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769916U - 一种矿用tbm的组装及始发硐室 - Google Patents

一种矿用tbm的组装及始发硐室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769916U
CN206769916U CN201720595505.6U CN201720595505U CN206769916U CN 206769916 U CN206769916 U CN 206769916U CN 201720595505 U CN201720595505 U CN 201720595505U CN 206769916 U CN206769916 U CN 206769916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assembling
originate
mining tbm
mi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595505.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唐彬
唐永志
温福平
王传兵
赵先发
张俊卿
张敦喜
程志
侯俊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inan Mining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inan Min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inan Mining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inan Mining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595505.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769916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769916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769916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evices Affording Protection Of Roads Or Walls For Sound Insulation (AREA)
  • Lining And Supports For Tunnel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矿用TBM的组装及始发硐室,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组装硐室、第二组装硐室、第三组装硐室和始发硐室;所述第一组装硐室、第二组装硐室和第三组装硐室分别为带有弧形顶部的巷道,所述始发硐室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三组装硐室、第二组装硐室、第一组装硐室、始发硐室的高度依次减小。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全断面硬岩掘进机(TBM)组装及始发问题,更合理的对井下巷道设计布置,来实现全断面硬岩掘进机(TBM)顺利组装及步进,减少工程量,提升巷道的利用率。

