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789468U - 支撑结构及按键装置 - Google Patents

支撑结构及按键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789468U
CN206789468U CN201720660485.6U CN201720660485U CN206789468U CN 206789468 U CN206789468 U CN 206789468U CN 201720660485 U CN201720660485 U CN 201720660485U CN 206789468 U CN206789468 U CN 20678946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pport member
linking axle
supporting construction
engaging piece
ax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66048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黄耀轮
叶宜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cony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hicony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cony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Chicony Electronics Suzhou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66048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78946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78946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78946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一种按键装置包含底板、衔接结构及支撑结构。衔接结构连接底板,并具有第一衔接孔以及第二衔接孔。支撑结构包含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以及至少一连接件。第一支撑件具有第一衔接轴以及至少一第一啮合部。第一衔接轴与第一衔接孔衔接。第二支撑件具有第二衔接轴以及至少一第二啮合部。第二衔接轴与第二衔接孔衔接。第一啮合部与第二啮合部相啮合。连接件连接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并处于受弯折状态。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与连接件由一材料所制成。

Description

支撑结构及按键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有关于一种支撑结构及按键装置。
背景技术
就目前个人计算机的使用习惯而言,按键装置为不可或缺的输入设备之一,用以输入文字或数字。不仅如此,举凡日常生活所接触的消费级电子产品或是工业界使用的大型加工设备,皆需设有按键结构作为输入设备,以操作上述的电子产品与加工设备。
对于按键装置上的按键来说,为了平衡用户在每一个按键上的施力,通常会在按键的键帽之下设置一种支撑结构,用以引导键帽做垂直移动。因此,不论施力于键帽的侧边或角落,都能将施力平均地分散于整个键帽面上,使得按下整个按键变得很简单,也让用户更容易地操作按键。举例来说,现有的剪刀式支撑结构由两支撑件相互交错设置形成。
对于当前的笔记本电脑来说,其多朝向轻量化与薄型化等方向发展,因此其配合的键盘结构必然为了符合前述要求而同样亦须朝向减低按键整体垂直高度与简化机构等方向进行改良,以更为符合目前电子装置的变化方向与市场需求。然而,现有的剪刀式支撑结构由于占有一定的垂直高度,导致笔记本电脑的键盘设置处必须为其预留一定高度空间以利安装,而造成笔记本电脑整体的厚度无法减少。
因此,如何提出一种可解决上述问题的支撑结构,是目前业界亟欲投入研发资源解决的问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之一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有效降低按键装置的整体厚度的支撑结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依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一种支撑结构包含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以及至少一连接件。第一支撑件具有至少一第一啮合部。第二支撑件具有至少一第二啮合部。第一啮合部与第二啮合部彼此相向,并配置以相啮合。连接件连接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并配置以受相向移动的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弯折。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与连接件由一材料所制成。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当连接件处于未弯折状态时,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与连接件实质上相互平行。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当连接件处于未弯折状态时,第一啮合部与第二啮合部相分离。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实质上各呈U字型。第一支撑件的两末端分别与第二支撑件的两末端彼此相向。