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758472U -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758472U
CN206758472U CN201621445193.2U CN201621445193U CN206758472U CN 206758472 U CN206758472 U CN 206758472U CN 201621445193 U CN201621445193 U CN 201621445193U CN 206758472 U CN206758472 U CN 206758472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film layer
barrier
barrier post
thin fil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21445193.2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金方
王向前
韩珍珍
张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Guoxian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azhou Yung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azhou Yung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azhou Yung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21445193.2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758472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758472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758472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封装失效风险大、有机薄膜层/无机薄膜层向外延伸导致的不利于窄边框设计或水氧阻隔效果不理想等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有机发光结构、覆盖所述有机发光结构的阻隔层以及环绕于所述有机发光结构外围的阻隔柱组,所述阻隔柱组由至少一个阻隔柱构成,所述阻隔柱由分段式长条结构单元构成,所述阻隔层设置于所述阻隔柱组所环绕的区域内。

Description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有机电致发光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背景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通过设置在基板上的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实现显示,由于其具有制备工艺简单、发光效率高、对比度高、超薄超轻、功耗低、易形成柔性结构等优点,近年来已受到广泛关注。然而,OLED器件中的有机发光结构对氧气和水蒸气非常敏感,即使很少量的水氧渗入到器件内部也会使器件的发光性能劣化,并且导致有机材料稳定性降低甚至发生电化学腐蚀,从而严重影响器件的使用寿命。因此在实际使用中需要对器件加以封装使器件与氧气和水蒸气隔绝以延长OLED的使用寿命。
薄膜封装作为OLED器件封装中常用的一种封装方式,能够满足OLED器件更轻更薄的要求,所以众多的研究人员将目光转向了薄膜封装。在薄膜封装中,如图1所示,为了限制或者防止水氧的入侵,通常采用无机薄膜层1和有机薄膜层2堆叠的封装方式。其中,无机薄膜层1坚硬,弹性较低,用以阻隔水氧的入侵,较厚且柔软的有机薄膜层2则覆盖表面台阶及杂质,用以缓解应力,抑制膜层开裂。但是,由于有机薄膜层2的水氧阻隔性较差,甚至具有水氧吸附能力,所以需要使其被完全覆盖在无机薄膜层1内部,现有的技术手段主要是通过扩大无机薄膜层1的覆盖面积来达到这种效果的。然而,这就导致了器件周边薄膜封装层与基板3的密封区域10(即图1中虚线所框区域)的无机薄膜层1较为集中,那么,在屏体弯折时仍会因为应力问题引起膜层开裂甚至脱落,增加了封装失效的风险。
另外,由于无机薄膜层1本身具有一定的延伸效应,其扩大区域的设计会使其覆盖面积进一步向外延伸,从而导致器件周边无效区域的扩大,不利于有机电致发光的窄边框设计;有机薄膜层2的流动性也会使其向器件四周各个方向进行蔓延,所以,单纯依靠扩大无机薄膜层的覆盖面积并不能达到理想的阻隔水氧的技术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解决了现有技术中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封装失效风险大、有机薄膜层/无机薄膜层向外延伸导致的不利于窄边框设计或水氧阻隔效果不理想等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有机发光结构、覆盖所述有机发光结构的阻隔层以及环绕于所述有机发光结构外围的阻隔柱组,所述阻隔柱组由至少一个阻隔柱构成,所述阻隔柱由分段式长条结构单元构成,所述阻隔层设置于所述阻隔柱组所环绕的区域内;
