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751731U - 一种隔氧除尘的秸秆炭化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隔氧除尘的秸秆炭化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751731U
CN206751731U CN201720353615.1U CN201720353615U CN206751731U CN 206751731 U CN206751731 U CN 206751731U CN 201720353615 U CN201720353615 U CN 201720353615U CN 206751731 U CN206751731 U CN 20675173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xygen barrier
stalk
storehouse
feeding warehouse
filt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 After Issu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353615.1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罗萍
谢振飞
刘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ichuan Daewoo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ichuan Daewoo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ichuan Daewoo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ichuan Daewoo And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353615.1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75173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75173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751731U/zh
Withdrawn - After Issu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50/00Technologi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fuel of non-fossil origin
    • Y02E50/10Biofuels, e.g. bio-diesel

Landscapes

  • Coke Industry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隔氧除尘的秸秆炭化装置,包括进料仓、秸秆传送装置、热解炉、隔氧装置和粉尘阻挡装置,隔氧装置包括隔氧仓,隔氧仓上相对的设有隔氧仓进料口与隔氧仓出料口,隔氧仓进料口与秸秆传送装置连接,隔氧仓出料口与进料仓连接;隔氧仓内的中心轴向设有动力轴,动力轴上设有四个旋转叶片,相邻两个旋转叶片相互垂直;粉尘阻挡装置包括过滤板和弧形压板,过滤板的一端与弧形隔板的一端部相互对接;过滤板与弧形隔板的另一端分别进料仓铰接,其铰接点位于混合气体采集口的出口两侧,秸秆进入分解炉时符合欠氧工艺要求;利用秸秆本身的密度来隔绝大量的粉尘,把粉尘源头挡在分解炉内,减少可燃气体中的含尘量。

Description

