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926529U - 充电电缆辅助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充电电缆辅助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926529U
CN206926529U CN201720095024.9U CN201720095024U CN206926529U CN 206926529 U CN206926529 U CN 206926529U CN 201720095024 U CN201720095024 U CN 201720095024U CN 206926529 U CN206926529 U CN 20692652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ing
charging cable
cable
wire storage
power suppl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095024.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汪志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ang Zhiqiang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Neng Neng Comprehensive Ener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Neng Neng Comprehensive Ener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Neng Neng Comprehensive Ener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095024.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92652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92652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92652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充电电缆辅助装置,与充电装置配合使用,包括电缆收放机构和供电启闭机构,供电启闭机构包括与充电装置相连的输入单元及连接有充电电缆并能使充电电缆与输入单元相连的输出单元,电缆收放机构包括驱动单元及能在驱动单元的驱动下与输出单元同步转动以收纳或释放充电电缆的储线机构,储线机构至少有两个,两个储线机构并行设置且在驱动单元的驱动下同步转动以共同收纳或释放同一充电电缆。该装置,结构简单,在实现自动收纳或释放充电电缆的同时,能避免充电电缆在收纳或释放时受外力及其他人为因素影响而出现悬垂、拉扯、扭曲、破损等问题,从而提高充电的便利性及安全性,并且还能大幅提高收纳或释放充电电缆的效率。

Description

充电电缆辅助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充电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充电电缆辅助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保护环境,当下采用由混合动力、纯电力等具有电力驱动的新能源车辆替代目前的燃油发动机车辆已成为基本共识。目前,在停车场中充电单元的充电装置采用定点固定设置的方式解决具有电力驱动的新能源车辆的续航问题较为普遍。然而,这种采用固定设置的充电装置为新能源车辆充电的方式在使用时存在诸多弊端,尤其突出的是,由于充电装置采用固定方式安装,故每个停车位都需要安装一个充电装置,一方面在每个停车位配一个固定充电装置安装成本高昂,在具有电力驱动的新能源车辆较少的情况下,投入与产出比太低使得各个停车场配置充电装置的意愿不高,另一方面在各个停车场配置的充电装置较少的情况下,使得用户因担心充电难的问题而不愿意购买新能源车辆,这两方面之间相互矛盾的现状事实上严重制约了新能源车辆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因此,为了实现新能源车辆的大规模推广应用,首要解决的就是充电便利性的问题。
为了解决充电便利性的问题,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想到的是设置移动式充电装置,即在充电装置底部加装轮子,使用时由用户将充电装置移动至车辆所在的相应位置。这种充电装置虽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但因与充电装置相连的供电电缆及充电电缆往往较长,一方面,移动充电装置时供电电缆及充电电缆拖拉、收放等工作需要大量人力,成本较高且操作极为不便;另一方面在拖拉、收放供电电缆及充电电缆的过程中还极易造成电缆扭曲、拉扯、悬垂及破损等问题,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能提高充电便利性的充电电缆辅助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充电电缆辅助装置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充电电缆辅助装置,与充电装置配合使用,包括电缆收放机构和供电启闭机构,所述供电启闭机构包括与所述充电装置相连的输入单元及连接有充电电缆并能使所述充电电缆与所述输入单元相连的输出单元,所述电缆收放机构包括驱动单元及能在所述驱动单元的驱动下与所述输出单元同步转动以收纳或释放所述充电电缆的储线机构,所述储线机构至少有两个,两个所述储线机构并行设置且在所述驱动单元的驱动下同步转动以共同收纳或释放同一所述充电电缆。