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支撑件进一步具有两个第一啮合部,分别位于第一支撑件的两末端。第二支撑件进一步具有两个第二啮合部,分别位于第二支撑件的两末端。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支撑结构进一步包含两个连接件。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与连接件实质上构成一体成型的框形结构。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依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方式,一种按键装置包含底板、衔接结构、支撑结构以及键帽。衔接结构连接底板,并具有第一衔接孔以及第二衔接孔。支撑结构包含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以及至少一连接件。第一支撑件具有第一衔接轴以及至少一第一啮合部。第一衔接轴与第一衔接孔衔接。第二支撑件具有第二衔接轴以及至少一第二啮合部。第二衔接轴与第二衔接孔衔接。第一啮合部与第二啮合部相啮合。连接件连接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并处于受弯折状态。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与连接件由一材料所制成。支撑结构连接于衔接结构与键帽之间,并配置以导引键帽朝向或远离底板移动。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衔接孔与第二衔接孔中的至少一者为开放式孔洞,并具有入口以及由入口延伸的渐缩部。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支撑件进一步包含第三衔接轴。第一衔接轴与第三衔接轴分别位于第一支撑件靠近第二支撑件的一侧与远离第二支撑件的一侧。第二支撑件进一步包含第四衔接轴。第二衔接轴与第四衔接轴分别位于第二支撑件靠近第一支撑件的一侧与远离第一支撑件的一侧。支撑结构经由第三衔接轴与第四衔接轴与键帽衔接。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衔接轴及第二衔接轴分别与第一衔接孔及第二衔接孔枢接。第三衔接轴及第四衔接轴各与键帽可滑动地衔接。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第一衔接轴及第四衔接轴分别与第一衔接孔及键帽枢接。第二衔接轴及第三衔接轴分别与第二衔接孔及键帽可滑动地衔接。
于本实用新型的一或多个实施方式中,上述的衔接结构由底板一体延伸形成。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支撑结构的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藉由连接件而相连,因此组装人员仅需将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相向移动(移动期间,连接件受弯折),使得第一啮合部与第二啮合部相啮合,即可简单地完成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的组装,进而可减少分辨零件种类所耗费的组装时间以及避免零件容易遗失等问题。并且,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与连接件由一材料所制成,因此仅需一套模具并利用一体成型制程而制造,进而可降低制造成本。再者,当连接件处于未弯折状态时,第一啮合部与第二啮合部相分离,因此也有助于模具制造。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按键装置采用前述支撑结构取代现有剪刀式支撑结构,因此可有效地降低整体厚度。并且,当支撑结构组装于底板时,连接件处于弯折状态,因此可以提供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辅助支撑键帽的力量。
以上所述仅用以阐述本实用新型所欲解决的问题、解决问题的技术手段、及其产生的功效等等,本实用新型的具体细节将在下文的实施方式及相关图式中详细介绍。
附图说明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优点与实施例能更明显易懂,所附图式的说明如下:
图1A为绘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按键装置的立体组合图。
图1B为绘示图1A中的按键装置的立体爆炸图。
图2A为绘示图1A中的按键装置沿着线段2A-2A的剖面图,其中键帽处于未按压位置。
图2B为绘示图1A中的按键装置沿着线段2A-2A的另一剖面图,其中键帽处于按压位置。
图3为绘示图1B中的支撑结构的侧视图,其中连接件处于未弯折状态。
图4为绘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按键装置的剖面图,其中键帽处于未按压位置。
其中附图标记为:
100、200:按键装置
110:底板
120、220:衔接结构
121:第一衔接孔
121a、122a:入口
121b、122b:渐缩部
122、222:第二衔接孔
130:电路板
140、240:支撑结构
141:第一支撑件
141a:第一衔接轴
141b:第一啮合部
141c:第三衔接轴
142、242:第二支撑件
142a、242a:第二衔接轴
142b:第二啮合部
142c、242c:第四衔接轴
143:连接件
150、250:键帽
160:复位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公开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现有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请参照图1A以及图1B。图1A为绘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的按键装置100的立体组合图。图1B为绘示图1A中的按键装置100的立体爆炸图。如图1A与图1B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按键装置100包含底板110、衔接结构120、电路板130、支撑结构140、键帽150以及复位件160。以下将详细介绍上述各组件的结构、功能以及各组件之间的连接与做动关系。
