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853309U - 空气净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空气净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853309U
CN206853309U CN201720663603.9U CN201720663603U CN206853309U CN 206853309 U CN206853309 U CN 206853309U CN 201720663603 U CN201720663603 U CN 201720663603U CN 206853309 U CN206853309 U CN 206853309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inlet
air
filter element
outer framework
clean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66360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翁叶帆
沈定禄
梁文武
梁毅南
丘健
杨洪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Panasonic Ecology Systems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66360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853309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853309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853309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iltering Of Dispersed Particles In Gas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包括:设有出风口且在至少一个侧面上设有上进风口与下进风口的外框架;设于外框架内的送风单元;设于外框架与送风单元之间的上过滤单元与下过滤单元;上过滤单元与设于外框架上的上进风口相对设置,下过滤单元与设于外框架上的底面相对设置。外框架中设有:被送风单元从上进风口吸入的空气经过上过滤单元再向出风口吹出的上风路;以及被送风单元从下进风口吸入的空气经过下过滤单元再从出风口吹出的下风路;其中,下风路中,下过滤单元与外框架的底面之间设有连通下进风口与下过滤单元的连通路。在本体体积相同的前提下,本公开能够提供更大的风量。另外,在同等风量的要求下,本公开体积能够更小。

Description

空气净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尤其是一种在同体积情况下能提供更大风量的空气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1A和图1B所示,现有技术揭示了一种空气净化机,包括底座1、外壳2、前置滤网3,HEPA高效率微粒滤网4、电机6、风叶7。外壳2安装在底座1上,外壳2的两个侧面上均设有进风口9,外壳2的前面设有出风口10。中心架11安装在外壳2的内部,中心架11与两个进风口9之间均设有前置滤网3和HEPA高效率微粒滤网4。
在图1A和图1B所示空气净化机的基础上,还要再增加风量的话,则需要再在机体上增加进风口。通常选择加大进风口面积或在其他侧面上再开设进风口,利用其他侧面,如背面等。
如果采用在其他侧面上开设进风口的方法增加进风量,由于进风口后所设的过滤网的厚度的关系,会使本体水平方向上增加厚度。比如,在背景技术中的机体的背面再增加过滤单元,那么机体前后方向上的厚度会增加,且由于从背面进风,机体靠墙放置的时候,必须与墙体之间保留一定距离,客观上增加了机体所占用的室内空间。
另外,在不影响机体水平方向上的厚度的情况下,增加侧面进风口9的高度,从而增加进风面积。然而这样依然会增加机体的高度,且其所增加的面积并不能提供风量的大幅增加。
因此,需要一种在不改变机体尺寸的情况下,或在对机体尺寸影响小的前提下,能够增大风量的空气净化装置。
实用新型内容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在不增加机体尺寸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进风量的空气净化装置。
(二)技术方案