进一步的,所述储线机构包括储线机构本体及由所述储线机构本体所构成的外部线槽,两个所述储线机构之一的所述储线机构本体内设凹槽,所述输出单元置于所述凹槽内并与所述储线机构本体固定连接,所述输入单元设于与所述输入单元相对而置的所述凹槽外侧。
进一步的,所述电缆收放装置还包括电缆连接器,所述电缆连接器设于与所述输出单元相对而置的所述凹槽底部并与所述储线机构本体固定连接,所述充电电缆依次经所述输出单元和所述电缆连接器后从所述储线机构本体穿出而置于两个所述储线机构的所述外部线槽中。
进一步的,所述凹槽底部的所述储线机构本体还开设有安装检修孔。
进一步的,所述供电启闭机构为借助触发单元控制所述输入单元与所述输出单元之间的耦合或分离以相应的导通或断开供电回路的供电耦合器。
进一步的,所述触发单元包括控制所述输入单元与所述输出单元耦合或分离的电磁感应器以及用于探测所述输入单元与所述输出单元耦合或分离的位置开关。
进一步的,所述电磁感应器包括线圈、与所述输入单元固定连接的铁芯及设于所述线圈与所述铁芯之间的复位结构,励磁时,所述铁芯在电磁力作用下远离所述线圈并带动所述输入单元向与所述输出单元分离的方向运动,失磁时,所述铁芯由所述复位结构提供回复力而接近所述线圈并带动所述输入单元向与所述输出单元耦合的方向运动。
进一步的,所述输入单元包括第一基板、设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第一供电耦合接触部以及由所述第一供电耦合接触部引出并用于连接所述充电装置的多个输入接线端子,所述输出单元包括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而置的第二基板、设于所述第二基板上并与所述第一供电耦合接触部相对应的第二供电耦合接触部以及由所述第二供电耦合接触部引出并连接所述充电电缆的多个输出接线端子。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供电耦合接触部为间隔设于所述第二基板上的多个供电耦合接触环,所述第一基板上间隔设有多个与所述供电耦合接触环交错分布的环形绝缘隔板,所述第一供电耦合接触部设于各所述环形绝缘隔板之间,多个所述输入接线端子从与所述第一供电耦合接触部相背的所述第一基板一侧分别引出,多个所述输出接线端子从与所述供电耦合接触环相背的所述第二基板一侧分别引出。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单元包括控制电机、与所述控制电机相连的主动轮、与所述主动轮相配合的两个从动轮及与所述从动轮相连的两个传动轴,其中一个所述传动轴穿过所述输入单元后与所述输出单元传动连接并带动一所述储线机构同步转动,另一个所述传动轴与另一所述储线机构传动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充电电缆辅助装置,结构简单,一方面,通过设置供电启闭机构能方便的控制充电电缆的充电和断电,另一方面通过设置电缆收放机构并使其储线机构与供电启闭机构的输出单元同步转动,在实现自动收纳或释放充电电缆的同时,能避免充电电缆在收纳或释放时受外力及其他人为因素影响而出现悬垂、拉扯、扭曲、破损等问题,从而能极大的提高充电的便利性及安全性;在此基础上,该充电电缆辅助装置在保证整体结构简单紧凑的前提下,通过设置两个储线机构能大幅增加用于收纳充电电缆的面积,从而提高收纳或释放充电电缆的效率,特别适合于充电电缆较长的场合。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用于图1所示充电系统的充电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充电电缆辅助装置在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充电电缆辅助装置在另一种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和图4所示充电电缆辅助装置中输入单元的侧视示意图;
图6为图3和图4所示充电电缆辅助装置中输出单元的剖视示意图;
图7为在图3所示状态下充电电缆辅助装置中电磁感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在图4所示状态下充电电缆辅助装置中电磁感应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图3和图4所述充电电缆辅助装置中储线机构的侧视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充电电缆辅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于”另一个元件上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还需要说明的是,以下实施例中的上、下等方位用语,仅是互为相对概念或是以产品的正常使用状态为参考的,而不应该认为是具有限制性的。
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系统,配置于停车场中,包括供电单元、充电单元1000及连接供电单元和充电单元1000的供电电缆400,供电单元包括能通过供电电缆400为充电单元1000提供电力的输电装置300,输电装置300在停车场中沿多个停车位延伸布置,充电单元1000和供电电缆400相对于输电装置300滑动设置并能同步运动至任一停车位以为停车位上具有电力驱动的车辆充电。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时,供电单元通常是由现有的配电装置或其他电力设备提供电力,以配电装置作为电力设备为例,使用时只需将输电装置300与配电装置相连,即可使配电装置为整个输电装置300供电。充电单元1000包括用于与车辆连接充电的充电装置200,如常见的充电桩。
