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815345U - 基坑支撑支护立柱桩托换施工结构 - Google Patents

基坑支撑支护立柱桩托换施工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815345U
CN206815345U CN201720429229.6U CN201720429229U CN206815345U CN 206815345 U CN206815345 U CN 206815345U CN 201720429229 U CN201720429229 U CN 201720429229U CN 206815345 U CN206815345 U CN 206815345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l pipe
foundation ditch
support
stake
support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429229.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桌志飞
林强有
李红波
雷斌
潘尚云
肖克龙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Gongkan Geotechnical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Gongkan Geotechnical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Gongkan Geotechnical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Gongkan Geotechnical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429229.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815345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815345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815345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Found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涉及立柱桩托换施工的技术领域,公开了基坑支撑支护立柱桩托换施工结构。通过布置相邻的多道支撑梁、梁间钢管以及底部钢管,并设置托换区域,梁间钢管呈垂直状置于梁间托换区域,梁间钢管的两端分别与两道支撑梁连接,且梁间钢管的下端部与支撑梁之间具有间隔;底部钢管呈垂直状置于底部托换区域中,底部钢管的上端与支撑梁连接,底部钢管的下端嵌入在基坑底部内的挖孔桩内。这样,通过采用钢管替代待托换立柱桩承担支撑的作用,实现了对基坑支撑支护立柱桩位置挪移,解决了支护立柱与主体桩基或梁柱发生冲突的问题。

