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870361U - 一种帘子布缠绕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帘子布缠绕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870361U
CN206870361U CN201720806744.1U CN201720806744U CN206870361U CN 206870361 U CN206870361 U CN 206870361U CN 201720806744 U CN201720806744 U CN 201720806744U CN 206870361 U CN206870361 U CN 20687036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otating disk
angle
wind
cord fabric
inner cylind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806744.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薛广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Qingxiang Rubb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Qingxiang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Qingxiang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Qingxiang Rubb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806744.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87036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87036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87036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Blinds (AREA)

Abstract

一种帘子布缠绕装置,包括支架、第一缠绕装置、第二缠绕装置、第一动力机构和第二动力机构;支架上部垂直设置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一缠绕装置包括第一转盘、第一导向轮、第一角度杆装置,第一角度杆的中心轴与第一转盘右端面之间的夹角为54°44′;第二缠绕装置包括第二转盘、第二导向轮、第二角度杆装置,第二角度杆的中心轴与第二转盘右端面之间的夹角为54°44′;第一动力机构控制第一转盘的旋转及旋转速度,第二动力机构控制第二转盘的旋转及旋转速度。本实用新型帘子布缠绕装置通过第一缠绕装置和第二缠绕装置对内筒同时进行两层帘子布的缠绕,在保证橡胶软管承压性能的情况下提高了生产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帘子布缠绕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橡胶软管成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帘子布缠绕装置。
背景技术
传统的低压橡胶软管都是以夹布橡胶软管为主,将夹布以45°的缠绕角缠绕在内胶管上,这种夹布橡胶软管需要缠绕多层夹布才能减小伸长率,同时这种橡胶软管的承压能力弱,管体的整体柔软性差。
鉴于传统夹布橡胶软管的缺陷,近年来发展了一种采用帘子布为增强层的橡胶软管,这种橡胶软管的柔软性好切具有较强的承压能力,但是这种橡胶软管在缠绕帘子布时对其缠绕角度是有要求的,而现有的缠绕设备不能完全保证帘子布缠绕角度的一致,而帘子布的缠绕角度影响其伸长率,进而影响其使用寿命,因此橡胶软管成型过程中帘子布的缠绕角度是一个重要的参数。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能精准控制的帘子布缠绕角度的缠绕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帘子布缠绕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下述技术方案:一种帘子布缠绕装置,包括支架、第一缠绕装置、第二缠绕装置、第一动力机构和第二动力机构;
所述支架上部垂直设置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板中部垂直设置第一内筒套,所述第二支撑板中部垂直设置第二内筒套,所述第一内筒套和第二内套筒中滑动连接内筒;
所述第一缠绕装置包括第一转盘、第一导向轮、第一角度杆装置;所述第一转盘与第一内筒套的右端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导向轮上安装第一帘子布卷,所述第一导向轮与第一转盘的右端面进行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角度杆装置包括第一角度杆和第一固定盘,所述第一角度杆装置通过第一固定盘与第一转盘的右端面进行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角度杆装置位于第一导向轮的右侧,所述第一角度杆的中心轴与第一转盘右端面之间的夹角为54° 44′;
所述第二缠绕装置包括第二转盘、第二导向轮、第二角度杆装置;所述第二转盘与第二内筒套的右端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导向轮上安装第二帘子布卷,所述第二导向轮与第二转盘的右端面进行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角度杆装置包括第二角度杆和第二固定盘,所述第二角度杆装置通过第二固定盘与第二转盘的右端面进行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角度杆装置位于第二导向轮的左侧,所述第二角度杆的中心轴与第二转盘右端面之间的夹角为54°44′;