一种隔氧除尘的秸秆炭化装置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秸秆的炭化装置,尤其涉及一种隔氧除尘的秸秆炭化装置。
背景技术
农业生产中产生大量的秸秆,传统的秸秆主要采用焚烧的方式进行处理,既污染空气,又得不到有效的利益。秸秆炭化是其一种有效的运用,目前正在大力推广中,秸秆炭化是将秸秆经烘干或晒干、粉碎,然后在制炭设备中,经干燥、干馏、冷却等工序,将松散的秸秆制成木炭的过程。秸秆炭化过程中,秸秆经上料装置输送到输送装置,再经输送装置送入风干装置,风干后的秸秆捆需要通过推进装置将秸秆推入炭化炉中,秸秆捆在进入炭化炉前需要将秸秆捆的空气排除,因此需要在进料过程中对秸秆隔氧,防止大量的氧进入推进装置中,从而降低炭化效率。
秸秆碳化(裂解)后会产生大量的混合气体,从碳化炉中产生的混合气体中含有大量的粉尘,需要将其中的粉尘进行过滤。现有的粉尘过滤采用粉尘滤芯采用专用设备进行后期处理,就是用来过滤各种粉尘的滤芯,但是不同的工况,选择不同形式的滤芯,不同的粉尘,选择不同材质的滤芯,其成本较高,收集的粉尘又需要进行处理。同时秸秆在分解炉中一般采用厌氧过程中,通过秸秆进料装置送入分解炉中,现有的进料方式在进料仓中利用传送带(链床)将秸秆直接送入热分解炉内,在传送带的上部和下部形成了两层较大的空间,且两层空间相互连通,上层空间用于传送秸秆符合工艺要求,而下层空间使热分解炉内产生的可燃气体返流,使下下空间形成加路,使传送带(即链床)长其处于高温状态,既缩短了传送带的使用周期,又影响了秸秆的分解(使部分新鲜的秸秆在进料仓内燃烧,化为灰烬)。
这方面有中国专利号为201510912707.4,2016. 3.2公开了一种自密封生物质炭化炉进料装置,包括推料组件、进料斗、进料管道、密封管道,推料组件包括推料头和驱动推料头动作的推料驱动机构,进料斗与进料管道连通,推料头伸入进料管道一端用于推送物料,进料管道另一端与密封管道形成密封连接,进料管道与水平面具有夹角,进料斗内设有螺旋送料杆,螺旋送料杆连接有送料驱动机构。上述专利的推料组件能够使物料或者异物在重力的作用下进入密封管道,防止卡在推料头与进料管道之间的缝隙处,减小其对推料头的阻力或者冲击力,保证生物质进料的流畅性,但秸秆进入分解炉内带入大量的氧气,使大量秸秆在碳化过程中化灰分含量增大,影响炭粉质量。
中国专利号为201520951196.2,于2016.6.1公开了一种焙烧炉烟气连续净化处理系统,以解决当前稀土荧光粉废料在进行焙烧时产生的烟气直接排放污染环境的技术问题,包括设有烟气排放管的焙烧炉;还包括用于吸收烟气中的粉尘吸收塔和用于吸收烟气中酸性或碱性元素的水淋塔;粉尘吸收塔的进烟口和烟气排放管对应连通,粉尘吸收塔的出烟口和水淋塔的进气口对应连通;粉尘吸收塔它包括塔体、由上至下设置于塔体上的至少三个粉尘清理口;在塔体内还设置有与粉尘清理口数目相同的粉尘过滤网;各粉尘过滤网分别设置于其中一个粉尘清理口处,且各粉尘过滤网横向设置于粉尘清理口的中部;各粉尘清理口分别通过一个盖板将其封闭;进烟口设置于最下方粉尘过滤网下方的塔壁上;上述粉尘处理也是采用专用设备粉尘吸收塔和水淋塔进行处理。
中国专利号为201510912707.4,2016. 3.2公开了一种自密封生物质炭化炉进料装置,包括推料组件、进料斗、进料管道、密封管道,推料组件包括推料头和驱动推料头动作的推料驱动机构,进料斗与进料管道连通,推料头伸入进料管道一端用于推送物料,进料管道另一端与密封管道形成密封连接,进料管道与水平面具有夹角,进料斗内设有螺旋送料杆,螺旋送料杆连接有送料驱动机构。上述专利的推料组件能够使物料或者异物在重力的作用下进入密封管道,防止卡在推料头与进料管道之间的缝隙处,减小其对推料头的阻力或者冲击力,保证生物质进料的流畅性,但秸秆进入分解炉内带入大量的氧气,使大量秸秆在碳化过程中化为大灰烬,不能形成炭粉。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隔氧除尘的秸秆炭化装置,秸秆进入分解炉时符合欠氧工艺要求;在混合气体采气口设置粉尘阻隔装置,用秸秆本身的密度来隔绝大量的粉尘,把粉尘源头挡在分解炉内,减少可燃气体中的含尘量。