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924028U - 锅铲 - Google Patents
锅铲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924028U CN206924028U CN201621458087.8U CN201621458087U CN206924028U CN 206924028 U CN206924028 U CN 206924028U CN 201621458087 U CN201621458087 U CN 201621458087U CN 206924028 U CN206924028 U CN 20692402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hovel
- slice
- shovel face
- face
- corn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Food-Manufactur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锅铲,包括铲部及柄部,所述铲部具有铲面及从所述铲面凸起的侧墙,所述柄部沿第一延伸轴延伸而连接于所述铲部并连接于所述侧墙,其中所述第一延伸轴于所述铲面的正投影不通过所述铲面的中心,所以使用者能以符合人体工学的操作方式来操作本实用新型的锅铲,从而改善现有锅铲容易造成使用者的肩部不适或酸痛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厨房用具,尤其涉及一种锅铲。
背景技术
图1是现有锅铲的操作示意图,请参照图1,现有锅铲300包括铲部310及柄部320,其中柄部320连接至铲部310的一个侧边311的中心位置,柄部320设有握把321。基于这样的结构,使用者在操作锅铲300翻炒食材时,手臂50的前臂52与上臂53之间通常需维持大约90度的弯折角度,并使前臂52前后移动来翻炒食材。
然而,现况西式系统厨具已普遍见于一般家庭中,由于西式系统厨具的炉面高度较高,所以使用者在操作锅铲300时往往需将手臂50抬高至手肘51接近肩膀60的高度,才能顺利操作锅铲300。如此,长时间使用时容易导致使用者的肩部不适与肌肉酸痛。特别是,当使用深度较深的中式炒锅时,由于锅面高,手臂50需抬更高,所以上述的问题更为严重。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锅铲,以提供符合人体工学的操作方式,改善现有锅铲搭配现代西式系统厨具,容易造成使用者肩部不适与肌肉酸痛的问题。
为达上述优点至少其中之一或其他优点,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出一种锅铲,包括铲部及柄部,铲部具有铲面及从铲面凸起的侧墙,柄部沿第一延伸轴延伸而连接于铲部并连接于侧墙,其中第一延伸轴于铲面的正投影不通过铲面的中心。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柄部连接于铲面的第一角落,而侧墙至少位于第一延伸轴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侧墙从铲面的相邻于第一角落的两侧边凸起。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铲面具有与第一角落相对的第二角落,且第二角落呈圆弧状或切角状。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呈圆弧状的第二角落的圆弧半径介于5 mm -300 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铲面的相邻于第二角落的两侧边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90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铲面的相邻于第二角落的两侧边的任一边为两直线侧边或两圆弧侧边,其中两侧边分别为直线侧边或圆弧侧边,其中呈圆弧侧边的圆弧半径大于50 mm。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铲部还具有从侧墙延伸出的连接部,而柄部连接于连接部。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柄部包括柄身,柄身分成相连的第一段与第二段,第一段沿第一延伸轴延伸而连接于铲部,而第二段沿第二延伸轴延伸,且第二延伸轴于铲面的正投影位于铲面的中心与该第一延伸轴于铲面的正投影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延伸轴于铲面的正投影与第一延伸轴于铲面的正投影之间的所夹的锐角介于5度 - 45度。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段相对于铲面倾斜而与铲面之间夹第一钝角,第二段相对于铲面倾斜而与铲面之间夹第二钝角,且第二钝角大于第一钝角。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柄部还包括握把,套设于第二段。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所述铲部还具有与铲面相对的底面,底面为平面或弧面。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锅铲因柄部沿着第一延伸轴连接于铲面,且第一延伸轴于铲面的正投影不会通过铲面的中心,所以使用者能以符合人体工学的操作方式来操作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锅铲,从而改善现有锅铲容易造成使用者的肩部肌肉酸痛的问题。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锅铲的操作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锅铲的示意图。