本公开空气净化装置包括:设有出风口且在至少一个侧面上设有上进风口与下进风口的外框架;设于外框架内的送风单元;设于外框架与送风单元之间的上过滤单元与下过滤单元;其中,上过滤单元与设于外框架上的上进风口相对设置,下过滤单元与设于外框架上的底面相对设置。外框架中设有:被送风单元从上进风口吸入的空气经过上过滤单元再向出风口吹出的上风路;以及被送风单元从下进风口吸入的空气经过下过滤单元再从出风口吹出的下风路;其中,下风路中,下过滤单元与外框架的底面之间设有连通下进风口与下过滤单元的连通路。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上进风口包括:设于外框架上的第一侧面上的第一上进风口,以及设于外框架上与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上的第二上进风口。下进风口包括:设于外框架一侧面上的第一下进风口,以及设于外框架上与一侧面相对的另一侧面上的第二下进风口。上过滤单元包括,设于第一上进风口的下游侧的第一上过滤单元,以及设于第二上进风口的下游侧的第二上过滤单元。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下进风口、连通路以及第二下进风口设于同一直线上。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下进风口还包括:设于外框架上相对的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之间的第三侧面上的第三下进风口。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三下进风口与连通路设于同一直线上。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上过滤单元、第二上过滤单元及下过滤单元三者的形状相同。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送风单元包括:第一扇叶,包围第一扇叶的第一蜗牛壳,第二扇叶,包围第二扇叶的第二蜗牛壳,以及使第一扇叶与第二扇叶旋转的马达;第一蜗牛壳包括:面向外框架的第一上进风口的一侧上开口形成的第一进气口,以及面向外框架的第二上进风口的另一侧上开口形成的第二进气口;第二蜗牛壳包括,面向外框架的第二上进风口的一侧上开口形成的第三进气口,以及面向外框架的第一上进风口的一侧上开口形成的第四进气口;其中,马达设于第二进气口与第四进气口之间。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马达上设有导风板,导风板上设有垂直于马达的旋转轴的面。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外框架上设有开启与关闭第三下进风口的活动面板。
在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从下进风口的上边向下过滤单元的下端倾斜延设有底面导风部。
(三)有益效果
从上述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公开空气净化装置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其中之一:
(1)比起在外框架的底面上设置连通下过滤单元的进风口,在外框架的侧面上设置下进风口,能够防止提供大风量,且降低噪音。在本体体积相同的前提下,本公开空气净化装置能够提供更大的风量。另外,在同等风量的要求下,本公开的空气净化装置的体积能够更小。
(2)由于设有上风路与下风路,即使设于外框架的两侧面上的下进风口的总面积较小,实际上进风面积也能够增加下过滤单元大小的面积。由于与外框架的底面相对的下过滤单元的面积大于下进风口的面积,只要增加下进风口大小左右的高度,就能够使下过滤单元得到充分的利用。
(3)与在外框架的内侧安装对应上进风口与下进风口的整体过滤单元相比,本公开中根据上进风口与下进风口,风路被分为上风路与下风路,且分别设有对应上进风口的上过滤单元与对应下进风口的下过滤单元,能够大幅提高风量。由于不需要增加本体的高度或厚度,有利于薄型化与小型化。
(4)下过滤单元与外框架的底面相对设置,内框架的底面上设有底面进风口,能够有效地吸收送风单元的噪音,能够降低噪音。
(5)第三下进风口连通下过滤单元。也就是说,从第三下进风口被吸入的空气经过下过滤单元,再向出风口吹出。通过设置第三下进风口增加进风面积,降低下过滤单元与外框架的底面214之间的空间的风压,降低噪音的同时能够提高风量。并且,第三下进风口能够将地面上的灰尘吸入本体,防止扬尘,提升室内空气的净化效果。
(6)第三下进风口与所述连通路设于同一直线上。从第三下进风口被吸入的空气能够顺畅地进入连通路,无需转向,在风路中的抵抗变小,从而降低了噪音,提高了效率。
(7)上过滤单元与下过滤单元形状相同。空气从设于不同位置的进风口被吸入,再均匀地经过上过滤单元与下过滤单元。上过滤单元与下过滤单元形状相同,且大小相等,因此,能够确保在同等时间内所吸入的风量均等。即使设于不同位置且尺寸不同的进风口所进的风量相差较大,也不会增加噪音。
(8)由于上过滤单元与下过滤单元的面积及形状一致,因此,两条风路均可以使用同一规格的过滤单元。本实施例空气净化装置虽为多面进风,但仍然能够在薄型化的前提下实现部品共用,降低成本。
(9)由于设有导风板,从下风路被吸入的空气以导风板为界,分别从第二进气口与第四进气口被吸入送风单元。不会因为第一扇叶与第二扇叶同时运转,第二进气口与第四进气口之间形成乱流,从而产生噪音且降低效率。另外,从上风路被吸入的空气,一部分分别被第一进气口与第三进气口吸入送风单元,剩下的则会从第二进气口与第四进气口被吸入。由于设有导风板,从第一上进风口被吸入的空气不会从第四进气口进入送风单元。同样的,从第二上进风口被吸入的空气也不会从第二进气口进入送风单元。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乱流的发生,降低噪音。