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隔氧除尘的秸秆炭化装置,包括进料仓、秸秆传送装置和热解炉,所述进料仓上设有混合气体采集口,进料仓内设有秸秆传送链床,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氧装置和粉尘阻挡装置,所述隔氧装置包括隔氧仓,隔氧仓为圆筒形,隔氧仓上相对的设有隔氧仓进料口与隔氧仓出料口,所述隔氧仓进料口与秸秆传送装置连接,所述隔氧仓出料口与进料仓连接;隔氧仓内的中心轴向设有动力轴,所述动力轴上设有四个旋转叶片,相邻两个旋转叶片相互垂直;
所述的粉尘阻挡装置包括过滤板和弧形压板,所述过滤板和弧形压板位于进料仓内,过滤板的一端与弧形压板的一端部相互对接;过滤板与弧形压板的另一端分别进料仓铰接,其铰接点位于混合气体采集口的出口两侧,所述过滤板和弧形压板在进料仓内成倒“人”字形。
所述的隔氧仓进料口与隔氧仓出料口的口径小于或等于隔氧仓的圆周的四分之一。
所述的过滤板是由多个过滤管排连接而成;弧形压板的质量大于过滤板的重量。
所述的弧形压板上设有滑槽,进料仓上设有销轴,销轴卡入滑槽内,过滤板转动时,弧形压板沿滑槽上下滑动。
秸秆传送链床的链条上间隔的设有隔柱,每根所述的链条上的隔柱横向排列,横向排列的隔柱之间形成传送秸秆的隔断。每根所述的链条上的隔柱横向排列可以看作形成了隔板,相邻的两隔板之间形成传送秸秆的隔断。
还包括冷却仓;所述秸秆传送链床将进料仓分隔为上下两部分空间,位于秸秆传送链床上部的空间为上层空间,位于秸秆传送链床下部的空间为下层空间;所述冷却仓设置在下层空间内,所述冷却仓的外侧内凹形成多个凹槽,冷却仓的内部形成冷却介质通道;秸秆传送链床转动时,所述隔柱从所述凹槽内通过。
所述的冷却仓上分别设有冷却介质进管与冷却介质出管,所述的冷却介质进管与冷却介质出管分别与冷却介质通道连通。
所述的冷却介质进管上连接冷却介质提供装置,所述冷却介质提供装置为用于提供冷却水的水泵。
所述的冷却介质进管上连接冷却介质提供装置,所述冷却介质提供装置为风机。
所述的凹槽的宽度大于隔柱的宽度,凹槽的深度大于隔柱的高度。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包括隔氧装置和粉尘阻挡装置,所述隔氧装置包括隔氧仓,隔氧仓为圆筒形,隔氧仓上相对的设有隔氧仓进料口与隔氧仓出料口,所述隔氧仓进料口与秸秆传送装置连接,所述隔氧仓出料口与进料仓连接;隔氧仓内的中心轴向设有动力轴,所述动力轴上设有四个旋转叶片,相邻两个旋转叶片相互垂直;该隔氧装置阻隔了秸秆传送装置与进料仓的直接连接,秸秆从秸秆传送装置落入旋转叶片与旋转叶片的夹角空间内,旋转叶片转动进入隔氧仓的封闭空间,从而防止秸秆传送装置将快速流动的空气(即氧气)随物料带入,达到隔氧的效果,秸秆通过隔氧仓出料口落入进料仓中再输入热解炉内,使秸秆炭化是符合欠氧或厌氧的要求,旋转叶片继续旋转至回程的隔氧仓,准备下一个进料环节,如此循环,从而达到连续隔氧的工艺要求。
粉尘阻挡装置包括过滤板和弧形压板,所述过滤板和弧形压板位于进料仓内,过滤板的一端与弧形压板的一端部相互对接;过滤板与弧形压板的另一端分别进料仓铰接,其铰接点位于混合气体采集口的出口两侧,所述过滤板和弧形压板在进料仓内成倒“人”字形。由于弧形压板具有自重,其铰接的过滤板始终处于下方的最低点,生物质材料(秸秆)源源不断通过进料口送入进料仓,伴随秸秆的流动力,秸秆在过滤板通过时,过滤板随着秸秆量的多少上下起浮,给秸秆一定的压力,使通过过滤板下方的秸秆变得密实(密实的秸秆易于过滤混合气体中的粉尘),同时热分解炉产生的混合气体通过密实的秸秆将其中粉尘过滤后再经过滤板溢出,最后经混合气体采集口排出并收集。在此过程中弧形压板挡住混合气体,迫使混合气体只能通过密实的秸秆从过滤板溢出,达到去除混合气体中大量粉尘的目的,且过滤后的粉尘被新鲜的秸秆带入分解炉内,无需清理。
2、本实用新型的隔氧仓进料口与隔氧仓出料口的口径小于或等于隔氧仓的圆周的四分之一,由于相邻两个旋转叶片相互垂直,因此在动力驱动下,动力轴上的四个旋转叶片在旋转过程中,始终都对称的叶片夹角处于密闭状态,从而有效的达到隔氧的效果。