Description

一种矿用TBM的组装及始发硐室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矿用全断面硬岩掘进机TBM的巷道结构,尤其涉及的是一种矿用TBM的组装及始发硐室。
背景技术
随着矿用全断面掘进机TBM在煤矿的投入使用,需要在井下布置专门组装、始发的硐室,由于组装及始发硐室设计要求比较高,传统的巷道设计已不能满足盾构机安装始发的需要,需要更为合理的巷道布置设计,来是实现掘进机顺利组装及步进。
矿用全断面掘进机TBM含二运的长度为73m,组装硐室地点长度不得小于设备的安装长度,由于二运可以不需要特殊的巷道摆设,考虑到刀盘需要一个存放空间,因此在设计时只考虑组装硐室的长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矿用TBM的组装及始发硐室,满足矿用TBM的顺利组装和步进。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实用新型所述组装及始发硐室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组装硐室、第二组装硐室、第三组装硐室和始发硐室;所述第一组装硐室、第二组装硐室和第三组装硐室分别为带有弧形顶部的巷道,所述始发硐室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三组装硐室、第二组装硐室、第一组装硐室、始发硐室的高度依次减小。
所述第一组装硐室、第二组装硐室和第三组装硐室的层位与掘进层位一致。掘进巷道的层位要确定,姿态提前控制好,组装硐室设计的层位与掘进同一层位,保证掘进机方向。所述第一组装硐室、第二组装硐室、第三组装硐室和始发硐室的坡度一致,所述坡度小于等于7‰。以满足停车、卸车安全需要。始发硐室坡度确定盾构机的掘进坡度,对盾构机初始掘进及姿态调整尤为重要,因此坡度必须与掘进坡度一致。
所述第一组装硐室、第二组装硐室、第三组装硐室和始发硐室的尺寸长度依次为30m、15m、11m和20m,所述矿用TBM的设备总长度为73m。始发硐室是设备正常推进及姿态调整硐室,考虑到盾构机的撑靴至刀盘距离19m,为保证正常步进后盾构机利用撑靴能够正常推进设计始发硐室长度为20m。
所述第一组装硐室、第二组装硐室、第三组装硐室和始发硐室的顶帮分别设有支护机构,所述支护机构包括支护锚杆、支护钢筋网和喷射砼层,所述支护钢筋网分别设置在对应硐室的顶帮,所述喷射砼层设置在对应硐室的内壁,所述支护锚杆穿过所述支护钢筋网和喷射砼层后固定在巷道内。对各个硐室进行支护,便于更好的安全起吊作业。
所述第一组装硐室、第二组装硐室和第三组装硐室的顶部还设有用于运输设备组件的吊装件。
所述第三组装硐室内的吊装件为工字钢,所述工字钢的顶部连接在巷道顶部。
所述工字钢的底部用作运输设备组件。
所述第一组装硐室和第二组装硐室内的吊装件为锚杆或锚索。
所述第一组装硐室、第二组装硐室、第三组装硐室和始发硐室的底部的同一侧设有用于排水的水沟。能够将硐室内的水顺利排放。
所述第一组装硐室的侧端设有用于斜巷运输和停放车辆的车场。考虑到车辆存放、打运系统的建立等影响因素,组装硐室向后需要增加50m的左右长度的巷道(坡度与组装硐室一致)来满足打运系统,保证设备能正常运输。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全断面硬岩掘进机(TBM)组装及始发问题,更合理的对井下巷道设计布置,来实现全断面硬岩掘进机(TBM)顺利组装及步进,减少工程量,提升巷道的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硐室的局部示意图;
图3是图2的Ⅰ-Ⅰ向示意图;
图4是图2的A-A向示意图;
图5是图2的B-B向示意图;
图6是图2中C-C向示意图;
图7是图2中D-D向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作详细说明,本实施例在以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为前提下进行实施,给出了详细的实施方式和具体的操作过程,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下述的实施例。
如图1~7所示,本实施例的组装及始发硐室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组装硐室1、第二组装硐室2、第三组装硐室3和始发硐室4;所述第一组装硐室1、第二组装硐室2和第三组装硐室3分别为带有弧形顶部的巷道,所述始发硐室4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三组装硐室3、第二组装硐室2、第一组装硐室1、始发硐室4的高度依次减小。
图中虚线圆形为矿用TBM 11的轮廓。
所述第一组装硐室1、第二组装硐室2、第三组装硐室3和始发硐室4的尺寸长度依次为30m、15m、11m和20m,所述矿用TBM的设备总长度为73m,主体设备长53m,二运长20m。始发硐室4是设备正常推进及姿态调整硐室,考虑到盾构机的撑靴至刀盘距离19m,为保证正常步进后盾构机利用撑靴能够正常推进设计始发硐室4长度为20m。
第一组装硐室1的宽高长为5.6*5.5m*30m,第二组装硐室2的宽高长为5.6*6.2m*15m,第三组装硐室3的宽高长为5.6*7.5m*11m,始发硐室4的直径φ4.6m长度20m。
所述第一组装硐室1、第二组装硐室2和第三组装硐室3的层位与掘进层位一致。以保证掘进机方向。所述第一组装硐室1、第二组装硐室2、第三组装硐室3和始发硐室4的坡度一致,所述坡度不大于7‰。大型设备在井下安装起吊,组装硐室的坡度必须满足停车、卸车安全条件。在组装硐室设计时保持存车安全坡度,始发硐室4坡度确定盾构机的掘进坡度,对盾构机初始掘进及姿态调整尤为重要,因此坡度必须与掘进坡度一致。组装硐室和始发硐室4的坡度一致。
所述第一组装硐室1、第二组装硐室2、第三组装硐室3和始发硐室4的顶帮分别设有支护机构,所述支护机构包括支护锚杆5、支护钢筋网6和喷射砼层9,所述支护钢筋网6分别设置在对应硐室的顶帮,所述喷射砼层9设置在对应硐室的内壁,所述支护锚杆5穿过所述支护钢筋网6和喷射砼层9后固定在巷道内。对各个硐室进行支护,便于更好的安全起吊作业。喷射砼层9的混凝土强度为C20。可以增强内壁的强度,有效加固内壁。
所述第一组装硐室1、第二组装硐室2和第三组装硐室3的顶部还设有用于运输设备组件的吊装件7;第三组装硐室3内的吊装件7为工字钢,所述工字钢的顶部连接在巷道顶部,工字钢的底部用作运输设备组件。第一组装硐室1和第二组装硐室2内的吊装件7为锚杆或锚索。
所述第一组装硐室1、第二组装硐室2、第三组装硐室3和始发硐室4的底部的同一侧设有用于排水的水沟8。能够将硐室内的水顺利排放。
所述第一组装硐室1的一侧设有用于斜巷运输和停放车辆的车场10,另一侧与第二组装硐室2连接。考虑到车辆存放、打运系统的建立等影响因素,对巷道需要增加50m的来满足打运系统,保证设备能运输,可以实现重、空车分离打运。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矿用TBM的组装及始发硐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组装及始发硐室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组装硐室、第二组装硐室、第三组装硐室和始发硐室;所述第一组装硐室、第二组装硐室和第三组装硐室分别为带有弧形顶部的巷道,所述始发硐室的横截面为圆形;所述第三组装硐室、第二组装硐室、第一组装硐室、始发硐室的高度依次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矿用TBM的组装及始发硐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装硐室、第二组装硐室和第三组装硐室的层位与掘进层位一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矿用TBM的组装及始发硐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装硐室、第二组装硐室、第三组装硐室和始发硐室的坡度一致,所述坡度小于等于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矿用TBM的组装及始发硐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装硐室、第二组装硐室、第三组装硐室和始发硐室的尺寸长度依次为30m、15m、11m和20m,所述矿用TBM的设备总长度为73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矿用TBM的组装及始发硐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装硐室、第二组装硐室、第三组装硐室和始发硐室的顶帮分别设有支护机构,所述支护机构包括支护锚杆、支护钢筋网和喷射砼层,所述支护钢筋网分别设置在对应硐室的顶帮,所述喷射砼层设置在对应硐室的内壁,所述支护锚杆穿过所述支护钢筋网和喷射砼层后固定在巷道内。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矿用TBM的组装及始发硐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装硐室、第二组装硐室和第三组装硐室的顶部还设有用于运输设备组件的吊装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矿用TBM的组装及始发硐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组装硐室内的吊装件为工字钢,所述工字钢的顶部连接在巷道顶部。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矿用TBM的组装及始发硐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装硐室和第二组装硐室内的吊装件为锚杆或锚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矿用TBM的组装及始发硐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装硐室、第二组装硐室、第三组装硐室和始发硐室的底部的同一侧设有用于排水的水沟。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矿用TBM的组装及始发硐室,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装硐室的侧端设有用于斜巷运输和停放车辆的车场。
CN201720595505.6U 2017-05-25 2017-05-25 一种矿用tbm的组装及始发硐室 Active CN206769916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595505.6U CN206769916U (zh) 2017-05-25 2017-05-25 一种矿用tbm的组装及始发硐室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595505.6U CN206769916U (zh) 2017-05-25 2017-05-25 一种矿用tbm的组装及始发硐室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769916U true CN206769916U (zh) 2017-12-19