(10)外框架的前面设有第三下进风口,同时,在外框架上设置可以遮蔽第三下进风口的活动面板。活动面板为可在垂直方向上移动的平板,当活动面板向上移动时,本实施例空气净化装置打开第三下进风口。设置遮盖第三下进风口的活动面板,当本公开空气净化装置不运转时,可以减少灰尘从第三下进风口进入的情况。同时,当本公开空气净化装置运转时,可以通过开启或关闭第三下进风口以调整进风量。
(11)下进风口的高度大于下过滤单元到外框架底的距离。底面导风部为与下进风口相接的平板。所述平板从下进风口的上边向下过滤单元的下端倾斜延设。空气从下进风口被吸入外框架时,沿底面导风部被顺畅地吸入下过滤单元与外框架的底面之间的空间。从而减小对风的抵抗,减小噪音,且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外框架的面积。
附图说明
图1A为现有技术空气净化器的立体图。
图1B为图1A所示空气净化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空气净化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空气净化器中去除送风单元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所示空气净化器中风路布局的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空气净化器中外框架部分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2所示空气净化器的剖视图。
图7为图2所示空气净化器中送风单元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送风单元的放大图。
图9为图2所示空气净化装置中第三下进风口的示意图。
图10为图2所示空气净化器中下进风口、下过滤单元与外框架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中本公开实施例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100-本体;
210-外框架;
211-出风口;
212-上进风口;
212a-第一上进风口;212b-第二上进风口;
213-下进风口;
213a第一下进风口;213b-第二下进风口;213c-第三下进风口;
214-外框架的底面;215-活动面板;216-底面导风部;
220-内框架;
221-内框架的底面;
222、223-内框架上相互平行的两个侧面;
300-送风单元;
310-第一扇叶;
320-第一蜗牛壳;
321-第一进气口;322-第二进气口;
330-第二扇叶;
340-第二蜗牛壳;
341-第三进气口;342-第四进气口
350-马达;
351-导风板;352-轴;
400-过滤模组;
410-上过滤单元;
411-第一上过滤单元;412-第二上过滤单元;
421-下过滤单元;
A-上风路;B-下风路;B1-连通路。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提供一种在不增加机体尺寸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进风量,且减少噪音的空气净化装置。
为使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并参照附图,对本公开进一步详细说明。
在本公开的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气净化机。图2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空气净化机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2所示空气净化器中去除送风单元后的结构示意图。请参照图2和图3,本实施例空气净化机包括:本体100;形成本体100外廓的外框架210。其中,本体100包括:送风单元300和过滤模组400。过滤模组400进一步包括:上过滤单元410和下过滤单元421。其中,上过滤单元410和下过滤单元421可以分别为一个,也可以为合理设置的多个。
外框架210上设有出风口211,以及在至少一个侧面上设有上进风口212与下进风口213。外框架中设有送风单元300,外框架与送风单元之间设有上过滤单元410与下过滤单元421。送风单元300将空气吸入本体或吹出本体。送风单元300吸入本体的空气经过上过滤单元410与下过滤单元421过滤。上过滤单元410与外框架210上的上进风口相对设置。下过滤单元421与外框架的底面214相对设置。
比起在外框架的底面上设置连通下过滤单元的进风口,在外框架的侧面上设置下进风口,能够防止在吸风的同时将地面上的灰尘一起吸入外框架。同时还能够提供大风量,且降低噪音。在本体体积相同的前提下,本实施例空气净化装置能够提供更大的风量。另外,在同等风量的要求下,本实施例的空气净化装置的体积能够更小。