该充电系统,结构简单,通过将输电装置300在停车场中沿多个停车位延伸布置,并将充电单元1000和供电电缆400相对于输电装置300滑动设置而能同步运动至任一停车位,一方面能使同一充电单元1000灵活方便的为输电装置300所延及的任一停车位上的车辆充电,从而减少充电单元1000的充电装置配置数量,降低停车场的配置成本,另一方面在实际应用时,供电电缆400的长度可保持固定不变,只需充电单元1000和供电电缆400相对于输电装置300保持同步运动即可对任一停车位的车辆进行充电,故能从根本上解决了充电装置移动充电时供电电缆400过长而拖拉、收放不便以及易造成电缆破损、扭曲、拉扯等而存在安全隐患的问题,对新能源车辆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具有重大经济意义。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用于引导充电单元1000和供电电缆400同步运动至任一停车位的导向单元。该导向单元的设置能进一步提高充电单元1000和供电电缆400相对于输电装置300同步运动的灵活性和便利性。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导向单元包括沿多个停车位延伸布置并与输电装置300相对而置的导轨500,充电单元1000置于导轨500上并与导轨500滑动配合,供电电缆400的一端与充电单元1000固定连接,供电电缆400的另一端与输电装置300保持滑动接触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导轨500的延伸长度与输电装置300的延伸长度是大致相同的,并且输电装置300优选是与导轨500的延伸轨迹保持基本一致。导轨500铺设方便,在起到较好的导向作用的同时还能对充电单元1000起到支撑作用,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导向单元还包括与多个停车位相对应的定位装置610,充电单元1000设有与多个定位装置610配合使用的定位识别装置620。这样在实际应用时,充电单元1000即可通过定位识别装置620对定位装置610的识别而准确定位在相应的停车位上,有利于进一步实现自动移动定位,在停车位较多的场合使用时有利于实现快速准确定位而相应的提高总体作业效率。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该定位装置610是设于导轨500上的。该定位装置610可以是现有的电子定位器,相应的定位识别装置620可以是现有的电子定位识别器。
此外,该定位装置610还可以采用现有的RFID电子标签,相应的定位识别装置620可以采用现有的RFID读写设备。利用现有的RFID电子标签和RFID读写设备进行射频通信,实现非接触式的数据传输,具有快速、高效、准确等优点,可方便地实现非接触、运动状态下自动读取和写入相关识别信息,以达到高效的数据传输和准确定位的目的。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导轨500设于停车场的地面或顶部或侧墙上。导轨500的设置可根据停车场的实际空间环境情况进行相应的选择,配置更加方便,并且几乎不会对停车场的其他配置及车辆运行造成影响。
更为优选的是,参照图1,导轨500由设于停车场的支架支撑而悬空设置。导轨500悬空设置所占地面空间小,并且对于需要弯曲的导轨500而言配置更加灵活,对于较大的停车场而言,有利于使同一条导轨500延及更多的停车位,从而相应的有利于减少充电装置的设置,从而减低成本。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充电单元1000设有与导轨500滑动配合的导向轮700。参照图1,在导轨500采取悬空设置的结构时,导向轮700优选设于导轨500上方并通过支撑构件与位于导轨500下方的充电单元1000相连。这样的结构拆装方便,在利用导向轮700为充电单元1000导向的同时能起到较好的支撑作用。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包括多个充电单元1000,多个充电单元1000分别经多条供电电缆400与同一输电装置300相连以同时为多个相应停车位上的车辆充电。这样的结构能避免现有技术中为每个充电装置单独敷设专用供电电缆的情况,大幅节约了电缆安装敷设和维护成本。当然,在同时为多个车辆充电时,输电装置300需具有足够的负荷容量。充电单元1000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选择,在此不做限制。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是在导轨500上灵活配置充电单元1000的数量,这样的结构可以很好的解决停车场配置充电装置意愿不高和用户担心充电难而不愿购买新能源车辆的矛盾。在新能源车辆用户非常少的阶段,可以只在停车场预装好导轨500及相应的输电装置300,停车场或充电装置提供商只需投入很少的成本;随着新能源车辆用户的增加,只需在导轨500上安装配置充电单元1000即可方便的为车辆充电,借助充电单元1000的可移动性,也能相应减少充电单元1000的配置数量,从而降低成本;在新能源车辆用户较多时,相应增加充电单元1000的数量即可满足充电需求。
优选的,在本实施例中,输电装置300为现有的滑触线。滑触线相较于其他输电装置300例如普通电缆而言,具有寿命长、安装维护方便,并且特别适合恶劣环境及长距离输电。
进一步的,充电单元1000包括充电装置100及与充电装置100配合使用的充电电缆辅助装置200。通过设置充电电缆辅助装置200能方便的进行收纳或释放用于连接车辆的充电电缆60,从而进一步提高充电的便利性。该充电电缆辅助装置200的具体作用及结构参照图3至图10,将在下文中作详细介绍。
进一步的,还包括用于控制充电单元1000及供电电缆400自动运动至相应停车位的控制单元(未示出)。通过设置控制单元可实现对多个停车位甚至整个停车场的所有停车位和充电单元1000进行统一、高效的管理,从而有利于提高充电单元1000的共享率和利用率。