Description

基坑支撑支护立柱桩托换施工结构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立柱桩托换施工的技术领域,尤其涉及基坑支撑支护立柱桩托换施工结构。
背景技术
在开始建造大型建筑物时,一般需要为建筑基础开挖的临时性的基坑。基坑属于临时性工程,其作用是提供一个空间,使基础的砌筑作业得以按照设计所指定的位置进行。
为保证基坑施工和周围环境不受损害,基坑四周会使用支护结构,支护结构一般包括支护立柱和支撑梁等。为确保工程工期,在建筑物主体结构图纸未定时,基坑工程通常先行开挖,基坑开挖后,主体桩基或梁柱可能会有调整,导致支护立柱与主体桩基或梁柱发生冲突,因此,解决立柱与主体相冲突的问题非常重要。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基坑支撑支护立柱桩托换施工结构,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支护立柱与主体桩基或梁柱发生冲突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基坑支撑支护立柱桩托换施工结构,包括相邻布置的多道支撑梁、梁间钢管以及底部钢管,相邻的所述支撑梁之间对应形成有设置被托换的立柱桩的梁间托换区域,所述支撑梁与基坑底部之间对应形成有设置被托换的立柱桩的底部托换区域;所述梁间钢管呈垂直状置于所述梁间托换区域,所述梁间钢管的两端分别通过法兰盘与两道所述支撑梁连接,且所述梁间钢管的下端部与所述支撑梁之间具有间隔;所述底部钢管呈垂直状置于所述底部托换区域中,所述底部钢管的上端通过法兰盘与所述支撑梁连接,所述底部钢管的下端朝下延伸,嵌入在基坑底部内的挖孔桩内。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梁与所述梁间托换区域或底部托换区域对齐的部位的顶部以及底部分别钻孔,并在钻好的孔内安装膨胀螺栓。
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梁与所述梁间托换区域或底部托换区域对齐的部位的底部设置定位板。
进一步地,所述梁间钢管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分别焊接所述法兰盘,且所述法兰盘分别通过螺栓与所述支撑梁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梁间钢管的下端部与所述支撑梁之间设置有钢垫。
进一步地,所述梁间钢管的下端部与所述支撑梁之间的间隔中塞设有斜铁块。
进一步地,所述梁间钢管下端部的法兰盘与所述钢垫之间填设有混凝土。
进一步地,所述挖孔桩内浇筑混凝土。
进一步地,所述梁间钢管以及底部钢管的外周均设有三角铁,所述三角铁与所述法兰盘连接。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基坑支撑支护立柱桩托换施工结构,通过采用钢管替代待托换立柱桩承担支撑的作用,实现了对基坑支撑支护立柱桩位置挪移,解决了支护立柱与主体桩基或梁柱发生冲突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钢管起吊过程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钢管的上端部与支撑梁连接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钢管的下端部与支撑梁连接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钢管布置在支撑梁之间以及布置在支撑梁与坑底之间的主视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实现进行详细的描述。
参照图1~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较佳实施例。
本实施例提供的基坑支撑支护立柱桩托换施工结构,用于在支护立柱与主体桩基或梁柱发生冲突时,使用新增支护立柱替换原来的支护立柱,使主体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基坑支撑支护立柱桩托换施工结构,包括相邻布置的多道支撑梁11、梁间钢管12以及底部钢管13,相邻的支撑梁11之间、支撑梁11与基坑底部之间对应设置托换区域,用来布置钢管以托换原来的立柱;梁间钢管12呈垂直状置于梁间托换区域,梁间钢管12的两端分别通过法兰盘14与两道支撑梁11连接,且梁间钢管12的下端部与支撑梁11之间具有间隔;底部钢管13呈垂直状置于底部托换区域中,底部钢管13的上端通过法兰盘14与支撑梁11连接,底部钢管13的下端朝下延伸,嵌入在基坑底部内的挖孔桩15内。梁间钢管12呈垂直状置于梁间托换区域,梁间钢管12的两端分别通过法兰盘14与相邻的上下两道支撑梁11连接。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包括以下施工步骤:
1)、对每一根替换立柱统一编号,对每跟待托换立柱桩从地面到每道支撑梁11都需测量定位并做好标记,标定托换区域。
2)、根据实际要求设计制作施工所需的钢管,每个托换区域外侧搭脚手架17,为钢管安装提供施工平台。每根钢管搭设独立钢管脚手架17,钢管脚手架17可以设为方形,一边开口,水平方向与相应支持固定。
3)、采用电动葫芦20将钢管吊至托换区域,且使得钢管呈垂直布置,当托换位置位于两道支撑梁11之间时,钢管的两端分别通过法兰盘14与两道支撑梁11连接,且钢管的下端部与支撑梁11之间具有间隔;当托换区域位于支撑梁11与基坑底部之间时,钢管的上端通过法兰盘14与支撑梁11连接,钢管的下端朝下延伸,嵌入在基坑底部内的挖孔桩15内。
通过标定托换区域,制作用来托换的钢管,并将钢管竖直布置在托换区域,替代待托换立柱桩承担支撑的作用,然后拆除待托换立柱桩。这样,实现了对基坑支撑支护立柱桩位置挪移,解决了支护立柱与主体桩基或梁柱发生冲突的问题。
上述提供的基坑支撑支护立柱桩托换施工结构,支撑梁11与托换区域对齐的位置的顶部以及底部分别钻孔,并在钻好的孔内安装膨胀螺栓18,并进行植筋19。膨胀螺栓18与法兰盘14通过螺帽21连接固定,这样立柱钢管可以与支撑梁11或者基坑底部紧密连接固定在一起。
在支撑梁11与梁间托换区域或底部托换区域对齐的部位的底部设置定位板,在安装立柱钢管时,定位板可以起到定位的作用,防止钢管安装位置走偏。
梁间钢管12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分别与法兰盘14通过焊接连接在一起,且法兰盘14通过螺栓与支撑梁11连接,这样使得钢管的安装及拆卸都比较方便,且能够承受更大的压力。
在实际施工过程中,梁间钢管12的长度比两道梁间距离稍短,所以梁间钢管12的下端部与支撑梁11之间设置有钢垫,用钢垫垫于梁间钢管12法兰盘14与支撑梁11顶面之间,可以弥补这段距离,使梁间钢管12起到支撑作用。
另外,梁间钢管12的下端部与支撑梁11之间的间隔中塞设有斜铁块,在钢垫和梁间钢管12下端的法兰盘14有缝隙时,可用斜铁块塞紧,这样可以保证梁间钢管12与支撑梁11紧密相连。
梁间钢管12下端部的法兰盘14与钢垫固定好之后,通过梁间钢管12下端与钢垫之间的缝隙,往梁间钢管12内浇筑混凝土,并振捣密实,使得梁间钢管12下端部的法兰盘14、钢垫与支撑梁11顶部的托换区域通过混凝土连接成为一个整体,使连接更稳固。
本实施例中,梁间钢管12以及底部钢管13的外周均设有三角铁16,三角铁16与钢管、法兰盘14双面焊接。通过焊接三角铁16,使钢管和法兰盘14的连接更加牢固,增强了法兰盘14的承重能力。
本实施例中,在基坑底部对应托换区域的位置设置有挖孔桩15,在挖孔桩15内浇筑混凝土并振捣密实,这样,可以使得底部钢管13下端的受力面积增大,能够承受更大的来自支撑梁11的压力。若基坑底已见岩,且岩性完整,则底部钢管13下端可直接落底板上,底部钢管13上端与支撑梁11底面用膨胀螺栓18连接固定,下端直接落于底板上,用膨胀螺栓18连接固定。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基坑支撑支护立柱桩托换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相邻布置的多道支撑梁、梁间钢管以及底部钢管,相邻的所述支撑梁之间对应形成有设置被托换的立柱桩的梁间托换区域,所述支撑梁与基坑底部之间对应形成有设置被托换的立柱桩的底部托换区域;所述梁间钢管呈垂直状置于所述梁间托换区域,所述梁间钢管的两端分别通过法兰盘与两道所述支撑梁连接,且所述梁间钢管的下端部与所述支撑梁之间具有间隔;所述底部钢管呈垂直状置于所述底部托换区域中,所述底部钢管的上端通过法兰盘与所述支撑梁连接,所述底部钢管的下端朝下延伸,嵌入在基坑底部内的挖孔桩内。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撑支护立柱桩托换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与所述梁间托换区域或底部托换区域对齐的部位的顶部以及底部分别钻孔,并在钻好的孔内安装膨胀螺栓。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坑支撑支护立柱桩托换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梁与所述梁间托换区域或底部托换区域对齐的部位的底部设置定位板。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基坑支撑支护立柱桩托换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梁间钢管的上端部及下端部分别焊接所述法兰盘,且所述法兰盘分别通过膨胀螺栓与所述支撑梁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基坑支撑支护立柱桩托换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梁间钢管的下端部与所述支撑梁之间设置有钢垫。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基坑支撑支护立柱桩托换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梁间钢管的下端部与所述支撑梁之间的间隔中塞设有斜铁块。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基坑支撑支护立柱桩托换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梁间钢管下端部的法兰盘与所述钢垫之间填设有混凝土。
8.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基坑支撑支护立柱桩托换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挖孔桩内浇筑混凝土。
9.如权利要求1至3任一项所述的基坑支撑支护立柱桩托换施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梁间钢管以及底部钢管的外周均设有三角铁,所述三角铁与所述法兰盘连接。
CN201720429229.6U 2017-04-21 2017-04-21 基坑支撑支护立柱桩托换施工结构 Active CN206815345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429229.6U CN206815345U (zh) 2017-04-21 2017-04-21 基坑支撑支护立柱桩托换施工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429229.6U CN206815345U (zh) 2017-04-21 2017-04-21 基坑支撑支护立柱桩托换施工结构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815345U true CN206815345U (zh) 2017-12-29

