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845639U - 一种铰接用拉铆销 - Google Patents
一种铰接用拉铆销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845639U CN206845639U CN201720806167.6U CN201720806167U CN206845639U CN 206845639 U CN206845639 U CN 206845639U CN 201720806167 U CN201720806167 U CN 201720806167U CN 206845639 U CN206845639 U CN 206845639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n
- section
- cap head
- staking
- rounded surfac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Landscapes
- Insertion Pins And Rive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铰接用拉铆销,包括销柱段及与销柱段相连的帽头,所述帽头与销柱段的连接点处还设置有卸载槽,所述卸载槽包括第一倒圆面及第二倒圆面,所述第一倒圆面由销柱段延伸至帽头上,所述第二倒圆面设置在帽头端面上,所述的帽头端面为帽头上与销柱段相接一端的端面,且第一倒圆面与第二倒圆面相接,卸载槽的表面为光滑曲面;所述第一倒圆面的倒圆半径大于第二倒圆面的倒圆半径;所述帽头的侧面为球面。本拉铆销中通过采用特殊结构的卸载槽,可使得帽头在受到冲击时,帽头部分的应力集中情况得到明显改善,这样,可有效减小帽头断裂事故的发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连接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铰接用拉铆销。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铁路上运用有大量作为连接件的拉铆销。
申请人在先申请了申请号为201610915639.1,实用新型创造名称为可拆卸高强度拉铆销及连接拆卸方法的实用新型申请,该方案提供了一种加工制造容易、安装方便、尾段应力更为分散、销轴部分可重复利用、防盗性能好、帽头部分在冲击力下脱落问题被有效降低的拉铆销结构。
然而,根据铁路货车基础制动装置的故障数据,虽然以上提供的拉铆销结构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帽头易发生脱落和拉铆销易被盗的情况,但由于对拉铆销帽头过大的制动冲击,帽头断裂问题仍然是拉铆销故障中比例最大的问题。
进一步优化拉铆销的结构,以减小拉铆销帽头在冲击下发生帽头断裂事故,是现有拉铆销结构设计或优化的重要方向。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上述提出的进一步优化拉铆销的结构,以减小拉铆销帽头在冲击下发生帽头断裂事故,是现有拉铆销结构设计或优化的重要方向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铰接用拉铆销,本拉铆销中通过采用特殊结构的卸载槽,可使得帽头在受到冲击时,帽头部分的应力集中情况得到明显改善,这样,可有效减小帽头断裂事故的发生。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铰接用拉铆销通过以下技术要点来解决问题:一种铰接用拉铆销,包括销柱段及与销柱段相连的帽头,所述帽头与销柱段的连接点处还设置有卸载槽,所述卸载槽包括第一倒圆面及第二倒圆面,所述第一倒圆面由销柱段延伸至帽头上,所述第二倒圆面设置在帽头端面上,所述的帽头端面为帽头上与销柱段相接一端的端面,且第一倒圆面与第二倒圆面相接,卸载槽的表面为光滑曲面;
所述第一倒圆面的倒圆半径大于第二倒圆面的倒圆半径;
所述帽头的侧面为球面。