Family

ID=606393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595505.6U Active CN206769916U (zh) 2017-05-25 2017-05-25 一种矿用tbm的组装及始发硐室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769916U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15714A (zh) * 2018-07-09 2018-11-30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洞双tbm装机方法
CN109707384A (zh) * 2018-12-18 2019-05-03 山西宏厦第一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煤矿盾构机拆解硐室的施工方法
CN111206936A (zh) * 2020-02-10 2020-05-29 中铁二院重庆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盾构隧道洞内组装和始发的施工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15714A (zh) * 2018-07-09 2018-11-30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洞双tbm装机方法
CN108915714B (zh) * 2018-07-09 2020-02-14 中铁隧道局集团有限公司 一洞双tbm装机方法
CN109707384A (zh) * 2018-12-18 2019-05-03 山西宏厦第一建设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煤矿盾构机拆解硐室的施工方法
CN111206936A (zh) * 2020-02-10 2020-05-29 中铁二院重庆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盾构隧道洞内组装和始发的施工方法
CN111206936B (zh) * 2020-02-10 2021-03-02 中铁二院重庆勘察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盾构隧道洞内组装和始发的施工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769916U (zh) 一种矿用tbm的组装及始发硐室
CN102953739B (zh) 一种暗挖地铁车站的双向开洞方法
CN205225283U (zh) 一种顶部空溶洞隧道轻型支护结构
CN103075165B (zh) 煤巷纵向梁复合式支护方法
CN102661169B (zh) 一种用于无煤柱开采的锚栓网矸石袋墙体沿空留巷方法
CN207111104U (zh) 一种大断面极软弱围岩隧道全断面让压支护结构
CN108412542A (zh) 一种厚煤层宽巷掘进矸石膏体充填成巷方法
CN103603679B (zh) 用于支护隧道拱部的拱顶钢架与隧道施工方法
CN103114856B (zh) 既有连拱隧道原位拓宽改造的施工方法
CN203403418U (zh) 一种钢护筒双层导向架结构
CN103410528A (zh) 一种隧道衬砌结构及施工方法
CN103244146A (zh) 隧道锚喷支护钢架连接的施工方法
CN105673070A (zh) 一种用于隧道施工斜井中的运输系统以及该系统安装方法
CN103061779B (zh) 矿山隧道新型支护结构的施工方法
CN106593497A (zh) 一种采煤工作面过顺槽高冒区支护处理方法
CN102943492A (zh) 一种明挖隧道抗浮结构
CN101915112B (zh) 强帮强角煤巷锚杆支护方法
CN108590745A (zh) 盾构法隧道施工的运输方法及其运输结构
CN202703579U (zh) 大坡度斜井有轨运输施工装置
CN103603682B (zh) 一种适用于分层进路胶结充填采矿的顶板支撑方法
CN202673316U (zh) 一种台阶形隧道自移支撑棚
CN201649654U (zh) 一种高层建筑施工卸料平台
CN102996142B (zh) 矿山隧道吊环固定式支护结构的施工方法
CN207177310U (zh) 一种地下厂房岩壁吊车梁钢筋自稳结构
CN203584450U (zh) 一种用于急倾斜煤层回采巷道锚钢复合支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