其中,所述阻隔层包括交替层叠设置的至少一个无机薄膜层和至少一个有机薄膜层,其中,远离所述有机发光结构的最外层薄膜层为无机薄膜层,所述阻隔柱组包括远离有机发光结构外围依次排列的第一阻隔柱组和第二阻隔柱组,所述有机薄膜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阻隔柱组所环绕的区域内,所述无机薄膜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阻隔柱组所环绕的区域内;
其中,所述第一阻隔柱组和第二阻隔柱组分别包括环绕于所述有机发光结构外围的至少一个阻隔柱,相邻阻隔柱的长条结构单元相互错位排列;
其中,所述第一阻隔柱组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阻隔柱组的高度;
其中,所述阻隔柱组为多个,最外层的无机薄膜层设置于所述最外围阻隔柱组的第二阻隔柱组所环绕的区域内,与最外层无机薄膜层相邻的有机薄膜层设置于所述最外围阻隔柱组的第一阻隔柱组所环绕的区域内;
其中,所述有机薄膜层的材料为聚丙烯酸酯、聚对二甲苯、聚脲、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苯乙烯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无机薄膜层的材料为氧化铝、氧化硅、氮化硅、氧化钛、氧化锆、氮氧化铝或氮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多种;
其中,所述长条结构单元由一层或多层膜层制成,所述膜层为有机发光结构中的绝缘层、沟道层、栅极氧化层、栅极、源极、漏极、有源层、平坦化层、阳极层、有机发光阵列层或阴极层;
其中,所述长条结构单元的最外层材料为无机材料;
其中,所述长条结构单元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梯形、半圆形或半椭圆形中的一种;
其中,所述长条结构单元通过溅射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原子层沉积法、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或真空沉积法中的一种方法形成。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最外层的无机薄膜层将有机薄膜层完全覆盖,有效地避免了外界水氧对内部有机薄膜层的入侵,同时有机薄膜层被限制在第一阻隔柱组内,无机薄膜层被限制在第二阻隔柱组内,避免了有机薄膜层和无机薄膜层向外扩延的现象,提升了薄膜封装的可靠性与窄边框设计的可行性。另外,阻隔柱组以多组分段式长条结构单元的方式交错排列,有利于柔性弯折时应力的释放,降低了膜层开裂或者脱落的风险,同时使膜层的附着力更强,水氧阻隔能力更好,进一步增强了封装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A1-A2部分的截面示意图。
图4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截面示意图。
图5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有机发光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6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再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如图2-4以及图6所示,包括基板3、设置在基板3上的有机发光结构4、覆盖有机发光结构4的阻隔层以及环绕于有机发光结构4外围的阻隔柱组5,该阻隔柱组5由至少一个阻隔柱构成,该阻隔柱由分段式长条结构单元6构成,阻隔层(未在图2及图6中标示)设置于阻隔柱组5所环绕的区域内。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该阻隔层包括交替层叠设置的至少一个无机薄膜层1(或11/12)和至少一个有机薄膜层2(或21/22),其中,远离有机发光结构4的最外层薄膜层为无机薄膜层1(或12)。如图2和图6所示,阻隔柱组5包括远离有机发光结构4外围依次排列的第一阻隔柱组50和第二阻隔柱组60,该第一阻隔柱组50和第二阻隔柱组60分别包括环绕于有机发光结构4外围的至少一个阻隔柱,相邻阻隔柱的长条结构单元6相互错位排列,有机薄膜层设置于第一阻隔柱组50所环绕的区域内,无机薄膜层设置于第二阻隔柱组60所环绕的区域内。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最外层的无机薄膜层将有机薄膜层完全覆盖,有效地避免了外界水氧对内部有机薄膜层的入侵,同时有机薄膜层被限制在第一阻隔柱组50内,无机薄膜层被限制在第二阻隔柱组60内,避免了有机薄膜层和无机薄膜层向外扩延的现象,提升了薄膜封装的可靠性与窄边框设计的可行性。另外,阻隔柱组5以多组分段式长条结构单元的方式交错排列,有利于柔性弯折时应力的释放,降低了膜层开裂或者脱落的风险,同时使膜层的附着力更强,水氧阻隔能力更好,进一步增强了封装效果。