具体的,以上销柱段作为本拉铆销上与被铆件配合的配合段,即在被铆件上设置用于穿入拉铆销的孔,以上孔与所述销柱段配合,本方案中,需保证配合方式为间隙配合,被铆件的端面与帽头的接触位置位于帽头端面上。本方案中,有别于现有拉铆销结构中不采用改善应力的过渡结构或在帽头端面与销柱段之间设置相对于销柱段侧面、帽头端面外凸的倒圆或倒角,在帽头一侧采用较小的圆弧R1设计,即所述的第二倒圆面,而在销柱段与帽头之间采用较大的圆弧R2设计,即所述的第一倒圆面,以上限定为卸载槽的表面为光滑曲面,即两段倒圆面采用相切过渡:较大的第一倒圆面能在结构实际运用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减缓结构冲击对帽头根部形成的冲击应力,将部分冲击应力通过销柱段过渡给拉铆销后端的拉铆结构;在此基础上,采用较小的第二倒圆面,将对紧固件形成的冲击应力均匀分布在帽头圆弧结构周围,有效地降低紧固件帽头根部形成的应力集中现象。
以上结构形式的卸载槽,区别于现有的直接设置在帽头端部与销柱段之间的环形的倒圆或倒角,本拉铆销中卸载槽能够明显提高应力作用结构的大小或者体积,而普通倒圆或倒角过渡结构,由于为满足拉铆销铆接所需的尺寸,不能无限制将倒圆或倒角过渡结构做大,故本卸载槽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卸载槽,在同样的力作用下,普通倒圆或倒角过渡结构的应力集中现象要严重得多。即在相同结构、尺寸、材料的拉铆销主体上设置以上形式的卸载槽,针对同样的使用工况,通过改善帽头根部的应力集中情况,能够达到延长拉铆销帽头使用寿命,从而可从整体上提升拉铆销的使用寿命。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为:
还包括锁紧段及套环,所述锁紧段与销柱段相接,且锁紧段的轴线与销柱段的轴线共线,锁紧段的外径小于销柱段的外径;
锁紧段侧面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环形槽,所述第一环形槽绕锁紧段的周向设置;
所述套环用于在本拉铆销安装时,固定在锁紧段上。
本方案中,以上套环固定于锁紧段上后,用于将被铆件在拉铆销上的位置限定在销柱段上,即销柱段两侧的帽头及垫圈分别用于约束被铆件在拉铆销轴向方向上的运动;以上对锁紧段和销柱段外径的限定,旨在使得锁紧段不影响被铆件向销柱段上导入;以上设置的第一环形槽用于当套环导入到锁紧段上后,通过向套环上施加挤压力,如沿着套环的径向方向向套环轴线的挤压力,可使得套环的壁面嵌入到所述第一环形槽中,这样,在不破坏套环的情况下,难以实现套环与锁紧段的分离,这样,不仅提高了本拉铆销铆接的可靠性,同时使得本拉铆销具有更好的防盗能力。
为使得本拉铆销与被铆件的对应端面接触面积更大,还包括垫圈,所述垫圈在套环与锁紧段固定后,被夹持在销柱段的端面与套环的端面之间。
正如上所述,在实现套环向锁紧段导入时,需要套环上的孔大于锁紧段的外径,故此情况下若帽头处于上方,这在套环上施加使其变形的力前,需要为套环再提供一个外力以使得其位于锁紧段轴向上的特定位置,以免脱落,故以上情况使得套环固定操作比较麻烦,所述锁紧段远离销柱段的一端上还设置有螺旋槽,所述套环的内壁上还设置有卡齿,所述卡齿可嵌入所述螺旋槽中,所述第一环形槽位于螺旋槽与销柱段之间。本方案中,套环导入过程通过转动套环实现,即通过所述卡齿沿着螺旋槽的螺旋方向旋转,相当于将套环螺旋定位在锁紧段上,这样,在为套环施加使其变形的力前不用再为套环施加约束其相对于锁紧段位置的力,从而达到方便本拉铆销铆接的效果;同时,以上卡齿只需要实现套环在锁紧段上定位即可,故不用采用传统的内螺纹,这样,便于减小本拉铆销的制造成本。
如上所述,本拉铆销在铆固时,需要向套环上施加使其变形的力,以上力包括套环夹紧锁紧段的力以及将套环向帽头一端推进的力,为使得对应的施力装置在施加所述力时,在不影响拉铆销功能段的前提下与拉铆销可靠连接,以方便施加所述力或使得施力更为稳定,还包括尾段,所述尾段与锁紧段相接,且销柱段、尾段位于锁紧段的不同侧,所述尾段的轴线与锁紧段的轴线共线,尾段的外径小于锁紧段的外径。
为方便所述尾段与所述施力装置可靠的连接,所述尾段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环形槽,所述第二环形槽绕尾段的周向设置。以上第二环形槽可用于本拉铆销与施力装置之间产生更大的相对作用力。