如图1B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衔接结构120连接底板110,并具有第一衔接孔121以及第二衔接孔122。于本实施方式中,衔接结构120由底板110一体延伸形成。举例来说,底板110与衔接结构120由同一片金属板材所制成,且衔接结构120相对底板110弯折而立起。于其他实施方式中,衔接结构120亦可为额外设置于底板110上的组件,例如以热熔方式设置于底板110上的塑料件。
请参照图2A以及图2B。图2A为绘示图1A中的按键装置100沿着线段2A-2A的剖面图,其中键帽150处于未按压位置。图2B为绘示图1A中的按键装置100沿着线段2A-2A的另一剖面图,其中键帽150处于按压位置。
如图2A与图2B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电路板130设置于底板110上,且衔接结构120穿过电路板130。于一些实施方式中,电路板130为薄膜电路板,但本实用新型并不以此为限。
支撑结构140包含第一支撑件141、第二支撑件142以及连接件143。第一支撑件141具有第一衔接轴141a以及第一啮合部141b。第一衔接轴141a与第一衔接孔121衔接。第二支撑件142具有第二衔接轴142a以及第二啮合部142b。第二衔接轴142a与第二衔接孔122衔接。第一啮合部141b与第二啮合部142b相啮合。连接件143连接第一支撑件141与第二支撑件142,并处于受弯折状态。第一支撑件141、第二支撑件142与连接件143由一材料所制成。
具体来说,如图1B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件141与第二支撑件142实质上各呈U字型。第一支撑件141的两末端分别与第二支撑件142的两末端彼此相向。第一支撑件141具有两个第一啮合部141b,分别位于第一支撑件141的两末端。第二支撑件142具有两个第二啮合部142b,分别位于第二支撑件142的两末端。支撑结构140包含两个连接件143。第一支撑件141、第二支撑件142与连接件143实质上构成一体成型的框形结构,例如是塑料材料制成的一体成型的框形结构。
请参照图3,其为绘示图1B中的支撑结构140的侧视图,其中连接件143处于未弯折状态。如图3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当连接件143处于未弯折状态时,第一支撑件141、第二支撑件142与连接件143实质上相互平行。
由此可知,当连接件143处于未弯折状态时(如图3所示),第一啮合部141b与第二啮合部142b相分离,因此也有助于模具制造。再者,第一支撑件141、第二支撑件142与连接件143由一材料所制成,因此仅需一套模具并利用一体成型制程而制造,进而可降低制造成本。
再回到图2A以及图2B,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衔接孔121与第二衔接孔122皆为开放式孔洞,并各具有入口121a、122a以及分别由入口121a、122a延伸的渐缩部121b、122b。具体来说,渐缩部121b的口径由入口121a同时朝向底板110以及第二衔接孔122的方向倾斜地渐缩,而渐缩部122b的口径由入口122a同时朝向底板110以及第一衔接孔121的方向倾斜地渐缩。藉此,当第一支撑件141与第二支撑件142分别以第一衔接轴141a与第二衔接轴142a经由入口121a、122a而分别组装至第一衔接孔121与第二衔接孔122时,渐缩部121b、122b可分别导引第一衔接轴141a与第二衔接轴142a而使得第一支撑件141与第二支撑件142相向移动,进而使得第一啮合部141b与第二啮合部142b相靠近而啮合。
由此可知,由于本实施方式的支撑结构140的第一支撑件141与第二支撑件142藉由连接件143而相连,因此组装人员仅需将第一支撑件141与第二支撑件142相向移动(藉由将第一衔接轴141a与第二衔接轴142a分别压入入口121a、122a之后,第一衔接轴141a与第二衔接轴142a分别受渐缩部121b、122b导引而达成),使得第一啮合部141b与第二啮合部142b相啮合,即可简单地完成第一支撑件141与第二支撑件142的组装,进而可减少分辨零件种类所耗费的组装时间以及避免零件容易遗失等问题。
如图所示的实施例中,按键装置100进一步包含两个衔接结构120相对底板110弯折而立起。所述两个衔接结构120是位于第一支撑件141与第二支撑件142的内侧,并且第一支撑件141与第二支撑件142的内缘分别以第一衔接轴141a与第二衔接轴142a衔接所述两个衔接结构120。于一实施例中(图未示),所述两个衔接结构120也可以是位于第一支撑件141与第二支撑件142的外侧,并且第一支撑件141与第二支撑件142的外缘分别以第一衔接轴141a与第二衔接轴142a衔接所述两个衔接结构120。
于实际应用中,可以仅保留前述渐缩部121b、122b其中一者,仍可达到前述导引功能。
如图1B至图2B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支撑结构140连接于衔接结构120与键帽150之间,并配置以导引键帽150朝向或远离底板110移动。复位件160设置于电路板130上方,并位于键帽150与电路板130之间。当键帽150接受外力而被下压时,复位件160将对键帽150产生一抗力,进而提供使用者按压的手感,而当施加于键帽150的外力释放之后,复位件160可提供下压的键帽150回复至原始未按压的位置的回复力,于本实施例中,复位件160可为一弹性体。
于实际应用中,复位件160亦可替换为其他具有类似功能的组件,例如磁性组件。
具体来说,如图2A与图2B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件141进一步包含第三衔接轴141c。第一衔接轴141a与第三衔接轴141c分别位于第一支撑件141靠近第二支撑件142的一侧与远离第二支撑件142的一侧。第二支撑件142进一步包含第四衔接轴142c。第二衔接轴142a与第四衔接轴142c分别位于第二支撑件142靠近第一支撑件141的一侧与远离第一支撑件141的一侧。支撑结构140经由第三衔接轴141c与第四衔接轴142c与键帽150衔接。第一衔接轴141a及第二衔接轴142a分别与第一衔接孔121及第二衔接孔122枢接。第三衔接轴141c及第四衔接轴142c各与键帽150可滑动地衔接。