本实施例中,外框架210呈长方体,且横截面为长方形。外框架上相互平行的两侧面上分别设有上进风口212与下进风口213。上进风口212及下进风口213为可供空气通过的开口。并且,上进风口212与下进风口213设于与外框架的横截面的短边相接的侧面上。外框架中设有内框架220。内框架由至少两个侧面以及与此两个侧面相接的底面构成。内框架的底面221是长方形,且短边与内框架的两个侧面222、223的短边相接。
内框架220上相互平行的两个侧面222、223上分别设有内侧进风口。并且,内框架的底面221上设有底面进风口。送风单元300设于内框架220中。空气从内侧进风口及底面进风口被吸入内框架220内,再被送风单元300吸入,继而从出风口211被吹出。
优选地,上进风口212与上过滤单元410连通。即,从上进风口212被吸入的空气通过上过滤单元410,并不通过下过滤单元421。
优选地,下进风口213与下过滤单元421连通。即,从下进风口213被吸入的空气通过下过滤单元421,不通过上过滤单元410。
本实施例中,上进风口212位于内框架221的底面上方,下进风口213位于内框架的底面221下方。
图4为图2所示空气净化器中风路布局的示意图。请参照图4,外框架中设有上风路A与下风路B。上风路A是指,使从上进风口212被送风单元吸入的空气经过上过滤单元410再被吹向出风口211的风路。下风路B是指,使从下进风口213被送风单元吸入的空气经过下过滤单元421再被吹向出风口211的风路。并且,下风路B中,在下过滤单元421与外框架的底面214之间形成连通下进风口213与下过滤单元421的连通路B1。
由于设有上风路A与下风路B,即使设于外框架的两侧面上的下进风口213的总面积较小,实际上进风面积也能够增加下过滤单元大小的面积。由于与外框架的底面214相对的下过滤单元421的面积大于下进风口213的面积,只要增加如下进风口213那么多的高度,就能够使下过滤单元421得到充分的利用,大幅度提升风量。
并且,与在外框架的内侧安装对应上进风口与下进风口的整体过滤单元相比,根据上进风口212与下进风口213,风路被分为上风路A与下风路B,且分别设有对应上进风口212的上过滤单元410与对应下进风口213的下过滤单元421,能够大幅提高风量。由于不需要增加本体的高度或厚度,有利于薄型化与小型化。
另外,下过滤单元421与外框架的底面221相对设置,且由于内框架的底面221上设有底面进风口,能够有效地吸收送风单元的噪音,能够降低噪音。
在外框架上,相对的两侧面被定义为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此时,上进风口212包括,设于外框架上第一侧面上的第一上进风口212a,以及设于外框架上第二侧面上的第二上进风口212b。下进风口213包括,设于外框架上第一侧面上的第一下进风口213a,以及设于外框架上第二侧面上的第二下进风口213b。
上过滤单元410包括,设于第一上进风口212a的下游侧的第一上过滤单元411,以及设于第二上进风口的下游侧的第二上过滤单元412。
优选地,第一下进风口213a、连通路B1与第二下进风口213b设于同一直线上。所谓设于同一直线上,是指第一下进风口213a、连通路B1与第二下进风口213b的中心可连成一直线。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其他实施例中,第一下进风口与第二下进风口错开设置也有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外框架上相对的两侧面上分别均设有上进风口与下进风口。但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只在外框架的一个侧面上设置上进风口与下进风口也能有同样效果。
此外,本实施例中,上进风口与下进风口设于同一个侧面上,同样的,将上进风口与下进风口分别设在不同侧面上也能有同样效果。
图5为图2所示空气净化器中外框架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中,在外框架相对且平行的两侧面之间的侧面上,设有第三下进风口213c。即,在外框架上设有下进风口以外的面上,至少有一个设有第三下进风口213c。
优选地,第三下进风口213c连通下过滤单元421。也就是说,从第三下进风口213c被吸入的空气经过下过滤单元421,再向出风口211吹出。通过设置第三下进风口213c增加进风面积,降低下过滤单元421与外框架的底面214之间的空间的风压,降低噪音的同时能够提高风量。并且,第三下进风口能够将地面上的灰尘吸入本体,防止扬尘,提升室内空气的净化效果。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是,在本公开其他实施例中,第三下进风口设于外框架前面也可以,设于外框架上没有设置下进风口的侧面也可以。
本实施例中,第三下进风口213c与所述连通路B1设于同一直线上。从第三下进风口213c被吸入的空气能够顺畅地进入连通路,无需转向,在风路中的抵抗变小,从而降低了噪音,提高了效率。
本实施例中,上过滤单元411、412与下过滤单元422形状相同。空气从设于不同位置的进风口被吸入,再均匀地经过上过滤单元与下过滤单元。上过滤单元与下过滤单元形状相同,且大小相等,因此,能够确保在同等时间内所吸入的风量均等。即使设于不同位置且尺寸不同的进风口所进的风量相差较大,也不会增加噪音。