3、本实用新型的过滤板是由多个过滤管排连接而成;弧形压板的质量大于过滤板的重量;的弧形压板上设有滑槽,进料仓上设有销轴,销轴卡入滑槽内,过滤板转动时,弧形压板沿滑槽上下滑动。粉尘经密实的秸秆过滤再经过滤管排过滤,过滤效果更好。过滤板转动时,弧形压板沿滑槽上下滑动,秸秆在过滤板通过时,过滤板随着秸秆量的多少上下起浮,过滤板转动使,弧形压板沿滑槽上下滑动从而实现对秸的浮动实施压。
4、本实用新型的秸秆传送链床的链条上间隔的设有隔柱,每根所述的链条上的隔柱横向排列,横向排列的隔柱之间形成传送秸秆的隔断;每根所述的链条上的隔柱横向排列可以看作形成了隔板,相邻的两隔板之间形成传送秸秆的隔断。其目的是为了防止部分轻质的秸秆与输送网之间打滑现象的发生,从而导致隔氧后的秸秆不能顺利的传送链床送入热解炉中,而隔断容易被输送至热解炉中。
5、本实用新型在下层空间设置如上所述的冷却仓则可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在冷却仓的外侧设置凹槽,传送带转动送料时,隔柱从凹槽通过,冷却仓内为冷却介质通道,在其内通往冷却介质如水或冷风。因此高温的传送带以及其上的隔板通过凹槽时温度降低,增加传送带的使用寿命,防止新送入的秸秆燃烧;冷却仓几乎占据了下层空间,挡住了可燃气体的回程空间,使之不能形成回路,挡住可燃气体的返流,使其按既定工艺要求的线路运行。防止混合可燃气体返流形成回路,降低进料仓内的温度,提高进料仓内的传送带的使用周期。
6、本实用新型的凹槽的宽度大于隔柱的宽度,凹槽的深度大于隔柱的高度,方便隔板或隔柱顺利的通过凹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A-A向视图;
图3为图1中B框的局部放大图。
图中标记:1、进料仓,1.1、上层空间,1.2、下层空间,1.3、混合气体采集口,2、秸秆传送装置,3、热解炉,4、秸秆传送链床,4.1、链条,5、隔板,5.1、隔柱,6、隔氧仓,6.1、隔氧仓进料口,6.2、隔氧仓出料口,6.3旋转叶片,7、冷却仓,7.1、凹槽,7.2、冷却介质通道,8、过滤板,9、弧形压板,9.1、滑槽,9.2、销轴,10、冷却介质出管,11、冷却介质供应装置,12、冷却介质进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说明:
本实用新型应用于生物质炭化工艺过程中。
实施例1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隔氧除尘的秸秆炭化装置,包括进料仓1、秸秆传送装置2和热解炉3,进料仓1上设有混合气体采集口1.3,进料仓1内设有秸秆传送链床4,秸秆经秸秆传送装置2输入进料仓1内,进料仓1的秸秆传送链床4将落入的秸秆送入热解炉3内对秸秆进行炭化,秸秆炭化产生的混合可燃气体通过进料仓1上的混合气体采集口1.3进行收集。现有技术中,秸秆经秸秆传送装置2进入进料仓1中时会带入大量的空气(即氧气),含大量空气的秸秆在热解炉内炭化时达不到工艺的要求,同时由于秸秆炭化产生的混合可燃气体中含有大量的粉尘,由于粉尘量大,过滤较为困难,且粉尘收集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秸秆炭化装置设置隔氧装置和粉尘阻挡装置。
隔氧装置设置在秸秆传送装置2与进料仓1之间,其包括隔氧仓6,隔氧仓6为圆筒形,隔氧仓6上相对的设有隔氧仓进料口6.1与隔氧仓出料口6.2(如图1所示),隔氧仓进料口6.1与秸秆传送装置2的出料口连接,隔氧仓出料口6.2与进料仓1的进料口连接;隔氧仓6内的中心轴向设有动力轴(即转轴),所述动力轴上设有四个旋转叶片6.3,相邻两个旋转叶6.3片相互垂直(即呈“十”形);秸秆从秸秆传送装置落入旋转叶片与旋转叶片的夹角空间内,旋转叶片转动进入隔氧仓的封闭空间,隔氧装置阻隔了秸秆传送装置与进料仓的直接连接,从而防止秸秆传送装置将快速流动的空气(即氧气)随物料带入,达到隔氧的效果,秸秆通过隔氧仓出料口落入进料仓中再输入热解炉内,使秸秆炭化是符合欠氧或厌氧的要求,旋转叶片继续旋转至回程的隔氧仓,准备下一个进料环节,如此循环,从而达到连续隔氧的工艺要求。