请参照图4,其为绘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方式的按键装置200的剖面图,其中键帽250处于未按压位置。如图4所示,于本实施方式中,按键装置200包含底板110、衔接结构220、电路板130、支撑结构240、键帽250以及复位件160,其中底板110、电路板130与复位件160与图2A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可参照前述相关描述,在此恕不赘述。衔接结构220具有第一衔接孔121以及第二衔接孔222,其中第一衔接孔121与图2A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可参照前述相关描述,在此同样不赘述。支撑结构240包含第一支撑件141、第二支撑件242以及连接件143,其中第一支撑件141及连接件143与图2A所示的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可参照前述相关描述,在此同样不赘述。
在此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相较于图2A所示的实施方式的差异之处,在于本实施方式针对衔接结构220、支撑结构240与键帽250之间的连接关系进行修改。具体来说,于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撑件141的第一衔接轴141a及第二支撑件242的第四衔接轴242c分别与衔接结构220的第一衔接孔121及键帽250枢接。第二支撑件242的第二衔接轴242a及第一支撑件141的第三衔接轴141c分别与衔接结构220的第二衔接孔222及键帽150可滑动地衔接。
也就是说,第二支撑件242的第二衔接轴242a可于衔接结构220的第二衔接孔222中朝向以及远离第一支撑件141的第一衔接轴141a移动。亦即,第二衔接孔222的底部较第一衔接孔121宽(如图4所示,第二衔接孔222大体上呈L字型),以供第二衔接轴242a滑动。当键帽250处于未按压位置时(如图4所示),第二支撑件242的第二衔接轴242a会被受弯折的连接件143推挤而抵靠第二衔接孔222的远离第一衔接轴141a的一侧。当键帽250处于按压位置时(可参考图2B),由于第二支撑件242的第四衔接轴242c为枢接轴,因此第二支撑件242的第二衔接轴242a会被键帽250推挤而抵靠第二衔接孔222的靠近第一衔接轴141a的一侧。
藉此,在本实施方式的按键装置200的键帽250被按压的过程中,键帽250在水平方向上仅会朝向单一方向相对底板110移动,因此可提高按键装置200整体的稳定性。
由以上对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的详述,可以明显地看出,本实用新型的支撑结构的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藉由连接件而相连,因此组装人员仅需将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相向移动(移动期间,连接件受弯折),使得第一啮合部与第二啮合部相啮合,即可简单地完成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的组装,进而可减少分辨零件种类所耗费的组装时间以及避免零件容易遗失等问题。并且,第一支撑件、第二支撑件与连接件由一材料所制成,因此仅需一套模具并利用一体成型制程而制造,进而可降低制造成本。再者,当连接件处于未弯折状态时,第一啮合部与第二啮合部相分离,因此也有助于模具制造。另外,本实用新型的按键装置采用前述支撑结构取代现有剪刀式支撑结构,因此可有效地降低整体厚度。并且,当支撑结构组装于底板时,连接件处于弯折状态,因此可以提供第一支撑件与第二支撑件辅助支撑键帽的力量。
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实施方式公开如上,然其并不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习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当视后附的申请专利范围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5)

1.一种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第一支撑件,具有至少一第一啮合部;
一第二支撑件,具有至少一第二啮合部,其中该第一啮合部与该第二啮合部彼此相向,并配置以相啮合;以及
至少一连接件,连接该第一支撑件与该第二支撑件,并配置以受相向移动的该第一支撑件与该第二支撑件弯折,
其中该第一支撑件、该第二支撑件与该连接件由一材料所制成。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当该连接件处于一未弯折状态时,该第一支撑件、该第二支撑件与该连接件实质上相互平行。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当该连接件处于一未弯折状态时,该第一啮合部与该第二啮合部相分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撑件与该第二支撑件实质上各呈U字型,并且该第一支撑件的两末端分别与该第二支撑件的两末端彼此相向。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撑件进一步具有两个该第一啮合部,分别位于该第一支撑件的该两末端,并且该第二支撑件进一步具有两个该第二啮合部,分别位于该第二支撑件的该两末端。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结构,其特征在于,进一步包含两个该连接件,其中该第一支撑件、该第二支撑件与该些连接件实质上构成一体成型的一框形结构。
7.一种按键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一底板;
一衔接结构,连接该底板,并具有一第一衔接孔以及一第二衔接孔;
一支撑结构,包含:
一第一支撑件,具有一第一衔接轴以及至少一第一啮合部,该第一衔接轴与该第一衔接孔衔接;
一第二支撑件,具有一第二衔接轴以及至少一第二啮合部,该第二衔接轴与该第二衔接孔衔接,且该第一啮合部与该第二啮合部相啮合;以及
至少一连接件,连接该第一支撑件与该第二支撑件,并处于一受弯折状态,其中该第一支撑件、该第二支撑件与该连接件由一材料所制成;以及
一键帽,该支撑结构连接于该衔接结构与该键帽之间,并配置以导引该键帽朝向或远离该底板移动。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按键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撑件与该第二支撑件实质上各呈U字型,并且该第一支撑件的两末端分别与该第二支撑件的两末端彼此相向。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按键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撑件进一步具有两个该第一啮合部,分别位于该第一支撑件的该两末端,并且该第二支撑件进一步具有两个该第二啮合部,分别位于该第二支撑件的该两末端。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按键装置,其特征在于,该支撑结构进一步包含两个该连接件,并且该第一支撑件、该第二支撑件与该些连接件实质上构成一体成型的一框形结构。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按键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衔接孔与该第二衔接孔中的至少一者为一开放式孔洞,并具有一入口以及由该入口延伸的一渐缩部。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按键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支撑件进一步包含一第三衔接轴,该第一衔接轴与该第三衔接轴分别位于该第一支撑件靠近该第二支撑件的一侧与远离该第二支撑件的一侧,该第二支撑件进一步包含一第四衔接轴,该第二衔接轴与该第四衔接轴分别位于该第二支撑件靠近该第一支撑件的一侧与远离该第一支撑件的一侧,并且该支撑结构经由该第三衔接轴与该第四衔接轴与该键帽衔接。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按键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衔接轴及该第二衔接轴分别与该第一衔接孔及该第二衔接孔枢接,并且该第三衔接轴及该第四衔接轴各与该键帽可滑动地衔接。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按键装置,其特征在于,该第一衔接轴及该第四衔接轴分别与该第一衔接孔及该键帽枢接,并且该第二衔接轴及该第三衔接轴分别与该第二衔接孔及该键帽可滑动地衔接。
15.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按键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衔接结构由该底板一体延伸形成。
CN201720660485.6U 2017-06-08 2017-06-08 支撑结构及按键装置 Active CN20678946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60485.6U CN206789468U (zh) 2017-06-08 2017-06-08 支撑结构及按键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660485.6U CN206789468U (zh) 2017-06-08 2017-06-08 支撑结构及按键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789468U true CN206789468U (zh) 2017-12-22

Family

ID=6071557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660485.6U Active CN206789468U (zh) 2017-06-08 2017-06-08 支撑结构及按键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789468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931507U (zh) 按键装置及卡勾支架
CN105655180B (zh) 按键结构
CN204332773U (zh) 按键及应用该按键的键盘
DE102009037211A1 (de) Elektronische Vorrichtung
CN105206458B (zh) 按键及其键盘
TWI672716B (zh) 具有減噪效果的按鍵及其組裝方法
CN206003669U (zh) 按键装置及键盘
TWI442434B (zh) 按鍵結構及應用其之鍵盤結構
CN107731604A (zh) 按键装置及其多脚支撑平衡杆结构
CN107658155A (zh) 按键装置及其平衡杆结构
CN206789468U (zh) 支撑结构及按键装置
CN204011186U (zh) 按键及应用按键的键盘
CN207052506U (zh) 按键装置
US10496201B2 (en) Touch input device
CN105826114A (zh) 按键及其键盘
CN106935431A (zh) 按键与键盘装置
CN201219076Y (zh) 按键及键盘
TWM547172U (zh) 升降式字鍵及包括該字鍵之鍵盤
CN201274247Y (zh) 按钮结构
CN205943870U (zh) 按键装置及键盘
CN201655604U (zh) 按键及键盘
CN208491709U (zh) 面板组件及具有其的烹饪器具
CN201673820U (zh) 按键及键盘
CN201044216Y (zh) 按键结构
CN211578615U (zh) 双行程开关按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