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817108U - 一种多功能支撑底座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功能支撑底座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817108U
CN206817108U CN201720370368.6U CN201720370368U CN206817108U CN 206817108 U CN206817108 U CN 206817108U CN 201720370368 U CN201720370368 U CN 201720370368U CN 206817108 U CN206817108 U CN 2068171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bar
hinged
cross bar
connecting ro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370368.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勇
陈楠
李志强
杨岩江
刘正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U TIANREN INTELLIGENT MACHIN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U TIANREN INTELLIGENT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U TIANREN INTELLIGENT MACHIN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U TIANREN INTELLIGENT MACHINE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370368.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8171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8171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8171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Soil Working Imp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多功能支撑底座,底座至少由两个支撑杆构成,所述支撑杆的杆长方向水平且处在同一个水平面内,支撑杆上设置有多个支撑脚,所述底座上设置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驱动支撑脚上下移动对应支撑脚的下端与地面分离或抵靠。联动机构驱动支撑杆绕相应支撑脚转动。支撑脚的上下移动与支撑杆绕相应支撑脚的转动相互配合。当需要将底座固定在下来时,通过驱动机构驱动支撑脚下移,与地面抵靠,实现对底座的支撑,支撑脚下移的过程中,通过联动机构同步带动底座上的支撑杆绕相应支撑脚转动,从而可增大两支撑杆之间的面积,能够确保设备的重心落在两支撑杆之间,增强底座对设备支撑的稳定性,伸缩式布置的支撑脚不影响底座的正常移动。

Description

一种多功能支撑底座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设备支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功能支撑底座。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的很多设备都设置在底座上,为便于设备移动,一般在底座的下方设置有万向轮,从而方便的将设备从一个位置移动至另一个位置。当将设备移动至指定位置后,则需要将底座进行固定,现有技术中一般在万向轮上安装脚刹,通过脚刹锁死万向轮,从而固定底座,然而万向轮与地面接触面小导致固定不牢靠且在一些环境中无法同时将底座上所有的万向轮都锁死。对于一些大型设备,为确保底座固定的牢靠度,也有在底座下方间隔设置有多个固定桩杆,当设备移动至指定位置后,利用驱动机构驱动固定桩杆下移且与地面抵靠,进而将底座支撑起来,以提高对设备支撑的牢靠度,然而,为保证设备重心放在固定桩杆与地面接触面范围内,固定桩杆一般设置在设备外侧附近,增大了设备的占用空间,不适用于小型设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功能支撑底座,可携带设备移动且移动至指定位置后可锁死,锁死的同时增大底座与地面的接触面范围,实现对设备的稳定支撑。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多功能支撑底座,所述底座至少由两个支撑杆构成,所述支撑杆的杆长方向水平且处在同一个水平面内,所述支撑杆上设置有近端支撑脚与远端支撑脚,所述底座上设置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驱动近端支撑脚及远端支撑脚上下移动,对应近端支撑脚及远端支撑脚的下端与地面分离或抵靠,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联动机构,联动机构驱动支撑杆分别绕近端支撑脚转动。近端支撑脚及远端支撑脚的上下移动与支撑杆绕近端支撑脚的转动相互配合。