隔氧仓进料口6.1与隔氧仓出料口6.2的口径小于或等于隔氧仓6的圆周的四分之一,四个旋转叶片6.3旋转过程中,始终都对称的旋转叶片6.3处于密封状态,从而防止秸秆传送装置2与进料仓1相通,从而达到隔氧的目的。
粉尘阻挡装置包括过滤板8和弧形压板9,过滤板8和弧形压板9位于进料仓1内,过滤板8的一端与弧形压板9的一端部相互对接;过滤板8与弧形压板9的另一端分别进料仓铰接,其铰接点位于混合气体采集口的出口两侧,所述过滤板8和弧形压板9在进料仓1内成倒“人”字形。由于弧形压板9具有自重,其铰接的过滤板8始终处于下方的最低点,生物质材料(秸秆)源源不断通过进料口送入进料仓,伴随秸秆的流动力,秸秆在过滤板8通过时,过滤板随着秸秆量的多少上下起浮,给秸秆一定的压力,使通过过滤板下方的秸秆变得密实(密实的秸秆易于过滤混合气体中的粉尘),同时热分解炉产生的混合气体通过密实的秸秆将其中粉尘过滤后再经过滤板溢出,最后经混合气体采集口排出并收集。在此过程中弧形压板挡住混合气体,迫使混合气体只能通过密实的秸秆从过滤板溢出,达到去除混合气体中大量粉尘的目的,且过滤后的粉尘被新鲜的秸秆带入分解炉内,无需清理。
过滤板8是由多个过滤管排连接而成;弧形压板9的质量大于过滤板8的重量。
弧形压板9上设有滑槽9.1,进料仓1上设有销轴9.2,销轴9.2卡入滑槽9.1内,过滤板8转动时,弧形压板9板沿滑槽9.1上下滑动,从而根据秸秆的过量对其实施浮动下压,利用压实的混合可燃气体中的粉尘进行有效的过滤。
秸秆传送链床4是由多根链条组成的传送带,在每根链条上间隔的设有隔柱5.1,每根链条上的隔柱5.1横向排列,横向排列的隔柱5.1之间形成传送秸秆的隔断,换句话说,链条上的隔柱5.1横向排形成了隔板,相邻隔板之间形成隔断。其目的是为了防止部分轻质的秸秆与输送网之间打滑现象的发生,从而导致隔氧后的秸秆不能顺利的传送链床送入热解炉中,而隔断容易被输送至热解炉中(如图2所示)。
实施例2
如图1、图2和图3所示,一种隔氧除尘的秸秆炭化装置,包括进料仓1、秸秆传送装置2和热解炉3,进料仓1上设有混合气体采集口1.3,进料仓1内设有秸秆传送链床4,秸秆经秸秆传送装置2输入进料仓1内,进料仓1的秸秆传送链床4将落入的秸秆送入热解炉3内对秸秆进行炭化,秸秆炭化产生的混合可燃气体通过进料仓1上的混合气体采集口1.3进行收集。现有技术中,秸秆经秸秆传送装置2进入进料仓1中时会带入大量的空气(即氧气),含大量空气的秸秆在热解炉内炭化时达不到工艺的要求,同时由于秸秆炭化产生的混合可燃气体中含有大量的粉尘,由于粉尘量大,过滤较为困难,且粉尘收集也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秸秆炭化装置设置隔氧装置和粉尘阻挡装置。
隔氧装置设置在秸秆传送装置2与进料仓1之间,其包括隔氧仓6,隔氧仓6为圆筒形,隔氧仓6上相对的设有隔氧仓进料口6.1与隔氧仓出料口6.2(如图1所示),隔氧仓进料口6.1与秸秆传送装置2的出料口连接,隔氧仓出料口6.2与进料仓1的进料口连接;隔氧仓6内的中心轴向设有动力轴(即转轴),所述动力轴上设有四个旋转叶片6.3,相邻两个旋转叶6.3片相互垂直(即呈“十”形);秸秆从秸秆传送装置落入旋转叶片与旋转叶片的夹角空间内,旋转叶片转动进入隔氧仓的封闭空间,隔氧装置阻隔了秸秆传送装置与进料仓的直接连接,从而防止秸秆传送装置将快速流动的空气(即氧气)随物料带入,达到隔氧的效果,秸秆通过隔氧仓出料口落入进料仓中再输入热解炉内,使秸秆炭化是符合欠氧或厌氧的要求,旋转叶片继续旋转至回程的隔氧仓,准备下一个进料环节,如此循环,从而达到连续隔氧的工艺要求。
隔氧仓进料口6.1与隔氧仓出料口6.2的口径小于或等于隔氧仓1的圆周的四分之一,四个旋转叶片6.3旋转过程中,始终都对称的旋转叶片6.3处于密封状态,从而防止秸秆传送装置2与进料仓1相通,从而达到隔氧的目的。
