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6742050U - 电感器 - Google Patents

电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6742050U
CN206742050U CN201720288400.6U CN201720288400U CN206742050U CN 206742050 U CN206742050 U CN 206742050U CN 201720288400 U CN201720288400 U CN 201720288400U CN 206742050 U CN206742050 U CN 206742050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gnetic core
claw
extension
main body
electrod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0288400.6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任晓廷
钟梓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da Electric HK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da Electric H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da Electric HK Co Ltd filed Critical Sumida Electric HK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0288400.6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6742050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6742050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6742050U/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oils Or Transformers For Communication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电感器,包括导体,导体包括主体、及沿主体的两端部延伸设置的延伸部,延伸部的末端弯折形成电极部,电极部与延伸部、主体相互配合形成第一安装腔室;延伸部沿背离电极部的方向还延伸形成爪部,爪部与主体配合形成第二安装腔室;第一磁芯,第一磁芯穿设并夹固于第一安装腔室内;及第二磁芯,第二磁芯穿设于第二安装腔室内,此时爪部与第二磁芯扣接配合,第一磁芯与第二磁芯相对面相互适配。如此,可以大大提高第一磁芯、第二磁芯与导体三者的装配牢固性和连接强度,进而抗振动、机械冲击等试验中具有优良的可靠性;同时也可以避免将导体尺寸做的过大而增加制造难度,消除磁芯崩裂的质量隐患。

Description

电感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子元件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感器。
背景技术
目前,市面上在售的大电流电感器,通常由平板状磁芯、工字型磁芯和导体进行粘合,之后再将导体的端部向同一磁芯的底面弯折,并贴于该磁芯底面形成电极而构成。但是,该类结构的电感器因为要得到较大的电流,这就要求导体的截面尺寸尽量选较大值,如此会导致导体折弯过程中需要耗费较大的外力,容易造成刚性的磁芯崩裂的不良现象。此外,磁芯与磁芯、磁芯与导体之间仅靠粘合剂粘合固定,连接强度较差,导致在抗振动、机械冲击、温湿度冲击试验中的可靠性能较差。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实用新型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电感器,能够提高磁芯与磁芯之间、磁芯与导体之间的连接强度和牢固性,提高产品的测试可靠性,同时可以降低产品的制造难度,避免发生磁芯崩裂的不良现象。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电感器,包括:
导体,所述导体包括主体、及沿所述主体的两端部延伸设置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末端弯折形成电极部,所述电极部与所述延伸部、所述主体相互配合形成第一安装腔室;所述延伸部沿背离所述电极部的方向还延伸形成爪部,所述爪部与所述主体配合形成第二安装腔室;
第一磁芯,所述第一磁芯穿设并夹固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室内;及
第二磁芯,所述第二磁芯穿设于所述第二安装腔室内,此时所述爪部与所述第二磁芯扣接配合,所述第一磁芯与所述第二磁芯相对面相互适配。
上述电感器通过在主体的两端部延伸形成延伸部,延伸部的末端弯折形成电极部,并使电极部与延伸部、主体配合形成第一安装腔室,之后将第一磁芯穿设夹固于第一安装腔室内;同时将延伸部背离电极部的方向形成爪部,使爪部与主体配合形成第二安装腔室,并使第二磁芯穿设于第二安装腔室内,通过爪部与第二磁芯扣接配合。如此,可以大大提高第一磁芯、第二磁芯与导体三者的装配牢固性和连接强度,进而抗振动、机械冲击等试验中具有优良的可靠性;同时也可以避免将导体尺寸做的过大而增加制造难度,消除磁芯崩裂的质量隐患。