本实用新型还存在下列技术特征:
所述两支撑杆的一端铰接设置在支座管上且铰接轴竖直,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与联动机构联接,联动机构与两支撑杆的杆身联接,联动机构同步带动两支撑杆之间的夹角增大或减小。
所述两个支撑杆的两端下方均设置有滚轮,所述近端支撑脚及远端支撑脚处在最低端或最高端时对应近端支撑脚及远端支撑脚的下端高度低于或高于滚轮的下轮缘高度,所述近端支撑脚及远端支撑脚分别邻近两个支撑杆的杆端布置。
所述联动机构包括分别与两支撑杆杆身铰接的弹簧,所述弹簧的铰接轴竖直。
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支撑杆一端上方的第一横杆,所述第一横杆的杆长方向水平,第一横杆的两端铰接设置有第一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一端分别与近端支撑脚的上端铰接,第一连杆的两端铰接轴水平,所述第一横杆的杆身滑动设置在第一滑块上,所述第一滑块固定在支座管内,第一横杆沿其杆长方向移动并联动近端支撑脚相对于支撑杆上下方向移动。
所述支撑杆上固定设置有轴环,轴承组件内圈与轴环紧密接触,轴承组件外圈与支座管固定配合。所述支撑杆上固定设置有第二滑块、第三滑块及第四滑块。所述第二滑块与近端支撑脚通过移动副联接,近端支撑脚上铰接设置有第二连杆),第二连杆与第一纵杆的杆端铰接,第一纵杆的杆长方向水平且一端与第三连杆的杆端铰接,所述第三连杆的另一端与远端支撑脚的杆身铰接,所述第二连杆与第三连杆两端的铰接轴水平,所述远端支撑脚与第三滑块通过移动副联接,所述支撑杆套设在第一纵杆外,所述第一纵杆与第四滑块通过移动副联接。
所述第一横杆的中段与第五滑块铰接,所述第五滑块上设置有第一滑杆,所述第一滑杆的一端固定在转动座上,所述转动座与支撑板通过转动副联接,所述支撑板固定在支座管的下方,转动座上设置有驱动杆,驱动杆向上延伸,驱动方式采用手动驱动,也可以在支座管中设置电动推杆,电动驱动第一横杆动作。
所述联动机构中,第一横杆的中段与第四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四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滑杆的下端铰接,所述第四连杆两端的铰接轴水平且与第一横杆滑动方向垂直,所述第二滑杆滑动设置在第六滑块上,所述第六滑块固定在支座管上,所述第二滑杆的下端与第五连杆的一端铰接,第五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横杆的杆身中段铰接,所述第二横杆与支撑板通过移动副联接,所述弹簧的一端与第二横杆铰接且两端铰接轴竖直。
所述第一横杆的杆身上设置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与第一横杆垂直,连接杆的悬伸端与传动杆的一端铰接,所述传动杆的另一端与传动滑块铰接,所述传动滑块滑动设置在支撑板上,所述传动滑块的滑动方向与第一横杆杆长方向垂直,所述弹簧的一端铰接在传动滑块上且铰接轴竖直。
所述联动机构还包括固接在第三横杆与第二横杆之间的弹簧,在所述联动机构中,第一横杆的中段与第四连杆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四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二滑杆的下端铰接,所述第四连杆两端的铰接轴水平且与第一横杆滑动方向垂直,所述第二滑杆滑动设置在第六滑块上,所述第六滑块固定在支座管上,所述第二滑杆的下端与第五连杆的一端铰接,第五连杆的另一端与第三横杆铰接,第二横杆两端分别与连接杆铰接,连接杆与两支撑杆杆身铰接,第二横杆及第三横杆滑动设置在支撑板上。
与已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体现在:
将上述结构的底座应用在设备上,可带动设备移动,当移动至指定位置后通过驱动机构驱动远、近支撑脚下移,与地面抵靠,实现对底座的支撑;在远、近支撑脚下移的过程中,通过联动机构同步带动使底座上的两支撑杆之间夹角角度增大,从而可增大底座与地面的接触范围,根据设备实际情况,能够确保设备的重心落在两支撑杆之间,增强底座对设备支撑的稳定性。远、近支撑脚的下移动作与两支撑杆的夹角角度增大动作相互协同。伸缩式布置的支撑脚不影响底座的正常移动。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多功能支撑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一种多功能支撑底座移除支座管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一种多功能支撑底座移除支座管及支撑杆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一种多功能支撑底座中的两支撑杆夹角增大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驱动机构驱动联动机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实用新型联动机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图1至图6,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地说明:
一种多功能支撑底座,所述底座至少由两个支撑杆10构成,所述支撑杆10的杆长方向水平且处在同一个水平面内,所述支撑杆上设置有近端支撑脚20及远端支撑脚21,所述底座上设置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驱动近端支撑脚20及远端支撑脚21上下移动且近端支撑脚20及远端支撑脚21的下端与地面分离或抵靠,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联动机构,联动机构驱动支撑杆10分别绕近端支撑脚20转动。近端支撑脚20及远端支撑脚21的上下移动与支撑杆10绕近端支撑脚20的转动相互配合。
结合图1至图4所示,解决现有的底座对设备支撑不稳定性的问题,当底座通过滚轮30移动至指定位置后,通过驱动机构驱动近端支撑脚20及远端支撑脚21下移,使得近端支撑脚20及远端支撑脚21与地面抵靠,从而实现对底座的支撑。上述的驱动机构驱动近端支撑脚20及远端支撑脚21下移的过程中,联动机构联动两支撑杆10分别绕近端支撑脚20转动,使得两支撑杆10之间夹角增大,从而增大近端支撑脚20及远端支撑脚21与地面之间的接触范围,根据设备的实际应用情况,确保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重心能够落在两支撑杆10之间,从而提高底座对设备支撑的稳定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方案,所述两支撑杆10的一端铰接设置在支座管60上且铰接轴竖直,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与联动机构联接,联动机构与两支撑杆10的杆身联接,联动机构同步带动两支撑杆10之间的夹角增大或减小;
上述的驱动机构动作并联动联动机构同时动作,进而实现两支撑杆10之间的夹角变化,从而实现底座与地面接触范围的增大,将设备安装在支座管60上,两支撑杆10的一端与支座管60的两端铰接,利用联动机构,从而驱动两支撑杆10绕近端支撑脚20转动,进而实现两支撑杆10之间的角度变化。
进一步地,所述两个支撑杆10的两端下方均设置有滚轮30,所述近端支撑脚20及远端支撑脚21处在最低端或最高端时对应近端支撑脚20及远端支撑脚21的下端高度低于或高于滚轮30的下端轮缘高度,所述近端支撑脚20及远端支撑脚21分别邻近两个支撑杆10的杆端布置;
结合图1至图4所示,上述近端支撑脚20分别在两支撑杆10上各布置一个,远端支撑脚21分别在两支撑杆上各布置一个,驱动机构驱动两个近端支撑脚20及两个远端支撑脚21向下移动,使其与地面抵靠,进而将底座及底座上方的设备整体抬起,在两个近端支撑脚20及两个远端支撑脚21下移的过程中,使得滚轮30的下轮缘与地面脱离,与此同时,驱动机构联动联动机构,联动机构驱动两支撑杆10分别绕相应的近端支撑脚20转动,实现两支撑杆10之间的夹角角度逐步增大,从而使底座与地面的接触范围增大,进而进一步提高底座对设备支撑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优选方案,所述联动机构包括分别与两支撑杆10杆身铰接的弹簧40,所述弹簧40的铰接轴竖直;
上述优选方案中,当驱动机构驱动两个近端支撑脚20及两个远端支撑脚21下移并逐渐与地面抵靠时,伴随着的是联动机构联动两支撑杆10之间的夹角角度在增大,此时滚轮30的下轮缘仍与地面抵靠。之后驱动机构继续驱动近端支撑脚20及远端支撑脚21下移,将底座顶起,此时滚轮30的下轮缘已与地面分离而近端支撑脚20及远端支撑脚21与地面抵靠,两支撑杆10无法绕相应近端支撑脚20转动,两支撑杆10之间的夹角停止增大,而驱动机构却继续驱动联动机构动作,对此,为避免联动机构持续的受压导致机构件的损坏,采用弹簧40的压缩行程即可实现联动机构的运动,避免联动机构的损坏;