图2所示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基板3、有机发光结构4、阻隔柱组5以及阻隔层(未在图2中显示)。有机发光结构4设置于基板3上,该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包括一个阻隔柱组5,且该阻隔柱组5包括远离有机发光结构4外围依次排列的第一阻隔柱组50和第二阻隔柱组60,该第一阻隔柱组50和第二阻隔柱组60分别只包含一个阻隔柱,第一阻隔柱组50和第二阻隔柱组60中的长条结构单元6相互错位排列。为了更清楚地说明阻隔柱组5和阻隔层的结构,参考图3,图3为图2所示有机发光器件A1-A2部分的截面示意图。该有机发光器件的阻隔层包括一个无机薄膜层1和一个有机薄膜层2,无机薄膜层1和有机薄膜层2层叠设置,且无机薄膜层1覆盖有机薄膜层2,为最外层的阻隔薄膜层。有机薄膜层2设置于第一阻隔柱组50所环绕的区域内,无机薄膜层1设置于第二阻隔柱组60所环绕的区域内。因此,有机薄膜层2被限制在了第一阻隔柱组50内,无机薄膜层1被限制在了第二阻隔柱组60内,有效地避免了有机薄膜层2和无机薄膜层1向外扩延的现象,满足了窄边框的设计需求,同时外层的无机薄膜层1可以很好地保护内部的有机薄膜层2不被水氧侵入,提升了薄膜封装的可靠性。另外,阻隔柱组5以多组分段式长条结构单元6的方式交错排列,不但节省了材料,还使器件周边分布的无机薄膜层1分散开来,更利于柔性弯折时应力的释放,降低了膜层开裂或者脱落的风险,进一步增强了封装效果。
对于阻隔层中无机薄膜层1和有机薄膜层2的层数,既可为一层也可为多层,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如图4所示,阻隔层依次包括层叠的第一有机薄膜层21、第一无机薄膜层11、第二有机薄膜层22以及第二无机薄膜层12,其中第二无机薄膜层12是远离有机发光结构4的最外层薄膜层,第一有机薄膜层21和第二有机薄膜层22设置于第一阻隔柱组50所环绕的区域内,第一无机薄膜层11和第二无机薄膜层12设置于第二阻隔柱组60所环绕的区域内。多层有机薄膜层2和无机薄膜层1的结构设计能够使器件对外界水氧的阻隔效果更好。其中,对于有机薄膜层2的材料,可以为聚丙烯酸酯、聚对二甲苯、聚脲、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苯乙烯中的一种或多种;对于无机薄膜层1的材料,可以为氧化铝、氧化硅、氮化硅、氧化钛、氧化锆、氮氧化铝或氮氧化硅中的一种或多种。
对于相邻长条结构单元6间的距离,可根据不同需要而做不同设定,如对窄边框设计的要求非常高,可尽可能地将相邻长条结构单元6间的距离缩小,从而最大程度地缩小有机薄膜层和无机薄膜层向外扩延的可能性;如对窄边框设计的要求不那么高,可相对增大相邻长条结构单元6间的距离,不但可以节省成本,而且更利于柔性弯折时应力的释放。本实用新型对相邻长条结构单元6间的距离不做具体限定。
对于长条结构单元6的截面形状,可以为矩形、正方形,也可为梯形、半圆形或者半椭圆形,长条结构单元6的截面形状与其制作方法有关。对于长条结构单元6的制作方法,可通过溅射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原子层沉积法、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或真空沉积法等方法形成。
多个分段式长条结构单元6组成阻隔柱组5,对于阻隔柱组5的材料,既可为有机材料,如光刻胶类、丙烯基类聚合物、聚酰亚胺类聚合物、聚酰胺类聚合物等,也可为无机材料构成,如氧化硅、氮化硅、碳氮化硅、碳氧化硅等。也可选择阻隔柱组5中的一部分长条结构单元6由有机材料构成,一部分长条结构单元6由无机材料构成,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定。对于每个长条结构单元6的形成材料,也不限于一种,可由不同材料构成的多个膜层堆叠而成。进一步地,长条结构单元6既可单独制作,也可与有机发光结构4中的一个或多个膜层同层制作,即长条结构单元6的制作可充分利用有机发光结构4中的膜层结构来完成。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该有机发光结构4主要包括薄膜晶体管层40和有机发光二极管70等结构,其中薄膜晶体管层40具体包括绝缘层401、沟道层402、栅极氧化层403、栅极404、源极405、漏极406、有源层407以及平坦化层408,有机发光二极管70包括阳极层701、有机发光阵列层702和阴极层703,长条结构单元6由一层或多层上述膜层制成。在本实施例中,长条结构单元6充分利用有机结构4中的膜层材料制作而成,进一步节省了成本。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长条结构单元6的最外层材料为无机材料。因为无机材料对水氧的阻隔能力较好,长条结构单元6处于阻隔层的边缘位置,若其具有一定的阻隔作用,则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会获得更优的阻隔水氧的效果。但如果长条结构单元6由多层结构构成,不必每层都为无机材料,只要其最外层为无机材料,就能获得很好的阻隔水氧的性能。
对于阻隔柱组的高度,采用第一阻隔柱组50的高度大于或等于第二阻隔柱组60的高度的形式,以避免在沉积有机薄膜层2(或21/22)时,其掩膜板与第一阻隔柱组50之间的结合不严密而导致的有机材料从掩膜板和第一阻隔柱组50之间的缝隙溢出的情形,保证了有机薄膜层2(或21/22)被有效地控制在第一阻隔柱组50所在的范围内。