作为所述卸载槽的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一倒圆面靠近帽头的一端的直径介于销柱段直径的1.05倍至1.1倍之间;所述卸载槽的外径介于销柱段直径的1.2倍至1.3倍之间;所述第二倒圆角相对于帽头端面的凹陷深度介于销柱段直径的0.01倍至0.035倍之间;所述第二倒圆角的倒圆半径介于销柱段直径的0.02倍至0.045倍之间;所述第一倒圆角的倒圆半径介于销柱段直径的0.3倍至0.6倍之间。为便于判断铆接是否到位或铆接的可靠性,所述套环靠近帽头的一端上还设置有相对于套环的侧面外凸的凸缘,所述凸缘远离帽头的一侧上还设置有凸点。以上凸点在拉铆销在铆接时,位于铆接器外筒的运动轨迹上,这样,当凸点与铆接器外筒接触时,可通过铆接器外筒对凸点的挤压变形,判定铆接器对本拉铆销的铆接是否到位。
由于铆接器与本拉铆销连接后,其外筒在铆接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生偏移,为使得在偏移的情况下凸点仍然具有可靠的指示是否铆接到位的作用,所述凸缘为绕套环周向的圆环状结构,所述凸点为多个,且凸点环状均布于凸缘上,所述环状均布的圆心为凸缘的圆心。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拉铆销中卸载槽能够明显提高应力作用结构的大小或者体积,而普通倒圆或倒角过渡结构,由于为满足拉铆销铆接所需的尺寸,不能无限制将倒圆或倒角过渡结构做大,故本卸载槽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卸载槽,在同样的力作用下,普通倒圆或倒角过渡结构的应力集中现象要严重得多。即在相同结构、尺寸、材料的拉铆销主体上设置以上形式的卸载槽,针对同样的使用工况,通过改善帽头根部的应力集中情况,能够达到延长拉铆销帽头使用寿命,从而可从整体上提升拉铆销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铰接用拉铆销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爆炸图,其中,设置有剖面线的部分局部剖视;
图2是图1所示A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铰接用拉铆销一个具体实施例与被铆件的配合关系示意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依次为:1、帽头,2、卸载槽,21、第一倒圆面,22、第二倒圆面,3,销柱段,4、锁紧段,41、第一环形槽,42、螺旋槽,5、尾段,51、第二环形槽,6、垫圈,7、套环,71、凸缘,72、凸点,8、卡齿,9、被铆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不仅限于以下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铰接用拉铆销,包括销柱段3及与销柱段3相连的帽头1,所述帽头1与销柱段3的连接点处还设置有卸载槽2,所述卸载槽2包括第一倒圆面21及第二倒圆面22,所述第一倒圆面21由销柱段3延伸至帽头1上,所述第二倒圆面22设置在帽头1端面上,所述的帽头1端面为帽头1上与销柱段3相接一端的端面,且第一倒圆面21与第二倒圆面22相接,卸载槽2的表面为光滑曲面;
所述第一倒圆面21的倒圆半径大于第二倒圆面22的倒圆半径;
所述帽头1的侧面为球面。
具体的,以上销柱段3作为本拉铆销上与被铆件9配合的配合段,即在被铆件9上设置用于穿入拉铆销的孔,以上孔与所述销柱段3配合,本方案中,需保证配合方式为间隙配合,被铆件9的端面与帽头1的接触位置位于帽头1端面上。本方案中,有别于现有拉铆销结构中不采用改善应力的过渡结构或在帽头1端面与销柱段3之间设置相对于销柱段3侧面、帽头1端面外凸的倒圆或倒角,在帽头1一侧采用较小的圆弧R1设计,即所述的第二倒圆面22,而在销柱段3与帽头1之间采用较大的圆弧R2设计,即所述的第一倒圆面21,以上限定为卸载槽2的表面为光滑曲面,即两段倒圆面采用相切过渡:较大的第一倒圆面21能在结构实际运用过程中,能够有效的减缓结构冲击对帽头1根部形成的冲击应力,将部分冲击应力通过销柱段过渡给拉铆销后端的拉铆结构;在此基础上,采用较小的第二倒圆面22,将对紧固件形成的冲击应力均匀分布在帽头1圆弧结构周围,有效地降低紧固件帽头1根部形成的应力集中现象。