上述弹簧40的使用,在支撑杆10之间的夹角角度变小的过程中,其作用也是极其重要的,在驱动机构驱动近端支撑脚20及远端支撑脚21向上移动的过程中,滚轮30向下移动,在滚轮30的下轮缘与地面接触前,近端支撑脚20及远端支撑脚21仍与地面抵靠,两支撑杆10依然无法绕相应的近端支撑脚20转动,两支撑杆10之间的夹角角度不变,而驱动机构却继续驱动联动机构动作,由于弹簧40的圧缩行程,能够释放出联动机构所需要的移动距离,从而避免了联动机构持续的受压导致机构件的损坏。在滚轮30的下轮缘与地面接触后,弹簧40的压缩行程回弹结束,滚轮30依然继续下移,在此后的下移行程中,底座由滚轮30支撑,而近端支撑脚20及远端支撑脚21与地面分离,驱动机构继续驱动联动机构动作,实现两个支撑杆10分别绕相应的近端支撑脚20转动,两支撑杆10之间夹角减小至初始角度。
进一步地,结合图2至图4所示,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支撑杆10一端上方的第一横杆51,所述第一横杆51的杆长方向水平,第一横杆51的两端铰接设置有第一连杆52,所述第一连杆52的一端分别与近端支撑脚20的上端铰接,第一连杆52的两端铰接轴水平,所述第一横杆51的杆身滑动设置在第一滑块53上,所述第一滑块53固定在支座管60内,第一横杆51沿其杆长方向移动并联动近端支撑脚20相对于支撑杆10上下方向移动;
第一横杆51位于第一滑块53上移动,并且沿第一横杆51自身长度方向往复移动,联动第一横杆51两端的第一连杆52绕其铰接轴转动,从而使得近端支撑脚20相对于支撑杆10沿竖直方向上下移动;
上述2个近端支撑脚20及2个远端支撑脚21的上下移动可采用两个第一横杆51来实现,两个第一横杆51的横向移动连动其两端各自的第一连杆52的运动;
上述的两个近端支撑脚20及两个远端支撑脚21选用两根第一横杆51,两根第一横杆51的横向移动,为确保两个近端支撑脚20及两个远端支撑脚21上下移动的一致性,应当确保两根第一横杆51的横向移动的一致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更为优选地方案,所述支撑杆10上固定设置有轴环12,轴承组件11内圈与轴环12紧密接触,轴承组件11外圈与支座管60固定配合。所述支撑杆10上固定设置有第二滑块54、第三滑块58及第四滑块59。所述第二滑块54与近端支撑脚20通过移动副联接,近端支撑脚20上铰接设置有第二连杆55,第二连杆55与第一纵杆56的杆端铰接,第一纵杆56的杆长方向水平且一端与第三连杆57的杆端铰接,所述第三连杆57的另一端与远端支撑脚21的杆身铰接,所述第二连杆55与第三连杆57两端的铰接轴水平,所述远端支撑脚21与第三滑块58通过移动副联接,所述支撑杆10套设在第一纵杆56外,所述第一纵杆56与第四滑块59通过移动副联接。
上述的第一横杆51横向移动的过程中,联动第一连杆52的转动,第一连杆52动作,联动近端支撑脚20动作,进而联动第二连杆55动作,进而可联动第一纵杆56位于第四滑块59上滑动,上述的第一横杆51的两端均与各自的支撑杆10上的连杆单元联接,从而分别形成3组双滑块机构,第一横杆51在横向移动的过程中,能够实现两个支撑杆10上的两个近端支撑脚20及两个远端支撑脚21的上下同步移动,进而能够确保底座的支撑稳定性。
具体地,所述第一横杆51的中段与第五滑块510铰接,所述第五滑块510上设置有第一滑杆81,所述第一滑杆81的一端固定在转动座82上,所述转动座82与支撑板90通过转动副联接,所述支撑板90固定在支座管60的下方,转动座82上设置有驱动杆83,驱动杆83向上延伸,驱动方式可采用手动驱动,也可以在支座管60中设置电动推杆,电动驱动第一横杆51动作;
该底座在实际使用时,操作人员通过扳动驱动杆83,并且使得转动座82位于支撑板90上转动,从而联动第一滑杆81转动,第一滑杆81位于第五滑块510滑动,从而联动第五滑块510转动并且沿第一滑杆81杆长方向平行移动,进而联动第一横杆51沿其长度方向平行移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机构联动联动机构动作的第一种实施例:
所述联动机构中,第一横杆51的中段与第四连杆42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四连杆42的另一端与第二滑杆43的下端铰接,所述第四连杆42两端的铰接轴水平且与第一横杆51滑动方向垂直,所述第二滑杆43滑动设置在第六滑块44上,所述第六滑块44固定在支座管60上,所述第二滑杆43的下端与第五连杆45的一端铰接,第五连杆45的另一端与第二横杆41的杆身中段铰接,所述第二横杆41与支撑板90通过移动副联接,所述弹簧40的一端与第二横杆41铰接且两端铰接轴竖直。
上述第一横杆51在沿其杆长方向平行移动的过程中,联动第四连杆42动作,第四连杆42动作联动第二滑杆43位于第六滑块44上往复滑动,在第二滑杆43上下滑动的过程中,联动第五连杆45的动作,第五连杆45动作,从而联动第二横杆41位于支撑板90上往复直线移动,上述的第二横杆41与支撑板90的往复直线移动方式可采用滑块及导轨的配合方式实现,上述第二横杆41位于支撑板90上往复直线移动的过程中,联动弹簧40动作,从而实现对两支撑杆10夹角变化的驱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驱动机构联动联动机构动作的第二种实施例:
结合图5所示,所述第一横杆51的杆身上固定设置有连接杆511,所述连接杆511与第一横杆51垂直,连接杆511的悬伸端与传动杆512的一端铰接,所述传动杆512的另一端与传动滑块513铰接,所述传动滑块513滑动设置在支撑板90上,所述传动滑块513的滑动方向与第一横杆51杆长方向垂直,所述弹簧40的一端铰接在传动滑块513上且铰接轴竖直;
扳动驱动杆83的过程中,使得第一横杆51相对于第一滑块53沿其杆长方向平行滑动,从而联动连接杆511横向往复移动,进而联动传动杆512拖拽传动滑块513位于支撑板90上往复滑动,联动弹簧40动作,从而实现对两支撑杆10张开或者合闭操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联动机构动作的第二种实施例:
结合图6所示,所述联动机构还包括固接在第三横杆411与第二横杆41之间的弹簧412,在所述联动机构中,第一横杆51的中段与第四连杆42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四连杆42的另一端与第二滑杆43的下端铰接,所述第四连杆42两端的铰接轴水平且与第一横杆51滑动方向垂直,所述第二滑杆43滑动设置在第六滑块44上,所述第六滑块44固定在支座管60上,所述第二滑杆43的下端与第五连杆45的一端铰接,第五连杆45的另一端与第三横杆411铰接,第二横杆41两端分别与连接杆413铰接,连接杆413与两支撑杆10杆身铰接,第二横杆41及第三横杆411滑动设置在支撑板90上;
上述第一横杆51在沿其杆长方向平行移动的过程中,联动第四连杆42动作,第四连杆42动作联动第二滑杆43位于第六滑块44上往复滑动,在第二滑杆43上下滑动的过程中,联动第五连杆45的动作,第五连杆45动作,从而联动第三横杆411位于支撑板90上往复直线移动,第三横杆411通过压缩弹簧412带动第二横杆41位于支撑杆90上往复直线移动,上述的第三横杆411及第二横杆41与支撑板90的往复直线移动方式可采用滑块及导轨的配合方式实现,上述第二横杆41位于支撑板90上往复直线移动的过程中,联动连接杆413动作,从而实现对两支撑杆10夹角变化的驱动;
上述优选方案中,当驱动机构驱动两个近端支撑脚20及两个远端支撑脚21下移并逐渐与地面抵靠时,伴随着的是联动机构联动两支撑杆10之间的夹角角度在增大,此时滚轮30的下轮缘仍与地面抵靠。之后驱动机构继续驱动近端支撑脚20及远端支撑脚21下移,将底座顶起,此时滚轮30的下轮缘已与地面分离而近端支撑脚20及远端支撑脚21与地面抵靠,两支撑杆10无法绕相应近端支撑脚20转动,两支撑杆10之间的夹角角度停止增大,而驱动机构却继续驱动联动机构动作,对此,为避免联动机构持续的受压导致机构件的损坏,采用弹簧412的压缩行程即可实现联动机构的运动,避免联动机构的损坏;
上述弹簧412的使用,在支撑杆10之间的夹角角度变小的过程中,其作用也是极其重要的,在驱动机构驱动近端支撑脚20及远端支撑脚21向上移动的过程中,滚轮30向下移动,在滚轮30的下轮缘与地面接触前,近端支撑脚20及远端支撑脚21仍与地面抵靠,两支撑杆10依然无法绕相应的近端支撑脚20转动,两支撑杆10之间的夹角角度不变,而驱动机构却继续驱动联动机构动作,由于弹簧412的圧缩行程,能够释放出联动机构所需要的移动距离,从而避免了联动机构持续的受压导致机构件的损坏。在滚轮30的下轮缘与地面接触后,弹簧40的压缩行程回弹结束,滚轮30依然继续下移,在此后的下移行程中,底座由滚轮30支撑,而近端支撑脚20及远端支撑脚21与地面分离,驱动机构继续驱动联动机构动作,实现两个支撑杆10分别绕相应的近端支撑脚20转动,两支撑杆10之间夹角减小至初始角度。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实用新型。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实用新型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Claims (9)

1.一种多功能支撑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至少由两个支撑杆(10)构成,所述支撑杆(10)的杆长方向水平且处在同一个水平面内,所述支撑杆(10)上设置有近端支撑脚(20)及远端支撑脚(21),所述底座上设置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驱动近端支撑脚(20)及远端支撑脚(21)上下移动,对应近端支撑脚(20)及远端支撑脚(21)的下端与地面分离或抵靠,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联动机构,联动机构驱动支撑杆(10)分别绕近端支撑脚(20)转动,近端支撑脚(20)及远端支撑脚(21)的上下移动与支撑杆(10)绕近端支撑脚(20)的转动相互配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支撑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两支撑杆(10)的一端铰接设置在支座管(60)上且铰接轴竖直,所述驱动机构的输出端与联动机构联接,联动机构与两支撑杆(10)的杆身