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879141U - 点亮装置及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点亮装置及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879141U
CN206879141U CN201720546830.3U CN201720546830U CN206879141U CN 206879141 U CN206879141 U CN 206879141U CN 201720546830 U CN201720546830 U CN 201720546830U CN 206879141 U CN206879141 U CN 20687914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connector
lamp device
connector shell
cov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546830.3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滝北久也
山本真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Management Co Ltd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87914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87914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Arrangement Of Elements, Cooling, Sealing, Or The Like Of Lighting Device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一种容易地确保电绝缘性能的点亮装置及具备其的照明装置。信号端子部(8)由具备具有电绝缘性的连接器壳体的连接器(插孔连接器)构成。点亮装置(1)的盒(5)形成为箱形,使信号端子部(8)的第1连接器壳体(80)的一部分露出。点亮装置(1)具备覆盖在第1连接器壳体(80)上的罩(9)。本实用新型的点亮装置及照明装置能够容易地确保电绝缘性能。

Description

点亮装置及照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点亮装置及照明装置。更详细地讲,本实用新型涉及将连接器用于与外部的电连接的点亮装置、以及具备该点亮装置的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点亮装置,例示在文献1(日本专利申请公开公报2016-051651)中记载的电源单元。文献1记载的电源单元具有在第1印刷布线板上安装电子零件而构成的电源电路、和容纳电源电路的第1盒。在第1印刷布线板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侧安装着作为电源输入部的连接器,在第1印刷布线板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侧分别安装着作为电源输出部的连接器及作为信号输入部的连接器。第1盒由将第1印刷布线板的零件面(安装着作为电源输入部、电源输出部、信号输入部的各连接器的面)覆盖的金属制的箱体构成。
此外,构成电源输入部、电源输出部及信号输入部的连接器必须具有人的手指不容易接触到充电部(被施加输入电源电压、输出电压、信号电压的接触件(contact)等)的绝缘构造。但是,在作为通用品而制造、销售的连接器被用于点亮装置的电源输入部、电源输出部及信号输入部的情况下,有可能难以确保点亮装置所需要的电绝缘性能。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容易地确保电绝缘性能的点亮装置及照明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的点亮装置,具备:输入端子部,与外部电源电连接;输出端子部,与光源电连接;信号端子部,与信号源电连接;电力变换部,将从上述外部电源向上述输入端子部输入的输入电力进行电力变换并从上述输出端子部向上述光源输出;控制部,接受从上述信号源向上述信号端子部输入的信号并控制上述电力变换部;以及盒,收容上述输入端子部、上述输出端子部、上述信号端子部、上述电力变换部及上述控制部;上述输入端子部、上述输出端子部及上述信号端子部中的至少某1个由具备具有电绝缘性的连接器壳体的连接器构成;上述盒形成为箱形,使上述连接器壳体的一部分露出;上述点亮装置具备覆盖在1个或多个上述连接器壳体中的至少1个连接器壳体上的罩。