与上述充电系统相对应,参照图2,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充电方法,该方法使用上述充电系统,包括:步骤S100将具有电力驱动的车辆停靠至配置有上述充电系统的停车场的相应停车位;步骤S200通过充电系统将充电单元1000及供电电缆400同步移动至车辆所在停车位;步骤S300将充电单元1000与车辆的充电口相连以启动充电;步骤S400充电完毕后将充电单元1000与车辆的充电口断开。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充电方法由于与本实用新型充电系统实施例基于同一构思,其带来的技术效果与本实用新型充电系统实施例相同,具体内容可参见本实用新型充电系统实施例中的叙述,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方法中还包括用户通过控制单元控制充电单元1000及供电电缆400自动运动至相应停车位的步骤。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是首先由用户通过终端设备与控制单元相关联以获取车辆所在停车位与充电单元1000之间的位置关系,控制单元再根据位置关系控制相应的充电单元1000及供电电缆400自动运动至车辆所在停车位。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控制单元是通过控制充电单元1000运动而间接带动供电电缆400同步运动的,故下文中采用控制单元控制充电单元1000自动运动的表述应当理解为供电电缆400也与充电单元1000同步运动,下同,因此不再赘述。
参照图2所示,上述步骤200具体可采取以下三种方式实现:
方式一包括:步骤S210a用户通过终端设备获取靠近车辆所在停车位的充电单元1000上的识别代码并传输给控制单元,并向控制单元请求与充电单元1000建立数据连接关系;步骤S220a控制单元建立终端设备与充电单元1000之间的数据连接关系,经过分析处理和/或根据用户的指令等确认该停车位与充电单元1000之间的位置关系,步骤S230a用户利用控制单元和/或终端设备根据位置关系控制相应的充电单元1000自动运动至指定位置(即车辆所在停车位,下同);步骤S240到达指定位置后,充电单元1000停止运动。
方式二包括:步骤S210b用户通过终端设备获取车辆所在停车位的识别代码并传输给控制单元,并向控制单元请求与充电单元1000建立数据连接关系;步骤S220b控制单元经过分析处理和/或根据用户的指令等判断离该停车位最近的可用充电单元1000,建立终端设备与充电单元1000之间的数据连接关系并确认该停车位与充电单元1000之间的位置关系;步骤S230b由控制单元根据位置关系向该充电单元1000发出移动定位指令,从而控制相应的充电单元1000自动运动至指定位置;步骤S240到达指定位置后,充电单元1000停止运动。
此外,步骤S230b中还可以利用前述定位装置610及定位识别装置620以实现准确、快速定位,具体是在控制单元向充电单元1000发出移动定位指令后,包括步骤S235b充电单元1000在控制单元的控制下自动运动并在运动过程中通过定位识别装置620和定位装置610综合判定是否到达上述指定位置。
方式三包括:步骤S210c将终端设备设于充电单元1000上,用户通过离车辆所在停车位最近的可用充电单元1000上的终端设备向控制系统请求与充电单元1000建立数据连接关系;步骤S220c控制单元建立终端设备与充电单元1000之间的数据连接关系,经过分析处理和/或根据用户的指令等确认该停车位与充电单元1000之间的位置关系;步骤S230c用户利用控制单元和/或终端设备根据该位置关系控制相应的充电单元1000自动运动至指定位置;步骤S240到达指定位置后,充电单元1000停止运动。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三种方式中的终端设备可以是现有的智能手机、平板、智能手表等,在方式三中设于充电单元1000上的终端设备还优选为现有的具有人机交互功能的控制面板,另外还可以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开发出可供终端设备使用的应用软件(APP),该APP可以连接到控制单元以进行相应的数据传输、控制等;上述控制单元可以包括服务器以及利用现有的技术手段开发出的基于该服务器的网络数据平台,利用该网络数据平台完成建立数据连接关系、数据传输、发送控制指令等相关工作。上述方式一和方式二中的识别代码可以是常见的二维码、序列号等。
采用上述方式操作灵活、方便,有利于提高智能化程度,并减少停车场充电业务的处理难度和复杂度,提升服务水平和质量。
进一步的,在上述步骤S240和步骤S300之间,还包括步骤S260根据用户指令或通过上述充电电缆辅助装置200将充电电缆60释放至预定长度;步骤S300中具体是由用户将与充电电缆60相连的充电枪800与车辆的充电口相连以启动充电;步骤S400充电完毕后将充电枪800与车辆的充电口断开并且还包括根据用户指令或通过充电电缆辅助装置200对充电电缆60进行收纳的步骤。
参照图3和图4,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充电电缆辅助装置200,与充电装置100配合使用,包括电缆收放机构和供电启闭机构,供电启闭机构包括与充电装置100相连的输入单元30及连接有充电电缆60并能使充电电缆60与输入单元30相连的输出单元20,电缆收放机构包括驱动单元40及能在驱动单元40的驱动下与输出单元20同步转动以收纳或释放充电电缆60的储线机构10。
该充电电缆辅助装置200,结构简单,一方面,通过设置供电启闭机构能方便的控制充电电缆60的充电和断电,另一方面通过设置电缆收放机构并使其储线机构10与供电启闭机构的输出单元20同步转动,在实现自动收纳或释放充电电缆60的同时,能避免充电电缆60在收纳或释放时受外力及其他人为因素影响而出现悬垂、拉扯、扭曲、破损等问题,从而能极大的提高充电的便利性及安全性。