联接,联动机构同步带动两支撑杆(10)之间的夹角增大或减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支撑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设置在支撑杆(10)一端上方的第一横杆(51),所述第一横杆(51)的杆长方向水平,第一横杆(51)的两端铰接设置有第一连杆(52),所述第一连杆(52)的一端分别与近端支撑脚(20)的上端铰接,第一连杆(52)的两端铰接轴水平,所述第一横杆(51)的杆身滑动设置在第一滑块(53)上,所述第一滑块(53)固定在支座管(60)内,第一横杆(51)沿其杆长方向移动并联动近端支撑脚(20)相对于支撑杆(10)上下方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支撑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10)上固定设置有轴环(12),轴承组件(11)内圈与轴环(12)紧密接触,轴承组件(11)外圈与支座管(60)固定配合,所述支撑杆(10)上固定设置有第二滑块(54)、第三滑块(58)及第四滑块(59),所述第二滑块(54)与近端支撑脚(20)通过移动副联接,近端支撑脚(20)上铰接设置有第二连杆(55),第二连杆(55)与第一纵杆(56)的杆端铰接,第一纵杆(56)的杆长方向水平且一端与第三连杆(57)的杆端铰接,所述第三连杆(57)的另一端与远端支撑脚(21)的杆身铰接,所述第二连杆(55)与第三连杆(57)两端的铰接轴水平,所述远端支撑脚(21)与第三滑块(58)通过移动副联接,所述支撑杆(10)套设在第一纵杆(56)外,所述第一纵杆(56)与第四滑块(59)通过移动副联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支撑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杆(51) 的中段与第五滑块(510)铰接,所述第五滑块(510)上设置有第一滑杆(81),所述第一滑杆(81)的一端固定在转动座(82)上,所述转动座(82)与支撑板(90)通过转动副联接,所述支撑板(90)固定在支座管(60)的下方,转动座(82)上设置有驱动杆(83),驱动杆(83)向上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支撑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机构还包括分别与两支撑杆(10)杆身铰接的弹簧(40),所述弹簧(40)的铰接轴竖直,所述联动机构中,第一横杆(51)的中段与第四连杆(42)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四连杆(42)的另一端与第二滑杆(43)的下端铰接,所述第四连杆(42)两端的铰接轴水平且与第一横杆(51)滑动方向垂直,所述第二滑杆(43)滑动设置在第六滑块(44)上,所述第六滑块(44)固定在支座管(60)上,所述第二滑杆(43)的下端与第五连杆(45)的一端铰接,第五连杆(45)的另一端与第二横杆(41)的杆身中段铰接,所述第二横杆(41)与支撑板(90)通过移动副联接,所述弹簧(40)的一端与第二横杆(41)铰接且两端铰接轴竖直。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支撑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支撑杆(10)的两端下方均设置有滚轮(30),所述近端支撑脚(20)及远端支撑脚(21)处在最低端或最高端时对应近端支撑脚(20)及远端支撑脚(21)的下端高度低于或高于滚轮(30)的下轮缘高度,所述近端支撑脚(20)及远端支撑脚(21)分别邻近两个支撑杆(10)的杆端布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支撑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横杆(51)的杆身上设置有连接杆(511),所述连接杆(511)与第一横杆(51)垂直,连接杆(511)的悬伸端与传动杆(512)的一端铰接,所述传动杆(512)的另一端与传动滑块(513)铰接,所述传动滑块(513)滑动设置在支撑板(90)上,所述传动滑块(513)的滑动方向与第一横杆(51)杆长方向垂直,所述弹簧(40)的一端铰接在传动滑块(513)上且铰接轴竖直。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多功能支撑底座,其特征在于:所述联动机构还包括固接在第三横杆(411)与第二横杆(41)之间的弹簧(412),在所述联动机构中,第一横杆(51)的中段与第四连杆(42)的一端铰接,所述第四连杆(42)的另一端与第二滑杆(43)的下端铰接,所述第四连杆(42)两端的铰接轴水平且与第一横杆(51)滑动方向垂直,所述第二滑杆(43)滑动设置在第六滑块(44)上,所述第六滑块(44) 固定在支座管(60)上,所述第二滑杆(43)的下端与第五连杆(45)的一端铰接,第五连杆(45)的另一端与第三横杆(411)铰接,第二横杆(41)两端分别与连接杆(413)一端铰接,连接杆(413)另一端与两支撑杆(10)杆身铰接,第二横杆(41)及第三横杆(411)滑动设置在支撑板(90)上。