以上结构形式的卸载槽2,区别于现有的直接设置在帽头1端部与销柱段3之间的环形的倒圆或倒角,本拉铆销中卸载槽2能够明显提高应力作用结构的大小或者体积,而普通倒圆或倒角过渡结构,由于为满足拉铆销铆接所需的尺寸,不能无限制将倒圆或倒角过渡结构做大,故本卸载槽2相对于现有技术中的卸载槽2,在同样的力作用下,普通倒圆或倒角过渡结构的应力集中现象要严重得多。即在相同结构、尺寸、材料的拉铆销主体上设置以上形式的卸载槽2,针对同样的使用工况,通过改善帽头1根部的应力集中情况,能够达到延长拉铆销帽头1使用寿命,从而可从整体上提升拉铆销的使用寿命。
同时,本实施例中,为验证以上卸载槽2在帽头1受到冲击应力时,其改善应力集中的情况,经过有限元模拟实验进行拉脱实验,卸载槽2结构和圆弧过渡结构所受应力相同,得出以下实验数据:
对比试验1:采用本方案的拉铆销尺寸:销柱段3直径D:19.7至20mm;第一倒圆面21靠近帽头1端面的一端的直径dv:21.6mm,卸载槽2外径da:25.7mm,第二倒圆面22相对于帽头1端面凹陷深度v:0.3至0.65mm,第二倒圆面22倒圆半径R1:0.4至0.9mm,第一倒圆面21倒圆半径R2:9mm,第一倒圆面21远离帽头1端面的一端距帽头1端面的距离Lf:4.2mm。
对比实验组采用现有技术中卸载槽2为相对于帽头1端面及销柱段3侧面外凸的圆弧过渡结构。
本对比试验中采用本方案的拉铆销及对比试验组均包括10根拉铆销,且分别编号为1-10,编号相同的两根拉铆销进行帽头1根部最大应力对比,且同一对比组中两种拉铆销除应力改善部分以外,其他部分的结构、尺寸、材质一致,实验条件相同,所得结果如下:
单位:Mpa
对比试验2:采用本方案的拉铆销尺寸:销柱段3直径D:27.7至28mm;第一倒圆面21靠近帽头1端面的一端的直径dv:30.1mm,卸载槽2外径da:35.6mm,第二倒圆面22相对于帽头1端面凹陷深度v:0.42至0.87mm,第二倒圆面22倒圆半径R1:0.56至1.26mm,第一倒圆面21倒圆半径R2:12mm,第一倒圆面21远离帽头1端面的一端距帽头1端面的距离Lf:5.2mm。
对比实验组采用现有技术中卸载槽2为相对于帽头1端面及销柱段3侧面外凸的圆弧过渡结构。
本对比试验中采用本方案的拉铆销及对比试验组均包括10根拉铆销,且分别编号为1-10,编号相同的两根拉铆销进行帽头1根部最大应力对比,且同一对比组中两种拉铆销除应力改善部分以外,其他部分的结构、尺寸、材质一致,实验条件相同,所得结果如下:
单位:Mpa
编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圆弧过渡结构 | 745 | 753 | 769 | 771 | 754 | 781 | 751 | 736 | 779 | 740 |
本方案的拉铆销结构 | 506 | 527 | 518 | 524 | 506 | 513 | 523 | 504 | 512 | 509 |
对比试验3:采用本方案的拉铆销尺寸:销柱段3直径D:35.7至36mm;第一倒圆面21靠近帽头1端面的一端的直径dv:38.7mm,卸载槽2外径da:45.8mm,第二倒圆面22相对于帽头1端面凹陷深度v:0.54至1.12mm,第二倒圆面22倒圆半径R1:0.72至1.62mm,第一倒圆面21倒圆半径R2:14mm,第一倒圆面21远离帽头1端面的一端距帽头1端面的距离Lf:6.2mm。
对比实验组采用现有技术中卸载槽2为相对于帽头1端面及销柱段3侧面外凸的圆弧过渡结构。
本对比试验中采用本方案的拉铆销及对比试验组均包括10根拉铆销,且分别编号为1-10,编号相同的两根拉铆销进行帽头1根部最大应力对比,且同一对比组中两种拉铆销除应力改善部分以外,其他部分的结构、尺寸、材质一致,实验条件相同,所得结果如下:
单位:Mpa
编号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圆弧过渡结构 | 732 | 746 | 757 | 759 | 742 | 768 | 742 | 729 | 758 | 727 |
本方案的拉铆销结构 | 497 | 514 | 509 | 518 | 516 | 527 | 531 | 507 | 522 | 515 |
由以上实验数据可知,圆弧过渡结构应力集中现象明显比本方案提供的卸载槽2结构严重,结构应力集中高出150-200Mpa。
实施例2:
如图1至图3所示,一种可改善帽头1根部应力集中的拉铆销,还包括锁紧段4及套环7,所述锁紧段4与销柱段3相接,且锁紧段4的轴线与销柱段3的轴线共线,锁紧段4的外径小于销柱段3的外径;