外框架210垂直分为前框架与后框架,上进风口设于前框架与后框架上。此外,外框架也可以为一体成型的框架,上进风口设于其中至少一个侧面上。
第一上过滤单元411、第二上过滤单元412与下过滤单元421为面积相同的长方形。并且,下过滤单元的短边与上过滤单元的短边平行设置。
由于上过滤单元与下过滤单元的面积及形状一致,因此,两条风路均可以使用同一规格的过滤单元。本实施例空气净化装置虽为多面进风,但仍然能够在薄型化的前提下实现部品共用,降低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上进风口与下进风口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多边形或曲线形状。并且,本文中所说明的进风口,可以单独为一个供空气通过的开口,也可以为多个供空气通过的开口构成。
图6为图2所示空气净化器的剖视图。图7为图2所示空气净化器中送风单元的示意图。图8为图7所示送风单元的放大图。请参照图6、图7和图8所示,所述送风单元300包括:第一扇叶310;包围第一扇叶的第一蜗牛壳320;第二扇叶330;包围第二扇叶的第二蜗牛壳340,以及使第一扇叶与第二扇叶旋转的马达350。
第一蜗牛壳320包括:第一进气口321与第二进气口322。第一进气口321为设于第一蜗牛壳上面向外框架的第一上进风口212a的一侧的开口,第二进气口322为设于第一蜗牛壳上面向外框架的第二上进风口212b上的另一侧的开口。
第二蜗牛壳340包括:第三进气口341与第四进气口342。第三进气口341为设于第二蜗牛壳上面向外框架的第二上进风口212b的一侧的开口,第四进气口342为设于第二蜗牛壳上面向外框架的第一上进风口212a的另一侧的开口。马达350设于第二进气口322与第四进气口342之间。
送风单元300与上进风口212相对平行设置。即第一蜗牛壳以第一进气口321与第一上进风口212a相对且平行设置,第二蜗牛壳以第三进气口341与第二上进风口212b相对且平行设置。从图示上看,第一蜗牛壳320与第二蜗牛壳340的设置使得第一进气口321与第三进气口341面向送风单元的外侧设置。第二进气口322与第四进气口342相向而设。
其中,马达350设有贯穿马达的轴352。轴向两侧延伸连接第一扇叶310与第二扇叶330,并带动第一扇叶310与第二扇叶330同时转动。马达350与第一扇叶310、第二扇叶330的圆心重合。
本实施例中,马达350设有导风板351,导风板351包括与马达的旋转轴垂直的面。导风板351由与第二进气口322与第四进气口342平行的平板形成。并且,导风板351呈沿第二进气口322与第四进气口342的圆弧外廓向外侧扩大的扇形平板。导风板351的圆心与马达圆心重合,且外侧圆弧的半径大于或等于第二进气口322与第四进气口342的半径,即导风板351在半径方向上能够覆盖第二进气口322与第四进气口342。
请继续参照图4,第一蜗牛壳320与第二蜗牛壳340之间由导风板351分割为两条风路。从上风路A被吸入的空气由第一进气口321及第三进气口341被吸入送风单元300。从下风路B被吸入的空气由第二进气口322及第四进气口342被吸入送风单元300。
由于设有导风板351,从下风路B被吸入的空气以导风板351为界,分别从第二进气口322与第四进气口342被吸入送风单元。不会因为第一扇叶310与第二扇叶330同时运转,第二进气口322与第四进气口342之间形成乱流,从而产生噪音且降低效率。另外,从上风路A被吸入的空气,一部分分别被第一进气口321与第三进气口341吸入送风单元,剩下的则会从第二进气口322与第四进气口342被吸入。由于设有导风板351,从第一上进风口212a被吸入的空气不会从第四进气口342进入送风单元。同样的,从第二上进风口212b被吸入的空气也不会从第二进气口322进入送风单元。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乱流的发生,降低噪音。
本实施例中,导风板351设置为扇形以避开蜗牛壳之间的其他部件。只要与本实用新型利用相同原理,导风板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形状的平板。比如,贴合内框架的横截面形状以提高密封性等。也可以在导风板上设置筋,用于更顺畅地导风。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蜗牛壳320与第二蜗牛壳330之间通过横向连接的筋一体成型连接。
图9为图2所示空气净化装置中第三下进风口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外框架的前面设有第三下进风口213c,同时,在外框架上设置可以遮蔽第三下进风口的活动面板215。活动面板215为可在垂直方向上移动的平板,当活动面板215向上移动时,本实施例空气净化装置打开第三下进风口213c。设置遮盖第三下进风口213c的活动面板,当本实施例空气净化装置不运转时,可以减少灰尘从第三下进风口213c进入的情况。同时,当本实施例空气净化装置运转时,可以通过开启或关闭第三下进风口213c以调整进风量。
本实施例中,活动面板向上移动以打开第三下进风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很容易想到的是,活动面板也可以设置为向其他方向移动的形式。
通过第三下进风口和活动面板的设置,一方面可以防尘且可调整风量,另一方面还可以保持空气净化装置外观美观。