CN201720370368.6U 2017-04-10 2017-04-10 一种多功能支撑底座 Active CN2068171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70368.6U CN206817108U (zh) 2017-04-10 2017-04-10 一种多功能支撑底座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70368.6U CN206817108U (zh) 2017-04-10 2017-04-10 一种多功能支撑底座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817108U true CN206817108U (zh) 2017-12-29

Family

ID=607525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370368.6U Active CN206817108U (zh) 2017-04-10 2017-04-10 一种多功能支撑底座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81710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61956A (zh) * 2017-04-10 2017-08-18 芜湖天人智能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支撑底座
CN110801634A (zh) * 2019-10-30 2020-02-18 浙江群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立体支架包覆的滚筒游乐设备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061956A (zh) * 2017-04-10 2017-08-18 芜湖天人智能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支撑底座
CN107061956B (zh) * 2017-04-10 2022-09-23 芜湖天人智能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支撑底座
CN110801634A (zh) * 2019-10-30 2020-02-18 浙江群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立体支架包覆的滚筒游乐设备
CN110801634B (zh) * 2019-10-30 2021-04-09 浙江群臻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具有立体支架包覆的滚筒游乐设备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73132B (zh) 一种升降设备
CN209193469U (zh) 一种安全型移动式液压升降车
CN205472433U (zh) 一种检修用升降装置
CN106859918B (zh) 一种上下肢康复训练机
CN102008377B (zh) 支撑腿高度可调节担架车
CN206817108U (zh) 一种多功能支撑底座
CN208599030U (zh) 一种灭火器放置架
CN107061956A (zh) 一种多功能支撑底座
CN206817111U (zh) 支撑脚偏置型支撑底座
CN208457645U (zh) 一种便于折叠的led台灯
CN206615649U (zh) 一种支撑面与支撑方式联动调节的支撑底座
CN106829300A (zh) 一种支撑面与支撑方式联动调节的支撑底座
CN107553387B (zh) 一种变速箱拆卸装置
CN110239642A (zh) 混合动力式爬杆装置
CN208378305U (zh) 一种轻量化单腿支撑房车电动千斤顶支架
CN107120506A (zh) 支撑脚偏置型支撑底座
CN205041035U (zh) 办公椅托盘
CN209347460U (zh) 一种护理床
CN108879463B (zh) 一种电力电缆维修用电缆架
CN208108921U (zh) 一种便携式折叠弓架
CN201952154U (zh) 吊桥升降装置
CN208948777U (zh) 一种液压支架装车平台
CN219629176U (zh) 一种零靠墙沙发铁架
CN209358554U (zh) 云台式干扰器
CN207632424U (zh) 升降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