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770298U - 一种蒸汽引射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蒸汽引射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6770298U CN206770298U CN201720582893.4U CN201720582893U CN206770298U CN 206770298 U CN206770298 U CN 206770298U CN 201720582893 U CN201720582893 U CN 201720582893U CN 206770298 U CN206770298 U CN 206770298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nozzle
- vapor
- diffuser pipe
- air intake
- receiving cha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1
- 238000005086 pump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0
- 210000000214 Mouth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921 spra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10000000867 Larynx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039 chemical indus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875 correspond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134 energy conserv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347 inj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924 injec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11 modific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05 stabil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蒸汽引射器,属于引射器领域。该引射器包括:接收室,接收室上设置有进汽口、进液口、汽液出口,进汽口的轴线与汽液出口的轴线重合,进液口与输液管线连通;喷嘴;混合扩压管。进一步地,喷嘴与进汽口可拆卸连接,并且喷嘴的输出端通过进汽口伸入至接收室的内腔;喷嘴的输入端与输汽管线连通;混合扩压管与汽液出口可拆卸连接,并且混合扩压管的输入端通过汽液出口伸入至接收室的内腔。通过使接收室的进汽口轴线和汽液出口的轴线重合,喷嘴的输出端通过进汽口伸入接收室的内腔,混合扩压管的输入端通过汽液出口伸入接收室的内腔,以使喷嘴的轴线和混合扩压管的轴线重合,进而高效抽吸液体,该蒸汽引射器能够将液体提升3~10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引射器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蒸汽引射器。
背景技术
蒸汽引射器是一种以高压蒸汽为动力,能够将低水位处的水抽送到高水位处的设备,其具有结构简单、维护方便、节能等特点。在石油、化工等行业中,经常需要将液体由低水位处抽送到高水位处,以完成生产作业。因此,提供一种用于石油、化工等行业中的蒸汽引射器是十分必要的。
现有技术提供了一种蒸汽引射器,如附图1所示,该蒸汽引射器包括:接收室1、喷嘴2、混合扩压管3。其中,接收室1上设置有进汽口、进液口、汽液出口,进汽口的轴线与汽液出口的轴线重合,进液口和汽液出口分别与输液管线和混合扩压管3连通。喷嘴2的输出端伸入接收室1的进汽口内,并与接收室1、以及接收室1的汽液出口之间形成环形腔体,以便于液体由环形腔体进入混合扩压管3内。该蒸汽引射器的具体安装过程为:输汽管线的管口设置有法兰,接收室1的进汽口设置有法兰。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或者直接放置的方式,使喷嘴2输入端安装在输汽管线管口的法兰孔内,并将两个法兰连接,以使喷嘴2伸入接收室1的内腔。通过将混合扩压管3焊接在辅助管件内,并使辅助管件与接收室1的汽液出口焊接连接。在应用时,通过输汽管线由进汽口向接收室1内输送高压蒸汽,通过输液管线由进液口向接收室1内输送待引流的液体。高压蒸汽经过喷嘴2高速喷射至接收室1及混合扩压管3后,使接收室1及混合扩压管3内形成负压。液体在负压作用下被抽吸至接收室1,并在混合扩压管3内与高压蒸汽经过混合扩压后,以合适的流速及压力输送至下游管线或设备。
设计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问题:
在现有技术提供的蒸汽引射器中,由于将焊接有混合扩压管的辅助管件与接收室焊接时,不易使混合扩压管的轴线与接收室的汽液出口的轴线重合,所以喷嘴的轴线与混合扩压管的轴线不易重合,这使抽吸液体的效率低,高压蒸汽耗量大。并且,由于混合扩压管通过辅助管件与接收室焊接连接,在喷嘴与接收室或者法兰过渡配合时,混合扩压管或者喷嘴损坏后,不易更换,这需要更换整套蒸汽引射器,增加了生产成本。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了一种容易使喷嘴的轴线与混合扩压管的轴线重合,抽吸液体的效率高,高压蒸汽耗量少,并且容易更换喷嘴及混合扩压管的蒸汽引射器。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蒸汽引射器,包括:接收室,所述接收室上设置有进汽口、进液口、汽液出口,所述进汽口的轴线与所述汽液出口的轴线重合,所述进液口与输液管线连通;喷嘴;混合扩压管。
所述喷嘴与所述进汽口可拆卸连接,并且所述喷嘴的输出端通过所述进汽口伸入至所述接收室的内腔;所述喷嘴的输入端与输汽管线连通;所述混合扩压管与所述汽液出口可拆卸连接,并且所述混合扩压管的输入端通过所述汽液出口伸入至所述接收室的内腔。
具体地,作为优选,所述喷嘴与所述进汽口螺纹连接;所述混合扩压管与所述汽液出口螺纹连接。
具体地,作为优选,所述喷嘴与所述进汽口卡接;所述混合扩压管与所述汽液出口卡接。
具体地,作为优选,所述喷嘴包括顺次连通的小径柱体段、大径柱体段、中径柱体段;所述大径柱体段可拆卸连接地套设在所述进汽口内;所述中径柱体段与所述输汽管线连通;所述喷嘴的内腔包括顺次连通的小径柱体腔、锥形腔体、大径柱体腔,所述大径柱体腔设置在所述中径柱体段内。
具体地,作为优选,所述大径柱体段的输入端外壁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台阶,用于与所述进汽口的端部相抵。
具体地,作为优选,所述混合扩压管包括顺次连通的混合段、喉管、扩压段;所述喉管可拆卸连接地套设在所述汽液出口内。
具体地,作为优选,所述喉管的输出端外壁上设置有第二限位台阶,用于与所述汽液出口的端部相抵。
具体地,作为优选,所述蒸汽引射器还包括:扩压管;所述扩压管包括相连通的小径腔体段、大径腔体段;所述小径腔体段套装在所述扩压段上;所述大径腔体段可拆卸连接地套装在所述汽液出口上。
具体地,作为优选,所述大径腔体段与所述汽液出口螺纹连接。
具体地,作为优选,所述汽液出口所在外壁上设置有第三限位台阶,用于与所述大径腔体段的端部相抵。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蒸汽引射器,通过使接收室的进汽口轴线和汽液出口的轴线重合,并使喷嘴的输出端通过进汽口伸入至接收室的内腔,混合扩压管的输入端通过汽液出口伸入至接收室的内腔,以使喷嘴的轴线和混合扩压管的轴线重合,进而使喷嘴将高压蒸汽喷射至混合扩压管内,以使混合扩压管内形成负压,进而高效抽吸液体,减少高压蒸汽耗量,并且该蒸汽引射器能够将液体提升3~10米。通过将喷嘴与接收室的进汽口、混合扩压管与接收室的汽液出口设置为可拆卸连接,便于在喷嘴、接收室、混合扩压管损坏后,分别更换相应的部件,以降低生产成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蒸汽引射器还具有结构简单,容易设置等特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蒸汽引射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蒸汽引射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蒸汽引射器的分解图。
其中,附图标记分别表示:
1 接收室,
101 第三限位台阶,
2 喷嘴,
201 小径柱体段,
202 大径柱体段,
2021 第一限位台阶,
203 中径柱体段,
204 小径柱体腔,
205 锥形腔体,
206 大径柱体腔,
3 混合扩压管,
301 混合段,
302 喉管,
3021 第二限位台阶,
303 扩压段,
4 扩压管,
401 小径腔体段,
402 大径腔体段,
5 输液管线,
6 输汽管线,
7 下游管线。
具体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用的所有技术术语均具有与本领域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的含义。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蒸汽引射器,如附图2及附图3所示,该蒸汽引射器,包括:接收室1、喷嘴2、混合扩压管3。其中,接收室1上设置有进汽口、进液口、汽液出口,进汽口的轴线与汽液出口的轴线重合,进液口与输液管线5连通。喷嘴2与进汽口可拆卸连接,并且喷嘴2的输出端通过进汽口伸入至接收室1的内腔,喷嘴2的输入端与输汽管线6连通。混合扩压管3与汽液出口可拆卸连接,并且混合扩压管3的输入端通过汽液出口伸入至接收室1的内腔。
以下就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蒸汽引射器的工作原理给予描述:
在应用时,将喷嘴2的输出端通过进汽口伸入至接收室1的内腔,并与进汽口可拆卸连接。将混合扩压管3的输入端通过汽液出口伸入至接收室1的内腔,并与汽液出口可拆卸连接。由于进汽口的轴线与汽液出口的轴线重合,所以喷嘴2与混合扩压管3的轴线重合。将输汽管线6与喷嘴2的输入端连通,输液管线5(输液管线5与低水位处的水连通)与接收室1的进液口连通,混合扩压管3的输出端与下游管线7连通。控制高压蒸汽经输汽管线6进入喷嘴2内,由于喷嘴2的轴线与混合扩压管3的轴线重合,故高压蒸汽可高速喷入接收室1的内腔以及混合扩压管3内,所以接收室1内、混合扩压管3内均形成负压,进而便于将低水位处的液体通过输液管线5抽吸至接收室1、以及混合扩压管3内。液体和高压蒸汽经混合扩压管3混合扩压后,输入下游管线7,进而将低水位处的液体转移至高水位目的地。