上述点亮装置,也可以是,上述罩覆盖在上述输出端子部及上述信号端子部的各自的上述连接器壳体中的至少1个连接器壳体上。
上述点亮装置,也可以是,上述罩构成为:对于与上述罩覆盖的上述连接器壳体可插拔地电连接且机械连接的对象侧连接器,不妨碍上述对象侧连接器被相对于上述连接器壳体插拔时的行进路线。
本实用新型的一技术方案的照明装置,具备上述点亮装置、以从上述点亮装置供给的电力点亮的光源、和至少支承上述光源的主体。
本实用新型的点亮装置及照明装置能够容易地确保电绝缘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点亮装置及照明装置的概略结构图。
图2是同上的点亮装置及照明装置的电路框图。
图3是同上的点亮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同上的点亮装置的正视图。
图5是同上的点亮装置的左侧视图。
图6是同上的点亮装置的后视图。
图7是同上的点亮装置的将罩省略的立体图。
图8是同上的点亮装置的立体图。
图9是同上的点亮装置的罩的正视图。
图10是同上的罩的平面图。
图11是同上的罩的左侧视图。
图12是同上的罩的右侧视图。
图13是同上的罩的仰视图。
图14是同上的罩的后视图。
图15是表示同上的点亮装置的在罩中插入了测试手指的状态的局部省略了的剖视图。
图16是同上的点亮装置的在信号端子部中插入连接着第1插头连接器的状态的局部省略了的立体图。
图17是同上的点亮装置的在信号端子部中插入连接着第1插头连接器的状态的包含罩的省略了一部分的立体图。
标号说明
1 点亮装置
3 照明装置
4 交流电源(外部电源)
5 盒
6 输入端子部
7 输出端子部
8 信号端子部
9 罩
10A 第1插头连接器(对象侧连接器)
11 电力变换部
12 控制部
20 光源
21 传感器部(信号源)
22 设定部(信号源)
23 主体
80 第1连接器壳体(连接器壳体)
S1 检测信号(信号)
S2 设定信号(信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的点亮装置1及照明装置3详细地说明。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说明的结构不过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例。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只要能够起到本实用新型的效果,就可以根据设计等进行各种各样的变更。
本实施方式的照明装置3如图1所示,具备点亮装置1、光源20和对光源20进行支承的主体23。光源20和主体23与反射板24一起构成照明器具(下照灯)2。光源20是板上芯片(COB:chip on board)型的LED(Light Emitting Diode)模块。但是,光源20也可以是封装型的LED模块或有机电致发光元件等。主体23由压铸铝等热的良导体形成为筒状。光源20安装在主体23的下表面。反射板24形成为上表面及下表面开放的圆锥台形状。反射板24在上表面的开口内配置光源20而被安装到主体23的下表面。即,反射板24构成为,将从光源20放射的光向下方反射。
在反射板24,安装着传感器部21和设定部22。传感器部21具有通过用热电元件检测从人体放射的热线来对检测区域内的人的存在进行检测的被动(passive)型的人感传感器。传感器部21如后述那样用从点亮装置1供给的电源进行动作,当在检测区域内检测到人的存在时将检测信号S1向点亮装置1输出。设定部22例如具有可变电阻器,构成为将用可变电阻器将从点亮装置1供给的直流电压分压后的电压作为设定信号向点亮装置1输出即可。即,在本实施方式的点亮装置1及照明装置3中,传感器部21及设定部22相当于信号源。但是,信号源并不限定于传感器部21和设定部22。另外,传感器部21及设定部22既可以安装于反射板24,也可以安装于主体23。
点亮装置1将由印刷电路形成的点亮电路收容在金属制的盒5中而构成。点亮电路如图2所示,具备输入端子部6、输出端子部7、信号端子部8、电力变换部11、控制部12。点亮电路优选还具备电源部13。