下面对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说明: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延伸部包括分别沿所述主体的两端延伸设置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的末端弯折形成第一电极部,所述第二延伸部的末端弯折形成第二电极部,所述第一电极部与所述第二电极部间隔设置使得所述导体形成半封闭的环状结构。因而通过在第一延伸部的末端弯折形成第一电极部,在第二延伸部的末端弯折形成与第一电极部间隔设置的第二电极部从而使导体形成半封闭的环状结构,从而可以与第一磁芯更好的夹持固定。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芯包括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及底面,两个所述延伸部分别经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延伸至所述底面,所述底面设置有用于容置所述电极部的第一凹部。因而使得延伸部与第一磁芯的侧面、电极部与第一凹部的贴合更加紧密,提高电感器的装配紧凑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芯还包括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或所述第二端面形成有用于使所述第一磁芯安装定位的第一挡板。因而通过在第一端面或第二端面形成第一挡板,便于第一磁芯安装时进行定位,有利于提高安装便利性、安装效率和装配精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爪部包括分别沿所述主体两端部的两个延伸部延伸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一爪部和至少一个第二爪部,所述第二磁芯包括第三侧面、第四侧面及顶面,所述顶面向内凹设有第二凹部,所述第一爪部和所述第二爪部分别经过所述第三侧面和所述第四侧面扣接于所述第二凹部内。因而通过在主体的两端部的两个延伸部分别延伸设置第一爪部和第二爪部,并使第一爪部和第二爪部分别经过第三侧面和第四侧面后扣接与第二凹部内,不仅可以提高导体与第二磁芯的装配更加紧凑,同时可以提高安装强度,大大提高电感器的可靠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爪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爪部间隔设置并分列于所述延伸部的两侧,所述第二爪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爪部间隔设置并分列于所述延伸部的两侧。因而通过在一侧延伸部上间隔设置两个第一爪部、在另一侧的延伸部上间隔设置两个第二爪部,可以进一步提高导体与第二磁芯的扣接面积和增加扣接位置,同时爪部可通过设置一定的形变而使其具有弹性,进而提高装配牢固性,进一步提升电感器的可靠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磁芯还包括第三端面和第四端面,所述第三端面或所述第四端面形成有用于使所述第二磁芯安装定位的第二挡板。因而通过在第三端面或第四端面上设置第二挡板,便于第二磁芯安装时进行定位,有利于提高安装精度和装配效率。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爪部和/或所述第二爪部与所述第二挡板定位配合。因而通过第二挡板与第一爪部或第二爪部抵接,不仅可以对第二磁芯起到安装定位作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导体与第二磁芯装配后的稳固性,避免受振动或冲击时发生松脱。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磁芯与所述第一磁芯的相对面均设有第三凹部和支撑凸起,当所述第二磁芯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腔室内时,所述主体嵌设于所述第三凹部,所述支撑凸起与所述第一磁芯抵接配合。因而通过主体嵌设于第三凹部,支撑凸起与第一磁芯抵接配合,可以提高第一磁芯与第二磁芯的装配紧凑性,确保导体的主体在径向方向上完全被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包围,从而使电感器的结构更加稳固,性能更加优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磁芯和第二磁芯的相对面相互适配,即所述主体、所述延伸部、所述爪部、所述第一磁芯和所述第二磁芯的外表面均涂覆有绝缘涂层。因而可以提高电感器的抗电性能,确保具有更佳的使用可靠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感器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感器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感器的仰视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电感器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一磁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第二磁芯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述的导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导体,110、主体,120、第一延伸部,121、第一电极部,122、第一爪部,130、第二延伸部,131、第二电极部,132、第二爪部,200、第一安装腔室,300、第二安装腔室,400、第一磁芯,410、第一侧面,420、第二侧面,430、底面,431、第一凹部,440、第一端面,450、第二端面,500、第二磁芯,510、第三侧面,520、第四侧面,530、顶面,531、第二凹部,540、第三端面,550、第四端面,560、第三凹部,570、支撑凸起,600、第一挡板,700、第二挡板,800、绝缘涂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