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为了进一步缩小有机薄膜层和无机薄膜层向外扩延的可能性,可相应增加第一阻隔柱组50和第二阻隔柱组60中阻隔柱的个数,或者只增加其中一个阻隔柱组中阻隔柱的个数,对于增加的具体个数,本实用新型对此不做限定。在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一阻隔柱组50和第二阻隔柱组60均包括环绕于有机发光结构4外围的两个阻隔柱,并且同一阻隔柱组中两个阻隔柱的长条结构单元6错位排列,这样,第一阻隔柱组50/第二阻隔柱组60中外侧的阻隔柱能够进一步阻挡有机薄膜层/无机薄膜层的向外扩延,尤其是从内侧阻隔柱的相邻两长条结构单元6间溢出的情形,既确保了有机薄膜层和无机薄膜层被限制在了阻隔柱组5所在的范围内,同时增加的阻隔柱也有助于柔性弯折时释放更多的应力。
对于阻隔柱组的个数,也可以为多个,即多个无机薄膜层既可设置于一个阻隔柱组中的第二阻隔柱组中,也可设置于多个不同阻隔柱组中的第二阻隔柱组中,同样的道理,多个有机薄膜层既可设置于一个阻隔柱组中的第一阻隔柱组中,也可设置于多个不同阻隔柱组中的第一阻隔柱组中,只要能够保证最外层的无机薄膜层设置于最外围阻隔柱组的第二阻隔柱组所环绕的区域内,与最外层无机薄膜层相邻的有机薄膜层设置于最外围阻隔柱组的第一阻隔柱组所环绕的区域内即可,也就是说,使最外层的无机薄膜层能够覆盖内部的有机薄膜层即可。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有机发光结构、覆盖所述有机发光结构的阻隔层以及环绕于所述有机发光结构外围的阻隔柱组,所述阻隔柱组由至少一个阻隔柱构成,所述阻隔柱由分段式长条结构单元构成,所述阻隔层设置于所述阻隔柱组所环绕的区域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层包括交替层叠设置的至少一个无机薄膜层和至少一个有机薄膜层,其中,远离所述有机发光结构的最外层薄膜层为无机薄膜层,所述阻隔柱组包括有机发光结构外围依次排列的第一阻隔柱组和第二阻隔柱组,所述有机薄膜层设置于所述第一阻隔柱组所环绕的区域内,所述无机薄膜层设置于所述第二阻隔柱组所环绕的区域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隔柱组和第二阻隔柱组分别包括环绕于所述有机发光结构外围的至少一个阻隔柱,相邻阻隔柱的长条结构单元相互错位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阻隔柱组的高度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二阻隔柱组的高度。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阻隔柱组为多个,最外层的无机薄膜层设置于所述最外围阻隔柱组的第二阻隔柱组所环绕的区域内,与最外层无机薄膜层相邻的有机薄膜层设置于所述最外围阻隔柱组的第一阻隔柱组所环绕的区域内。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有机薄膜层的材料为聚丙烯酸酯、聚对二甲苯、聚脲、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苯乙烯中的一种;所述无机薄膜层的材料为氧化铝、氧化硅、氮化硅、氧化钛、氧化锆、氮氧化铝和氮氧化硅中的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条 结构单元由一层或多层膜层制成,所述膜层为有机发光结构中的绝缘层、沟道层、栅极氧化层、栅极、源极、漏极、有源层、平坦化层、阳极层、有机发光阵列层或阴极层中的一种或多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条结构单元的最外层材料为无机材料。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条结构单元的截面形状为矩形、梯形、半圆形或半椭圆形中的一种。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有机电致发光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长条结构单元通过溅射法、化学气相沉积法、原子层沉积法、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法或真空沉积法中的一种方法形成。
CN201621445193.2U 2016-12-27 2016-12-27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Active CN206758472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45193.2U CN206758472U (zh) 2016-12-27 2016-12-27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21445193.2U CN206758472U (zh) 2016-12-27 2016-12-27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758472U true CN206758472U (zh) 2017-12-15