所述第一动力机构控制第一转盘的旋转及旋转速度,所述第二动力机构控制第二转盘的旋转及旋转速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转盘的右端面固定设置第一安全配重,所述第一安全配重呈葫芦形结构,所述第一安全配重的大圆结构与第一转盘进行同轴设置,所述第一安全配重与第一内筒套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导向轮与第一角度杆装置设置在第一安全配重的大圆结构端。
优选的,所述第一固定盘为正方形板状结构,所述第一固定盘上设有4个第一角度螺纹孔,所述第一转盘上设有4个第一固定螺纹孔,所述第一角度螺纹孔与第一固定螺纹孔一一对应,所述第一固定盘与第一转盘进行螺栓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转盘的右端面固定设置第二安全配重,所述第二安全配重呈葫芦形结构,所述第二安全配重的大圆结构与第二转盘进行同轴设置,所述第二安全配重与第二内筒套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导向轮与第二角度杆装置设置在第二安全配重的大圆结构端。
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盘为正方形板状结构,所述第二固定盘上设有4个第二角度螺纹孔,所述第二转盘上设有4个第二固定螺纹孔,所述第二角度螺纹孔与第二固定螺纹孔一一对应,所述第二固定盘与第二转盘进行螺栓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转盘的旋转方向与第二转盘的旋转方向相反。
优选的,所述第一转盘旋转一圈所需的时间与内筒前进一个第一帘子布卷宽度所需的时间相等。
优选的,所述第二转盘旋转一圈所需的时间与内筒前进一个第二帘子布卷宽度所需的时间相等。
优选的,所述第一动力机构包括第一电机、第一主动轮、第一传送皮带、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一电机的转轴与第一主动轮进行同轴连接,所述第一主动轮与第一从动轮通过第一传送皮带进行传动连接;所述第一从动轮与第一转盘的左端面进行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从动轮与第一内筒套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电机为变频电机。
优选的,所述第二动力机构包括第二电机、第二主动轮、第二传送皮带、第二从动轮;所述第二电机的转轴与第二主动轮进行同轴连接,所述第二主动轮与第二从动轮通过第一传送皮带进行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从动轮与第二转盘的左端面进行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从动轮与第二内筒套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电机为变频电机。
一种帘子布缠绕装置,其工作原理:
将第一帘子布卷套在第一导向轮上,并将第一帘子布从第一角度杆上面绕过,再从内筒底部绕过缠绕在内筒上;启动第一电机,使第一转盘旋转,使内筒在往前行进的过程中将第一帘子布缠绕在内筒上形成第一层帘子布层;其中第一角度杆的中心轴与第一转盘右端面之间夹角54°44′的设置使第一帘子布在内筒上形成54°44′的最佳平衡缠绕角,增加了胶管的使用寿命。
将第二帘子布卷套在第二导向轮上,并将第二帘子布从第二角度杆上面绕过,再从内筒底部绕过缠绕在内筒上;启动第二电机,使第二转盘旋转,使内筒在往前行进的过程中将第二帘子布缠绕在内筒上形成第二层帘子布层;其中第二角度杆的中心轴与第二转盘右端面之间夹角54°44′的设置使第二帘子布在内筒上形成54°44′的最佳平衡缠绕角,增加了胶管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实用新型帘子布缠绕装置通过第一缠绕装置和第二缠绕装置对内筒同时进行两层帘子布的缠绕,在保证橡胶软管承压性能的情况下提高了生产效率。
2.本实用新型帘子布缠绕装置通过第一缠绕装置中设置第一角度杆装置,其中第一角度杆的中心轴与第一转盘右端面之间夹角54°44′的设置使第一层帘子布在内筒上形成54° 44′的最佳平衡缠绕角,增加了胶管的使用寿命;第二缠绕装置中设置第二角度杆装置,其中第二角度杆的中心轴与第二转盘右端面之间夹角54°44′的设置使第二层帘子布在内筒上形成54°44′的最佳平衡缠绕角,增加了胶管的使用寿命;同时第一角度杆和第二角度杆还起到了张紧帘子布的作用,使帘子布紧紧的缠绕在内筒上。
2.本实用新型帘子布缠绕装置通过第一动力机构控制第一转盘的旋转及旋转速度,第二动力机构控制第二转盘的旋转及旋转速度;使第一转盘旋转一圈所需的时间与内筒前进一个第一帘子布卷宽度所需的时间相等,保证第一层帘子布卷缠绕在内筒上时既不会留有空隙又不会有重合相压的地方;使第二转盘旋转一圈所需的时间与内筒前进一个第二帘子布卷宽度所需的时间相等,保证第二层帘子布卷缠绕在内筒上时既不会留有空隙又不会有重合相压的地方,从而保证内筒缠绕两层帘子布后各处的外径均一致。
附图说明
图1-图4是本实用新型帘子布缠绕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图6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转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7-图8是本实用新型第二转盘的结构示意图;
图9-图11是本实用新型第一角度杆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实用新型帘子布缠绕装置对内筒缠绕帘子布时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01–内筒,02–第一帘子布卷,03–第二帘子布卷;
