蒸发部210即可。例如,如图3所示,内风扇300可设置在蒸发部210之下的靠前位置。如图4所示,内风扇300可设置在蒸发部210的前方(例如,正前方)的位置。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外风扇400可设置在转接箱100外,并用于将转接箱100外的冷空气吹送至冷凝部220。外风扇400的结构和设置位置不受具体限制,只要其能够将转接箱100外的冷空气吹送至冷凝部220即可。
应理解的是,虽然图3中仅示出了一个换热管200以及与一个换热管200相对应的一个内风扇300和一个外风扇400,但换热管200、内风扇300和外风扇400的数量不限于此,可根据实际散热需要来合理地设置换热管200、内风扇300和外风扇400的数量。
以下描述根据图3所示的散热系统1000散热的过程。当转接箱100内的发热体110运行而发热,使得转接箱100内温度升高时,打开内风扇300,将转接箱100内部的热空气吹送至蒸发部210,使转接箱100内部的热空气与蒸发部210(具体地讲,蒸发部210内的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从而降低转接箱100内部的温度。蒸发部210中的换热介质吸收热量后升温到一定温度发生汽化,由液态变为气态,气态的换热介质上升到冷凝部220。转接箱100外部的冷空气通过外风扇400被吹送至冷凝部220,并与冷凝部220内的气态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从而降低冷凝部220内的气态换热介质的温度,使其液化,由气态变为液态,并在重力作用下流回到蒸发部210。
通过以上描述的过程,可以在不使转接箱100外部的空气与发热体110接触的情况下,将转接箱100内部的热量传递到转接箱100外部,从而使发热体110免受外部环境(例如,腐蚀介质和沙尘等)的影响。
与现有技术的通过过滤棉引入空气的散热方式相比,可以更有效地防止外界腐蚀介质等进入到转接箱100内,此外,也无需频繁更换换热介质,降低了维护成本。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散热系统1000还可包括第一导流部。第一导流部可用于引导转接箱100内的热空气和冷空气,以使转接箱100内的热空气和冷空气分流。本领域中用于将气体分流的各种结构均可用作第一导流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如图3所示,在内风扇300设置在换热管200的下方靠前的位置时,可在内风扇300的上方沿转接箱100的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设置第一导流部510。第一导流部510可以为沿转接箱100的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延伸的导流板。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如图4和图5所示,在内风扇300设置在换热管200的前方位置且换热管200位于转接箱100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间位置附近时,可设置第一导流部520。如图5所示,第一导流部520可包括朝向转接箱100的内部呈喇叭状开口的两块导流板。在第一导流部520的引导下,转接箱100内的热空气可在第一导流部520的两块导流板之间被引导到蒸发部210,经与蒸发部210内的换热介质换热后的冷空气可沿着第一导流部520的两块导流板的外侧流动。
图6是图4的散热系统的变型示例的俯视图。如图6所示,在换热管200靠近转接箱100的宽度方向上的一侧设置时,可在转接箱100的宽度方向上的另一侧靠近内风扇300和换热管200设置第一导流部530。第一导流部530可以包括三块导流板,以共同限定气流流动路径。第一导流部530可以将与蒸发部210中的换热介质换热后的冷空气沿着远离内风扇300的一侧引导,而转接箱100内的热空气可在内风扇300设置的一侧被引导至蒸发部210,从而可以将转接箱100内的冷空气和热空气分流。
通过利用第一导流部引导转接箱100内的热空气和冷空气,可使热空气和冷空气分流,从而使气流流动更平稳,防止气流短路现象,所述气流短路现象是指将转接箱100内的换热后的冷空气再次吹送到蒸发部210的现象。
虽然以上示出了第一导流部510、520和530的具体实施例,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应理解的是,第一导流部的具体结构不受具体限制,只要其能够将转接箱100内的冷空气和热空气分流即可。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示例性实施例的散热系统2000的示意图。图7中示出的箭头方向表示空气流向。
如图7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散热系统2000可包括换热管200a、内风扇300和外风扇400。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换热管200a可包括设置在转接箱100的内部的蒸发部210a以及设置在转接箱100的外部的冷凝部220a。
内风扇300可设置在转接箱100内,并用于将转接箱100内因发热体110的发热而产生的热空气吹送至蒸发部210a。内风扇300的设置位置和结构不受具体限制,只要其能够将转接箱100内的热空气吹送至蒸发部210a即可。如图7所示,内风扇300可设置在蒸发部210a的正前方。