Family

ID=607539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429229.6U Active CN206815345U (zh) 2017-04-21 2017-04-21 基坑支撑支护立柱桩托换施工结构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815345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35331A (zh) * 2020-05-11 2020-08-14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基坑内支撑的托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35331A (zh) * 2020-05-11 2020-08-14 中国建筑第八工程局有限公司 基坑内支撑的托换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20201B (zh) 一种利用建筑物主体结构换撑施工的建造方法
CN104024530B (zh) 一种钢管插座以及利用其连接钢管桩和钢管柱的连接方法
JP2020522635A (ja) オープンケーソン施工構造及びその施工方法
CN104264902B (zh) 钢管混凝土柱与桩基连接结构
KR20090002344A (ko) 지하 흙막이 공법을 겸한 지하구조물 축조공법
CN106638975B (zh) 建筑物顶升防倾覆施工方法
KR101341679B1 (ko) 지하 구조물 구축장치 및 공법
KR102084829B1 (ko) 각형강관과 합성된 프리캐스트 콘크리트 기둥을 활용한 pc 탑다운공법
CN102561384A (zh) 钢抱箍桁架式高桩承台塔吊基础的施工方法及结构
CN104264682B (zh) 一种锚拉护壁桩首层加混凝土梁支撑方法
CN105133575A (zh) 在地下连续墙体表面浇筑内衬的吊模支护装置和施工方法
CN113027463B (zh) 一种悬挂式逆作墙工作井支护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06815345U (zh) 基坑支撑支护立柱桩托换施工结构
JP4317322B2 (ja) アーチ支持構造
KR20150025409A (ko) 소구경강관을 이용한 터널구조 및 이의 시공방법
CN106948351A (zh) 基坑支撑支护立柱桩托换施工方法
CN206956735U (zh) 一种组合式型钢‑phc管桩斜支撑基坑围护结构
CN113266038B (zh) 基坑开挖地下建筑施工方法
CN202298641U (zh) 一种高桩承台塔基结构
CN206829147U (zh) 一种组合式型钢、注浆钢管斜支撑基坑围护结构
JP5472878B2 (ja) 省力化軌道のリフトアップ装置及びリフトアップ方法
JP2014159677A (ja) 支保工の建込み方法
JP2018123559A (ja) 不同沈下した建物の傾斜修復方法
EP1792019B1 (en) Method of raising a building structure, in particular a building structure subject to flooding
JP2011089320A (ja) プレキャスト構真柱の構築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Zhuo Zhifei

Inventor after: Lin Qiangyou

Inventor after: Li Hongbo

Inventor after: Lei Bin

Inventor after: Pan Shangyun

Inventor after: Xiao Kelong

Inventor before: Zhuo Zhifei

Inventor before: Lin Qiangyou

Inventor before: Li Hongbo

Inventor before: Lei Bin

Inventor before: Pan Shangyun

Inventor before: Xiao Kel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