输入端子部6与作为外部电源的交流电源4电连接。输出端子部7与光源20电连接。信号端子部8与作为信号源的传感器部21及设定部22电连接。电力变换部11将从交流电源4输入到输入端子部6中的输入电力(交流电力)电力变换为直流电力并从输出端子部7向光源20输出。电力变换部11优选由能够升压及降压的非绝缘型的DC/DC变换器电路、例如具备功率因数改善功能和电力变换功能的SEPIC(Single Ended Primary InductorConverter)电路构成。但是,电力变换部11也可以由通过升压斩波电路构成的功率因数改善电路、和将功率因数改善电路的输出电压降压的非绝缘型的降压斩波电路构成。控制部12根据从传感器部21接受的检测信号S1及从设定部22接受的设定信号S2控制电力变换部11。控制部12当没有接受到检测信号S1时、以及当从不再接受到检测信号S1起经过了规定的等待时间时控制电力变换部11,使光源20熄灭或使其以低调光水平(例如,额定点亮时的20%的调光水平)点亮。此外,控制部12当接受到检测信号S1时、以及在等待时间中,控制电力变换部11使光源20额定点亮。进而,控制部12根据从设定部22接受的设定信号S2调整等待时间。进而,控制部12根据设定信号S2,当没有接受到检测信号S1时、以及经过了等待时间时,对使光源20熄灭、或使其以低调光水平点亮进行切换。电源部13根据从交流电源4供给的交流电压生成控制电源电压Vcc(例如,12[V]~3.3[V]的直流电压),向电力变换部11、控制部12供给。此外,电源部13生成的控制电源电压Vcc还经由信号端子部8被向传感器部21及设定部22供给。
接着,说明点亮装置1的构造。但是,只要没有特别声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在图3中规定点亮装置1的上下、左右、前后的各方向。
上述的点亮电路通过在矩形板状的电路基板14上安装各种各样的电路零件来实现。如图3所示,输入端子部6由速连式(无螺纹端子式)的端子台构成。但是,输入端子部6也可以由连接器(插孔连接器)构成。此外,如图3所示,在电路基板14的前端安装着输出端子部7。输出端子部7是插孔连接器,具有3个第2接触件(contact)70和支承这3个第2接触件70的第2连接器壳体71(参照图3及图4)。输出端子部7在第2连接器壳体71的前表面上可插拔地插入连接着对象侧连接器(第2插头连接器10B)(参照图1)。第2插头连接器10B经由电源线100而与照明器具2的光源20电连接。
信号端子部8如图3所示,由通用的插孔连接器(例如,日本压接端子制造株式会社(日本圧着端子製造株式会社)制的型号ELR-04V等)构成。信号端子部8具有第1连接器壳体80。第1连接器壳体80将接地用的针型接触件(pin contact)、控制电源用的针型接触件、检测信号S1用的针型接触件、设定信号S2用的针型接触件这4个针型接触件以在左右方向上排列为一列的状态保持。电源部13经由控制电源用的针型接触件和接地用的针型接触件向传感器部21及设定部22供给控制电源电压Vcc。此外,传感器部21经由检测信号S1用的针型接触件和接地用的针型接触件向控制部12输出检测信号S1。进而,设定部22经由设定信号S2用的针型接触件和接地用的针型接触件向控制部12输出设定信号S2。
第1连接器壳体80由具有电绝缘性的合成树脂(例如尼龙6)形成为上下方向的厚度比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的宽度充分小的长方体形状。在第1连接器壳体80的前表面,在左右方向上排列配置有4个插入孔81。这4个插入孔81形成为,将第1连接器壳体80在前后方向上贯通。并且,在这4个插入孔81的各自的后端部分,容纳着与各插入孔81对应的针型接触件。
在第1连接器壳体80的左右两侧面的各自上设有臂部82(参照图3)。这一对臂部82与第1连接器壳体80一体地形成,以使得一对臂部82从第1连接器壳体80的左右两侧面中的前端朝向后方突出、并且随着朝向后方而从第1连接器壳体80远离。这一对臂部82构成为,分别使后端部分向朝第1连接器壳体80的左右两侧面靠近的方向挠曲。此外,在第1连接器壳体80的上表面的前端且左右方向的中央的位置设有突部83。进而,在第1连接器壳体80的上表面及下表面的左右两端,在第1连接器壳体80的前后方向的大概比中央靠后方的部分,分别与第1连接器壳体80一体地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突出的一对突条部84。
盒5由下盒5A和上盒5B构成(参照图3)。下盒5A具有矩形板状的底板50、和从底板50的较短方向(左右方向)的两端分别朝上竖起的一对侧板51。下盒5A还具有从底板50的前端朝下突出的第1支脚片52和从底板50的后端朝下突出的第2支脚片53。第1支脚片52及第2支脚片53分别从左右方向观察被弯曲为L字形状。另外,底板50、一对侧板51、第1支脚片52及第2支脚片53优选由锌钢板等金属板一体地形成。