外风扇400可设置在转接箱100外,并用于将转接箱100外的冷空气吹送至冷凝部220a。外风扇400的结构和设置位置不受具体限制,只要其能够将转接箱100外的冷空气吹送至冷凝部220a即可。如图7所示,外风扇400可设置在冷凝部220a的正前方。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蒸发部210a和冷凝部220a可具有分体式结构。换热管200a还可包括集气管230a和回液管240a,集气管230a将蒸发部210a的上端和冷凝部220a的上端彼此连通,回液管240a将蒸发部210a的下端和冷凝部220a的下端彼此连通。可对集气管230a和回液管240a与转接箱100之间进行密封处理,以保证转接箱100的密封性。冷凝部220a设置为不低于蒸发部210a,使得换热介质在冷凝部220a中遇冷变回液态后,能够从回液管240a流回到蒸发部210a。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过将蒸发部210a和冷凝部220a设置成分体式结构,一方面可以根据转接箱100内的发热体110(例如,铜排、电缆等)的设置位置、排布方式等合理、灵活地布置蒸发部210a和冷凝部220a,避免如上所述一体式的换热管200设置位置受限的问题,另一方面可更有利于实现转接箱100的密封,也就是说,对集气管230a和回液管240a与转接箱100之间的密封比对一体式的换热管200与转接箱100之间的密封更容易。
在这种情况下,内风扇300将转接箱100内部的热空气吹送至蒸发部210a,转接箱100内部的热空气与蒸发部210a(即,蒸发部210a中的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从而降低转接箱100内部温度。蒸发部210a中的换热介质吸收热量后升温到一定温度发生汽化,由液态变为气态,气态的换热介质通过集气管230a进入到冷凝部220a中。转接箱100外部的冷空气通过外风扇400被吹送至冷凝部220a,并与冷凝部220a内的气态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从而降低冷凝部220a内的气态换热介质的温度,使其,由气态变为液态,并在重力作用下通过回液管240a返回到蒸发部210a中。
另外,根据本实施例的散热系统2000可包括第一导流部540和/或第二导流部550。第一导流部540可用于引导转接箱100内的热空气和冷空气,以使转接箱100内的热空气和冷空气分流。第二导流部550可用于引导转接箱100外的热空气和冷空气,以使转接箱100外的热空气和冷空气分流。
如图7所示,第一导流部540可包括沿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延伸的竖直导流板以及沿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延伸的水平导流板。但第一导流部540的结构不限于此,只要其能够将转接箱100内的冷空气和热空气分流即可。
第二导流部550可包括沿宽度方向和高度方向延伸的竖直导流板以及沿宽度方向和长度方向延伸的水平导流板。但第二导流部550的结构不限于此,只要其能够将转接箱100外的冷空气和热空气分流即可。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示例性实施例的散热系统1000、2000还可包括用于测量转接箱100内的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610和/或用于测量发热体110的温度的第二温度传感器620,如图3、图4和图7所示。
第一温度传感器610可设置在转接箱100内,用于测量转接箱100内的空气温度,第二温度传感器620可设置在发热体110上,用于测量发热体110的温度,从而用于监测转接箱100内的空气温度和发热体110的温度。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示例性实施例的散热系统1000、2000还可包括控制器(未示出),控制器可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610的温度和/或第二温度传感器620与第一温度传感器610之间的温差控制内风扇300和/或外风扇400的运行,例如,控制内风扇300和/或外风扇400的开启和转速,以下将进行详细描述。
图8是示出根据转接箱100内的第一温度来控制内风扇300的流程图。
如图8所示,在步骤S10中,利用第一温度传感器610实时测量转接箱100内的第一温度。
在步骤S20中,判断第一温度T是否大于等于第一阈值T1。
当第一温度T大于等于第一阈值T1时,在步骤S30中,打开内风扇300。当第一温度T小于第一阈值T1时,保持内风扇300处于关闭状态。
在步骤S40中,判断第一温度T是否小于第二阈值T2。其中,第二阈值T2大于第一阈值T1。
当第一温度T小于第二阈值T2时,在步骤S50中,使内风扇300以第一转速n1旋转。
当第一温度T不小于第二阈值T2时(即,第一温度T大于等于第一阈值T1),在步骤S60中,使内风扇300以第二转速n2旋转。其中,第二转速n2大于第一转速n1。
图9是示出根据发热体110的第二温度与转接箱100内的第一温度之间的差来控制内风扇300的流程图。
如图9所示,在步骤S70中,实时测量发热体110的第二温度t和转接箱100内的第一温度T。
在步骤S80中,判断第二温度t与第一温度T之间的差是否小于等于第三阈值ΔT1。
当第二温度t与第一温度T之间的差小于等于第三阈值ΔT1时,在步骤S90中,打开内风扇300。当第二温度t与第一温度T之间的差大于第三阈值ΔT1时,保持内风扇300处于关闭状态。
在步骤S100中,判断第二温度t与第一温度T之间的差是否大于第四阈值ΔT2。其中,ΔT2小于ΔT1。
当第二温度t与第一温度T之间的差大于第四阈值ΔT2时,在步骤S110中,使内风扇300以第一转速n1旋转。
当第二温度t与第一温度T之间的差不大于第四阈值ΔT2(即,小于等于第四阈值ΔT2)时,在步骤S120中,使内风扇300以第二转速n2旋转。其中,第二转速n2大于第一转速n1。
其中,第一转速n1和第二转速n2的大小不受具体限制,而是可根据发热体110的发热情况而合理地确定。例如,第一转速n1可以为5700rpm,第二转速n2可以为7200rpm。
以上参照图8和图9示出了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610的温度和/或第二温度传感器620与第一温度传感器610之间的温差控制内风扇300的开启和转速。另外,可通过相同的控制方法来控制外风扇400的开启和转速。
图10是示出根据转接箱100内的第一温度来控制外风扇400的流程图。