需要说明的是,输汽管线6上设置有控制阀门,以便于控制高压蒸汽的流量及压力。下游管线7即混合流体由混合扩压管3输出后,流经的管线。喷嘴2的输出端与混合扩压管3的输入端之间存在间隙,并且该间隙与输液管线5的管口相对,以便于由输液管线5输出的液体与高压蒸汽混合并输入混合扩压管3内。“输入端”即流体先流经,输入的一端,“输出端”为流体后流经,输出的一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蒸汽引射器,通过使接收室1的进汽口轴线和汽液出口的轴线重合,并使喷嘴2的输出端通过进汽口伸入至接收室1的内腔,混合扩压管3的输入端通过汽液出口伸入至接收室1的内腔,以使喷嘴2的轴线和混合扩压管3的轴线重合,进而使喷嘴2将高压蒸汽高速喷射至混合扩压管3内,以使混合扩压管3内形成负压,进而高效抽吸液体,减少高压蒸汽耗量,并且该蒸汽引射器能够将液体提升3~10米。通过将喷嘴2与接收室1的进汽口、混合扩压管3与接收室1的汽液出口设置为可拆卸连接,便于在喷嘴2、接收室1、混合扩压管3损坏后,分别更换相应的部件,以降低生产成本。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蒸汽引射器还具有结构简单,容易安装等特点。
具体地,接收室1的进汽口、进液口、汽液出口为设置在接收室1上的三个管口,以便于分别与喷嘴2、输液管线5、混合扩压管3连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喷嘴2与接收室1的进汽口可拆卸连接的方式、以及混合扩压管3与接收室1的汽液出口可拆卸连接的方式有多种,在基于容易设置的前提下,给出以下两种实施方式:
作为第一种实施方式:喷嘴2与进汽口螺纹连接;混合扩压管3与汽液出口螺纹连接。
螺纹连接的方式容易设置,便于喷嘴2与接收室1、混合扩压管3与接收室1之间的拆装。
具体地,接收室1的进汽口、汽液出口所在的内壁上均设置有内螺纹,喷嘴2、混合扩压管3的外壁上设置有与进汽口、汽液出口上的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以便于喷嘴2、混合扩压管3与接收室1的螺纹连接。
在喷嘴2、混合扩压管3与接收室1连接后,为了保证喷嘴2的轴线与混合扩压管3的轴线高效重合,可使喷嘴2、接收室1、混合扩压管3上设置的螺纹牙为细螺纹牙,相应的,螺纹牙之间的间距较小。其中,螺纹牙的最大厚度为1~1.5cm,螺纹牙之间的最大间距为1~1.5cm,例如可以为1cm、1.15cm、1.25cm、1.35cm、1.45cm、1.5cm等。
作为第二种实施方式:喷嘴2与进汽口卡接;混合扩压管3与汽液出口卡接。卡接的方式便于实现喷嘴2与接收室1、混合扩压管3与接收室1的拆装。
卡接的具体实现方式可以为:接收室1的进汽口、汽液出口的内壁上设置有多个卡槽,喷嘴2及混合扩压管3的外壁上设置有与卡槽相适配的凸起。作为优选,卡槽及凸起均呈弧形结构,通过使凸起卡入卡槽内,以实现喷嘴2与接收室1的卡接、混合扩压管3与接收室1的卡接。
在上述两种实施方式中,第一种实施方式比第二种实施方式更易拆装,故优选第一种实施方式。
喷嘴2的结构可以有多种,在基于结构简单,便于与接收室1和输汽管线6连通的前提下,优选具有以下结构的喷嘴2:
如附图3所示,喷嘴2包括顺次连通的小径柱体段201、大径柱体段202、中径柱体段203;大径柱体段202可拆卸连接地套设在进汽口内;中径柱体段203与输汽管线6连通;喷嘴2的内腔包括顺次连通的小径柱体腔204、锥形腔体205、大径柱体腔206,大径柱体腔206设置在中径柱体段203内。
小径柱体段201、中径柱体段203、大径柱体段202的外径顺次增大。小径柱体腔204、锥形腔体205、大径柱体腔206的内径顺次增大。其中。锥形腔体205的内径由与小径柱体腔204连接的端部至与大径柱体腔206连接的端部逐渐增大。
将喷嘴2的内腔设置成顺次连通的小径柱体腔204、锥形腔体205、大径柱体腔206,便于高压蒸汽稳定、高速地由小径柱体腔204喷出,进而使接收室1内及混合扩压管3内形成负压。设置大径柱体段202和中径柱体段203,便于喷嘴2分别与接收室1及输汽管线6连接。设置小径柱体段201,以便于喷嘴2伸入接收室1内,并缩短喷嘴2与混合扩压管3之间的距离,进而便于高压蒸汽喷射至混合扩压管3内,以使混合扩压管3内形成负压,进而使液体进入混合扩压管3内。
其中,大径柱体段202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或者卡接的方式套设在接收室1的进汽口内。
为了便于控制套设在接收室1的进汽口内的喷嘴2的长度,如附图3所示,大径柱体段202的输入端外壁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台阶2021,用于与进汽口的端部相抵。
需要说明的是,大径柱体段202的输入端是与中径柱体段203连接的一端,也可以理解为,高压蒸汽输入大径柱体段202的一端。
喷嘴2的中径柱体段203与输汽管线6之间可以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连接,也可以通过焊接的方式连接。
混合扩压管3的结构有多种,但需满足混合扩压管3具有混合及扩压的双重功能。作为优选,如附图3所示,混合扩压管3包括顺次连通的混合段301、喉管302、扩压段303;喉管302可拆卸连接地套设在汽液出口内。
通过将混合扩压管3设置为上述结构,便于液体及高压蒸汽在混合段301混合,混合液体在流经喉管302时,流速增大,压力减小,以便于高速流入扩压段303,在流经扩压段303时,流速减小,压力增大,进而以适宜的流速和压力流至下游管线7。