进一步的,参照图3、图4及图9,储线机构10包括储线机构本体及由储线机构本体所构成的外部线槽,储线机构本体内设凹槽11,输出单元20置于凹槽11内并与储线机构本体固定连接,输入单元30设于与输出单元20相对而置的凹槽11外侧。将输出单元20置于储线机构本体内设的凹槽11中,制作及拆装方便,能节约大量空间,保证整体结构紧凑,并且利用储线机构本体的凹槽11还可以对输出单元20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无需额外增设输出单元20的支撑结构,并且这样的结构还有利于保证两者之间的连接稳固,从而使整体结构可靠性和稳定性较好。
进一步的,参照图3、图4及图9,在本实施例中,电缆收放装置还包括常见的电缆连接器70,电缆连接器70设于与输出单元20相对而置的凹槽11底部并与储线机构10本体固定连接,充电电缆60依次经输出单元20和电缆连接器70后从储线机构10本体穿出而置于外部线槽中。当然,在储线机构10本体的侧壁上优选预设供充电电缆60穿过的通孔34。该电缆连接器70的设置一方面可以保证电流顺畅和可靠的流通于充电电缆60,另一方面还可对与输出单元20连接并位于凹槽11内充电电缆60起到较好的理线作用,避免充电电缆60凌乱的置于凹槽11内,并防止因外力拉扯直接影响输出单元20与充电电缆60的连接,输电单元与充电电缆60的连接稳定性较好,更有利于确保充电作业正常进行。
进一步的,参照图3、图4及图9,凹槽11底部的储线机构10本体还开设有安装检修孔12。具体在本实施例中,电缆连接器70是设于凹槽11底部所在储线机构10本体的中心,安装检修孔12包括两个且偏离电缆连接器70所在中心设置。通过设置安装检修孔12能极大的提高安装检修的便利性。
进一步的,参照图3至图8,供电启闭机构为借助触发单元控制输入单元30与输出单元20之间的耦合或分离以相应的导通或断开供电回路的供电耦合器。耦合技术是电子技术领域常用的,其原理可参考对应的现有技术,在此不作详述。采用供电耦合器作为供电启闭机构具有抗干扰能力强,灵敏度高、传输损耗小、功率容量大、可靠性好等优点。该供电耦合器充分利用输入单元30与输出单元20之间的耦合或分离以相应的启动或关闭供电,能起到简化结构的作用。输入单元30是与充电装置100电连接的。
进一步的,参照图3至图8,触发单元包括控制输入单元30与输出单元20耦合或分离的电磁感应器以及用于探测输入单元30与输出单元20耦合或分离的位置开关51。电磁感应器具有很高的灵敏度和很大的输出信号,工作寿命长,抗灰尘、水和油污的能力强,能耐受各种恶劣环境条件及外部噪声。此外,也可以采用诸如现有的接近感应式或扫描感应式传感设备能作为触发单元。具体的,在输入单元30与输出单元20处于耦合状态时,可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使位置开关51接点闭合或断开;在输入单元30与输出单元20处于分离状态时,位置开关51接点状态与耦合时相反。在实际应用时,利用位置开关51的闭合/断开可判断是否允许电缆收放机构工作;具体是在供电启闭机构导通时,禁止电缆收放机构工作;在供电启闭机构断开时,允许电缆收放机构开始释放或收纳充电电缆60,进一步提高充电电缆辅助装置200使用安全性。
进一步的,电磁感应器包括线圈53、与输入单元30固定连接的铁芯52及设于线圈53与铁芯52之间的复位结构54,励磁时,参照图3和图7,铁芯52在电磁力作用下远离线圈53并带动输入单元30向与输出单元20分离的方向运动,失磁时,参照图4和图8,铁芯52由复位结构54提供回复力而接近线圈53并带动输入单元30向与输出单元20耦合的方向运动。该电磁感应器结构简单,与位置开关51配合使用能达到很好的控制效果。电磁感应器的数量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选择。该复位结构54可以是弹簧或其他弹性元件。
具体的,参照图3至图6,输入单元30包括第一基板、设于第一基板上的第一供电耦合接触部32以及由第一供电耦合接触部32引出并用于连接充电装置100的多个输入接线端子33,输出单元20包括与第一基板相对而置的第二基板、设于第二基板上并与第一供电耦合接触部32相对应的第二供电耦合接触部21以及由第二供电耦合接触部21引出并连接充电电缆60的多个输出接线端子22。需要说明的是,该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均为绝缘基板。
进一步的,参照图3至图6,在本实施例中,第二供电耦合接触部21为间隔设于第二基板上的多个供电耦合接触环,第一基板上间隔设有多个与供电耦合接触环交错分布的环形绝缘隔板31,第一供电耦合接触部32设于各环形绝缘隔板31之间,多个输入接线端子33从与第一供电耦合接触部32相背的第一基板一侧分别引出,多个输出接线端子22从与供电耦合接触环相背的第二基板一侧分别引出。这样的结构一方面大幅提高整体耦合接触面积,另一方面更加方便引出多个相应的接线端子,并保证布线整齐有序。
进一步的,参照图3和图4,驱动单元40包括控制电机41、与控制电机41相连的主动轮42、与主动轮42相配合的从动轮43及与从动轮43相连的传动轴44,传动轴44穿过输入单元30后与输出单元20传动连接并带动储线机构10同步转动。由于用户所在位置通常靠近储线机构10,故将驱动单元40设置在相对远离储线机构10的一侧有利于提高使用安全性。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驱动单元40,例如液压驱动单元40。
上述储线机构10优选为卷线筒结构,第二基板优选为倒置且一端开口的筒状结构。
具体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充电装置100包括外壳101,该外壳101上至少设有用于支撑储线机构10和输入单元30的支撑结构。该支撑结构包括支撑孔架102和支撑壁。
上述储线机构10在与电缆连接器70相背的一侧还设有转轴13,该转轴13插入上述支撑孔架102中。
上述第二基板的底壁与凹槽11底部相对,第二基板的侧壁沿第二基板的底壁朝远离凹槽11底部的方向延伸并与凹槽11侧壁配合,第二基板整体嵌套固定于凹槽11内,环形绝缘板间隔设于第二基板的底壁上并朝远离第二基板底壁的方向延伸,第二基板的底壁设有用于连接传动轴44的中心孔23。