1–支架,11–第一支撑板,12–第二支撑板,13–第一内筒套,14–第二内筒套,2–第一缠绕装置,21–第一转盘,22–第一导向轮,23–第一角度杆装置,231–第一角度杆,232–第一固定盘,233–第一角度螺纹孔,24–第一固定螺纹孔,25–第一安全配重,3–第二缠绕装置,31–第二转盘,32–第二导向轮,33–第二角度杆装置,331–第二角度杆,332–第二固定盘,333–第二角度螺纹孔,34–第二固定螺纹孔,35–第二安全配重,4–第一动力机构,41–第一电机,42–第一主动轮,43–第一传送皮带,44–第一从动轮,5–第二动力机构,51–第二电机,52–第二主动轮,53–第二传送皮带,54–第二从动轮;
→第一转盘旋转方向,第二转盘旋转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图1-4所示,一种帘子布缠绕装置,包括支架1、第一缠绕装置2、第二缠绕装置3、第一动力机构4和第二动力机构5;第一缠绕装置2对内筒01进行第一层帘子布的缠绕,第二缠绕装置3对内筒01进行第二层帘子布的缠绕;
所述支架1上部垂直设置第一支撑板11、第二支撑板12,所述第一支撑板11和第二支撑板12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板11中部垂直设置第一内筒套13,所述第二支撑板12 中部垂直设置第二内筒套14,所述第一内筒套13和第二内套筒14中滑动连接内筒01;
所述第一缠绕装置2包括第一转盘21、第一导向轮22、第一角度杆装置23;第一转盘 21的结构如图5-6所示,所述第一转盘21与第一内筒套13的右端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导向轮22上安装第一帘子布卷02,所述第一导向轮22与第一转盘21的右端面进行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角度杆装置23包括第一角度杆231和第一固定盘232,所述第一角度杆装置23通过第一固定盘232与第一转盘21的右端面进行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角度杆装置23 位于第一导向轮22的右侧,所述第一角度杆231的中心轴与第一转盘21右端面之间的夹角为54°44′,从而保证第一层帘子布的缠绕平衡角为最佳的54°44′,增加胶管的使用寿命;
所述第二缠绕装置3包括第二转盘31、第二导向轮32、第二角度杆装置33;第二转盘 32的结构如图7-8所示,所述第二转盘32与第二内筒套14的右端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导向轮32上安装第二帘子布卷03,所述第二导向轮32与第二转盘31的右端面进行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角度杆装置33包括第二角度杆331和第二固定盘332,所述第二角度杆装置33通过第二固定盘332与第二转盘31的右端面进行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角度杆装置33 位于第二导向轮32的左侧,所述第二角度杆331的中心轴与第二转盘31右端面之间的夹角为54°44′,从而保证第二层帘子布的缠绕平衡角为最佳的54°44′,增加胶管的使用寿命;
所述第一动力机构4控制第一转盘21的旋转及旋转速度,所述第二动力机构5控制第二转盘31的旋转及旋转速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转盘21的右端面固定设置第一安全配重25,所述第一安全配重25 呈葫芦形结构,所述第一安全配重25的大圆结构与第一转盘21进行同轴设置,所述第一安全配重25与第一内筒套13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导向轮22与第一角度杆装置23设置在第一安全配重25的大圆结构端;由于第一导向轮22与第一角度杆装置23均设置在第一转盘21的一端,因此采用第一安全配重25的小圆结构端对其进行配重平衡。
优选的,如图9-11所示,所述第一固定盘232为正方形板状结构,所述第一固定盘232 上设有4个第一角度螺纹孔233,所述第一转盘21上设有4个第一固定螺纹孔24,所述第一角度螺纹孔233与第一固定螺纹孔24一一对应,所述第一固定盘232与第一转盘21进行螺栓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转盘32的右端面固定设置第二安全配重35,所述第二安全配重35 呈葫芦形结构,所述第二安全配重35的大圆结构与第二转盘32进行同轴设置,所述第二安全配重35与第二内筒套14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导向轮32与第二角度杆装置33设置在第二安全配重35的大圆结构端,由于第二导向轮32与第二角度杆装置33均设置在第二转盘31的一端,因此采用第二安全配重35的小圆结构端对其进行配重平衡。
优选的,所述第二固定盘332为正方形板状结构,所述第二固定盘332上设有4个第二角度螺纹孔333,所述第二转盘31上设有4个第二固定螺纹孔34,所述第二角度螺纹孔333与第二固定螺纹孔34一一对应,所述第二固定盘332与第二转盘31进行螺栓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转盘21的旋转方向与第二转盘31的旋转方向相反,使第一层帘子布和第二层帘子布朝不同的方向缠绕,增强强度。
优选的,所述第一转盘21旋转一圈所需的时间与内筒01前进一个第一帘子布卷02宽度所需的时间相等,保证第一层帘子布卷缠绕在内筒01上时既不会留有空隙又不会有重合相压的地方。
优选的,所述第二转盘31旋转一圈所需的时间与内筒01前进一个第二帘子布卷03宽度所需的时间相等,保证第二层帘子布卷缠绕在内筒01上时既不会留有空隙又不会有重合相压的地方。