图3是图2的锅铲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4是图2的锅铲的操作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锅铲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锅铲的示意图,请参照图2,本实施例的锅铲100包括铲部110及柄部120,铲部110具有铲面111及从铲面111凸起的侧墙112,而柄部120沿第一延伸轴A1延伸而连接于铲部110并连接于侧墙112。第一延伸轴A1于铲面111的正投影不通过铲面111的中心。也就是,柄部120并非连接于铲面111的邻近柄部120的侧边1112的中心位置。举例来说,本实施例的柄部120例如是连接至铲面111的相邻两侧边1112、1113的交界处(即铲面111的第一角落1111),且柄部120与侧边1112之间例如具有夹角θ1,夹角θ1例如为锐角,但在其他实施例中,夹角θ1也可以是直角或钝角。铲面111的与侧边1113相对的侧边1114可做为铲面111的前缘,而在操作时通常是以前缘先接触到食材。此外,本实施例的铲面111例如是平面,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制铲面111的具体形状。在另一实施例中,铲面111也可以是弧面,更进一步,铲面111例如是呈凹状或杓状。
基于铲面111的侧边1114做为铲面111的前缘,上述的侧墙112至少位于第一延伸轴A1上。具体而言,侧墙112至少沿着侧边1113设置。本实施例是以侧墙112从铲面111的相邻于第一角落1111的两侧边1112、1113凸起为例,亦即侧墙112从侧边1113延伸至侧边1112。如此,铲面111的与侧边1112相对的侧边1115亦可做为铲面111的前缘。在另一实施例中,侧墙112亦可从侧边1113延伸至侧边1115、1112。此外,本实施例的铲部110例如还具有从侧墙112延伸出的连接部113,而柄部120连接于连接部113。进一步来说,连接部113例如具有插接槽1131,而柄部120插接于插接槽1131内,以通过连接部113连接至第一角落1111。在一实施例中,连接部113与柄部120可一体成型。
本实施例的铲面111还具有与第一角落1111相对的第二角落1116,即侧边1114、1115的交界处。此第二角落1116例如是圆弧状。在一实施例中,呈圆弧状的第二角落1116的圆弧半径例如介于5 mm - 300 mm,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制第二角落1116的具体形状。举例来说,第二角落1116也可以是切角状或直角状。此外,在相邻于第二角落1116的两侧边1114、1115之间例如具有夹角θ2,夹角θ2例如是大于或等于90度。在另一实施例中,夹角θ2也可小于90度。另外,相邻于第二角落1116的两侧边1114、1115的任一边可分别为直线侧边或圆弧侧边,而呈圆弧侧边的圆弧半径例如大于50 mm,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此数值范围。在图2中,相邻于第二角落1116的两侧边1114、1115例如皆是圆弧侧边。
上述的铲面111的形状仅为举例,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此外,本实施例的柄部120例如包括柄身121。柄身121例如分成相连的第一段1211与第二段1212,其中第一段1211沿第一延伸轴A1延伸而连接于铲部110的侧墙112,而第二段1212沿第二延伸轴A2延伸,且第二延伸轴A2于铲面111的正投影位于铲面111的中心O与第一延伸轴A1于铲面111的正投影之间。亦即,第二延伸轴A2于铲面111的正投影可以通过铲面111的中心O或位于中心O与侧边1113之间。如此,由于第一段1211例如是连接至铲面111的相邻两侧边1112、1113的交界处(即铲面111的第一角落1111),而第一段1211与第二段1212之间有弯折,如此可调整整个锅铲100的操作方向,以让使用者易于握持及操作。上述的第二延伸轴A2于铲面111的正投影与第一延伸轴A1于铲面111的正投影之间例如夹有锐角θ3,此锐角θ3例如是介于5-45度,此锐角的角度会依不同铲部的大小而有最适合的角度,本实施例较佳的是介在15-18度,可使整个锅铲100的重心位于更佳的位置。需说明的是,根据不同形状的铲部设计,第二延伸轴A2于铲面111的正投影也可以位于中心O与侧边1114之间。
本实施例的柄部120还包括握把122,此握把122套设于第二段1212,以提供隔绝热源、利于握持的功能。握把122套设于第二段1212是指握把122围绕第二段1212,其中握把122与第二段1212可以是可分离的部件或是一体成型。本实施例的铲部110与柄部120可以视设计需求而为组合成型或为一体成型。亦即,铲部110与柄部120可分别制作完成后再彼此组合。或是,铲部110与柄部120是无法彼此分离的一体化结构,而柄部120从侧墙112延伸出,铲部120不具有上述的连接部113。
图3是图2的锅铲的另一视角的示意图,请参照图3,在本实施例中,柄身121的第一段1211例如是相对于铲面111倾斜而与铲面111之间夹第一钝角θ4,而柄身121的第二段1212例如是相对于铲面111倾斜而与铲面111之间夹第二钝角θ5,其中第一钝角θ4小于第二钝角θ5。换言之,第二段1212例如是相对于第一段1211朝铲面111所在的参考平面P弯折,而弯折处(第一段1211与第二段1212的连接处)至所述参考平面P的距离D可配合炒锅的深度而设计。
虽然本实施例的柄部120分成第一段121与第二段122,但在其他实施例中,柄部也可为不具弯折的直条状或整个柄部呈弧条状,而不区分成第一段及第二段。此外,铲部110还具有与铲面111相对的底面114,在本实施例中,底面114例如为平面,但本实用新型不限制底面114的具体形状。举例来说,底面114也可以是弧面。另外,在其他实施例中,铲部110可具有从铲面111贯穿至底面114的一个或多个通孔(图未示),而做为漏铲使用。通孔的形状可为圆孔状或沟槽状,但不以此为限。
图4是图2的锅铲的操作示意图。请参照图2与图4,由于柄部120沿第一延伸轴A1延伸而连接于铲部110并连接于侧墙112,且第一延伸轴A1于铲面111的正投影不通过铲面111的中心O,使柄部120连接至铲面111的第一角落1111,所以能让使用者在操作本实施例的锅铲100时,手臂70的高度可以降低,且只需以手肘71为轴心来回摆动前臂72即可翻炒食材。这样的操作方式较符合人体工学,有助于改善现有锅铲搭配现代西式系统厨具,容易造成使用者肩部不适与肌肉酸痛的问题。此外,如图3所示,由于柄部120的第二段1212相对于第一段1211朝铲面111所在的参考平面P弯折,所以能进一步降低操作锅铲100时手臂的高度。
需说明的是,图2的锅铲100的结构是适合以右手操作。在另一实施例中,也可依上述的设计原理,设计出适合左手操作的锅铲。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的锅铲100a大致为图2的锅铲100的镜射结构,其亦符合图2的锅铲100的结构特征。此锅铲100a的结构可以适合左手操作,也具有前述实施例的锅铲100的功能及效果。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方法及技术内容作出些许的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Claims (13)