在底板50的上表面的后端部分安装着输入端子部6。在被底板50和一对侧板51包围的空间中,在输入端子部6的前方收容下绝缘片15和电路基板14。下绝缘片15由合成树脂制的片材形成为方槽状。下绝缘片15配置在底板50及一对侧板51与电路基板14之间,将电路基板14与底板50及一对侧板51电绝缘。
上盒5B如图3所示,具有顶板54、左侧板55、右侧板56和前板57。顶板54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为较长方向的矩形板状。在顶板54的前端设有一对嵌合孔540。这一对嵌合孔540形成为矩形形状,配置在顶板54的左右两端。左侧板55形成为矩形板状,从顶板54的左端朝下突出。在左侧板55的后方的下部,设有朝内突出的突起550。右侧板56形成为矩形板状,从顶板54的右端朝下突出。矩形的突片560从右侧板56的前端向前方突出。在该突片560,贯通有螺栓插通孔561。此外,在右侧板56的后方的下部也设有朝内突出的突起。前板57从前方观察形成为Π字形状。在前板57的上部贯通有矩形的安装孔570。在前板57的、安装孔570的左右两侧的各自的边缘,突出有向前方突出的矩形板状的突片573。此外,在前板57的左侧的下端,以向前方突出的方式设有矩形板状的固定片571。在该固定片571,设有在厚度方向(上下方向)上贯通的螺栓插通孔572。
在上盒5B的内部收容上绝缘片16。上绝缘片16由合成树脂制的片材形成为具有矩形板状的底部160和从底部160的左右两端朝下突出的一对侧部161的方槽状。上绝缘片16将一对侧部161的各自的顶端卡挂到设于左侧板55的一对突部551和设于右侧板56的一对突部上而被固定到上盒5B。
信号端子部8如图3及图7所示,被安装到上盒5B的前板57。信号端子部8当被从后方插入到前板57的安装孔570,则被安装孔570的左右两侧的边缘推压而一对臂部82挠曲,突条部84的前端在与前板57的后表面碰抵的位置停止。此时,一对臂部82的各自的顶端(后端)卡挂于前板57的一对突片573的前端(参照图7)。结果,第1连接器壳体80将前板57夹入到一对臂部82与突条部84之间而被安装于上盒5B(的前板57)。另外,信号端子部8的4个针型接触件分别通过引线等被焊接到形成于电路基板14的导体而与控制部12及电源部13电连接。
上盒5B被盖在下盒5A之上。上盒5B的左侧板55的突起550与在下盒5A的左侧的侧板51的后端设置的孔510嵌合,上盒5B的右侧板56的突起与在下盒5A的右侧的侧板51的后端设置的孔嵌合而下盒5A与上盒5B被结合。进而,通过将被插通在上盒5B的固定片571的螺栓插通孔572中的固定螺栓58拧入到设在下盒5A的底板50的前端左端上的螺孔500中,将下盒5A与上盒5B固定(参照图3及图7)。
这里,根据电气用品安全法的规定,输入端子部6、输出端子部7及信号端子部8分别必须通过双重绝缘或强化绝缘而与充电部(接触件)电绝缘。关于构成输入端子部6的端子台和构成输出端子部7的插孔连接器,通过双重绝缘或强化绝缘而与充电部电绝缘。但是,关于构成信号端子部8的插孔连接器,不限于通过双重绝缘或强化绝缘而与充电部(针型接触件)电绝缘。
所以,本实施方式的点亮装置1具备盖在信号端子部8的第1连接器壳体80上的罩9(参照图1及图3)。即,罩9盖在第1连接器壳体80上,从而能够由罩9和第1连接器壳体80实现信号端子部8的双重绝缘。
罩9如图8及图9~图14所示,具有罩主体90、垂下部91、退避部92、突边部93、突壁部94、螺紧部95、第2卡挂爪96。罩主体90、垂下部91、退避部92、突边部93、突壁部94、螺紧部95及第2卡挂爪96优选的是,例如由混合有玻璃纤维而被强化了的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树脂一体成形。
罩主体90具有第1筒部900和第2筒部901。第1筒部900形成为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比上下方向的高度尺寸大的扁平的方筒状。第2筒部901形成为上下方向的高度尺寸与第1筒部900的高度尺寸相等、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比第1筒部900的宽度尺寸小的扁平的方筒状。罩主体90构成为,将第2筒部901与第1筒部900的前端结合、将第1筒部900的内部空间与第2筒部901的内部空间相连(参照图9~图14)。这里,第1筒部900的内部空间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优选比信号端子部8的第1连接器壳体80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其中包括一对臂部82)稍大。