设于”、“设置于”或“安设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一个元件与另一个元件固定连接的具体方式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优选采用螺纹连接的固定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实用新型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如图1,图2和图7所示,为本实用新型展示的一种电感器,包括:导体100,所述导体100包括主体110、及沿所述主体110的两端部延伸设置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末端弯折形成电极部,所述电极部与所述延伸部、所述主体110相互配合形成第一安装腔室200;所述延伸部沿背离所述电极部的方向还延伸形成爪部,所述爪部与所述主体110配合形成第二安装腔室300;第一磁芯400,所述第一磁芯400穿设并夹固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室200内;及第二磁芯500,所述第二磁芯500穿设于所述第二安装腔室300内,此时所述爪部与所述第二磁芯500扣接配合,所述第一磁芯400与所述第二磁芯500相对面相互适配。
上述电感器通过在主体110的两端部延伸形成延伸部,延伸部的末端弯折形成电极部,并使电极部与延伸部、主体110配合形成第一安装腔室200,之后将第一磁芯400穿设夹固于第一安装腔室200内;同时将延伸部背离电极部的方向形成爪部,使爪部与主体110配合形成第二安装腔室300,并使第二磁芯500穿设于第二安装腔室300内,通过爪部与第二磁芯500扣接配合。如此,可以大大提高第一磁芯400、第二磁芯500与导体100三者的装配牢固性和连接强度,进而抗振动、机械冲击等试验中具有优良的可靠性;同时也可以避免将导体100尺寸做的过大而增加制造难度,消除磁芯崩裂的质量隐患。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导体100为通过折弯、冲压等工艺方法一体成型,在保证具有足够的结构强度的前提下,还可以保证与第一磁芯400和第二磁芯500组合时无需借助外力折弯而形成电极,因而能够有效地降低磁体崩破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基率,提升电感器的制造及使用可靠性。当然,其他实施方式中,主体110、延伸部以及电极部也可以是采用装配的连接方式。
请参照图4,此外,为了使电感器能够应对各种带电复杂工作环境,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主体110、所述延伸部、所述爪部、所述第一磁芯400和所述第二磁芯500的外表面均涂覆有绝缘涂层800。因而可以提高电感器的抗电性能,确保具有较佳的使用可靠性。具体的,绝缘涂层800可以是聚全氟乙丙烯、聚四氟乙烯等,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使用本技术领域中可采用的其他绝缘涂料或绝缘包覆材料,在此不再赘述。
如图7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延伸部包括分别沿所述主体110的两端延伸设置的第一延伸部120和第二延伸部130,所述第一延伸部120的末端弯折形成第一电极部121,所述第二延伸部130的末端弯折形成第二电极部131,所述第一电极部121与所述第二电极部131间隔设置使得所述导体100形成半封闭的环状结构。因而通过在第一延伸部120的末端弯折形成第一电极部121,在第二延伸部130的末端弯折形成与第一电极部121间隔设置的第二电极部131从而使导体100形成半封闭的环状结构,从而可以与第一磁芯400更好的夹持固定。优选的,主体110两端部的第一延伸部120和第二延伸部130均与主体110垂直设置,由两个延伸部末端弯折90度形成两个电极部,此时电极部与主体110相互平行。其他实施方式中,根据第一磁芯400的不同形状和结构,延伸部和电极部也可以是与主体110倾斜设置的结构方式。
另外,所述爪部包括分别沿所述主体110两端部的两个延伸部延伸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一爪部122和至少一个第二爪部132,所述第二磁芯500包括第三侧面510、第四侧面520及顶面530,所述顶面530向内凹设有第二凹部531,所述第一爪部122和所述第二爪部132分别经过所述第三侧面510和所述第四侧面520扣接于所述第二凹部531内。因而通过在主体110的两端部的两个延伸部跟别延伸设置第一爪部122和第二爪部132,并使第一爪部122和第二爪部132分别经过第三侧面510和第四侧面520后扣接于第二凹部531内,不仅可以使导体100与第二磁芯500的装配更加紧凑,同时可以提高安装强度,大大提高电感器的测试和使用可靠性。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爪部122和第二爪部132均包括包覆段(竖直延伸段)和扣接段(水平延伸段),包覆段沿延伸部向上垂直延伸设置,从而分别与第二磁芯500的垂直状的第三侧面510和第四侧面520紧密贴合;扣接段扣压在第二凹部531内从而对第二磁芯500实现抓持。当然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爪部122和第二爪部132也可以是根据第二磁芯500的不同形状作出其他结构的适应性变形,同时具有一定的弹性而不会对磁芯造成挤压破坏。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爪部12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爪部122间隔设置并分列于所述延伸部的两侧,所述第二爪部132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爪部132间隔设置并分列于所述延伸部的两侧。因而通过在一侧延伸部上间隔设置两个第一爪部122、在另一侧的延伸部上间隔设置两个第二爪部132,可以进一步提高导体100与第二磁芯500的扣接面积,进而提高装配牢固性,进一步提升电感器的可靠性。其中,两个第一爪部122与两个第二爪部132可以分别一一对称设置,也可以是交错布置。此外,第一爪部122和第二爪部132与延伸部之间还形成有凹部,即三者配合形成山字型结构,从而减小连接面积,使第一爪部122和第二爪部132具有一定的弹性,进而在与第二磁芯500扣接配合时具有一定的韧性,消除因受第二磁芯500的挤压而发生断裂的隐患。当然,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爪部122和第二爪部132与延伸部也可以是相互衔接的,即三者的连接处的端面为直线;或者第一爪部122和第二爪部132也可以是三个或以上的其他数量,以进一步提高导体100与第二磁芯500的装配牢固性。