如图10所示,在步骤S130中,利用第一温度传感器610实时测量转接箱100内的第一温度。
在步骤S140中,判断第一温度T是否大于等于第五阈值T3。
当第一温度T大于等于第五阈值T3时,在步骤S150中,打开外风扇400。当第一温度T小于第五阈值T3时,保持外风扇400处于关闭状态。
在步骤S160中,判断第一温度T是否小于第六阈值T4。其中,第六阈值T4大于第五阈值T3。
当第一温度T小于第六阈值T4时,在步骤S170中,使外风扇400以第三转速n3旋转。
当第一温度T不小于第六阈值T4时(即,第一温度T大于等于第六阈值T4),在步骤S180中,使外风扇400以第四转速n4旋转。其中,第四转速n4大于第三转速n3。
图11是示出根据发热体110的第二温度与转接箱100内的第一温度之间的差来控制外风扇400的流程图。
如图11所示,在步骤S190中,实时测量发热体110的第二温度t和转接箱100内的第一温度T。
在步骤S200中,判断第二温度t与第一温度T之间的差是否小于等于第七阈值ΔT3。
当第二温度t与第一温度T之间的差小于等于第七阈值ΔT3时,在步骤S210中,打开外风扇400。当第二温度t与第一温度T之间的差大于第七阈值ΔT3时,保持外风扇400处于关闭状态。
在步骤S220中,判断第二温度t与第一温度T之间的差是否大于第八阈值ΔT4。其中,ΔT4小于ΔT3。
当第二温度t与第一温度T之间的差大于第七阈值ΔT3时,在步骤S230中,使外风扇400以第三转速n3旋转。
当第二温度t与第一温度T之间的差不大于第七阈值ΔT3(即,小于等于第七阈值ΔT3)时,在步骤S240中,使外风扇400以第四转速n4旋转。其中,第四转速n4大于第三转速n3。
其中,第三转速n3和第四转速n4的大小不受具体限制,而是可根据发热体110的发热情况而合理地确定。例如,第三转速n3可以为2800rpm,第二转速n2可以为4000rpm。
另外,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第一阈值T1、第二阈值T2、第三阈值ΔT1、第四阈值ΔT2、第五阈值T3、第六阈值T4、第七阈值ΔT3和第八阈值ΔT4均在允许温度或温差范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当转接箱100内的第一温度T或发热体110的第二温度t与转接箱110内的第一温度T之间的差超出允许温度或允许温差范围时,控制器可控制报警器发出警报。
如上所述的内风扇300和外风扇400可均具有低转速和高转速的双转速,然而,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可根据需要将内风扇300和外风扇400设置成具有更多级转速,并可根据第一温度传感器610的温度和/或第二温度传感器620与第一温度传感器610之间的温差实时控制内风扇300和/或外风扇400的转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示例性实施例,通过利用控制器控制内风扇300和/或外风扇400的开启和转速,可有效地降低内风扇300和外风扇400的功耗。具体地讲,当发热体110未运行或运行时间短时,转接箱100内的温度较低,此时转接箱100内的空气与转接箱100外的空气仅通过自然流动即可完成与换热管200中的换热介质的换热。当转接箱100内的温度升高到预定范围内时,通过空气的自然流动可能无法使空气与换热介质充分地换热,因此可打开内风扇300和外风扇400并使内风扇300和外风扇400以低转速运行。当转接箱100内的温度升高到超出上述预定范围时,可使内风扇300和外风扇400以高转速运行。因此,通过上述控制,可有效地降低内风扇300和外风扇400的功耗,并对发热体110进行充分散热。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散热系统,能够应用于转接箱,从而可防止环境中的腐蚀介质和沙尘进入到转接箱中对发热体造成损坏。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散热系统的散热控制方法,可有效地降低内风扇和外风扇的功耗,并对发热体进行充分散热。尽管已经参照其示例性实施例具体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例,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在不脱离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形式和细节上的各种改变。

Claims (7)

1.一种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转接箱的散热系统,在所述转接箱(100)中设置有发热体(110),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箱(100)为密封设计,所述散热系统(1000,2000)包括:
换热管(200,200a),所述换热管(200,200a)中容纳有换热介质,所述换热管(200,200a)包括设置在所述转接箱(100)内的蒸发部(210,210a)以及设置在所述转接箱(100)外的冷凝部(220,220a),所述蒸发部(210,210a)与所述冷凝部(220,220a)连通;
内风扇(300),设置在所述转接箱(100)内,用于将所述转接箱(100)内的热空气朝向所述蒸发部(210,210a)引导;