粉尘阻挡装置包括过滤板8和弧形压板9,过滤板8和弧形压板9位于进料仓1内,过滤板8的一端与弧形压板9的一端部相互对接;过滤板8与弧形压板9的另一端分别进料仓铰接,其铰接点位于混合气体采集口的出口两侧,所述过滤板8和弧形压板9在进料仓1内成倒“人”字形。由于弧形压板9具有自重,其铰接的过滤板8始终处于下方的最低点,生物质材料(秸秆)源源不断通过进料口送入进料仓,伴随秸秆的流动力,秸秆在过滤板8通过时,过滤板随着秸秆量的多少上下起浮,给秸秆一定的压力,使通过过滤板下方的秸秆变得密实(密实的秸秆易于过滤混合气体中的粉尘),同时热分解炉产生的混合气体通过密实的秸秆将其中粉尘过滤后再经过滤板溢出,最后经混合气体采集口排出并收集。在此过程中弧形压板挡住混合气体,迫使混合气体只能通过密实的秸秆从过滤板溢出,达到去除混合气体中大量粉尘的目的,且过滤后的粉尘被新鲜的秸秆带入分解炉内,无需清理。
过滤板8是由多个过滤管排连接而成;弧形压板9的质量大于过滤板8的重量。
弧形压板9上设有滑槽9.1,进料仓1上设有销轴9.2,销轴9.2卡入滑槽9.1内,过滤板8转动时,弧形压板9板沿滑槽9.1上下滑动,从而根据秸秆的过量对其实施浮动下压,利用压实的混合可燃气体中的粉尘进行有效的过滤。
秸秆传送链床4是由多根链条组成的传送带,在每根链条上间隔的设有隔柱5.1,每根链条上的隔柱5.1横向排列,横向排列的隔柱5.1之间形成传送秸秆的隔断,换句话说,链条上的隔柱5.1横向排形成了隔板,相邻隔板之间形成隔断。其目的是为了防止部分轻质的秸秆与输送网之间打滑现象的发生,从而导致隔氧后的秸秆不能顺利的传送链床送入热解炉中,而隔断容易被输送至热解炉中(如图2所示)。
上述结构中,由于进料仓1与热解炉3连接,且混合可燃气体通过进料仓1上的混合气体采集口1.3进行采集,因此进料仓1温度高,对秸秆传送链床4影响较大,同时混合可燃气体在进料仓1形成回流,进一步加剧进料仓1内高温环境。
因此在在进料仓1内设置冷却仓7,其具体设置方式为:对于进料仓1,秸秆传送链床4将进料仓1分隔为上下两部分空间,上部的空间为上层空间1.1,下部的空间为下层空间1.2;冷却仓7设置在下层空间1.2内,冷却仓7的内部中空,且冷却仓的外侧内凹形成多个凹槽7.1,冷却仓的内部中空形成冷却介质通道7.2;凹槽7.1与隔柱5.1配合,即秸秆传送链床4转动时,所述隔柱5.1从所述凹槽7.1内通过。凹槽7.1的宽度大于隔柱5.1的宽度,凹槽7.1的深度大于隔柱5.1的高度,方便秸秆传送链床4转动时,隔柱5.1易于通过。
冷却仓7上分别设有冷却介质进管12与冷却介质出管10,所述的冷却介质进管12与冷却介质出管10分别与冷却介质通道7.2连通。冷却介质提供装置11与冷却介质进管12连接,为冷却仓7提供冷却介质,冷却介质提供装置11可以是提供冷却水的水泵。或者提供流动冷风的风机。

Claims (10)

1.一种隔氧除尘的秸秆炭化装置,包括进料仓(1)、秸秆传送装置(2)和热解炉(3),所述进料仓(1)上设有混合气体采集口(1.3),进料仓(1)内设有秸秆传送链床(4),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隔氧装置和粉尘阻挡装置,所述隔氧装置包括隔氧仓(6),隔氧仓(6)为圆筒形,隔氧仓(6)上相对的设有隔氧仓进料口(6.1)与隔氧仓出料口(6.2),所述隔氧仓进料口(6.1)与秸秆传送装置(2)连接,所述隔氧仓出料口(6.2)与进料仓(1)连接;隔氧仓(6)内的中心轴向设有动力轴,所述动力轴上设有四个旋转叶片(6.3),相邻两个旋转叶片(6.3)相互垂直;
所述的粉尘阻挡装置包括过滤板(8)和弧形压板(9),所述过滤板(8)和弧形压板(9)位于进料仓(1)内,过滤板(8)的一端与弧形压板(9)的一端部相互对接;过滤板(8)与弧形压板(9)的另一端分别进料仓(1)铰接,其铰接点位于混合气体采集口(1.3)的出口两侧,所述过滤板(8)和弧形压板(9)在进料仓(1)内成倒“人”字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隔氧除尘的秸秆炭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隔氧仓进料口(6.1)与隔氧仓出料口(6.2)的口径小于或等于隔氧仓(6)的圆周的四分之一。