进而,第2筒部901的内部空间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比第1连接器壳体80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小,并且比与信号端子部8可插拔地插入连接的对象侧连接器(第1插头连接器10A)的宽度尺寸稍大。另外,第1插头连接器10A如图8所示,由与构成信号端子部8的通用的插孔连接器对应的通用的插头连接器(例如,日本压接端子制造株式会社制的型号ELP-04V等)构成。
垂下部91形成为矩形板状,从罩主体90的第2筒部901的前端朝下突出。垂下部91构成为,将罩主体90的前端部分加强而抑制第2筒部901的内部空间的变形。
退避部92如图8及图9~图13所示,从罩主体90的上侧的壁的左右方向的中央朝上突出。退避部92具有与罩主体90的内部空间(第1筒部900及第2筒部901的各自的内部空间)相连的凹处920(参照图9)。此外,在罩主体90的上侧的壁,在从退避部92的前端到罩主体90的前端的范围设有槽902(参照图8及图10)。该槽902与第2筒部901的内部空间及退避部92的凹处920相连。
突边部93形成为板状,从罩主体90的后端的左端及上端突出。突壁部94形成为矩形板状,从突边部93的上端向后方突出。此外,在突壁部94的下表面的左右两端,分别朝下突出有钩形的第1卡挂爪940(参照图11~图14)。螺紧部95形成为大致方柱状,从罩主体90的第1筒部900的右侧面突出。在螺紧部95的右侧面的下部,设有圆筒形的螺孔950(参照图12)。第2卡挂爪96从罩主体90的第1筒部900的后端面的下部的中央突出(参照图11~图14)。第2卡挂爪96从左右方向观察形成为朝下的钩形。
罩9通过将一对第1卡挂爪940分别嵌合到顶板54的一对嵌合孔540中对应的嵌合孔540中、并将第2卡挂爪96卡挂到前板57的安装孔570的下端缘上而被安装到盒5(参照图3、图7及图8)。此时,从前板57的安装孔570向前方突出的信号端子部8的一部分(比第1连接器壳体80的突条部84靠前的部分)被收容在罩主体90的第1筒部900内(参照图15)。进而,罩9通过将插通在设于上盒5B的突片560上的螺栓插通孔561中的螺栓59(参照图3)拧入到螺紧部95的螺孔950中而被固定到盒5。
信号端子部8通过盖上罩9而露出到盒5之外的部分(比第1连接器壳体80的突条部84靠前的部分)被罩9覆盖。因此,即使模拟人的手指的测试手指(试验指)110被插入到罩主体90的前方的开口中,也不能接触到信号端子部8(参照图15)。即,即使由通用的插孔连接器构成信号端子部8,也能够通过由信号端子部8的第1连接器壳体80实现的基础绝缘以及由罩9实现的双重绝缘容易地确保点亮装置1的电绝缘性能。因而,不需要将信号端子部8用专用的连接器构成,所以能够实现专用的连接器的设计所需要的时间的缩短及专用的连接器的制造所需要的费用的削减。
此外,第2筒部901的内部空间与第1筒部900的内部空间相连,并且第2筒部901的内部空间整体形成为能够将第1插头连接器10A插通的大小。因此,作为信号端子部8的对象侧连接器的第1插头连接器10A可插拔地插入连接于覆盖了罩9的状态的信号端子部8(参照图16)。即,能够不将覆盖在信号端子部8上的罩9拆下而相对于信号端子部8插拔第1插头连接器10A,所以能够实现第1插头连接器10A相对于信号端子部8的插拔作业的作业性的提高。
这里,在对信号端子部8插拔第1插头连接器10A时,对覆盖在信号端子部8上的罩9施加朝上的力、朝下的力及左右方向的力。对于朝上的力,第2卡挂爪96卡挂在前板57的安装孔570的边缘从而使罩9不易脱离。此外,对于朝下的力,一对第1卡挂爪940分别嵌合于一对嵌合孔540从而使罩9不易脱离。进而,对于左右方向的力,螺紧部95螺紧于上盒5B的突片560从而使罩9不易脱离。
此外,第1插头连接器10A具有锁止机构。该锁止机构由相对于第1插头连接器10A的上表面可在上下方向上摆动地设置的锁止片101、和设在锁止片101的前端的锁止爪102构成(参照图8及图17)。当第1插头连接器10A被插入连接于信号端子部8,则锁止机构的锁止爪102卡挂于第1连接器壳体80的突部83从而第1插头连接器10A被紧固(锁止)于信号端子部8(参照图17)。此外,关于锁止机构,通过将锁止片101的后端部分推压而锁止片101摆动,从而锁止爪102与突部83的卡挂脱离而解除锁止。并且,第1插头连接器10A在锁止机构的锁止被解除的状态下能够从信号端子部8拔出。