锁紧段4侧面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环形槽41,所述第一环形槽41绕锁紧段4的周向设置;
所述套环7用于在本拉铆销安装时,固定在锁紧段4上。
本方案中,以上套环7固定于锁紧段4上后,用于将被铆件9在拉铆销上的位置限定在销柱段3上,即销柱段3两侧的帽头1及垫圈6分别用于约束被铆件9在拉铆销轴向方向上的运动;以上对锁紧段4和销柱段3外径的限定,旨在使得锁紧段4不影响被铆件9向销柱段3上导入;以上设置的第一环形槽41用于当套环7导入到锁紧段4上后,通过向套环7上施加挤压力,如沿着套环7的径向方向向套环7轴线的挤压力,可使得套环7的壁面嵌入到所述第一环形槽41中,这样,在不破坏套环7的情况下,难以实现套环7与锁紧段4的分离,这样,不仅提高了本拉铆销铆接的可靠性,同时使得本拉铆销具有更好的防盗能力。
为使得本拉铆销与被铆件9的对应端面接触面积更大,还包括垫圈6,所述垫圈6在套环7与锁紧段4固定后,被夹持在销柱段3的端面与套环7的端面之间。
正如上所述,在实现套环7向锁紧段4导入时,需要套环7上的孔大于锁紧段4的外径,故此情况下若帽头1处于上方,这在套环7上施加使其变形的力前,需要为套环7再提供一个外力以使得其位于锁紧段4轴向上的特定位置,以免脱落,故以上情况使得套环7固定操作比较麻烦,所述锁紧段4远离销柱段3的一端上还设置有螺旋槽42,所述套环7的内壁上还设置有卡齿8,所述卡齿8可嵌入所述螺旋槽42中,所述第一环形槽41位于螺旋槽42与销柱段3之间。本方案中,套环7导入过程通过转动套环7实现,即通过所述卡齿8沿着螺旋槽42的螺旋方向旋转,相当于将套环7螺旋定位在锁紧段4上,这样,在为套环7施加使其变形的力前不用再为套环7施加约束其相对于锁紧段4位置的力,从而达到方便本拉铆销铆接的效果;同时,以上卡齿8只需要实现套环7在锁紧段4上定位即可,故不用采用传统的内螺纹,这样,便于减小本拉铆销的制造成本。
如上所述,本拉铆销在铆固时,需要向套环7上施加使其变形的力,以上力包括套环7夹紧锁紧段4的力以及将套环7向帽头1一端推进的力,为使得对应的施力装置在施加所述力时,在不影响拉铆销功能段的前提下与拉铆销可靠连接,以方便施加所述力或使得施力更为稳定,还包括尾段5,所述尾段5与锁紧段4相接,且销柱段3、尾段5位于锁紧段4的不同侧,所述尾段5的轴线与锁紧段4的轴线共线,尾段5的外径小于锁紧段4的外径。
为方便所述尾段5与所述施力装置可靠的连接,所述尾段5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环形槽51,所述第二环形槽51绕尾段5的周向设置。以上第二环形槽51可用于本拉铆销与施力装置之间产生更大的相对作用力。
实施例3: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进一步限定:作为所述卸载槽2的具体实现方式,所述第一倒圆面21靠近帽头1的一端的直径介于销柱段3直径的1.05倍至1.1倍之间;所述卸载槽2的外径介于销柱段3直径的1.2倍至1.3倍之间;所述第二倒圆角相对于帽头1端面的凹陷深度介于销柱段3直径的0.01倍至0.035倍之间;所述第二倒圆角的倒圆半径介于销柱段3直径的0.02倍至0.045倍之间;所述第一倒圆角的倒圆半径介于销柱段3直径的0.3倍至0.6倍之间。采用以上形式的卸载槽2,使得在保证对应尺寸的拉铆销本身具有足够力学性能的情况下,在帽头1受到冲击载荷时,通过所示卸载槽2改善帽头1根部的应力集中情况。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得出的其他实施方式,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9)
1.一种铰接用拉铆销,包括销柱段(3)及与销柱段(3)相连的帽头(1),所述帽头(1)与销柱段(3)的连接点处还设置有卸载槽(2),其特征在于,所述卸载槽(2)包括第一倒圆面(21)及第二倒圆面(22),所述第一倒圆面(21)由销柱段(3)延伸至帽头(1)上,所述第二倒圆面(22)设置在帽头(1)端面上,所述的帽头(1)端面为帽头(1)上与销柱段(3)相接一端的端面,且第一倒圆面(21)与第二倒圆面(22)相接,卸载槽(2)的表面为光滑曲面;
所述第一倒圆面(21)的倒圆半径大于第二倒圆面(22)的倒圆半径;