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隔氧除尘的秸秆炭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过滤板(8)是由多个过滤管排连接而成;弧形压板(9)的质量大于过滤板(8)的重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隔氧除尘的秸秆炭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弧形压板(9)上设有滑槽(9.1),进料仓(1)上设有销轴(9.2),销轴(9.2)卡入滑槽(9.1)内,过滤板(8)转动时,弧形压板(9)沿滑槽(9.1)上下滑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隔氧除尘的秸秆炭化装置,其特征在于:秸秆传送链床(4)的链条(4.1)上间隔的设有隔柱(5.1),每根所述的链条(4.1)上的隔柱(5.1)横向排列,横向排列的隔柱(5.1)之间形成传送秸秆的隔断。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隔氧除尘的秸秆炭化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冷却仓(7);所述秸秆传送链床(4)将进料仓(1)分隔为上下两部分空间,位于秸秆传送链床(4)上部的空间为上层空间(1.1),位于秸秆传送链床(4)下部的空间为下层空间(1.2);所述冷却仓(7)设置在下层空间(1.2)内,所述冷却仓(7)的外侧内凹形成多个凹槽(7.1),冷却仓(7)的内部形成冷却介质通道(7.2);秸秆传送链床(4)转动时,所述隔柱(5.1)从所述凹槽(7.1)内通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隔氧除尘的秸秆炭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却仓(7)上分别设有冷却介质进管(12)与冷却介质出管(10),所述的冷却介质进管(12)与冷却介质出管(10)分别与冷却介质通道(7.2)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隔氧除尘的秸秆炭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却介质进管(12)上连接冷却介质提供装置(11),所述冷却介质提供装置(11)为用于提供冷却水的水泵。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隔氧除尘的秸秆炭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冷却介质进管(12)上连接冷却介质提供装置(11),所述冷却介质提供装置(11)为风机。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隔氧除尘的秸秆炭化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凹槽(7.1)的宽度大于隔柱(5.1)的宽度,凹槽(7.1)的深度大于隔柱(5.1)的高度。
CN201720353615.1U 2017-04-06 2017-04-06 一种隔氧除尘的秸秆炭化装置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75173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53615.1U CN206751731U (zh) 2017-04-06 2017-04-06 一种隔氧除尘的秸秆炭化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353615.1U CN206751731U (zh) 2017-04-06 2017-04-06 一种隔氧除尘的秸秆炭化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751731U true CN206751731U (zh) 2017-12-15