图10为图2所示空气净化器中下进风口、下过滤单元与外框架底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下进风口213的高度大于下过滤单元421到外框架底的距离。底面导风部216为与下进风口相接的平板。所述平板从下进风口213的上边向下过滤单元421的下端倾斜延设。空气从下进风口213被吸入外框架时,沿底面导风部216被顺畅地吸入下过滤单元421与外框架的底面214之间的空间。从而减小对风的抵抗,减小噪音,且最大程度地利用了外框架的面积。
至此,已经结合附图对本公开实施例进行了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附图或说明书正文中,未绘示或描述的实现方式,均为所属技术领域中普通技术人员所知的形式,并未进行详细说明。此外,上述对各元件和方法的定义并不仅限于实施例中提到的各种具体结构、形状或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对其进行简单地更改或替换。
依据以上描述,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对本公开空气净化装置有了清楚的认识。
综上所述,本公开空气净化装置在不增加机体尺寸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增加了进风量,且减少了噪音,具有较强的推广应用前景。
还需要说明的是,实施例中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并非用来限制本公开的保护范围。贯穿附图,相同的元素由相同或相近的附图标记来表示。在可能导致对本公开的理解造成混淆时,将省略常规结构或构造。
并且图中各部件的形状和尺寸不反映真实大小和比例,而仅示意本公开实施例的内容。另外,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
再者,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元件或步骤。位于元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元件。
说明书与权利要求中所使用的序数例如“第一”、“第二”、“第三”等的用词,以修饰相应的元件,其本身并不意含及代表该元件有任何的序数,也不代表某一元件与另一元件的顺序、或是制造方法上的顺序,该些序数的使用仅用来使具有某命名的一元件得以和另一具有相同命名的元件能做出清楚区分。
类似地,应当理解,为了精简本公开并帮助理解各个公开方面中的一个或多个,在上面对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中,本公开的各个特征有时被一起分组到单个实施例、图、或者对其的描述中。然而,并不应将该公开的方法解释成反映如下意图:即所要求保护的本公开要求比在每个权利要求中所明确记载的特征更多的特征。更确切地说,如下面的权利要求书所反映的那样,公开方面在于少于前面公开的单个实施例的所有特征。因此,遵循具体实施方式的权利要求书由此明确地并入该具体实施方式,其中每个权利要求本身都作为本公开的单独实施例。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例,对本公开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设有出风口且在至少一个侧面上设有上进风口与下进风口的外框架;
设于所述外框架内的送风单元;
设于所述外框架与所述送风单元之间的上过滤单元与下过滤单元;
其中,所述上过滤单元与设于所述外框架上的所述上进风口相对设置,所述下过滤单元与设于所述外框架上的底面相对设置,
所述外框架中设有:
被所述送风单元从所述上进风口吸入的空气经过所述上过滤单元再向所述出风口吹出的上风路;
以及被所述送风单元从所述下进风口吸入的空气经过所述下过滤单元再从所述出风口吹出的下风路;
其中,所述下风路中,所述下过滤单元与所述外框架的所述底面之间设有连通所述下进风口与所述下过滤单元的连通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进风口包括:
设于所述外框架上的第一侧面上的第一上进风口,
以及设于所述外框架上与所述第一侧面相对的第二侧面上的第二上进风口;
所述下进风口包括:
设于所述外框架上的一侧面上的第一下进风口,
以及设于所述外框架上与所述一侧面相对的另一侧面上的第二下进风口;
所述上过滤单元包括,
设于所述第一上进风口的下游侧的第一上过滤单元,
以及设于所述第二上进风口的下游侧的第二上过滤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下进风口、所述连通路以及所述第二下进风口设于同一直线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进风口还包括:
设于所述外框架上相对的第一侧面与第二侧面之间的第三侧面上的第三下进风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下进风口与所述连通路设于同一直线上。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上过滤单元、所述第二上过滤单元及所述下过滤单元三者的形状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送风单元包括:
第一扇叶,
包围所述第一扇叶的第一蜗牛壳,
第二扇叶,
包围所述第二扇叶的第二蜗牛壳,
以及使所述第一扇叶与所述第二扇叶旋转的马达;
所述第一蜗牛壳包括:面向所述外框架的所述第一上进风口的一侧上开口形成的第一进气口,以及面向所述外框架的所述第二上进风口的另一侧上开口形成的第二进气口;
所述第二蜗牛壳包括,面向所述外框架的第二上进风口的一侧上开口形成的第三进气口,以及面向所述外框架的所述第一上进风口的一侧上开口形成的第四进气口;
其中,所述马达设于所述第二进气口与所述第四进气口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马达上设有导风板,
所述导风板上设有垂直于所述马达的旋转轴的面。
9.根据权利要求4、5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框架上设有开启与关闭所述第三下进风口的活动面板。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5、7、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气净化装置,其特征在于,从所述下进风口的上边向所述下过滤单元的下端倾斜延设有底面导风部。
CN201720663603.9U 2017-06-08 2017-06-08 空气净化装置 Active CN206853309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63603.9U CN206853309U (zh) 2017-06-08 2017-06-08 空气净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63603.9U CN206853309U (zh) 2017-06-08 2017-06-08 空气净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853309U true CN206853309U (zh) 2018-01-09

Family

ID=608314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663603.9U Active CN206853309U (zh) 2017-06-08 2017-06-08 空气净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853309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17784A (zh) * 2020-05-06 2021-11-09 (株)斯玛特考利亚 具有局部排气功能的有害气体净化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17784A (zh) * 2020-05-06 2021-11-09 (株)斯玛特考利亚 具有局部排气功能的有害气体净化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881069U (zh) 新风机
CN107366970A (zh)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器
CN207162843U (zh) 换气装置
WO2020179687A1 (ja) 空気浄化及び通風装置
CN107435964A (zh) 一种防止油烟逃逸的风幕系统
JP5423189B2 (ja) 空気清浄装置および加湿機能付空気清浄装置
CN206853309U (zh) 空气净化装置
CN2871782Y (zh) 减噪除尘换气窗
CN107228449A (zh) 具有室内风自净化功能的新风机
CN107822232A (zh) 电动口罩反冲洗一体机
CN216591952U (zh) 一种新风模块及空调器
CN101131395B (zh) 生物安全试验柜
CN207146553U (zh) 空气处理模块及空调器
CN205980054U (zh) 新风空气净化器
CN111076289A (zh) 一种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5448153U (zh) 双向风道装置
CN205747154U (zh) 室内机空调
CN208332587U (zh) 一种风幕空气净化装置
CN207279875U (zh) 一种单风道新风机
CN206989406U (zh) 具有室内风自净化功能的新风机
CN108592221B (zh) 一种便于摆放及具有杀菌过滤功能的空气净化器
CN106958841A (zh) 厨房抽油烟烹饪设备
CN207847994U (zh) 模块化新风机
CN206207603U (zh) 空调外壳及具有其的空调外机
CN207922329U (zh) 一种吸油烟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