1.一种锅铲,其特征在于,包括:
铲部,具有铲面及从所述铲面凸起的侧墙;以及
柄部,沿第一延伸轴延伸而连接于所述铲部并连接于所述侧墙,其中所述第一延伸轴于所述铲面的正投影不通过所述铲面的中心。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铲,其特征在于,所述柄部连接于所述铲面的第一角落,而所述侧墙至少位于所述第一延伸轴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铲,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墙从所述铲面的相邻于所述第一角落的两侧边凸起。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锅铲,其特征在于,所述铲面具有与所述第一角落相对的第二角落,且所述第二角落呈圆弧状或切角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锅铲,其特征在于,呈圆弧状的所述第二角落的圆弧半径介于5mm - 300 mm。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锅铲,其特征在于,所述铲面的相邻于所述第二角落的两侧边之间的夹角大于或等于90度。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锅铲,其特征在于,所述铲面的相邻于所述第二角落的两侧边的任一边为直线侧边或圆弧侧边,其中呈圆弧侧边的圆弧半径大于50 mm。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铲,其特征在于,所述铲部还具有从所述侧墙延伸出的连接部,而所述柄部连接于所述连接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铲,其特征在于,所述柄部包括柄身,所述柄身分成相连的第一段与第二段,所述第一段沿所述第一延伸轴延伸而连接于所述铲部,而所述第二段沿第二延伸轴延伸,且所述第二延伸轴于所述铲面的正投影位于所述铲面的中心与所述第一延伸轴于所述铲面的正投影之间。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锅铲,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延伸轴于所述铲面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一延伸轴于所述铲面的正投影之间所夹的锐角介于5度- 45度。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锅铲,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段相对于所述铲面倾斜而与所述铲面之间夹第一钝角,所述第二段相对于所述铲面倾斜而与所述铲面之间夹第二钝角,且所述第二钝角大于所述第一钝角。
12.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锅铲,其特征在于,所述柄部还包括握把,套设于所述第二段。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锅铲,其特征在于,所述铲部还具有与所述铲面相对的底面,所述底面为平面或弧面。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458087.8U CN206924028U (zh) | 2016-12-28 | 2016-12-28 | 锅铲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621458087.8U CN206924028U (zh) | 2016-12-28 | 2016-12-28 | 锅铲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924028U true CN206924028U (zh) | 2018-01-26 |
Family
ID=613492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621458087.8U Active CN206924028U (zh) | 2016-12-28 | 2016-12-28 | 锅铲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924028U (zh) |
-
2016
- 2016-12-28 CN CN201621458087.8U patent/CN206924028U/zh active Active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668237B (zh) | 具有完整唇缘的器具 | |
EP1586822A1 (en) | Food cooking hob | |
CN206924028U (zh) | 锅铲 | |
US10398261B2 (en) | Spatula | |
CN108245055A (zh) | 锅铲 | |
CN203493501U (zh) | 一种硅胶锅铲 | |
TWM539896U (zh) | 鍋鏟 | |
KR20180125197A (ko) | 뾰족 국자 | |
CN208851326U (zh) | 锅具手柄 | |
TWI808559B (zh) | 炒鍋 | |
JP4909624B2 (ja) | まな板 | |
CN217118122U (zh) | 炒锅 | |
CN208808060U (zh) | 一种茶壶 | |
CN216090205U (zh) | 一种锅铲 | |
CN207754991U (zh) | 锅具以及烹饪器具 | |
JP3105327U (ja) | 片手鍋 | |
JP3211419U (ja) | 角付け返し万能杓文字 | |
CN214595542U (zh) | 一种具有防烧把机构的奶锅 | |
CN217185630U (zh) | 一种连体锅和厨具组件 | |
JP3153871U (ja) | しゃもじ | |
JP3206908U (ja) | トング | |
JP3010510U (ja) | フライパン | |
CN208081069U (zh) | 一种三段弧式锅具 | |
CN206482413U (zh) | 一种便于配对的筷子组合 | |
JP6148214B2 (ja) | 調理用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