Family

ID=606125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353615.1U Withdrawn - After Issue CN206751731U (zh) 2017-04-06 2017-04-06 一种隔氧除尘的秸秆炭化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751731U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33699A (zh) * 2017-04-06 2017-06-13 四川大宇中和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隔氧除尘的秸秆炭化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833699A (zh) * 2017-04-06 2017-06-13 四川大宇中和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隔氧除尘的秸秆炭化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703121B (zh) 生物质燃气发生系统
CN102285650B (zh) 一种采用生物质进行供热的、由粉煤灰生产活性炭的工艺
CN106833699A (zh) 隔氧除尘的秸秆炭化装置
CN111440629B (zh) 气固分级热解差速分级的连续式生物质炭化装置及方法
CN104312630A (zh) 一种制备发电用燃气的设备及制备燃气的方法
CN102504835B (zh) 生物质炭化炉
CN109022005A (zh) 一种连续式生物质炭化装置及生产方法
CN109631072B (zh) 一种生物质与煤耦合燃烧的方法
CN204874405U (zh) 生物油制备系统
CN101984017B (zh) 用于还田的生物质炭制取及燃气余热回收利用装置
CN105927983A (zh) 螺旋推进式固体废弃物连续碳化设备及连续碳化方法
CN206751731U (zh) 一种隔氧除尘的秸秆炭化装置
CN107560371A (zh) 一种生物质颗粒燃料生产设备
CN109504459B (zh) 一种干式出渣的生物质气化炉
CN107267170A (zh) 生物质干馏热解装置
CN206635292U (zh) 一种冷却式连续进料装置
CN105001895A (zh) 生物油制备系统
CN114772596B (zh) 一种用于修复重金属农用地的生物炭热解活化装置
CN205974417U (zh) 一种生物质气化燃气系统及其排灰出渣除尘系统
CN202116507U (zh) 一种双活性炭的生产系统
CN209957719U (zh) 一种多回程生物质固体燃气裂解净化炉
CN104449852B (zh) 一种密闭上吸式固定床气化炉余热回收装置
CN105485691B (zh) 悬浮式燃烧碳化裂解一体设备
CN210367558U (zh) 一种装有瓶形反应釜的箱式热解气化炉
CN110484306B (zh) 一种复合式生物质分级气化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21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20614

AV01 Patent right actively abandoned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215

Effective date of abandoning: 20220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