使混合段301及喉管302套设在接收室1,便于喷嘴2喷出的高压蒸汽、接收室1内的液体快速进入混合扩压管3,并且还能保证混合扩压管3的轴线与接收室1汽液出口的轴线重合,进而使混合扩压管3的轴线与喷嘴2的轴线重合。使扩压段303位于接收室1外部,便于与下游管线7连接并导通。
喉管302通过螺纹连接的方式或者卡接的方式与汽液出口的内壁连接。
为了便于控制混合扩压管3伸入接收室1内的长度,如附图3所示,喉管302的输出端外壁上设置有第二限位台阶3021,用于与汽液出口的端部相抵。
进一步地,为了对混合流体进一步扩压,以便于混合流体稳定地在下游管线7中输送,如附图2及附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蒸汽引射器还包括:扩压管4;扩压管4包括相连通的小径腔体段401、大径腔体段402;小径腔体段401套装在扩压段303上;大径腔体段402可拆卸地套装在汽液出口上。
其中,小径腔体段401的内径比大径腔体段402的内径小。如此设置扩压管4的结构,便于扩压管4套装在扩压段303及接收室1的汽液出口上,不仅可以起到扩压作用,还能够起到保护混合扩压管3的作用。将扩压管4与接收室1的汽液出口设置为可拆卸连接,便于扩压管4与接收室1的拆装,以便于更换混合扩压管3。
由于扩压管4的内径比扩压段303的内径大,混合流体流经扩压管4时,流速进一步减缓,故混合流体压力增大。
具体地,大径腔体段402与汽液出口之间可以为螺纹连接,也可以为卡接。
作为优选,大径腔体段402与汽液出口螺纹连接,螺纹连接的方式容易设置,便于大径腔体段402与汽液出口的拆装。
当大径腔体段402与汽液出口为螺纹连接时,大径腔体段402的内壁上设置有内螺纹,汽液出口的外壁上设置有与大径腔体段402的内螺纹相配合的外螺纹。
除此之外,大径腔体段402与汽液出口之间还可以为卡接。具体地,大径腔体段402的内壁上设置有弧形卡槽,接收室1汽液出口的外壁上设置有与弧形卡槽相适配的弧形凸起。通过将弧形凸起卡入弧形卡槽内,实现扩压管4与接收室1的连接。
大径腔体段402在靠近与小径腔体段402连接处的内壁上设置有扩径台阶孔,即为内径大于大径腔体段402内径的圆孔。设置该扩径台阶孔为第二限位台阶3021提供了空间。
为了便于对套装在接收室1的汽液进口上的扩压管4进行限位,如附图3所示,汽液出口所在外壁上设置有第三限位台阶101,用于与大径腔体段402的端部相抵。
扩压管4的输出端与下游管线7连通。扩压管4与下游管线7之间可以为焊接连接,也可以为螺纹连接。根据具体作业要求,可以选择不同的连接方式。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蒸汽引射器,包括:接收室(1),所述接收室(1)上设置有进汽口、进液口、汽液出口,所述进汽口的轴线与所述汽液出口的轴线重合,所述进液口与输液管线(5)连通;
喷嘴(2);
混合扩压管(3);
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2)与所述进汽口可拆卸连接,并且所述喷嘴(2)的输出端通过所述进汽口伸入至所述接收室(1)的内腔;所述喷嘴(2)的输入端与输汽管线(6)连通;
所述混合扩压管(3)与所述汽液出口可拆卸连接,并且所述混合扩压管(3)的输入端通过所述汽液出口伸入至所述接收室(1)的内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引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2)与所述进汽口螺纹连接;
所述混合扩压管(3)与所述汽液出口螺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引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2)与所述进汽口卡接;
所述混合扩压管(3)与所述汽液出口卡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引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喷嘴(2)包括顺次连通的小径柱体段(201)、大径柱体段(202)、中径柱体段(203);
所述大径柱体段(202)可拆卸连接地套设在所述进汽口内;
所述中径柱体段(203)与所述输汽管线(6)连通;
所述喷嘴(2)的内腔包括顺次连通的小径柱体腔(204)、锥形腔体(205)、大径柱体腔(206),所述大径柱体腔(206)设置在所述中径柱体段(203)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蒸汽引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径柱体段(202)的输入端外壁上设置有第一限位台阶(2021),用于与所述进汽口的端部相抵。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蒸汽引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扩压管(3)包括顺次连通的混合段(301)、喉管(302)、扩压段(303);