所述帽头(1)的侧面为球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铰接用拉铆销,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锁紧段(4)及套环(7),所述锁紧段(4)与销柱段(3)相接,且锁紧段(4)的轴线与销柱段(3)的轴线共线,锁紧段(4)的外径小于销柱段(3)的外径;
锁紧段(4)侧面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环形槽(41),所述第一环形槽(41)绕锁紧段(4)的周向设置;
所述套环(7)用于在本拉铆销安装时,固定在锁紧段(4)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铰接用拉铆销,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垫圈(6),所述垫圈(6)在套环(7)与锁紧段(4)固定后,被夹持在销柱段(3)的端面与套环(7)的端面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铰接用拉铆销,其特征在于,所述锁紧段(4)远离销柱段(3)的一端上还设置有螺旋槽(42),所述套环(7)的内壁上还设置有卡齿(8),所述卡齿(8)可嵌入所述螺旋槽(42)中,所述第一环形槽(41)位于螺旋槽(42)与销柱段(3)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铰接用拉铆销,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尾段(5), 所述尾段(5)与锁紧段(4)相接,且销柱段(3)、尾段(5)位于锁紧段(4)的不同侧,所述尾段(5)的轴线与锁紧段(4)的轴线共线,尾段(5)的外径小于锁紧段(4)的外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铰接用拉铆销,其特征在于,所述尾段(5)上还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环形槽(51),所述第二环形槽(51)绕尾段(5)的周向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铰接用拉铆销,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倒圆面(21)靠近帽头(1)的一端的直径介于销柱段(3)直径的1.05倍至1.1倍之间;所述卸载槽(2)的外径介于销柱段(3)直径的1.2倍至1.3倍之间;所述第二倒圆面(22)相对于帽头(1)端面的凹陷深度介于销柱段(3)直径的0.01倍至0.035倍之间;所述第二倒圆面(22)的倒圆半径介于销柱段(3)直径的0.02倍至0.045倍之间;所述第一倒圆面(21)的倒圆半径介于销柱段(3)直径的0.3倍至0.6倍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铰接用拉铆销,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环(7)靠近帽头(1)的一端上还设置有相对于套环(7)的侧面外凸的凸缘(71),所述凸缘(71)远离帽头(1)的一侧上还设置有凸点(7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铰接用拉铆销,其特征在于,所述凸缘(71)为绕套环(7)周向的圆环状结构,所述凸点(72)为多个,且凸点(72)环状均布于凸缘(71)上,所述环状均布的圆心为凸缘(71)的圆心。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806167.6U CN206845639U (zh) | 2017-07-05 | 2017-07-05 | 一种铰接用拉铆销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806167.6U CN206845639U (zh) | 2017-07-05 | 2017-07-05 | 一种铰接用拉铆销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845639U true CN206845639U (zh) | 2018-01-05 |