这里,在覆盖着罩9的状态的信号端子部8中插入连接着第1插头连接器10A的情况下,第1插头连接器10A的锁止机构被收容到退避部92的凹处920内(参照图16)。因此,第1插头连接器10A的锁止机构不受罩9妨碍,将锁止爪102卡挂于信号端子部8的突部83而成为锁止状态。进而,在与信号端子部8连接了的状态下,锁止片101的后端部分被插入在罩主体90的槽902中(参照图16)。即,在第1插头连接器10A被收容在罩主体90的第2筒部901的内部空间的状态下,也能够经由槽902进行锁止片101的后端部分的推压操作。另外,点亮装置1具备的罩9也可以构成为,覆盖在信号端子部8以外的输入端子部6及输出端子部7上。
如上述那样,第1技术方案的点亮装置1具备与外部电源(交流电源4)电连接的输入端子部6、与光源20电连接的输出端子部7、和与信号源(传感器部21、设定部22)电连接的信号端子部8。此外,第1技术方案的点亮装置1具备将从交流电源4向输入端子部6输入的输入电力进行电力变换而从输出端子部7向光源20输出的电力变换部11。进而,第1技术方案的点亮装置1具备将控制部12、输入端子部6、输出端子部7、信号端子部8、电力变换部11及控制部12收容的盒5。控制部12接受从传感器部21及设定部22向信号端子部8输入的信号(检测信号S1及设定信号S2)而控制电力变换部11。输入端子部6、输出端子部7及信号端子部8中的至少某1个由具备具有电绝缘性的连接器壳体(第1连接器壳体80)的连接器(插孔连接器)构成。盒5形成为箱形,使第1连接器壳体80的一部分露出。点亮装置1具备覆盖在1个或多个连接器壳体中的至少1个连接器壳体(第1连接器壳体80)上的罩9。
点亮装置1对于连接器壳体(第1连接器壳体80)单体的基础绝缘通过罩9实现双重绝缘,能够容易地确保电绝缘性能。
第2技术方案的点亮装置1可以通过与第1技术方案的组合来实现。在第2技术方案的点亮装置1中,优选的是,罩9覆盖在输出端子部7及信号端子部8的各自的连接器壳体中的至少1个连接器壳体(第1连接器壳体80)上。
点亮装置1,对于输出端子部7及信号端子部8中的至少某一方,能够容易地确保电绝缘性能。
第3技术方案的点亮装置1可以通过与第1或第2技术方案的组合来实现。在第3技术方案的点亮装置1中,优选的是,罩9相对于与罩9覆盖的第1连接器壳体80可插拔地电连接且机械连接的对象侧连接器(第1插头连接器10A)如以下这样构成。罩9优选构成为,不妨碍第1插头连接器10A相对于第1连接器壳体80插拔时的行进路线。
能够对点亮装置1、覆盖着罩9的状态下的第1连接器壳体80插拔第1插头连接器10A。
如上述那样,第4技术方案的照明装置3可以通过与第1~第3技术方案的某个的组合来实现。第4技术方案的照明装置3具备点亮装置1、以从点亮装置1供给的电力点亮的光源20、和至少支承光源20的主体23。
照明装置3能够容易地确保电绝缘性能。

Claims (4)

1.一种点亮装置,其特征在于,
具备:
输入端子部,与外部电源电连接;
输出端子部,与光源电连接;
信号端子部,与信号源电连接;
电力变换部,将从上述外部电源向上述输入端子部输入的输入电力进行电力变换并从上述输出端子部向上述光源输出;
控制部,接受从上述信号源向上述信号端子部输入的信号并控制上述电力变换部;以及
盒,收容上述输入端子部、上述输出端子部、上述信号端子部、上述电力变换部及上述控制部;
上述输入端子部、上述输出端子部及上述信号端子部中的至少某1个由具备具有电绝缘性的连接器壳体的连接器构成;
上述盒形成为箱形,使上述连接器壳体的一部分露出;
上述点亮装置具备覆盖在1个或多个上述连接器壳体中的至少1个连接器壳体上的罩。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点亮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罩覆盖在上述输出端子部及上述信号端子部的各自的上述连接器壳体中的至少1个连接器壳体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点亮装置,其特征在于,
上述罩构成为:对于与上述罩覆盖的上述连接器壳体可插拔地电连接且机械连接的对象侧连接器,不妨碍上述对象侧连接器被相对于上述连接器壳体插拔时的行进路线。
4.一种照明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点亮装置;
光源,以从上述点亮装置供给的电力点亮;以及
主体,至少支承上述光源。