上述第一基板优选呈侧凹型,第二基板的底壁与第一基板的底壁相对而置,第二基板包括沿第二基板的底壁朝远离第一基板方向延伸的第一侧壁以及朝第一侧壁外侧延伸的第二侧壁,环形绝缘板间隔设于第一基板的底壁上并向第二基板的底壁方向延伸,第一基板的底壁中心设有可供传动轴44穿过且大小适当的通孔34,第二侧壁设有若干用于连接铁芯52的侧通孔35,触发单元设于第二侧壁与充电装置100之间。第二侧壁与铁芯52之间可通过螺栓或其他结构固定连接。
充电装置100的支撑臂103设于第一基板的底壁与第二基板的开口之间,触发单元的线圈53固定连接于支撑臂103上。
下面就上述充电电缆辅助装置200的工作原理进行详细说明:
当需要收纳或释放充电电缆60时,多个电磁感应器同时励磁使得铁芯52朝远离线圈53的方向伸长,推动整个输入单元30向与输出单元20分离的方向移动,使得第一供电耦合接触部32与第二供电耦合接触部21分离,控制电机41依次经主动轮42、从动轮43、传动轴44驱动输出单元20和储线机构10同步正反向转动,从而将充电电缆60释放或收纳于外部线槽中。
当需要对车辆进行充电时,多个电磁感应器同时失磁使得铁芯52在复位结构54的作用下缩向线圈53,拉动输入单元30向与输出单元20耦合的方向移动,使得第一供电耦合接触部32与第二供电耦合接触部21接触耦合,充电装置100即可通过输入单元30和输出单元20为充电电缆60提供电力,从而进一步由充电电缆60为车辆充电。
其中,上述触发单元可采用如下控制方式:
当充电装置100判断需收纳或释放充电电缆60,或者当充电装置100收到释放或收纳充电电缆60的指令时,电磁感应器励磁以使铁芯52朝远离线圈53的方向伸长,推动整个输入单元30向与输出单元20分离的方向移动,使得第一供电耦合接触部32与第二供电耦合接触部21分离触发位置开关51动作并发出供电启闭机构断开状态信息。相应的,根据该断开状态信息可允许电缆收放机构开始释放或收纳充电电缆60。
当充电装置100判断需对车辆进行充电或者收到启动充电的指令时,电磁感应器失磁以使铁芯52在复位结构54的作用下缩向线圈53,拉动输入单元30向与输出单元20耦合的方向移动,使得第一供电耦合接触部32与第二供电耦合接触部21接触耦合触发位置开关51动作并发出供电启闭机构导通状态信息。相应的,根据该导通状态信息可禁止电缆收放机构工作。
上述控制电机41可采用如下控制方式:
当输入单元30与输出单元20分离后,若收到释放充电电缆60的指令,则控制电机41启动并朝着释放充电电缆60的方向转动,从而由储线机构10转动而释放充电电缆60;若收到收纳充电电缆60的指令,则控制电机41启动并朝着收纳充电电缆60的方向转动。控制电机41可通过运行一定时间或运行电流超过设定值后停止转动以控制充电电缆60的收纳或释放量。
参照图1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充电电缆辅助装置200,与充电装置100配合使用,包括电缆收放机构和供电启闭机构,供电启闭机构包括与充电装置100相连的输入单元30及连接有充电电缆60并能使充电电缆60与输入单元30相连的输出单元20,电缆收放机构包括驱动单元40及能在驱动单元40的驱动下与输出单元20同步转动以收纳或释放充电电缆60的储线机构10,储线机构10至少有两个,两个储线机构10并行设置且在驱动单元40的驱动下同步转动以共同收纳或释放同一充电电缆60。
充电电缆辅助装置200,是基于上一充电电缆辅助装置200的进一步改进,该充电电缆辅助装置200在提高充电便利性和安全性以及保证整体结构简单紧凑的前提下,通过设置两个储线机构10能大幅增加用于收纳充电电缆60的面积,从而提高收纳或释放充电电缆60的效率,特别适合于充电电缆60较长的场合。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储线机构10包括储线机构10本体及由储线机构10本体所构成的外部线槽,两个储线机构10之一的储线机构10本体内设凹槽11,输出单元20置于凹槽11内并与储线机构10本体固定连接,输入单元30设于与输入单元30相对而置的凹槽11外侧。这样的结构在提高收纳或释放充电电缆60的效率的同时,不仅不会干涉供电启闭机构的结构,还不会影响供电启闭单元的正常工作。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电缆收放装置还包括电缆连接器70,电缆连接器70设于与输出单元20相对而置的凹槽11底部并与储线机构10本体固定连接,充电电缆60依次经输出单元20和电缆连接器70后从储线机构10本体穿出而置于两个储线机构10的外部线槽中。这样的结构能很好的保证充电电缆60在储线机构10中卷绕时整齐有序而不易出现电缆扭曲等情况。
进一步的,驱动单元40包括控制电机41、与控制电机41相连的主动轮42、与主动轮42相配合的两个从动轮43及与从动轮43相连的两个传动轴44,其中一个传动轴44穿过输入单元30后与输出单元20传动连接并带动一储线机构10同步转动,另一个传动轴44与另一储线机构10传动连接。这样的驱动方式不仅效率较高,还能充分利用同一控制电机41同步控制输出单元20和两个储线机构10,从而降低成本、节约空间和能源。应当理解的是,可根据储线机构10的尺寸选择合适的主动轮42和从动轮43,以避免两个储线机构10之间相互干涉。
此外,本实施例中,为了简化结构,未设置输出单元20的储线机构10内部也可以为空腔结构,并且传动轴44可贯穿储线机构10后与支撑孔架102相连,从而无需在该储线机构10上设置转轴13。