外风扇(400),设置在所述转接箱(100)外,用于将所述转接箱(100)外的冷空气朝向所述冷凝部(220,220a)引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部(220,220a)设置为不低于所述蒸发部(210,210a)。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200a)还包括集气管(230a)和回液管(240a),所述集气管(230a)将所述蒸发部(210a)的上端和所述冷凝部(220a)的上端彼此连通,所述回液管(240a)将所述蒸发部(210a)的下端和所述冷凝部(220a)的下端彼此连通。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部(210)和所述冷凝部(220)形成为一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系统(1000,2000)还包括第一导流部(510,520,530,540)和/或第二导流部(550),所述第一导流部(510,520,530,540)使所述转接箱内的换热前的空气和换热后的空气分流,所述第二导流部(550)使所述转接箱外的换热前的空气和换热后的空气分流。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系统(1000,2000)还包括用于测量所述转接箱(100)内的温度的第一温度传感器(610)和/或用于测量所述发热体(110)的温度的第二温度传感器(620)。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系统(1000,2000)还包括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610)的温度或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620)与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610)之间的温差控制所述内风扇(300)和/或所述外风扇(400)的转速。
CN201720498119.5U 2017-05-05 2017-05-05 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转接箱的散热系统 Active CN20692903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498119.5U CN206929030U (zh) 2017-05-05 2017-05-05 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转接箱的散热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498119.5U CN206929030U (zh) 2017-05-05 2017-05-05 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转接箱的散热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929030U true CN206929030U (zh) 2018-01-26

Family

ID=613521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498119.5U Active CN206929030U (zh) 2017-05-05 2017-05-05 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转接箱的散热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929030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07305A (zh) * 2017-05-05 2017-06-30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转接箱的散热系统以及散热控制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07305A (zh) * 2017-05-05 2017-06-30 北京金风科创风电设备有限公司 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转接箱的散热系统以及散热控制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55003A (zh) 一种高温熔盐储罐预热与加热装置
CN106907305A (zh) 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转接箱的散热系统以及散热控制方法
CN208931801U (zh) 一种热收缩膜加热装置
CN206929030U (zh) 用于风力发电机组的转接箱的散热系统
CN206208082U (zh) 固体电蓄热装置
CN108297525A (zh) 一种外设冷热循环装置的纵向循环热压罐
CN112466624A (zh) 一种干式变压器用冷却降温机构及冷却降温工作方法
CN104634586A (zh) 一种模拟热源系统的有机热载体炉快速安全降温装置
CN206929974U (zh) 一种可除机体内部湿气的电热水器
CN206212327U (zh) 大型中频感应线圈的高效风冷及水冷装置
CN206771817U (zh) 一种l形箱式侧出风冷凝器
CN107268415A (zh) 一种利用微波磁控管发热作为热源的导热油循环系统
CN205049541U (zh) 烧蚀试验机试样冷却盒装置
CN207942796U (zh) 一种外设冷热循环装置的纵向循环热压罐
CN207867367U (zh) 一种注塑机的温度控制系统及注塑机
CN106604612A (zh) 一种通信机柜散热装置
CN209659648U (zh) 一种新型防爆节能电磁加热棒
CN200985106Y (zh) 热收缩膜包装机
CN208502925U (zh) 一种危险品运输车油箱保温装置
CN208536593U (zh) 一种模具加热炉
CN207176047U (zh) 一种微特电机端子自动浸锡设备
CN206785744U (zh) 一种空冷风机防冻装置
CN206326252U (zh) 一种整体水冷式双用焊机
CN107365900B (zh) 一种钢带连续光亮退火的在线冷却装置
KR101340849B1 (ko) 차량용 열전 발전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