优选的,所述第一动力机构4包括第一电机41、第一主动轮42、第一传送皮带43、第一从动轮44;所述第一电机41的转轴与第一主动轮42进行同轴连接,所述第一主动轮42 与第一从动轮44通过第一传送皮带43进行传动连接;所述第一从动轮44与第一转盘21 的左端面进行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从动轮44与第一内筒套13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电机41为变频电机,通过变频调速控制第一转盘21的旋转速度。
优选的,所述第二动力机构5包括第二电机51、第二主动轮52、第二传送皮带53、第二从动轮54;所述第二电机51的转轴与第二主动轮52进行同轴连接,所述第二主动轮52 与第二从动轮54通过第一传送皮带53进行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从动轮54与第二转盘31 的左端面进行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从动轮54与第二内筒套14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电机51为变频电机,通过变频调速控制第二转盘31的旋转速度。
一种帘子布缠绕装置,其具体实施方式如下:
如图12所示,将第一帘子布卷02套在第一导向轮22上,并将第一帘子布从第一角度杆231上面绕过,再从内筒01底部绕过缠绕在内筒上;启动第一电机41,使第一转盘21 旋转,旋转方向如图12所示,使内筒01在往前行进的过程中将第一帘子布缠绕在内筒01 上形成第一层帘子布层;其中第一角度杆231的中心轴与第一转盘21右端面之间夹角54° 44′的设置使第一帘子布在内筒01上形成54°44′的最佳平衡缠绕角,增加了胶管的使用寿命。
将第二帘子布卷03套在第二导向轮32上,并将第二帘子布从第二角度杆331上面绕过,再从内筒01底部绕过缠绕在内筒上;启动第二电机51,使第二转盘31旋转,使内筒 01在往前行进的过程中将第二帘子布缠绕在内筒01上形成第二层帘子布层;其中第二角度杆331的中心轴与第二转盘31右端面之间夹角54°44′的设置使第二帘子布在内筒01上形成54°44′的最佳平衡缠绕角,增加了胶管的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内。

Claims (10)

1.一种帘子布缠绕装置,其特征是,包括支架、第一缠绕装置、第二缠绕装置、第一动力机构和第二动力机构;
所述支架上部垂直设置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所述第一支撑板和第二支撑板平行设置;所述第一支撑板中部垂直设置第一内筒套,所述第二支撑板中部垂直设置第二内筒套,所述第一内筒套和第二内套筒中滑动连接内筒;
所述第一缠绕装置包括第一转盘、第一导向轮、第一角度杆装置;所述第一转盘与第一内筒套的右端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导向轮上安装第一帘子布卷,所述第一导向轮与第一转盘的右端面进行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角度杆装置包括第一角度杆和第一固定盘,所述第一角度杆装置通过第一固定盘与第一转盘的右端面进行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角度杆装置位于第一导向轮的右侧,所述第一角度杆的中心轴与第一转盘右端面之间的夹角为54°44′;
所述第二缠绕装置包括第二转盘、第二导向轮、第二角度杆装置;所述第二转盘与第二内筒套的右端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导向轮上安装第二帘子布卷,所述第二导向轮与第二转盘的右端面进行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角度杆装置包括第二角度杆和第二固定盘,所述第二角度杆装置通过第二固定盘与第二转盘的右端面进行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角度杆装置位于第二导向轮的左侧,所述第二角度杆的中心轴与第二转盘右端面之间的夹角为54°44′;
所述第一动力机构控制第一转盘的旋转及旋转速度,所述第二动力机构控制第二转盘的旋转及旋转速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帘子布缠绕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转盘的右端面固定设置第一安全配重,所述第一安全配重呈葫芦形结构,所述第一安全配重的大圆结构与第一转盘进行同轴设置,所述第一安全配重与第一内筒套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一导向轮与第一角度杆装置设置在第一安全配重的大圆结构端。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帘子布缠绕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固定盘为正方形板状结构,所述第一固定盘上设有4个第一角度螺纹孔,所述第一转盘上设有4个第一固定螺纹孔,所述第一角度螺纹孔与第一固定螺纹孔一一对应,所述第一固定盘与第一转盘进行螺栓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帘子布缠绕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二转盘的右端面固定设置第二安全配重,所述第二安全配重呈葫芦形结构,所述第二安全配重的大圆结构与第二转盘进行同轴设置,所述第二安全配重与第二内筒套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二导向轮与第二角度杆装置设置在第二安全配重的大圆结构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帘子布缠绕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二固定盘为正方形板状结构,所述第二固定盘上设有4个第二角度螺纹孔,所述第二转盘上设有4个第二固定螺纹孔,所述第二角度螺纹孔与第二固定螺纹孔一一对应,所述第二固定盘与第二转盘进行螺栓固定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帘子布缠绕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转盘的旋转方向与第二转盘的旋转方向相反。