请参照图3和图6,此外,所述第一磁芯400包括第一侧面410、第二侧面420及底面430,两个所述延伸部分别经所述第一侧面410和所述第二侧面420延伸至所述底面430,所述底面430设置有用于容置所述电极部的第一凹部431。因而使得延伸部与第一磁芯400的侧面、电极部与第一凹部431的贴合更加紧密,提高电感器的装配紧凑性。所述第一磁芯400还包括第一端面440和第二端面450,所述第一端面440或所述第二端面450形成有用于使所述第一磁芯400安装定位的第一挡板600。因而通过在第一端面440或第二端面450形成第一挡板600,便于第一磁芯400安装时进行定位,有利于提高安装便利性、安装效率和装配精度。优选的,第一凹部431的截面为L型,且该L型凹部沿第一磁芯400的长度贯穿,如此可以确保导体100从第一端面440或第二端面450的任意方向均可套装到第一磁芯400上,提高装配的便捷性;进一步的,在第一端面440或第二端面450中的任意一端面向外一体凸出形成第一挡板600,第一挡板600的面积略大于或等于第一磁芯400的端面面积,因而使贯穿的L型凹部一端封闭,进而当导体100沿L型凹部滑动套装时实现安装定位。
如图5所示,此外,所述第二磁芯500还包括第三端面540和第四端面550,所述第三端面540或所述第四端面550形成有用于使所述第二磁芯500安装定位的第二挡板700。因而通过在第三端面540或第四端面550上设置第二挡板700,便于第二磁芯500安装时进行定位,有利于提高安装安装精度和装配效率。
在上述实施例的基础上,所述第一爪部122和/或所述第二爪部132与所述第二挡板700定位配合。因而通过第二挡板700与第一爪部122或第二爪部132抵接,不仅可以对第二磁芯500起到安装定位作用,可以进一步提高导体100与第二磁芯500后的稳固性,避免受振动或冲击时发生松脱。
如图5和图6所示,另外,所述第二磁芯500与所述第一磁芯400的相对面均设有第三凹部560和支撑凸起570,当所述第二磁芯500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腔室300内时,所述主体110嵌设于所述第三凹部560,所述支撑凸起570与所述第一磁芯400抵接配合。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凹部531的深度与主体110的厚度适配,支撑凸起570的凸出高度与主体110的厚度适配,因而通过主体110嵌设于第三凹部560,支撑凸起570与第一磁芯400抵接配合,使第一磁芯400与第二磁芯500实现近似无缝隙层叠布置,可以提高第一磁芯400与第二磁芯500的装配紧凑性,从而使电感器的结构更加稳固,使用性能更加可靠。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电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导体,所述导体包括主体、及沿所述主体的两端部延伸设置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末端弯折形成电极部,所述电极部与所述延伸部、所述主体相互配合形成第一安装腔室;所述延伸部沿背离所述电极部的方向还延伸形成爪部,所述爪部与所述主体配合形成第二安装腔室;
第一磁芯,所述第一磁芯穿设并夹固于所述第一安装腔室内;及
第二磁芯,所述第二磁芯穿设于所述第二安装腔室内,此时所述爪部与所述第二磁芯扣接配合,所述第一磁芯与所述第二磁芯相对面相互适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部包括分别沿所述主体的两端延伸设置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的末端弯折形成第一电极部,所述第二延伸部的末端弯折形成第二电极部,所述第一电极部与所述第二电极部间隔设置使得所述导体形成半封闭的环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芯包括第一侧面、第二侧面及底面,两个所述延伸部分别经所述第一侧面和所述第二侧面延伸至所述底面,所述底面设置有用于容置所述电极部的第一凹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芯还包括第一端面和第二端面,所述第一端面或所述第二端面形成有用于使所述第一磁芯安装定位的第一挡板。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爪部包括分别沿所述主体两端部的两个延伸部延伸设置的至少一个第一爪部和至少一个第二爪部,所述第二磁芯包括第三侧面、第四侧面及顶面,所述顶面向内凹设有第二凹部,所述第一爪部和所述第二爪部分别经过所述第三侧面和所述第四侧面扣接于所述第二凹部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爪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爪部间隔设置并分列于所述延伸部的两侧,所述第二爪部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二爪部间隔设置并分列于所述延伸部的两侧。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芯还包括第三端面和第四端面,所述第三端面或所述第四端面形成有用于使所述第二磁芯安装定位的第二挡板。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爪部和/或所述第二爪部与所述第二挡板定位配合。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芯与所述第一磁芯的相对面均设有第三凹部和支撑凸起,当所述第二磁芯设置于所述第二安装腔室内时,所述主体嵌设于所述第三凹部,所述支撑凸起与所述第一磁芯抵接配合。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所述延伸部、所述爪部、所述第一磁芯和所述第二磁芯的外表面均涂覆有绝缘涂层。