当然,这种具有两个储线机构10的充电电缆辅助装置200中诸如供电启闭机构等结构可采用与上述图3至图9中所示实施例中的充电电缆辅助装置200相同的结构,在此不赘述。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充电电缆辅助装置,与充电装置配合使用,其特征在于:包括电缆收放机构和供电启闭机构,所述供电启闭机构包括与所述充电装置相连的输入单元及连接有充电电缆并能使所述充电电缆与所述输入单元相连的输出单元,所述电缆收放机构包括驱动单元及能在所述驱动单元的驱动下与所述输出单元同步转动以收纳或释放所述充电电缆的储线机构,所述储线机构至少有两个,两个所述储线机构并行设置且在所述驱动单元的驱动下同步转动以共同收纳或释放同一所述充电电缆;所述储线机构包括储线机构本体及由所述储线机构本体所构成的外部线槽,两个所述储线机构之一的所述储线机构本体内设凹槽,所述输出单元置于所述凹槽内并与所述储线机构本体固定连接,所述输入单元设于与所述输入单元相对而置的所述凹槽外侧;所述供电启闭机构为借助触发单元控制所述输入单元与所述输出单元之间的耦合或分离以相应的导通或断开供电回路的供电耦合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缆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缆收放装置还包括电缆连接器,所述电缆连接器设于与所述输出单元相对而置的所述凹槽底部并与所述储线机构本体固定连接,所述充电电缆依次经所述输出单元和所述电缆连接器后从所述储线机构本体穿出而置于两个所述储线机构的所述外部线槽中。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缆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底部的所述储线机构本体还开设有安装检修孔。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缆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单元包括控制所述输入单元与所述输出单元耦合或分离的电磁感应器以及用于探测所述输入单元与所述输出单元耦合或分离的位置开关。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电缆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磁感应器包括线圈、与所述输入单元固定连接的铁芯及设于所述线圈与所述铁芯之间的复位结构,励磁时,所述铁芯在电磁力作用下远离所述线圈并带动所述输入单元向与所述输出单元分离的方向运动,失磁时,所述铁芯由所述复位结构提供回复力而接近所述线圈并带动所述输入单元向与所述输出单元耦合的方向运动。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电缆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单元包括第一基板、设于所述第一基板上的第一供电耦合接触部以及由所述第一供电耦合接触部引出并用于连接所述充电装置的多个输入接线端子,所述输出单元包括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而置的第二基板、设于所述第二基板上并与所述第一供电耦合接触部相对应的第二供电耦合接触部以及由所述第二供电耦合接触部引出并连接所述充电电缆的多个输出接线端子。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电电缆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供电耦合接触部为间隔设于所述第二基板上的多个供电耦合接触环,所述第一基板上间隔设有多个与所述供电耦合接触环交错分布的环形绝缘隔板,所述第一供电耦合接触部设于各所述环形绝缘隔板之间,多个所述输入接线端子从与所述第一供电耦合接触部相背的所述第一基板一侧分别引出,多个所述输出接线端子从与所述供电耦合接触环相背的所述第二基板一侧分别引出。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电缆辅助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单元包括控制电机、与所述控制电机相连的主动轮、与所述主动轮相配合的两个从动轮及与所述从动轮相连的两个传动轴,其中一个所述传动轴穿过所述输入单元后与所述输出单元传动连接并带动一所述储线机构同步转动,另一个所述传动轴与另一所述储线机构传动连接。
CN201720095024.9U 2017-01-24 2017-01-24 充电电缆辅助装置 Active CN20692652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095024.9U CN206926529U (zh) 2017-01-24 2017-01-24 充电电缆辅助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095024.9U CN206926529U (zh) 2017-01-24 2017-01-24 充电电缆辅助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926529U true CN206926529U (zh) 2018-01-26

Family

ID=6135025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095024.9U Active CN206926529U (zh) 2017-01-24 2017-01-24 充电电缆辅助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926529U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41308A (zh) * 2017-01-24 2018-07-31 深圳市倍能综合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充电电缆辅助装置
CN110336240A (zh) * 2019-07-10 2019-10-15 江龙船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岸电线缆驳接装置