Family
ID=608037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806167.6U Active CN206845639U (zh) | 2017-07-05 | 2017-07-05 | 一种铰接用拉铆销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845639U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269651A (zh) * | 2017-07-05 | 2017-10-20 | 眉山中车紧固件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可改善帽头根部应力集中的拉铆销 |
CN110145525A (zh) * | 2019-05-14 | 2019-08-20 | 眉山中车紧固件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拉铆紧固件 |
-
2017
- 2017-07-05 CN CN201720806167.6U patent/CN206845639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269651A (zh) * | 2017-07-05 | 2017-10-20 | 眉山中车紧固件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可改善帽头根部应力集中的拉铆销 |
CN110145525A (zh) * | 2019-05-14 | 2019-08-20 | 眉山中车紧固件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拉铆紧固件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6845639U (zh) | 一种铰接用拉铆销 | |
US20160193875A1 (en) | Tire tube | |
US10695994B2 (en) | Quick tire repairing nail and using method thereof | |
CN107269651A (zh) | 一种可改善帽头根部应力集中的拉铆销 | |
CN205967676U (zh) | 磨轴齿夹具 | |
CN104309753B (zh) | 一种自行车制动盘 | |
CN205605986U (zh) | 一种管线固定装置 | |
CN107939808A (zh) | 一种六角开槽自锁螺母 | |
CN108119520A (zh) | 一种自锁螺母 | |
CN215204286U (zh) | 一种辐条轮 | |
CN206626075U (zh) | 一种防松防盗螺母 | |
CN208411283U (zh) | 一种轮辋 | |
CN209324842U (zh) | 一种使用方便的防松防盗螺栓 | |
CN206047913U (zh) | 轨道客车转向架车轴磨削加工用磁力拨盘装置 | |
CN206598676U (zh) | 一种用于轮胎防爆防脱胎的安全轮毂垫带 | |
CN207906275U (zh) | 拉杆球头组件及具有其的车辆 | |
CN208487110U (zh) | 一种使用方便的汽车车架专用连接件 | |
CN102287077A (zh) | 一种棒球式汽车方向盘锁的锁芯固定结构 | |
CN206155432U (zh) | 一种汽车用制动软管 | |
CN206106797U (zh) | 一种车轮 | |
CN205872166U (zh) | 转向管柱 | |
CN202544505U (zh) | 车门把手基座的防脱落装置 | |
CN205654999U (zh) | 一种新型制动管扣压接头 | |
CN219236678U (zh) | 一种轮胎 | |
CN206049867U (zh) | 一种用于电动车前刹车盘的锁具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