所述喉管(302)可拆卸连接地套设在所述汽液出口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蒸汽引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喉管(302)的输出端外壁上设置有第二限位台阶(3021),用于与所述汽液出口的端部相抵。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蒸汽引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蒸汽引射器还包括:扩压管(4);
所述扩压管(4)包括相连通的小径腔体段(401)、大径腔体段(402);
所述小径腔体段(401)套装在所述扩压段(303)上;
所述大径腔体段(402)可拆卸连接地套装在所述汽液出口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蒸汽引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大径腔体段(402)与所述汽液出口螺纹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蒸汽引射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汽液出口所在外壁上设置有第三限位台阶(101),用于与所述大径腔体段(402)的端部相抵。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582893.4U CN206770298U (zh) | 2017-05-24 | 2017-05-24 | 一种蒸汽引射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0582893.4U CN206770298U (zh) | 2017-05-24 | 2017-05-24 | 一种蒸汽引射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6770298U true CN206770298U (zh) | 2017-12-19 |
Family
ID=606389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0582893.4U Active CN206770298U (zh) | 2017-05-24 | 2017-05-24 | 一种蒸汽引射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6770298U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669305A (zh) * | 2020-05-14 | 2021-11-19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可更换式引射装置 |
-
2017
- 2017-05-24 CN CN201720582893.4U patent/CN206770298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669305A (zh) * | 2020-05-14 | 2021-11-19 |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可更换式引射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6423607A (zh) | 一种气液两相二级雾化喷头 | |
CN102954047B (zh) | 一种引射混流器 | |
CN103004735B (zh) | 一种车载式混药装置 | |
CN102678634B (zh) | 双环式喷射器 | |
CN206770298U (zh) | 一种蒸汽引射器 | |
CN203030426U (zh) | 三通接头喷射器 | |
CN106964268A (zh) | 一种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 | |
CN105875570A (zh) | 一种注-吸入式混药器、喷雾器及其喷雾方法 | |
CN106215733B (zh) | 一种压裂用粉液混配装置 | |
CN210177115U (zh) | 一种定量纳米雾化混合系统 | |
CN105723908B (zh) | 一种复合式吸肥装置 | |
CN106838520B (zh) | 分水器 | |
CN206836015U (zh) | 一种射流式螺旋出口的混药器 | |
CN206061507U (zh) | 适用于高压喷灌水肥一体化的便携式溶肥注肥机 | |
CN205815497U (zh) | 在线气体、液体混合器 | |
CN106179014B (zh) | 翼型气液或液液混合纳米气泡发生单元及纳米气泡发生装置 | |
CN206082230U (zh) | 翼型气液或液液混合纳米气泡发生单元及纳米气泡发生装置 | |
CN108308004A (zh) | 药筒内置式卷盘喷灌机 | |
CN208894000U (zh) | 一种文丘里混合器 | |
CN210545796U (zh) | 一种适用于植保无人机的微型混合喷嘴 | |
CN108930674A (zh) | 一种蒸汽引射器 | |
CN206996894U (zh) | 一种用于淀粉调浆喷射液化的喷射器 | |
CN211370359U (zh) | 一种用于煤层气井井口的双级喷射引流装置 | |
CN208512305U (zh) | 一种低流量液体的高效气水混合装置 | |
CN207042270U (zh) | 一种微纳米气泡发生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