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帘子布缠绕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转盘旋转一圈所需的时间与内筒前进一个第一帘子布卷宽度所需的时间相等。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帘子布缠绕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二转盘旋转一圈所需的时间与内筒前进一个第二帘子布卷宽度所需的时间相等。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帘子布缠绕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一动力机构包括第一电机、第一主动轮、第一传送皮带、第一从动轮;所述第一电机的转轴与第一主动轮进行同轴连接,所述第一主动轮与第一从动轮通过第一传送皮带进行传动连接;所述第一从动轮与第一转盘的左端面进行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从动轮与第一内筒套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一电机为变频电机。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帘子布缠绕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第二动力机构包括第二电机、第二主动轮、第二传送皮带、第二从动轮;所述第二电机的转轴与第二主动轮进行同轴连接,所述第二主动轮与第二从动轮通过第一传送皮带进行传动连接;所述第二从动轮与第二转盘的左端面进行固定连接,所述第二从动轮与第二内筒套进行转动连接;所述第二电机为变频电机。
CN201720806744.1U 2017-07-05 2017-07-05 一种帘子布缠绕装置 Active CN20687036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806744.1U CN206870361U (zh) 2017-07-05 2017-07-05 一种帘子布缠绕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806744.1U CN206870361U (zh) 2017-07-05 2017-07-05 一种帘子布缠绕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870361U true CN206870361U (zh) 2018-01-12

Family

ID=613322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806744.1U Active CN206870361U (zh) 2017-07-05 2017-07-05 一种帘子布缠绕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87036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59285A (zh) * 2020-10-19 2021-01-22 陈丽碧 一种复合电缆及其导向传输装置与传输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59285A (zh) * 2020-10-19 2021-01-22 陈丽碧 一种复合电缆及其导向传输装置与传输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231745B (zh) 采用混合同步带五驱动球形机器人
CN208086946U (zh) 一种电线绕线装置
CN206645744U (zh) 在无受力状态下具有固线调整功能的卷扬机
CN206457110U (zh) 一种电缆绝缘材料高效收卷装置
CN206870361U (zh) 一种帘子布缠绕装置
CN107596632B (zh) 一种可调节扶手高度的跑步机
CN209427818U (zh) 一种低噪音放卷机
CN211494586U (zh) 一种盘管打包机
CN206774326U (zh) 一种电缆生产用缆芯双层聚酯带卷绕装置
CN206814150U (zh) 多层单圈电动收放电缆、油管装置
CN205973134U (zh) 穿带机构
CN206069254U (zh) 一种电动晾衣机的升降机构
CN208883180U (zh) 二次线缆绷线器
CN208869037U (zh) 一种用于卷布的纺织机械装置
CN207810921U (zh) 一种用于建筑设备的可旋转绳索卷筒
CN206384618U (zh) 编织袋引导辊
CN106229087B (zh) 一种立式成缆机退扭装置
CN102848567B (zh) 工程机械专用大口径低压胶管数控缠绕机及其生产方法
CN106744012A (zh) 一种方便拆卸的棉纱纺织用卷筒
CN206175320U (zh) 一种轴流风机前导叶角度调节装置
CN208516565U (zh) 一种液压式收卷机构
CN209959150U (zh) 一种外设遮阳一体节能窗
CN206992648U (zh) 一种便携式紧线装置
CN206395594U (zh) 一种吊装带穿芯机
CN208004136U (zh) 一种永磁同步电机直驱的圆筒洗矿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