CN201720288400.6U 2017-03-22 2017-03-22 电感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742050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88400.6U CN206742050U (zh) 2017-03-22 2017-03-22 电感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288400.6U CN206742050U (zh) 2017-03-22 2017-03-22 电感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6742050U true CN206742050U (zh) 2017-12-12

Family

ID=605568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0288400.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6742050U (zh) 2017-03-22 2017-03-22 电感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6742050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91956A (zh) * 2019-12-27 2020-05-01 广州金升阳科技有限公司 电流互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4342017A (zh) * 2021-11-23 2022-04-12 深圳顺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异形结构电感及其制作方法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091956A (zh) * 2019-12-27 2020-05-01 广州金升阳科技有限公司 电流互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1091956B (zh) * 2019-12-27 2021-02-23 广州金升阳科技有限公司 电流互感器及其制造方法
CN114342017A (zh) * 2021-11-23 2022-04-12 深圳顺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异形结构电感及其制作方法
WO2022148160A3 (zh) * 2021-11-23 2022-09-15 深圳顺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异形结构电感及其制作方法
CN114342017B (zh) * 2021-11-23 2023-12-26 深圳顺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异形结构电感及其制作方法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6742050U (zh) 电感器
CN110429788B (zh) 一种拼接式平板电机动子结构
CN201689722U (zh) 一种醇溶自粘性漆包线
CN203706692U (zh) 一种聚氨酯复合聚酰胺树脂绝缘漆包线
CN202839029U (zh) 一种多金属线芯平行漆包线
CN201315511Y (zh) 一种新型工矿牵引电动机绝缘结构
CN203760104U (zh) 一种玻璃丝包聚酰亚胺薄膜补强云母带绕包线
CN104917313A (zh) 一种不易断线的电机骨架
CN210137490U (zh) 一种全封闭的对称型刚挠结合板
CN203607685U (zh) 一种层叠母线
CN103701300B (zh) 一种叠层母线排以及变频器
CN204706969U (zh) 不易断线的电机骨架
CN203192451U (zh) 180级自粘性直焊聚氨酯漆包铜圆线
CN206619472U (zh) 绕线骨架和旋转变压器
CN202421292U (zh) 一种电流传感器
CN221127504U (zh) 一种片式传感器的加热层结构
CN216412835U (zh) 一种新能源汽车充电电感装置的软磁复合材料金属片
CN203673849U (zh) 一种缩醛漆包线
CN202275635U (zh) 聚芳酰胺纸包铝扁线
CN202977139U (zh) 一种电抗器线包
CN209216686U (zh) 一种安装梳状塑胶绝缘挡板的电感器
CN203014628U (zh) 无刷直流电机
CN210984496U (zh) 一种可增加爬距的干式变压器
CN219476345U (zh) 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耐高温变频漆包铜扁线
CN207320456U (zh) 一种带凸状绝缘片的耐高压连接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71212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