CN201720546830.3U 2016-05-20 2017-05-17 点亮装置及照明装置 Active CN206879141U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01988A JP6731640B2 (ja) 2016-05-20 2016-05-20 点灯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JP2016-101988 2016-05-20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879141U true CN206879141U (zh) 2018-01-12

Family

ID=604150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546830.3U Active CN206879141U (zh) 2016-05-20 2017-05-17 点亮装置及照明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731640B2 (zh)
CN (1) CN206879141U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319589B2 (ja) * 2019-09-30 2023-08-02 東芝ライテック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
JP2021064478A (ja) * 2019-10-11 2021-04-22 コイズミ照明株式会社 照明器具
JP7466102B2 (ja) * 2019-11-13 2024-04-12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調光装置、照明装置、照明システム、及び調光装置を取付孔を通過させる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015727A (ja) * 2008-07-01 2010-01-21 Sharp Corp コネクタカバー及び該コネクタカバーを備える照明装置
JP6399444B2 (ja) * 2014-09-01 2018-10-03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731640B2 (ja) 2020-07-29
JP2017208314A (ja) 2017-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879141U (zh) 点亮装置及照明装置
US9502832B1 (en) Duplex receptacle having a plurality of LEDs to illuminate the sockets
US7948183B2 (en) Three-dimensional miniaturized power supply
TWI713715B (zh) 穩健且高電流的智慧插頭
US20170187155A1 (en) Wiring device with connector integrated into pcb substrate
KR101507222B1 (ko) 배선이 용이한 커넥터를 구비한 에너지저장시스템
RU2636268C2 (ru) Штепсельная розетка для скрытой проводки с углублением штепсельной розетки
CN206817272U (zh) 光源单元和照明器具
CN104143724A (zh) 一种带保护门的电源插座
CN204011925U (zh) 一种带保护门的电源插座
CN202872061U (zh) 带过载保护的组合插座
CN205065391U (zh) 发光机构
CN205985538U (zh) 一种模块化智能插座
CN205647245U (zh) 一种开关电源
TWM467098U (zh) 電路模組
CN205946445U (zh) 一种led电源外壳、led电源及照明装置
CN207625020U (zh) 插座
CN106450969A (zh) 线缆连接器组件
CN108420248A (zh) 简易发光展示装置
CN2909656Y (zh) 三插孔转两插脚插座的漏电警告装置
CN211344817U (zh) Led灯装置及led灯的快速插接适配器
CN209726125U (zh) 一种排骨灯接线结构
CN112952489B (zh) 墙壁电源插座
CN215221178U (zh) 一种智能充电排插
JP2019021540A (ja) 電源ユニット、コンデンサユニット、電源装置、及び照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