Family

ID=6060798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21445193.2U Active CN206758472U (zh) 2016-12-27 2016-12-27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758472U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93357A (zh) * 2018-05-22 2018-09-04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封装结构和封装方法
CN108539051A (zh) * 2018-03-20 2018-09-14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8766983A (zh) * 2018-05-29 2018-11-06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WO2019127683A1 (zh) * 2017-12-26 2019-07-04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14122099A (zh) * 2021-11-25 2022-03-01 合肥京东方卓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127683A1 (zh) * 2017-12-26 2019-07-04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8539051A (zh) * 2018-03-20 2018-09-14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CN108493357A (zh) * 2018-05-22 2018-09-04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封装结构和封装方法
CN108766983A (zh) * 2018-05-29 2018-11-06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4122099A (zh) * 2021-11-25 2022-03-01 合肥京东方卓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758472U (zh) 一种有机电致发光器件
US11785794B2 (en) OLED package structure, display panel and method for preparing package structure
KR102280162B1 (ko) 유기 발광 디스플레이 패널
CN104347673B (zh)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US20210336216A1 (en) Thin film package structure, thin film package method, and display panel
KR101814769B1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EP2765627B1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4103665B (zh) 有机发光显示设备和制造它的方法
US10270047B2 (en) Flexible 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display panel
US20140152174A1 (en) Electroluminescent display panel
CN107863376A (zh) 一种柔性显示基板、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5374946B (zh) 一种柔性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KR20160032800A (ko)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JP2014179278A (ja) 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及び有機エレクトロルミネッセンス表示装置の製造方法
KR20160013489A (ko)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108735791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和显示终端
KR20140060601A (ko) 플렉서블 유기전계발광소자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8172697A (zh)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01866584A (zh) 一种oled显示器及其封装方法
TW201419614A (zh) 有機發光二極體顯示器
EP3002800B1 (en)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KR20140065681A (ko) 유기발광 표시장치
CN109273492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US7656088B2 (e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ce devic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CN208142184U (zh) 显示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E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cordation of patent licensing contract

Assignee: Yungu (Gu'an) Technology Co., Ltd.|Kunshan Guoxian photoelectric Co., Ltd.|Kunsh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new flat panel display technology center Co., Ltd

Assignor: Bazhou Yung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

Contract record no.: X2019990000154

Denomination of utility model: An organic electroluminescent device and its manufacture metho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215

License type: Common License

Record date: 20191030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91213

Address after: No. 2 Xiangshan Avenue, Yongning Street, Zengcheng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the core of Zengche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Patentee after: Guangzhou Guoxian Technology Co., Ltd

Address before: 065000 S3 building, Peacock Garden, peacock City, Langfang, Hebei, Bazhou

Patentee before: Bazhou Yungu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 Lt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