CN112440800A (zh) * 2019-08-28 2021-03-05 武汉北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化充电站控制系统
CN112440784A (zh) * 2019-08-28 2021-03-05 武汉北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智能化充电站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41308A (zh) * 2017-01-24 2018-07-31 深圳市倍能综合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充电电缆辅助装置
CN108341308B (zh) * 2017-01-24 2024-04-30 汪志强 充电电缆辅助装置
CN110336240A (zh) * 2019-07-10 2019-10-15 江龙船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岸电线缆驳接装置
CN112440800A (zh) * 2019-08-28 2021-03-05 武汉北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化充电站控制系统
CN112440784A (zh) * 2019-08-28 2021-03-05 武汉北方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动汽车智能化充电站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926529U (zh) 充电电缆辅助装置
US10793016B2 (en) Automatic parking system with charging function and parking and charging method thereof
US8829851B2 (en) Single electric vehicle charger for electrically connecting to multiple electric vehicles simultaneously while automatically charging the multiple electric vehicles sequentially
CN206579483U (zh) 充电系统
KR20180065844A (ko) 다세대 주택 전기 자동차 자동 충전 제어 시스템
JP2908940B2 (ja) 充電装置を具えた機械式駐車装置
CN106836902A (zh) 一种具有充电功能的立体车库
CN105052003A (zh) 供电装置、车辆及非接触式供电系统
CN111645563A (zh) 换电平台、换电站和换电方法
CN110861516B (zh) 一种基于停车场的电动汽车储充管理系统及方法
JP2012046997A (ja) 駐車装置
CN108340793A (zh) 充电系统及方法
CN110758692A (zh) 电线插拔和无线输电双模式无人潜器充电装置及充电方法
CN107571755A (zh) 一种架空轨道式移动充电系统及方法
CN108429091A (zh) 一种电动车的无线智能充电插座及其充电方法
CN212921204U (zh) 换电平台和换电站
CN206606867U (zh) 充电电缆辅助装置
CN110316009A (zh) 电动汽车路边充电系统
TW202227287A (zh) 電動車電池之充電系統
CN108341308A (zh) 充电电缆辅助装置
CN111509820B (zh) 一种无线充电控制方法以及装置
CN209650068U (zh) 带车车互联功能的充电桩
CN216915560U (zh) 一种自动对位电动汽车充电桩
CN214674562U (zh) 一种无线充电装置及机器人
KR101297507B1 (ko) 전기 자동차 충전기 및 이의 충전 전류 설정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201

Address after: Room 604, 36 Huajing North Road, Tianhe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510000

Patentee after: Wang Zhiqiang

Address before: 518000 2nd floor, building 3, xinkecheng Industrial Zone, No.51, Dabao Road, Bao'an District, Shenzhen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SHENZHEN BEINENG COMPREHENSIVE ENERGY Co.,Ltd.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China Southern power grid peak shaving and frequency modulation (Guangdong) energy storage technology Co.,Ltd.

Assignor: Wang Zhiqiang

Contract record no.: X2024980005091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Charging cable auxiliary devic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80126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240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